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李明輝】中國歷史上為何沒能開出民主制度?

        欄目:演講訪談
        發(fā)布時間:2015-10-25 19:18:37
        標簽:
        李明輝

        作者簡介:李明輝,男,西元一九五三年生,臺灣屏東人,1986年獲得德國波恩大學哲學博士學位?,F(xiàn)為臺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臺灣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所合聘教授、廣州中山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著有《儒家與康德》《儒學與現(xiàn)代意識》《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當代儒學之自我轉(zhuǎn)化》《康德倫理學發(fā)展中的道德情感問題》(德文)《儒家思想在現(xiàn)代中國》(德文)《四端與七情》《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等。



        李明輝:中國歷史上為何沒能開出民主制度?

        采訪者:騰訊文化

        受訪者:李明輝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原載于 騰訊文化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九月十二日癸酉

                   耶穌2015年10月24日


         

         [導讀]:[摘要]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里早就指出:中國文化是理性早熟,很早就擺脫了“階級斗爭”,可是西方的民主政治是在階級斗爭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而不是哪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或者君王設計出來的。

         


        2015年9月27日,第七屆國際儒學大會在山東曲阜舉行,發(fā)布“近年儒學研究十熱點”。其中,“陸臺新儒家之爭:不同進路的儒學研究如何共處”成為僅次于“中國共產(chǎn)黨正面肯定儒學,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關(guān)系引起空前關(guān)注”的“第二熱點”。

         

        “陸臺新儒家之爭”起源于2015年年初澎湃新聞對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港臺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的弟子李明輝題為《我不認同“大陸新儒家”》的專訪,直指大陸“政治儒學”,尤其是“公羊派儒學”,質(zhì)疑其學理依據(jù)。

         

        此文一出便迅速升溫,干春松、白彤東、陳明等大陸儒家學者迅速作出回應,認為港臺新儒學過分汲汲于現(xiàn)代西方民主、科學,未必切近大陸現(xiàn)實。今年四月,大陸“政治儒學”代表人物蔣慶亦接受新浪文史專訪,指出“王道政治優(yōu)于民主政治”,反對心性儒學“內(nèi)圣開出外王”,主張“內(nèi)圣與外王平列”。陸臺雙方均舉行相關(guān)研討會,“陸臺新儒家之爭”儼然升級為學術(shù)界的重大事件。

         

        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曾說:“學者不可無宗主,而必不可有門戶”。在曲阜儒學大會上,張新民教授指出,陸臺新儒家“理應保有相互了解與尊重的溫情敬意,凝聚更多共識和資源重建儒家道統(tǒng)和學統(tǒng)”。

         

        9月22日,李明輝應浙江大學哲學系之邀,為“東方論壇”及“沈善洪中國哲學講座”發(fā)表演講,其間接受騰訊文化的獨家專訪,跳開先前的爭論,解答“儒家為何未能開出民主制度”之問題,系統(tǒng)介紹港臺新儒家之“政治哲學”在臺灣政治建構(gòu)中的落實情況,提出學者參與政治方式之構(gòu)想,同時表達對大陸可能出現(xiàn)的“儒家沙文主義”的憂心。

         




        李明輝在浙江大學“沈善洪中國哲學講座”上發(fā)表演講(攝影:李大白)


         

        一、儒家與君主專制制度結(jié)合是歷史的偶然

         

        騰訊文化:董仲舒開儒學成為統(tǒng)治思想的先河,您如何評價他的政治理想?從什么時候開始,民主制度在古代中國已經(jīng)不再成為可能了?跟他有關(guān)系嗎?




