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承馮志】“公羊?qū)W”入門心得(八)——三科九旨

        欄目:經(jīng)學(xué)新覽
        發(fā)布時間:2015-12-24 18:45:28
        標(biāo)簽:
        張延國

        作者簡介:張延國,網(wǎng)名承馮志,男,西歷1980年1月出生,西歷2004年畢業(yè)于河北理工大學(xué),目前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工作。鐘情于公羊?qū)W,撰有《公羊?qū)W入門心得》一書。交流郵箱:43729596@qq.com。



        “公羊?qū)W”入門心得(八)——三科九旨

        作者:承馮志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月廿九日庚申

                     耶穌2015年12月10日

         

         

        在夫子生活的時代,面對春秋時期的諸侯混戰(zhàn),如果天下諸侯能夠迅速誠心誠意的歸順“周天子”,并輔佐周天子征伐不順從的諸侯,那天下太平不就指日可待。如果有類似軒轅黃帝那樣的諸侯振作起來,以王道重建天下秩序,然后諸侯咸尊從而踐天子位,天下不就又歸于太平了?那么周天子如何才能獲得天下諸侯的重新歸順?假設(shè)有新“王者”興起,“新王者”又如何對待天下的諸侯,又如何對待周天子?這就是“三科九旨”要解決的問題。


        我這里說的“三科九旨”以何邵公的定義為主,下面就先從“張三世”開始。

         

         

        1、 張三世

         

        1.1張三世在傳、注、疏中的含義

         

        按何邵公的解釋,張三世就是“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這一句話在《公羊傳》中出現(xiàn)了3次分別出現(xiàn)在隱公元年、桓公二年和哀公十四年。

         

        1)春秋經(jīng):公子益師卒。(隱公元年)

        公羊傳:何以不日?遠(yuǎn)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

         

        2)春秋經(jīng):三月,公會齊侯、陳侯、鄭伯于稷,以成宋亂。(桓公二年)

         

        公羊傳:內(nèi)大惡諱,此其目言之何﹖遠(yuǎn)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隱亦遠(yuǎn)矣,曷為為隱諱?隱賢而桓賤也。

         

        3)春秋經(jīng):春,西狩獲麟。(哀公十四年)

         

        公羊傳: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非中國之獸也。然則孰狩之?薪采者也。薪采者則微者也,曷為以狩言之?大之也。曷為大之?為獲麟大之也。曷為為獲麟大之?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春秋》何以始乎隱?祖之所逮聞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何以終乎哀十四年?曰:"備矣!"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則未知其為是與?其諸君子樂道堯、舜之道與?末不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之義,以俟后圣,以君子之為,亦有樂乎此也。

         

        單從《公羊傳》的傳文來分析,我們可以認(rèn)為隱公元年的“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僅是說對不同的歷史時期,春秋的記述詳略不同;桓公二年的“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僅是說對不同歷史人物,春秋隱諱程度不同;而哀公十四年的“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也僅是解釋春秋開始于隱公元年的原因是因為春秋記述隱公時代的事情已經(jīng)很簡略了,如果再向上追溯惠公時代的事情恐怕會更簡略,以至于會損壞春秋的價值。但是,如果我們把哀公十四年的這一段文字完整的看下來,我們就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


        《春秋經(jīng)》何以始乎隱?祖之所逮聞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何以終乎哀十四年?曰:備矣!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春秋經(jīng)》為什么在哀公十四年結(jié)束呢?公羊?qū)W認(rèn)為,到這一年《春秋經(jīng)》已經(jīng)很完整了,夫子想要說的話已經(jīng)說完了,夫子修《春秋經(jīng)》的目的已經(jīng)達(dá)到。那么夫子修《春秋經(jīng)》的目的是什么呢?夫子修《春秋經(jīng)》的目的是希望天下能擺脫“亂世”,進(jìn)入“正道之世”。而公羊?qū)W的“張三世”義也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君子希望天下進(jìn)入“正道之世”,那么君子心目中的“正道之世”是一個什么樣子呢?“正道之世”又如何能達(dá)到?《禮記?禮運》記載說: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cè)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 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 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jì);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shè)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jǐn)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 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span>

         

        言偃復(fù)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笨鬃釉唬骸胺蚨Y,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对姟吩唬骸嗍笥畜w,人而無禮,人而無 禮,胡不遄死!是故夫禮,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達(dá)于喪祭射御冠朝聘。故圣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span>

         

