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陳強】文明的法理

        欄目:諫議策論
        發(fā)布時間:2014-09-15 09:31:50
        標簽:
        陳強

        作者簡介:陳強,男,西元1969年生,福建福州人,復(fù)旦大學(xué)歷史學(xué)博士。2003年8月起在廈門大學(xué)哲學(xué)系任教,現(xiàn)為宗教學(xué)專業(yè)副教授。

        文明的法理

        作者:陳強

        來源:作者授權(quán)?儒家網(wǎng)?首發(fā)

        時間:甲午年八月二十

        ? ? ? ? ? ? ?西歷2014年9月13日

        ?

        ?

        ?

        清末民初之際中國文明西來說風靡一世,信從者翕然以巴比倫為華夏民族之故土原鄉(xiāng)。兩河流域最古之法典每在序言中頌贊天神安與地神恩利爾,視其為法所從出之神圣源泉——而華夏先民亦將皇天后土奉作是非曲直的終極裁判。夏后氏賞于祖戮于社[1],或以躋身上帝之先祖可代天行賞而刑殺之權(quán)非地母后土莫屬。至周人則二柄悉出于天——賞以春夏刑以秋冬[2],與四時之陰陽消長厘然相應(yīng)。在文明之初未臻自覺的“我”尚眠于群體之中,原始的國家公權(quán)常與血緣宗族發(fā)生法律交涉。上古大刑用甲兵,蓋以犯罪主體或為擁兵自重之強宗豪族?!渡袝虻洹分^“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其中“鯀”乃個體,“三苗”則為氏族——“共工”、“驩兜”在兩可之間偏向于后者。三苗類今之法人——其時左洞庭右彭蠡割據(jù)一方[3],強行執(zhí)法何異刀兵相見之戰(zhàn)爭?華夏民族宅于中國而以四裔為經(jīng)略東亞之殖民區(qū)劃,“蠻夷猾夏”[4]凸顯其時種族矛盾之尖銳。四裔之中當以東夷最為沖要。東夷九黎及其別派三苗相比中國之人有如殖民時代印度英裔之于英倫居民:前者暴戾恣睢而后者謙恭溫雅,所謂同出異德者也。在殖民者的眼里土著無非反犬旁蟲字底之異類。蚩尤即與五虐之刑淵源甚深,其人亦克萊武之流亞。源出東夷的殷人秦人皆以嚴刑峻法為尚,而認同中夏的周人魯人則以繁文縟禮自矜。刑將人擬于潛在之罪犯,威加天下若秋風之肅殺;禮則期以自律之君子,依止人性如春陽之煦暖。一賴外力之威懾一賴內(nèi)心之自覺——二者之于中華法系有似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律令法度可隨人文發(fā)育涵泳禮意,油然流露其彬彬之貌。通情達禮則肥,剛戾失禮則痩。刑則法律之筋骨,將主權(quán)者內(nèi)心深處的憂懼嫌憎不加掩飾地公之于眾。當承平之時,國家法寬刑緩如溫雅之人心廣體胖;凌夷以至亂世,高度緊張的叢林環(huán)境使人際間虛文客套變得過于奢侈,而法律亦隨之瘦身至嶙峋露骨的初始狀態(tài)。

        ?