        是否從董仲舒開始,民主制度在古代中國已經(jīng)不再成為可能了?(圖源網(wǎng)絡)

         

        李明輝:有些人認為儒家跟專制政治結(jié)合,董仲舒是始作俑者,這種說法把問題簡化了。其實,儒家除了在秦朝受到壓制之外,它一直都是文化的主流。在漢武帝時,只不過設了五經(jīng)博士,把儒家給體制化了。所謂“獨尊儒術(shù)”,并不像秦朝禁止講諸子百家之學,只是諸子百家之學不立為學官。所以會出現(xiàn)王充這種人物,批評儒家,還可以出書,不見得受到限制。

         

        當然這是“一體之兩面”,一方面我們可以認為這是董仲舒的貢獻,讓儒家可以進入到體制里去。另外一面就是負面的:當儒家跟君主專制制度結(jié)合的時候,其理想必然會受到限制。到底是儒家在利用君主制度?還是君主制度在利用儒家?應該說是互相利用。儒家通過君主專制制度進入到體制里;君主制度也利用儒家獲得政權(quán)的合法性。

         

        現(xiàn)在一般人認為儒家選擇了君主專制制度,但所謂選擇,起碼得有兩個選項,要么選甲,或者選乙,這才叫選擇。如果只有一個選項,就談不上選擇了。中國在過去,除了君主專制制度,沒有其他的選擇。

         

        所以,后來朱熹跟陳亮在辯論漢、唐君王的時候,陳亮認為,至少漢武帝、唐太宗是好君王。朱熹卻說,這只是“與天理暗合”,因為“堯、舜、三王、周公、孔子所傳之道,未嘗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間也?!?。三代以后實施的就是君主專制制度,但朱熹不認為君主專制制度是儒家理想的實現(xiàn)。




        朱熹(左)與陳亮(右)辯論,朱熹并不認為君主專制制度是儒家理想的實現(xiàn)。(圖源網(wǎng)絡)

         

        這就能說明為什么清末一些比較開明的儒家知識分子(如王韜、嚴復、郭嵩燾)贊賞西方的民主制度。例如,曾駐節(jié)西歐各國的薛福成就認為:“美利堅猶中國之虞、夏時也?!比寮抑R分子很容易接受民主制度,這說明儒家跟君主專制制度的結(jié)合本身是一種歷史的偶然,不是理想上的必然。

         

        騰訊文化:儒家是依附著政治制度,但是又同時對君主專制有批判性。這是否是一種矛盾?

         

        李明輝:它只能夠在那個體制里面進行批判,而不能去發(fā)動革命。朱熹雖然批判現(xiàn)實政治那么厲害,在奏章中把宋孝宗的統(tǒng)治講得很不堪,說“人主之心不正,則天下之事無一得由于正”??墒撬⒉皇且锼纬实鄣拿窃隗w制里面去批評政治。儒家不是不想限制君王的權(quán)力,可他們在君主制度中能夠著力的地方是有限的。

         

        所以有人說,儒家最多期望“圣君賢相”,就像宋神宗是圣君,王安石是賢相,他們一起治理好國家。可是圣君很少,而且少數(shù)皇帝開始的時候可能是圣君,可是權(quán)力掌握久了以后,他也開始昏庸了。漢武帝不就是例子嗎?他到了晚年,把自己的兒子都逼死了。所以“圣君賢相”是靠不住的,但是儒家在過去也只能這樣,不然他們要怎么去限制皇帝的權(quán)力呢?至于諫官可以有某種程度的監(jiān)督作用,但聽不聽還是在皇帝。

         

        其次就是從皇太子下手,給他洗腦,從小讓他讀儒家經(jīng)典。清朝的統(tǒng)治為什么可以延續(xù)260多年?因為他們非常重視皇太子的教育。清朝統(tǒng)治者的憂患意識非常強,因為滿人是少數(shù),他們是以少數(shù)統(tǒng)治多數(shù),所以他們就用漢人的文化來教育皇太子,但效果也不見得很好。清朝開頭的幾個皇帝比較好,后來的皇帝也不行了。

         

        騰訊文化:中國的士對政府的批判跟西方的知識分子對政府的批判是完全不同的嗎?因為一者是依附性的,一者是比較獨立的?

         

        李明輝:在西方,早期希臘時代及近代文藝復興以后,知識分子較為獨立。文藝復興之后,西方進入到一個多國的格局,所以,伏爾泰批評法國政府,在法國待不下去,他還可以躲到英國、瑞士和普魯士,并且成為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座上賓。這有點像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一樣,士可以周游各國,其思想自由的空間就大了。

         

        二、晚明是中國最有可能出現(xiàn)民主制度的時候?

