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楊朝明】《論語·為政》 —— “為政以德”與“成德”之教

        欄目:會議講座
        發(fā)布時間:2022-04-28 19:46:59
        標簽:《論語·為政》
        楊朝明

        作者簡介:楊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東梁山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博士?,F(xiàn)任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十一屆山東省政協(xié)常委,第十四屆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兼任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副理事長等社會職務。出版《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八德詮解》等學術(shù)著作20余部。

        《論語·為政》

        —— “為政以德”與“成德”之教

        作者:楊朝明

        來源:“洙泗社”微信公眾號

        時間:西歷2021年8月8日

         

        本文根據(jù)楊朝明先生于2021年7月31日在慢廬經(jīng)典讀書會第二期:《論語·為政》通講的總結(jié)整理而成。

         

        作者簡介

         

         

         

        楊朝明,尼山世界儒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長,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xié)委員。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副理事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

         

        各位,下午好!今天我們講讀《論語》的《為政》篇。如果我們把第一篇看成全書的緒言或總括,是從總體上講修身做人問題,那么就像《左傳》所說“學而后從政”所隱喻的,第二篇《為政》的地位也就凸顯出來?!稙檎菲_宗明義,說“為政以德”,而孔子之學正是“成之以文德”的學問,實際上,《為政》篇第一章之后的各章,正是圍繞如何“成德”展開的。

         

        大家都很熟悉《孔子家語·弟子行》中的那個重要記載,即衛(wèi)將軍文子的那句概括:“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詩書,而道之以孝悌,說之以仁義,觀之以禮樂,然后成之以文德。”大家可以把這個記載與《為政》篇比較,看看是否有某種程度上的暗合。我的意思是說,孔子施教,目標是“成之以文德”,培養(yǎng)治國理政的人才。只有為政以德,才能像北辰那樣“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從第二章開始,就分別談詩書、孝悌、仁義、禮樂的問題。

         

        剛才大家討論是孔子儒學還是秦制主導了兩千多年古代社會的問題,我以為這涉及到了我們讀《論語》時所應有的格局。在孔子看來,禮的形式可以變,禮的內(nèi)在精神不應該變。禮的內(nèi)在精神一旦被改變,社會就會出問題。試想:秦朝為什么“二世”而亡?我們認為,這與秦制違背了幾千年來的社會治理經(jīng)驗的探索,也就是說與違背了夏商周以來的禮儀制度不無關(guān)系。秦朝因為沒有尊崇儒學精神、禮的精神,“仁義不施”,所以二世而亡。這恰恰從反面證明了《論語》要表達的意思,在《為政》的記載中,孔子說“雖百世可知也”,應該那樣做而不去那樣做,秦朝就只能“二世而亡”。

         

        因此,我們讀《論語》時不能糾纏,要精準把握其精神實質(zhì),要明白《論語》通過它這種特殊的體例在講什么。為政以德,實行德政,社會才能長治久安。否則,你實行暴政,后果就一定非常嚴重。事實也是如此,秦始皇不施仁義,不重視前人關(guān)于治國理政的經(jīng)驗探索,結(jié)果就是“二世”而亡。到了漢代,人們認真進行反思,思考各家治國理政的學說,真正開始糾偏補弊,使治國之“禮”回到了原來的軌道。如果認為“漢承秦制”,認為漢代制度繼承自秦朝,而沒有看到漢代對德政禮治問題的重視,顯然屬于一個極大的偏差。

         

        把戰(zhàn)國、秦漢的歷史與文化放在三代以來的“大歷史視野”中,將其與《為政》的精神結(jié)合起來研究,就能理解孔子德政思想的高遠與深刻。學《論語》,就要理解《論語》的格局,對《論語》不能進行凝固地、死板地、拘泥地理解,要結(jié)合歷史、觀照當下,從現(xiàn)實世界人的成長與政治社會發(fā)展的角度去思考其內(nèi)在精神。要知道,如果我們讀《論語》,只是根據(jù)《論語》章句進行自己的任意發(fā)揮,那么就沒有必要去讀《論語》,你就直接自由發(fā)揮好了。所以,《論語》具體在講什么?《論語》編者通過這樣的編排要表達什么?這可以看成兩個層面的問題,也更是統(tǒng)一的。首先,我們要弄清楚每章的具體意義,如果不先在《論語》文本本身下一番功夫,不能真正明白《論語》在表達什么,在后續(xù)研讀中要更好地“抽象其精神”就會遇到諸多麻煩。

