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朝明作者簡介:楊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東梁山人,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學(xué)博士?,F(xiàn)任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山東大學(xué)儒學(xué)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十一屆山東省政協(xié)常委,第十四屆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兼任中華孔子學(xué)會副會長、國際儒學(xué)聯(lián)合會副理事長等社會職務(wù)。出版《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八德詮解》等學(xué)術(shù)著作20余部。 |
《論語·子罕》
——知天命,行仁道
作者:楊朝明
來源:“洙泗社”微信公眾號
時間:西歷2021年10月8日
前人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為什么是“半部”?學(xué)習《論語》,也可將其分為兩部分來看,把前、后10篇各自作為一個整體。
說到“半部”的話題,必須思考《論語》本來是否20篇。大家知道,《論語》在漢代分為三個版本,分別為《魯論語》《齊論語》《古論語》?!洱R論語》比其他兩者多《知道》《問王》兩篇。2016年,考古工作者在?;韬钅怪邪l(fā)現(xiàn)了據(jù)說是失傳已久的《齊論語》,實際上,其他的墓葬此前也有類似發(fā)現(xiàn)?!洱R論語》不是20篇,那么《論語》本來的面貌如何?我覺得,不論哪個本子,《論語》祖本本來就具有一個整體性,《齊論語》的最后不論哪篇,篇名不論是《知道》還是《問王》,談的就是王道,這與今本《論語》的《堯曰》是一致的?!洱R論語》沒有流傳下來,或許自有它內(nèi)在的原因,但今本《論語》的最后一篇《堯曰》相對篇幅較少,比較簡短,也是在講王道,就是堯、舜、禹“允執(zhí)厥中”。到了最后,儒家的理想和追求就更明顯了,就是堯、舜、禹傳王道的問題,這是整個《論語》的一個終點。所以,不論怎樣分章,不論哪個版本,都不妨礙我們所說的《論語》的整體性、邏輯性。
我們看《子罕》,要看《論語》的“全部”“整部”,要看《論語》的“半部”?!墩撜Z》前半部第十篇是《鄉(xiāng)黨》,相對于《鄉(xiāng)黨》篇,其前的九篇都具有明顯的理論性,《鄉(xiāng)黨》篇則回歸到生活。或者說《鄉(xiāng)黨》記述的是現(xiàn)實中的出入往來、辭受取予之間,即孔子如何言行坐臥,如何出處進退。如果說第十篇非常落地、非常寫實,第九篇則有很強的理論性、哲學(xué)性。
子貢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說到“命”的問題,第九篇就是從深層次談性與仁的哲學(xué)問題?!蹲雍薄菲容^深刻,引領(lǐng)人們進入孔子的思想世界、心靈世界??陀^上,我們看到了命,認識到處在這樣的世界,我們具有這樣的身份、這樣的擔當,這是客觀現(xiàn)實。但是,更重要的是,主觀上我該怎么辦?所以本篇重點應(yīng)該落腳于“我欲仁,斯仁至矣”。面對當下的我,我該怎么辦?如何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所以,這一篇我覺得非常好,特別值得細細品味,這一篇的中心思想就是“知天命,行仁道”。
孔子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他強調(diào)君子要“畏天命”,這不是說聽天由命,而是“人定勝天”?!叭硕ā笔莾?nèi)心淡定,內(nèi)心寧靜,內(nèi)心主動。只有我們心靜了,才能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聲音,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只有自己的內(nèi)心對世界有正確的認知,才能給自己有一個清晰的定位,才能掌握主動,正確準確把握自己的“時”?!蹲雍薄菲日効陀^的命,更談?wù)勚饔^的仁。
剛才主講人講的很好,他看到了本篇的層次。我認為,《子罕》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高度與境界
第1—4章為第一部分,主要談關(guān)于高度和境界的問題。第一章就概括了孔子的一個特點:“子罕言利”。人的本性就是逐利,這就像孔子所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但“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雖然孔子不太談利,但絕不是忽視利,孔子只是強調(diào)在逐利的過程不能忘記了“義”,因此人需要加強素養(yǎng),需要張揚人的社會性,“率性就道”。
“率性”,率什么性?率人性?!叭酥?,性本善”,人性即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性,即人的善性?!奥市浴保褪恰懊髅鞯隆薄爸铝贾?。“大學(xué)之道”不就是要成就人的大格局嗎?因為要引導(dǎo)性情,率性就道,所以“罕言利”。
率性就道,一定建立在對于天命、對于人性認知的前提下。孔子說“仁者,人也”,有仁德才是人。要談仁,就要談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不要把“人”與禽獸混為一談。談仁的問題,就是談人本身,所以“與命與仁”,孔子“與命與仁”,這是他的“人學(xué)”。與命與仁,這是概說孔子。