        禮不下庶人,乃雍容端雅之上流貴族所以自別于社會下層無忌憚之小人者。周公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脯,在在抑情性以表對人之尊重——所制儀軌依宗法倫理規(guī)范政治運作,粹然集華夏禮俗之大成。有生之初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隨理性之發(fā)育心智漸開,當其豁悟男女構(gòu)精瓜瓞綿綿始有父系宗法之財產(chǎn)繼承。正常之君位繼承實為有國者傳基業(yè)于后人的特殊的財產(chǎn)繼承——多依父系宗法之理則而有善不善者。像查理曼奮先人之余烈以創(chuàng)帝業(yè),慘淡經(jīng)營始克有成,而孫輩汲汲然由蠻族慣習締約析產(chǎn)、三分其土——歐陸遂絕一統(tǒng)之望。百年之功因法之不善毀于旦夕,可勝唏噓!周禮即無此病:嫡長承統(tǒng)則江山分定無所爭,支庶封建則王業(yè)根深有所托。為人父者何嘗愿將家產(chǎn)悉付一子,而令他子遠適蠻荒危殆之地另起爐灶?禮之規(guī)度或為人情所不堪,然所以經(jīng)綸天下弭世亂于未形。古人敬畏冥冥上天,理之必然尊重天意所定長幼之序——立長有如排隊之先來后到,循之則順違之則亂。立嫡則意在隆崇正妻之遇,進而鞏固夫妻所自出之兩大宗族的政治聯(lián)盟。貴族間的秦晉之好每乏感情基礎(chǔ),惟其如此,需由禮法確保百年大計不為一時私情所誤。周人原為西方諸侯之盟主,賴與土著舊族之聯(lián)姻才使勢力深植略無根基之東土?!柏M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取妻,必齊之姜?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取妻,必宋之子?”[5]按同姓不婚之原則,姬姓諸侯必隨宗族之繁衍流為幾百年前是一家的疏遠宗人——其與齊宋之君則每有翁婿郎舅之親、舅甥姑表之誼。像葵丘之會對齊侯宋公而言何異樂也融融之外親聯(lián)誼?其時之國際關(guān)系既有利益之捍格也有戚誼之相通,后者每以幽微難言之情感影響戰(zhàn)爭與和平——近世歐洲之婚床政治亦有類于此。比如,維多利亞女王在世時英國與威廉二世之德國可謂祖孫之國——至愛德華七世一變而為舅甥之國,至喬治五世再變而為姑表之國。兩國關(guān)系的走向似與此人倫之變遷不無相干。君主之交誼僅是英德關(guān)系之分枝,而對東周列國而言則為關(guān)系之主干。周朝好比幾大家族以世代聯(lián)姻的方式合資參股之公司——章程規(guī)定股權(quán)恒久不變而姬姓永為控股之一方。迨至禮崩樂壞之東周,公司股權(quán)結(jié)構(gòu)終隨章程之屢違漸有白云蒼狗之變。即便如此仍循一定之規(guī)——君位或為異姓所篡,卻不至如英國王室因傳女而改姓。周禮在六師張皇之際等同強制實施之制定法,而春秋諸侯亦每由禮之僭越自彰為完全意義的主權(quán)者。也只有當外在威權(quán)蔭庇不再時,禮才開始作為自覺的文化慣習落地生根、相沿成俗——此蓋儒家運動之緣起。周公制禮多出于光闡王業(yè)之政治謀慮,孔子復(fù)禮則稍濟以賡續(xù)傳統(tǒng)之人文意識。以周孔之道為揭橥的禮教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華夏民族嚴謹自律而又持重內(nèi)斂的人種氣質(zhì)。作為禮制中相禮司儀之人,儒者謹守故常以為孤懸四裔之殖民城邦與本部間的文化紐帶??鬃釉贿h千里問禮東周——其為人也每好莊重典雅的先王之樂,而對輕佻媚俗的夷狄之樂則深惡而痛絕之。列國之中宋與魯分別為商周兩朝文化薈萃之所——積水成淵則蛟龍生焉。莊子適己而忘禮,孔子克己以復(fù)禮,其間差別又何嘗非宋魯?shù)赜蛭幕绠??宗周嚴于華夷之辨,僅以和治諸夏[6]為施政之職志——殷商則有億兆夷人[7],權(quán)力之觸角深入土著社會。從文化形態(tài)上看,前者秉承中原華胄嚴謹?shù)臍v史記憶,后者雜以東夷土人浪漫的童稚想象。莊子步武殷人以會通華夷,與印度出生的英國作家吉卜林頗有幾分相像——后者之著述出入歐梵而饒異域風韻,每予本土讀者耳目一新之感?!赌先A》一書非毀禮法而以神農(nóng)以上原住民時代為至治之極。實則茍無周禮存亡繼絕之義又何能有此汪洋恣肆之文章?何能有此恢詭譎怪之意境?齊湣王稱帝滅宋而三代貴族之禮相隨澌滅,象征華夏傳統(tǒng)的九鼎遂如約柜悄然匿跡、再無所聞[8]。當人性之理則終為叢林之法則所取代,優(yōu)雅孱弱的耄耋舊邦率由天演而淪亡——野蠻孔武的青春戰(zhàn)國以之為養(yǎng)漸次崛起,其興也勃其亡也忽。長生不死之千年古國漸成遙遠的記憶。

        ?