         

        那么,具體到《論語·為政》篇在講什么,我們應該從什么樣的視角來看《為政》呢?馬克思那句名言被廣泛征引:“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儒學思想體系的實踐性很強,它可不是空洞的說教,它是非常落地的,《為政》篇就是踏踏實實第立足于現(xiàn)實。我之前說過,人組成了社會,社會就需要引領(lǐng)者、管理者,那么誰來引領(lǐng)?誰來管理?為政者本人的素質(zhì)怎么辦?實際上,《為政》這一篇講的就是誰來管理、如何管理、管理者需要具備怎樣素質(zhì)的問題,這些都是在政治社會管理中極其重要的問題。如果國家管理對我們普通人還比較遠的話,那么我們可以就家庭舉例。不言而喻,一個家庭要興旺,家里如果沒有一個頂梁柱,沒有一個真正識大局、顧大體的人,這個家庭就會出問題,每遇大事就會成為過不去的坎。一個家庭或家族是這樣,一個社會是這樣,一個國家也是這樣。所以,培養(yǎng)合格的為政者就顯得尤為重要,儒家學說就是要培養(yǎng)能夠引領(lǐng)國家、社會發(fā)展的為政者。

         

        關(guān)于《為政》篇有無主題,我反對非常拘泥地去理解,去生拉硬套地胡亂聯(lián)系。也就是說,探討這一問題是不可牽強附會的。我們要靈活地思考編者意圖,其邏輯上不可能如今日學術(shù)之嚴密,但內(nèi)涵上也許有某種貫通。其實,《為政》篇各章間的聯(lián)系非常密切,《為政》篇談的是如何為政以德,或者說它講的就是如何培養(yǎng)有德的為政者、為政者如何有“德”的問題。

         

        第一章講“為政以德”,為政者如果沒有德,那如何以明德引領(lǐng)風尚?為政者缺德,那就太可怕了。“為政以德”,這四個字內(nèi)涵豐富,概括性很強。

         

        我們看《為政》有沒有主題,各章之間有沒有聯(lián)系,可不能就文本表面化、簡單化地去看與“為政”有沒有關(guān)系?!稙檎菲v“為政”,而且本章有一個中心,各章之間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實際上也有“內(nèi)證”可尋。其中,孔子說:“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難道這不是“為政”嗎?否則,到底什么是“為政”呢?“政者,正也”,為政就是為正,為政的人必須是正人,只有這樣,才能以自己的正引領(lǐng)天下的正。

         

        在第一章之后,接下來講的都是“為政”的問題,實際都是圍繞這一話題來展開的?!稙檎返谝徽率歉爬?,為政者有德,就會像北極星一樣,大家都去環(huán)繞著他,這是為政者應當追求的格局和境界。為政者有了大的格局、高的境界以后,就能“無為而治”。不言而喻,“無為而治”是很高的格局和境界,否則就不會使人都像眾星一樣拱衛(wèi)、環(huán)繞。為什么孔子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只有大舜那樣的人才能達到這樣的格局和境界,所以我們要去學習堯舜這樣的圣王?!盀檎缘?,譬如北辰”就是一個標準、一個總括,接下來就是講如何才能達至這樣有德的境界。

         

        那么,我們來看“孔子之施教”?!犊鬃蛹艺Z》說:“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詩書,而道之以孝悌,說之以仁義,觀之以禮樂,然后成之以文德?!笨鬃又叹褪桥囵B(yǎng)有德的人,有德才能去為政,看來,孔子的教育就是培養(yǎng)社會管理人才的,就是培養(yǎng)有德的為政者。那么,如何培養(yǎng)為政者,如何使這些人成為有德者,按照“孔子施教”的這個邏輯,就可以分成四個部分。