孔子強調(diào)君子要知命、畏命,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夏代尊命”“殷商尊神”“周代尊禮”。周人談命,已經(jīng)走出了對天命的迷信,將其變成一種主動的認知。什么是天命?《尚書》說“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可見天命就是天意,天意就是民意。所以,周代“敬德保民”的思想,把民放在第一位,百姓就是天。
為政者“畏天命”就要“敬德保民”。敬德保民,這是西周時期就已經(jīng)形成的政治思想,從周公到孔子以至于后世儒家一以貫之,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政治傳統(tǒng)。命是外在的、客觀的。對具體人而言,必須有使命感。認知、理解天命就是“知天命”,就能“畏天命”?!懊庇袃蓚€內(nèi)容:從外在而言是天命,從內(nèi)在而言是使命。對命的認知要清楚,要有使命感,所以孔子“與命與仁”?!芭c命”“與仁”實際是一體的。
第二章“達巷黨人”章,“吾何執(zhí),執(zhí)御乎?執(zhí)射乎?吾執(zhí)御矣”。為什么將孔子談執(zhí)御、執(zhí)射放在第二章?射、御簡單理解就是小藝,是小學(xué)“六藝”中的兩個。更深層次可以這樣理解:射,是我自己怎么做;御,是我不僅要做好,還要管理好,擔負更大的責任。這樣,孔子的擔當就體現(xiàn)出來了,他說:吾執(zhí)御矣?!犊鬃蛹艺Z》有《執(zhí)轡》篇,說執(zhí)轡是說駕車,更是說治國?!犊鬃蛹艺Z》的《王言解》說:“道以明德,德以尊道”“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他接著說:“雖有國之良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里;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孔子以駕車喻治國。治理一個國家就像駕馭一輛車,管理一個企業(yè)、管理一個家族,不也像駕車嗎?孔子有一腔情懷,他希望天下有道,各遵其道,以駕車比喻治國。他所以“執(zhí)御”,顯示了孔子心懷天下,顯示了他的使命感、責任感。
“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笨鬃与m然“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尊從周公,遵守禮樂,但孔子之道是“中道”,禮樂也因時而變,絕不可拘泥。這就像夏、商、周三代之禮的“損益”關(guān)系,形式可以變,內(nèi)在精神變不了。孔子格局大了,他已經(jīng)由必然王國達到了自由王國,他把握了禮的本質(zhì),因自知而自覺,因自覺而自在。他基于對禮的內(nèi)在精神的理解。因為禮“毋不敬”,注重的是本質(zhì)而不是形式。所以他才“麻冕”而“從眾”,“拜下”而不泰。
第四章“子絕四”的“四毋”也是一種境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鬃硬灰芟耄还虉?zhí),不拘泥,不自我,這是很高的境界。例如“毋固”,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則不固”,他在不停地進步,在不停地求知,在不停地上進。就像佛家“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無相?!安恢唷?,這是孔子格局和境界。
《子罕》篇的前四章看起來字數(shù)不多,但內(nèi)涵極其豐富,孔子思想的高度和深度盡在其中。孔子因為有對生命本質(zhì)的把握,才不固執(zhí)、不拘泥??鬃涌吹煤芮宄麑ι举|(zhì)的體認,他把自己融入社會,所以不會隨波逐流。如果社會有一位非常優(yōu)秀的引領(lǐng)者,孔子無疑就是這位引領(lǐng)者。為什么是這樣?他對于人心、對于社會理解深刻、看得透徹。
第二,天命觀與使命感
第5—9章為第二部分,談孔子的天命觀與使命感。第五章曰:“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對于道德不行,對于天下無道,對于禮壞樂崩的現(xiàn)實,他有深切體認。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還有“斯文在茲”的使命擔當,就像王充說“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鬃訛槭裁匆獞椪挛奈洌康搅丝鬃訒r,周公創(chuàng)制的禮樂文明出現(xiàn)了崩壞的趨勢,孔子要重整禮樂。雖然大廈將傾,但是孔子還是將禮樂文明繼承下來,后來董仲舒才能繼承并發(fā)展。孔子敬畏天命,為什么說顏回去世時孔子說“天喪予”?顏回在孔子弟子中太重要了,孔子把顏回視為傳人,結(jié)果傳人早夭,所以他慨嘆“天喪予”。在這樣的背景下,“天生德于予”,孔子知天命,希望大家敬畏天命。其實,這種使命感貫穿了孔子的一生,孔子很早“志于學(xué)”,他的使命是他人生的起點,使命也是他人生的終點;使命是路徑,也是方法??鬃拥氖姑芯褪遣煌跣?,這種使命鼓舞了他的一生,他一生都在追尋大道。
