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貝淡寧】《論語》的去政治化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5-05-26 18:11:22
        標簽:
        貝淡寧

        作者簡介:貝淡寧(Daniel?A.?Bell),男,西歷一九六四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爾。?一九九一年獲牛津大學哲學博士(政治學)。現(xiàn)為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教授。著有《賢能政治》(中信出版社,2016年)《社群主義及其批評》(牛津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三、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二〇〇一)、《中國新儒家:?變革的社會中的政治和日常生活》(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二〇〇八年、上海三聯(lián)書店二〇一〇)、《超越自由民主》(上海三聯(lián)書店二〇〇九年)等。

         

         

        《論語》的去政治化

        作者:貝淡寧

                   吳萬偉 譯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當代大陸新儒家文叢《儒家政治哲學:――政治、城市與日常生活》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四月初八日辛丑

                   耶穌2015年5月25日


         

        在中國,于丹的《‘論語’心得》已經成為出版界轟動一時的事件。從最新的統(tǒng)計來看,該書在中國的銷售量已經突破一千萬冊(包括六百萬盜版書)。世界其他地方也在關注這個現(xiàn)象:主要的報紙和其他媒體形式開始談論于丹現(xiàn)象。諸如《經濟學家》雜志上的“孔子回來了”之類標題非常典型。在此之前在中國出版的書引起如此關注的可能是毛澤東的“紅寶書”吧。如果說毛的書的問題在于把日常生活過分政治化,那么,于丹的書的問題則正好相反。

         

        為什么這么受歡迎?

         

        有必要問一下為什么于丹的書這么受歡迎?實際上這本書很薄,其中大量引用《論語》原文,接著是現(xiàn)代漢語譯文,這類工作以前做過很多次了。為什么于丹的著作這么與眾不同呢?當然,其中一個原因是于丹的書開始于她在中央電視臺的講座。她在黃金時間向億萬觀眾講解《論語》。由此可見,她是得到官方媒體支持的,但是這不能作為主要原因。在很多情況下,花40分鐘左右聽教授闡述理論或者經典哲學著作是非常乏味的,人們不會期待聽眾有這么熱烈的反應。

         

        所以,于丹走紅的重要原因在于于丹本人。她顯然非常聰明,從我個人來說,我當然佩服她對漢語經典的嫻熟,好像已經將經典爛熟于心了。她的女性角色也是重要因素。男尊女卑似乎是儒家理論與實踐的標志性特征之一,人們甚至可以說“父權制”是儒家學說的致命弱點。有些現(xiàn)代理論家試圖說明儒教可以在不改變其主要價值觀的情況下接受男女平等的現(xiàn)代思想,但是反駁儒教將父權制合法化的觀點的最好辦法或許是讓一位典雅的女性知識分子表明她在認真研究儒教,于丹正好充當了這個角色。當然,這仍然無法解釋她為什么受到不關心理論問題的普通民眾的歡迎。我猜測她的性格魅力在起作用。她表現(xiàn)出迷人的魅力和道德熱忱,也就是古代的儒家所謂的“德”或者“道德力量”,她顯然相信自己在講的內容。對于西方觀察家來說,最接近的情況就是宗教狂熱者充滿激情和使命感要闡述圣經對當代人生活的意義。當然,公平地說,于丹和他們有很大的不同。不像煽動性的狂熱分子,她沒有用永久毀滅的威脅恐嚇那些持反對意見的人。她兼收并蓄、旁征博引,顯示了開放的心態(tài),這是宗教宣傳家很少具備的素質。她在書中廣泛涉獵了其他宗教和哲學家如道教、圣經、黑格爾等。在美國背景下,就好像美國布道家葛理翰牧師(Billy Graham)在做彌撒的時候引用佛教、伊斯蘭教、儒教和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樣。于丹并沒有把儒教作為宗教來辯護。她避免了形而上學觀點,也沒有明確反對把儒教作為倫理和政治哲學和其他宗教和睦相處的可能性。這是我覺得儒教吸引人的地方(這和把儒教看作需要形而上學基礎來和佛教和基督教抗衡的觀點正好相反)從這個意義上,讓于丹更強大些吧。

