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蘇冀】村各有廟,鎮(zhèn)各有塔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1-07-25 08:00:00
        標簽:
        蘇冀

        作者簡介:蘇冀,男,西歷一九七三年生,天津寶坻人。?獨立學者,現居北京。

             
             
              
             
            一個社會處于良好的狀態(tài)中,就意味著各方面都處于良好的狀態(tài)中并且總體上協調有序。人們的道德狀態(tài)良好,才能保證經濟上的效率和政治上的中恰。一段經典的話說,一個美國人如果掙到了一筆錢,那他就可以去投資,如此國民經濟得以不斷發(fā)展;一個巴西人如果搞到了一筆錢,那他就得去建立私人武裝,如此的惡性循環(huán)令人感到毫無希望。有臺灣的學者說,臺灣的政治困擾于世家、顯要、商賈、派系、宗族、黑道的互相糾纏。所以,國是更新中要十分注意道德建設,既要從總體上關注道德準則的適宜性,也要關注每個個體的道德狀態(tài),以此保證各方面的目標更容易達到。
            
            
            今天,宗教成了一種道德維系的載體,但各種宗教的原教旨主義束縛心智,應予反對。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這意味著我們既要生活在諸神的世界里,又不以迷信來決斷事情。
             
            
            人的生存,物質性的和精神性的互相交融。人們喜歡把一些事物擬人化、偶像化、形象化,盡管迷信不斷的歷史性的減少,人們仍然需要故事、神話、俗信。故事中歷史人物復活了,神仙們在我們困難時給予安慰,而狐仙、柳仙和人們共享鄉(xiāng)土。俗信里既包含著情感也包含著知識。比如坐月子的習俗,既說明中國人重視子嗣,另外的實際好處就是密閉、高溫的環(huán)境能抑制細菌的滋長,當然今天已經不必如此了。盡管基督教反對偶像崇拜,但當今西方世界里古老的神話、新編的童話、英雄的故事構成了人們精神生存的重要部分。而歷史遺留了各式各樣的建筑和豐富的宗教儀式。如此,才能避免一個干巴巴的世界。
             
            
            近代以來,西方基督教國家取得了優(yōu)勢,但學者們顯然不把這種成功簡單的歸結為上帝的保佑。今日在中東一些荒僻地區(qū)的基督徒,說著和耶酥一樣的阿拉姆語,應該被看作秉承著更純正的基督教精神,但他們仍然處于物資短缺狀態(tài)。學者把歐洲的文明歸結于兩個傳統,希臘的和希伯來的。在基督教鼎盛的極端化的中世紀,希臘的傳統似乎湮沒,后又從伊斯蘭世界反傳回來,而近代西方興起時伊斯蘭世界卻衰落了。對西方的興起原因,每個學者都提出自己的觀點,而爭論永遠不會結束。
            
             
            
            基督教和佛教具有相似的主旨,即鼓勵苦難中的人們尋求心靈的解脫,卑微而堅強的活著。和其初始的宗旨戲劇性的相反,就如同佛教在東亞一樣,基督教卻成了西歐新的偶像崇拜,新的神力比各民族原有的更加強大,上帝超過奧丁。鮮卑人把他們能爭慣戰(zhàn)的祖先塑成了神佛之身,而西游記里如來佛的法力是最大的。十字軍騎士們以上帝的名義打回了圣地,沙俄和法國大戰(zhàn)之前庫圖佐夫元帥和士兵們向圣母和圣子祈禱。釋迦摩尼和耶酥肯定沒有預料到自己會成為“暴徒”們的保護神。
             
            
            隨著逐漸的流傳,宗教成了包含復雜內容的綜合體,包括技術工藝、文明規(guī)范、思想智慧,甚至肉欲情色。如此的宗教的傳播也是一個復雜的現象。有學者研究了佛教對蒙古族道德的影響,其中也包括了孝順。拉美的一些天主教的活動中充滿著生命的欲望和本能的情感。白人修女到來之后,巴布亞的土著女孩們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風俗,即把自己渾身涂滿白泥。亞馬遜雨林里的不會數數、沒有時間概念的毗拉哈人卻沒有皈依,他們說“我不認識上帝”。
             
