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慕朵生】重續(xù)中華道統(tǒng),再造文化輝煌

        欄目:諫議策論
        發(fā)布時間:2014-09-15 22:19:01
        標簽:道統(tǒng)
        慕朵生

        作者簡介:慕朵生,男,獨立學者,曾創(chuàng)辦中國儒教網(wǎng)暨儒教復興論壇并任總編。

        重續(xù)中華道統(tǒng),再造文化輝煌

        作者:慕朵生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時間:2014年9月15日


        中華文化是中國歷史連續(xù)一貫、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的大本大源,是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最獨特的精神標識、最深厚的軟實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再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既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nèi)在要求,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歷史性課題。

        ?

        《左傳》有云:“國于天地,有與立焉?!?/p>

        ?

        中華文化是中國歷史連續(xù)一貫、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的大本大源,是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最獨特的精神標識、最深厚的軟實力。

        ?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更加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強調(diào)文化自信,注重文化安全,特別是提出要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其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激發(fā)其生命活力,再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

        習總書記指出,要認真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fā)其“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其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再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既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nèi)在要求,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歷史性課題。

        ?

        深入挖掘中華文化的時代價值

        ?

        “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的新概括、新凝練。我們有必要溫習和牢記這些基本的中華文化價值觀,并將其運用到個人和社會政治生活來,知行合一,德行并進,使這些古老而又珍貴的價值觀念,再次迸發(fā)出熠熠生輝的活力。

        ?

        所謂“講仁愛”,在世界各大民族之中,恐怕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重視“仁愛”,以至于往圣先賢直接將“仁愛”視為人的本質(zhì)規(guī)定。如:孔子說“仁者,愛人”;孟子說“人者,仁也”;朱子說“仁者,愛之理、心之德”。

        ?

        “仁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根植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爸v仁愛”就是每個人都要以自己的真實情感為中心,以“親親”即孝敬父母、友愛兄長為本,由己推人,由近推遠,環(huán)環(huán)擴展,與他人互相尊重、彼此友愛,從而構(gòu)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塑造溫情的社會秩序。

        ?

        至于“講仁愛”的具體方法,一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中外學界譽為人類的“道德黃金律”,并被寫入1997年世界宗教大會《全球倫理宣言》,而“仁愛”思想也被寫入1948年聯(lián)合國大會《世界人權(quán)宣言》,這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

        ?

        所謂“重民本”,早在歐洲尚把奴隸視為“家庭私有財產(chǎn)”的3000多年前,中國思想家就提出了“重民”、“愛民”、“安民”、“利民”、“養(yǎng)民”、“保民”的“民本”思想?!渡袝匪啤懊駷榘畋?,本固邦寧”是也。

        ?

        “重民本”是“天地之性人為貴”(《孝經(jīng)》)人本思想和“仁愛”道德思想在社會政治領域的自然延伸,它要求執(zhí)政者“以民為本”,據(jù)王道,行仁政,關愛民瘼,重視民生,敬畏民意。惟其如此,一個政權(quán)的政治統(tǒng)治才具有合法性,否則“天命”就會轉(zhuǎn)移,政權(quán)就會更替。因為雖然“天不言”,但“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尚書》)。

        ?

        古老的民本思想既是中國古人批評和反抗“惡政”的理論依據(jù),又是中國現(xiàn)代民主思想的重要來源。孫中山先生就曾把“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古訓,作為自己民權(quán)學說的發(fā)軔——至今仍是中國社會政治建設的基本立足點之一。

        ?

        所謂“守誠信”,“誠”和“信”含義略同、互為解釋,故《說文》釋曰:“誠,信也;信,誠也?!薄吨杏埂吩疲骸罢\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币馑际钦f,誠實守信是宇宙的基本法則,而踐行誠實守信則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所以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彼笠粋€人既不自欺、也不他欺,誠實守信、踐約履諾,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惟其如此,才能贏得信譽和尊重。

        ?

        與此同時,誠信還是治國理政的樞紐,所以《管子》說“誠信者,天下之結(jié)也”,而孔子也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強調(diào)國家和政府要取信于民、為民所信。否則,在一個政府缺乏誠信、人人爾虞我詐的社會中,不僅每個人無法幸免于難,而且會造成社會政治離心離德。因此,誠信是踐行美德的核心要素,所以《中庸》云“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而清儒戴震則更是強調(diào):“曰善曰德,盡其實之謂誠?!?/p>

        ?

        所謂“崇正義”,近代以來,國人好言西方“正義觀”,殊不知中國“正義觀”同樣源遠流長?!傲x,正也”(《墨子》),“義,宜也”(《中庸》),“正義”就是每個人和全社會都認同且遵循的公正和道義,所以孟子說:“義,人之正路?!币粋€社會若無正義共識,人人各行其是,則必然分崩離析,相反,“行義以正,事業(yè)以成”(《荀子》)。亦如賈誼所說:“古之正義,東西南北,茍舟車之所達,人跡之所至,莫不率服。”

        ?

