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林桂榛】荀子生卒年問題新證——以《鹽鐵論》兩則記載為中心

        欄目:思想探索
        發(fā)布時間:2014-08-12 17:19:45
        標簽:
        林桂榛

        作者簡介:林桂榛,贛南興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jīng)史與漢前諸子,致思禮樂(楽)刑(井刂)政與東亞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民邦政治」。

          

         

         

        荀子生卒年問題新證

        ——以《鹽鐵論》兩則記載為中心

        作者:林桂榛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5年暨耶穌2014年8月10日

         

         

         

        [摘 要]學界于荀子生卒年大有疑辯。綜考史料,劉向曰荀子始游齊于宣王、威王時實誤自《史記》錯簡文字(從胡適之說),威王實早于宣王而非相反,宣王、威王末年至春申君死時荀子至少113或132歲;若謂《史記》“年五十始來游學于齊”的“五十”是“十五”之誤并從劉向所言荀子始游齊時間,則齊襄王初年荀子僅33或42歲,此與其在齊襄王時“最為老師”、“三為祭酒”不匹。據(jù)《鹽鐵論?論儒》齊湣王末年“孫卿適楚”的記述,荀子年50始游齊當約在齊湣王末季的公元前286年,至齊襄王末年正70余歲,至春申君死時90余歲,終生百歲上下。而《鹽鐵論?毀學》“方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無二,然而荀卿謂之不食,睹其罹不測之禍也”非荀子壽至李斯為丞相或遭殺戮時之證據(jù),因為論者不知此“謂”有版本作“為”是訛字,且此“睹”本作“覩”,非親見意乃“懂得”意,其用法見同書他篇及《王力古漢語字典》等,此段文字不過言荀子曾因預知李斯命運而事先告誡過李斯勿食秦而已,“然而”前后事并非同時發(fā)生。如此,所有秦漢言荀荀史料可統(tǒng)一,《鹽鐵論》兩則言荀史料也可統(tǒng)一,《鹽鐵論?毀學》言荀之訛字及學者于其之誤解可得厘正。

         

        [關鍵詞]荀子;生卒;鹽鐵論;齊湣王;春申君;不食;睹

         

         

        關于荀子生平,后人最熟悉并以為最可靠的是司馬遷《史記·孟軻荀卿列傳》所記:“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游學于齊。騶衍……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李斯嘗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shù)萬言而卒,因葬蘭陵。”引文中省略號處即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認為系錯簡的一段文字:“騶衍之術迂大而閎辯,奭也文具難施,淳于髡久與處,時有得善言,故齊人頌曰‘談天衍,雕龍奭,炙轂過髡’。” [①] [1]185-186

         

        荀子壽約百歲,其生年我比較認同梁濤2000年《荀子行年新考》結論——荀子約生公元前336年[2],此結論實從于廖名春1992年博士畢業(yè)論文《荀子新探》[3]21-41;也認同清汪中《荀卿子通論》謂荀子以年五十始來游學于齊“當湣王之季”的判斷,汪中見解亦見胡元儀《荀卿別傳》、游國恩《荀卿考》、梁啟超《荀卿及〈荀子〉》等[4]。荀子最可能生于公元前337—336年時,即齊威王20年左右(齊威王在位37年);公元前287年左右,荀子以年50游齊,三四年后齊湣王死、齊襄王立。荀子后半生主要從事學術與政治活動,曾北至燕都,西至秦都,南至楚都[②],見王會相,談政議兵,標仁舉義,求治謀化,不慕富貴,但依道行,卓然曠世大儒。荀子目睹了“南足以破楚,西足以詘秦,北足以敗燕,中足以舉宋,及以燕趙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戮”(《荀子·王霸》)、“好利多詐而危,權謀傾覆幽險而亡”(《荀子·強國》)的齊湣王及齊國“不由禮義”而上下、內(nèi)外相詐的荒唐過程、可悲結局并曾出走楚國等[③],后在齊湣王之后“尚修列大夫之缺”的齊襄王時代(在位近20年,前283—前265年)重返齊國而“最為老師、三為祭酒”[④],齊襄王時荀子約53—72歲,與其年齡及資歷等頗相符。

         

        一、荀子始游齊確非“年十五”實“年五十”

         

        宋唐仲友認為荀子系齊襄王時以年五十始游稷下,則此與《荀子》、《鹽鐵論?毀學》所記明顯不合,清梁玉繩《史記志疑》也已辨荀子非齊襄王時始游齊?!尔}鐵論?論儒》有曰:

         

        齊威宣之時,顯賢進士,國家富強,威行敵國。及湣王(按:有版本作愍王)奮二世之余烈,南舉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國,西摧三晉,卻強秦,五國賓從,鄒魯之君、泗上諸侯皆入臣。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諸儒諫不從,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駢如薛,而孫卿適楚。內(nèi)無良臣,故諸侯合謀而伐之。

         

