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賈慶軍】王陽明與老子宇宙觀和善惡觀之比較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1-08 18:44:02
        標簽:
        賈慶軍

        作者簡介:賈慶軍,男,西元一九七四年生,河北望都人。二零零零年陜西師范大學史學碩士,二零零三年南開大學史學博士,二零零六年任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歷史系副教授?,F(xiàn)主要從事浙東學術、中國思想史、中外文化比較研究。論著有《沖突抑或融合——明清之際西學東漸與浙江學人》、《浙江古代海洋文明史(明代卷)》、《黃宗羲的天人之辯》等。


        王陽明與老子宇宙觀和善惡觀之比較

        作者:賈慶軍

        來源:《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8年第1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一月廿一日庚子

                  耶穌2018年1月7日

         

        內容提要:陽明良知宇宙觀與其說受易經影響,不如說其受道家影響更多。陽明思想在宇宙論、認識論、善惡論等方面都接近道家。在宇宙論方面,陽明之良知與老子之道都是萬物本源。他們都承認本源乃是虛靈之存在;陽明良知之“未發(fā)”、“已發(fā)” 與老子道之“無”、“有”相近;陽明的知行合一之旨與老子的道德學說如出一轍;陽明強調理之優(yōu)先性,老子則強調道之優(yōu)先性;在陽明良知宇宙和老子道之宇宙中,人都居于核心地位;在關于神的問題上,陽明沒有明確反對神,但陽明有獨特的神之定義。老子沒有提到神之概念,但有其長生觀。與道之宇宙觀相比,陽明良知宇宙觀更加精微。在關于人所擁有的知識和能力上,陽明和老子皆認為人是具有先天之知和能的。在善惡觀上,陽明和老子沒有本質區(qū)別,他們都反對固定的、抽象的、人為的善惡觀,贊同自然本然之至善,只是陽明更精微。

         

        關鍵詞:王陽明  老子  宇宙觀  良知 道

         

         

        作者簡介:賈慶軍(1975—),男,河北望都人,史學博士,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從事浙東學術研究。

         

         

        前言

         

        關于陽明的良知宇宙觀,學界較少探討,探討更多的是作為心本體的良知。有學者曾探討過陽明思想與易經的關系,其中涉及陽明的宇宙觀。1但陽明思想其實已經超越了易經。雖然陽明使用了大量易經中的言辭,如乾知大始等,[1]210但他是以佛道混一宇宙觀整合了易經的宇宙觀?!兑捉洝酚懻摰闹皇呛筇煊钪?,其提倡“有”和陰陽之道。而其陰陽之道明顯來自于對后天天象的觀察,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易經·系辭上》)。這一陰一陽之道皆是對后天行跡的觀察和反應;而老子之道乃滲入先天之無。其道乃是先于有形天地而存在的。所以道家不是如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只是發(fā)展了易經陰陽之學中的陰,它反而是將后天陰陽置于更高的一個靈性本源中,即“道”中?!兑捉洝匪懻摰闹饕呛筇礻庩栔儯乙躁枮橹?。2而且在卦爻中,其將陰謀算計發(fā)展到極致,導致陰性十足。整部《易經》的精神是從陽開始,而逐漸走入陰。宋明理學和陽明對卦術的拋棄可能亦在于此。從后天有限形象中找出八個形象所作出的推算,是不會窮盡整體宇宙之奧秘的,卦術的失效是必然的。而停留在《易經》階段解讀出來的良知,更多的是對有形天地的模仿,最終也只是一個道德之心,而不會成為真正的宇宙本體。

         

        此外,佛家對心的強調將心推至宇宙本體的位置,這就使陽明將宇宙和心融為一體成為可能,其先天后天合一之論、本然非本然合一之論皆受佛道思想啟發(fā)。良知的貫通于是水到渠成。


        也有學者探討過陽明良知與道家思想的關系,3但在良知宇宙的生成、轉化方面還需深入。筆者在這里將陽明良知之宇宙觀和老子道之宇宙觀做比較,看其有何關聯(lián)之處。


        一 王陽明的良知宇宙觀


        (一)王陽明宇宙觀的三個階段

         

        王陽明的宇宙觀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停留在傳統(tǒng)天人兩分、以人合天的宇宙觀中。在1508年龍場悟道之前,陽明思想中的天人是分離的,即天乃是生化之源,人乃是其中一物,人要靠自己的努力來認識天理或天道,即以人合天、天人感應。人和物的關系也是分離的,人要從物中找到其知識和條理。其具體表現(xiàn)就是對儒家禮制的尊崇。陽明這時的宇宙觀和易經、荀子、孔子是接近的。

         

        第二階段,他體悟到天人合一、萬物一體、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知行合一之旨,建立了自己的宇宙觀。在1508到1521年之間,陽明開始嘗試打通天人之間的關系,使其融合無間,破除朱子之學帶來的支離和逐外狀況。最終其找到了心體這一突破口,心就成了天人交匯之處。天地生化萬物,而人乃天地萬物之心,萬物就不過是人之身體。人心天然就具有萬物之理,無需再逐外求理求義。萬物一體、心物合一、心理合一、知行合一之思想水到渠成。此時之心已經突破了有形天地的束縛,并將天地萬物都視為心之產物。一個宇宙本體之心誕生。

         

        第三階段,他提出良知說,確立了良知宇宙觀。1521年開始[1]180、185、785-787,陽明始用“良知”一語來概括其成熟的天人思想。在良知這一宇宙本體中,天道與人道、天理和人心交融在了一起。宇宙論、道德論也合二為一,良知既是宇宙論意義上的,也是道德論意義上的。心學各宗旨也在良知學中得到了系統(tǒng)地闡發(fā),如知行合一、體用合一等。由此標志著陽明天人思想的最后完成。他融合了儒釋道思想的精華,將傳統(tǒng)宇宙觀和天人思想推向了頂峰。

         

        限于篇幅,筆者在這里只做簡單概述,另有專文論此。

         

        (二)王陽明良知宇宙觀的內涵

         

        陽明良知宇宙觀具體如下。

         

        對陽明來說,天理良知作為宇宙本源,化生了天地萬物。精、氣、神乃本源良知之三種不同表現(xiàn)形式。[1]62,104精為陰,氣為陽,陰陽之用為神,這三者乃是化生天地萬物之基礎。這三者相結合,造出了天地萬物,包括鬼神,無所不有。[2]42

         

        天理良知化生為天地萬物,而人之良知則是良知天理化生之精華與核心所在,是為天地之心。4此天地之心即“我的靈明”。[2]43“我的靈明”(宇宙之心)與天地鬼神萬物(宇宙軀干)是一體共存的。[1]124


        那么,良知宇宙的具體化生成過程是怎樣的,良知中心、意、知、物的具體關聯(lián)又是怎樣的呢?