        從《禮記?禮運》來看,夫子的社會理想有大同社會和小康社會兩個。大同社會對應(yīng)的是“五帝”,小康社會對應(yīng)的是“三王”。要想達(dá)到小康和大同社會,就要用“禮”來正天下國家。


        從《禮記?禮運》走出來,我們可能就感覺公羊?qū)W的“張三世”已經(jīng)不十分怪誕了,而是夫子真的把社會分為三個,一個是現(xiàn)今的亂世,一個是三王的小康之世,一個是五帝的大同之世。但即使是夫子真有這樣的想法,我們又如何能將其倒過來說隱、桓、莊、閔、僖是據(jù)亂世,文宣成襄是升平世,昭定哀是太平世呢?畢竟從《左傳》來看,從隱公到哀公是越來越不太平了。

         

        要解釋這個問題,還得回到哀公十四年的那個“備矣”上來?!洞呵铩肥峭陚涞?,夫子作《春秋經(jīng)》并不是想記錄歷史,而是想根據(jù)歷史將自己“正”天下國家的禮總結(jié)出來。夫子總結(jié)的時候從隱公開始,總結(jié)到僖公的時候,“正”天下國家的禮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了,總結(jié)到襄公的時候,“正”天下國家的禮已經(jīng)相當(dāng)細(xì)致,總結(jié)到定公的時候,“正”天下國家的禮已經(jīng)差不多全了,總結(jié)到哀公十四年的時候,就已經(jīng)完備了。何邵公在隱公元年的“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傳文下注解說:

         

        所見者,謂昭、定、哀、已與父時事也。所聞?wù)?,謂文、宣、成、襄,王父時事也;所傳聞?wù)?,謂隱、桓、莊、閔、僖,高祖曾祖時事也。異辭者,見恩有厚薄,義有深淺,時恩衰義缺,將將以理人倫,序人類,因制治亂之法,故於所見之世,恩巳與父之臣尤深,大夫卒,有罪無罪,皆日錄之,“丙申,季孫隱如卒”是也。於所聞之世,王父之臣恩少殺,大夫卒,無罪者日錄,有罪者不日略之,“叔孫得臣卒”是也。於所傳聞之世,高祖曾祖之臣恩淺,大夫卒,有罪無罪皆不日略之也,公子益師、無駭卒是也。於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用心尚粗觕,故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先詳內(nèi)而后治外,錄大略小,內(nèi)小惡書,外小惡不書,大國有大夫,小國略稱人,內(nèi)離會書,外離會不書是也。於所聞之世,見治升平,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書外離會,小國有大夫,宣十一年“秋,晉侯會狄於攢函”,襄二十三年“邾婁劓我來奔”是也。至所見之世,著治大平,夷狄進(jìn)至於爵,天下遠(yuǎn)近小大若一,用心尤深而詳,故崇仁義,譏二名,晉魏曼多、仲孫何忌是也。所以三世者,禮為父母三年,為祖父母期,為曾祖父母齊衰三月,立愛自親始,故《春秋》據(jù)哀錄隱,上治祖禰。所以二百四十二年者,取法十二公,天數(shù)備足,著治法式,又因周道始壞絕於惠、隱之際。主所以卒大夫者,明君當(dāng)隱痛之也。

         

        雖然平治天下的制度已經(jīng)有了,那當(dāng)然這里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

         

        誰來結(jié)束春秋這樣的亂世?

         

        如果從歷史中尋找答案,那結(jié)束春秋亂世的方案就有兩個,一個是周王朝的中興,這個方案需要周天子(中興之君)與尊周王室的諸侯;另一個方案就是新王朝的興起,這個方案需要新的“王者”(受命之王)與思慕“王者”的諸侯。公認(rèn)的夏、商、周三朝的受命及中興之君見下表:


        受命之君

        備注

        夏    大禹

        修身行道,接收舜禪讓,踐天子位

        商    商湯

        行王道,征討不義之國,諸侯歸順,受天命踐天子位

         

        周    周文王

        行王道,征討不義之國,諸侯歸順,受天命

         

        新王朝    ?(新)文王

        行王道,征討不義之國,諸侯歸順,受天命 

         

         

        中興之君

        備注

        夏         少康

        從太康失國到少康復(fù)國,間隔約60年

         

        商         祖乙

        出兵平服了鬼方、蘭夷、班方等國,國運再度中興

        盤庚

        行湯之政,然后百姓由寧,殷道復(fù)興

         

        武丁

        征討羌方、土方、人方、鬼方、虎方、荊楚等

        周         周宣王

        北征獫狁(xiǎn yǔn),東征淮夷,南伐楚國,西征西戎

        周?王

        北征?,東征?,南伐?,西征?