        禮重分殊,每為貴族社會之綱維;法尚整齊,常奠庶民國家之基礎(chǔ)。兩河有石柱法,羅馬有銅表法,春秋晉國則有鉄鼎法——皆主權(quán)者作為要約一方與其屬民訂立并強制實施之社會契約。在前者而言參差不齊之政令從茲規(guī)范劃一,對后者來說作奸犯科之后果由此確然可期。法之公示標志利維坦的誕生:主權(quán)者乃其出令之首腦,蕓蕓屬民則共組受令之軀體。差異懸殊的自然人隨契約之訂立規(guī)整為身份無別的法律人——行為舉止不得逾越巨靈之矩度。法嚴則民肅,法寬則民慢,法平則民附,法傾則民怨。主權(quán)者造為憲令,身正法行,身不正法徒具文而已。華夏文明向以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造法以刑為主意在禁暴止亂,不像石柱銅表尚有余裕旁及家長里短之民事瑣細。明主賢君懸法度以為儀表程式,雖廟堂之高、江湖之遠皆不可巧以詐偽。法與術(shù)猶如其左右兩手——一正一奇,一顯一隱,一拙一巧,一剛一柔,一方一圓,一死一活,一靜一動,一張一弛——陰陽摩蕩則威勢生生如循環(huán)之無端。戰(zhàn)國七雄之中,貴族傳統(tǒng)相對薄弱的秦國社會構(gòu)成最為均質(zhì),而締建絕對君主制下公正嚴明之法制的改革嘗試亦最為成功。法制乃摒絕個人情感之程式化政治,一以貫之而不計時勢之殊異、地域之差別。近世西洋法制濫觴于貴族佩劍決斗之日,直至機槍揚威戰(zhàn)場的十九世紀始臻完善——秦制同樣告成于連弩流行的戰(zhàn)國末葉。立法必革故以鼎新,或如傳說中祭紅燒造需付生命之代價。呂庫古舍身以成斯巴達之維新,商鞅亦殺身以殉秦之變法——而成功之烈睥睨千古。后來者難望其項背蓋以畏首畏尾身其余幾。儒墨黃老或效周道,或法夏政,或傾心于小國寡民——皆回首后顧之保守主義學(xué)說,其意常在培元葆初以延緩利維坦的自然衰老。法家則不然,治國理念如少年人一往無前——夢寐以求者其惟生命力之巔峰狀態(tài)。商君立法“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nèi)息者為禁,”[9]于不旋踵間強制完成常態(tài)下需時數(shù)百年之社會演化——和后世儒家熱中大家族幾代同堂恰異其趣。強秦崛起如同稚弱少兒由激素暴長而為茁壯之青年。從始皇帝陵兵俑癡迷木訥的神情隱約可見古往今來循規(guī)蹈矩之“法治民族”的影像——斯巴達人彷佛似之,古羅馬人彷佛似之,普魯士人亦彷佛似之。此等開化膚淺蠻性猶存之種族機械刻板而無靈性,故能從心所欲不逾矩。嚴法刻深眾所不堪,其人安之若素、習以為?!越桃员录礊檐娙輭咽⒌男芰`之師。荀子入秦見其百姓淳樸如古之民也,俗尚亦與文化老成的山東六國迥不相侔。秦人志慮忠純無所用心,行事往往墨守成規(guī)而不知酌情變通——至連燮理陰陽之丞相也多從山東“進口?!币?guī)范標準乃其靈魂深處不可禁遏之欲求,冠絕列國的法治亦無非標準化管理之異名而已。周人滿足參差不齊之大一統(tǒng),秦人則追求整齊劃一之大一統(tǒng)——滅六國后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設(shè)官分職強齊其不齊。從里耶秦簡看,帝國的標準化管理已然延及兩千年后仍在試行“改土歸流”的蠻荒之域。國祚短暫的秦朝在兼并中誕生,在擴張中滅亡。帝國覆亡前夕,強大的軍團仍在南方叢林浴血鏖戰(zhàn)——深陷類似越戰(zhàn)的泥沼之中。絲毫不見歷朝歷代氣數(shù)將盡時吏治廢弛、腐敗肆虐一類的老年病癥狀。利維坦精力絕人,故可由繁密之律法管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一旦處置失當便極易成為怨府禍梯。羅馬法有市民法與萬民法之別,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秦朝律法則無分遠近一視同仁。始皇欲在有生之年一舉肇創(chuàng)羅馬元老院銖積寸進、累世以成之偉業(yè)——兼并過急遂致消化之不良。是以當山東亂起天下土崩瓦解,秦人有崤函之固而不能保其宗廟之祀。秦稱西帝之時所欲不過蒞中國而朝諸侯,迨至遠交近攻始以剪滅六國為職志。秦王政二十六年改君號為皇帝,以示超邁讬始五帝之政統(tǒng)。五帝乃華夏諸侯之盟主,三皇則土著蠻夷之首領(lǐng)——“始皇帝”之名號標幟華夏文化圈內(nèi)無遠弗屆之基層直轄的開端,與維多利亞女王加冕印度女皇以行直接管理差相彷佛。自秦始皇變法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代秦而興的項羽號為霸王,頗有步武楚莊以執(zhí)諸侯牛耳之意——五霸相比三王不過臨時之盟主,取法乎下宜其宰制群雄之韶光迅如曇花之一現(xiàn)。自茲以降逐鹿中原者皆欲做唯我獨尊之皇帝,而不愿為領(lǐng)袖群倫之霸王——文明的潛規(guī)則已為千古一帝所改寫。