        梁濤《荀子行年新考》也引這段文字并據(jù)為可信,且是他推定荀子生年的基本坐標年。上引《鹽鐵論》這段話說的是齊湣王時的事,若此述可信,則齊湣王末年荀子曾去齊之楚。故而,荀子以年五十始游學于齊當不晚于齊湣王最后三年,梁濤據(jù)錢穆《先秦諸子系年》曰在齊滅宋的齊湣王15年即公元前286年,上推50年,即荀子生于公元前336年。

         

        若今人將宋本《荀子》末尾所附劉向《孫卿書錄》所說“方齊宣王、威王之時……是時孫卿有秀才,年五十始來游學,諸子之事皆以為非先王之法也”理解為荀子在齊宣王、威王時“始來游學”且“年五十”是“年十五”之訛并引傳世本《風俗通義》、《郡齋讀書志》、《玉?!贰ⅰ段墨I通考》曰“年十五”為之證,則不僅齊史是威王在前而宣王在后,而且假使荀子以最晚的齊宣王末年(前301年)以年50來齊,至春申君死、荀子廢令(前238年)時荀子享年已逾113歲(宋唐仲友、清汪中謂之137歲),恐非實然;若荀子在威王時代以年50始游齊,則荀子更長壽,如以齊威王末年始游齊計,荀子至少132歲,此于生命之理無契。荀子不太可能活至120歲以上甚至130歲以上,活至滿110歲的可能性都極微。

         

        劉向《孫卿書錄》述荀子生平顯系加工自《史記·孟軻荀卿列傳》,而《史記》敘荀子生平文字中羼入本屬前文的“騶衍之術迂大而閎辯,奭也文具難施,淳于髡久與處,時有得善言,故齊人頌曰‘談天衍,雕龍奭,炙轂過髡’”之句是劉向說“方齊宣王、威王之時……是時孫卿有秀才,年五十始來游學”的原由?!妒酚洝分徽f荀子“年五十始來游學于齊”,并沒有說荀子在齊威宣時代來齊,《史記》說威宣時代說的是早于、老于荀子的其他諸子如騶忌、孟軻、騶衍、淳于髡、慎到、環(huán)淵、接子、田駢、騶奭等。齊威宣時代結束后是齊湣王歷16年、齊襄王又歷19年,齊襄王時,威宣時代活躍的稷下先生多已死,荀子則為頗得稷下末緒的老先生矣,故《史記》曰“騶衍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

         

        齊威宣時代接近60年,司馬遷不可能說荀子“年五十始來游學于齊”是“始游”于威宣時代這樣長的時間,此說不合語法,也不合史實(此時間下推至春申君死時荀子壽命至少113或132歲以上),《孟軻荀卿列傳》也根本沒這樣說。而且汪中早已指出《顏氏家訓·勉學》曰“荀卿五十始來游學”正證明顏之推所見《史記》就是“年五十”非“年十五”。所以,所謂《史記》“年五十始來”有年數(shù)訛誤的說法,都是劉向誤解有錯簡的《孟軻荀卿列傳》而誤說或誤措辭所導致的“烏龍”,但好在宋本劉向《孫卿書錄》并沒有將“年五十”誤為“年十五”,否則更“烏龍”。至于抄劉向書抄錯或自作聰明篡改劉向“年五十”文字的,則非劉向之責任了。

         

        在文字上,說“五十”易訛為“十五”,這也并非不可能,包括容易自作聰明主動篡改的情況[⑤]。劉向《孫卿書錄》曰“方齊宣王、威王之時……是時孫卿有秀才,年五十始來游學”,但“始來游學”的“始”字是不易衍訛或篡改的,且曰“年五十”正與用“始”字語氣、語義吻合,《史記》并無誤,劉向亦照抄《史記》曰“年五十始”而已?!讹L俗通義》、《郡齋讀書志》、《玉海》、《文獻通考》等敘荀子處顯系抄襲劉向《孫卿書錄》述荀子生平語句,故“年五十始”字樣前頭也模仿或照抄《孫卿書錄》而曰“是時”、“是時孫卿有秀才”、“是時孫卿為秀才”等。但《風俗通義》、《郡齋讀書志》、《玉?!?、《文獻通考》等的“年十五”顯系“年五十”之錯,此或著書抄字者誤抄,或著書抄字者故意自作聰明篡改所致,自作聰明故意篡改或誤改正確原文的情況也并非不存在,而是也多見,此如今人校書誤校一樣。

         

        《荀子》的言論可與《鹽鐵論?毀學》的敘述相參,荀子在齊湣王末年活動于齊都且很快因齊國無道而去楚國游歷等當是無疑的。若按司馬遷、劉向所述荀子是“年五十始來游(齊)”,那么這就與齊襄王時代荀子“最為老師、三為祭酒”的敘述吻合,因為荀子在齊襄王時代是53—72歲。相反,若司馬遷、劉向書的“年五十”是“年十五”之誤,則不僅不與“始”字吻合,而且荀子年15始游學于齊(稷下)若在齊湣王時,則荀子在齊湣王在位的17年中頂多是15—32歲,這樣的話荀子不可能在緊接齊湣王的齊襄王19年內(nèi)荀子“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因為這時荀子在34—51歲間。

