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飛作者簡介:吳飛,男,西元一九七三年生,河北肅寧人,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F(xiàn)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禮學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婚與喪》《心靈秩序與世界歷史》《神圣的家》《現(xiàn)代生活的古代資源》《人倫的“解體”:形質論傳統(tǒng)中的家國焦慮》《生命的深度:〈三體〉的哲學解讀》《禮以義起——傳統(tǒng)禮學的義理探詢》等。 |
作為實事求是之學的古典學
作者:吳飛(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fā)表,原載《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二月十六日癸未
??????????耶穌2025年3月15日
中西古典學共同的學術原則,莫過于實事求是。古典學不是古典時代的學問,而是當歷史將古典時代拉開一定距離之后,古今之間有了足夠的張力,才成立的學問。并非古代的一切都能成為古典學,必須有“典”,古典學才能成立,“典”便是經籍。古典時代的崇高感,來自厚重文明層累的深邃;古典智慧的神秘感,來自經籍詮釋的多重可能性。崇高感與神秘感造成的古今張力,給歷代古典學研究帶來了一定難度,使得后人要花費很大力氣去學習古典語言、整理古典文獻、詮釋古典思想,且在窮年累月的研究之后,總還會有諸多疑問。由此形成的古典學不是讓人膜拜的教條,而是必然會容納不同派別,產生豐富的張力,張力是文明之博大悠久的重要標志。有些古典學者長期鉆研文字、語言、文獻,有些更注重從中提煉原創(chuàng)性思想,彼此之間還會相互批評、往復爭論,以此構成古典學研究的多元燦爛面貌。能夠使古典學研究維持一定學術標準,同時又保持思想創(chuàng)造力的,正是“實事求是”這個極為必要的學術原則。
實事求是的古典意涵
夏商周三代是中華文明的古典時代,古典文明的精神記載在各種經籍當中。秦火之后,古典時代愈加神秘。伏生授經,高堂生傳禮,孔壁出書,在這些驚心動魄的事件中,中國古典學漸漸展現(xiàn)出其巨大而又難以窮盡的魅力。漢武帝時期,出現(xiàn)了兩位在學術史上舉足輕重的諸侯王。一位是淮南王劉安,網羅眾多賓客,纂輯《淮南鴻烈》。另一位是河間獻王劉德,重金搜求古書,每得一部,都會精心抄錄副本,連同金帛送給原主,自己留下真本。河間國的藏書量不亞于中央朝廷,成為一個學術中心,甚至設立了毛氏《詩》和左氏《春秋》的經學博士,為《毛詩》和《左傳》的流傳作了學術準備;獻王還搜集到一部此前從未見記載的古書《周官》,也為未來的經學革命準備了文獻。他收集的130篇論禮文章成為二戴編撰《禮記》的重要來源。于是,班固《漢書》以“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八個字評價河間獻王,并特別指出,這不同于淮南王的浮辯學風。
“修學好古”,是推崇古典的一種學術態(tài)度。在《論語》中,孔子自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又說:“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獻王搜集、整理大量古文獻,特別是《毛詩》《左傳》《周禮》《禮記》這幾部極為重要的經書,這正是對孔子學風的繼承。