            
            另一方面,當今俗世被消費主義的文宣蒙蔽,大財團的廣告幫忙,既得利益者的傳單就省了。美國學者說,雖然富人只占小比例,但大部分的人卻認為自己有機會發(fā)財。臺灣藍營一位時事評論員諷刺偽幸福,“成人兒童化,兒童寵物化,寵物貴族化”,還可以說“貴族娼優(yōu)化,娼優(yōu)楷模化”。偉大的馬拉多納說,“不要崇拜我,我只是一頭能跑的驢子。要崇拜革命家、科學家”。分別擠在北京、上海、廣州高樓合租屋內的單身男女年齡不小、收入不足,但他們看的MV里的主角為愛情矯揉造作,拍攝點不在海灘就在別墅。
             
            
            經過了百余年的風云變幻,為了重建國人的精神,要以現代的眼光綜合考慮人文、歷史、宗教等多種因素。據此提出的國是革新建議既包括社會的物質性存在方式方面,也包括精神性存在方式方面。“物不如新,人不如舊”,相對于純粹物料生產,在思想存在方面,舊物舊說更有重要位置。但恢復民間俗信,不為迷信,為了明德育人,亦非要鋪張浪費、大建廟宇、金玉造像。俗信活動和器物,應和參與者當前的總體狀況一致,發(fā)自內、入于心。
             
            
            自古以來,中國的村鎮(zhèn)也是一個精神性存在的場域。美國的居民點都有教堂,而舊時中原地區(qū)也“村各有廟,鎮(zhèn)各有塔”。人在其中,身亦安,心亦安。如此的環(huán)境也是保持個人道德水準的需要。在地區(qū)均衡發(fā)展和合理人口布局的基礎上,要使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的社區(qū)的道德氛圍得以重建。盡管在處于大變動之中未能適應新形勢而昏招頻出,人說慈禧太后是有很多敬畏的,如同中國的很多老婦一樣,敬畏天地、敬畏神佛、敬畏祖宗、敬畏人言。在如此的場域里,人們的道德感得以確立,不敢做超出底線的事情,以做善事為榮。沒有道德準則,良好秩序就無以維持,村邊的池塘就會填滿垃圾,魚就會被電光、炸絕。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由親情的基本點開始,道德感擴展到各個方面,社會事務多以道德和感情論說,而非處處言利。對個人而言,社會總會存在著某種壓制性,人們應主動的遵守規(guī)范,否則全面墮落、紛爭不休、無可救藥。“禮義治君子、王法治小人”,法制是消極的,能處理的事情有限,而即便通過法制解決利益的紛爭,也必然耗費巨大。如果人們表現出足夠好的品質, 一國就運行的好,否則連制度都成了空文。所以制度懲惡未必能,揚善則不足,更關鍵的是國民的精神。歷史來看,宗族、親戚、鄰里的紐帶是國人的內在需求,在今天的中國人中仍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頗多負面性。今要重新調整,適應并把這種特性加以利用。
             
            
            “禮失求諸野”,今之所需,要由文史專家和草根傳承人揀選、整理,根據各地傳統,寫出指南,輔導大眾。由學者出書、講解明清禮制,根據當今社會情況簡化恢復?!岸Y不遠人”,吉禮以敬天法祖,嘉禮于人生慶典,賓禮講禮儀規(guī)范,兇禮中逝者榮哀、生者團聚。
             
            
            有學者說,一個意識形態(tài)提供了一個戲劇的舞臺,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以自己的角色忘我的投入其中。道德只有在互動中才能存在,而不是單向宣教的結果。一個人處在和他人的互動中,參與到民俗、信仰的活動中,其道德也要體現于經濟和政治行為中。道德是務虛的,但也是務實的。
             