         

        若云荀子于宣王末年或更早的威王末年以15歲游齊,下推18年或37年,至齊襄王初年時荀子僅33—52歲之間,而30—50歲間的學識和資歷都顯然不夠起稱“最為老師、三為祭酒”的。戰(zhàn)國欲干政之學者游于諸侯多在40左右起,孟子如此,李斯也是如此。30歲出游諸侯屬小(自己尚未立,去游說以干諸侯立什么呢),50歲游未必很晚,但已偏老,故《史記》曰荀子是“年五十始來游學于齊”,有一“始”字,荀子來游屬晚或偏老的敘述語氣顯然,太史公向來珠璣妙筆,此錯不了。故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也批評《風俗通義》改司馬遷、劉向述荀子“年五十始來游學”之“年五十”為“年十五”之謬,曰:“不知本文說的‘年五十始來游學’,這個‘始’字含有來遲的意思。若是‘年十五’,決不必用‘始’字了?!盵1]186《顏氏家訓》曰:“荀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薄蔼q為碩儒”正能說明前文所述荀子游齊屬晚,而非游齊時“年十五”之早,此點劉師培《荀子補釋》已引《顏氏家訓》并作過說明。

         

        齊湣王、襄王在位共35年,齊襄王死后二年,楚考烈王立并任春申君黃歇為相,考烈王在位25年。齊湣王至楚考烈王約62年,此間是荀子最重要的思想時光。楚考烈王即位前二三年,齊襄王、齊共王交替(按:共王即齊王建),襄王之后、共王之母即《荀子?強國》“荀卿子說齊相曰……女主亂之宮,詐臣亂之朝,貪吏亂之官”之亂宮“女主”,乃女子擅權監(jiān)國也——長達40年左右,共王第44年秦滅齊國。楚考烈王第8年即公元前255年,楚滅魯,楚相春申君任約80歲的荀子為魯西南蘭陵令(春申君先封“淮北地十二縣”,封地瀕臨齊魯,為相15年后改封江東蘇吳一帶),不到20年的公元前238年,考烈王、春申君皆死,荀子廢居蘭陵,并若干年后死于蘭陵,葬地即在今蘭陵荀子墓。

         

        荀子二度在齊振學,又二度在蘭陵為令。荀子最終廢令而家定蘭陵的年份與《秦始皇本紀》所記“李斯用事”而始輔佐秦王的年份相當。公元前237年,23歲的秦王嬴政采納荀子學生李斯之諫(當時李斯44歲),除去逐客令并正式擢用李斯,即《秦始皇本紀》、《李斯列傳》所謂“卒用其計謀”、“而李斯用事”。與李斯幾乎同歲且同學于荀子的韓非子,則死難于公元前233年,為李斯、姚賈以“國家利益”的名義逼迫自殺于秦云陽甘泉宮。李斯為謀富貴辭荀子入于秦都在莊襄王死際,即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隨后即位,時荀子近90歲。按我的推斷,春申君死難時荀子逾98歲,李斯佐秦王時荀子逾99歲(李斯在秦初為呂不韋舍人、郎,后為秦王長史、客卿),韓非死難時荀子逾103歲。韓非死時荀子在世與否尚可疑,但荀子沒于春申君、韓非子死難年之間則很可能,壽至98—103歲左右,或輕松壽至105歲以上及110歲以下。若去掉虛歲計算誤差及君王在位計算誤差或《史記》所云“年五十”是接近50歲而非必今49周歲以上,那么荀子壽命可在98—103歲間將下限下調(diào)三年,又將上限上調(diào)三年,則荀子壽至95—106歲間,荀子死時謂之“百歲老人”并不為過矣,當是民國以前中國史上卓越思想家中最長壽者。

         

        但史家侯外廬等稱荀子活至秦始皇帝統(tǒng)一六國時(前221年)[5]115,清代汪中等亦有此意見。照此則荀子壽至115歲左右,此可能性極小。若又說荀子活至李斯出任秦丞相時(前213年)甚至李斯處斬時(前208年)則更荒誕,如此荀子當壽至123歲或128歲,此可能性幾乎為零。《荀子·堯問》末章所錄荀子弟子贊詞曰:“孫卿迫于亂世,遒于嚴刑,上無賢主,下遇暴秦,禮義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絀約,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諸侯大傾?!保ù耸琼嵨?,當時語言里刑秦成冥傾數(shù)字同韻)這條文獻實際上并不是荀子活至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時的證據(jù)——今人如李峻嶺等《荀子年壽行跡考》就有此誤[6],因為此“暴秦”不指統(tǒng)一六國的秦始皇時代(廖名春《荀子新探》已辯及此)[3]38,此前的秦昭王亦大肆用兵侵略,至秦始皇之父莊襄王(在位僅三年)時“秦地已并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二周,置三川郡”(《秦始皇本紀》)。秦之暴并非只有秦始皇,秦國對外開疆拓土、斬將坑兵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此看《秦本紀》所記秦昭王時代半個多世紀的用兵記錄即可。至于“上無賢主”則或指荀子在趙、齊、楚等皆不遇明君(荀子壯年起多居于趙齊楚),或指周王室衰微、天下兇亂。