         

        我們將其與《為政》接下來的各章內(nèi)容去比較:

         

        第一,是“先之以詩書”。教育路徑從哪里入手,就是從詩書入手??鬃又畬W以及之前的官學都是以詩、書、禮、樂教。什么是詩、書呢?詩書就是王道、就是王政,《詩經(jīng)》講的是情和禮的沖突,《尚書》講的是先王之政。詩書中具有王道標準,讀詩書才能“思無邪”,“無邪”就是“正”。為政者需正,培養(yǎng)“思無邪”就是使為政者具有“正”,所以《為政》第二章實際是講“先之以詩書”?!稙檎方酉聛碚劦健暗乐哉R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不是嗎?“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懊狻本褪莾e幸地逃脫,即使在法律之下也逃脫掉,這個人不過是僥幸而已?!懊舛鵁o恥”,如果單純地依法治國,那么鉆法律的空子可以嗎?不難理解,還是“有恥且格”最重要,“有恥且格”就是正。為重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有恥且格”,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是非感。

         

        在接下來的一章中,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志于學”說的是方向問題,說的是道的問題。教育者、社會管理者要特別注意從小培養(yǎng)一個人的正,人的一生走什么樣的路,與他的立志密不可分。為政者一定要培養(yǎng)民眾正確的價值觀念。走什么路很緊要,因而選擇方向很重要?!拔崾形宥居趯W”章當然是孔子的自述,但《論語》的編者把孔子自述放在這里,實際上是告訴人們:孔子自己走的路就是正確的路,這是一個標桿。人要走正確的路,最重要的是“志于道”,在“十有五”這個剛懂事的年齡能走上正道,才有可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等等,這是孔子人生道路。我們能不能達到孔子這種格局和境界?怎樣才能“不惑”、“知命”、“耳順”等等,就要志于學、志于道,《學記》說“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講的是學、是道的修習問題?!稙檎菲@幾章實際就是“先之以詩書”,這個“先”意涵豐富。先學習詩書,就是養(yǎng)正,選擇正確方向,使人無偏。

         

        第二,就講“道之以孝悌”。所以,接下來連著好幾章談“孝”?,F(xiàn)代研究儒學的人講究概念對概念,其實,孔子在這里不是在講概念,他是結(jié)合具體實際講什么是“孝”?!靶ⅰ钡谋澈螅瑢嶋H上是讓我們?nèi)ンw會人的成長。例如,孔子所說“父母唯其疾之憂”,難道不是這樣嗎?子女要想著當自己生病后父母焦慮的樣子,就要去思考該不該孝敬父母。父母對子女如此疼愛,如果不去孝敬父母,那么做人還有基礎(chǔ)嗎?“父母唯其疾之憂”,我們要通過這句話思考孝的本質(zhì)問題。還有那一句:“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边@是要求按照禮的要求去做。但是要注意,我們不要拘泥地看待“禮”?;蛘哒f,對于“禮”我們不要拘泥于形式,所謂“禮也者,理也”,禮儀的“禮”就是道理的“理”。何為道理?就是理當如此,我們難道不應該循理而動?不應該按照該做的去做嗎?“道(導)之以孝悌”,以孝悌來引導,由簡單到復雜。其實,做到孝悌并不是很簡單,真正的孝悌是培養(yǎng)愛與敬的。如果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就是不孝之子。如何理解“孝”?曾子說:“大孝尊親”,最大的孝就是使父母尊顯,使父母榮耀,使父母收社會尊重;曾子說:“其次弗辱”,如果一個人教養(yǎng)不夠,或者是沒有教養(yǎng),其實就是辱沒了父母的名聲。曾子說:“其下能養(yǎng)”,最差的孝就是能養(yǎng)。如果一個人連自己是父母都不能養(yǎng)活,又怎么能談孝呢?“子游問孝”,孔子說要“敬”,不僅僅能養(yǎng),就是在這樣的意義上講的。

         

