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鄧洪波作者簡介:鄧洪波,男,西元一九六一年生,湖南岳陽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中國書院研究中心主任。著有《中國書院史》《岳麓書院史略》《中國書院辭典》《中國書院制度》等。 |
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文獻叢刊》(第二輯)出版暨序
書名:《中國書院文獻叢刊》(第二輯)
主編:鄧洪波
出版社:上??茖W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01-01
【簡介】
《中國書院文獻叢刊》(第二輯)全書共計100冊,收録了來自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湖南大學岳麓書院、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等館藏單位的書院文獻140種,涉及全國約18個省區(qū),近百所書院。書院文獻以明清兩代居多,有書院志、課藝、試卷、學規(guī)、章程、同門録、講語等種類,有稿鈔本、石印本、木刻本、活字本、鉛印本等類型。每種文獻均撰寫提要,介紹作者、版本、內(nèi)容、藏館及其所屬書院等信息。附有著者索引及書名索引。
此書由上??茖W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與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叢刊提供了有關(guān)書院的大量基礎性文獻,對書院學、目録學、教育學等學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
【作者簡介】
鄧洪波,湖南岳陽人,歷史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在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工作,兼任湖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中國書院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四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書院學會副會長,湖南省書院研究會副會長,湖南省歷史學會常務理事,學術(shù)叢刊《中國書院》副主編,《中國四庫學》主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書院文獻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家,《書院文化數(shù)據(jù)庫》首席專家,湖南省中國四庫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
以千年學府岳麓書院為依托,學術(shù)研究以書院文化為主,兼及歷史文獻、科舉制度,涉及歷史、教育、哲學、圖書館、文化事業(yè)等領(lǐng)域,在國內(nèi)外發(fā)表論文百余篇,出版著作二十余部,人稱“鄧書院”。
主要心血凝于《中國書院史》《中國書院制度研究》《湖南書院史稿》《岳麓書院史》《中國書院辭典》《中國書院史資料》(全三冊)、《中國書院學規(guī)集成》(全三卷)、《中國書院文化文化叢書》(全五冊)、《中國狀元殿試卷大全》(全二冊)、《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全二冊)等著作。
曾獲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等,全國古籍圖書獎一等獎、二等獎,國家優(yōu)秀辭書獎三等獎。
【郭齊勇序】
吾友鄧洪波教授是著名的書院研究專家,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書院文獻整理與研究”。這個項目意義重大,洪波兄及他帶領(lǐng)的團隊視野宏闊、功底扎實,其成果將成爲新一輪書院文化研究的基礎。
存世的中國古代書院文獻汗牛充棟、浩如煙海,但分散于各處,經(jīng)史子集四部都有,研究者難于查找。比如,一些書院講義見于經(jīng)部;一些書院志見于史部地理類“古跡”、書院藏書目録見于史部目録類“公藏”、書院碑記則多被收録進史部金石類“石類”;一些書院講録、語録則被列入了子部儒家類;還有一些關(guān)于書院的記述,散見于集部的詩文集中?!端膸烊珪分馀c《四庫全書》之后還有不少有關(guān)書院的原始文獻。此外,民國時期大量的書院研究文獻散見于各種報章雜志。要把這些文獻整理個頭緒出來,殊非易事。
