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方朝暉】信仰危機和社會風氣才是腐敗的最大根源——從儒學看反腐治本之策(修訂版)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5-03-06 21:25:15
        標簽:
        方朝暉

        作者簡介:方朝暉,男,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安徽樅陽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F(xiàn)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學”與“西學”——重新解讀現(xiàn)代中國學術史》(2002)《春秋左傳人物譜》(上下冊,2001)《儒家修身九講》(2008/2011)《學統(tǒng)的迷統(tǒng)與再造》(2010)《文明的毀滅與新生》(2011)《“三綱”與秩序重建》(2014)《為“三綱”正名》(2014)等。

         

        信仰危機和社會風氣才是腐敗的最大根源——從儒學看反腐治本之策(修訂版)

        作者:方朝暉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博覽群書》雜志2015年第2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正月十六日辛巳

                   耶穌2015年3月6日


         

        【內(nèi)容提要】各民族、各時代的腐敗之間既有共性,也有個性。今日中國屢禁不止、極為嚴重的官場腐敗,在很大程度上與黨員信仰大面積失落、以及全社會一切向錢看的社會風氣有關。主張集權(quán)的法家式反腐與主張分權(quán)的民主式反腐,都未切中今日中國腐敗根源的要害。要從治本的角度來診治腐敗,制度健全和嚴刑峻罰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找到克服黨員信仰危機的有效途徑,不能扭轉(zhuǎn)當前一切向錢看的社會風氣,無論是疾風暴雨式的運動反腐,還是分權(quán)制衡式的制度反腐,都未必是根本有效的反腐之路。

         

         

        在反腐問題上,目前有兩種常見的思路。一種思路是寄希望于政治手段,抓出一個個貪官,造成一連串震懾,使人們不敢貪、不再貪。另一種思路是寄望于建立民主體制,引進多黨競爭,開放新聞自由,通過分權(quán)制衡來反腐。

         

        這兩種思路各有自身的合理性,但很難說就找到了反腐敗的治本之策。

         

        首先看第一種思路,它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法家治理思維的現(xiàn)代翻版。這種思維方式相信嚴刑峻罰,其有效運作的前提是中央集權(quán)。雖然在短期內(nèi)有一定效果,但不能促進體制外下情上達的道路暢通,無法建立體制內(nèi)自我約束的良性機制。從長遠看,法家式治理無益于形成開放、透明、健全的權(quán)力系統(tǒng),而是相反,容易導致專制、集權(quán)甚至極權(quán),后者恰恰被公認為腐敗的重要制度根源。更重要的是,法家式治理的人性論基礎是性惡論,把人民當成小人來防范,把官員當成奴隸來管制,無助于確立人民的獨立人格,無益于培養(yǎng)官員的主體意識。按照它的邏輯,人們因為害怕才不貪不腐,一旦不怕則必貪必腐。然而,一套以人與人相互監(jiān)控構(gòu)成的體制,也容易因為人與人相互勾結(jié)而歸于無效;一套以人與人互不信任為基礎的制度,也必因為人與人相互猜忌而走向瓦解。以嚴刑峻罰為主要特點的治理思維,之所以長期受到儒家的抨擊,正是由于上述諸多原因,中國過去幾千年的歷史已經(jīng)證明法家式反腐行不通。

         

        第二種思路實際上是民主反腐思路。這種思路,就其倡導權(quán)力的公開化、透明化而言,無疑有極大的合理性和誘惑力,所以它在今天非常流行。然而,這套治理思路的局限性也是極其嚴重的。首先,一些學者的研究已經(jīng)證明,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政治民主化與腐敗程度并無明確的反比關系。恰恰相反,不少政治大幅民主化的國家,腐敗程度不但沒降低,反而繼續(xù)盛行,只是表現(xiàn)形式有所不同罷了。其次,我曾在有關論著中指出,以分權(quán)制衡、多黨競爭為特色的西方民主體制并不完全符合中國文化的習性,因為它無助于在中國文化土壤中迅速確立有效的權(quán)威,產(chǎn)生巨大的社會凝聚力,因而也未必能在短期內(nèi)形成抑制腐敗的有效機制。再者,以多黨競爭、三權(quán)分立、議會民主等為特色的西方民主制度在短期內(nèi)并不存在實現(xiàn)的可能性,其可行性在中國已受普遍懷疑。要解決當下中國的腐敗問題,我們總不能永遠望梅止渴,用本來不切實際的幻想作解藥。