        ?

        秦始皇蓋漢謨拉比、拿破侖之流亞——權(quán)欲膨脹而以法制為超逾形體之忠實替身。當其恍惚之時,手訂之法度依然全神貫注;在其休眠之際,親擬之律令仍舊目不轉(zhuǎn)睛——慎到所謂“大君任法而弗躬,則事斷于法矣?!盵10]舉國上下以吏為師、以法為教,而不合矩度之“刑徒”比比皆是。石破天驚的法治帝國正因規(guī)范愈恒旋生旋滅,直至科技昌明之近代始見其朋。人類天賦的靈性每與齊一之規(guī)范犯沖相克。是故德國哲學(xué)的澎湃浪涌由民法之頒行漸趨于晏靜,而諸子百家的喧囂爭鳴也因秦律之推廣戛然而中止。就國家能力而言秦以后的歷史不僅百尺杠頭難再進,且隨利維坦體質(zhì)之漸衰節(jié)節(jié)倒退不知伊于胡底——漢初之封建似往戰(zhàn)國卻步,漢末之割據(jù)更向春秋靠攏,“四夷交侵、中國危矣”[11]則復(fù)睹于兩晉十六國。文景以黃老清靜之術(shù)治天下,乃因威信未孚的新生政權(quán)無力履行過于繁復(fù)的社會契約——與其逞強露短不如韜晦藏拙。炎漢一代當武帝之世最為雄盛,蓄銳既久終于此際重拾秦人開疆拓宇之威勢。利維坦神旺之時才對潛在的威脅虎視眈眈??死锼固崮釀?chuàng)陶片流放法,將影響城邦穩(wěn)定之名士巨公投票逐出雅典;漢武帝則置十三刺史部,令孕育地方割據(jù)之強宗豪右論貲徙居長安。防患未然,此先漢所以興??;放任自流,此后漢所以傾頹。由秦入漢隨山東文化之回潮,社會心理從青春期的勇往直前變而為中年人的老成持重——思想上的復(fù)古更化便是保守心態(tài)之表征。頭腦實際的秦人遵國法而不知有天理——可于諸侯會盟之時扣押來訪之嘉賓,會在兩國交兵之際坑殺拘囚之降卒。漢人則以信仰立國,做事規(guī)圓矩方不越雷池一步——從隸書波挑方折的筆畫可見其肅重矜持之個性。儒學(xué)思想對秦律變生之漢律的濡染可比希臘自然法觀念對羅馬法的浸潤——后者因之具有超越實用層面的精神內(nèi)涵。早在黜百家立五經(jīng)博士之前,漢家就將禮的精神潛移默化融于法律之中。古者黥劓之罪不及大夫,文帝則除肉刑以使庶民皆如貴族享有做人之尊嚴——有漢一代氣節(jié)為尚可謂不為無因??鬃诱f過“導(dǎo)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dǎo)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盵12]法治對人要求極低,庶免乎怙惡之罪徒;禮治對人期許頗高,必冀以從善之君子——胸懷理想的國家才以教化為己任,引導(dǎo)人民向上看齊。博厚高明的經(jīng)學(xué)傳統(tǒng)曾哺育人文璀璨之稷下學(xué)宮——承其風旨的漢儒每由形而上層面把握為政之準則、立法之依據(jù)。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在公羊家的眼里人世間的慶賞刑罰須副神圣之天意,而非僅君主功利之二柄。漢代盛極一時的《春秋》公羊?qū)W似與《非十二子》大力抵排之思孟一派淵源頗深——其根坻全在秘而不宣的孔子口說,相比昭昭在目之古文經(jīng)學(xué)猶如佛家密宗之于顯教。尼采以哲學(xué)家為未來立法者,孔氏之謂也。宋儒有見于哲學(xué)家之孔子,漢儒則有見于立法者之孔子。秦漢帝國法制的形成始終貫穿始皇與孔子權(quán)力意志之較量——前者乃肇建國家之世俗立法者,后者為綱維文明之精神立法者。隨著引經(jīng)決獄漸成司法慣習,寄寓“素王改制”之《春秋》巋然凌于典章律令而為根本大法。漢人深知放諸四海皆準之法條只適用于情形雷同之簡單案件。武帝一朝設(shè)遇疑難要案每遣廷尉張湯親至陋巷就教“明于《春秋》”[13]的董仲舒——儒者折獄多從情理出發(fā),可矯法家一斷于法之偏頗。“經(jīng)義決獄”于成文法外另行判例之制,思理略似伊斯蘭教法之“類比”——而“引經(jīng)注律”更使經(jīng)義渾然融于國法,法條因之柔韌而有彈性。“為漢制法”的公羊《春秋》在大功告成之后便酣然入眠,直至中華帝國之架構(gòu)遭遇空前危機的晚清才從漫漫長夢中矍然驚醒。當《說文解字》問世時,呵護大一統(tǒng)國家之經(jīng)學(xué)已因殫精竭慮止息其思想——泛濫的秘密宗教則在社會下層不時勾起朦朧的睡意。與文化生命倦極欲眠相對應(yīng),以國家為己任的大人漸成瀕危而逃避徭役兵役的小人與日俱增。王莽劉秀的廢奴詔令可釋法律意義之奴婢,卻無奈精神層面之僮仆——此輩如未成年人難以自立,非寄身豪強勢家之莊園則必托庇秘密宗教之團契。君子道消小人道長,社會契約維系之秦漢帝國也就無可挽回地走向窮途末路。

