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蔣慶】中國政治改革的新可能和希望——評康曉光新著《仁政》

        欄目:思想評論
        發(fā)布時間:2010-03-15 08:00:00
        標簽:
        蔣慶

        作者簡介:蔣慶,字勿恤,號盤山叟,西元一九五三年生,祖籍江蘇徐州,出生、成長于貴州貴陽。一九八二年畢業(yè)于西南政法大學法律系(本科),先后任教于西南政法大學、深圳行政學院。二〇〇一年申請?zhí)崆巴诵?。一九九七年在貴陽龍場始建陽明精舍,二〇〇三年落成。著有《公羊學引論》《政治儒學——當代儒學的轉向、特質(zhì)與發(fā)展》《以善致善:蔣慶與盛洪對話》《生命信仰與王道政治——儒家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儒學的時代價值》《儒家社會與道統(tǒng)復興——與蔣慶對話》《再論政治儒學》《儒教憲政秩序》(英文版)《廣論政治儒學》《政治儒學默想錄》《申論政治儒學》《〈周官〉今文說——儒家改制之“新王制”芻論》等,主編《中華文化經(jīng)典基礎教育誦本》。


        中國政治改革的新可能和希望

        ——評康曉光新著《仁政》

        作者:蔣慶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wǎng)發(fā)表

                

        王達三按:西元2000年以來,康曉光先生陸續(xù)提出“儒教國教說”、“現(xiàn)代仁政說”、“儒化說”、“文化民族主義說”,皆關涉儒教重建基本進路和中國發(fā)展根本道路,因而在思想界引發(fā)廣泛爭議,而詰責之聲更是不絕于耳。然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此諸論,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西元2005年,康曉光先生將相關文章于新加坡結集出版,書名《仁政》。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蔣慶先生隨即撰就書評,勾勒《仁政》之主旨,揭橥作者之良苦用心,明確支持康曉光先生“儒教中國的道路”。惜乎由于各種原因,書評未能刊布流行。今蔣慶先生授權中國儒教網(wǎng)及其儒教復興論壇首發(fā),以饗觀者。】  


                  

            

        (《仁政:中國政治發(fā)展的第三條道路》,康曉光著,新加坡八方文化創(chuàng)作室2005年出版)

          

        康曉光《仁政》一書終于由新加坡八方出版社出版了。


        康曉光的書不能在大陸出版,是因為康曉光本著學者的良知用冷峻的眼光批評時政,盡管是苦口良藥,當?shù)勒卟辉嘎牐?/p>


        康曉光的書沒有在臺灣出版,是因為康曉光通過理性的分析拒絕中國走民?主?化的道路,而當今臺灣在朝在野的政治精英們正在自詡為民主做出偉大貢獻,自然也不愿聽。


        也許并非巧合,康曉光的書在倡導“儒家價值”的新加坡出版了,這一出版的國度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獨特的文化象征意義:康曉光《仁政》一書倡導的也是一種“儒家價值”,或者說是一種建立在儒家文化上的“亞洲價值”。  

             

        讀《仁政》一書,首先感到的是對中國復雜政治現(xiàn)實的冷靜說理與層層剖析。


        也許因為作者是數(shù)學出身,《仁政》一書邏輯清楚,立場鮮明,幾無多余的話,真正做到了以理服人。作者用事實、數(shù)據(jù)、圖表來說明中國為什么特殊?中國為什么要走合作主義國家的道路?中國為什么要對現(xiàn)實的政治權力進行儒?化?就算你不同意該書的結論,你也無法否認該書的推理過程。


        又由于作者長期悉心研究中國國情,對中國現(xiàn)實政治利害得失的分析直透要害,處處見血,既有韓非子式的滔滔雄辯,又有馬基雅維利式的冷酷無情。如果讀者也像《仁政》作者一樣關心中國現(xiàn)實的話,一定會被作者帶進一個嚴峻的、冷酷的、危機四伏的現(xiàn)實世界。  


        然而,《仁政》作者既不是只知術和勢的韓非子,也不是只懂利害分析的馬基雅維利,在作者嚴酷冷峻的理性后面舍藏著一顆仁愛之心,雖然這顆仁愛之心深藏不露,但我相信細讀此書的讀者都會體察到。


        也許在作者寫作《文化民族主義論綱》、《仁政》、《我為什么主張儒?化》之前是一個不自覺地充滿儒家情懷的愛國者,但在寫作上述諸文之后就成了一個自覺的儒者了。


        儒者的特征是什么?儒者的特征就是對家國天下與生民大眾充滿著不忍人之心,《仁政》一書就是在不忍人之心的驅使下對中國政治進行極其冷酷的理性分析,這可以說是《仁政》一書的最大特色。


        國內(nèi)學術界有人把康曉光的學術稱為“策論儒學”,《仁政》一書就是康曉光“策論儒學”的代表作,而“不忍人之心”加“冷酷的理性分析”正是“策論儒學”的根本特色。  


        再進一步言之,《仁政》一書“策論儒學”的風格體現(xiàn)了康曉光個人的性格,康曉光個人的性格是“眼冷腸熱”。


        《仁政》一書的一些觀點無可諱言確實有不周全處,但作者并不是存心無原則地為中國現(xiàn)存的政權辯護,而是希望找到一條穩(wěn)定的、合理的、合法的、仁慈的政治發(fā)展道路為中國的長治久安服務,進而為中國民眾的長遠利益服務。


        所以,《仁政》一書的出發(fā)點不是一時一地的政權利益,而在千秋萬世的國家利益與民族利益。


        可惜《仁政》作者有時“誘政入道”的轉世之心太切,即如宋儒所說的“老婆子之心太切”,違背了作者以“冷酷理性分析”見長的論說風格,有時使“應然”與“實然”的界線不清,導致時人多所誤解,這不能不說是件遺憾之事。