         

        因此,我認為,上述兩種相反的治理思路——一個主張集權(quán),一個主張分權(quán)——雖然各有自身的理論依據(jù),但均不是在中國文化中治理腐敗的治本之策。什么是中國文化中治理腐敗比較根本的政策方向呢?

         

        我認為從儒家思想看,有兩個值得我們深思的方向——:

         

         

        第一、導致今天腐敗的主要根源之一是國家官員總體性的信仰失落。我們必須認識到,國家官員作為這個社會的治理群體,他們的整體精神面貌極大地決定了國家官僚機構(gòu)能否良好運作;如果官員群體的精神世界不健全,即使再好的制度也無法正常運轉(zhuǎn),還談什么制度設計、體制改革,因此不能寄望用制度來解決一切,以為民主可根除腐敗。從反腐的角度看,即使再好的制度,也不是沒有漏洞可鉆;即使再嚴密的法網(wǎng),也難以抵擋大面積的群體性腐敗。

         

        誠然,一套健全的制度,可以有效防范許多人的腐敗墮落;但是只有官員自身有了堅定的信仰,才能真正從內(nèi)心深處杜絕腐敗,成為反腐最強大的動力。事實上,今天許多官員腐敗墮落的重要根源之一,恰因為他們沒有崇尚的精神追求,所以自然地會在金錢、財富和女色等方面尋找滿足,因為他們無法想像在財富和情色之外,世界上還有什么讓他們感到刺激、興奮的東西。另一方面,一個人權(quán)位越高,越是需要堅定的信仰。因為位高權(quán)重必然伴隨更多的誘惑、更大的挑戰(zhàn),對內(nèi)在品質(zhì)的要求也更高。盡管不能指望所有官員都有堅定的信仰、高尚的情操,但至少整個官場的潮流不應當由沒有堅定信仰和高尚情操的人主導。

         

        換個角度說,今天中國官員總體性的信仰缺失,也決定著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決定著整個改革的未來成敗。孟子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恒心”,包含精神上的追求和信仰。古人之所以舉賢良方正、選賢與能,正因為深刻地認識到國家官員群體(士大夫階層)對全社會的決定性影響。如果士階層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變成了物質(zhì)的奴隸,那么他們作為國家的領頭羊也必然會把整個社會拖入絕望的深淵。因此,今天我們必須嚴肅面對國家官員的信仰失落問題,找到重建信仰的真正出路。我們不能再靠“皇帝的新裝”過日子,對于嚴峻而迫切的現(xiàn)實問題視而不見、置若罔聞。

         

        應當承認,過去三十多年來,執(zhí)政黨在告別過去激進、浪漫的革命信仰的同時,也一直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進行著大刀闊斧的改革,可以說我黨在理論改革方面的探索從未中斷。但是,這些改革之所以并未解決日益嚴重的信仰危機,主要是因為未能找到個體信仰的真正落腳點。我們必須認識到,信仰的對象只有建立在超越感性需要的、非功利性的超驗目標之上,才能真正牢固。國家需要、民族利益、經(jīng)濟成就、人民生活等等,這些具體可見的功利價值,誠然有強大的合理性,但直接拿來作為個體信仰的對象未必總是牢固的。多年來,我們在信仰和道德教育上停留在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這兩個價上,而不能面對和回答每一個具體個體生動、豐富的精神和情感需求,這也是今天信仰失落的重要理論原因。

         