第六章“大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勇勚?,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杯h(huán)境、時代造就了孔子,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要了解人心,了解社會,了解時代,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這樣的時代認知。一個人一直順風順水,可能不一定完全是好事。一個人少年生活艱辛,讓他心存感恩,學(xué)習父母的善良,學(xué)習父母的辛苦,就會有堅韌,有對世界、對人心的深刻體認。一個人的成長少不了歷練??鬃印吧僖操v,故多能鄙事”,這相當于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在事上磨。在事上磨才是格物,才能致知,才能致良知,這是對世界的認知,是境界的提升。
下一章,“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笨陀^原因、主觀原因綜合成就了孔子,孔子“不試”,所以多才多藝,所以無事不宜?!拔嵊兄踉眨繜o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這講的是格物,格物要從具體的事物入手,切磋琢磨,反思事物處理的最佳狀態(tài)。如果處理矛盾雙方的關(guān)系,就要多換位思考,立己達人,忠恕仁愛。做到“叩其兩端用其中”“切問而近思”,切事而思,格物致知。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孔子處在這樣的時代,才有了孔子??鬃诱f“吾已矣夫”,這是悲傷還是不甘,還是要繼續(xù)發(fā)奮?當一個人激憤的時候,這樣一個時代,會把人的銳氣消磨殆盡,但也許就是這樣的時代,孔子想的依然是“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梢姡@是一種心境,這是孔子的天命觀,體現(xiàn)了他的使命感。
第三,高貴人生
第10—16章是第三部分,談孔子的高貴人生。“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背鲇诙Y節(jié),孔子見到穿喪服、穿禮服戴禮帽以及盲人這類的人,即使比自己年輕,孔子也一定站起來;從他們身邊走過,也一定會小步而快速地走過去。我們由此看到了孔子的內(nèi)心世界,看到了他的高度。高貴的人一定懂得尊重,高貴的人才能被人尊重??鬃幼鹬厝耍w現(xiàn)在一個個具體的細節(jié)中、小事上,這是高貴人生的外在彰顯。其實,孔子處處如此,例如“子食于有喪者之側(cè),未嘗飽也”??梢韵胂蟮贸?,如果人家在發(fā)喪,旁邊卻有人狼吞虎咽第吃飯,氣氛就不協(xié)調(diào),對喪主就缺乏尊重。
顏回稱贊孔子,說:“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边@也是孔子高明之處,是孔子的一種強大。有人看不到孔子的高,是因為他沒有“仰”;有人看不到孔子的堅,因為他沒有“鉆”,這里可謂暗合道妙。你不學(xué)圣人,便“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有的人在中華圣哲面前狂傲,其實是他自己的無知。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孔子批評子路,認為應(yīng)該實事求是,這是孔子仁德的體現(xiàn)。懷天下一體之仁,就能以天下人為自己的父母兄弟。當“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時,就能把家中的親情推衍開來,才可能對別人尊重。對需要尊重的人,你有沒有仁德,立馬就體現(xiàn)出來。所以,在這些具體的生活細節(jié)中,孔子高貴、高大被體現(xiàn)出來。這就像王陽明先生所說“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這是孔子從內(nèi)到外的高超修養(yǎng),一個高貴的形象被刻畫出來。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為什么待賈而沽?就是希望有人真心認可,孔子并不是不想出仕。孔子周游列國,想出仕的思想非常迫切,他有一腔關(guān)懷,希望世界更加美好?!白佑泳乓?。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有些人不是君子,不論他住在什么樣的房子里,也不會高貴。何為高貴?里仁為美,真正的高貴體現(xiàn)在他如何安放心靈,它是由內(nèi)而外的。真正的高貴,是別人覺的你高貴,對你“中心悅而誠服”。
第十五章,“子曰:‘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睒氛褪钦龢罚龢肪褪钦?,正心就是使人無邪。所以為政者進行詩、書、禮、樂之教,培養(yǎng)的是人的溫良品格?!霸娙?,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正心才能正人,人正極其重要。正人用邪法,邪法也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也邪??鬃诱龢?,“雅頌各得其所”,“雅”是雅正之樂,宮廷雅樂;“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都是教化所用。古時候,禮、樂、詩、歌、舞幾位一體,儒家講樂正,講禮和樂,禮主敬,樂主和?!昂汀本褪呛椭C。
第十六章,“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边@是夫子自評其為人之道。這里論述的是成年人在朝廷、家中、喪事以及對飲酒等事上應(yīng)持有的態(tài)度。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做到這些很重要。如果做到了這些,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呢?
