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2006中國人文關健詞之三:魯訊逝世七十周年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0-03-18 08:00:00
        標簽:
        石勇

        作者簡介:石勇,男,獨立學者

         

        吹劍按:去年,我們推出“2005中國人文關鍵詞”以后,得到了各界朋友的關注和好評,同道們也希望將此定制,每年都推出一輯,以發(fā)出“不同的聲音”。故此,我們決定在每年歲終,擇選出本年度發(fā)生的若干熱點人文話題,特別邀請同道學友撰文評述,回顧去歲,以望來年。 

        今年,我們擇選了以下二十一個話題:電視劇《施瑯大將軍》(予沉),上海重寫歷史教科書(冼巖),魯迅逝世70周年(石勇),孟母堂(張波),美國總統(tǒng)布什會見中國基督教家庭教會成員風波(陳勇),中韓申遺之爭(謝泉峰),國學大師評選(趙晶),孔子標準像(謝泉峰),易中天(謝泉峰),李銀河(石勇),趙麗華(思芬),女兒狀告父親婚外戀(石勇),教師節(jié)改期(冼巖),廢除中醫(yī)(東民),草根歷史(謝泉峰),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簡照霜),學部委員遴選(趙晶),七夕情人節(jié)(東民),于丹說《論語》(謝泉峰),大國崛起(王達三)、十博士生倡議抵制西方圣誕節(jié)(謝泉峰),匯輯曰“2006中國人文關鍵詞”,由原道網(www.yuandao.com),孔子2000網(www.confucius2000.com),中國儒教網(www.zgrj.cn)聯(lián)合發(fā)布。 
          
        孔歷2559年(西歷2007)年1月1日 
          
        目錄 
          
        2006中國人文關鍵詞之一:電視劇《施瑯大將軍》 
        2006中國人文關鍵詞之二:上海重寫歷史教科書 
        2006中國人文關健詞之三:魯訊逝世七十周年 
        2006中國人文關鍵詞之四:孟母堂 
        2006中國人文關鍵詞之五:美國總統(tǒng)布什會見中國基督教家庭教會成員風波 
        2006中國人文關鍵詞之六:中韓申遺之爭 
        2006中國人文關鍵詞之七:國學大師評選 
        2006中國人文關鍵詞之八:孔子標準像 
        2006中國人文關鍵詞之九:易中天 
        2006中國人文關健詞之十:李銀河 
        2006中國人文關鍵詞之十一:趙麗華 
        2006中國人文關健詞之十二:女兒狀告父親婚外戀 
        2006中國人文關鍵詞之十三:教師節(jié)改期 
        2006中國人文關鍵詞之十四:草根歷史 
        2006中國人文關鍵詞之十五: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 
        2006中國人文關鍵詞之十六:學部委員遴選 
        2006中國人文關鍵詞之十七:廢除中醫(yī) 
        2006中國人文關鍵詞之十八:七夕情人節(jié) 
        2006中國人文關鍵詞之十九:于丹說《論語》 
        2006中國人文關鍵詞之二十:大國崛起 
        2006中國人文關鍵詞之二十一:十博士生倡議抵制西方圣誕節(jié) 

        2006中國人文關健詞之三:魯訊逝世七十周年

        作者:石勇
        發(fā)布:原道網(www.yuandao.com),孔子2000網(www.confucius2000.com),中國儒教網(www.zgrj.cn)


        “孔子”這個符號已經構建一種傳統(tǒng)兩千多年。但是,曾經對孔子這個符號所代表的“那一套”進行過激烈撻伐的魯迅,他也使自己的符號對應一種傳統(tǒng)了嗎?


        回答是肯定的。盡管在幾十年來的中國,他一次又一次地被人宣布死亡,卻從來沒有死去。古往今來,被捧上云端的人一旦被“祛魅”而摔下來,結局將會很慘,但“被神化的魯迅”的逐漸還原卻從來不是一個被唾棄的過程。直到今年,當他逝去七十周年,對他的紀念充斥公共空間,變成了一種持各種不同觀點和立場的人所“共享”的態(tài)度時,人們才清楚地看到,他已經成了一種“公共品”,像孔子一樣,存在于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


        或許在這個時候,我們對這一點將看得非常清楚:“魯迅”和“孔子”這兩個符號的對立不過是一種幻像。而曾經所強加給“孔子”和儒教的很多東西,更是我們焦慮的產物。


        70年后的今天,媒體、知識界和公眾對魯迅的紀念已經遠離當初他被神化的語境。紀念并不僅僅是一種被召喚的形式化的儀式。人們發(fā)現(xiàn),不僅在精神空間,而且在現(xiàn)實層面,“魯迅”這一符號所代表的東西都不可缺席。


        在中國,對魯迅的“研究”文獻之多,令人咋舌。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他逝世七十周年紀念中,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魯迅已經“生活化”和“人性化”。這使得他從一種被解讀的“客體”和膜拜的對象變成了一個可以與我們對話的人。


        魯迅的絕望和孤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反抗、對黑暗和虛無的勇敢承擔,這樣的精神世界使他想必不喜歡后人將他看成先知。他可能更希望別人將他說成是一位克爾凱郭爾意義上的“存在者”。這個“存在者”通過其存在而讓其它人看到自己的存在。


        這是一個集中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性焦慮”的“存在者”。無論是他的偏激、不寬容,還是他的良知、責任感,都不過是這種“現(xiàn)代性焦慮”的折射。但他同時也看穿了現(xiàn)代性的幻像,觸摸到了虛無。這使得他是一個“路見不平,撥刀相助”的“俠客”,卻拒絕與體制、幫派規(guī)則共處。他一生遭受各種明槍暗箭,乃在情理之中。


        在很多人心中,魯迅是“一個永遠的反抗者”。就歷史時段而言,反抗隨著反抗對象的終結而有可能使它喪失內容,僅僅成為一種形式或僅僅成為一種思想史的材料,但事實上“權力意志”一直存在于社會結構和人的精神結構之中。這個時候反抗不僅可以一直存在而且被抽象成了一種精神。在這里,魯迅事實上已經超越了他反抗的對象和“場域”而成為一種超歷史的存在。


        “魯迅”這個符號與悖論糾纏不休。他希望自己“速朽”,卻成為無法死去的精神;他鄙視“中國書”,國學功底卻又極為深厚;他泣血吶喊“難見真的人!”,但后人卻發(fā)現(xiàn),他就是“真的人”。

        來源:原道網、孔子2000網、中國儒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