        如何才能走出今天嚴重的信仰危機?我一直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傳統(tǒng)可以我們以重要啟發(fā),那就是“修身”。我曾在多處指出,過去數(shù)千年來,中國人在信仰上走的是一條與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非常不同的道路,那就是:不把任何一個具體的外在目標——包括鬼神或某個理想王國——當作信仰對象??鬃又鲝垺熬垂砩穸h之”,歷代儒家不僅不把鬼神、也不把某種脫離當下生命需要的遠大目標當作信仰的主要對象??鬃印凹毫⒘⑷?、己達達人”的“為己”精神,表明他認為信仰的主要任務不過就是一個不斷完善自己、成就自己、實現(xiàn)自己的過程,因為信仰的本質(zhì)在于“成人”,不能脫離個體生命的需要;孟子“親親、仁民、愛物”的愛有差等思想,表明儒家信仰的建立不是簡單地獻身于國家或社會,而是指從當下親親之愛做起,擴充光大而至于愛民濟物。

         

        那么,儒家修身思想如何能讓人建立起牢固的個人信仰呢?這套思想的最大特點就是,把信仰理解為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體驗過程。因此,所謂儒家式或中國式信仰,就是對自己生命意義與價值的信仰,其中包含生命尊嚴和人格獨立性的確立。它的超驗基礎在于:與萬物同流,與天地同在。因此,“天人合一”是中國人對生命不朽的追求,也代表古代中國人精神信仰的最高境界。

         

        在中共黨史上,劉少奇早年就曾認識到共產(chǎn)黨員如何吸收中國傳統(tǒng)的修養(yǎng)思想問題。我認為,從儒家修身傳統(tǒng)出發(fā),重建共產(chǎn)黨員的信仰世界,給千千萬萬黨員找到了合理的信仰方向,對于從根本上反腐以及進行治理現(xiàn)代化改革來說是可以嘗試的一個方向。

         

         

        第二、今天導致腐敗的另一個更深刻的原因是全社會“一切向錢看”的風氣。我曾在多處指出,在腐敗問題上,我們不能只看到制度問題,還應該看到風氣問題。我們不能忽略的一件事是,在中國文化中,社會風氣對每個人的影響極大。社會風氣好比一只“看不見的手”,深刻地支配著每一個人、包括每一個官員的行為。任何官員,無論地位多高、身份多特殊,都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風氣的產(chǎn)物,至少受社會風氣制約。因為每個官員同時也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生活在由自己的親戚六眷、鄰里朋友、同學師長等等所構(gòu)成的復雜而龐大的關系網(wǎng)中。一方面,他們會面臨來自社會各方面關系的壓力;另一方面,他們也需要在自己的社會關系中找到感情寄托和精神歸宿。因此,從中國文化的特點看,社會關系往往是個人腐敗的重要根源,社會風氣往往是官員腐敗的重要溫床。當社會風氣敗壞、人們一切向錢看時,官員所受到的來自社會的強大壓力,是推動其走向腐敗的最重要力量之一。

         

        今日中國大面積的腐敗現(xiàn)象,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我們這個時代一切向錢看的社會風氣的產(chǎn)物。須知,即使是再好的制度,也未必能抵擋強大的風氣。當社會風氣一切向錢看,人們會自然把那些阻礙自己金錢利益的制度視為毒瘤,動用一切資源來瓦解它,使之變成廢紙。當社會風氣向錢看,官員們也會容易把個人收入視為首要目標,想盡辦法來撈錢,從而產(chǎn)生一切向錢看的官場風氣。因此,今天反腐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之一,在我看來就是改造當前一切向錢看的風氣。如果整個社會的風氣健全了,人們更看重的不是物質(zhì)財富而精神財富,不是掙錢多多而贏利正當,腐敗就會喪失巨大的社會溫床。如果社會風氣健康向上,人們寧愿清貧儉樸也不愿坑蒙拐騙,寧愿心安理得而不愿行賄受賄,就會視權(quán)錢交易為可恥、視行賄受賄為骯臟。

         