第四,勉人為學(xué)
從第17—26章為第四部分,談孔子勉人為學(xu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边@一章重點在勉人向?qū)W。時光流逝,時光在不停流逝,人不可不勤勉,不可不奮發(fā)。曾國藩說年輕人“早起”很重要。早起就是勤奮,勤奮就能把握時光?!笆耪呷缢狗颍簧釙円埂?,水一直在流淌,年齡在一個不停地增大,我們應(yīng)該有一個積極的人生。孔子勉人好學(xué),有一個積極的人生,這是珍惜時光、理解天道的問題,人應(yīng)該順應(yīng)天道自然、珍惜光陰。古人八歲入小學(xué),十五歲入大學(xué),入大學(xué)窮理正心,通過天道自然理解人生。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弊鍪乱嬲\,要發(fā)自內(nèi)心?!靶薜隆本鸵妗靶蕖?,而不是裝給別人看,不是說說而已。在曲阜孔府啟事廳有一副對聯(lián),是明代著名的書法家姜克禮所寫:“以利己之心交朋必善,以好色之念求學(xué)必真”。我希望朋友怎么對待我,我先這樣對待朋友,交朋友、與別人交往時,要多考慮別人,不能光考慮自己。這就是《孔子家語》所記孔子之言“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治學(xué)也是一樣,“以好色之念求學(xué)必真”,要篤志求道??鬃尤寮乙笕藗兞私馓斓雷匀?,只有這樣,才能做好自己。這談的是明理正心的問題,是窮理誠意的問題。
第十九章大家討論也比較多,“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薄爸梗嶂挂病?,成山的時候,再來一筐土就完成,如果此時停下,那我的事就沒完成。如何去理解進和退、行與止?這需要有積極進取精神,“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前面說不止,這里說不惰,下邊又談“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下一章“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苗長的好,不等于有好結(jié)果。結(jié)出果實后,果實要實實在在。糧食豐收而不是苗好,不是看起來很好。一個是“不止”,一個是“不惰”,都講不能中道而廢,都是勉勵為學(xué)。
“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鬃诱f:“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薄爸居趯W(xué)”表達的是方向。志于學(xué),就可能“三十而立”。立,就是找到自己的合適位置?!八氖换蟆?,人到了四十歲、五十歲還一事無成,他也就沒什么可怕的了。所以孔子還有一句話,“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到了四十歲還讓人不喜歡,甚至還讓人討厭,他這一輩子也就這樣了。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我們擇善而從,向圣賢看齊,自己也要努力去做圣賢。向圣賢看齊,強調(diào)“改之為貴”。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因此向圣賢看齊要“改之為貴”。法語(yù)之言,就是指正言告誡的話,可奉為法度的話語。所謂“法語之言”與《孔子家語·五儀》篇“訓(xùn)格之言”意義相同?!坝?xùn)格之言”之“格”,按照王肅注所說“格”即“法”。巽與之言,就是恭順贊許的話。巽,順從?!吨芤住ふf卦》記“巽為風”,風吹一邊倒為順從??鬃拥囊馑际?,要接受正言告誡之言,分析恭維贊許之言;要理解其中蘊含的道理,理出頭緒,接受而且改正。否則,對這種人就沒有什么辦法了。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爸倚拧本褪侨说牡?。什么是忠信?就“孝、悌、忠、信”而言,“孝”“悌”是在家中,“忠”“信”則是在外,走出家庭。曾子說他自己省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家語》記載了一則故事:黃河波濤洶涌,十分兇險,孔子師徒看見一人跳入黃河,游了一陣又回到岸上。問其能夠安然無恙的原因,那人說自己跳入黃河的時候靠的是“忠信”,出來的時候靠的也是“忠信”,是“忠信”讓他安然無恙地回來的。順著水流,遵從水性,“而吾不敢以用私”。這就是那人所說的:“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從以忠信。忠信措吾軀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復(fù)出也?!薄爸倚拧本褪亲駨囊?guī)律。忠,心中有中;信,就是可靠、誠心。與人交朋友靠的就是信。