         

        于丹的書出版也恰逢其時。我們知道,中國是個經濟蓬勃發(fā)展的大國,隨著經濟的復興,人們的文化自豪感應運而生。如果考慮到受儒教影響的東亞國家在經濟上的成功,儒教不利于經濟發(fā)展的韋伯式觀點越來越受到廣泛的懷疑。和伊斯蘭教,印度教和佛教不同,儒教從來沒發(fā)起反對現(xiàn)代化的大規(guī)模行動。現(xiàn)在隨著中國成為世界大國,輪到中國肯定自己的文化遺產了。于丹的書正好做了這個工作,讓人們對中國的傳統(tǒng)感到自豪,同時顯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生活的要求是和諧一致的。

         

        但是現(xiàn)代性也有不好的一面。隨著經濟上的進步,人們的期望也越來越高。一個曾蹲過監(jiān)獄的朋友說連監(jiān)獄的管教干部都夢想著開公司,賺大錢。我的朋友為這些管教感到遺憾,因為他們中的很多人肯定是要失望的。在城市,即使你從名牌大學畢業(yè),找到好工作也越來越難,對社會地位和物質財富的競爭肯定越來越激烈。在個人期望和社會現(xiàn)實的這種巨大反差面前我們能做些什么呢?其中一個方法就是縮小期望值,這正是于丹提出的忠告。不要過分擔心你的汽車、房子和職業(yè),不要在乎別人怎么看你,最重要的是你的內心。只要你有信心和對自我價值的強烈認同,你就會感到幸福,幸福不在于外在的世界。

         

        但是事情并沒有到此為止?,F(xiàn)代性的另外一方面是人們越來越原子化,越來越講究個性,社會責任感和關心別人的愿望在減弱。但是至少在中國,多數(shù)人并不想被人看作只關心自己。只關注個人生活美好顯得太自我為中心了。我們要想真正自我感覺良好,就需要對別人好。這里,于丹也提供了讓人感到舒坦的觀點。重要的是,它不需要多大的努力,我們所要做的只是關注于自身的幸福。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一點,別人也能從中獲益,整個世界也變得更加美好。所以在我看來,于丹成功的真正秘訣在于信息的內容。她診斷出現(xiàn)代中國的抑郁不適,告訴人們解決這些問題的簡單方法,只是需要一點內省。她還激發(fā)了人們成為好人的欲望,如果我幸福,別人也會幸福的。

         

        歪曲《論語》?

         

        于丹的書成為一些儒學專家猛烈批評的靶子。我的一些學術界同行對她的著作不屑一顧,其中主要的指控是她把論語簡單化了。比如在談論語言和行動的關系時,于丹的結論是“所以一個真君子, 總是先把事情做到, 然后再去說”(63-4)論語中有些語句或許有這樣的解釋比如(“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為政第二 2.13)但是顯然肯定不是每句話都先由行動開道。如果那樣的話,組織討論會就很困難了,也無法給別人講述未來的行動計劃。這難道是孔子表達的意思嗎?

         

        不過,我們沒必要太學究氣。于丹在這兒講的是大家對這句話的通俗理解,即我們應腳踏實地,不應自吹自擂。[1]我們沒有理由期望細致入微的、有分寸的解釋、獨到的學術成果或者對評論傳統(tǒng)的深刻認識。于丹的聽眾是大眾,不是專家,從更積極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認為,專家和普及者是有分工的,這種分工對雙方都有利。普及者可以從專家的見解中學習或者結合專家的觀點,專家也可以從向當代世界展示經典價值的嘗試中學習一些東西。我們——指講授和研究經典的人——應該感激于丹的貢獻。她顯示我們的工作能夠而且應該給學術圈外的人提供幫助。這樣一來,質疑我們工作的價值就更加困難了。

         