        從周幽王失國(約公元前771年)到《春秋經(jīng)》的第一年魯隱公元年(約公元前722年)的時間間隔為49年,再加上《春秋經(jīng)》記載的二百四十二年,合計約291年。在這291年之間,既沒有“中興之君”也沒有新的“受命之王”,公羊?qū)W家認(rèn)為這才是這291年的戰(zhàn)亂的根本原因,有而無益于治曰無,所以這291年是“無王的時代”。

         

        之所以說是“無王的時代”,是因為當(dāng)時天子、諸侯、大夫這些能左右天下大勢的當(dāng)權(quán)者心中均沒有“王道”,他們既不渴望有一個“中興之君”來復(fù)興周朝,也不渴望有一個新的“受命之王”重新平治天下。只是圍繞著個人、各家、各國的利益相互爭斗不已,人與人斗,家與家斗,國與國斗。

         

        夫子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那么什么是“鳳鳥至”,什么是“河圖出”?“鳳鳥”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傳說鳳鳥在舜和周的受命之王周文王時代都出現(xiàn)過,它的出現(xiàn)象征著新的“受命之王”將要出世。傳說在上古伏羲氏時代,黃河中有龍馬背負(fù)八卦圖而出,它的出現(xiàn)也象征著“受命之王”將要出世。也就是說當(dāng)各國的諸侯、大夫在為了自己的家、國利益而奮爭的時候,夫子為了天下人的利益,依然在渴望著一個能使天下重新歸于王道太平世界的代周而興的新的“受命之王”。真的是這樣嗎?先儒真的是這樣理解的嗎?

         

        我們看看《論語注疏》的理解:

         

        論語: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孔安國注:圣人受命則鳳鳥至,河出圖。今天無此瑞?!嵋岩臃颉?,傷不得見也。河圖,八卦是也?!?/span>

         

        邢昺疏:”○正義曰:此章言孔子傷時無明君也。圣人受命則鳳鳥至,河出圖。今天無此瑞,則時無圣人也。故嘆曰:“吾已矣夫”,傷不得見也?!鹱ⅰ翱自弧敝痢笆且病??!鹫x曰:云“圣人受命則鳳鳥至,河出圖”者,《禮器》云:“升中於天而鳳皇降?!薄对衿酢吩疲骸暗轮柳B獸則鳳皇來?!碧炖显唬骸傍P象:麟前鹿後,蛇頸魚尾,龍文龜背,燕含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丹穴。見則天下大安寧?!?/span>

         

        鄭玄以為,河圖、洛書,龜龍銜負(fù)而出,如《中候》所說“龍馬銜甲,赤文綠色,甲似龜背,袤廣九尺,上有列宿斗正之度,帝王錄紀(jì)興亡之?dāng)?shù)”是也??装矅詾楹訄D即八卦,是也。


        在秦以前,夏商周三代政體中的朝代并不認(rèn)為自己可以一直統(tǒng)治天下而無窮盡,比如《詩經(jīng)?大雅?蕩》說:“殷鑒不遠(yuǎn),在夏后之世“。認(rèn)為自己的王朝可以一直統(tǒng)治下去的第一個朝代為秦朝,秦朝以法家興國滅天下諸侯,棄封建而行郡縣,以為天下無諸侯則新的“受命之王”也就不會產(chǎn)生,民眾也沒有了選擇,這樣秦朝統(tǒng)治者就幻想可以一世、二世以致萬世。

         

        所以雖然我們不能全然否定會出現(xiàn)一個“中興之君”,但是如果從夫子所處的時代來考慮,從夫子一生的行跡來判斷,夫子應(yīng)該還是傾向于新的“受命之王”平治天下的。所以結(jié)束春秋亂世的方案,就是從現(xiàn)有諸侯中出現(xiàn)一位有德者,這位有德者能使天下諸侯誠心歸順,然后受天命踐天子位,封周王室為公爵,平定天下四夷。

         

        那么諸侯如何修行才能成為這位“有德者”踐天子位? “ 有德者”踐天子位后又如何平治天下?在這些問題中“張三世”義能起什么作用,“張三世”又應(yīng)該如何理解?