而“實事求是”,則是獻王修學好古的方式與態(tài)度。這四字連用,此前未見先例。稍微類似的說法有《管子·明法解》:“明主之治也,審是非,察事情,以度量案之?!薄俄n非子·奸劫弒臣》:“而圣人者,審于是非之實,察于治亂之情也?!彪m皆就政治經世立說,但將“是非”與“事情”分開來講,都是一貫的。與此不同,河間獻王的“實事求是”無疑是一種學術態(tài)度。顏師古注:“務求事實,每得真是也?!卑喙桃云渌亚蠊艜ㄗC成此一學術態(tài)度,即:獻王不肯滿足于二手的鈔本、副本,不惜重金,一定要收集盡可能最早的文獻,“留其真”,是為了保留文本上的原初信息,就如今天出土文獻中的豐富信息類似。這就是“實事”。但述而不作的獻王并不滿足于文獻搜集,他雖未著書立說,但“求是”是一個極為開放的態(tài)度,正體現(xiàn)在《毛詩》《左傳》和《周禮》《禮記》等經籍所蘊含的巨大思想力量。獻王的學術意義,并不限于他本人或河間一國,而將貫穿未來數(shù)千年的整個經學史。
班固特意比較了河間獻王和淮南王的學風?!稘h書·淮南王傳》雖大部抄錄《史記》,卻特別增加了關于其學術的段落,不僅提到他“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shù)千人”著書,而且詳述他的敏捷才思,及漢武帝的欣賞尊敬,“每宴見,談說得失及方技賦頌,昏莫然后罷?!睗h武帝要給淮南王寫封信,都要讓司馬相如這樣的才子審定初稿,可見對他的重視程度。但正是極度恩寵滋生了政治野心,終至敗亡。而對于河間獻王與皇帝的關系,班固僅寥寥數(shù)語:“武帝時,獻王來朝,獻雅樂,對三雍宮及詔策所問三十余事。其對推道術而言,得事之中,文約指明?!辈煌诨茨贤踹@位風流倜儻的才子,河間獻王是位本本分分的讀書人。直到今天,《淮南鴻烈》仍然是充滿了智慧與典故的思想寶庫,以“浮辯”二字概括它,不免令人惋惜。然而,對中華文明有更大貢獻的,卻是沒有任何著作傳世的河間獻王。后人普遍認為,他開啟的“實事求是”學風,可以概括漢代經學的風尚,劉向、劉歆的文獻整理,許慎的《說文解字》,鄭玄的遍注群經,都是“實事求是”之學的偉大成果。
古典學傳統(tǒng)的古今演變
但將“實事求是”四個字從《漢書》中喚醒的,卻是宋代和清代學者。華夏文明登峰造極的宋代,古典學再次大放異彩。學宗朱子的王應麟將“格物窮理”的精神落實到《玉?!贰独W紀聞》等巨著中,又由博返約,創(chuàng)作出膾炙人口的《三字經》。他警醒自己和讀者:“蓋君子恥一物之不知,倫類不通,不足謂善學?!本唧w來講:“實事求是,不敢以臆說參焉;疑者闕之,以俟后之君子?!奔纫粩嗲笾?,又清楚自己的局限,為后學者留下空間。“實事求是,多聞闕疑”,從此成為修學好古之學的最重要詮釋。
中國古典學在清代達到又一個高峰?!皩嵤虑笫恰敝畬W全面展開,形成多層面、多角度的理解路徑。惠棟主“信古”,戴震主“求是”,阮元則以實事求是為通儒之學。由訓詁以通義理的學術方法,在“實事”與“是”之間形成明確的辯證關系。方東樹認為朱子的“格物窮理”正是“實事求是”之學,物就是“實事”,理就是“是”。曾國藩漢宋兼采,以“多聞闕疑”的精神,將書齋命名為“求闕齋”。清代以“實事求是”命名的書齋數(shù)不勝數(shù),而實事求是之學由信古之學推展到經世之學和西洋之學,更成為連接古今思想的津梁。
清學各派普遍推崇的實事求是,并非實證科學的原則,而是古典學的辯證原則。對古代文字、文獻、史實、制度的學術研究,是進一步詮釋其思想義理的基礎;但所有這些樸學工作若不落實到經典義理的詮釋,就失去了意義?,F(xiàn)代中國對古典文明的重新理解,無不在實事求是精神的指導下展開。殷墟的考古與文字研究,可謂現(xiàn)代中國古典學開啟的標志;古史辨派的疑古結論無法成立,但都是被更豐富、更有力的文明材料駁倒的,因而其學術精神反而在爭論中得到繼承;數(shù)字卦的發(fā)現(xiàn)與論證,既終結了對《周易》起源的各種臆測,也確證了由龜?shù)捷榈囊讓W思想意義,成為現(xiàn)代易學的真正開端。正是在實事求是的原則之上,我們才有可能建構現(xiàn)代中國的古典學。漢、宋之學都是現(xiàn)代古典學的先驅而應該得到我們的崇敬,其學說也都成為古典學史的重要研究對象。但在現(xiàn)代古典學中,我們卻不可能像漢人那樣,為了照顧學術體系的圓融,而將矛盾之處強解為夏商周不同時代;我們也不能像宋人那樣,為了學說的完整而強行解字,更不會自己寫一段文字補在古典文獻之中。“修學好古,實事求是”,仍然是現(xiàn)代古典學的學術起點。只有在這一精神的滋養(yǎng)之下,我們才可能開啟思想上的更多創(chuàng)造。
