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新書】陳赟著《儒家思想與中國之道》出版暨目錄、后記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16-10-06 22:35:00
        標簽:
        陳赟

        作者簡介:陳赟,男,西元一九七三年生,安徽懷遠人,華東師范大學哲學博士。現(xiàn)為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xiàn)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學系教授,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副院長。著有《回歸真實的存在——王船山哲學的闡釋》《困境中的中國現(xiàn)代性意識》《天下或天地之間:中國思想的古典視域》《儒家思想與中國之道》《周禮與“家天下”的王制》《文明論的歷史哲學》等。


        陳赟著《儒家思想與中國之道》出版暨目錄、后記 


         


        【基本信息】

         

        書名:儒家思想與中國之道

        作者:陳赟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9月

        叢書:啟真·文史叢刊

        ISBN;9787308160551

         

        【學者推薦】


        中國未來的發(fā)展離開儒家的視野是不可理解的。然而儒家的價值和理念需要面對當下問題作出回應,從而構成我們與過去的歷史和未來發(fā)展之間的鏈條。而陳赟收錄在本書中的文字,體現(xiàn)出深研經(jīng)史基礎上的中國道路探索,值得關注。


        ——北京大學哲學系 干春松教授



        在《儒家思想與中國之道》一書中,陳赟游走于古、今、中、西之間,對當下中國思想界所關心的中國之道與文明復興等重大問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


        ——清華大學哲學系 唐文明教授


        【內容介紹】

         

        《儒家思想與中國之道》以古今中西之爭為大背景,對儒家的精神氣質、思想架構、成人之道、政教體系等多方面的內容進行了深入的考察。該書從宋明儒佛之辨的梳理出發(fā),引出在中西之爭的大時代情境中儒學的自我歸正問題,又從文明論高度思考儒家思想與中華民族復興、世界格局轉變之間的深刻關聯(lián)。該書不僅對古典儒學有深入而細致的研究,而且,本著儒家的立場對時代問題做了獨特而富有深度的辨析,提供了一種立足于儒家思想而思考中國道路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

         

        陳赟,華東師范大學哲學博士, 現(xiàn)為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著有《回歸真實的存在——王船山哲學的闡釋》、《困境中的中國現(xiàn)代性意識》、《中庸的思想》、《天下或天地之間:中國思想的古典視域》、《現(xiàn)時代的精神生活》等。

         

        【目錄】

         

        第一卷 儒家思想與中國之道的奠基


        “學而時習之”與儒家思想的開端 

        “里仁”與人的存在方式 

        從“知天命”到“耳順”:孔子與中國之道 

        天—地—人:儒家思想的基本構架 

        《周易》的陰陽學說及其對實在的理解 

        仁道與“軸心時代”中國的政教典范 

        “絕地天通”與中國政教結構的開端 

        “家天下”與“天下一家”:三代政教的精神 


        第二卷 從儒佛之辨到中西之爭:儒家思想的歸正


        中的思想、中國的成立與儒學的道統(tǒng)論 

        儒佛之辨:理學的一個向度 

        出入西學,反諸六經(jīng):論儒學的當代開展 

        中國精神、經(jīng)學知識結構與中西之辨 

        晚年熊十力的本體論轉變 

        熊十力對哲學與科學的區(qū)分及其文化蘊含 

        “儒學地思考”與儒學的自我歸正 


        第三卷 儒家思想、中國道路與文明復興


        文明論視野中的大陸儒學復興 

        中國道路的核心是生活方式 

        儒家復興與治理精神之重建 

        歷史文化意識與世俗的超越 

        “去家化”與“再家化”:當代精神生活的內在張力

        自由主義與儒家:評許紀霖教授新文化運動的論述 


        參考文獻 

        后記 


        【后記】


        本書所收入的論文都已發(fā)表,就刊登情況說明如下:


        《“學而時習之”與儒家思想的開端》,發(fā)表于《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哲學》2012年第5期轉載,原題為《“學而時習之”與〈論語〉的開端》。


        《“里仁”與人的存在方式》,發(fā)表于《人文雜志》2009年第2期,原題為《“里仁”與人的居住方式——〈論語·里仁〉的思想及精神》。


        《從“知天命”到“耳順”:孔子與中國之道》,發(fā)表于《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原題為《孔子的生命境界及其文化意義》。


        《天-地-人:儒家思想的基本構架》,發(fā)表于《周易研究》2015年第1期,原題為《<易傳>對天-地-人三才之道的認識》。


        《<周易>的陰陽學說及其對實在的理解》,發(fā)表于《周易研究》2002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哲學》2003年第3期轉載。


        《仁道與“軸心時代”中國的政教典范》原題為《仁的思想與軸心時代中國的政教典范》,發(fā)表于《學?!?012年第2期。


        《“絕地天通”與中國政教結構的開端》刊于《江蘇社會科學》2010第4期。


        《“家天下”與“天下一家”:三代政教的精神》發(fā)表于《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中的思想、中國的成立與儒家的道統(tǒng)論》,原題為《朱熹與中國思想的道統(tǒng)論問題》,刊于《齊魯學刊》2012年第2期。


        《儒佛之辨:理學的一個向度》,發(fā)表于《中州學刊》1998年第2期。


        《出入西學,反諸六經(jīng):論儒學的當代開展》,發(fā)表于陳炎、黃俊杰主編《當代儒學》第一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中國精神、經(jīng)學知識結構與中西之辨》發(fā)表于童世駿主編《西學在中國:五四運動90周年的思考》,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0。


        《晚年熊十力的本體論轉變》發(fā)表于武漢大學中古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編《玄圃論學續(xù)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原題為《在通往真實存在的道路上——晚年熊十力的本體論轉變》。


        《熊十力對哲學與科學的區(qū)分及其文化蘊含》,刊于《江漢論壇》1998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哲學》1998年第6期轉載。


        《“儒學地思考”與儒學的自我歸正》,原題為《讀<內圣外王的貫通>》,載于《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2期。


        《文明論視野中的大陸儒學復興》,刊于《天涯》2015年第5期,原題為《文明論視野中的大陸儒學復興及其問題》。


        《中國道路的核心是生活方式》,刊于《天涯》2012年第1期。


        《儒家復興與治理精神之重建》原題為《儒家傳統(tǒng)復興與國家治理精神重建》,刊于《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3年第8期。


        《歷史文化意識與世俗的超越》,刊于許紀霖主編《知識分子論叢》第8輯《世俗時代與超越精神》,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去家化”與“再家化”:當代精神生活的內在張力》,原載《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1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5年第2期轉載。


        《自由主義與儒家的會通:評許紀霖新文化運動的論述》,刊于《知識分子論叢》第14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以上論文,在收入本書時,根據(jù)本書編排的總體構想,對題名與內容皆有或多或少的修改,一些注釋及體例也做了統(tǒng)一的處理。


                                      陳赟 

        2015年7月20日 于滬上 一之間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