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青衢作者簡介:劉青衢,字天之,號松塘,男,西元1983年生,貴州甕安人,同濟大學哲學博士。研究方向:先秦儒學,宋明理學。 |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4年暨耶穌2013年8月20日
由于古今中西歷史和思想的交匯碰撞,典籍在流傳過程中出現(xiàn)質疑與批判,本來是極其正常的文化、學術現(xiàn)象。但有些批判是正確的,有些批判卻是錯誤的,對錯誤的批判應當重新?lián)軄y反正。
袁偉時教授近作《中山大學的新“笑劇”》一文(以下簡稱袁文),對清代蒙學讀物《弟子規(guī)》的批評,似乎就顯得過于偏激而有失原書真義。予不揣淺陋,欲就自家早年閱讀《弟子規(guī)》所得,比照袁文引用批判之章句,一一加以辨正,以還其本來面目。
【章句】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袁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專制時代,當然要事事請示尊長。不過,現(xiàn)代社會,尊重每個人的獨立人格和尊嚴,平等相處,是不可逾越的原則;即使是未成年人也要逐步學會自主選擇,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宗法專制社會,為人子弟擁有私有財產,不但“親心傷”,而且是犯法的!現(xiàn)代社會,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私有物,連小孩都會有自己的私藏;個人財產是個人自由的基礎,一切歸公的苦頭我們吃得夠多了!
【辨正】“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标乱庖玻俊兜茏右?guī)》者,所以勸幼兒向善,令其順天理良知而長也。人之初,其性雖天賦而善,然未自知,及為情欲所侵,氣質變化,不辨善惡,不明是非,或有失足,則救之晚矣!是以,事雖小而善惡不可不察,物雖輕而禮義不可不明。豈不聞“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耶?長者在堂,舉足可為法,使勿擅為,則規(guī)行矩步,知善之所向,惡之所辟,趨利避害,胡為不可?若擅為,不唯陷于萬劫而不自知,亦增父母之憂,亂兄長之心,此大不孝也,非虧子道而何?袁文所謂“逐步學會自主選擇”者,不亦有“逐步”之詞乎?曷不言生而能“自主選擇”也?
“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标乱庖玻刻焐f物,其類雖殊而各有所歸。其所歸于此而不歸于彼者,何也?天理之當然也。唯明天理之當然,乃明人世進退之節(jié)。彼小兒者,既無力自造其物,當知世間萬物功不在我,無一可藏于己。若夫成長之食,取之于父母,當懷感恩之心;玩樂之具,共之于友伴,當執(zhí)相謝之禮。豈可不問宜否而納諸己,若此則與強盜何異也?況章句所言乃“私藏”,何謂私也?視物之有利而獨享,不知公諸同好,此小人之懷也,非君子所宜。物非我有而私藏,則為盜;物為我有而私藏,則為吝。親心何傷?傷其德也!袁文謂“現(xiàn)代社會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私有物,連小孩都會有自己的私藏,個人財產是個人自由的基礎。”言之謬也,財產者,何由而生?使以盜為,亦可私藏乎?
【章句】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袁文】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藥你得嘗一口!親長逝世,三年不準吃肉!能這樣操作嗎?21世紀的現(xiàn)代公民為人處世與17世紀圣祖康熙皇帝治下的臣民總有點區(qū)別吧?它諄諄教導:“人有短,切莫揭……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做個什么人都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儒家先賢尚且所不齒;能把21世紀的大學生納入這個“規(guī)范“嗎?
【辨正】袁文出言即問“能這樣操作嗎?”對曰:何以不能?!三年之喪,古之常禮,治喪何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親者有生我之大德,養(yǎng)我之大仁,安可倨而無愧?稍有感戴之心,事親之儀,又何不能為?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焙我庖??親有疾,則體弱氣虛,未能樂于飲食。其藥或苦、或溫、或涼,不能急下,必先試之,預知其性乃可奉親嘗之,緩緩咽之,既舒且安也;何又不離床?蓋親有疾,則舉動不便,荒于自理,如中夜有所需,病中有不測,旁無一人,誰與勞之?既為人之子女而作壁上觀,雖禽獸亦不為也!又試易位而處,或念吾輩年幼之時,不慎而病,父母不亦如臨大敵,心痛如燎?不特先嘗其藥,晝夜不離,尤恐稍有差池而殫精竭慮嚴防萬一。父母之待我,何其赤誠無隙也?我詎不能以其心待之?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何意也?酒肉絕者,以悲于親也;居處變者,守親之孝也。是皆天理人情之所當然,未可輕棄也。禮以時為大,至若方今之世,三年之禮不存,因時變之可也。而此句深意何在?讀者能不深玩細味之乎?夫禮者,所以經萬物而序人倫,發(fā)仁義而成德性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無不以之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行修言道,禮之質也。夫子又云:“人而不仁,如禮何?”此釋外禮而內仁之義。所謂絕酒肉、變居處者,以示不敢忘親也,其意在善修明德,仁義為本。仁者,人也,親親為大。豈有欲為仁人而不行孝悌者乎?袁文之謬,明也!
