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賈慶軍作者簡介:賈慶軍,男,西元一九七四年生,河北望都人。二零零零年陜西師范大學(xué)史學(xué)碩士,二零零三年南開大學(xué)史學(xué)博士,二零零六年任寧波大學(xué)人文與傳媒學(xué)院歷史系副教授?,F(xiàn)主要從事浙東學(xué)術(shù)、中國思想史、中外文化比較研究。論著有《沖突抑或融合——明清之際西學(xué)東漸與浙江學(xué)人》、《浙江古代海洋文明史(明代卷)》、《黃宗羲的天人之辯》等。 |
詩說堯母
作者:賈慶軍、馬曉霞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保定日報》2017年11月副刊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月初三日辛亥
耶穌2017年11月20日
作為三皇五帝中的一員以及三代之治的肇始者,堯的輝煌功業(yè)是怎樣頌揚都不為過的。而堯的生養(yǎng)教化者——堯母,則更是不容忽視的。
堯母慶都,生于今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而“望都”一名也來自堯母。堯母所居之地名“都山”。又因都山乃一孤零零之山巒,“四面平坦,不與他山相接”(《望都縣志》民國二十三年版),因此又名“豆山”、“孤山”。而“都山”又名“望都山”。張晏《漢書》注云:“堯山在北,都山在南,堯母登堯山可望都山,故名”。堯母和愛子生活在堯山后,因為思鄉(xiāng),登堯山而眺望都山。都山因此也叫“望都山”。所以,無論是“豆山”、“孤山”、“望都山”,指的都是“都山”。而望都縣則因“望都山”而得名。
作為望都人,筆者在這里表達一份晚來的自豪。在外求學(xué)廿十余年,才知家鄉(xiāng)原來是堯母故鄉(xiāng),實在汗顏。
對于堯母的頌揚,古來詩賦不勝枚舉。望都縣政協(xié)何任道先生、王英輝先生嘔心數(shù)年,收集、編撰了《詩讀望都》(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出于該書之文獻將只注頁碼)一書,在保存望都豐厚的歷史文化方面,功不可沒。其書中大部分詩篇就是詠頌堯母的。在這些詩篇中,彰顯出了堯母的道德功業(yè)。我們將擷取部分詩篇進行賞析,以窺堯母德業(yè)之梗概。在詩人眼中,堯母的德業(yè)基本可分為如下幾類:
一、生化之功
《易經(jīng)》有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化萬物,乃天地之大德。而人倫中的生化則是天地大德的繼續(xù)。對父母生化之恩的感戴自然也就成為了中華傳統(tǒng)倫理中的重要內(nèi)容。在許多詩篇中,都對堯母的生化之功進行了贊頌,如:
茅茨不剪階三尺,想見當(dāng)年誕圣時。(明·錢天錫,《謁堯母陵》,頁252)
不有靈文受天佑,安能至德誕作兒?(清·王岱,《堯母祠》,頁255)
圣實三妃庸輔帝,誕惟一子肇封唐。(清·錢載,《堯母陵下賦》,頁278)
惟母能儀地,生男乃則天。(清·陳洪書,《謁堯母陵廟》,頁293)
三阿堯母里,育圣啟中天。(清·升寅,《謁堯母陵》,頁302)
運啟中天帝祚興。(清·花沙納,《堯母陵》,頁304)
飲水思源按世譜,帝母乃為萬世祖。(清·高賡恩,《謁堯母陵》,頁309)
篤生有圣子。(清·楊晉恒,《堯母陵懷古》,頁317)
圣子篤生傳勝地,而今猶是帝王州。(民國·楊光運,《題堯母陵》,頁318)