        “崇正義”一則要分“仁義之別”:“仁以愛之,義以正之?!保ā抖Y記》)“以仁安人,以義正我”(《春秋繁露》)。即是說,“仁”是用來愛別人的,“義”是用來正自己的,需要“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二則要嚴“義利之辨”:儒家強調(diào)“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要求每個人都能“見利思義”,推廣到社會政治生活中,就是《大學》提出的一大治國原則:“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

        ?

        所謂“尚和合”,《國語》有云:“商契能和合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以保于百姓者也?!庇终f:“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薄昂秃稀本褪浅姓J世界萬物的豐富性和差異性,強調(diào)不同元素要和而不同、和諧共生、和平相處、和衷共濟、和光同塵?!吨杏埂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笔且?。

        ?

        “和合學”創(chuàng)始人、中國人民大學資深教授張立文先生指出,當前人類社會面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身與心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與危機,化解之道就是“和合學”提出的五大原理,即以“和生”原理化解人與自然的沖突即生態(tài)危機,以“和處”原理化解人與社會的沖突即社會危機,以“和立”原理化解人與人的沖突即道德危機,以“和達”原理化解人的心靈沖突即精神危機,以“和愛”原理化解各文明之間的沖突即國際危機。

        ?

        所謂“求大同”,《禮記?禮運》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養(yǎng),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p>

        ?

        “大同”是中國古人關于社會政治與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深深印入每個中國人的心靈,深刻影響到中國的歷史進程。近代以來,無論是維新派康有為,還是革命派孫中山,都是“大同”思想的繼承者和弘揚者。孫中山先生不僅曾手抄《禮記》大同章,而且在《三民主義》演講中明確指出:“真正的民生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chǎn)主義,即是大同主義?!毖芯勘砻?,“大同”思想的確對社會主義思潮早期傳入中國起到了重要的接引作用。

        ?

        “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既包括修身要道,又涵蓋治國理念,體現(xiàn)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的精神,突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追求,既具有獨特的民族魅力,又具有全球的普世意義,是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社會寶貴的精神財富。

        ?

        充分認清中華文化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

        ?

        一種文化傳統(tǒng)及其價值觀念,能否在全社會推而廣之、由人們踐而行之,既取決于其思想價值的魅力,也取決于各種歷史條件和客觀環(huán)境。近代以來,直到今天,中華文化遭遇各種嚴峻的挑戰(zhàn)和危機,以至于我們一度遺失了這些歷史悠久而又優(yōu)美高貴的價值觀——中華文化從未遭遇如此大的破壞和斷層,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李鴻章),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

        ?

        ——激烈反傳統(tǒng)的危害。

        ?

        近代以來,中西文明大規(guī)模遭遇,西方列強借助堅船利炮屢屢對中國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積貧積弱的中國則屢戰(zhàn)屢敗,沉重打擊了國人的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由此引了發(fā)國人對自身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念的反思與批判,最終導致出現(xiàn)了激烈反傳統(tǒng)的現(xiàn)象,形成了一種“反傳統(tǒng)的傳統(tǒng)”,或如美國華裔學者林毓生所說的“反傳統(tǒng)主義”。

        ?

        當代華人世界著名歷史學者、漢學家余英時先生也指出:“中國近代一部思想史就是一個不斷激進化的過程?!钡拇_,中國近代以來的各種主義、思潮以及社會文化運動,盡管其主張千差萬別,但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反傳統(tǒng),而巔峰就是“文化大革命”,對中華文化造成了嚴重的戕害。

        ?

        暫且不說那些主張“打倒孔家店”(吳虞)、“不讀中國書”(吳稚暉)甚至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錢玄同)的激烈反傳統(tǒng)論者,就連文化保守主義思潮也帶有不同程度的反傳統(tǒng)痕跡,如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以吳宓、梅光迪為代表的“學衡派”,甚至馮友蘭、張君勱、牟宗三、唐君毅等部分“新儒家”,無不或多或少試圖利用西方思想和價值來改造中華文化——背后的預設就是“中不如西”、“古不如今”。

        ?

        經(jīng)過上百年的激烈反傳統(tǒng),中華文化出現(xiàn)了巨大的斷層,導致固有的典章文物、理想信仰、價值觀念、倫理道德、禮儀風俗等喪失殆盡。如今,大多數(shù)國人對自身文化傳統(tǒng)感到非常的陌生和疏離,缺乏“了解之同情”(陳寅?。┡c“溫情和敬意”(錢穆),常常下意識中把中華文化視為“封建”、“專制”、“愚昧”、“落后”、“反動”、“頑固”的東西,就連一些知名學者也??跓o遮攔地使用“孔老二”、“喪家犬”等侮辱性字眼稱呼中華民族的大圣人孔子。

        ?