         

        二、《鹽鐵論》“不食”、“睹禍”句之正讀

         

        汪中等說荀子壽至李斯為丞相時多據(jù)《鹽鐵論?毀學》文學先生所述,該書文學先生答大夫先生“昔李斯與包丘子俱事荀卿”等曰:“……方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無二,然而荀卿謂之不食,睹其罹不測之禍也?!睋?jù)此條文獻記載,若承認荀子活至李斯出任丞相時,就必須承認荀子也活至李斯處死時,不能摘半句來證明自己觀點卻同時否定另半句的有效性(承認活至處死則自然承認活至相秦)。

         

        但是,荀子活至李斯出任丞相甚至活至李斯被處死都是不可能的,此與《史記》、《荀子》、《鹽鐵論?論儒》所反映的荀子生平、壽命不符。以公元前336年出生計,至公元前213年李斯為丞相及公元前208年李斯被殺,凡123年或128年。而荀子活到115歲以上或120歲左右或130歲以上的可能性當幾乎不存在,除非以東漢《鹽鐵論》來否定或篡改《史記》等文獻,或干脆將荀子視作鬼神或妖怪。

         

        要以《鹽鐵論?毀學》來否定《史記》“年五十始來游學于齊”的“年五十”,否定根據(jù)《史記》、《荀子》、《鹽鐵論?論儒》計算的荀子生平、壽命,則實是徒勞或枉然的,因為持此論、此意見者首先自己就根本沒有讀懂《鹽鐵論?毀學》“然而荀卿謂之不食,睹其罹不測之禍也”這句話是在說什么。至于謹慎的嚴肅學者,則唯有狐疑或避而不談了,否則就陷入了文獻的相互否定中,陷入史料的“打架”中。

         

        譬如梁濤《荀子行年新考》就只引《鹽鐵論?論儒》而有意回避了《鹽鐵論?毀學》這條文獻而不言春申君死至李斯相秦、李斯處死之間的荀子情況,因為如果認同《鹽鐵論?毀學》這條談荀文獻,那么以荀子年五十始游齊在齊湣王末年計,至李斯相秦、李斯處死時則荀子已120歲以上,這就必將否定梁濤于荀子生年的推定而致他全文可疑,所以他干脆回避《鹽鐵論?毀學》這條談荀文獻而只采用《鹽鐵論?論儒》這條談荀文獻,這也是學術困境中的一種不得已之“技術處理”。廖名春《荀子新探》同時采用了《鹽鐵論?毀學》、《鹽鐵論?論儒》兩條談荀文獻,但廖名春也誤解了他正確征引的《鹽鐵論?毀學》談荀之詞,導致他能解決荀子是否活至120歲上下這一難題(即否定荀子有此享年),但卻歪曲解釋了《鹽鐵論?毀學》談荀之詞及《史記》關于李斯的一些記載,詳見后述。

         

        《鹽鐵論?毀學》“然而荀卿謂之不食,睹其罹不測之禍也”其“謂”字在有的版本里作“為”字[7]229,233。如“四部叢刊”影明嘉靖本書影(如圖一),該處句子即作“……為之不食”及“覩其……”字樣。照“然而荀卿為之不食,睹其罹不測之禍也”句式,則“荀卿為之不食”與“睹其罹不測之禍”有關,“睹其罹不測之禍”當系“荀卿為之不食”的原因,故作“……也”句式。然荀子睹誰“罹不測之禍”?荀子為誰“不食”?根據(jù)上下文等,“其不測之禍”之“其”當然是指李斯,那么李斯罹不測之禍(被殺)怎么是荀子“為之不食”的原因呢?此“為之不食”的“之”字指代荀子自己還是前述之李斯或秦王呢?若云荀子為自己“不食”,則此說顯然不通,難道荀子為自己絕食(自殺)嗎?若說為自己不食官祿,在上下文也顯然說不通,而且當時荀子也不再為令有祿了,也更不想再做官得福,他已垂垂老矣。

         