厥母生堯,如與萬世生。(清·毛逵,《過堯祠》,頁345)
生兒能象帝嚳賢。(清·楊士魁,《詠堯母洞》,頁474)
這些詩都是在贊頌堯母生育之功。正是這一偉大的孕育,奠定了中華千萬年的圣王治業(yè)之基礎(chǔ)。一句“厥母生堯,如與萬世生”代表了對這一生育行為的最大贊美。順便說一句,中華先人對生養(yǎng)的崇拜似乎容易形成家長式的占有和專制。必須承認,生養(yǎng)崇拜容易助長這種傾向。但這種占有和專制卻不是必然的。因為在生養(yǎng)崇拜中除了生養(yǎng)這一形式外,還有其具體的內(nèi)涵,即生養(yǎng)乃是天地大德的體現(xiàn),必須是仁慈的,而不是粗暴的。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生養(yǎng)的最高境界恰恰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只有對生養(yǎng)形式的絕對化和神圣化才會導(dǎo)致粗暴的專制和占有。接下來我們要談到就是堯母仁慈的生養(yǎng)之德。
二、母教、母儀之至德(坤德)
如果說生育乃是成就堯圣王事業(yè)的物質(zhì)基礎(chǔ)的話,那么生育后的教化和培養(yǎng)則是更為關(guān)鍵的環(huán)節(jié)。沒有好的教育和培養(yǎng),是不可能擁有如此輝煌之功業(yè)的。幸運的是,堯母慶都正是一個合格甚至說完美的母親。其良好的品德和教養(yǎng)奠定了堯的道德和修養(yǎng)之基調(diào),而這也成為其統(tǒng)治的根本。所以,對堯母的母儀風(fēng)范和教化之功的贊頌是最多的,具體如下:
欽明想已成胎教,神圣元歸衍帝潢。(明·李如圭,《謁堯母祠》,頁244)
母儀不可見,累累見孤塋。(明·姚奎,《吊堯母、丹朱》,頁246)
誕圣名猶茂,開唐業(yè)故隆。(明·區(qū)大相,《慶都堯母祠》,頁248)
不有靈文受天佑,安能至德誕作兒?(清·王岱,《堯母祠》,頁255)
地發(fā)靈祥分昴畢,天教圣母毓伊祁?!繗J懿范依庭檜。(清·林鵬飛,《重修堯母陵祠》,頁267)
堯寓至今存,巍巍母德尊。(清·方觀承,《堯母陵》,頁270)
祠祀崇堯母。(清·王祖庚,《堯母廟》,頁272)
坤德啟中天,丹陵尚儼然。(清·朱一蜚,《堯母廟》,頁274)
帝德已無名,母德天應(yīng)小。(清·張問陶,《謁堯母陵》,頁285)
惟母能儀地,生男乃則天。(清·陳洪書,《謁堯母陵廟》(德來自天),頁293)
坤德承天原有托,母儀配地實無垠。(清·陳啟光,《謁堯母陵廟》,頁296)(坤德配地);
大母從今古,……千秋欽懿范。(清·陳煜,《謁堯母陵廟》,頁297)
至順鐘坤德,伊祁發(fā)遠祥。(清·曹文英,《堯母陵》,頁298)
圣母鐘坤德,伊祁始發(fā)祥。(清·曹尚修,《謁堯母陵》,頁300)
懿范欽神母,文思仰帝堯。(清·斌良,《堯母陵》,頁301)
幾回想象儀容杳,水繞山環(huán)自古今。(清·麻培,《堯母陵》,頁312)
千秋母范啟鴻蒙。(清·王培之,《謁堯母陵》,頁313)
陳鋒毓粹,伊祁圣善。(清·葉昌熾,《堯母廟》,頁315)
大母承云去,靈臺于斯筑。……此氣不常散,乃天地間淑。(清·陳洪書,《靈臺曙靄》,頁320)
太和深蘊蓄,厚德久蒸熏。(清·陳啟光,《靈臺曙靄》,頁232)
慈懿坤貞合,文明大化醇。(清·陳洪書,《鳳凰古架》,頁326)
鳳凰不肯尋常至,必攬德輝而下之。……坤貞本是閨中圣,瑞氣還招物類奇。(清·王錫侯,《鳳凰樹》,頁330)