         

        騰訊文化:與宋儒相比,陽明心學的“致良知”更加凸顯個人的道德主體性。你認為陽明學的盛行,是否促進了民主觀念的發(fā)展?

         

        李明輝:美國學者狄百瑞寫過一本《中國的自由傳統(tǒng)》,他認為明代就是中國的自由傳統(tǒng)最強的時候。道理很簡單:如果我們把政治批判的標準定在客觀層面,我們的批判力是有限的;如果我們把“心性”當成政治批判的標準,這是任何統(tǒng)治者都不能介入的。所以明代會出現(xiàn)泰州學派,出現(xiàn)像金圣嘆那些反叛性很強的文人,到明末甚至出現(xiàn)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這種著作。雖然這并不等于現(xiàn)代意義的民主,可是非常接近了,因為黃宗羲根本否定“家天下”的制度。

         

        騰訊文化:晚明是中國最有可能出現(xiàn)民主制度的時候嗎?是不是清朝打斷了這個民主制度的萌芽?


         黃宗羲與《明夷待訪錄》(圖源網(wǎng)絡)


        李明輝:也不能這么說,其實晚明的歷史條件還沒有成熟。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對君主專制制度的不滿,在《明夷待訪錄》里面可以看得很清楚。但是他們想不出另外一套可行的制度,一定要到跟西方接觸以后,才知道有這種可能性。但是西方人也不是天縱英明,可以憑空想出民主制度。西方的民主制度是在歷史的發(fā)展中逐步實現(xiàn)的,原先帶有歷史的偶然性;可是一旦出現(xiàn)之后,它便具有理性上的必然性。

         

        騰訊文化:其實歷史也給了儒家很多機會,但是它一直立足于專制,并沒有開出民主制度,你認為主要問題在哪兒?

         

        李明輝:上世紀五十年代臺灣的自由主義者跟新儒家的辯論的時候,自由主義者就拿這個理由來質(zhì)疑新儒家:你們說儒家思想里面有民主的種子,那么為什么中國沒有發(fā)展出民主制度呢?

         

        新儒家從兩個方面來回應:一方面是歷史的因素;一方面是思想的因素,就是牟宗三先生所講的“良知的自我坎陷”。

         

        在歷史的條件方面,與西方相比,中國沒有經(jīng)過“階級斗爭”,這跟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理論不一樣。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里早就指出:中國文化是理性早熟,很早就擺脫了“階級斗爭”,可是西方的民主政治是在階級斗爭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而不是哪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或者君王設計出來的。

         

        以英國來說,英國為什么在1215年出現(xiàn)《大憲章》?就是貴族階級跟國王斗爭,國王要打仗,而要加稅,貴族受不了,就聯(lián)合起來限制國王的權(quán)力;其后貴族階級又跟中產(chǎn)階級聯(lián)合起來去限制國王的權(quán)力。說穿了,英國的民主制度還是在階級斗爭的過程中形成的。這有點像朱熹所講的“與天理暗合”,原來是出于私欲,但結(jié)果卻是“與天理暗合”。可是中國因為沒有階級斗爭,所以老百姓不會去爭取政治權(quán)利,權(quán)利意識不會出現(xiàn)。反之,西方人是透過階級斗爭逐漸培養(yǎng)他們的權(quán)利意識。


        其次,中國傳統(tǒng)思想是有局限的,以牟先生的用詞來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過分強調(diào)“理性之運用表現(xiàn)”,而忽略“理性之架構(gòu)表現(xiàn)”。簡單地說,理性之運用表現(xiàn)是要把對象收進自己的主體里面來,或者把自己投到對象里面去,而成為絕對。其特色是去除對立,使主客關(guān)系成為“隸屬關(guān)系”。理性之架構(gòu)表現(xiàn)則與此相反。其特色是主體與客體的對待關(guān)系,由對待關(guān)系而成為一種“對列之局”。這種對列之局在知識方面就會產(chǎn)生科學,在制度方面就會產(chǎn)生一種“制度性的思考”,把政治和道德拉開,這是近代西方政治的最大貢獻。

         

