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林桂榛】《黃帝“五行”本為天道歷數(shù)考》提要

        欄目:思想探索
        發(fā)布時間:2015-12-24 10:10:56
        標簽:
        林桂榛

        作者簡介:林桂榛,贛南興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jīng)史與漢前諸子,致思禮樂(楽)刑(井刂)政與東亞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民邦政治」。



        《黃帝“五行”本為天道歷數(shù)考》提要

        作者:林桂榛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文見“法治與軒轅文化文明”學術研討會(陜西黃陵,2015年11月28-29日)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月十七日戊申

                     耶穌2015年11月28日

         

         

        漢魏前古籍所言黃帝所立“五行”、“五?!睂崬橥?,皆指“五行”歷法,此“五行”非后世的“金木水火土”概念,而是描述天行、節(jié)氣的天道歷法、歷數(shù)概念,是天行常道故稱五行、五常等,又稱五運、五氣、五節(jié)、五辰、五時等,這是中國原始“五行”學說的真實原貌,古人以天之“行氣”、“氣行”解“五行”實合漢語“五行”的“行”字本義。

         

        華夏祖神黃帝、炎帝號黃、炎實皆起源于華夏先人的太陽崇拜觀念,“炎—黃”一也,皆本指黃道、炎熱之太陽。炎黃時代用五行太陽歷,夏代亦使用五行太陽歷,這是華夏正統(tǒng)歷法?!吨駮o年》曰“帝禹夏后氏……頒夏時于邦國”,《史記》曰“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云”,《左傳》曰“夏數(shù)得天”,《孔叢子》曰“三統(tǒng)之義,夏得其正”,梁皇侃曰“行夏之時謂用夏家時節(jié)以行事也,三王所尚正朔服色也雖異而田獵祭祀播種并用夏時,夏時得天之正故也”,唐孔穎達曰“呂不韋在于秦世,秦以十月為歲首,不用秦正而用夏時者,以夏數(shù)得天正,故用之也,周禮雖以建子為正,其祭祀田獵亦用夏正也”,宋鮑云龍曰“孔子之論為邦乃以夏時為正,蓋取諸陰陽始終之著明也”。夏時、夏數(shù)、夏歷、夏正即周年365~366日去余取整為360日后分十節(jié)(每節(jié)36日)五段(每段72日)的五行太陽歷,此是簡便可行的華夏原始歷法。

         

        《史記》曰“律歷,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氣”,太陽崇拜時代的黃帝五行歷法以周年去余取整360日并效法指數(shù)之常數(shù)十、五以分黃道周年時令節(jié)氣(分十節(jié)或五大節(jié)),亦可再基數(shù)六、五以分(即“天數(shù)五、地數(shù)六”)。二六12日為1小節(jié)則周年360日分30節(jié)氣,三五15日1小節(jié)則周年360日分24節(jié)氣,余數(shù)日5~6日置閏處理,即《史記·歷書》“黃帝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余……是謂五官”裴骃集解引《漢書音義》謂“以歲之余為閏,故曰閏余”?!豆茏印返壤镉兄苣攴?2×30節(jié)氣的記載,《內經(jīng)》“五運六氣”與“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即360日分10、5節(jié)且15×24節(jié)氣?!痘茨献印?、《文子》等書里與“四時—五行”概念并稱的“九解”即360日9、18以分得每節(jié)40、20日,瑪雅太陽歷即每月20日、每年18月。

         

        甲~癸10天干源自一周年分十大節(jié),古人十日輪出神話源此,《山海經(jīng)》所記東方旸谷扶桑十日十烏輪出及三星堆所出九烏棲枝青銅神樹即本此,《說文》“旬,徧也,十日為旬”即遠古十日輪巡義;子~亥12地支或源自一天干36日除3得12日,王充、班固等謂12地支源于辰數(shù)12,此“辰”或非指一個晝夜日內的12時辰或者12朔望月而指黃道12星次。有時間坐標意義之星方謂辰,“建子”之類的“建某支”即星次坐標、星次時間,黃道周天12辰即12地支。漢蔡邕等及今人陳久金等又謂12地支源于朔望月12。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有月數(shù)、辰數(shù)二說且后說甚詳。馮時《百年來甲骨文天文歷法研究》認為商代不以12地支命名一日內12時辰,但也肯定商代已以12地支單獨紀日,此正可證12地支源自一天干內日數(shù)12(一支三輪為一干,一干十輪為年,兩干、六支為一行,十干、三十支為五行);彝族曾以12日三分十月制之每月36日且此12日各冠動物名,苗族曾以12生肖配稱十二月制之12月,此或是12地支起源于紀日或紀月之殘跡,《論衡》所始記12地支配12生肖則或是出自歲星(木星)一周天12年的星占術,此又與12地支源于12黃道星次之說相類(或地支12即源于黃道12星次)。

         

        倫理性的“三綱五?!备拍钜嘣从谔斓捞煳母拍?,三綱類三辰、三光、三統(tǒng)等,五常即五行、五紀、五端等,后由天道領域的歷數(shù)概念引入人道領域并賦予倫理或德性內涵后成人間德數(shù)概念,“三綱—五常”的本義漸漸湮沒無聞,今已無人知之甚至于秦漢時的正確解釋亦不明之或不理解之。此如同儒家思孟學派引仁義禮智圣(誠)五德說入天道五行說以建構天人倫理貫通、德性貫通、心性貫通的“新五行”說(此新五行說是天道化、倫理化了的五德義),又同后孟子、學孟子的鄒衍之流以五材生剋之德入天道五行說以闡倫理性天道而張“(天道)五德終始”說(又新五行說,此五德是天道化、倫理化了的五材義),皆是鳩占鵲巢而“五行”含義日益被附增且其本義漸湮的思想史、觀念史之典型案例。

         

        附:“五行”說源于天道歷數(shù)考(光明日報2013-01-07)

        http://www.gmw.cn/xueshu/2013-01/07/content_6280346.htm


        責任編輯:梁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