鄧洪波教授很早就用心于書院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早在一九九七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陳谷嘉教授與他合著的《中國書院制度研究》,書末有一個附録《中國書院文獻書目提要》,共著録文獻三百七十余種,按省區(qū)編排,并作提要,是較早匯録書院文獻提要的重要成果,實開匯編撰寫書院文獻提要的先河。此次以重大項目爲契機,鄧教授進一步擴大規(guī)模,對中國書院文獻做窮盡性的整理。他立志竭澤而漁,把不爲人知的書院資料最大限度地從“冷宮”中解放出來,摸清并亮出全部家底。
據(jù)課題組調(diào)查,歷代書院專書(整本)文獻總量近兩千種,其中亡佚五百種左右,存世一千五百種左右。通過檢索、查閲等手段,課題組對存世的約一千五百種文獻進行普查,對作者、版本、流傳、體例等爬梳、董理,將編制成一部大型的《中國書院文獻版本目録》。在此基礎上,將選擇較有價值的書院文獻約一千種予以影印,匯爲《中國書院文獻叢刊》。然后,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意義重大或者較爲少見的書院文獻約一百至一百五十種作點校,做成《中國書院文獻薈要》。除了對原始文獻進行整理,課題組還將對數(shù)量龐大的書院研究論著予以編目,著成《近百年書院研究論著目録》。如此大規(guī)模地對書院文獻進行整理,在學界當屬首次。除了大規(guī)模的文獻整理,課題組還將在此基礎上,陸續(xù)推出《中國書院志史》《中國書院文獻總目提要》《中國書院文獻研究論集》等專題方面的系列研究成果。這些整理與研究,功德無量,必將嘉惠學林,促進書院歷史與文化研究走向新的繁榮。
這些整理與研究,除了大有功于書院學的發(fā)展,我想對于古代儒家文化和思想的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書院是我國古代極爲重要的教育機構(gòu),也是學術(shù)機構(gòu),與儒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在我國古代衆(zhòng)多的學術(shù)思想流派中,最重視教育的是儒家??鬃邮俏覈顐ゴ蟮慕逃?,我國古代教育的內(nèi)容和理念也主要是儒家的,從書院的學規(guī)就可以看出來。朱子的《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影響后世書院辦學數(shù)百年,大家耳熟能詳,其中規(guī)定了書院的目標和學生的守則。它集儒家經(jīng)典語句而成,便于記誦。它要求學生明白義理,并落實到身心修養(yǎng)上來,按學、問、思、辨、行的次第,格物致知、窮理盡性,最終實踐篤行。由一代名臣張之洞于一八六九年創(chuàng)辦的經(jīng)心書院,于二○一五年在武昌東湖復辦,筆者忝爲該書院名譽山長。我對這一書院提出了學規(guī):以“行己有恥、修身立德、知行合一”爲宗旨;以“五?!保ㄈ柿x禮智信)和“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爲人生的指南;以孝親、守禮、篤學、敏行爲條目(步驟):孝親——愛父母,守禮——懂規(guī)矩,篤學——讀經(jīng)典,敏行——做公益。座右銘:“儒有忠信以爲甲胄,禮義以爲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薄叭逵胁粚毥鹩瘢倚乓誀憣?;不祈土地,立義以爲土地;不祈多積,多文以爲富。”“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蔽艺J爲,最重要的是,書院運行一定要在這些義理的指導下進行??傮w上是要貫徹孔孟仁義之道,提升辦院者與學員的人文道德素養(yǎng),身體力行,知行合一。
儒家不僅僅重視學校教育,同時也重視家庭與社會教育。社會教育是通過文化傳播的方式實現(xiàn)社會教化。社會教化的基本內(nèi)容和理念依然是儒家的。儒家之所以有那麼強大的生命力,能成爲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主流,與它重視文化傳播和社會教化是分不開的。兩宋以來,歷代大儒多依托書院面向社會大衆(zhòng)講學。他們的學術(shù)功底和人格魅力,非一般教書匠可比。他們憑著學術(shù)思想和人格魅力,所過之處,化民成俗,雅稱“過化”。他們使得儒家理念在社會大衆(zhòng)的日用倫常中生根發(fā)芽,從而使儒家思想落地,并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然,古代儒釋道三教相輔相成、相互支持,儒生書院也往往有賴于佛寺、道觀而生存。