        ?

        血緣宗族的瓦解造就基于守法之個人的利維坦——及至綱紀廢而國家亂,蕓蕓屬民漸由規(guī)范的法律人還原為感性的自然人,重又回歸宗族之懷抱?!豆颉飞蟹ǎ傻蹏澜鉂u趨闃寂;《左氏》重禮,隨宗法之回潮日益流行。漢末魏晉之政局一路向春秋下墜,人物亦骎骎有彼時貴族之韻致。華元子反之推誠再見于荊襄之軍壘[14],仲尼季札之賞音復(fù)睹于洛陽之東市[15]。法度弛則性靈彰,秦漢盛世何能有此率真超逸之風流?像“王與馬共天下”殆與上古之貴族政治泯然無別——與時俱進的經(jīng)術(shù)遂舍素王之法以就周公之禮,流為高門士族自矜身份之家學(xué)。當彼之時唯有法家者流欲挽狂瀾于既倒,扶帝國于已傾——曹操、諸葛亮、王猛、劉裕皆其類也。然而文化的疲敝每使英雄之奮發(fā)染上悲劇的色彩。稍晚于秦漢帝國,法度森嚴之羅馬也在內(nèi)憂外患紛然相乘的困境中土崩瓦解。即使在黑暗時代的迷離夢境中,歐羅巴念茲在茲者仍是以來世公道償今生不平之末日審判——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作為西方之法家,查士丁尼孜孜裒匯羅馬憲章律令、法理論說以寄其匡復(fù)之志——《國法大全》一日不絕天壤則帝國之魂魄宛然猶存。在簡略的銅表前面站立著乳虎初嘯的法治民族,而當詳瞻之法典問世時早已是琴在人亡。與查士丁尼修律相先后,昭明太子主持編纂情辭并茂之《文選》——貶經(jīng)世之責實以騖翰藻之流美,文明的分歧于茲了然可見。自玄風廣被,中國之君子率皆崇尚性靈而以刑名為秕糠。讀書萬卷不讀律,再無董仲舒一流的鴻學(xué)碩儒致力探究法理之淵奧。文化生命健忘失憶與人彷佛,除介意掛懷者外多如春夢了無痕。羅馬法學(xué)家的讜言嘉論賴查士丁尼法典傳之久遠——漢儒引經(jīng)注律之章句洋洋七百余萬言[16],唯余鴻爪歷滄桑。當北朝隋唐之世,兩漢經(jīng)學(xué)的流風余韻仍藉家門之傳習綿延而不絕。其時階級固化,由經(jīng)學(xué)世家對等內(nèi)婚形成之閥閱頗類印度之婆羅門種姓。崔浩齊整人倫、分明姓族,欲以略似《摩奴法典》之矩度規(guī)范方興未艾的門閥制度。凌夷至于晚唐,文宗仍在慨嘆“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17]六經(jīng)之權(quán)威有加于王法,而經(jīng)學(xué)世家亦以其光環(huán)輝映之門第傲視當世之官品皇位——在山東士族的種姓譜牒中,李唐帝室并其自出之關(guān)隴集團皆不過軍功起家之“剎帝利”。出身北朝第一盛門的崔浩必欲滅佛而后快,殆有見微知著之遠識。佛法初傳中國就幸遇駕輕就熟之社會環(huán)境,而其眾生平等的革命吁求亦輕易得獲旋轉(zhuǎn)乾坤之抓手。早期經(jīng)教激情洋溢頗異后來之禪宗——本生所樹人格典范如須達拏太子即為恣意布施以證平等正覺的“共產(chǎn)”主義者。佛氏泯滅分別之平等周遍一切有情眾生,非僅局限人際之間——是以經(jīng)中譬喻常見人懷豺狼之心,而獸行仁義之舉。人獸尚且等量齊觀,況于種族階級之分際?儒家以《三字經(jīng)》發(fā)蒙,老成之思維頗與童心相鑿枘——佛門則不然,俗講經(jīng)變皆深入淺出如慈母之誘赤子。今之髫童閱動漫以成長,當日蠻族則覽佛畫而發(fā)育——懵懂的心田從此種下平等之意識。有朝一日當其茁壯成年,士庶天隔的門閥制度便如榱崩棟折之舊宇轟然而坍塌。耶教之人人平等終移羅馬文化之運祚,佛法之眾生平等亦革秦漢政教之基因。其為變蓋漸,訖于趙宋始臻圓滿——內(nèi)藤湖南以西史為參照而有“宋入近世”之高論。鼓勵公平競爭的科舉制度正是在泯滅虛妄分別的平等心上奠其千年不拔之基。秦漢帝國因銓選之失范墜往世卿世祿之上古,隋唐帝國則由科舉之確立邁向選賢與能之近世?!段鲙洝芬粍〖赐械雌鸱拇迯垚矍檠堇[新舊文化互爭雄長之較量——有情人終成眷屬乃緣科舉之津梁已然跨越門第之天塹。甚至女權(quán)意識也由眾生平等之弘闡水漲而船高,李唐一朝從武后太平公主到薛濤魚玄機皆高自標樹、巾幗不讓須眉。隨著大一統(tǒng)國家浴火重生,作為帝國之骨骼的綱紀法度亦因舊貫以開新宇,浸浸比肩秦漢之盛。唐律相較秦漢律法禮貌愈恭而剛戾之氣大為收斂——主權(quán)者內(nèi)心的祥和似與佛教勝殘去殺之陰功不無相關(guān)。存世之《永徽律疏》恢恢然融南北學(xué)風于一爐——科條精審扼要,有得于南人之簡約;疏議博綜淹貫,無免乎北人之深蕪。蠻族氣習根深蒂固的北中國才是《唐律》孕生成長之母土。觀唐人之書,法度嚴整皆蹈矩而發(fā)意;讀唐人之詩,格律規(guī)范必按部以抒情——微斯人,孰可為此金科玉條之一代良法?

        ?