        整個宇宙的存在就是一個良知天理之存在,其發(fā)用流行、化生為萬物之后,就是一個意或氣的世界。[3]10作為宇宙本源的天理良知已發(fā)之后為氣,[1]61而心體之良知未發(fā)時原本與良知天理合二為一,隨同天理良知已發(fā)之后,則為人心之意。[3]10

         

        如此,與天理良知和人心良知相對應,“意”也分為兩層:一是作為萬物總體的意,即生成之意或氣;一是作為萬物樞紐和靈明的意,即感應之意。[3]10而在此靈明感應之“意”中,就包括了“知性”、“情感”、“意識”等內容。[3]10陽明這兩句話就可理解了,如引文所說“以其主宰之發(fā)動而言則謂之意,以其發(fā)動之明覺而言則謂之知,”“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故無心則無身,無身則無心。但指其充塞處言之謂之身,指其主宰處言之謂之心,指心之發(fā)動處謂之意,指意之靈明處謂之知,指意之涉著處謂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懸空的,必著事物。故欲誠意,則隨意所在其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歸于天理,則良知之在此事者,無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誠意的功夫?!盵1]90,91這里談到的身、心、意、知、物,皆屬于已發(fā)之“意”(或氣)中之內容。在“意”這個整體中,它們只是一件。身、物乃是“意”之總體中身體意義上的存在,心、意、知則是這“意”之總體中的靈明所在。所以,這里談到的“知”,也屬于“意”中的內容,而不是良知本體。而意中之“知”是通達此良知本體的最佳途徑,但它不是良知本體本身。

         

        因此,從宇宙生成之意義上來說,良知與意是體用關系。[3]11陽明的良知宇宙可圖示如下:

         

         


        天理良知和人心之良知本為一體,發(fā)用后,則是一個意或氣之世界。在已發(fā)世界中,頭腦(體)乃是人,而軀干(用)則是萬物。而在人自身也有體用之分,體為心,用為身。人心在發(fā)用中總體都為意,而意之主體乃是知,其軀干則是情感和意念。


        天理良知和人心之良知本為一體,發(fā)用后,則是一個意或氣之世界。在已發(fā)世界中,頭腦(體)乃是人,而軀干(用)則是萬物。而在人自身也有體用之分,體為心,用為身。人心在發(fā)用中總體都為意,而意之主體乃是知,其軀干則是情感和意念。


        所以,在陽明良知天理一元宇宙觀中,理和氣、人與物、心和身、知和意等的關系就是體和用的關系,也是知行合一的關系。陽明用知行合一來表述自己的學說,可謂是一語中的。體用合一或知行合一就是良知學說的靈魂。只是陽明需要用一個更簡潔的概念來表述自己的學說,最后才落實在“良知”這個概念上,如陽明所說:“我此良知二字,實千古圣圣相傳一點滴骨血也……某于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盵5]1278,1279

         

        二 老子道之宇宙觀

         

        說到老子,有人認為,老子乃中國唯一的一個哲學家,因為其哲學是從宇宙觀開始的。[6]當然,《易經》、荀子、孔孟也談天,但其天只局限于后天有形之天。且越到后來談得只是人際關系了。而只有老子直入宇宙本源,從先天之無入手談宇宙。這就是老子所說的“道”。

         

        關于老子“道”之解釋,不知其幾了?!?學界基本達成共識,在最高的意義上,“道”乃是宇宙本源,是一個實有的存在體,這一存在體是唯一的、絕對的。其所生的天地萬物則是相對的。道本身處于不斷變動中,萬物也隨之變動。相對的萬物在變動中不斷生滅。但絕對的、作為總體的道是不滅的。[7]25-27,160,174

         

        這一解釋的方向基本是合理的,但在具體的細節(jié)方面還有待推敲。其中,道和“有”、“無”的關系是關鍵,這影響著老子整個宇宙模型的結構。

         

        一般學者們認為,“無”和“有”都是道的別名,指的是形而上的“道”從無形質落實到有形質的一個先后持續(xù)的過程。[7]27,28,78,79這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值得商榷之處,按照老子的邏輯,“無”和“有”肯定是道,其都在道中。但道是不是就是“無”和“有”就難說了。

         

        這就需要一探老子高深的相對邏輯了。老子最讓人頭疼的是“有無相生”這一句。關于這一邏輯的章節(jié),主要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一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第四十章)

         

        陳鼓應先生認為老子的“無”和“有”是有兩個層面的:一是超驗層面、本體層面的,如第一、四十章中的“無”和“有”;一是現(xiàn)象界的,如第二、十一章中的“無”和“有”。[7]69,117

         

        這一區(qū)分有其合理性,但其區(qū)分的名目有待商榷?,F(xiàn)象和超驗、本體之區(qū)分乃來自西方,是否符合老子之邏輯難說。老子并沒有將宇宙一分為二,其“無”“有”顯現(xiàn)的是一種存在(道)的不同狀態(tài),并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分。所以,恰當?shù)膮^(qū)分應是:“有”中的“無”、“有”區(qū)分乃是有形界中的區(qū)分;道中之“無”“有”則是無形界整體與有形界整體之區(qū)分。

         

        這一區(qū)分并不太關鍵,關鍵的是,有無相生的邏輯是否適用于這一高層次的“無”和“有”。觀老子之言,顯然是可以的,他明確說“有生于無”。

         

        如此,我們便可以說,“無”或“有”全然是道,道卻不全然是“無”或“有”。也就是說,“無”或“有”還不能完全代表道。

         

        因為,如果有無相生的話,有和無就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它們是相對存在的。無論哪一方都不是絕對的存在。而按學者們所說,道乃是絕對的。絕對且唯一。然而,就是“相對”和“絕對”這樣的概念與存在,依然是相對而存在的。所謂“絕對”也就并不是真正的絕對了。所以,作為真正的絕對和獨立者,“道”要高于依相對而存的絕對。而“相對”就是“二”,與“相對”相對的絕對就是“一”。這在老子的言語中也得到了驗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保ǖ谒氖拢┯谑?,老子的宇宙模型就不止一種了。按照一般的理解所產生的模型如下:

         

         


        在這里,道就是“無”或“有”?!盁o”、“有”異名而同體,分別代表道之無形和有形狀態(tài)。此“無”、“有”乃本源性的存在?!盁o”、“有”化生天地萬物,乃成相對之宇宙。在這里,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這一層面的是“無”、“有”無論是存在還是概念都是相對的存在。在這里,“無”亦是一種存在,只是其不若具體的“有”占有一定的空間,如人的思想和觀念等就是一種“無”的存在○6。在這一層面,充滿了同異之區(qū)分。然而,道就在這相對中,如果人們執(zhí)著于相對宇宙的同異、有無之區(qū)分,就無法體認道。只有將相對融通之后,才會體悟到本源“有”、“無”之存在,進而及道。

         