            
            基層“自管”是善治的基礎。個人權利的更平等,是西方文明沖擊的結果,也是中國自身發(fā)展的邏輯。更平等的社會里壓制性就會減低,顯式的管制就會更少?!白怨堋币偷赖陆Y合起來,主事者要以德望立身,財主也應謙卑行善。村公所或與土地爺神龕共處一院,如此環(huán)境里議事,以勉勵善意合作、壓抑惡意爭利。村里由全體老先生協商成立理事會,由全體老太太組成監(jiān)事會。政府撥款要規(guī)范,交于全體村民。
             
            
            龍生九子,各個不同,也不要指望在道德方面一個劃一的標準。善治的要義,是把人們的美德盡量發(fā)揚出來,最終還是“因民而治”。保持榜樣和大眾張力的同時,社會要處于寬松氛圍。這意味著某種基于個人利益的軟激勵機制。做的好的會受到更多的信任、有更多的機會,做的不好的也未必受到懲處。舊時,村中小民有不軌行為,即便觸犯了朝廷律法,也很可能是“民不舉、官不糾”。
             
            
            學術研究要精深,但社會的體制要盡量簡化。只有簡單明了才能確保人們多層次的有效參與。否則,人們身心勞累,消耗物力,還會使社會的整體方向模糊,陷入困境。當今西方,金融家把經濟搞的復雜以牟利,法律家把政治搞的復雜以弄權,都是要吸取的教訓。不要陷入具體事物的崇拜中,不斷檢討各體制的效果、不斷改進之,要勇敢創(chuàng)新。
             
            
            由小學開始就要讓少年兒童習武練兵、參與勞動,知道稼穡之艱、國事之危。中學或男女分校,要砥礪男孩的責任感,培育女孩的堅持力。使其中優(yōu)異者立功、深造。“世家子”很可能更優(yōu)秀,但要通過競爭獲得位置。中國尤其人多事雜,需要仁人志士,擔負非常的責任。在好的體制下選拔人才,以使國家保持秩序、有充足的行為能力應對各種危機。在收入平等化、消除惡性競爭、社會開放競爭的按才德用人的基礎上,人們按照自己的特長選擇教育和職業(yè)。不要人人都浪費青春上完無用的大學。
             
            
            婚姻是人生大事,要使適齡男子都有經濟力量娶妻生子。婚姻關系是由禮俗認定的,法律不要過分干涉,也不要以西方的準則或實務為榮。在長輩教導之下,十六七歲結婚也無所害,如非刻苦求學而勞動謀生。多妻現在也實質性非罪,但似乎是和社會不公平問題纏繞。大眾不富且不安會導致嚴重問題,要明確昏亂的明星的低道德性質,緋聞不只是談資,還擾亂人心。
             
            
            在對待傳統文化方面,要關注于其核心精神的新生,不要固守器物。今論及文化者多如此,以脫離了環(huán)境的瑣屑碎物遮蔽了文化的精神所在,頗有舍本逐末之嫌,著名收藏家們的雜談亦成了自欺欺人的回避面對的危機的“大眾文化”的一部分,而人類的生存史永遠都是解決危機的歷史?!熬咏K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歷史經驗、智慧的意義在于對于社會模式創(chuàng)新的參考性、啟迪性以及缺省性,而不是增加瑣屑的條目。
             
            
            1900年光緒皇帝頒布的《新政改革上諭》里說“壹意振興,嚴禁新舊之名,渾融中外之跡”。中國百年求新,終未大成。轉型之中,自稱追求現代化的領袖們,其權威、舉止竟如帝王,亦改宗,亦有為,亦失道,都成遙遠往事。其中教訓不少、代價巨大,但最終自信心增強、現代性增加。近來國際風云變幻,大陸、臺灣各政治力量都緊張了一回,猜測形勢、力爭主動,但表面上看既未動亂也未變革。一西方歷史學家說,“東方帝國”的危機總是由內部潰爛開始,平常缺乏顯式的競爭性均衡,垮塌則顯得突然。總體上講,無人能給大國未來算命,尤其今日新因素很多。唯望?,F,變而不亂。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