蒼翠蔭連大姥祠,……槐蔭如承堯母澤。(清·王培之,《詳柯集鳳》,頁331)
余慶流神母,荒茨隱殿門。(明·彭孫貽,《慶都堯廟(和張司馬坦公)》,頁343)
謨典念儀型。(清·乾隆帝,《謁堯祠、堯母陵瞻古》,頁361)
靈臺大母兆飛龍,迸地甘泉處處溶。(清·麻培,《九泉》,頁393)
我思帝堯無能名,帝母益覺難為題。(清·楊士魁,《詠堯母洞》,頁474)
這些詩歌,都在歌頌堯母的母儀、母范、懿德、坤德。在傳統(tǒng)文化中,女性乃屬于坤,其品德可籠統(tǒng)表述為坤德。坤乃配地,其德包括溫柔敦厚、慈愛賢淑、聰穎秀慧等。如果說乾天乃剛健的創(chuàng)造萬物之源的話,坤地則是載物、養(yǎng)物、成物之所。所以,萬物和人之養(yǎng)成莫不受恩于坤地。而將此坤地之德賦予女性是再合適不過了。正是因為堯母具有如此博厚之坤德,才使其教化和培養(yǎng)了一個如此杰出的圣王。所以,詩人們才盛贊堯母“坤德啟中天”、“開唐業(yè)故隆”、“千秋母范啟鴻蒙”、“巍巍母德尊”。有詩者甚至認為堯母之德不止是坤德,而是無以言表的至大之德,其盛大甚至超越了堯、超越了天,“我思帝堯無能名,帝母益覺難為題”、“帝德已無名,母德天應(yīng)小”。這種贊頌真是無以復(fù)加了。
三、奠定慈孝(悌)文化萬年之基
談完堯母育養(yǎng)之德后,接下來應(yīng)談的就是其教化的具體內(nèi)容了。堯母教化的主要結(jié)晶就是慈和孝(悌)。慈孝(悌)可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后世的儒家文化即是慈孝(悌)文化的典型表現(xiàn)。慈孝(悌)既是家庭日常倫理也是邦國政治統(tǒng)治規(guī)范,這種家國同構(gòu)模式使慈孝(悌)文化貫穿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其自然成了詩人們關(guān)注的重點。關(guān)于慈孝的詩句如下:
圣母及圣子,……慈孝歡如昔。(清·乾隆帝,《過望都懷古》,頁110)
萬古慈宮肅,中天帝道昌。(明·區(qū)大相,《慶都堯母祠》,頁248)
儼茲圣母,重茲有陶。(明·原秉謙,《祀堯母廟贊》,頁250)
神堯不言孝,慈大忘其好。(清·張問陶,《謁堯母陵》,頁285)
母望子曰慈,子望母曰孝。(清·黃景仁,《堯母廟》,頁289)
附葬橋山思圣母,于今孝治繼陶唐。(清·梁肯堂,《謁堯母陵》,頁291)
敢望慈云一摩撫,……孝悌羹墻如目睹。(清·高賡恩,《謁堯母陵》,頁309)
孝治追千載,猶隆錫類情。(清·周煌,《望都縣》,頁118)
慈云慧日照靈區(qū),……遠孝欽明開景運。(清·蔣士銓,《春帖字·過望都》,頁131)
尊親同帝永,瞻仰極天長。(清·曹文英,《堯母陵》,頁298)
很明顯,這些詩句都是把慈孝(悌)看作政治統(tǒng)治倫理的。在傳統(tǒng)中國,政治和道德始終是一體的,政治就是一種德治,而德之具體內(nèi)容就是慈孝(悌)。慈孝(悌)的源泉都無一例外地追溯到了慶都母子,所謂“孝治繼陶唐”、“孝治追千載”、“遠孝欽明開景運”。這里雖然只說“孝治”,但慈孝(悌)是不可分離的,有孝必有慈,所謂“母望子曰慈,子望母曰孝”、“圣母及圣子,……慈孝歡如昔”。后一句乃乾隆拜謁堯母陵時所做,足見他對傳統(tǒng)文化理解之深刻。就家庭來說,父母對子女曰慈,子女對父母曰孝。就國家統(tǒng)治來說,上級對下級曰仁慈,下級對上級曰忠順。家國乃同一運行模式。而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世界的貢獻。