        于是,道本身就是絕對和一,此一分為“無”、“有”兩種狀態(tài),此即為“一生二”?!坝小鄙鱿鄬τ钪妫礊椤岸??!?這個宇宙在兩種力量的交合下產生了天地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里的陰陽,并不是固定的某種存在,而是說萬物皆存在兩種相對的存在樣態(tài)。所以,所謂的“一”、“二”、“三”就并不是數(shù)量上的,而是道化生宇宙的三個階段和三個層次。

         

        在這樣一個宇宙中,道和宇宙乃是化生的關系,萬物皆由道生成,萬物都在道中。道化生之后,就不是獨立于萬物之外的存在,而是與萬物一體。但道也不隨萬物生滅而滅,所謂“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保ǖ诙逭拢?/p>

         

        然而,如果我們將老子的邏輯推到極致,本源之“無”、“有”皆是相對存在,道亦超出相對絕對之范疇,那么,老子的宇宙模型又將改變如下:       

         

          

         

        在這個模型中,生成萬物的“無”和“有”成了相對的存在,于是就導致了相對的逐級遞升,即不斷升級的“二”的序列。在更高層面的“無”、“有”后面,我們不知道其存在的樣態(tài)如何,只能是“非有非無”或“亦有亦無”的一種存在。而此存在又有相對的存在,即“非亦有亦無”或非非有非無”,以此類推,無限上升。最后,這些不同層面的相對有可能統(tǒng)合為絕對,即一。而道則是絕對后面的主宰,我們無法猜測其是何種存在,只知道其是超越相對與絕對的。而我們所能想出來的所有的概念和存在,都會落入相對,所謂“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相對之“無”、“有”的無限遞升即類似老子所說的“玄之又玄”,最后達到“眾妙之門”(第一章)。○8

         

        在這個宇宙中,我們不知道“道”是以化生的方式還是以其它方式生成了這個宇宙。我們能知道的是,萬物中都有道,[7] 27,391 “道者,萬物之奧”(第六十二章)。因此,我們看到的相對宇宙中,其實蘊含了道之奧秘,只有透過對道的體悟,才能突破相對的存在,從而揭開萬物一層層的面紗,通達其道,即自然之本性。

         

        隨著現(xiàn)代認知的發(fā)展,我們對事物的認知越來越深入。而唯其越深入,我們才知曉了宇宙之奧秘無窮,道之深不可測。然而,我們不得不說,我們現(xiàn)在擁有的知識,依然是無數(shù)的相對存在的知識中的一環(huán)。甚至我們還沒有突破最初的“有”、“無”之層面。如此,才使我們在“道”面前愈加謙卑。

         

        在這里,我們似乎陷入了矛盾,我們的有形宇宙是相對的,但又蘊含超越相對和絕對的道。按老子所說,萬物皆由道化生,皆是道之體現(xiàn),我們最終也是能體認到道的。但是,在人到達終極的體悟和認知之前,所有的一切就都是相對的。還沒有人敢宣稱他已經終結了道之認知。所以,就人的相對的眼光和理解來看這個宇宙,其呈現(xiàn)出的就是一系列相對的存在。只有在我們完全體認到道時,宇宙的絕對性甚至超絕對性才會顯現(xiàn)出來。人的這一責任和義務,也已經由道傳達下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ǖ诙逭拢?/p>

         

        老子對道的體認和我們這里對道的體悟,依然都是對道的部分體認。道一直和這個宇宙同在著,甚至這個宇宙消亡,道也不會忘。對道的體悟也就會一直進行下去。

         

        話轉回來,在生成我們這個有形世界的總體之“有”的后面,所有相對的“二”之序列也可以勉強統(tǒng)稱為“無”。這個復雜的宇宙模型于是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了,即“有生于無”。只是這個“無”,不能是簡單的和“有”相生的那個無。這是一個豐富的、不可測的無?!?所以,把老子道之學說說成是關于“無”的學說也未嘗不可。如此,我們再來看老子“無中生有”、“玄之又玄”、“道可道,非常道”等語句時,是不是又多了些許體悟呢!

         

        回顧世界文明的歷程,凡是高明的思想家必會走到“無”這里。蘇格拉底、柏拉圖的“自然正義”、尼采的“權力意志的永恒復歸”、海德格爾的“遮蔽的存在”、薩特的“存在先于本質”、福柯的“人之死”、德里達的“延異”、德波的“異軌”等,都不滿于抽象的本質和既有的實存,對存在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佛教的“不落兩邊,不住斷常,不著空有”思想更是如此了。

         

        而老子的“道”和“無”最早突破了抽象本質和經驗存在,指出了既存的宇宙無限擴展的可能性。老子高明若此。

         

        胡適、錢穆等認為老子的宇宙觀很大程度上是受當時紛亂時事的影響,出于對人生的安頓的向往,老子希望無為、不爭來結束這種動亂。這種人生觀才促使他倒推出了一個自然無為的宇宙觀。陳鼓應也認為老子的“道”論是一種預設,乃是對當時戰(zhàn)亂的一種反應。說得再高級一點,其宇宙觀也不過是“人內在生命的一種真實的抒發(fā)”。[7]63-66,68-71這種觀點有其合理之處,任何思想家皆免不了受時代的影響。但對高明的思想家來說,時代的問題只是其進行思考的一個契機,當其認真而深入地思考宇宙人生時,有可能使其超越當下的問題,體悟到某種超時代的真理。歷史上許多思想至今還具有效力,就是明證。人類對宇宙人生的認識并不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自然發(fā)展,其更多依賴的是每個時代的人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悟性的高低。正因為老子以其絕高的智慧將對宇宙的體認推到如此的高度,以致后世雖有諸多聰明智士,依然難以企及。

         

        隨著科技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科學發(fā)現(xiàn)證明佛、道宇宙觀的正確性。[8]這正說明,哲學思考與科學知識是不相悖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一樣,致力于對宇宙人生奧秘的探索,其知識都是道的一部分。哲學家是靠天才的悟性而體悟到宇宙之整體性的奧秘,只是他不做細化的科學研究??茖W家則是從細節(jié)著手進行研究,當其達到一個事物的整體認知時,往往會驗證高明哲學的某種學說。有的科學家甚至在哲學家的啟發(fā)下進行研究。○10

        三 陽明良知宇宙觀與老子道之宇宙觀比較

         

        (一)與道之宇宙觀相比,陽明良知宇宙觀更加精微

         

        1、良知與道皆為萬物本源。


        如上所述,良知天理乃萬物之本源,而道也是萬物之本源。這兩個本源都不是抽象的本體,也不是僵化的實體,它們都是充滿活力的虛靈之存在,都具有虛、靜、無之特征。如陽明說“無善無惡者理之靜”、 [1]29“良知之虛,便是天之太虛。良知之無,便是太虛之無形” [1]106等。老子則將道體描述為“玄牝之門”、“橐籥”、“混成”、“自然”、“無為”等狀??梢妰烧咧嘟?。11