        對于丹更嚴重的指控是她歪曲論語。如果她誤讀或者誤譯了論語,我們就需要擔心了。這意味著她在利用中國最有影響的思想家的權威地位傳播自己的思想。如果是有意這么做的,我們要質疑她的學術品格,如果不是有意的,我們要質疑她的學術水平。但是就我所知,并不存在明顯的誤譯。[2]至多有些引起爭議的詮釋。比如于丹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真君子”(66)但是她弱化了論語的精英主義思想。[3]的確,每個人都有同等的機會成為君子,(有教無類,衛(wèi)靈公第十五 15.38)但是相信孔子認為人人都可以成為君子有點太牽強了。實際上,正好相反。他認為少數(shù)君子能夠而且應該統(tǒng)治大眾。(比如顏淵第十二12.19,憲問第十四 14.42)孔子顯然相信有些人比如宰予有無法克服的道德缺陷。(公冶長第五5.10)他還認為普通大眾有思想上的局限性:“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泰伯第八8.9)”也不是每個人的動機都一樣,孔子說他只教導那些迫切愿意學習的人。(述而第七7.7)于丹沒有提到這些段落,或許是因為這樣的觀點不適合她心目中的讀者。但是她或許已經大大歪曲了孔子最初的觀點。[4]

         

        這有什么關系呢?孔子是在經濟發(fā)展水平低下的時候寫的這些東西,他的觀點也許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的特征?;蛟S他根本沒有想到在當今社會,大部分人都可以受到體面的教育,不必在田野中勞作,追求內心幸福,因此于丹更加平等的思想或許更適合現(xiàn)代社會。如果真是如此,她應該更加明確地指出她是在改變孔子的思想(如果不是顛覆的話),而不是簡單的闡釋。

         

        或許更嚴重的是,于丹的觀點并不像乍一看那么吸引人。按她更加平等的思想,如果我們關注自己的內心,培養(yǎng)內在信心的話,都可以成為君子。如何做到這點呢?她呼吁我們不要把物質財富作為生活的目標,限制對這些東西的欲望。到現(xiàn)在為止,這個觀點還沒有多大爭議。我想象不到有任何哲學家或者神學家會反對這些主張。那么,究竟該怎么辦呢?通過什么樣的機制培養(yǎng)內在的幸福呢?任何企圖尋找現(xiàn)實指導的人注定要失望。她的有些建議是自相矛盾的,比如她說擁有正確工作態(tài)度的人不應該做超過自己份內的工作,(42)以及君子不應該集中所有精力在工作目標上(64)這兩種態(tài)度共存于一身遠非易事。除此之外,獲得內心幸福的方法仍然是神秘的。于丹沒有談到比如祈禱和打坐等任何別的傳統(tǒng)模式。更讓人吃驚的是,她弱化了儒教機制的重要性。顯然對孔子來說,終身學習是自我修養(yǎng)提高的必要和重要手段。[參閱“默而識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何有於我哉” (述而第七7.2)或者“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保ㄗ訌埖谑?9.5)]。在書的最后一章,于丹深入地探討了孔子自己人生階段及成長過程的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第二2.4)。她闡述了學習對孔子早年生活的重要性,但是把孔子付出的努力最小化了。對于孔子來說,學習是永不停息的知識積累過程。她為什么沒有提到這一點呢?這里我再次猜想這個觀點和她的人人平等可以不費力氣獲得啟蒙的愿望是不相容的。在孔子看來,只有少數(shù)人有足夠的動機和智慧投入到不斷的學習中去。他的話在現(xiàn)在看來仍然是現(xiàn)實的。畢竟,孔子自己也否認自己已經是個君子了。“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保ㄊ龆谄?.32)[5]如果于丹清楚表達這個觀點,將會失掉部分讀者。但是她能提供什么作為替代呢?除了讓人瞥一眼內心外,并沒有提出提高自我修養(yǎng)的任何其他方法。

         