        圖一

        此“荀卿為之不食”之“不食”字樣是不食俸祿即不有官職義,同于《鹽鐵論?論儒》“魯公殺子赤,叔眄退而隱處,不食其祿”之“不食”字樣。此“不食其祿”之“其”指代前文之“魯公”,是叔眄不食魯公之祿。以“食祿”之義判斷“然而荀卿為之不食,睹其罹不測之禍也”之“不食”,則是荀子因為“睹其(李斯)不測之禍”而荀子自己為李斯或秦王而不仕不官。這就矛盾了或混亂了:荀子“睹”李斯殺禍而不仕,而荀子此不仕之時又在“方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無二”時,此分別是兩個時段或節(jié)點,而且睹禍是因而不仕是果,其義根本就說不通。其實,“睹”字有明白、曉得、懂得之含義,并非都是目睹、眼見義(詳見下述)。以荀子“睹”李斯之禍為準,再比較一下《鹽鐵論?毀學》荀子“不食”句作“荀卿為之不食”與“荀卿謂之不食”兩版本的語義可能如下:

         

        (1)李斯相秦人臣無二,荀子為之(?)不食(仕祿),目睹李斯罹禍命運也。

        (2)李斯相秦人臣無二,荀子為之(?)不食(仕祿),明白李斯罹禍命運也。

        (3)李斯相秦人臣無二,荀子謂之(?)不食(仕祿),目睹李斯罹禍命運也。

        (4)李斯相秦人臣無二,荀子謂之(?)不食(仕祿),明白李斯罹禍命運也

         

        第(1)情況不可能發(fā)生,因為“目睹”之時晚于李斯“相秦”,第(3)情況同此;第(2)種情況荀子為李斯或秦王不食也不成立,原因見前述,即荀子當時已衰老,他已不可能意于致仕及被李斯或秦王封官立爵甚至被李斯或秦王搬遷到秦都當咨政之士,目前也無證據(jù)證明李斯任丞相后曾與秦王致口信或書信請荀子出仕,而且這種可能性為零。荀子最后的時光是:“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序列著數(shù)萬言而卒,因葬蘭陵?!避髯咏K除蘭陵令后,年事已甚高,他已對亂世仕政不感興趣了,他最后忙于他的著書之事!故唯第(4)情況是可能的了。

         

        按照上下文文義及句式本身,《鹽鐵論》文學先生“荀卿謂(為)之不食,睹其罹不測之禍也”句講的是李斯的情況,此正與接下來的句子“包丘子飯麻蓬藜,修道白屋之下……”講包丘子云云對說,也恰與前文“大夫”先生說“李斯—包丘子”德與命如何顯相呼應。所以,“然而荀卿謂(為)之不食,睹其罹不測之禍也”句的主旨顯然是在說李斯之德命而非在說荀子,而該句“之”、“其”都應指代前述之句子的主角李斯。而照有的“為之不食”版本,荀子在李斯“人臣無二”時為了李斯不食是因目睹李斯遭殺禍之類,此在語義上及事件上是不通的。其實,“為之不食”確實應當從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定本作“謂之不食”,當從清張敦仁自宋代涂本覆刻并作考證之本而作“謂之不食”,作“謂之不食”的還有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院”所藏所謂源自宋代涂本的古本《鹽鐵論》(如圖二)[8]?!盀椤^”聲通,故有版本訛“謂”作“為”了,宋本《禮記》鄭玄注曰某字是某字“聲之誤也”凡51見,此聲誤并非不可能,很正常。

         

        圖二

        若校成“荀卿謂之不食”,則是表達荀子早就告誡、勸告過德命如何的李斯不仕秦而已,然此與“睹其罹不測之禍”有何因果關系呢?其實,此“睹其罹不測之禍”的“睹”字并非是《說文》所釋“睹,見也”的“看見”義,并不是表示荀子目睹了李斯殺禍而荀子為誰不仕或荀子叫李斯不仕;此“睹”乃是“見”的引申義“明曉”、“懂得”等,正如英文“see”的本義是“看”而引申義是“明白”一樣?!尔}鐵論》里,《毀學》篇“荀卿謂之不食,睹其罹不測之禍也”之“睹”字與《非鞅》篇“故弛廢而歸之民,未睹巨計而涉大道也”、《輕重》篇“夫損益之事,賢者所睹,非眾人之所知也”、《結和》篇“先帝睹其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懷”之“睹”字皆是明曉、懂得之義,皆非眼睛見之原義。按《說文》,“睹”字的古文作“覩”,上圖日本所藏古本《鹽鐵論·毀學》亦作“覩其罹不測之禍”。睹、覩是異體字,同聲又同義,其義有本義也有引申義,引申義即前述“明曉”、“懂得”之義。故《王力古漢語字典》釋“覩”字曰:“看見。同‘睹’?!隇槟芸辞迨吕恚?。漢趙曄《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光曰:僚素貪而恃力,知進之利,不覩退讓?!盵9]1248

         