        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分裂導(dǎo)致老成之南方文化與稚拙之北方文化肝膽楚越之隔閡。遠來茲土的菩提達摩不愜蕭梁之浮華,毅然渡江北上棲止于嵩山少林——其經(jīng)年面壁之禪風甚合北人樸訥誠篤之個性,熾然大盛固理之所當然??贪迦缢怪嗣穹脚c慮周藻密之良法相得而益彰。隨著中國社會南朝化的趨勢,曾幾何時碑榜廢壞帖學(xué)興——取巧圖便之頓門亦代規(guī)圓矩方之漸教而為禪家不祧之正統(tǒng)?!端涡探y(tǒng)》殆可視作《唐律》翻版,卻由眾習茍且失其肅重之威——玉律金科原無異,世道人心漸已非?!端疂G傳》中恒見身居要津者深文周納玩法于股掌之間,斯固文明老年期之時俗常態(tài)也。嫉惡如仇乃法律之天稟——而當文化生命漸喪青春之血氣,所生之法亦遂迷失自性從而淪為冠冕堂皇之擺設(shè)。風痹不仁的法制非但漠視人間之不平,且將扶危濟困的熱血之人逼上嘯聚萑苻之一途。人法損不足以奉有余,滋彰愈甚則去道彌遠——是以水泊梁山杏黃旗上大書“替天行道”四字以為山寨之政綱。梁山好漢對越上蒼,必以犯法之舉強制代行法律已然遺忘的神圣職責。社會上人欲橫流,江湖中天理昭彰。沛然莫之能御的“江湖道義”最是貼近歐人所謂自然法——“自然”云者不假思索知其然之謂也,一涉利害之念便有矯揉造作之意態(tài)。水滸中人蓋以浩氣凜然的江湖規(guī)矩凌轢謀功計利的朝廷法度,狂野之暴力與自然之正義珠聯(lián)而璧合?!傲荷讲础辈贿^宋元明清時代愈演愈烈之秘密社會的文學(xué)縮影。作為內(nèi)含于衰老文明的年輕包裹體,此類組織以大家庭之溫暖將文明內(nèi)部與世不諧的蠻人聚攏于利維坦目光不及的陰暗角落。徒眾謹守幫規(guī)會約而不知有王法——一旦變生不測或從疏離社會進而反叛朝廷,由此引發(fā)兵戈擾攘之動亂。較之閫內(nèi)蠻人的間歇性躁狂,塞外蠻族入主中原之震蕩更為強烈而持久。逐水草而居的北方游牧民族自由散漫一如無所繩檢之幼童——隨偉大立法者之橫空出世始獲與其齒歲不稱的自制力,從而步入青春勃發(fā)之年華。一盤散沙的蒙古各部即由成吉思汗之《大扎撒》摶成橫掃歐亞大陸的“上帝之鞭?!痹龊喡蕵阕韭詿o雕飾,比諸唐律衍生之宋金律法有如日耳曼法之于羅馬法。