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嚴思作者簡介:嚴思,哲學碩士,民間儒者。著有《中庸義疏》(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出版)。 |
《傳習錄》30條:為學須有本原
作者:嚴思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原載于 常州市孔子思想研習會 網(wǎng)站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正月十九日戊寅
耶穌2016年2月26日
問:“知識不長進如何?”先生曰:“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1】。仙家說嬰兒,亦善譬。嬰兒在母腹時,只是純氣,有何知識?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認識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負,卒乃天下之事無不可能。皆是精氣日足,則筋力日強,聰明日開,不是出胎日便講求推尋得來,故須有個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萬物,也只從喜怒哀樂未發(fā)之中上養(yǎng)來【2】。后儒不明格物之說,見圣人無不知無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時講求得盡,豈有此理?”【3】又曰:“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葉,葉而后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4】
【1】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
《孟子·離婁下》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離婁下》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孟子·盡心上》:“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
《傳習錄》102條先生謂學者曰:“為學須得個頭腦工夫,方有著落??v未能無間,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不然,雖從事于學,只做個義襲而取,只是行不著,習不察,非大本達道也?!?/p>
《傳習錄》241條陽明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雖做舉業(yè),不為心累,總有累亦易覺,克之而已”。
《傳習錄》117條日孚曰:“先儒謂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如何?”先生曰:“夫我則不暇。公且先去理會自己性情,須能盡人之性,然后能盡物之性。”
《傳習錄》129條蔡希淵問:“文公《大學》新本先格致而后誠意工夫,似與首章次第相合。若如先生從舊本之說,即誠意反在格致之前,于此尚未釋然?!毕壬唬骸啊洞髮W》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個誠意,誠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即為善去惡無非是誠意的事。如新本先去窮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蕩蕩,都無著落處;須用添個敬字方才牽扯得向身心上來。然終是沒根源。若須用添個敬字,緣何孔門倒將一個最緊要的字落了,直待千余年后要人來補出?正謂以誠意為主,即不須添敬字,所以提出個誠意來說,正是學問的大頭腦處。于此不察,直所謂毫厘之差,千里之謬。
疏解:
陽明先生提出“心即理”,其實即是為了保證格物之學“從本原上用力”,以糾正先儒格物致知“務(wù)外而遺內(nèi)”的流弊?!胺蛭锢聿煌庥谖嵝模馕嵝亩笪锢?,無物理矣”。外吾心而去格物窮理,格物不過是“逐物”,窮理實則成了“義襲而取之”。所謂“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如同孟子性善論(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必須從功夫論上去領(lǐng)會其內(nèi)涵。既然“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所以格物其實是反求諸己,在心地上做功夫,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洞髮W》所謂止于至善,只是反求諸心,“此心純乎天理之極便是”。
陽明先生以致良知來解《大學》“致知在格物”,也是為了實現(xiàn)“為學須有本原”?!跋热褰飧裎餅楦裉煜轮?,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謂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縱格得草木來,如何反來誠得自家意”?格物致知如不從良知中涵養(yǎng)擴充開來,就會大而無當、往而不返,如何能誠得自家意?陽明先生主張“先去理會自己性情,須能盡人之性,然后能盡物之性”,“致知在格物”不過是致此良知于事事物物,此是“始條理也”,孟子所謂“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笆紬l理”才能“終條理”,所謂“心無本體,功夫所至,即其本體”,這就從格物致知自然過渡到誠意正心。
陽明先生有時解“格物”為:“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也”。格物不過是在心上用功,念念去人欲、存天理。有時解“格物”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前者為自反,后者為向外擴充,兩種說法似乎不統(tǒng)一,且一向內(nèi),一向外。其實,正如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又曰“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站在“性之德也,合外內(nèi)之道也”的高度看,反求諸心就是向外擴充良知?!啊賱t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惟心之謂與”?既然心之開合出入已經(jīng)莫知其鄉(xiāng)(向),或曰至誠無息,內(nèi)外就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
【2】圣人到位天地,育萬物,也只從喜怒哀樂未發(fā)之中上養(yǎng)來
《中庸》首章:“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傳習錄》89條:“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個‘明明德’,雖親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盡處”。
疏解: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修己以敬”在《大學》即相當于“明明德”,后兩者為“親民”。從德行與功業(yè)上說,“修己以安百姓”高于“修己以安人”,為什么孔子在“安百姓”與“安人”前面都要加一個“修己”呢?子路問君子,在孔子的三次回答中“修己”是一以貫之的,如陽明先生說:“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個‘明明德’,雖親民,亦明德事也”。外王事業(yè)只是“明明德于天下”,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這正是陽明先生所謂“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
【3】后儒不明格物之說,見圣人無不知無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時講求得盡,豈有此理?