        此外,這兩個本源化生天地萬物后,皆與萬物為一體,就不會站在萬物之外再發(fā)號施令了。如老子所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第七章)、“天道無親”(第七十九章)等。這些說的是,道已化于萬物之中,萬物若自循天道,自然能與道同在,若不循天道,則會夭折。陽明也說,“圣人只得順其良知之發(fā)用,天地萬物俱在我良知的發(fā)用流行中?!盵1]106

         

        這里對道的描述適用于前述老子兩種宇宙模型中的道,就不再分別與良知進行比較了。由上可知,陽明之良知并不是易經中之剛健有力的乾天,而是接近老子虛無之道。良知與道皆超越了《易經》后天陰陽之道。而陽明和老子追溯到了陰陽先天本源。這一本源更接近陰而不是陽,因為對陽明和老子來說,本源一定是虛靈無形之存在,如此才保證了其活潑潑之無限生機,而僵硬、剛強之實體是不可能成為本源的。有些學者認為《易經》崇陽而老子崇陰,這是對老子的誤解,他是在尋求陰陽之本源,而不是陷在陰陽任何一支里。

         

        2、老子道之“無”、“有”與陽明良知之“未發(fā)”、“已發(fā)”相近。

         

        就老子的第一種宇宙模型來說,老子所說的“無”和“有”可對應于陽明所說的“未發(fā)”和“已發(fā)”。

         

        如前所述,老子第一種宇宙模型中的“無”和“有”與陽明的“未發(fā)”和“已發(fā)”都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對老子來說,有無雖然是一體的,但“無”具有過程上的優(yōu)先性。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章);“道常無名”(第三十二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第四十章)。這都說明了有無乃是宇宙的一體兩面,“無”是道以無形的狀態(tài)存在,而“有”則是道以有形的方式存在。只是在階段性表現(xiàn)上,“無”在先,“有”在后,所以說“有生于無”。這里的相生并不是以分離或分娩的形式生產,而是化生的形式。可以說“無中生有”、“有中有無”,這和陽明的“未發(fā)”、“已發(fā)”一體之說也是一致的。

         

        陽明說,“未發(fā)之中,即良知也,無前后內外,而渾然一體者也?!窗l(fā)在已發(fā)之中,而已發(fā)之中未嘗別有未發(fā)者在,已發(fā)在未發(fā)之中,而未發(fā)之中未嘗別有已發(fā)者存?!盵1]64,65如前所述,未發(fā)和已發(fā)只是一個良知天理(或性)的不同階段之狀態(tài)而已,而這兩個狀態(tài)顯現(xiàn)的都是一個存在。在未發(fā)之中,已蘊含萬物之根苗,可說未發(fā)已發(fā)為一、萬物乃一;已發(fā)之后,良知(或性)化生為天地萬物,與萬物為一,性氣融為一體,亦可說未發(fā)已發(fā)為一。

        所以,老子所說的道之“無”就是陽明所說的未發(fā)之天理良知。只不過陽明將天理良知化生宇宙的過程描述地更為精微,如其所述:“良知之虛,便是天之太虛。良知之無,便是太虛之無形。日、月、風、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虛無形中發(fā)用流行?!盵1]106“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謂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謂之氣,以其凝聚而言謂之精,安可以形象方所求哉?”[1]62良知之虛無就如道之無名,良知乃是宇宙三大組成部分——精、氣、神——之母體。而老子只是簡單地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保ǖ谒氖拢├献硬]有具體交代生化的過程是什么樣的,氣又從哪里來。而陽明則更詳細地描述了良知創(chuàng)世的過程。

         

        以上是就道的第一種模型來進行的對比,而在第二種宇宙模型中,道可能高于有和無。而陽明的良知更接近于第一種道。于是,第二種模型中的道也就可能高于良知了。所以,老子之道可能高于陽明,而陽明良知體系之精微則勝于老子。

         

        3、老子的道德概念與陽明“知行合一”之旨如出一轍。

         

        我們略加考察就會發(fā)現(xiàn),老子的道德概念與陽明“知行合一”之旨是驚人地相似。如上所述,“道”有“無”和“有”兩種狀態(tài),當其為“無”時,勉強可稱為“道”;當其為“有”時,又可稱為“德”。“道”和“德”的關系就是體和用的關系,體用本為一。所以,“德”并不是獨立于“道”的另一種存在,毋寧說它是“道”之存在的另一種狀態(tài),即顯發(fā)狀態(tài)。如果說“道”乃萬物之源,“德”則是養(yǎng)物成物之功。如《道德經》所說: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成之熟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第五十二章)

        孔(盛)德之容,惟道是從。(第二十一章)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第十章)

        可以看出,道和德既有體用之分,又可看為一個。在第十章,“德”和“道”生養(yǎng)的界限更不復存在。所以,“道”和“德”的關系可圖示如下:

         

         

         

         “道”和“德”本是一個存在,即都是“道”。只是其有不同狀態(tài),在其為未發(fā)之無時為“道”,在其已發(fā)有形后為“德”。其關系就如同一個雞蛋(未孵化成形)和小雞(孵化后)的關系。

         

        而陽明“知行合一”之旨也是如此。如上所述,“知”即良知,此良知也有未發(fā)和已發(fā)狀態(tài):未發(fā)之良知,乃是無形之靈明存在,也是萬物本源;而已發(fā)之良知,則就是各種有形之行為或存在,是生養(yǎng)萬物之功。知行之關系就是未發(fā)和已發(fā)、體和用的關系。但如陽明所說,知行雖是兩字,說得卻是一個工夫[1]209。這一個工夫就是良知。如同老子的道德學說講的都是道一樣,陽明的知行學說講的都是良知。這也是最后陽明用良知來涵納知行學說的原因。與老子一樣,陽明知行學說可圖示如下:

         

         

         

        可以看出,陽明知行學說和老子道德學說的邏輯和內涵如出一轍。陽明則更顯精微。

         

        4、道之優(yōu)先性與理之優(yōu)先性的比較。

         

        在老子的言論中,有一句經常困擾著人們,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保ǖ诙逭拢┘热挥袩o一體,為何在這里又將道與萬物分開。其實這并不矛盾,“有物混成”乃是“道”之“無名”狀態(tài),也即陽明所謂“太虛”天理?!跋忍斓厣闭f得就是在有形天地出現(xiàn)之前的狀態(tài),即“道”之“無名”狀態(tài),或天理良知的未發(fā)之中。此時其還沒有化生成為有形之天地,因此才說其在天地之先。所以,“先天地生”說得是“道”在生成過程中的始源性和先在性。而“有”(即有形之天地)已經包含在“無”之中,只是還未生發(fā)出來。12及到已發(fā)之后,有無依然是一體,“無”是以“有”的狀態(tài)體現(xiàn)出來,道已經化生成為天地萬物,所以萬物莫不含道、莫不在道中。如莊子所說“道”“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莊子·知北游》)。但道在生成上的優(yōu)先性還是要注意的,道必須要借天地萬物來顯,但不能由天地萬物所生,只能說道生天地萬物。

