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郭曉東:從公羊學視野看中華文明之賡續(xù)不已

        欄目:會議講座
        發(fā)布時間:2022-04-28 19:41:27
        標簽:中華文明之賡續(xù)、公羊學視野
        郭曉東

        作者簡介:郭曉東,男,西元一九七〇年生,福建霞浦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F(xiàn)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著有《識仁與定性——工夫論視域下的程明道哲學研究》《宋明理學》(第二作者)《經(jīng)學、道學與經(jīng)典詮釋》《戴氏注論語小疏》《春秋公羊學史》(第二作者)等。

        郭曉東:從公羊學視野看中華文明之賡續(xù)不已

        來源:“朱子學研究”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三月廿六日己酉

                  耶穌2022年4月26日

         

        講座回顧

         

        2022年4月26日晚上19點,廈門大學人文大講壇第114講、朱子學與中國文化系列講座第57講在線上準時開講。本次講座的題目是《從公羊學視野看中華文明之賡續(xù)不已》,主講人是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兼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郭曉東教授。主持人為廈門大學哲學系朱人求教授,評議人為西安交通大學哲學系劉俊副教授,線上120余位師生聆聽了本次講座。

         

         

         

        首先,朱人求教授對郭曉東教授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成果作出了簡單介紹,指出郭曉東教授學有專門,在《春秋》學領域頗有建樹,主持國家社科重大項目“《春秋》三傳學術通史”以及多項國家、省部級項目,其《春秋公羊學史》更是獲得了學界一致好評。

         

        隨后,郭曉東老師開始了本次講座。郭曉東老師簡單回顧了公羊學的發(fā)展歷史,并以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與關懷作為切題,認為公羊學在中華文化中留下了獨特印記,指出以公羊學為視角可以為中華文明的生生不已作出內(nèi)在的說明。他強調(diào),中華文明經(jīng)過周公、孔子等歷代先圣先哲的形塑與建構,與其他文明相比,其延續(xù)至今、從未斷絕,原因是值得去追問的。中國何以自覺的為中國?或者說,中華文明何以自覺的為中華文明?怎么去解釋這種情況?這就需要從中華文化傳統(tǒng)本身去尋求答案。其中,公羊學的視野不容忽視。

         

        郭曉東教授的論述框架分別為“大一統(tǒng)”“通三統(tǒng)”“夷夏理論”三個方面:

         

         

         

        其一,“大一統(tǒng)”。公羊學家通過對“元年春,王正月”的獨特詮釋,系統(tǒng)的論證了“大一統(tǒng)”理論。這需要抓住具體字句中的微言大義:“元”,天地判分之前的元氣?!按骸保斓亻_辟之端?!巴酢?,是指周文王,也就是周人的始受命王。“正月”,受天命王者的正月,這意味著重視正月作為政教之基始。以“元年春,王正月”為詮釋視域,公羊學“人道以天道做為根基”的論證邏輯得以呈現(xiàn),從而逼顯出公羊學為中華文明賦予的堅實天道信仰和哲學基礎,破解了后人對公羊學迷信“天道”而忽視“人道”的誤讀。郭教授指出,公羊學重視天道并非對天的盲目迷信,而同樣強調(diào)“王”在君民關系中的特殊地位,由此促使天道與人道相須成體,完成了公羊學“大一統(tǒng)”的系統(tǒng)論證:公羊家的“大一統(tǒng)”并非政治、思想、學術的一統(tǒng),更深刻之處還在天人一統(tǒng)。

         

        其次,“通三統(tǒng)”。通三統(tǒng)不受世俗政權的更迭而興衰,體現(xiàn)在《春秋》對夏商周歲首作出的區(qū)分。公羊家看來,夏商周三朝的歲首之月,在《春秋》都有論述,由此體現(xiàn)出三代之統(tǒng)兼具于《春秋》。此即,世俗政權更迭后,前兩個政權的傳統(tǒng)并沒有消亡,所謂“存二王之后”即為明證:以師法之義為價值基礎,在新朝分土建國過程中,給前兩代政權的繼承者以最高爵位。在這里,天下非新朝一家一姓之所有,舊制度、舊傳統(tǒng),同樣具有思想活力,由此確立了天命授受的合法性。在公羊家的“通三統(tǒng)”的思想視野中,世俗政權的更迭取之于天、非取之于人,天命轉移不是爭奪而來,而是上天眷顧的結果。郭教授詮說到,公羊學的這種“通三統(tǒng)”的思想代表了新朝鼎革之際對前代的態(tài)度,在隋唐之際、元明之際等時間區(qū)間都有所體現(xiàn),它是歷代共通的價值理念,由歷代政權去認可、學習、繼承和守護;當然,不遵守這種規(guī)則的時代也是有的,所以這些時代被稱為“閏統(tǒng)”“亡天下”。

         

        再次,公羊家的“夷夏理論”。郭教授認為,夷夏理論具有兩個相互補充的面相,1、嚴夷夏大防。2、夷夏進退說。公羊家的夷夏理論,在歷史中分為互補之兩橛,為異質文化威脅中華文明共同價值時中國的積極應對策略,并證明了“中國之所以為中國文明承擔者”這一命題。一方面,公羊家強調(diào)夷夏之間的界限。面臨夷狄入侵的危機,春秋時“夷夏大防”成為主流話語,為存續(xù)了中華文明作出了貢獻。然而,我們要正確理解這種思想傳統(tǒng),我們今天理解其中的“夷”“夏”的概念,要認識到它們與現(xiàn)代意義的種族、民族的內(nèi)涵是不一樣的,應當對其做出現(xiàn)代解讀。另一方面,夷夏區(qū)別何在?《公羊傳》的“夷夏進退說”作出了說明。公羊家分夷夏之“進退”為七個等級,是一種文化認同論意義上的學說,展示出少數(shù)民族也可以有機融入中華之內(nèi)的包容性,蘊涵了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針對“夷夏進退”,皮錫瑞、《大義覺迷錄》都有論述:什么是夷狄?什么是華夏?在地域、血緣之外,還應當有更深的指向,包含的是一種文化認同。要言之,公羊家的夷夏理論作為歷史記憶的呈現(xiàn),對中華文明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最后,郭曉東教授作出總結,認為中華文明之所以賡續(xù)不已,公羊學為其提供了理解維度,應當積極將之轉化為現(xiàn)代思想資源。

         

        在講座末尾的評議、提問環(huán)節(jié)中,劉俊副教授的點評、概括了講座,并提出關于《春秋》學的“統(tǒng)”“夷夏區(qū)分”“夷夏進退”及其歷代詮釋演變等5個問題。郭曉東教授回應了劉俊副教授的問題,并就線上聽眾的殷切疑問予以詳細解答和補充說明。最后在朱人求教授對郭曉東教授以及各位師生由衷地致謝之后,宣告了本次講座的圓滿結束。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