        中國人過去沒有“公民”的概念,國君有如父母,老百姓有如子女,國君要照顧老百姓,要像父母照顧子女一樣,兩者不是平等的??档聦⑦@種政府稱為“父權(quán)政府”??墒窃诿裰髦贫壤锩妫y(tǒng)治者跟老百姓是平等的,兩者是根據(jù)一個政治契約,老百姓跟統(tǒng)治者簽比如四年的契約,讓他做政治領導人,四年的契約一滿,他就回復老百姓的身分,所以會出現(xiàn)“公仆”的概念。這是基于一個“對列之局”,所以老百姓必須要先取得一個公民的身分。但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沒有經(jīng)過這個轉(zhuǎn)化,所以古人不容易有這種思考。新儒家承認,在思想方面,儒家本身是差了這一步。

         

        騰訊文化:要憑空設計出來一個民主制度,對于那個時代的儒者來說要求太高?

         

        李明輝:對,因為沒有那個歷史條件。所以徐復觀寫《兩漢思想史》,就是講兩漢時代的知識分子在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的掙扎。

         

        其實不只是兩漢的知識分子,一直到明、清時代都是這樣。朱熹為什么對現(xiàn)實政治的評價這么低?因為他看清了儒家的理想沒法實現(xiàn)。所以,有人說港臺新儒家是完全擁抱西方的民主制度,這話是有問題的。因為儒家過去原來沒有別的選項,只能接受君主專制制度;若是他們有選擇,民主制度其實最符合其“天下為公”的理想。

         

        三、民主制度為何不能采用“拿來主義”?

         

        騰訊文化:有人說自由民主制度可能不適合中國國情,你如何看這種說法?

         

        李明輝:說某個群體適合或者不適合某種制度,這種說法沒有什么意義。西方國家都適應民主制度嗎?我在德國留學的時候?qū)Υ司陀猩羁痰捏w驗。德國的民主制度怎么建立的?都是打敗仗的結(jié)果。一戰(zhàn)以后,德國成立了魏瑪共和國,沒多久就被希特勒篡竊了;二戰(zhàn)以后,聯(lián)軍逼德國人成立“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都是很不光彩的事情。德國文化是西方文化,為什么德國對民主的接受比臺灣還要困難?

         

        民主制度是現(xiàn)代文化的產(chǎn)物,它必須經(jīng)過一個思想文化的轉(zhuǎn)化。這個轉(zhuǎn)化是非常巨大的。以英國來說,這種轉(zhuǎn)化的時間拉得很長,讓人不大感覺得到有革命??墒欠▏秃懿煌▏蟾锩l(fā)生的時候,西歐的開明知識分子一開始都是同情的,后來發(fā)展成暴民政治,讓很多人失望。法國的民主制度也是經(jīng)過比較長期的動亂,在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以后才慢慢走上軌道的。德國的民主化則是在一種特殊的歷史機緣中完成的,可是現(xiàn)在德國的民主制度非常穩(wěn)固,所以西德和東德才能在憲政架構(gòu)中和平統(tǒng)一,這也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非凡的成就。

         

        錢穆不同意把中國歷史上的制度叫作“君主專制制度”,而張君勱是搞政治學出身的,他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就是學政治學的,他就寫了一本很厚的書叫做《中國君主專制政治之芻議》,那個書很厚,有三十萬字,去反駁錢穆,就是說你如果照西方對專制的界定的話,中國就是專制制度,你頂多只能說這個專制是一個比較開明的專制。所以在新儒家基本上有這個爭議。我基本上認為徐復觀和張君勱的講法是對的。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的一個問題就是:你這個政權(quán)合法性的問題沒辦法解決,你怎么樣改朝換代?你的天下是打出來的。但在一個民主制度里,政權(quán)的更替是不需要打的。民主國家的政權(quán)幾年就要經(jīng)過一次檢驗。如果一個領導人任期四年或者六年,你就要又重新得到一次檢驗。

         

        過去的王朝,它的合法性你就不能質(zhì)疑,我傳給我兒子,我兒子傳給兒子,就繼續(xù)傳下去。除非下一次搞得民心思變的時候,另外一家取而代之,那就是一治一亂的循環(huán)。為什么過去兩千多年沒有出現(xiàn)民主制度?就是你政權(quán)合法性的問題沒辦法解決。