        更讓人吃驚的是,她弱化了實踐的重要性。在于丹看來,內在的生活是關鍵,適當?shù)挠職饪梢钥朔狈I(yè)技能的局限性,正如劍術新手僅僅通過當茶師時掌握的心理素質就可以打敗武士。(30-3)。但是儒教是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人們通過參加不同的儀式來學習,學習射箭和音樂等不同的技能,完成不同角色應該承擔的責任。在實踐中學習的一個關鍵就是孝道,對父母長輩的關照。正如孔子所說的“孝第也者, 其為人(仁)之本與” (為學第一1.2)”換句話說,如果不能實踐孝道,他就不可能成為道德完美的人。這樣的話,就排除了許多人:在當今中國,往往是上年紀的父母關照孫子孫女而不是成年的孩子照顧年邁的父母,至少在父母非常老邁之前。[6]這里,如果于丹明確表達孔子孝道的觀點將會再次失掉許多的讀者??伤岢龅奶娲椒ㄓ质鞘裁茨??端正心態(tài)是不錯,可我們如何做到呢?

         

        于丹提出的相對來說比較具體的建議似乎與孔子的觀點并不一致。比如,她講了一個故事,隱含的寓意是我們應該幫助離我們最近的人,應該毫不遲疑馬上就做。(17)但是這更接近基督教圣經的思想,撒瑪利亞人幫助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在孔子看來,我們做什么取決于我們擔任的角色以及與我們交往的人。我對父親比對陌生人有更多的義務。(于丹也沒談及“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著名故事,子路第十三13.18)我們應該反思不同的義務,而不是不顧后果地投入行動。于丹的說法也與孔子為別人樹立典范的個人性格不一致。比如她引用孔子的學生子游勸說我們應該避免與人太過親密,包括我們的朋友(39-40, 42)。但是子游不惜犧牲人間溫暖也要強調正規(guī)禮儀的觀點是很有名的,這未必是孔子的主張??鬃幼约喝绻皇浅錆M激情的話,至少是感情深厚的。他聽到優(yōu)美的旋律就忍不住唱起來(述而第七7.31),也為最得意的門生顏回去世而傷心難過(先進第十一11.9)。這對于受儒家思想熏陶、以講義氣而自豪的山東人來說,有什么奇怪的呢?于丹不必因為過分親密的社會交往的喪失而“浪費感情”(38)的觀點可能主要來自莊子,莊子似乎對自己妻子的去世非常冷漠。(18章,也可參閱第3章)按照莊子的觀點,最好“隨遇而安”,用冷靜和穩(wěn)定的方式屈服于命運而不是釋放過度的感情。公平地說,于丹確實在書中幾次明確提到莊子,所以她并沒有掩蓋其對論語的解釋帶有道家色彩。在現(xiàn)代社會提倡道家的應對方式也不一定是錯誤的。人有三教九流、形形色色,背景和性格都不一樣,喜好自然不同。有人從高朋滿座的暢飲高歌中得到極大的快樂,有人從自我犧牲中得到快樂,也有人從對朋友不打任何折扣的忠誠中(即使這樣的行為可能不完全是理性的)得到快樂。當然不排除有人更傾向于于丹似乎提倡的淡漠的,疏遠的自我認識。這也無妨。但是于丹著作的最大問題是受道教思想驅使下努力把儒教思想去政治化。

         

        《論語》的去政治化

         

        孔子是激進的社會批評家。他對當時統(tǒng)治者的評價很低(子路第十三13.21),從一個國家輾轉到另一個國家,希望找到愿意接受他的治國思想的明君。值得注意的是他提供的是政治批評:孔子的目標不僅僅是培養(yǎng)個人品格,而是鼓勵那些擁有統(tǒng)治權威的人采用有效的和仁愛的方式管理國家。我們知道,孔子沒有實現(xiàn)他的政治抱負,被迫以教書為生。但是孔子不僅僅限于教書,他仍繼續(xù)批評政治當局,指出現(xiàn)實和理想的差距,用仁政的觀點奠定未來政治改革者誕生的基礎。

         