蒙元以北法治北人,以漢法治漢人。詳瞻縝密的成文法典頗與原始民族之感性思維圓鑿而方枘。有元一代法制雖亦參照前朝律典,決獄斷訟每以判例為淵源——蓋因主權(quán)者一如盎格魯撒克遜人擅長具象之類比而不嫻抽象之演繹。蒙古人每征服一地必引降人為羽翼進而征服他地,先進凌于后進遂生層級井然之四等人制——被征服者由此分享征服者之榮耀。若東征日本不為神風所阻或許在南人之下還有第五等人。對信馬由韁的蠻族而言,自由之感覺最是刻骨銘心。英倫人的自由意識因基督教之禁欲蘊藉以內(nèi)斂,蒙古人的自由意識則隨喇嘛教之縱欲放逸而外弛。在《十六天魔舞》的曼妙旋律中,世界征服者陶陶然失喪一代天驕賦予之成人自制力——終由故態(tài)復(fù)萌踏上返鄉(xiāng)之旅程。作為討元之官文,宋濂《諭中原檄》非惟驅(qū)逐胡虜之民族主義宣言,抑亦恢復(fù)中華之保守主義公告。明之于元猶如宋之于唐。隨著自由縱逸之北風徐徐消散,孔武外向的胡化王朝終為文弱內(nèi)向的漢化王朝所嬗代——從疆域的大幅收縮可見生命活力之衰退。同樣是貪贓枉法,元人有似兒童缺乏自制,明人則如老翁不堪衰朽。崛起于元末會社民變的明太祖頗帶幾分江湖習氣,其法外施刑以懲貪官的雷厲作風殆與替天行道之梁山好漢靈犀相通。老人之體質(zhì)非怵惕寡欲不足延年益壽,故洪武內(nèi)修峻法外絕互市以垂范于子孫。及至末葉一改故轍,門戶洞開綱紀馳——隨自由化之泛濫不旋踵間明社已屋。代明而興的清朝肇基于關(guān)外之后金——從沈陽故宮十王亭依稀可見立國之初貴族民主之精神。方其時也政局板蕩又無類似英倫的避風港,八旗共和由是流為大君獨裁以應(yīng)對羽檄交馳之軍情。威加天下的八旗勁旅讬始于女真集體狩獵之牛錄——當獵獲對象由獸及人便搖身而為全民皆兵之軍事組織。習于行伍之人最是遵紀守法。明清兩朝祖制皆禁太監(jiān)干政,前者形同虛設(shè)而后者卻雷池難越——滿人之矜嚴不茍于此可見一斑。入關(guān)后此武夫之民族沉湎漢文化之無邊風景樂而忘返,逐漸變化氣質(zhì)以躋于文人之民族——雖木蘭秋狝之獵獵腥風也難永葆彪悍之野性。綱維帝國的八旗制度隨滿人之漢化浸以陵夷——方其昌隆國家開疆廓土仿佛李唐之盛日,及其傾頹朝廷割地賠款宛若趙宋之衰時。

        ?