關(guān)鍵是“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不要與做人不忠信、品德比我們差的人交往過密。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匹夫不可奪志”體現(xiàn)的是志向的堅定?!秾O子兵法》說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標準有五個方面,第一就是“道”,即“上下同意”?!吧舷峦狻保瑒t老百姓“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這也就戰(zhàn)無不勝了。“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十分重要,立志就是心的方向。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必須先立志,志向堅定了,就一心向?qū)W。一心向?qū)W要有堅定的信念,由此才能進德修業(yè)。
“后生可畏”章講的是緊迫感,修身、立德及時,要有緊迫感。如果到了五六十歲才有修身、立德的緊迫感,大概為時已晚,“莫欺少年窮”以及“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都有這樣的意思。
第五,讓生命扎根
從第27—31章為第五部分,談的是讓生命扎根。子曰:“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在孔子看來,在一個喜歡奢華的社會里,穿著破舊的袍子與穿著狐貉輕裘的人站在一起,而沒有羞慚之感的大概只有仲由一個人吧!不嫉妒也不貪求,怎么會不善呢?子路則老是叨念著這句話,并以此為座右銘。人要成就大善,就不能不從小處著手。孔子為什么說“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真正的士不會斤斤計較于生活的瑣事,這就是達德。為什么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只有經(jīng)得起風雨,經(jīng)得起磨難,才能顯現(xiàn)出一個人品行?!爸卟换螅收卟粦n,勇者不懼”,這就是“三達德”?!叭_德”就是“三大德”,“達”就是大?!兑葜軙分?,周武王同周公說“旦,汝維朕達弟”,“達弟”也可有弟弟中年齡最長的意義。
“可與共學(xué),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這是關(guān)于格局和境界問題??鬃诱f:“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笨鬃佑终f:“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xué)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xué),民斯為下矣。”善導(dǎo)人者,必因才而篤之。中人以下,驟語以高深之道,不惟無益,反將有害。道有高下,智有深淺,本章孔子所言,《論語》編纂者大概是說人應(yīng)該不斷提升自己,因為真正境界高的人懂得變通,可以做到時中,可以通權(quán)達變,但不會違背大道。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所謂“豈不爾思,室是遠而”,是說我難道不想你嗎,只是家住得太遙遠??鬃釉u論道:“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大概只是沒有想念罷了,如果真的想念,又有什么遙遠的呢?心動變成行動,需要“待悅而后行”?!吨芤住氛f“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大業(yè)就是大的成功、大的格局,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冉求說“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指出,這不是“力不足”,而是自己畫地為牢。
《中庸》說:“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人欲明,需要誠,因誠而明。人之誠,因其明,因明而誠。人需要明,需要誠。人要達到很高的格局和境界,真正讓自己的生命扎根,就做一個有心的人。這樣,最后一章就和本篇第一章有了呼應(yīng)。一個人要了解自己的本心,需要一種使命感,一種對自己天命的自覺的使命感?!叭收?,人也”,只有這樣才是道之人,一個大格局的人。
《子罕》篇前后邏輯聯(lián)系緊密,讀起來讓人心潮澎湃。整部《論語》到這一篇,就達到了理論論述的高潮,第十篇則回歸于平實。
責任編輯:近復(fù)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