        當然,儒教一旦成為官方正統(tǒng)思想后就變得保守了??鬃铀枷胩N含的批評精神不只膚淺的、一筆帶過的,勇敢的儒家思想家如黃宗羲就是對政治現(xiàn)狀的激烈批評家,他們中有些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對于18世紀的儒家思想家章學誠來說,儒家思想家不管具體情況如何,都應該永遠是社會批評家:他認為歷史作為永不停息的時代變遷在不斷重演,不同的思想傾向被過分強化,追求道德完美的個人的任務就是抗拒主導性時尚的過分泛濫,以便保持平衡。遺憾的是,于丹沒有討論這樣的觀點。她的書的突出特征就是將論語去政治化。

         

        當于丹討論政治篇章時,其中的政治內容被省略了。比如在子貢問政的著名段落中,孔子回答說政府應該獲得足夠的武器來防御,足夠的食物,人民應該對統(tǒng)治者有信心。(足兵, 足食, 民心之矣) (顏淵第十二12.7))接著孔子被問到要把這些按重要性排順序,他說充足的武器在最后,人民的信心最重要。于丹把這個段落解釋為國家應該關注人們的幸福而不是GDP的規(guī)模。(10)但是我們怎么判斷人們是否幸福,是否對政府有信心呢?于丹暗示它是個人內心的感受,而不是政府為人民做的任何事情。為了說明她的觀點,她指出顏回在貧窮環(huán)境中也很幸福的例子。(11)但是顏回對于于丹來說是個非常糟糕的例子。一方面,他沒有把幸福作為追求目標,他追求的是道,要成為好人,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這個信念和承諾給予他力量,生活在貧困中同時不沮喪、不失去道德追求,個人幸福不是他追求的目標,不過是副產品而已。于丹也沒有提到顏回是孔子特別出色的學生(孔子說他自己也比不上顏回。公冶長第五5.9)。顏回在艱難環(huán)境中或許需要堅忍不拔的頑強才能成為好人(幸福作為副產品)但是多數(shù)人沒有這樣的英雄主義??鬃硬淮罂赡芟胂笃胀ù蟊娔軌蛟跊]有充分資源的情況下獲得幸?;蛘吣馨吹赖滦袆拥目赡苄?。[7]不然他怎么會說政府的首要責任是為人們提供基本生活需要,只有在滿足基本需求后才去教育他們(子路第十三13.9)。所以獲得人們信心的關鍵條件是為他們提供基本生存需要。一旦信任存在,在特殊情況下(比如戰(zhàn)爭)剝奪他們的食物才是合理的或者可行的。但是首先要讓他們幸福!

         

        當然,我不想做出不公平的評價。于丹很可能同意政府有義務確保人們獲得基本的生活需要。她所批評的只是對GNP增長的盲目崇拜,表示除了金錢之外還有別的東西對人們幸福很重要。但是本篇是在探討人民與政府的關系,她能夠而且應該更多談論政府應該如何贏得人們的信任。這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尤其是在經濟狀況開始惡化的時候。這里于丹本來應該提到孔子強調激勵大眾道德正直的領袖的重要性(比如顏淵第十二12.19),或許還可以添加一點對于當今中國官員腐敗猖獗的批評?;蛘咚€可以建議采取比如科舉考試或者民主選舉等其他獲得政治合法性的手段。但是如果這樣做,她可能遇到政治麻煩,或者至少很難想象她能夠在黃金時段在電視臺談論這樣的論點。結果,付出的代價是她背叛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她在其他一些篇章也隱去了批評性內涵。于丹提到君子應該關心更大的善,而不僅僅是自己的家庭或者親友的善。這當然很好。但是她接著說這個觀點變成了儒家思想“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57)”。這句話連任何一個中學生都知道其中的“天下”和“國家”幾乎是可以互換的。不管用哪個詞,都表示普通人應該關心國家,為它的富強做貢獻。但是于丹沒有提到這句話來自17世紀儒家社會批評家顧炎武,他的思想中有更多叛逆的思想。顧炎武明確區(qū)分了國家的滅亡和天下的滅亡,指出普通人的義務是針對天下的,而維護國家或者朝代長治久安的責任是統(tǒng)治者和官員關心的問題(參閱普林斯頓大學湯姆·巴特萊特(Tom Bartlett)和耶魯大學魯樂漢(John Delury)的博士論文 )。