中華先人不自覺的踐行了一種天人合一的對待世界的方式。他們先天地就對世界整體有優(yōu)先的體悟和感應(yīng)。他們并不以自然萬物為敵,反而認為人與萬物乃屬于一個整體。這個整體按照統(tǒng)一的秩序和規(guī)范(或“道”和“理”)運轉(zhuǎn)。所以,人類社會的治理方式完全可以根據(jù)天地宇宙運轉(zhuǎn)的方式來確定。先人所體悟到的天地之道乃是天(乾)施地(坤)成、天尊(主)地卑(從)、天剛(陽)地柔(陰)、天慈地順等對應(yīng)統(tǒng)一模式。將天地這一模式應(yīng)用到人類社會,就自然而然變成了父(母)慈子孝、兄仁弟悌、夫唱婦隨、君仁臣忠等從家庭推至天下的倫理政治模式。而最先典型而具體地對這種行為模式加以應(yīng)用的,當(dāng)屬帝堯。堯在選取自己的繼任者舜之時,也主要參考了這一倫理形式。所以,慈孝(悌)文化的淵源當(dāng)追溯到堯。而這也是后世大儒動輒提倡回復(fù)到三代之治的主要原因。堯母作為慈孝文化的締造者,自然更是居功至偉。難怪乾隆都特意撰詩來歌頌堯母對這一文化的巨大貢獻,“圣母及圣子,……慈孝歡如昔”。
慈孝文化反映在政治上,主要特色就是仁政。仁政講求的是上仁慈而下忠信。上下齊心,和諧安康。所以,又有一些詩篇是贊頌由堯母教化所開啟的仁政道統(tǒng)的,如:
飲水思堯母,登岡吊冀宮。(清·劉謙吉,《過慶都宿清風(fēng)店》,頁93)
堯母陵荒秋草遍,戴嵩新畫牧牛圖。(清·查慎行,《早過慶都》,頁95)
詳鐘冀星野,名擬漢宮門。邑宰添陵樹,居人采澗蘩。井亭千載下,飲水合思源。(清·方觀承,《堯母陵》,頁270)
帝力知何有,熙熙見古風(fēng)。(清·王汝璧,《望都喜雨與蔣勤齋小酌疊前韻》,頁148)
美哉聞蟋蟀,到處有唐風(fēng)。(清·王汝璧,《重過望都疊前韻》,頁150)
執(zhí)中精一心傳在,二典從知舜紹堯。(清·陶澍,《十七日駕由清風(fēng)店過望都堯母陵至膏腴鋪》,頁160)
立國當(dāng)年頌至仁。(清·杜堮,《望都縣》,頁177)
此邦原有陶唐化,他日皋夔績并巍。(清·朱方增,《寄懷張秋樵大令二首(時觀望都)》,頁181)
帝堯生焉,開鴻蒙于萬古,煥禮樂于中天,君道立而人道盡,中道授而圣道傳。(清·王錫侯,《登望都城樓賦》,頁230)
圣跡傳堯母,帝勛頌則天(清·王鑨;《堯母祠》,頁257)
勛業(yè)中天盛,禎祥此地開。(清·康乃心,《上元謁堯母陵》,頁262)
圣母棲神處,靈風(fēng)涌殿廬。篤生開帝極,推本闕虞書。(清·茹綸常,《堯母陵》,頁276)
圣朝崇報本,俎豆萬斯年。(清·朱一蜚,《堯母廟》,頁274)
自是淵源流道脈,古崇根本篤人情。(清·王錫侯,《堯母廟》,頁295)
總角讀堯典,一欽貫始終。未能見乎道,敢不佩諸躬?(清·乾隆帝,《丙午季春再謁帝堯廟》,頁363)
咨岳歲當(dāng)八十六,帝吾師也兆先諶。(清·乾隆帝,《瞻禮帝堯祠》,頁364)
前三首強調(diào)飲水思源。思的是堯帝慈孝仁政之源,這一源就是堯母。接著則歌頌堯帝仁政統(tǒng)治的和諧與輝煌。仁政的最高境界乃是無為而治,“帝力知何有,熙熙見古風(fēng)”、“美哉聞蟋蟀,到處有唐風(fēng)”,正是王無為而民自化。最后頌揚堯帝仁政乃是道統(tǒng)的建立,是萬古統(tǒng)治之根本,“帝堯生焉,開鴻蒙于萬古……中道授而圣道傳”、“自是淵源流道脈”、“總角讀堯典,一欽貫始終”。就連乾隆這一入關(guān)外族人也不得不稱堯帝乃自己的先師,“帝吾師也兆先諶”。
四、堯母之圣明