         

        所以,老子這段話與與陽明所說的“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滯于見聞,而亦不離于見聞?!盵1]71,72是完全一致的。這里的“良知”就是“道”,而“見聞”則是有形天地。所以,真正懂得老子之“道”的,肯定是持“理一元論”而非“氣一元論”。這就是為何老子和陽明都鮮言“氣”而多言“道”或“理”的原因。在他們看來,能作為本源的只能是一個先天靈明之存在,而不是一個后天形氣之存在。氣只能作為次一級的本源。天地即為氣之范疇。所以,“氣”、“天地”屬于“有”之范疇;而“道”、“理”則是“無”之范疇。有生于無,而不是無生于有。因此,“道”和天理良知必在天地之先。兩種宇宙模型中的道皆是如此。

         

        在宋明大儒中,恐怕只有陽明和程顥等悟到了老子之意。其他人要么停留在粗糙的“理一元論”,如程頤、朱熹等;要么持“氣一元論”,如張載、劉宗周、黃宗羲等。清代學者則更多的是在“氣一元論”中徘徊,如戴震、章學誠、王夫之等。

         

        5、道中人之大與良知宇宙中人為天地之心的比較。

         

        對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老子和陽明也相近,但陽明闡釋得更精微,人之核心地位更明確。

         

        老子曾說:“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ǖ诙逭拢┻@就突出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與道、天、地擁有幾乎同樣的地位。在天地所生萬物中,人之地位無疑是最高的。而人心之靈明使其最能體悟道之奧秘。

         

        老子對人自然體道的能力是樂觀的,其反復說,“絕圣棄智”、“絕巧棄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第十九章);“絕學無憂”(絕學無憂);“常使人無知無欲”(第三章);“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第三十七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則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五十七章)。這些都說明,道生成天地萬物(包括人),萬物先天與道一體,皆能通達和體悟道,靈明之人更是如此。

         

        萬物和人不需要再學什么,只要其按照道所賦予它(他)的自然本然之性運行,一切皆會自化、自正。一切皆會自然成就其本來就該成就的樣子,“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三十七章)。道自然發(fā)用,不刻意作為,一切皆自然而然生成。只有人受有形外物引誘,才會偏離自然之道,造成道的滯礙,從而產生各種混亂和問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第十二章)。所以,人們要做的是減損外物帶來的欲望,直到恢復自然無為之道,所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第四十八章)。而圣人要做的也是恢復人們的先天自然本性,而不是肆意妄為,“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保ǖ诹恼拢┳詈玫慕逃∈恰安谎灾獭?,最大的益處恰是“不為之益”(第四十三章)。

         

        所以,老子相信人的先天自然本然之性乃是最好的,是合乎道的。而人作為最靈明之存在,也有輔助萬物復歸其自然的天職。所以,只有人能取天下,但并不是占有和隨意處置天下,他必須以道之無為自然之方式來治理天下,“無為而無不為,故取天下常以無事;乃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第四十八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保ǖ谖迨哒拢爸稳?,事天,莫若嗇?!保ǖ谖迨耪拢┻@里說得都是以合乎自然之道的方式來治天下。人的地位可謂高矣。道所賦予的人之治人事天的責任和能力,把人之地位抬升到僅次于天的地步。且天乃自然而然運行,而人則能自覺去偱道而行,在靈活性上更勝一籌。

         

        至于陽明這里,人之地位就更提升了:人乃是天地之心,萬物之頭腦。天人合一、萬物一體在陽明這里得到了最完滿的體現(xiàn)。如前所述,天理良知為萬物本源,其化生萬物之后,天理良知之靈明即凝結在人心上,成為人心之良知,所謂“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盵1]44,45在有形天地中,人即為天地之心,[1]124萬物不過是人之身體和四肢。在此一體中,人心良知先天知曉萬物之自然本然之狀。人之天職就是將自身和萬物的自然本然之性開發(fā)出來,完成天理良知自然所蘊含的一切,“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1]44,45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人可以為所欲為,其還要受天理良知自然之道的約束,因為其自身乃是從其中化生而來,盡管他是天理良知之最靈明的那部分。

         

        對陽明來說,人心之良知也是先天具有的,只是后天為形質私欲所迷,才產生了良知之遮蔽。[1]250,251陽明還描述了良知高明的自然狀態(tài),“無知無不知,本體原是如此。譬如日未嘗有心照物,而自無物不照。無照無不照,原是日的本體。良知本無知,今卻要有知。本無不知,今卻疑有不知。只是信不及耳。”[1]109良知一片澄明,自然而然就知是知非,不必再刻意有個知的動作,它就無所不知,所謂“無知無不知”。這與老子的無為而無所不為何其相似。

         

        可見,在關于人在宇宙中的核心地位上,陽明和老子是非常接近的,只是在陽明的思想中,人之核心地位更為突出。而關于人所擁有的知識和能力上,陽明和老子也是接近的,即人是具有先天之知和能的。

         

        而陽明對人這一先天知、能的描述更清晰。人先天之知和能是以潛在的形式存在的,需要一步步自然開發(fā)伸展出來。他說,“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用力,漸漸‘盈科而進’……嬰兒在母腹時,只是純氣,有何知識?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能識認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負,卒乃天下事無不可能。皆是精氣日足,則筋力日強,聰明日開。不是出胎日便講求推尋得來。故須有個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萬物,也只從喜怒哀樂未發(fā)之中上養(yǎng)來。后儒不明格物之說,見圣人無不知、無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時講求得盡,豈有此理?”“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葉,葉而后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1]14為學之本原,便是天理良知。人們隨時都要保持心靈之自然無為狀態(tài),不斷將潛在的自然之知、能開發(fā)顯現(xiàn)出來,由自身而及天地萬物,就是良知不斷發(fā)用流行之過程。至于人們能夠逐漸認識到自身和世界的奧秘,以及現(xiàn)今的各種知識,包括科學知識,也皆因這先天之萬物一體及萬物一體之核心——心體之良知所賜,否則,人們是不可能認知萬物的。隨著宇宙的發(fā)用和心體良知潛能的逐漸展開,宇宙的奧秘終將會全部被揭示出來。人類與整個世界就在這種自然發(fā)用中生成和發(fā)展。

         