         

        于丹討論了“和而不同”這句名言,強調在人際交往中寬容和尊重差異的重要性。(60-1),這固然不錯,但于丹把這個思想瑣碎化了。她說作為晚宴的好主人意味著照顧到每個客人,而不是熟悉的一幫朋友。(60)其實“和而不同”是有政治含義的?!昂汀迸c“同”的對比來自《左傳》,很明顯指的是統(tǒng)治者應該在謀士中廣泛吸納不同政治觀點。當代社會批評家被吸引,拿這個說法敦促政府寬容不同意見,而不是向全體民眾強行灌輸單一的官方意識形態(tài)。當然,于丹沒有討論這樣的觀點。

         

        或許于丹這么做并非因為政治上的謹慎所驅使。我猜想她對道教的熱愛可能也扭曲了她對論語的闡釋。在論語中有一個看似困惑的篇章,也許是整本書中最長的一篇,或許是“沒有政治性(或者反政治性)”的解釋。一點都不讓人吃驚的是,于丹花費了幾頁的篇幅談論這一篇。她全文引用和翻譯了這一段話,孔子和他的四個學生坐在一起,問他們各自的理想。(先進第十一11.26)第一個學生子路說他想管理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他將打敗外國軍隊,戰(zhàn)勝國內災荒,三年之內讓民眾有勇氣,懂得大道理??鬃悠沧煨πΡ硎緫岩?。冉有較謙虛些,接著說要治理更小點的國家,讓民眾富足,至于修明禮樂就要等待賢德君子了。公西華說得更謙虛,他僅能夠做一個小小的司儀??磥碜屓死Щ蟮牡胤绞窃幕卮?,以及孔子對他的回答做出的反應。曾皙說他要和朋友一起洗澡后,一邊唱歌吟詩,一邊往家回。孔子的反應是贊許性的“吾與點也”。正如人們所預料到的,于丹認為這篇意味著自己的態(tài)度比對政治的承諾更重要。(90)她求助于朱熹(12世紀新儒家的影響最大的思想家)的權威(在書中唯一一次求助他的權威)說曾皙的理想比較起來似乎渺小,但是實際上比別人的更優(yōu)越是因為曾皙目標是培養(yǎng)內在的態(tài)度,和自我修養(yǎng)的提高而不是具體的計劃。(91)后來,她再次討論曾皙的理想,使用道家的語言指出欣賞大自然的重要性。(93)還提到了莊子的思想“獨與天地精神”解釋孔子對曾皙理想的贊賞。(99)

         

        但是如果該篇僅僅是關于追求個人幸福,或者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那是非常奇怪了。這樣的觀點與書中強調社會關系和政治承諾的重要性的觀點是怎么聯(lián)系起來的呢?[8]在我看來,該篇是關于政治承諾的,但是孔子的強調政治承諾的手段不單單是管理國家??紤]一下該篇的末尾,孔子和曾皙對話時解釋他對冉有和公西華的反應??鬃诱f,他們仍然在思考社會和政治承諾的重要形式,即使他們沒有談及國家權力之類的重量級字眼。(于丹對孔子就這個問題進一步討論無法做出解釋,如果她的解釋正確,論語的那段話應該在曾皙闡述其理想之后而告結束才對,沒有必要再寫下去了)那么曾皙的理想又如何呢?如果放在論語的其他篇章的背景下,其意思就清楚了??鬃又赋雠c關系密切的人的非正式社會交往以及對歌吟唱的重要性,這是支持社會和諧的信任紐帶所不可缺少的東西。曾皙描述與朋友一起吟詩唱樂有助于形成社會信任(也即社會資本,如果借用當代社會科學的用語),這是和諧社會存在的基礎。孔子贊同這種活動是因為它是在道德上可行的更高層次的政治活動的基礎和必要的條件。子路認為僅僅通過個人性格和正確政策來做出改變就能管理國家,但是他忽略了能夠讓那些政策有效實施的社會信任的必要性,難怪孔子最不贊成他的理想。如果我們用這樣的解釋來分析曾皙的理想(以及孔子對這個理想的反應),整篇文章的意義就更加明確了:政治承諾不僅體現(xiàn)在管理國家的大理念,而且體現(xiàn)在親朋密友間的非正式交往的小準則上。而且,在某種意義上,后者更重要。