        我想如果讀者在閱讀《仁政》一書時能進入作者的人格生命,進而能讀出《仁政》一書的言外之音和作者不得已“誘政入道”的種種無奈和現(xiàn)實苦衷,那在具體個別觀點上的不周全處就可以不必太認真計較了。  


        就我本人的學術立場而言,我認為《仁政》一書最精彩的地方在于運用理性的冷靜方式論說儒家的時代課題。


        《仁政》一書提出在中國重建儒教、儒?化政權、實現(xiàn)仁政,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以道化政”的淑世情懷與“道、學、政”合一的儒家傳統(tǒng)。但是,正如我們前面所說,《仁政》一書論述儒家的時代課題,不是“從上往下說”,而是“從下往上推”,即不是先從儒家“形而上”的義理世界確立“立其大”的價值標準立論言說,而是先從現(xiàn)實“形而下”的經(jīng)驗世界冷靜分析層層推理,得出符合儒家義理價值的結論。


        因此,《仁政》一書用這種建立在經(jīng)驗事實上的理性分析方式論述儒家的時代課題,對現(xiàn)在生活在儒家文化衰落式微社會中的中國人來說,這種言說方式較“形而上”的言說方式更容易使人理解信服,即更能使當代中國人理解今日重建儒教的時代意義與儒?化政權實現(xiàn)仁政的政治訴求。先儒言理解儒家之道有四種方式:悟入、行入、理入、事入,《仁政》一書,“事入”之書也。  

             

        通觀《仁政》一書,康曉光理解的中國道路,雖然在具體的社會構成中吸收了一些西方資源,如合作主義之類,但在文化的大方向上則是歸宗中國的儒家文化,所以《仁政》一書所理解的中國道路,可以說就是“儒教中國的道路”。


        在當今中國政治發(fā)展的諸多道路上,“儒教中國的道路”可以說既是“老道路”,又是“新道路”。說是“老道路”,是因為“儒教中國的道路”繼承的是源自伏羲堯舜周孔“道統(tǒng)”的道路;說是“新道路”,是因為“儒教中國的道路”在近百年中國政治發(fā)展的道路上缺位,現(xiàn)在重新指出這條道路就成了“新道路”。


        在當今中國政治發(fā)展的道路上,中國仍然沒有突破百年來政治發(fā)展道路的格局,這一格局就是“政治道路西化”的格局。


        時至今日,不管是中國大陸的執(zhí)?政黨、臺灣的國民黨、親民黨、民進黨,也不管是在大陸、臺灣、香港,民主已經(jīng)成了政治合法性的唯一標志,民主化似乎已經(jīng)成了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遲早要走的“定勢”。盡管大陸現(xiàn)在拒絕“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但所謂“社會主義的民主”仍然是大陸政治權力合法性的訴求(盡管在現(xiàn)實中有虛偽之處),仍然是百年來中國“政治道路西化”格局的沿續(xù)。


        在這種舉國一致崇拜民主的狂熱時代,《仁政》一書的出版,向世人指出了一條堅定拒絕民主化的“儒教中國道路”,這是一條區(qū)別于中國自由民主主義、社會主義與港臺新儒家的新的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這是具有中國文化自性特質(zhì)與文明自我屬性的中國式政治發(fā)展道路,這是對百年來中國政治發(fā)展道路格局的巨大突破,這是對一個世紀來中國政治文化歧出的根本矯正。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仁政》一書的出版無疑是振大法鑼,作獅子吼,向世人仰尊為至上神的民主發(fā)出了挑戰(zhàn),這需要多大的勇氣?。?/p>


        儒家言“三達德”,即言儒者入世須仁心擔當、義理擔當、氣魄擔當,這三種擔當難溶于一身,而觀《仁政》一書,其庶幾乎!  


             

        當然,《仁政》拒絕中國?民主化,與中國當政者拒絕中國民主化的動機是不同的,《仁政》作者從世界大勢、中國現(xiàn)實、政治穩(wěn)定、國家實力、國際競爭、民族復興、儒教重建等角度來論證中國不能走民主化的路,其動機既是個體生命的,又是家國天下的。


        《仁政》一書作者本著學者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士大夫熱烈的道德情懷與中國儒者高遠的文化理想來關注家國天下的長遠利益與當下中國的政治改革,傳統(tǒng)士大夫內(nèi)外打通以道抗勢橫議時政的人格風范在此昭然若揭。


        有人批評《仁政》作者是欲以儒學救當?shù)?,然而救當?shù)勒跃戎袊@又有何不好?不過,眾口鑠金,《仁政》一書作者因此受到的無數(shù)非議與委曲,誠不足為世人道,只有作者自己心知與承受了。  

             

        總之,《仁政》一書指出了中國?政治發(fā)展的新道路,為中國的政治改革展示了一種新的可能和希望。


        當今中國正處在政治改革的關鍵時刻,一切有志于改革中國政治的人,一切有志于入仕從政的人,一切關心中國政治發(fā)展前途的人,一切關懷中華民族長遠根本利益與中國儒家文化復興的人,不可不讀《仁政》一書。


        就算你是中國的自由?民主主義者、社會主義者、新儒家、新左派,你不同意《仁政》一書的結論,但《仁政》一書代表了一百年來發(fā)自中國文化的強烈聲音與新的政治訴求,就因為這一點,你也不能不讀。


        這就是我讀《仁政》一書的看法。  

             

        ( 蔣慶乙酉夏撰于深圳布心山畔之繙經(jīng)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