頌圣文化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古人觀天地萬物精妙而神奇,進而領(lǐng)悟到天地宇宙運轉(zhuǎn)之高明博厚,由此確立了天人合一、以人合天之生活模式。對高明、神明之崇拜也就由此形成。尊天地的同時,也對能夠通天地之道的人(圣、君、師)進行尊崇。而父母(親)乃天道之初載者,也在被尊之列。天、地、君、親、師便成為中華尊天尊圣文化中的五大權(quán)威和偶像。
作為人母和身通坤德之堯母,更有資格被尊為圣明了。這樣的詩篇如下:
靈鐘圣母,冥感神通。(明·張居正,《慶都毓圣》,頁45)
圣母有泉流。(明·石文器,《過慶都縣唐封》,頁57)
不是依稀圣母澤,如何屢潤贈行間?(清·王永命,《慶都道雨》,頁84)
圣母永斯藏。(清·錢載,《望都》,頁126)
大哉孕圣一名都。(清·胡仁龢,《登望都城樓》,頁225)
圣母古陵拱翠柏。(清·胡仁龢,《游望都城》,頁227)
源泉流圣澤。(清·康乃心,《寒食重過》,頁264)
圣母棲神處。(清·茹綸常,《堯母陵》,頁276)
大母藏真地,……靈臺豈舊謨?(清·趙大經(jīng),《重修堯母廟陵古歌三十二韻》,頁280)
祗緣瑞應(yīng)表靈祠。(清·沈赤然,《鳳凰架》,頁324)
靈祥惟擇木,愛此柏青青。飲啄圣泉水,翱翔帝里城。(清·陳啟光,《鳳凰古架》,頁327)
這些詩篇,都在贊頌堯母的圣明或靈明。而其圣明則來自于其天生的對天地之道的感悟和踐行。正是其博厚之德行才使其能生養(yǎng)帝堯這樣的慈孝圣王。對圣明精英的崇拜使詩人們不吝各種贊美之辭。這種崇拜是在天高于人、精英敏于大眾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對圣王的崇拜具有其合理性,因為總有部分精英是先知先覺的。在交通、通訊不發(fā)達的古代則更是如此,知識和信息為少數(shù)人所壟斷,形成精英和英雄圣王崇拜很容易。而到了現(xiàn)代,各種科技使得知識的傳播沒有了任何界限,就易于形成平等和民主的意識。
然而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否認有先天稟賦出眾的人物的存在,只是這種情況越來越罕見。堯母慶都本身出身精英集團,擁有超人的教養(yǎng)和知識是可以理解的。但出身精英集團卻并不必然成為精英,還需個人的稟賦、能力和意志。堯母能在帝嚳的四個妃子中脫穎而出,正是因為其出眾的稟賦、靈性和博厚之德行。所以,只要深入理解了堯母之德行,詩人們對其圣明的贊美是不為過的。
結(jié)語
漫游在這如海的詩篇中,除了享受到詩人的妙文佳句、心意情志外,我們還從中感悟到了堯母的偉大和圣明。其仁德生化之功,敦厚教化之明,為慈孝文化奠基之力,使堯母文化成為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源泉。
這些詩人同時也是士人,也即是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的代表。他們的觀點代表了主流文化的觀點。他們的贊美也說明堯母文化乃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所在。
作為望都文化的一部分,堯母文化已深深熔鑄于望都人的精神面貌和日常生活中。堯母文化不僅在現(xiàn)在,并且在長久的將來,仍將作為望都人的精神源泉而存在。不僅是望都人,中華文化傳人都可從這里找到寶貴而豐富的精神和文化源泉。愿堯母文化及其精神萬古長存!
責(zé)任編輯:姚遠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