        ——西方價值觀的侵蝕。

        ?

        “激烈反傳統(tǒng)”的必然結(jié)果,就是“拼命往西走”(胡適),亦即“全盤西化”或“部分西化”的思潮。比如,民國時期西化思潮代表人物陳序經(jīng)就曾提出,“中國文化一切不如人”、“西方文化是現(xiàn)代世界文化”,所以“中國必須全盤西化,才能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

        ?

        陳序經(jīng)的觀點自然存在很大偏頗,當時就受到許多人的批評。但有一點很清楚,那就是百余年來,中西文化碰撞交鋒的歷史,就是一個“西進中退”的過程,直到目前兩者的格局仍是“西強中弱”,中國從歷史上的“文化輸出國”變成現(xiàn)在的“文化輸入國”。

        ?

        這種大規(guī)模的“文化輸入”,已經(jīng)波及滲透到每個人乃至全民族的方方面面,嚴重侵蝕了中國人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甚至是生活方式,以至于現(xiàn)代的年輕人最喜歡玩的是“迪士尼樂園”,最喜歡看的是“好萊塢大片”,最喜歡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最喜歡過的是“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甚至是開口閉口“Hi”、“Bye”、“I?loveyou”——他們被戲稱為“香蕉人”,亦即“皮膚黃色、內(nèi)心白色”的人。

        ?

        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學術研究領域和社會政治生活領域,西方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也無孔不入,不少人對中華文化棄之如敝履,惟西方學術、范疇、價值是瞻,鸚鵡學舌,邯鄲學步,成為可憐的“留聲機”和“應聲蟲”,陷入一種文化上的“自我殖民”境地。

        ?

        所有這些,都嚴重地危害了中國的文化主權(quán)和文化安全,消解了中國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梢哉f,中國雖然已經(jīng)獨立建國,中國人雖然已經(jīng)站立起來,但在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上,仍沒有走出西方文化的陰影。

        ?

        ——現(xiàn)代性生活的裂變。

        ?

        在尋求“國家富強”的強大壓力下,中國包括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商業(yè)化進程等在內(nèi)的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型,呈現(xiàn)出明顯的擠壓特征,即將西方國家用幾百年實現(xiàn)社會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歷程,壓縮在短短的近幾十年之內(nèi)來完成。這一轉(zhuǎn)變規(guī)模之大、速度之快,雖是人類歷史的一大奇跡,但對中華文化構(gòu)而言,卻是在還沒有撫平由“激烈反傳統(tǒng)”和“拼命往西走”所造成巨大創(chuàng)傷的同時,就不得不面對“現(xiàn)代性”甚至“后現(xiàn)代性”文化的嚴峻挑戰(zhàn)。

        ?

        比如,隨著人們商業(yè)規(guī)則、權(quán)利觀念、訴訟意識等大幅提升,過去“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傳統(tǒng)道德倫理觀念日漸淡化,中國社會正在由一個充滿溫情的“熟人社會”,變成一個人情冷漠、人際疏離的“陌生人社會”。

        ?

        又比如,現(xiàn)代社會裹挾著科技進步、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理性化和世俗化一路狂奔,必然會吞沒優(yōu)美而又神圣的傳統(tǒng)信仰,出現(xiàn)了人類社會的“祛魅化”現(xiàn)象。中國傳統(tǒng)宗教文化日趨衰落,“天地親君師”等觀念逐漸消亡,人們越來越缺乏神圣感和敬畏心,越來越“無法無天”,誠如孔子所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這表明,中華文化傳統(tǒng)面臨著一個如何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換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緊迫任務。

        ?

        一種歷史悠久、厚重博大的文化是一個生命體,就像一個人的生命一樣,一旦抹殺記憶,割裂傳統(tǒng),難免得歷史失憶癥和精神分裂癥。正如習總書記指出:“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tǒng)、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p>

        ?

        我們作為中華文化的傳人——這是命中注定、無可逃避的,必須擯棄對中華文化的“弒父”情結(jié),走出西方文化的陰影,重建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此基礎上接續(xù)中華文化傳統(tǒng)。否則,再造中華文化新輝煌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是空中樓閣、沙上大廈。

        ?

        搶抓重建中華文化的歷史機遇

        ?

        中華文化盡管近代以來命運多舛、不絕如線,迄今也仍面臨諸多嚴峻的挑戰(zhàn),但進入新世紀以來,中華文化一陽來復、生機重現(xiàn),其重建和再造具備了諸多難得的歷史機遇。

        ?