        第三,孔子施教,接下來是“說(悅)之以仁義”。在談孝的幾章之后,《為政》篇一直到倒數(shù)第三章,都是談“說之以仁義”的問題,討論的是把“心”安放在哪里、走什么人生路的問題。包括其中的“君子不器”都是如此。剛才大家討論“君子不器”,它不是說我們要成為一個工具性的人,我們一定要把“君子不器”和“君子藏器于身”結(jié)合起來,這兩句都是孔子的話,結(jié)合起來就容易理解了。這里是說一個人要有價值判斷,不能像一個沒有思想的“器”,因為“器”用不好就會起壞作用。一個真正了不起的人是有自己是非選擇的、是有自己的價值判斷的。當人成為一個“成人”以后,才能進一步思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儒學讓我們成為人,這個人是指大寫的“人”,是“成人”之“人”,是人格道德意義上的“人”,也即儒家常說具有人禽之別、人禽之辨的人。大家要知道,儒學要讓人首先成為“人”,然后才是成為什么樣的人。一個人養(yǎng)成了健全的人格,他再去從事具體的職業(yè),有具體的一技之長,關(guān)于人生的迷茫會更少,以后的路走得會更有力量、更加自信。一個人將來去做什么,最終要歸于個人的自由選擇,人和人的客觀條件不一樣,境遇不同,不能苛求。但是同樣作為“人”,總在生活有相通之處,更有相通的心靈。儒家“說(悅)之以仁義”,講的是安頓自己的心靈,講的是把心安放在哪里??鬃诱f“里仁為美”,孟子說“仁宅”“義路”,講的都是這樣的問題。如果把心比喻成一片田地,教育實際上就是耕耘心田的。只有把心田耕得肥沃,才能撒什么種子開什么花、結(jié)什么果?!罢f(悅)之以仁義”就是用心耕種心田。所以說,“君子不器”談的是修身做人的問題,做不好人就一事無成,這就是仁義的問題。

         

        第四,是“觀之以禮樂”,“禮樂”雖只涉及兩章,但講得非常好。廣義的禮當然包括樂在內(nèi)。這里的禮樂,可以有禮制和禮儀兩個方面。倒數(shù)第二章講的是禮制問題。三代時期禮的制度,其形式可以損益,其內(nèi)涵實質(zhì)是不會變的。倒數(shù)第一章的“非其鬼而祭之”,可以看作是從禮儀講的,可以把它看作是講的冠、婚、喪、祭等的禮儀制度。這兩章可以從制度、文化上去理解。所謂“觀之以禮樂”,就是要理解歷朝歷代的制度、理解禮的形式和內(nèi)容的關(guān)系?禮的形式可以變,內(nèi)容不可變。如此,我們就可以去理解禮的本質(zhì),在這之后去“觀之以禮樂”才能獲得效果。

         

        最后一章講“非其鬼而祭之”,可以理解為“應該信什么”的問題。早期儒家講“以祀禮教敬”,就是要正確地祭祀之禮,因為祭祀什么就是相信什么?!胺瞧涔矶乐?,就是信仰出了問題,信仰錯了,能走正道嗎?不該祭的不祭,不該信的不信,不該干的不干。那么,該干的呢?該干的就要去干。所以本篇最后一章的最后說:“見義不為,無勇也?!笨纯矗f得有多好!

         

        從《論語》編纂學的角度看,“非其鬼而祭之”這一章講禮,接下來的《論語?八佾》全篇講“禮”,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得出《論語》篇章之間的起承轉(zhuǎn)合。綜合全篇,我們結(jié)合《孔子家語》知道了《為政》到底有沒有聯(lián)系,孔子之教的目標是“成之以文德”,而“成之以文德”,離不開詩書、孝悌、仁義、禮樂之教的相互配合,而其間又有內(nèi)在邏輯,通過我們的分析可以看出,《為政》說展示的正是這樣一個內(nèi)在的邏輯。我們這樣理解,就會知道《論語》的編者非常了不起,今天我們讀《為政》,理解不到這個層面是不行的。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