        那么,怎樣才能扭轉(zhuǎn)當前一切向錢看的功利風氣呢?我認為這要從當下社會風氣敗壞的根源來尋找對癥之策。必須承認,今天全社會的急功近利是由于國家政策的急功近利,全社會注重物質(zhì)利益是由于政府注重物質(zhì)利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改革以經(jīng)濟建設為重心,以經(jīng)濟發(fā)展為目標,不是把建設公平、合理的社會秩序作為重心,從而導致全民追逐經(jīng)濟利益的風潮,這才是當下中國社會風氣功利、浮躁的最大根源。因此,扭轉(zhuǎn)當前社會風氣最好的途徑是從調(diào)整國家大政方針做起,即國家大政方針要真正把建立公平、合理的社會秩序作為重心,以此為基準來進行機構(gòu)部門的調(diào)整,推動相關政策的變革。

         

        我們必須明白,中國文化中“上行下效”的特點極為明顯,國家政策導向?qū)θ鐣挠绊憻o與倫比。對此,古人早就有清醒、深刻的認識。孟子曰:

         

        一正君而國定矣。(《孟子·離婁》)

         

        《孝經(jīng)》則更深刻地指出: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对姟吩疲骸昂蘸諑熞窬郀栒??!?/p>

         

        這兩段話講的正是國家政策和官員行為對全社會無與倫比的引導作用。據(jù)此,一個國家的大政方針,切忌好大喜功;一個國家的政策改革,切忌以利為本。對于中國這樣極重人倫關系的文化來說,人與人之間、尤其是上與下之間、政府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異常深刻。執(zhí)政者的急功近利勢必會極為深遠地影響地社會各行業(yè)。另一方面,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把政權(quán)的合法性主要建立于物質(zhì)利益基礎上,有時會導致適得其反的效果??鬃釉疲?/p>

         

        放于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

         

        當政府指望用經(jīng)濟利益來滿足人們的需求時,人的欲望也同時被調(diào)動起來,而變得欲豁難填、無法滿足。這就是為什么改革開放后,國人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有了巨大改善,卻反而怨聲四起的主要原因。孟子曰: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孟子·梁惠王上》)

         

        追逐個人利益本來是人們正常的欲望,但一旦不能正確引導,它所潛含的自我中心傾向就會甚囂塵上,摧殘健全的心理,毀壞正常的秩序。因此,不是說不要人們滿足自己的利益需要,而是說未能引導人們以正確的心態(tài)來滿足自己的利益需要?!洞髮W》曰: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這是指國家大政方針必須正確引導人們?nèi)绾巫分鹄?。今天全社會的浮躁功利,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國家政策的短視、功利,未能正確引導人們對理想生活秩序的向往。

         

         

        今天的中國,象一艘已經(jīng)起航、航行在大海深處的航空母艦。一方面,它在追趕世界潮流、追逐經(jīng)濟利益的過程中日新月異,讓人們不斷為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利益而歡欣鼓舞;另一方面,又由于人們不知道它的終點在哪里、它的終極目標是什么而變得情緒浮躁,鼠目寸光。這種全社會蔓延的情緒,也是人們瘋狂地斂財、沒命地腐敗的深刻心理原因之一。

         

        腐敗作為一種現(xiàn)象,也許是任何社會、任何制度下都無法徹底根除的。但是每一個國家、或者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時代的腐敗,則可能有特定的原因。各民族、各時代的腐敗之間既有共性,也有個性。綜上所述,我認為今日中國屢禁不止、極為嚴重的官場腐敗,在很大程度上與黨員信仰大面積失落、及全社會一切向錢看的社會風氣有關。要從治本的角度來診治腐敗,制度的健全和嚴刑峻罰誠然都不可少,但是如果不能找到克服黨員信仰危機的有效途徑,不能扭轉(zhuǎn)當前一切向錢看的社會風氣,無論是疾風暴雨式的運動式反腐,還是分權(quán)制衡式的制度反腐,都未必是治本之策。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