        曾經(jīng)虎視鷹揚的八旗勁旅由百年之養(yǎng)尊雄威不再,當洪楊亂起面對文明邊緣新興之蠻族有似槁葉之遇秋風。戡平大難的湘軍則與舉兵稱亂之“粵匪”同樣血氣方剛、好勇斗狠。二者一遵理學(xué)一奉耶教——各抱堅毅之信念殊死相搏,龍戰(zhàn)于野血玄黃。李鴻章淮軍勉強對付江左新募之太平軍,何足抗衡蠻性猶存之日本軍?處于生命力爆發(fā)之中的湖南人最適于接替垂垂老矣的滿洲人,卻與帝國的大柄失之交臂。湘人每自比于普魯士人,所遵程朱理學(xué)也像黑格爾哲學(xué)攝心于客觀之本體——自律如此方能謹守外在之法度。從民初的蔡鍔宋教仁到晚近的彭德懷劉少奇皆蹈矩循彟規(guī)范是崇,不像他省之人老成圓滑無所執(zhí)持。逍遙法外的毛澤東似與典型的湖南人迥不相侔,實則其孜孜所為殆欲從根本上將腐敗渙散的老大民族改造成嚴謹認真的法治民族——雖毀法亂紀亦在所不惜。延續(xù)至今的鄧小平改革或可視作“廢井田開阡陌”之商鞅變法的現(xiàn)代翻版,所以成就空前乃因一般散沙的民族已由毛澤東時代之整飭變?yōu)橐?guī)圓矩方略如秦陵兵俑之人。清帝國的權(quán)力交接一傳不佳至于北洋系,二傳不佳至于國民黨——皆老氣橫秋無以承紹滿洲人在鼎盛之年積攢之家業(yè)。三傳至于中國共產(chǎn)黨始克踵其事而增華。仿佛上古墨家穿越重生,革命年代的共產(chǎn)黨人以青春之血性使古老的帝國從面貌到體質(zhì)皆煥然一新。墨者之法嚴于國家律令——黨紀亦應(yīng)如此,非加厲于常法無以鍛造大一統(tǒng)之脊梁。中國民族由共產(chǎn)主義革命之洗禮一時返老還童,而其老人之體征終隨改革開放之進程由隱而彰發(fā)露呈顯。永延國祚端賴執(zhí)政黨之青春活力。若與生俱來之血性泯沒于中華文化平和而蒼老的眼神中,將恐重蹈滿洲人和國民黨的前車之覆——所謂“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18]嚴明而健全的法制必與主權(quán)者旺盛之生命力相副。其人凜然威重則法律隨以威重,其人頹然茍偷則法律隨以茍偷。唯有天下健者方能立綱陳紀,奮力撐起悠悠歷史沉淀的光榮與夢想。


        【注釋】

        ?

        [1]?見《尚書·甘誓》

        ?

        [2]?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

        [3]?《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

        ?

        [4]?見《尚書·堯典》

        ?

        [5]?見《詩·陳風·衡門》

        ?

        [6]?《穆天子傳》卷三載:“予歸東土,和治諸夏。”

        ?

        [7]?《尚書·泰誓中》載:“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p>

        ?

        [8]?《史記?封禪書》載:“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p>

        ?

        [9]?見《史記·商君列傳》

        ?

        [10]?見《慎子·君人》

        ?

        [11]?見《詩·小雅·六月序》

        ?

        [12]?見《論語·為政》

        ?

        [13]《史記·儒林列傳》載:“故漢興至于五世之閑,唯董仲舒名為明于春秋,其傳公羊氏也?!?/p>

        ?

        [14]?指羊祜陸抗惺惺相惜。

        ?

        [15]?嵇康將刑東市,從容彈奏《廣陵散》。

        ?

        [16]?《晉書·刑法志》載:“叔孫宣、郭令卿、馬融、鄭玄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數(shù)十萬言。凡斷罪所當由用者,合二萬六千二百七十二條,七百七十三萬二千二百余言,言數(shù)益繁,覽者益難。天子于是下詔,但用鄭氏章句,不得雜用余家?!?/p>

        ?

        [17]?見《新唐書·杜兼?zhèn)鳌?/p>

        ?

        [18]?見《詩經(jīng)·大雅·蕩》

        ?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