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慕朵生】中華文化塑造東亞文化共同體

        欄目:諫議策論
        發(fā)布時間:2014-05-26 16:08:43
        標簽:
        慕朵生

        作者簡介:慕朵生,男,獨立學者,曾創(chuàng)辦中國儒教網(wǎng)暨儒教復興論壇并任總編。


         

        中華文化塑造東亞文化共同體

        作者:慕朵生

        來源:中國儒教網(wǎng)

        時間:2014519

         

         

         

        按:如今的朝鮮、日本、越南,可謂是中國的麻煩制造者;但歷史上,這三個國家無不傾情羨慕和學習中國,是天朝的粉絲。一方面,中華文明要遠比其土著文明更為優(yōu)秀;另一方面,天朝也對朝鮮和越南,保持著強大的高壓,且其本身就是天朝的藩國。如此看來,當下對這三個國家,既要修文德以來之,又要給予嚴重警告和強力反應(yīng)。

         


        一種文化,它的輻射弧線愈廣愈遠、傳播能力愈久愈強,說明它的品質(zhì)愈高、潛力愈大。在歷史上,中華文化既是受惠者,也是施惠者,而其輻射和傳播的最大成績,就是塑造形成了東亞“文化共同體。

         

        東亞“文化共同體”首先是一個地理概念,即以中國為中心,以朝鮮、日本、琉球(今沖繩群島)、越南等國家為邊緣的地理區(qū)域。但是,它在本質(zhì)上是一個文化概念,即圈內(nèi)國家分享并創(chuàng)造著共同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就價值觀念和學術(shù)體系可稱為“儒家文化圈”;就其日常器物共同點可稱為“筷子文化圈”;就語言文字共同點可稱為“漢字文化圈”。同時,西方學界則常從政治權(quán)力和國際交往的角度,將其稱為“東亞朝貢秩序”或“中華帝國秩序”。

         

        根據(jù)中國史書記載,早在3000多年前,周武王滅商之后,封箕子于朝鮮,是為朝鮮立國之始。朝鮮史料也記載說:“箕子率五千人入朝鮮,其詩書禮樂,醫(yī)藥卜筮,皆從而往,教以詩書,使知中國禮樂之制,衙門官制衣服,悉隨中國。”漢代時期,漢語漢字已成為朝鮮官方和上層社會通用的語言文字。唐代時期,朝鮮的政制、官制、兵制、學制悉仿唐制,中央設(shè)有國子監(jiān),地方設(shè)有鄉(xiāng)校,并通過科舉制度選拔官員。非但如此,朝鮮學生還來華參加科舉考試,及第后或在中國為官,或后回朝鮮從政,所以唐代詩人章孝標《送金可紀歸新羅》詩曰:“登唐科第語唐音,望日初升憶舊林?!彼蚊鲿r期,儒家文化成為朝鮮的主流文化,宗奉朱子學的大儒李退溪被稱為“朝鮮的圣人”——他的畫像已被印在韓國的紙幣上。1349年,孔子第52世孫孔昭以翰林學士身份陪嫁元朝公主和親朝鮮王室,后官至宰相,并仿照曲阜孔子故里建造闋里祠。目前,韓國成均館以及234所鄉(xiāng)校每年都舉辦祭孔大典,其儀式和流程被學界譽為中華文化圈內(nèi)最古典的禮樂文化活動,韓國學者還曾建議將其申請世界非物質(zhì)類文化遺產(chǎn)。可以說,韓國是受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國家,至今仍有“儒家文化活化石”的美譽。

         