        最能體現(xiàn)陽明這種高明的先天認知論的是這段話,“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盵1]108人與花的關系就是已發(fā)萬物中人之良知與物的關系。人心乃萬物之頭腦,物為軀干,本為一個整體,若沒有頭腦,自然也就沒有軀干,所以,花離開我的靈明自然也不存在,我的靈明沒有花時也不會涌現(xiàn)。作為同是良知天理中的存在,人心良知先天就能夠認知花的一切。只是這一認知是潛在的,需要兩者之相遇和相互切磨,將心之潛在之知開發(fā)出來。如此,人與花之共生共存的關系就從兩方面體現(xiàn)出來:(1)生存論上的共存:在良知天理中的先天一體是一種潛在,只有在發(fā)用中,兩者相遇時,這一共存關系才明了和顯現(xiàn)出來。我們后天能體悟到萬物一體和心物一體,正是基于這種先天一體的良知宇宙。而在相遇之后,人和花共同成長和互相依存的關系就更明顯了。人和花的關系就像花朵和枝葉的關系,人(花朵)沒有花(枝葉)是無法生存的,花(枝葉)沒有人(花朵)將失去目標和中心。人和花必將一起鑄造一個共有的家園;(2)認知論上的共存:在良知宇宙中,人先天具有花的知識,但其也是潛在的。只有人與花相遇后,對花的先天知識才一點點顯現(xiàn)出來。而關于花的知識的生長同時也會促進良知的展開。人與花的知識都獲得了生長。人與花這些知識生長的同時也是其生存的展開。這是陽明良知宇宙論中生存論和認知論的完美統(tǒng)一。這種生存和認知也適用于其他事物,無論是人與自然還是人與人之間。這正體現(xiàn)了陽明良知本體工夫合一、知行合一的思想。陽明良知之先天具足和后天切磨相結合的認識論(即知行合一),無疑是一種非常高明的認知論,超越了唯物、唯心之單一認識論。

         

        老子的認知論顯然沒有陽明整全和精微,老子傾向于先天具足,忽略或否定后天切磨工夫。陽明的先天具足卻要借助于后天工夫才能達到。這就避免了其弟子王畿之崇尚本體和錢德洪崇尚功夫之弊端。所以陽明會說,“汝中須用德洪功夫,德洪須透汝中本體。二君相取為益,吾學更無遺念矣。”[5]1306然而,這一認知論的根本還是在良知先天具足上[1]209,良知既是致知工夫的出發(fā)點,也是其最終目的。

         

        (6)關于神和長生的問題,兩人有不同。

         

        老子沒有提到神,但提到了長生的問題。雖然老子在《道德經》第二章以相對辯證法將天地萬物(包括人)都判了死刑,但他并沒有反對絕對的和永恒的存在。通過考察,可以看到,在老子這里,長生可以以兩種方式存在:一、聲名之不朽。老子說“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保ǖ诙拢┦ト俗裱纴硪龑Ш凸芾砣f物,是以獲得世代名聲。從精神和靈魂上不朽。二、身體和靈魂的雙重不亡,與宇宙整體或道完全合一。老子說“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第二十五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私)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第七章)完全與道一體,這就擺脫了具體事物的生生滅滅,從而留存長久。效法天地無私的圣人也因此留得名聲。老子還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六章)谷神就是道體。道體至虛,亙古今而長存,故曰谷神不死。所以,與整體有形天地和無形之道的合一皆能不朽。這種合一如何通達呢?修道。修道的方法是:“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第十六章)。

         

        而在陽明這里,一個實體化、外在的神也是不存在的。如前所述,所謂神,不過是良知天理的一種存在樣態(tài)而已,良知之妙用即為神[1]62?!吧瘛碧刂噶贾\行過程中不可預測和捉摸的一種樣態(tài),也即良知之靈明狀態(tài),它不受形質之束縛。這樣的“神”和“精”、“氣”同屬于良知天理,也即處于一個宇宙之中。所以,在陽明這里,無形之靈明和有形之精氣仍屬于同一個世界,沒有超驗和經驗之區(qū)分。這種神明在民間被冠以具體的形象后,就成為人們膜拜的各種神祇了。如果說人們敬畏神祇的話,也是因為神靈不受形質約束,功用神奇。這也就導致許多人修煉身心,希求能如神仙一樣。然而這些神仍屬于良知天理或天道,并不在其之外。所以,中國的神都為自然神靈,同屬于太虛,沒有超驗之色彩。13如此人和神也就在一個宇宙之中,在陽明天人一體之旨中,人心之良知與天理良知合一,就有可能達到這種神明的境地。14正是借助于良知之神明,人才得以知善知惡、為善去惡,達到至善之境地。因此,領悟和踐行了神明良知就如神明一樣長生,至于肉體是否長生是不重要的。

         

        可以看到,老子和陽明都沒有反對神,也都贊同長生可能。但對神的含義都有特別規(guī)定。陽明認為良知即為神,老子則將神和道相類。陽明認為長生不僅是指身體意義上,還有更廣闊的內容,他更傾向于精神意義上的修養(yǎng)實踐。老子之長生則力求兩者兼具,內外同修。

         

        (二)在善惡觀上,陽明和老子沒有本質區(qū)別,只是陽明更精微。

         

        由于兩人之宇宙觀和善惡觀是緊密相連的,這里也捎帶提及一下。有的學者已經指出陽明善惡觀與老子善惡觀之相似,他們都反對固定的、抽象的、人為的善惡觀,贊同自然本然之至善。[9]113,114

         

        老子和陽明回到了善惡的源頭,從宇宙論上來談論善惡。

         

        在老子著名的相對論中,善惡不過是人為制造的,而道乃是自然至善的?!疤煜陆灾乐疄槊?,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且允ト颂師o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保ǖ诙拢┯行问澜绲纳茞菏窍鄬Χ?。為了擺脫人為的各種善惡區(qū)分的困擾,就要遵循道之自然無為之則,如此才能自然而然,也是至善。

         

        但老子的宇宙中善可以分為不同等級,即道、德、仁、義、禮。“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無以為;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保ǖ谌苏拢┰谶@個序列中,道和上德(或稱“玄德”15)乃是一體兩面:道為體,(玄)德為用。道和玄德都是無為而無不為之至善存在。而下德,以及上仁、上義、上禮等,解釋有意作為的層面,較之道和玄德就低級了。而這些人為之善就成了混亂的根源,其中尤其以最刻意作為、最低級的善——禮——為最。也可以說,在至善之道和玄德之外,皆為惡。

         

        所以,如果以一般的善惡觀念來表述老子之道的話,自然至善之道和玄德可稱為“善”,而不自然之仁義禮則為“惡”。老子這一善惡觀不僅適用于人,也適用于自然界,合乎道之自然的事物就是善,不合乎自然的即為惡。在第五章中,天地自然界和人之善惡清晰表露出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保ǖ谖逭拢┨斓睾腿f物皆從道來,道及其自然法則已經化入天地萬物中,萬物只要保持其自然本然狀態(tài),自然無事,是為善。而萬物不守自然之道,則會產生禍亂災害,是為惡。善惡皆由萬物自身所致,道或天地不會再跳出來去照顧哪一個,合道則生,不道早已。人類也是一樣,人自身也在道中,尊受自然即為善,善則生;不守自然即為惡,亦不道早已。圣人也不會再出來特別關照和救贖哪一個。老子擔心的就是圣人或精英自恃聰明,人為地制造一些善惡標準來折騰,反而會迅速敗壞人類,所謂“多言數(shù)窮”。人類要想好好走下去,還是要守自然之道,即“不如守中”。圣人能做的也只是教導大家遵守自然之道,依然是無為而無所不為。所以,有形自然和人就不要幻想有個神仙來拯救自己了。道已經在萬物和人之中,守道自然會得到救贖。