        《鹽鐵論·毀學》“睹其罹不測之禍也”的“睹”是“明白”之義,那么前文可與之匹配的卻正是“荀卿謂之不食”而非“荀卿為之不食”?!岸闷漕静粶y之禍”正是“謂之不食”的前提,所以這是在說荀子曾經(jīng)忠告李斯而已,即《鹽鐵論》中文學先生說李斯雖然“人臣無二”,但他的悲慘結局早被荀子告誡過,如此以反駁大夫先生“李斯—包丘子”比較式的尚功貶德之說?!爸^之”有“告之”的意思,如《禮記·檀弓上》“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謂之曰‘子蓋言子之志于公乎’”之“謂”就是“告”義?!尔}鐵論·毀學》該句里的“謂”、“睹”都是預告性、預測性的,“之”、“其”都指李斯,而且“然而”字樣轉(zhuǎn)折后的“荀卿謂之不食,睹其罹不測之禍也”也并非是與李斯相秦同時發(fā)生?!尔}鐵論·毀學》“方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無二,然而荀卿為之不食,睹其罹不測之禍也?!本洚斝Wx為:“方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無二。然而荀卿謂之不食,睹其罹不測之禍也?!焙蟀刖浼础叭欢髑洌ㄔ┲^之不食,明其(將)罹不測之禍也”之義,即荀子事先告誡過李斯之義,主旨在說李斯之德與命而已,其上下文可證。且“荀卿謂之不食,睹其罹不測之禍”明顯是根據(jù)《李斯列傳》開頭所錄李斯告別荀子時所言及李斯出任丞相后述荀卿“物禁大盛”之告誡以及李斯父子遭腰斬時“蔡門逐兔”之感嘆演繹而來,梁啟超1925年《要籍解題及其讀法》曾曰:“《鹽鐵論》云云,或因李斯述荀卿‘物禁太盛’一語而增益附會之,未可知也。”[10]4638惜梁啟超引《鹽鐵論》也作“荀卿為之不食”而不是作“荀卿謂之不食”,若梁啟超知《鹽鐵論》本作“謂之不食”且有古本就是如此,則梁當斷言“已可知也”。

         

        就原“荀卿為之不食”句而言,學界都沒有比較過不同版本和選擇最佳版本,沒有懷疑過有的本子可能有字詞訛誤,也沒有仔細思考“為之”的“之”與“睹其”的“其”作指代詞究竟在指代什么及“睹其”與“不食”究竟有何關聯(lián),更不知該“睹”字不是“眼見”義而是“明白”、“懂得”之義。郭志坤由其2001年《曠世大儒——荀況》一書改版的《荀子評傳》所附“荀子生平年表”說公元前218年“李斯相秦,荀子為之不食”并次年荀子死[11]254,郭志坤《荀學論稿》第一章第三節(jié)“荀子生平三辨”里也以“李斯之相秦也……荀子為之不食”證“荀子活到李斯相秦之后,即活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12]14,孔繁《孔子評傳》引作“然而孫卿為之不食”并說依此則荀子死年太遲了[13]4,劉堯庭主編的《后圣荀子》所附“荀子年表”則說李斯害死韓非后荀子知之而“悲痛異常,為之不食”[14]204。郭志坤之說有數(shù)誤,一是李斯出任丞相在公元前213年,此詳可看《史記》及今人《李斯集輯注》所附“李斯年表”[15]173-189;二是“為之不食”當是“謂之不食”,不是荀子為誰不食,而是荀子告誡誰不食,“謂”什么和“睹”什么都在說荀子之對待以及李斯之德命如何。且此“睹”與此“謂”有關,于李斯,荀子知其德及知秦所以明其命,因明其命所以誡其仕,如此而已。

         

        荀子明曉李斯命運并警告李斯西去仕秦,此與《李斯列傳》開頭述李斯告別荀子時所述求大富大貴心跡相吻合,也與《李斯列傳》述李斯任丞相后感嘆“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大盛……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相吻合,也與劉勰《文心雕龍·時序》對秦描述為“五蠹六虱,嚴于秦令”及《荀子·強國》里荀子對秦相范雎總結秦政過于嚴苛而“有其諰矣”(楊倞曰“諰,懼”)、“其殆無儒”等相吻合。《秦始皇本紀》里記載尉繚子說“誠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游”并自行逃去,此正可與《荀子·堯問》末章里謂秦為“暴秦”一致。所以,《鹽鐵論·毀學》所謂“不食”是荀子叫李斯不食秦祿即勿去仕秦求什么富貴而已,李斯正是貪在秦獲得大富貴的機會最大而入秦求仕的,荀子亦知李斯之能力或可能之地位,故曾以“物禁大盛”預先警告李斯。

         

        另外,《史記·孟軻荀卿列傳》“李斯嘗為弟子,已而相秦”句也不可如郭志坤《荀學論稿》一樣將它與《荀子·堯問》“孫卿迫于亂世,遒于嚴刑,上無賢主,下遇暴秦”句一起誤讀為是荀子壽至李斯出任丞相時的證據(jù)[12]14。此“已而”不過是“后來”意,是泛指后來,后文的“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shù)萬言而卒,因葬蘭陵”并非必是前面“已而相秦”四字后的事,“已而相秦”不過是“后來相秦”之義以敘荀子弟子李斯的一種荀子主傳里的穿插敘述而已。——至于此“已而相秦”與《鹽鐵論》“方李斯之相秦”的“相”字不是任丞相義而是一般的扶植、幫助義,此可另酌;但據(jù)“方李斯之相秦也”后面的“始皇任之,人臣無二”字樣,或許可推斷“方李斯之相秦也”的“相”是出任丞相之義。