         

        1.2張三世的理解方法

         

        在這里我想通過3個小故事來談我是如何理解“張三世”的。

         

        1)  掃地的故事

         

        有一天老婆安排我做家務(wù),主要任務(wù)就是負(fù)責(zé)將地面打掃干凈。要想將地面打掃干凈并且驗收合格老婆建議我用以下三步驟進(jìn)行打掃。

         

        第一步驟:掃地。主要是用掃帚和簸箕將廚房的菜葉子、臥室的碎紙片、客廳的枯葉子打掃干凈,并要兼顧頭發(fā)和大塊碎屑的清掃。

         

        第二步驟:拖地。主要是用拖把將廚房、臥室、客廳殘存的浮土及其他碎屑清掃干凈。

         

        第三步驟:擦地。用濕毛巾、橡皮查漏補(bǔ)缺,清理局部頑固污漬及各種劃痕。

         

        我按照老婆的吩咐作了上述工作以后,突然發(fā)現(xiàn)老婆制定的這個清潔房間的大綱和夫子制定的平治天下的大綱有些神似。

         

        掃地:在第一步驟,見地面從不干凈逐漸走向干凈,用心比較粗,只注意了較大的東西比如菜葉子、碎紙片、枯葉子,對于一些較小的碎屑和浮土?xí)簳r不管。(于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用心尚粗觕,故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先詳內(nèi)而后治外,錄大略小,內(nèi)小惡書,外小惡不書)


        拖地:在第二步驟,見地面已經(jīng)很干凈,于是開始注意一些小碎屑和浮土的清掃,但是對于一些邊邊角角和較小較頑固的污痕不是很在意。(于所聞之世,見治升平,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書外離會,小國有大夫)

         

        擦地:在第三步驟,見地面已經(jīng)非常干凈,所有的菜葉子、碎紙片、小塊碎屑都已經(jīng)不存在了,于是我開始細(xì)心的找一些頑固的污漬,用心的一點一點的擦。(至所見之世,著治大平,夷狄進(jìn)至於爵,天下遠(yuǎn)近小大若一,用心尤深而詳,故崇仁義,譏二名)

         

        難道我將一個臟亂的屋子清潔至干凈竟然和夫子平治天下的歸于王道有許多共同的地方?

         

        2)  組織會議的故事

         

        我有一次參與組織會議的經(jīng)歷,在會議開始前組織者有三次關(guān)于會議的溝通交流:

         

        第一次:主要討論會議的議題名稱、有多少人來參加以及如何食宿地點等,來開會的人員的迎來送往,房號安排暫不考慮。(用心尚粗觕)

         

        第二次:主要討論會議的接待分工、個人職責(zé)等問題。(《春秋》之義,有三世異辭,入所見之世,小國出奔而書其名)

         

        第三次:主要討論橫幅的懸掛位置及茶葉的品種等等,不再討論大問題。(《春秋》定、哀之間,文致大平,欲見王者治定,無所復(fù)為譏,唯有二名故譏之)

         

        3)  審稿件的故事

         

        我?guī)屯聦徱粋€文件,我前后看了三遍。

         

        第一遍:主要挑一些大毛病,影響工程投資及工期的大地方。(錄大略?。?/p>

         

        第二遍:討論一些詳細(xì)的細(xì)節(jié)。(見治升平)

         

        第三遍:對版面的安排及一些標(biāo)點符號的用法提出不同意見。(崇仁義,譏二名)

         

        我想通過上面的3個小故事,大家也就能明白我對張三世的理解了。對于夫子來說總結(jié)天下能擺脫“亂世”進(jìn)入“正道之世”的方法是漸進(jìn)式的,夫子在《春秋經(jīng)》的前部分確定的是一些關(guān)鍵的,大家都能明白制度和行為原則;在《春秋經(jīng)》的中部,夫子就開始確定一些更為詳細(xì)的制度及行為原則;在《春秋經(jīng)》的最后夫子查漏補(bǔ)缺將平治天下的制度和原則全部寫完了。

         

        夫子總結(jié)“平治天下”的法則的過程是這樣,那么未來的“王者”真正的要平治天下的時候,是不是也要堅持這樣的順序和原則呢?我認(rèn)為是的!在我學(xué)習(xí)公羊?qū)W以后,我就對王道大行天下非常有信心。我心中的王道大行天下需要四樣?xùn)|西,即:

         

        第一:王者;

        第二:王者之臣;

        第三:王者之民;

        第四:王者之制;

         

        從歷史來看,對于周朝來說,這4樣?xùn)|西齊備的事件就是周文王受命的時間。

         

        第一:王者——周文王;

         

        第二:王者之臣——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大顛、閎天、散宜生、南宮適、太姒;

         

        第三:王者之民——文王治下不爭之民;

         

        第四:王者之制——文王受天命后制作的法度;

         