         

        而對于陽明來說,循良知天理之自然即為至善,即善。而自然至善之過和不及才為惡。因此,善惡本為一物。他說:“至善者,心之本體。本體上才過當些子,便是惡了;不是有一個善,卻又有一個惡來相對也。故善、惡只是一物?!薄吧?、惡皆天理。謂之惡者,本非惡,但于本性上過與不及之間耳?!盵1]97在良知宇宙中,萬物在其本然或自然狀態(tài)中,皆是無善無惡的,或是至善的。這一“至善”概念也可用一般意義上的“善”來表達。換句話說,萬物之本然或自然就是善,也可說是只善無惡的。沒有另外一個惡與善對立存在。那么惡又是什么呢?惡不過是本體至善(或善)狀態(tài)的過與不及。

         

        如此,陽明之善惡觀和老子一樣,超越了尋常的人為善惡觀,將善惡直接追溯到宇宙本源。

         

        根據(jù)陽明之善惡邏輯,宇宙間的善惡可分為兩大類:(1)有形自然界的善惡:萬物自然本然即為善;萬物拘于形質而產生的過和不及即為惡。(2)人之善惡:人心良知發(fā)用流行,則產生人心之知、情、意,知、情、意之自然流行即為善(知、情、意上的善);人受僵滯形象和觀念影響,在知、情、意上產生過與不及即為惡。[3]7-13這里不談人之行,因為根據(jù)陽明知行合一的邏輯,行已經包含在良知之中。

         

        所以,老子和陽明之善惡觀皆超越了一般的善惡觀,直入其宇宙本源。不同的是,陽明之善惡觀中對人的析分更加精細。且在“知”之善惡中為科學之知(見聞之知)留下了可能性。只要見聞之知皆符合本然之知(良知),皆為善。對萬物和人的各種科學知識如果揭示出其自然本然之道,即為善??茖W認知的過(科學主義)和不及(偽科學)即為惡,包括對科學的濫用。

         

        陽明的不足之處就是最終將儒家孝悌倫理等同于自然道德。[9]114,115如果這是出于對當時大環(huán)境的考慮,是權宜之計,也可以理解的。盡管陽明如此小心,仍然免不了同時代人對他的攻擊。如果陽明真心認為儒家道德乃是天理,則良知天理就固化了,其學說也就自相矛盾了。老子顯然并沒有將道與儒家倫理等同起來,其思想更具開放性。

         

        然而,陽明還是給自己留了后路的,在《稽山書院尊經閣記》中,他寫道:

         

        經,常道也,其在于天謂之命,其賦于人謂之性,其主于身謂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浾叻撬嵝闹5酪?。……故六經者,吾心之記籍也;而六經之實,則具于吾心,猶之產業(yè)庫藏之實積,種種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記籍者,特名狀數(shù)目而已。而世之學者,不知求六經之實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響之間,牽制于文義之末,硁硁然以為是六經矣。16

         

        在這里,陽明批判了那些求道于文義之末且亂經、侮經、賊經之人,提倡以心來驗證體悟六經。天道與人心本為一,而天道在各種文獻中的文字化就是經。六經不過是道之載體,道與人心相通,六經就是人心之載籍。六經是天道的文字化,且只是天道的一部分。因此,六經也就不過是心的文字化而已,我們尋求對六經的體悟和理解時,只要向我們內心去求取就好了,不必流連于六經的文字訓詁、誦讀,只要人心去掉后天人欲之羈絆,向天道回歸,六經之精髓和神意自會顯露于心。

         

        當然,這也并不否認文字六經的重要性。它們皆是先賢對天道的部分體悟。我們可以籍著這些體悟來探求更完整的天道。在這個意義上,先賢的智慧就是我們接近天道的階梯。所以,六經的存在不過是提醒那些被私欲蒙蔽的人復歸于道,而真正的道就在于自心。于是,陽明在將六經與道或心連接起來的同時,又使道或心保持了開放性。如果通過對本心的發(fā)掘,發(fā)現(xiàn)六經不過是固化的教條,也可以將其進行修正。這樣就保持了道(心)和儒家倫理的緊張性。陽明的高明也在于此。后世將陽明之學闡釋為革命、主體性之學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當然,老子和陽明所向往的至善或絕對善,乃是一個最高理想。在現(xiàn)實中自然至善往往難達,出現(xiàn)的都是過和不及,也即惡。而人為之惡尤其多。這樣的惡恰恰以各種善的面目出現(xiàn)。所以,對于人造的善惡倫理準則,我們承認其具有某種合理性,但同時又要知曉其相對性和局限性。

         

        結 語

         

        通過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與其說陽明良知宇宙觀受易經影響,不如說其受道家影響更多。正如學者所說,宋明儒學的奠基者乃周敦頤及其《太極圖說》。正是其無極太極宇宙論奠定了宋明儒學宇宙論的基礎。而這一宇宙論更多地是融合了道家的宇宙觀。周子的“無極而太極”思想接近于老子的“有生于無”、“有無相生”等思想。[10]1-14陽明自然也接受了這種相似性。所以我們就不奇怪,陽明思想在宇宙論、認識論、善惡論等方面都接近道家。

         

        在宇宙論方面,陽明之良知與老子之道都是萬物本源。他們都承認本源乃是虛靈之存在;陽明良知之“未發(fā)”、“已發(fā)” 與老子道之“無”、“有”相近;陽明強調理之優(yōu)先性,老子則強調道之優(yōu)先性;陽明的“知行合一”之旨與老子的道德概念正相契合;在陽明良知宇宙中和老子道之宇宙中,人都居于核心地位。與道之宇宙觀相比,陽明良知宇宙觀更加精微;在神和長生的問題上,陽明和老子都沒有明確否定神,但都對神之含義有獨特規(guī)定。對長生的含義兩者也不盡相同。在關于人所擁有的知識和能力上,陽明和老子也是接近的,即認為人是具有先天之知和能的。在善惡觀上,陽明和老子沒有本質區(qū)別,他們都反對固定的、抽象的、人為的善惡觀,贊同自然本然之至善,只是陽明更精微。

         

        總之,陽明和老子宇宙觀的開放性和高明性,使我們迄今仍然能從中得到啟發(fā)。這是我們應保存和發(fā)掘的寶藏。

         

        注釋:

         

        1溫海明:《王陽明易學略論》,《周易研究》1998年第3期,第23-32頁;范立舟:《〈周易〉與陽明心學》,《周易研究》2004年第6期,第68-72頁;朱曉鵬:《陽明龍場《易論》的思想主旨》,《哲學研究》2008年第6期,第17-24頁。