         

        當然,我們可以針對不同的闡釋進行爭論,這正是學術界的任務。但是有必要關心一下于丹努力把論語去政治化的政治原因。她的闡釋并非如表面顯示的那樣與政治毫無干系。通過告訴人們不應該抱怨太多[9],首要關注內心的幸福,弱化社會和政治承諾的重要性,忽略儒家思想的批評性傳統(tǒng),于丹實際上轉移了真正造成人們痛苦的經濟和政治條件,以及導致人們生活巨大改善所需要的種種集體的解決辦法。[10] 實際上,她倡導安于現(xiàn)狀,其觀點是保守的、支持保持現(xiàn)狀的??鬃拥脑谔熘`一定十分不安。

         

            【注釋】

         

        [1]這個觀點在下文中進行了修改,當于丹注意到現(xiàn)代社會中的有才干的人可能面臨事業(yè)上的障礙,如果他們克制自己不展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的話。(72)

         

        [2]有人批評她為了弱化《論語》中的歧視女性的部分而誤譯部分篇章,但是這些錯誤集中在公開出版的演講中。在她賣得最火的版本中,她根本就沒有提到孔子對于女性的觀點。在包含論語的完整翻譯和解釋的版本中,她是這樣解釋把女人比作小人的名言的(陽貨第十七17.25): 這一章表明孔子輕視婦女的思想. 這是儒家一貫的思想主張, 后來則演變?yōu)椤澳凶鹋啊? “夫為妻綱”的男權主義。這里,顯然沒有美化孔子思想的意思。

         

        [3]該書比較靠前的一個短篇(48-9)確實提到“精英”對社會進步的特殊責任,(但是做了修正,指出首先要提高自身修養(yǎng)。(修身養(yǎng)性, 做好自我, 就是起點)

         

        [4]當然,于丹不是第一個這樣做的闡釋者。她把孔子稱為“圣人”的觀點被新儒家普遍接受。王陽明的追隨者不僅聲稱每個人都應該成為圣賢君子,而且認為每個人已經成為賢人了,只不過多數(shù)人沒有真正理解和認識到自己的真正本質罷了。朱熹也相信我們最初的本質是純潔無邪的,每個人都有成為圣賢君子的潛力。

         

        [5]沒有上下文的支持,于丹把孔子作為圣人(6),這比君子的地位更高。公平地說,她也不是第一個提出這個觀點的人。關于其他的觀點,如孔子不是圣人,請參閱李零對論語的學術性更強的解釋,“喪家狗”。

         

        [6]當然也有人辯解,讓年邁的父母感到有所作為,幫助照顧孫子女、子孫幾世同堂,也是孝道的表現(xiàn)。但是于丹似乎回避了那些呼吁我們要認真履行對別人的道德義務的觀點。

         

        [7]孟子明確指出普通人如果沒有可靠的生存條件要走上邪路或者揮霍浪費的。(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為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梁惠王章句上1.7).

         

        [8]當然,創(chuàng)造性的解釋不能沒有限度。把孔子解釋為去政治化的、個人主義思想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的倡導者就像把《圣經》解釋為否認上帝存在一樣荒謬。

         

        [9]非常奇怪的是,于丹利用西方自由傳統(tǒng)的概念說明這個觀點,她說女人一個人說話的時候無形中剝奪了其他人選擇話題的權利(78)我必須承認從來沒有聽說過有人為這樣的權利辯護。

         

        [10]比如,如果我缺乏工作機會,我應該反思自己的失敗(80)而不是思考社會和經濟結構和財產所有權模式。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