《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傳習錄》227條:“圣人無所不知,只是知個天理;無所不能,只是能個天理。圣人本體明白,故事事知個天理所在,便去盡個天理。不是本體明后,卻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來也。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數(shù)、草木鳥獸之類,不勝其煩。圣人須是本體明了,亦何緣能盡知得”?
《傳習錄》99條:“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純乎天理,卻專去知識才能上求圣人。以為圣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須是將圣人許多知識才能逐一理會始得。故不務(wù)去天理上著工夫,徒弊精竭力,從冊子上鉆研,名物上考索,形跡上比擬,知識愈廣,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
疏解:
陽明先生認為,生知安行如圣人,“無所不知,只是知個天理;無所不能,只是能個天理”。所謂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也只是“本體明白,故事事知個天理所在,便去盡個天理”,而不是“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來也”?!爸獋€天理”“能個天理”即孔子所謂“吾道一以貫之”。君子學知利行,“學”也須有個本原。“大人之學”與“多學而識之者”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是自明明德涵養(yǎng)擴充開,盈科而后進,不成章不達;而后者務(wù)外而遺內(nèi),“知識愈廣,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
【4】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
《傳習錄》115條:“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yǎng)其心。欲樹之長,必于始生時刪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學時去夫外好。如外好詩文,則精神日漸漏泄在詩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庇衷唬骸拔掖苏搶W是無中生有的工夫,諸公須要信得及只是立志。學者一念為善之志,如樹之種,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將去,自然日夜滋長,生氣日完,枝葉日茂。樹初生時,便抽繁枝,亦須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學時亦然。故立志貴專一”。
《傳習錄》281條:良知無前后,只知得見在的幾,便是一了百了。若有個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趨避利害的意。
《傳習錄》284條問:“孔子所謂‘遠慮’,周公‘夜以繼日’,與‘將迎’不同。何如?”先生曰:“遠慮不是茫茫蕩蕩去思慮,只是要存這天理。天理在人心,亙古亙今,無有終始;天理即是良知,千思萬慮,只是要致良知。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隨事應(yīng)去,良知便粗了。若只著在事上茫茫蕩蕩去思,教做遠慮,便不免有毀譽、得喪、人欲攙入其中,就是將迎了”。
疏解:
“大人之學”自明明德涵養(yǎng)擴充開,盈科而后進,“功夫所至,即其本體”,擴充到哪里,那里就是心體,其實是無內(nèi)無外。后儒格物之學落在博學多識上,往而不知反。從時間上說,“大人之學”致廣大則能盡精微,“知得見在的幾,便是一了百了”,《中庸》所謂“時中”“時措之宜也”??鬃铀^遠慮,周公之夜以繼日,并不是著在事上茫茫蕩蕩去思,而是在存天理上用功,雖自強不息,也無意必將迎,故曰“無有終始”?!吨杏埂吩弧罢\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又曰“至誠無息”,區(qū)分終、始,終、始又不貳。區(qū)分終、始,才能有生物不測,終、始不貳才能盡精微以至于至誠無息。
責任編輯:姚遠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