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谷繼明作者簡介:谷繼明,男,西元一九八六年生,山東濟南人,北京大學哲學博士?,F(xiàn)為同濟大學副教授,研究領域為易學、宋明理學。著有《王船山周易外傳箋疏》《周易正義讀》,注釋有《王船山周易外傳箋疏》,點校有《易學啟蒙通釋周易本義啟蒙翼傳》等。 |
原標題:易象與周禮
作者:谷繼明
來源:“法大國儒”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二月廿七日己巳
耶穌2019年4月2日
2019年3月29日上午九點,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邀請同濟大學哲學系谷繼明副教授來我校做講座,題目為“易象與周禮——《易》之為經(jīng)的再思考”。本次講座是儒學講壇第84講,由國際儒學院副教授李春穎主持、人文學院哲學系呂明烜老師點評。
講座開始,谷老師就拋出了“《易》為何為經(jīng)”的問題讓同學們思考。谷老師講到《左傳》昭公二年載:“晉侯使韓宣子來聘……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睘楹我姟兑紫蟆放c魯《春秋》,會贊嘆周禮盡在魯呢?
《易象》僅僅是指《周易》嗎?谷老師認為這個問題并非不言自明的。當時其他國家能否見到《易象》?如果其他國家也有,那么魯之《易象》的優(yōu)勝性在哪里?接下來,谷老師提出“占筮的地域性”來解答。歸納《左傳》中的卜筮的例子,可以根據(jù)地域和內容分成兩組:一組以周王室與魯國為主,旁及衛(wèi)國,主要以《周易》占筮;一組以晉國為主,旁及秦、鄭等國,雜用《周易》、《歸藏》等多種筮書。
如何理解這種分組呢?谷老師提供了兩種思路:1、周、魯保有《周易》,列國本來沒有,偶爾出現(xiàn)的是后代從周魯流傳過去的。2、周與列國皆有《周易》,魯國保存的好,秦晉保存的不夠好。隨后,谷老師通過古代典籍來說明這兩種思路。第一種思路,陳埴:“凡周易,魯所筮,皆《周易》正文。以此見《周易》惟周與魯有之,列國占筮皆是俗法。惟魯與周正法。故韓宣遂謂周禮盡在魯矣?!钡诙N思路,全祖望:“當周之初,典禮流行,《易象》一經(jīng),必無不頒之列國者。至是而或缺失,不能不雜以雜占。惟魯以周公之舊,太史之藏如故,此宣子之所以美之也?!惫壤蠋熣J為第二種觀點是不對的,因為周王室對諸侯有頒朔,沒有頒《周易》。太卜等史官是世襲的,此種知識的傳承秘而不宣,這在《左傳》中是有證據(jù)的。所以谷老師贊同第一種觀點,并提出重新思考占筮的地域性是考察周王室衰落后的思想文化遷徙的關鍵。
最后,谷老師重新明確韓宣子聘魯一段中,《易》與周禮的內涵:《易象》不僅僅是卜筮,更是周人對于三才之道的把握;周禮不僅僅是儀節(jié)、制度,更是周代的整個文明系統(tǒng)。周人由《易象》通三才之道,知天命,贊化育,才能代殷有天下。韓宣子在太史那里看到的不僅是竹帛,而是某種光明的東西,使他不由自主地贊嘆。這種光明也到達了孔子那里,是《易象》之光,也是禮樂之光。谷老師用惠棟的話作為講座的結尾,回應“《易》為何為經(jīng)”的問題,“易之書首要在贊化育,其次為寡過?!?o:p>
講座完畢,同學們就《周易》、《周禮》和經(jīng)學的相關問題與谷老師做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谷老師予以了細致、專業(yè)的解答。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