復次,又言“莫揭短”“莫揚惡”為“好好先生”,此愈不敢聞也。人非圣賢,孰能無短?遇短則揭,遇惡則揚,其自視以為圣人乎?雖圣人亦未嘗輕責人也。舜也,其大知也與,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圣人之道也。又聞王陽明示諸生曰:“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致其婉曲,使彼聞之而可從,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若先暴白其過惡,痛毀極詆,使無所容,彼將發(fā)其愧恥憤恨之心,雖欲降以相從,而勢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為惡矣。故凡訐人之短,攻發(fā)人之陰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責善?!标柮髦炭芍^溥博淵泉者也,烏為不察?又聞王船山解易道曰:“君子體坤之德,順以受物,合天下之智愚貴賤,皆順其性而為之,不以己之所能,責人之不逮也?!贝四撕竦螺d物之精義也。
【章句】非圣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志。
【袁文】立志要辦一流大學的中山大學,給新生上的第一課竟然是要他們一心只讀圣賢書!我不知道主事先生有沒有想過,如果學用一致會帶來什么后果?光說不練,又會在學子的心靈中刻下什么?
任何時候,尊長特別是圣人的教導是不容懷疑的。白紙黑字,明明錯了,也是你的理解有問題;其中蘊含著凡夫俗子難于領會的微言大義,獨得天機的宣教士會巧為粉飾,指點迷津,小民相信和執(zhí)行他們的指示就行了。
【辨正】袁文謬也,竊以為主事者大可贊,是君實乃智者,知一流學府非施圣賢之教而不能有成。袁文“學用一致”之慮,蓋不察圣學體用之道故也。圣人之教,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天地者何?圣人之與參也,然則,圣人之言,不亦大乎?
“非圣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志?!焙我庖??欲知斯句之真義,必先知圣書為何物?圣書者,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言也。此言者何?明天之所以為天,人之所以為人,物之所以為物,陰陽動靜,天理人情,又察其相偶之際所應持之則也。其則何?明德親民,盡心知性,修己安人,成己成物,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萬古不廢之理也?;蛟唬杭热绱耍瑒t胡為不守?此亦袁文之所疑也。蓋天生萬物而不齊,良莠雜之,有圣人則有禽獸,有君子則有小人,有圣書則有邪書,然唯圣書為能化人以善,邪書則誘人以惡也。夫子云:“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其是之謂乎?!
人欲聰明,必自克其私,必自正其惡,必自去其忤,若夫墨子之兼愛而無君無父,商韓之弱民而無仁無義,近世之怪力亂神而義理不辨,則何善之有?或難曰:圣書之外,恐非盡為邪說,皆勿視耶?此又未盡然也。若諸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類,乃輔道之術也,圣人亦必學焉,而況末學后進者乎?所謂“夫子焉不學”“博學于文,約之以禮”是也。后世因時變化之書,天文地理,格物致知,但不違道,亦可觀之,要在不自為淪墮可也!
袁文復責圣人之不容疑,此亦何理也?又何見于圣人之言哉?孔子未嘗自圣其說,謂不可疑,其與七十子之徒講學論道,因材施教,每有弟子疑而詰之,甚或相辯,焉謂不可疑也?陽明子雖教諸生當忠告而善道,亦曰“諸生責善,當自吾始?!笔ト撕卧蝗菀梢??然如前之所言,天生萬物,或有不齊,伊尹所謂有先知后知者也。夫以先知覺后知,先覺覺后覺,乃仁人憂匹夫匹婦不被圣人之澤,不避橫逆,鐵肩任道,當仁不讓,此誠濟世之懷也。拜謝其尤未及,何相譏為?若有顢頇者出,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則災必及其身者也。
噫,言至此而可止乎!觀其文則知其人。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痹壬斒烂遥挥谌鍖W之齟齬深矣。不才鄙陋,豈敢唐突大雅?唯本平正之心,略抒愚見,以求稍明前人之原旨而已!
袁偉時先生并未對《弟子規(guī)》作出整體批評,只涉及如上引用的幾句(這也是一般批評者經常攻擊的章句,具有典型意義),因此,本文亦只針對這幾句進行駁正,不及全書。
平情而論,《弟子規(guī)》雖產生于清康乾之世,所言大體本于儒家思想,尤其是對《論語·學而篇》孔子言:“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一段的發(fā)揮解讀,具有普遍性的教育價值。有人認為,此書過于強調孝道,甚至是愚孝,壓抑了自由、平等、獨立之人格,不適合現(xiàn)代文明。這種觀點未免大而無當,細讀章句,切己體貼,便知現(xiàn)代社會多少自私、放縱、邪惡的人格和思想,也正是假借自由、平等、獨立之名而大行其道。如得《弟子規(guī)》針砭一二,或可執(zhí)兩端而用其中,通古今中西之變,求其放心,復其本性,而不失為正人。本文首尾用白話,辨正用文言,亦欲效通變古今之志而已,幸勿為怪。
責任編輯:葛燦燦
【上一篇】【林桂榛】東亞和解的前提及展望
【下一篇】【桑振中】中國系統(tǒng)經濟學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