        早在2200多年前,中華文化就開始傳播至日本及琉球。秦朝時期,方士徐福東渡日本,帶去了中國文字、醫(yī)藥以及農(nóng)耕技術(shù)等。三國時期,《論語》等儒家典籍經(jīng)由朝鮮傳至日本。隋唐時期,日本大規(guī)模派“遣唐使”和“學問僧”來華學習。其中,阿倍仲麻呂在國子監(jiān)學習多年,精通儒家經(jīng)典,科舉考中進士,并與李白、王維等著名詩人交好。仲麻呂歸國途中不幸喪身大海,李白揮淚寫下了《哭晁卿衡》的著名詩篇:“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眮砣A留學的吉備真?zhèn)浜涂蘸:蜕谢貒?,假借漢字創(chuàng)造了片假名和平假名,與漢字一起構(gòu)成了現(xiàn)在的日本文字。645年,日本改革派以唐朝律令制度為基本藍本,發(fā)起“大化革新”運動,奠定了日本王朝1000多年的發(fā)展格局。此外,中國著名僧人鑒真和尚應(yīng)邀東渡日本傳播佛教文化,受命主持日本佛教事務(wù),設(shè)計修建了著名的招提寺。明末清初,中國著名儒家朱舜水避難日本,被聘為“國師”,公開講授和傳播儒學,為日本培養(yǎng)大了批儒學家,朱子學和陽明學流傳甚廣、深入人心。但是,日本學習中華文化具有明顯的實用主義傾向,更多立足于自身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特性。所以,美國學者本尼狄克特指出:“日本的文化體系,既不是佛教的,也不是儒家的,而是日本的——具有日本的強勢和弱點。”

         

        中華文化傳播至越南,以及緬甸、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中對越南影響尤大。越南人稱漢字為“儒字”,其古代史書典籍都用漢字撰寫。與朝鮮一樣,越南政制、官制、兵制、學制,以及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都與中國別無二致,且其讀書人無不以來華學習儒家經(jīng)典、參加科舉考試為榮。比如,唐朝時期的姜公輔、姜公復兄弟以及廖有方,先后來華考中進士,在朝為官,其中姜公輔更是曾擔任唐德宗的宰相。從1070年開始,越南開始修建孔廟祭祀孔子,并仿照宋朝將孔廟辦成學校。至今,孔子仍在越南享有崇高地位,孔廟香火不斷。12-18世紀,儒家文化在越南發(fā)展到頂峰,官方將其稱為儒教并定為國教。此外,佛教和道教在越南影響也很大,歷史上還甚至曾出現(xiàn)過科舉同時考試儒釋道三家經(jīng)典的現(xiàn)象。

         

        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大舉入侵東亞,羸弱的中國自身難保,周邊國家紛紛脫離中國和平治下的東亞秩序。同時,因主動或被動學習西方文化,西方列強又推行文化殖民政策,東亞各國都出現(xiàn)了“去漢字化”、“去儒家化”、“去中國化”的現(xiàn)象,導致東亞“文化共同體”逐漸走向衰落和解體。特別是,日本在率先學習西方且成功“脫亞入歐”之后,一度試圖通過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方式,奪取“東亞共主”的位子,給東亞各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zāi)難和永久的傷痛——這是背離東亞“文化共同體”的一大慘痛教訓!

         

        但是,數(shù)千年來東亞各國受中華文化熏陶而積淀形成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觀念,很難完全根除。相反,隨著擺脫殖民統(tǒng)治、獨立建國和經(jīng)濟復興,東亞各國開始重新審視中華文化的積極意義。比如,韓國多位前總理倡議將漢字作為韓國“國字”,其電視劇《來自星星的你》高度融合了中華文化重視親情和家庭的價值觀,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評價所說:“韓劇內(nèi)核和靈魂是儒文化,恰恰是中華文化回歸的升華?!庇直热?,近些年來越南接連在春節(jié)期間發(fā)行生肖銀幣,且刻上繁體漢字。再比如,日本文字近些年來增加數(shù)百個漢字,因為大量借用英文單詞只會造成日本文字越來越繁多、越來越難記。這些,都是東亞地區(qū)重建東亞“文化共同體”的嘗試和努力。

         

        當前,東亞地緣政治敏感復雜,以至于美國政治學家布熱津斯基曾不無嘲笑地說:“亞洲地區(qū)直到如今還缺乏任何多邊政治、經(jīng)濟和安全合作框架,相反各國之間卻存在著猜忌和怨恨,因此是一座‘社會活火山’和‘政治危險源’?!钡?,如果東亞各國能夠在共同重建“文化共同體”方面作出更多的嘗試和努力,相信一定能夠通過自身古典的經(jīng)驗和智慧,合理管控和解決分歧,共同推動東亞邁向文明復興。

         

        責任編輯:泗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