         

        所以我覺得不要看不起臺灣的民主。臺灣民主當然很亂,很多地方?jīng)]上軌道,但是你從政權(quán)合法性以及政權(quán)的轉(zhuǎn)移來講,它的成就是非凡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和平轉(zhuǎn)移政權(quán)。

         

        臺灣經(jīng)過兩次政黨輪替,當時國民黨下臺的時候,我們很擔心,第一,軍人會不會出來干政?第二,國民黨會不會甘心把政權(quán)交給民進黨?結(jié)果都沒發(fā)生,軍人宣布效忠新政府,李登輝就把政權(quán)交給陳水扁了。當然中間有一些小亂子,比如說國民黨里面的人要李登輝辭黨主席,但沒有大亂。而你第二次要交給馬英九,也沒有亂,那現(xiàn)在可能第三次交接,如果明天是蔡英文當選,政權(quán)可以和平轉(zhuǎn)移的,如果你對蔡英文不滿,你再等四年,把她拿下來,你不需要再搞革命。

         

        你看看對面的泰國,泰國也是一個民主國家,可是現(xiàn)在搞成什么,軍人不斷出來干政,所以那你說中國人不適合民主制度,那臺灣就提供你一個反例。我覺得也不能否認國民黨有功勞,雖然在1987年解嚴之前它基本上不開放,但地方上的普選已經(jīng)實施了很多年了,這對培養(yǎng)臺灣一般老百姓甚至軍人的民主意識是有貢獻的。如果說中國人不適合民主制度,臺灣就提供一個反例。

         

        騰訊文化:臺灣接受民主制度,跟儒家本身不排斥自由主義的思想環(huán)境有關(guān)系嗎?

         

        李明輝:儒家在現(xiàn)代也要經(jīng)過一個觀念的轉(zhuǎn)化,而非順著原來的思想就可以過渡到民主制度,這個時候自由主義的引進是必要的,因為自由主義會教育民眾接受一些理念,這是民主制度轉(zhuǎn)化中必須經(jīng)歷的思想的轉(zhuǎn)化。當年臺灣的自由主義者和新儒家的論戰(zhàn),實際上非常有必要。他們之間最大的分歧是如何處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跟民主政治的關(guān)系。1958年新儒家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就提出一個問題:制度的移植不能只是簡單地使用“加添法”,我們現(xiàn)在叫“拿來主義”。

         

        在臺灣民主轉(zhuǎn)型的過程中,也有一些自由派的學者認為,西方本來就有民主制度,把它“拿來”用就好了,干嘛還要藕斷絲連地從儒家“開出”呢?我想大陸也有些自由派學者持這樣的觀點。

         

        這是在臺灣已經(jīng)辯論過的老問題,可是我們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如果“拿來主義”行得通的話,為什么突尼斯發(fā)生“茉莉花革命”,現(xiàn)在阿拉伯國家亂成一團?因為你一下子叫它接受西方的民主制度,它適應不來,現(xiàn)在敘利亞,以前的利比亞、埃及,不都是這樣子嗎?實際上亂得一塌糊涂。

         

        他們將西方的民主制度拿來用就好了,為什么不行呢?這肯定是跟伊斯蘭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沒處理好,讓阿拉伯世界一下子接受不了民主制度。以前孫中山講憲政的時候說有三個階段,要先軍政,再訓政,然后再憲政,不是一下子可以做到,你還是要按部就班來。

         

        四、文化因素必然影響經(jīng)濟發(fā)展

         

        騰訊文化:現(xiàn)在大陸的儒學復興與當年臺灣、新加坡的儒學復興有何異同?你如何看待大陸的儒學復興?