中西互鑒語境下的古典學規(guī)范
西方古典學有著與中國非常類似的發(fā)展歷程。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說:“在有的學科中,實事之所是被完美展現(xiàn)出來就夠了,這是研究的始點?!痹缭谙ED化時期和羅馬時期,古典希臘文明已經被視為充滿魅力的高貴文明,而得到推崇。無論是以希臘語為母語的人們還是周圍的其他民族,都崇尚古典時期的希臘文明,爭相學習、模仿與繼承偉大先賢的著作與生活方式。千年之后,隨著古希臘羅馬文獻的大量回流,歐洲人重新燃起了對古典文明的巨大興趣,在學習古典語言,整理、編輯、翻譯、詮釋古典文獻之后,靠著古典思想的偉大力量,創(chuàng)造出一個全新的文明世界。對古典語言和文獻的重視,以及對文明思想的闡發(fā),非常類似于漢宋學者的實事求是學風。但由于尚缺乏一個基本的學術標準與規(guī)范,偉大的思想創(chuàng)造往往伴隨著相當隨意的詮釋。時代錯位、張冠李戴、望文生義,是常見現(xiàn)象。
18、19世紀之際出現(xiàn)在德國的現(xiàn)代古典學學科,是此前古典文獻詮釋與古典文明研究的繼續(xù)。它伴隨著研究性大學的設置與現(xiàn)代學術規(guī)范的形成,更出現(xiàn)在德國古典哲學與浪漫主義風起云涌之際,許多優(yōu)秀的哲學家、思想家深度參與其中。古典學雖以嚴格冷峻為其基本面貌,卻也是在活潑潑的思想運動的氛圍中才能成立。正是由于對古希臘文明的深入研究,特別是對希臘神話與悲劇精神的創(chuàng)造性理解,尼采才會寫出《悲劇的誕生》這樣的偉大著作;尼采的對頭維拉莫維茲對學院派古典學研究的堅持,卻使古典學教育能夠代代傳承。建立在歷史研究和嚴格學術規(guī)范基礎上的思想探詢,才是現(xiàn)代學術的活力所在。
太多先入為主的現(xiàn)代偏見和思維方式,使我們不容易理解崇高而神秘的古典世界,卻更需要以古典文明來平衡現(xiàn)代精神,既要深切理解自己的現(xiàn)代處境,又要在古今張力之間體會古人的生活。思想的追求,是古典學賴以生存的土壤;學術的規(guī)范,是古典學得以發(fā)展的保障。二者的對立統(tǒng)一,乃是古今中西任何時代古典學得以繁榮的辯證精神,即實事求是的精神。它使古典學成為活潑而非教條、創(chuàng)新而非陳腐、高貴而非狹隘的現(xiàn)代學問。古典學不是宗教信仰或意識形態(tài),其實事求是的精神培養(yǎng)了學者對古典文明的敬畏感,但不應將古典文明的崇高感與神秘感固化為任何僵死的信條;古典學也不是實證科學,對古文字與古文獻看似繁瑣的研究,不應該滿足于枯燥乏味的饾饤之學,而始終是人類文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古典學更不是故作高深、隨意詮釋的玄想與空談,而是始終在古今張力之間、樸學基礎上的思想創(chuàng)造。德國古典學家以“北方的希臘人”自居,除了學習用希臘人的語言讀書、寫作之外,更要學習希臘人的思考方式;中國歷代經學家,心目中往往有回望三代的理想,也不僅是因為讀三代之書、習三代之禮,更要體會三代文明之所以繁榮活潑的原因,內化三代文明的精神,才能做到回向三代。古典學研究的基礎,是學習古典語言、研讀古典經籍、追想古典制度?,F(xiàn)代學術的規(guī)范與方法,使我們見到了許多趙明誠無法見到的古代文物,獲得了河間獻王未曾讀到的古典書籍,而且還能夠跨越大洋,看到張騫和馬可·波羅都不曾想象的古典文明形態(tài)。雖然去古已遠,卻比漢唐宋清的古典學家,更有條件全面理解古典時代的生活方式和他們的文明定位。面對浩如煙海的古典文獻,拂去塵封千年的時光,剝開五彩繽紛的成見,實事求是,將成為激活古典文明、返本開新的重要力量。
責任編輯:近復
【下一篇】【呂克軍】從地方志維度思考中國古典學研究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