        2陳鼓應先生為了論證老子思想乃中國哲學的主干和基礎,大力論證《易傳》乃道家思想的體現(xiàn)(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5、6頁;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版)。其實這大可不必。老子之宇宙觀遠比易經要深遠,不必因為比附易經中的后天宇宙觀而損害了老子之高明。陳鼓應也看到,在《道德經》中,“天”都是比“道”低一級的存在(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63頁),而“天”在易經中卻是最高的。所以,老子之宇宙論是高明的。正因為其高明,才不會被常人尊為主流。而相對較易理解和操作的易經傳統(tǒng)和儒家學說才大行其道。這都是老子所預見到的,學者不必為此自擾。

        3朱曉鵬:《王陽明與道家道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朱曉鵬:《論陽明學良知本體論對道家有無之辨思想的融攝》,載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會議論文《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九輯)下冊,2012年;朱曉鵬:《論陽明心學本體對道家形而上智慧的融攝》,《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七輯),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版,第332-355頁;朱曉鵬:《論王陽明中后期對道家道教思想的融攝》,《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5年第6期,第30-35頁;何靜:《論王陽明“無善無惡心之體”對道家智慧的融攝》,《浙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第112-115頁。何靜:《論王陽明的良知說對道家智慧的融攝》,《孔子研究》2005年第4期,第39-47頁;何靜:《論王陽明心學對道教的融合》,《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年第1期,第95-98頁;何靜:《論王陽明的致良知說對儒釋道三教的融合》,《浙江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第120-126頁。

        4何靜教授曾談及陽明良知的宇宙論層面及良知宇宙生成過程,但對此生成過程中天人之間的關系并未細論,何靜:《論王陽明的良知說對道家智慧的融攝》,《孔子研究》2005年第4期,第43、44頁;何靜:《論王陽明心學對道教的融合》,《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年第1期,第95、96頁。

        5關于這些,可見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版;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劉笑敢:《老子古今》(上、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李爾重:《<老子>研究新編》,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等。

        6說得再極端一點,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所說的“真空”也不是空無一物,而是充滿著有生氣的存在。(美)F·卡普拉:《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朱潤生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208頁。

        7陳先生也提到了這樣一種關系,見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第234頁

        8在這一點上,憨山大師的解釋可資借鑒。憨山大師點明了道對“無”、“有”之超越。(明)憨山注:《老子道德經解》(《憨山大師法匯初集》,香港:香港佛經流通處印行,1997年版,第九冊)第52頁。

        9有學者將老子之“無”歸納為三重含義:人類的未知領域;世界的整全;某種特性的闕如等。其中的未知領域接近我們這里的闡釋。見唐士其:《老子哲學中“無”的三重含義——一個比較哲學的考察》,《哲學研究》2016年第11期,第32-39頁。

        10如湯川秀樹在《莊子》思想啟發(fā)下進行物理理論思考。(美)F·卡普拉:《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第384頁。

        11有學者也談到良知之虛與道之無的相似,但只是在心本體上來談良知,并沒有放到宇宙論上。何靜:《論王陽明“無善無惡心之體”對道家智慧的融攝》,《浙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第112-113頁。

        12湯一介先生也持此觀點,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第172頁。

        13明代名士鐘振之對神鬼之本質有精辟之論述,其觀點和陽明是接近的,他在《避邪集》中說:“故凡天神鬼人,茍能于一事一物之中,克見太極易理之全者,在天則為上帝,在鬼神則為靈明,在人則為圣人,而統(tǒng)治化導之權歸焉。倘天地未分之先,先有一最靈、最圣者為天主,則便可有治而無亂,有善而無惡,又何俟后之神靈、圣哲,為之裁成輔相?而人亦更無與天地合德,先天而天弗違者矣。彼烏知吾儒,繼天立極之真學脈哉?”(吳相湘編:《天主教東傳文獻續(xù)編(二)》,《辟邪集·天學再征》,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版,第933-934頁)所謂的上帝、鬼神、圣人皆是太極之不同形質之體現(xiàn)而已。

        14王陽明也沒有明確否認有這些自然神靈之存在,只是他更認可于良知之神明。在他與陸澄關于養(yǎng)生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他這一態(tài)度。他告訴陸澄說:“京中人回,聞以多病之故,將從事于養(yǎng)生。區(qū)區(qū)往年蓋嘗斃力于此矣。后乃知養(yǎng)德、養(yǎng)身只是一事。元靜所云‘真我’者,果能戒謹恐懼而專心于是,則神住、氣住、精住,而仙家所謂長生久視之說,亦在其中矣。老子、彭篯之徒,乃其稟賦有若此者,非可以學而至。后世如白玉蟾、丘長春之屬,皆是彼所稱述以為祖師者,其得壽皆不過五六十。則所謂長生之說,當必有所指也。元靜氣弱多病,但宜清心寡欲,一意圣賢,如前所謂‘真我’之說;不宜輕信異道,徒自惑亂聰明,斃精竭神,無益也?!保ǎ鳎┩跏厝首骸锻蹶柮魅?,下冊,年譜二,第1282頁)對陽明來說,精、氣、神已經全都涵納在良知之中,只要一心致良知,養(yǎng)德、養(yǎng)身即是一事,不必再另外去尋個養(yǎng)生,如此只會惑亂聰明、斃精竭神,于德于身皆無益;也見朱曉鵬:《王陽明與道家道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15“道生之,德畜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保ā兜赖陆洝返谖迨拢┻@里的道、德乃一體兩面,道為體,德為用。德之最高層面即為玄德,與道一體。

        16(明)王守仁撰:《王陽明全集》,上冊,第254、255頁。在一首詩中,陽明也表達了心對六經以及僵化禮制的超越,“千圣本無心外訣,《六經》須拂鏡中塵。卻憐擾擾周公夢,未及惺惺陋巷貧?!保鳎┩跏厝首骸锻蹶柮魅?,下冊,第1292頁。

         

        參考文獻

        [1] (明)王守仁撰,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M].上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 賈慶軍.陽明良知之宇宙存有論和道德存有論釋義——兼論牟宗三之道德存有論[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3] 賈慶軍.陽明“無善無惡”到“有善有惡”的宇宙生成論闡釋[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6(3).

        [4] 呂思勉.國學綱要[M].北京:金城

        出版社,2014:247-249.

        [5] (明)王守仁撰,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M].下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 木心.1989-1994文學回憶錄[M].上冊.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72,173.

        [7]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8] (美)F·卡普拉.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M].朱潤生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96-208.

        [9] 何靜.論王陽明“無善無惡心之體”對道家智慧的融攝[J].浙江社會科學.2005(4).

        [10] 林國雄.試由濂溪思想說開來.新道學經營管理學報[J].第二十四輯.慈惠堂出版社,2017年6月.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