         

        《史記·李斯列傳》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為皇帝,以斯為丞相?!鼻厥蓟适颊竭美钏怪撩疄樨┫鄽v時約25年,正是“二十余年”,故《李斯列傳》不謬。至于《李斯列傳》述李斯處斬前上書秦二世曰“臣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此是自秦王殺嫪毐、廢丞相呂不韋、除逐客令后“李斯用事”起算,實非除逐客令后李斯即就丞相位,此“為丞相”或為泛義,或司馬遷演繹故事之筆而已,或“丞”字系衍文只指一般相君,絕非李斯出任正式丞相30余年,李斯絕非秦王除逐客令即就丞相位。

         

        廖名春1994年版《荀子新探》第38—39頁處,曾以《史記》述李斯處斬前上書秦二世曰“臣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句,認定李斯“早在他未當丞相,還是為卿時,就主持朝政”、“‘人臣無二’,實際上已充當了丞相的角色”、“李斯將其為‘假相’,任丞相的時間加在一起,故說‘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3]38。單看此說本身,貌似有理,但此解說實是廖名春為了化解《鹽鐵論?毀學》“方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無二,然而荀卿謂之不食,睹其罹不測之禍也”的記述而闡發(fā)的,即廖名春認為《鹽鐵論》“方李斯之相秦也”不是指李斯正式出任丞相時,而是指“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時。我認為廖名春如其他人一樣不能正確理解《鹽鐵論?毀學》關于荀子的文辭(他引《鹽鐵論》作“然而荀卿謂之不食”是對的,但未說根據(jù)何版本),導致又曲解了《史記》關于荀子或李斯的一些文辭,并認定荀子見到了李斯“相秦”。

         

        前文已詳證:《鹽鐵論?毀學》“方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無二”或許是指李斯正式出任丞相(謂“人臣無二”),而接著的句子“然而荀卿謂之不食,睹其罹不測之禍也”并不是指同于此時荀子為誰不食俸祿或為誰不食食物,而是書中文學先生說李斯權位曾如何如何,但荀子早已對后來官至“人臣無二”的李斯奉勸過“不食”(不仕于秦),因為他明白“李斯(其)將遭遇不測之禍”。廖名春也誤解了《鹽鐵論?毀學》,反而以《史記》“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為李斯任實質(zhì)丞相或權臣來解釋《史記》“臣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這一李斯罹禍時之語。李斯在“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之際開始由秦始皇重用,這一點是可靠的,但此之時此際李斯也不是廖名春解釋的“主持朝政”,更不是廖名春借說的“人臣無二”,而僅僅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秦始皇“參謀”或“幕僚”而已,此時“為卿”都未必是,何況實質(zhì)權臣或主持朝政的“人臣無二”?

         

        《李斯列傳》里李斯向秦二世上求生書之中“臣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語實不可當真,僅能理解為李斯的“修辭”或司馬遷的“修辭”而已(此語有文字傳寫訛誤的可能性甚微)。就李斯職位而言,“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前任過“客卿”,這一點也沒問題,此《李斯列傳》所謂“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秦王拜斯為客卿”云云。但“客卿”和“卿”未必是完全相同的職稱吧,廖名春說李斯“為卿時”云云,然《李斯列傳》、《秦始皇本紀》沒有李斯何時出任“卿”位的記載,只有秦始皇游瑯邪刻石記功時“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等字的記載,故而廖名春云秦王除逐客令后隨即李斯“為卿”恐有不妥,李斯任公卿之卿不在秦王除逐客令前,也不可能在秦王除逐客令不久。至于廖名春《荀子新探》將正確的《鹽鐵論》引文“然而荀卿謂之不食”解為荀卿“為之不食”,其錯誤同于郭志坤《荀子評傳》、孔繁《孔子評傳》等,而且郭、孔之書還錯在“荀卿為之不食”的《鹽鐵論》文字版本上,廖名春則并未錯在《鹽鐵論》“荀卿謂之不食”引文上。

         

        要之,荀子以年50游齊當在齊湣王時,約在齊湣王身死的三四年前,即在公元前287或公元前286年,上推50年,荀子生于公元前337年或公元前336年。以50歲實49歲算,荀子生于齊威王第21年即公元前336年。以公元前336年為坐標年,齊湣王末年荀子52歲,齊襄王在位19年間荀子53—72歲并此間職掌過齊稷下學宮,齊威宣時代的稷下思想明星此時皆多凋零,荀子“最為老師”。公元前260年,楚伐魯取徐州(治所在今山東棗莊薛城),荀子76歲;公元前255年即楚考烈王八年,楚滅魯國,被楚王賜封淮北十二縣的楚相春申君命荀子為蘭陵令(汪中曰蘭陵即屬春申君封地),時荀子約81歲。公元前238年春申君死蘭陵令廢,荀子約98歲。因古人紀年月誤差及今歷換算誤差以及古人說年齡為虛歲或有一二年差距等,可設置3—5年為荀子享年低、高浮動值,如此則荀子壽命最低不會低于95歲,最高可能壽至103歲,總體壽命必在一百歲上下。