        那么如果有一天這4樣?xùn)|西略有規(guī)模以后,王道又如何大行天下呢?張三世講的是如何去實現(xiàn)這套完美的社會制度的問題。實現(xiàn)它要分三步,第一階段如何,第二階段如何,我們最終的目的是什么,這就是張三世。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要去思考這套完美的制度應(yīng)該如何一步一步地實施,這是我們讀公羊?qū)W的一個感覺很好的地方,它講究的是一步一步地去實施,不是畫個畫餅出來,它強(qiáng)調(diào)的是逐漸實行。

         

        2、異內(nèi)外

         

        理解了張三世的含義以后,異內(nèi)外也就好理解了。按何邵公的解釋,異內(nèi)外就是“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這一句話在《公羊傳》的成公十五年。

         

        春秋經(jīng):冬十有一月,叔孫僑如會晉士燮、齊高無咎、宋華元、衛(wèi)孫林父、鄭公子鰍、邾婁人會吳于鐘離。

         

        公羊傳:曷為殊會吳?外吳也。曷為外也?《春秋》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為以外內(nèi)之辭言之?言自近者始也。

         

        其實在上面講的掃地的故事里,還可以補(bǔ)充進(jìn)“異內(nèi)外”義,有一天我負(fù)責(zé)帶我家的孩子一起打掃衛(wèi)生,我發(fā)現(xiàn)當(dāng)我掃地掃的干凈了以后才能批評孩子沒有掃干凈,當(dāng)我拖地拖干凈以后才能批評孩子沒有拖地拖干凈,當(dāng)我把一個房間都打掃干凈以后,才能指責(zé)孩子沒有把房間打掃干凈。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我對“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和“明當(dāng)先正京師,乃正諸夏。諸夏正,乃正夷狄,以漸治之”有了更為深刻的認(rèn)識。

         

        3、通三統(tǒng)

         

        按何邵公的解釋,通三統(tǒng)(存三統(tǒng)、存三正)就是“新周﹑故宋,以《春秋》當(dāng)新王”。這一條義在莊公二十七年。

         

        春秋經(jīng):杞伯來朝。

        春秋公羊傳解詁:杞,夏后,不稱公者,《春秋》黜杞,新周而故宋,以《春秋》當(dāng)新王。


        漢朝的宗室榖梁家劉向說:“王者不可不通三統(tǒng),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獨一姓。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币虼送ㄈy(tǒng)的本義在尊先王、尊天命。先王是天命的承受者、是王道的實行者。新的“王者”受天命后對先王之禮儀進(jìn)行損益,但是出于對天命的尊重,對先王之道的尊重,封二王后地方百里,爵稱公,客待之而不臣也。而二王之后在其封內(nèi)行其禮儀,存其禮法。新王之禮也就是時王之禮,隨著時間的推移天命的轉(zhuǎn)移,新王也會變?yōu)橄韧?。而新起之王必以前三王之禮為基礎(chǔ)進(jìn)行損益,如果不存三統(tǒng),則后起之王無三王之禮可參考,而先王之道的傳承也就很難了。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xiàn)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也許夫子正是有鑒于此,故受天命為萬世立法后遂立此義。

         

        對于公羊?qū)W來說,世間先有元,然后有天地萬物,然后有人和人類社會,有了人類社會這樣的組. 織就有了“王”,王一代代往下傳,然后就有了“三王”。到了夫子的時期就講了“存三統(tǒng)”,就是說每一個王朝、一個時代都有圣人,圣人在人間實行的是王道,他們被稱為王,“王”有先王,然后一個個往下排,但是真正值得我們效仿的只有“三王”。我們今天制定一套制度,一定要把從現(xiàn)在開始數(shù),以前的兩個王的制度保存下來。這樣我們對公羊?qū)W就有一個思考,王道本身依附于天道,但天道并不是人類能掌握的,它也在變化,這樣一來夏、商、周的王都有自己的一套制度,這些制度在當(dāng)時的時候就是王道,是附和天道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制度變得不合適了,變得不合適了怎么辦?這就有一個天命的改變。一改二,二改三,到以后的時候,最早的那個王的制度可能就又附和于現(xiàn)實了,又可以拿來用了,但如果沒把這些東西保存下來,可能后面的人對于前面的制度就不知道了。關(guān)于這個我們可以打很多比方,比如建筑、衣服,今天流行這個衣服、明年流行那個衣服、后年又是這個衣服,這些衣服我們一定要把它保存下來,說不定過幾年以前又流行了。公羊?qū)W所以才講存三統(tǒng),一定要把這些制度保存下來,以備后王。

         

         責(zé)任編輯:梁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