         

        李明輝:大陸的情況可能跟臺灣、新加坡不大一樣。因為大陸的儒學復興開始于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時候,方克立和李錦全向國家申請一個現(xiàn)代新儒學的課題,造成很大的影響。從那個時候起,才有一批人開始研究新儒家。

         

        當時我就預期儒家在大陸會復興。這并不需要很高的智慧,因為過去儒家在大陸受到政治力量的壓制,那是一個很不自然的狀態(tài)。儒家有這么長久的歷史,它不可能長期被壓制。只要政治的手松開了,它自然就會復興。現(xiàn)在看起來的確如此。

         

        當然,在儒家復興的過程中會有一些不同的聲音,有人覺得要這樣復興,有人覺得該那樣復興??偟膩碇v,我比較樂觀,我覺得大陸學界在儒家研究方面的成果非常豐碩,各方面的研究非常熱烈,這是好現(xiàn)象。

         

        但這個情況在臺灣、新加坡是不存在的,因為當局并沒有用政治力量去壓制儒家,反而還用政治力量去扶持儒家。國民黨在臺灣提倡儒家思想,是大家都知道的。在80年代,新加坡政府曾經(jīng)把“儒家倫理”列入中學的正式課程里。新加坡政府有時用比較間接的方式去提倡儒家,比如提倡講華語,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傳播,這一點是大陸跟臺灣、新加坡最主要的不同。

         

        騰訊文化:臺灣和新加坡等“亞洲四小龍”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儒學的復興,兩者之間有因果關(guān)系嗎?

         

        李明輝:若說經(jīng)濟發(fā)展跟文化因素不相干,這是不能想象的事情,文化因素肯定會影響經(jīng)濟發(fā)展。有一次李光耀脫口說,如果我們新加坡全部都是華人的話,我們的經(jīng)濟發(fā)展會更好。作為一個國家領導人,是不該講這種話的,因為新加坡人不全是華人,其他族群聽了這句話,心理會受傷。但我們客觀來看,李光耀的這句話確實從側(cè)面說明了文化對經(jīng)濟活動的影響,而且影響非常深刻。文化會影響到人民的工作動機,華人跟馬來人就是很不一樣,華人非常努力地工作,有了錢就要儲蓄,要送下一代去受最好的教育,這些都跟儒家倫理有關(guān)系。

         

        對照其他文化(如馬來文化)的背景,當然不能說馬來文化不好,但是馬來人的生活態(tài)度就是不一樣,這種生活態(tài)度對經(jīng)濟發(fā)展是不利的。大陸過去的經(jīng)濟落后是“大鍋飯”的制度造成的,人民的工作熱情沒法調(diào)動起來??墒堑鹊礁母镩_放以后,中國人都拼命賺錢了,對不對?當然,松綁本身不等于復興儒學,但松綁確實會讓傳統(tǒng)的因素發(fā)揮其正面的作用。

         

        現(xiàn)在大陸的經(jīng)濟發(fā)展了,大家就發(fā)現(xiàn)社會上很多地方都令人不滿。比如在復興儒學的過程中存在商業(yè)化,這對儒家是不利的。其實,這種現(xiàn)象在臺灣、新加坡也存在。東亞地區(qū)儒家影響力的式微,跟當?shù)氐纳虡I(yè)化絕對有關(guān)系。

         

        騰訊文化:這種商業(yè)化的表現(xiàn),臺灣與大陸是一樣的嗎?

         

        李明輝:臺灣也有這種現(xiàn)象。基本上,現(xiàn)在臺灣年輕人對儒家的態(tài)度就跟我們這一代不一樣,他們對儒家的認同感相對淡薄。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商業(yè)化,一個是民主化的影響。因為民主化的結(jié)果就是價值多元化,商業(yè)化也是一樣,商業(yè)化基本上也會趨向于多元化。

         

        多元化是一個好現(xiàn)象嗎?也不盡然。其實基督教傳統(tǒng)也受到多元化的影響,現(xiàn)在西歐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上教堂,愿意當神父或牧師的人也越來越少,西方的宗教傳統(tǒng)也在逐漸式微。如果大家都拼命去賺錢,誰還會想到儒家的價值呢?什么叫君子,什么叫小人,誰還在乎呢?可是這是一個全球化的結(jié)果,不是只有臺灣跟大陸要面對,而是所有傳統(tǒng)文化都要共同面對的挑戰(zhàn)。

         


        責任編輯:梁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