         

        楚相春申君命荀子為蘭陵令,蘭陵實成荀子采邑,荀子晚年有足夠的財力來治學傳學及供養(yǎng)一些學者。查郭沫若《中國史稿地圖集》和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可知當時齊都臨淄通往魯都曲阜、衛(wèi)都濮陽、趙都邯鄲、燕都薊都比較方便。蘭陵則是戰(zhàn)國晚期魯、齊、楚交匯之地,地處今山東山地的西南角,往齊趙燕較遠且交通較不便。蘭陵東有沂水,可溯及齊;西有泗水,可溯及魯;南抵淮河,可由淮河水系溝通睢水邊的宋都睢陽、穎水邊的楚都陳及壽春,西行又可直通魏都梁、韓都鄭、周京洛陽、秦都咸陽(沿今隴海線一帶)。在齊已為稷下宗師學主的荀子封于此并壽至百歲上下,想必一流的青壯年思想者會奔赴蘭陵問學進業(yè),蘭陵遂成為了當時中國前端思想的中心并輻射四周。劉向《荀卿書錄》曰:“蘭陵多善為學蓋以孫卿也,長老至今稱之曰:蘭陵人喜字為卿,蓋以法孫卿也?!眲③摹段男牡颀垺r序》曰:“齊開莊衢之第,楚廣蘭臺之宮,孟軻賓館,荀卿宰邑,故稷下扇其清風,蘭陵郁其茂俗……”此并非誣枉或虛夸之言,此或正是《荀子·儒效》所謂“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儒之為人下如是矣”所致也。

         

        [注釋]

         

        [①] 胡適此說甚可從,此必有錯簡羼文無疑,該段話居原位置則上下文不通,孔繁1997年版《孔子評傳》第2—3頁已征此說,梁濤2000年《荀子行年新考》亦征引了此說。

         

        [②] 古書云荀子游楚但未明云游至楚都,楚都曾從長江邊遷至淮河上游穎水一帶的陳或壽春等,離今山東并不遠,甚至比從今山東去燕國首都和秦國首都還近甚,故荀子游楚都完全可能,且如荀子者當時游某國一般都會至其都以會見各路學者或達宦,而荀子與楚相春申君之交當亦理解為從楚都相會開始為宜。

         

        [③] 據(jù)《辭?!匪健爸袊鴼v史紀年表”,齊湣王15年即公元前286年,齊滅都今河南商丘之睢陽的宋國并逼近楚核心地帶,荀子由齊奔楚在此前后,其時約逾50歲。本文所言紀年或計算年歲,皆據(jù)《辭?!ぶ袊鴼v史紀年表》。

         

        [④]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認為《史記》“騶衍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句“齊襄王時”當上讀。文法上講,此說成立,但即使上讀也不影響“荀卿最為老師”當同樣在“齊襄王時”曾發(fā)生的語義,此“而”字轉(zhuǎn)折前后的事件時間當視作是相同的。劉向《孫卿書錄》曰:“至齊襄王時,孫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孫卿三為祭酒焉。”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荀卿齊襄王時為稷下祭酒考》亦可參證。

         

        [⑤] 譬如或以“秀才”當為少年改為“十五”以配,此甚荒唐。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荀卿年十五之齊考》即以“曰有秀才,此年少英俊之稱”證《史記》“年五十始來游學于齊”當作“年十五”,此謬甚。

         

        [參考文獻]

         

        [1]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卷中)[M].肖伊緋整理.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梁濤.荀子行年新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0(4).

         

        [3]廖名春.荀子新探[M].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4]謝耀亭.荀子游齊考[J].運城學院學報,2007(1).

         

        [5]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上冊)[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63.

         

        [6]李峻嶺,楊錦先.荀子年壽行跡考[J].東岳論叢,2013(9).

         

        [7]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定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2.

         

        [8]龍文玲.《鹽鐵論》涂禎刻本辨證[J].文獻,2012(2).

         

        [9]王力等.王力古漢語字典[Z].北京:中華書局,2000.

         

        [10]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8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1]郭志坤.荀子評傳[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

         

        [12]郭志坤.荀學論稿[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1.

         

        [13]孔繁.孔子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14]劉堯庭.后圣荀子[M].濟南:濟南出版社,1999.

         

        [15]張中義等.李斯集輯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原載《邯鄲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個別文字有校改)

         

        作者惠賜儒家網(wǎng)發(fā)表

         

        責任編輯:葛燦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