        國家走向富強激發(fā)文化自信。

        ?

        按照美國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的觀點,欠發(fā)達國家在初期往往是以“西方化”促進“現(xiàn)代化”,在后期則往往是以“現(xiàn)代化”成就推動本土文化復興,重建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

        ?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崛起態(tài)勢明顯,國人已經(jīng)走出“事事不如人”的歷史陰影。正如習總書記所說:“現(xiàn)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xiàn)這個目標?!?/p>

        ?

        與此同時,經(jīng)濟全球化、交通便捷化、信息網(wǎng)絡化深入發(fā)展,面對諸多來自不同文明的“他者”,每個國家和民族的人們都越來越意識到“自我”的特征,也就更加珍重自己在文化、民族以及國家等方面的身份屬性。正因如此,作為中華民獨特精神標識的中華文化,越來越成為國人與“他者”進行辨異,進而實現(xiàn)包括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基本支撐。

        ?

        此外,中華文化超越意識形態(tài)糾紛,是中國參與全球文化交流互鑒,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并為人類文明發(fā)展作出獨特貢獻的重要資源。簡言之,國家走向富強極大地激發(fā)了國人的民族自信,極大地促進了國人的文化自覺,使國人開始以更加自信的態(tài)度禮敬中華文化。

        ?

        民眾精神需求帶動傳統(tǒng)回歸。

        ?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生命,而民族是文化的載體。一種文化是否具有生命力,關鍵看其是否能適應和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并不斷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

        ?

        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化,立足人性、人情、人本,面向生命、生存、生活,是人所必由之路和必有之心。所謂“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論語》)和“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孟子》)是也。就此而言,每個中國人都是天生的儒家,天然就具有中華文化的基因。

        ?

        隨著中國社會的急劇轉(zhuǎn)型和飛速發(fā)展,現(xiàn)代生活不僅呈現(xiàn)出物質(zhì)化、世俗化、碎片化趨勢,而且出現(xiàn)理想淆亂、信仰紊亂、價值混亂以及倫理失范、道德滑坡、人情冷漠等現(xiàn)象,使得每個人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都與日俱增。簡言之,就是人們的精神生活多處于馮友蘭先生所說的“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同時又非??释^一種“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精神生活,從而重新喚醒了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中華文化基因。

        ?

        事實上,近年來中華文化的復蘇萌動最先就是從民間開始的。比如,方興未艾的漢服熱、古禮熱、書院熱、讀經(jīng)熱、論語熱、祭孔熱等,進而波及到高校和媒體,如高校普遍開設“國學”課程并爭先恐后設立儒學院,而電視臺上諸如“百家講壇”、“漢字英雄”等中華文化推廣活動也是不勝枚舉。這些都表明,中華文化復興已經(jīng)找到了最為堅實可靠的載體,逐漸做到了“貼著地面行進,不在云端跳舞”(維特根斯坦)。

        ?

        官方大力支持提供重要保障。

        ?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華文化發(fā)展境遇的一大特點,就是不僅得不到官方的支持,而且受到其制度性甚至是社會性的批判——這同樣是人類文明史上頗為罕見的現(xiàn)象。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官方一改批判者的姿態(tài),明確提出要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

        ?

        特別是習總書記親自視察中華文化圣地曲阜,多次肯定中華文化的正面價值,明確指出“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fā)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xiàn)實基礎”。他還特別強調(diào)指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要加一個文化自信?!?/p>

        ?

        以上這些,初步改變了中華文化百余年來在政治上“挨打受氣”的歷史局面,為以孔子誕辰為中國教師節(jié)、中華文化經(jīng)典進入國民教育體系,以及中華文化價值進入社會政治生活領域等,提供了重要的契機。而這些,都是官方和社會嘗試回歸“中華道統(tǒng)”的體現(xiàn)。

        ?

        所謂“中華道統(tǒng)”,是指儒家關于中國古代圣王之道傳承統(tǒng)續(xù)的理論,用唐代韓愈的話說就是“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近代以來,人們更多地將“中華道統(tǒng)”的問題,視為執(zhí)政者和全社會是否繼承和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問題。

        ?

        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曾說:“你來之前數(shù)千年悠悠歲月已逝,未來數(shù)千年在靜默中等待?!敝腥A文化復興的大幕已經(jīng)徐徐拉開,我們正處于接續(xù)中國之前數(shù)千年文化和開創(chuàng)未來數(shù)千年文化的關節(jié)點上。

        ?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敝灰總€人都能樹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勇于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迎接挑戰(zhàn),搶抓機遇,開拓創(chuàng)新,我們就一定能夠重新接續(xù)中華道統(tǒng),再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