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任務重,自將口行至武夷山,四點起床,四點半左右出發(fā),當日沒有任何的講解與文化內容,時間全部用在了趕路上,但是由于路況復雜與艷陽高照,同學們依然無比艱辛。
今年重走隊伍配置比往年更強大,加上老師與志愿者一共二十八人他們來自各地,南到越南,北到北京。
八百年前,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從建陽寒泉精舍出發(fā),目的地是江西鵝湖。這一行人中最重要的兩個人名叫朱熹和呂祖謙。幾天后,一場被后世稱為鵝湖之會的曠世之辯即將拉開帷幕……
為探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底蘊,激發(fā)青年學子的社會責任感,7月8日下午,逸邇閣書院常務副院長周亮帶領團隊探訪了書院各個展區(qū),并詳細介紹了書院的文化積淀及其藏書珍品,旨在通過參觀逸邇閣書院,使實踐團成員深入了解其創(chuàng)辦理念和文化內涵。
回家這幾天投入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也一直在反芻這一路上所學到的知識。在不斷反芻的過程當中,我一遍又一遍更新了自己的認知和體會,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教育是有滯后性的。
十四天的徒步,讓我不斷反芻家庭、老師、朋友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成長。
何謂學習?學,覺也。習,鳥數飛也。學,為知曉天地間的道理和覺醒內在的本性。習,在日用中實踐所學,篤行所知。學、習是知行合一的打開生命的方式。
補發(fā)去年來自廈門的簡墨同學的研學總結
重走朱子路走近華夏先賢群體,串聯半部兩宋文化史。
與方生讀書會的相遇,是因為一本書,許倬云先生的《萬古江河》。
非常有幸,通過武夷博約書院的緣分,我第一次接觸到了建陽的石庵書院。這是個很特別的地方。我剛到的時候,有意識地去看看書院里面同學的氣象,發(fā)現很不錯,眼里有光,能看出來是真的在學。于是就問了問帶班的沈方方老師,沈老師說,同學們都是很有目標的人,有方向,我聽了后很贊嘆。
6月7日,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學近200名師生走進六藝坊開展研學活動。大家通過參觀六藝文化展覽館,體驗傳統(tǒng)拜師禮、活字印刷術等形式,學習六藝技藝、文化內涵及其價值意義,提升綜合素養(yǎng)、為成就全面健康人才奠定基礎。
5月12日-5月15日,全球私塾聯誼會袁彥老師來到石庵書院考察指導。我們有幸在這幾天向袁老師請教,并一起同游朱子故里五夫古鎮(zhèn)。
2024年5月12日上午九點,落筆書院開展了本學期第十二次讀書會,本次讀書會由陳彥軍老師講解并翻譯,其余同學給出自己的見解。
4月27日下午兩點本學期第十一次讀書會舉行,本次讀書會采取的是每個人分段翻譯,從原文出發(fā),帶領大家一起了解史記中“周本紀”的西周部分,下面筆者結合大家的講解和討論,從個人的視角來總結這場讀書會。
這是我們第四次徒步重走朱子路。
2022年與2023年我們進行了三場“重走朱子路”研學營,每一次行走都給我們留下難忘的記憶而今年,我們更進一步再赴中國思想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
再赴鵝湖之會:重走朱子路 · 磨練少年志
2024年4月21日上午九點,落筆書院開展了本學期線下第八次讀書會,全體師生行禮過后,再次齊聚一堂共同閱讀《史記》。本次讀書會采用創(chuàng)新的新形式,首先由大家依次翻譯,其他師生再發(fā)表各自觀點共同討論。
2024年4月13日上午九點,落筆書院開展了本學期線下第七次讀書會,全體師生向大成至圣先師行禮后,一同研讀并讀完《史記·夏本紀》。本次書會由同學依次對所讀內容進行翻譯串講,隨后,其他師生依次分享自己的闡釋和觀點。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