古代的書院是介于官學與私學之間的教育機構(gòu),是在致力于解決官學教育種種弊端的基礎上産生的,它反對功利主義,反對僅僅把教育當作科舉考試的手段,反對把教育僅變成記誦之學。書院的教育強調(diào)道德的修養(yǎng)和人格的養(yǎng)成。毫無疑問,這有賴于對儒家義理的講明。在講明儒家義理的過程中,書院的學術(shù)討論形成了。所以,書院也是一個學術(shù)機構(gòu)。書院里的學術(shù)討論既服務于教育,亦致力于學術(shù)自身的發(fā)展。這里的學術(shù)主要還是儒家的。比如,南宋時期的湖湘學派是理學南傳之后最先成熟起來的一個理學流派,而岳麓書院正是當時湖湘學派的基地。一一六七年,朱子不遠千里從福建崇安趕來長沙,就是爲了與湖湘學派的代表人物、岳麓書院主教張栻討論儒家理學上的一些問題,史稱“朱張會講”。朱張會講開書院會講之先河,在中國學術(shù)思想史上有著重大的意義,是不同學派的爭鳴,爲書院成爲儒家學術(shù)研究機構(gòu),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
據(jù)鄧洪波教授的統(tǒng)計和研究,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大大小小的書院七千五百余所。這些書院是中國文化與儒學教育、研究和傳播的重要場所和基地。它們把傳統(tǒng)文化與儒家思想帶入了中國社會的各個層次和各個角落。它們自身亦成爲儒家和儒學的載體,成爲儒家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
我們目前對于儒家思想文化,主要還是通過儒家的經(jīng)典文本來了解它的思想理念,通過史書記載來了解它的社會影響,通過分析當時民間的思想觀念來了解它的傳統(tǒng)魅力。然而,我們對于儒家思想文化的傳播過程和傳統(tǒng)的形成,其實還停留在比較抽象的層面?,F(xiàn)在,鄧洪波教授開始了對書院的綜合研究,無疑爲我們了解這方面的情形打開了一扇大門,能極大地幫助我們深入而具體地了解書院的組織架構(gòu)、制度、理念以及儒家思想文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所占有的地位,以及儒家思想文化的世俗化過程和儒家傳統(tǒng)的傳承。對于書院文獻的綜合整理和研究,也有助于我們深入而具體地了解儒家思想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傳播過程。明代以后,中國書院這種教育組織形式,大量地傳入東亞各國、各地區(qū),對于以中國爲中心的儒家文化圈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書院文獻的內(nèi)容相當豐富,借助這些文獻,我們也能對歷史上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有更加深入而具體的理解。
伴隨著國學熱,書院熱也持續(xù)十多年了??梢哉f,國學熱在今天也表現(xiàn)爲一定程度的書院熱,各地的民間書院如雨后春筍般地涌出。有人粗略估計,近幾年全國出現(xiàn)了幾千所書院,但良莠不齊。正如我們對國學熱予以肯定并提出批評一樣,我們也對書院熱予以肯定并提出批評。傳統(tǒng)的書院,包括嵩陽書院等有名的書院在內(nèi),現(xiàn)在一般衹是文博單位,成爲文物、博物館或旅游景點,不再具有古代書院的職能。老書院煥發(fā)青春的唯一典范是岳麓書院,該院得天時、地利、人和,結(jié)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使千年書院獲得新生。今天的書院,就主辦方而言,大體上有官辦、商辦、學者辦、民辦,或官學商,或官學,或商學,或民學合辦等多種。但是由于歷史經(jīng)驗不足,存在許多問題,還是要從傳統(tǒng)書院吸收精神營養(yǎng)。而傳統(tǒng)書院的辦學經(jīng)驗、精神營養(yǎng)具體都有哪些,離不開對古代書院文獻的深入研究。
可見,無論從傳統(tǒng)還是從現(xiàn)代來看,中國書院文獻的綜合整理與研究都有著巨大的意義。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鄧洪波教授身處岳麓書院,長期從事書院研究,并且有著親身的體驗,我們相信在他的主持下,這項整理與研究一定能結(jié)出碩果,一定能極大地推進書院學的研究,也一定能爲儒家乃至整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研究奠定新的基石。
是爲序。
郭齊勇
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
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
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
西元二〇一八年六月于武昌珞珈山麓
【朱杰人序】
?
書院,是儒家文化特有的一種文化與教育現(xiàn)象。從唐代出現(xiàn)的雛形開始,它在長達千余年的中國歷史中扮演著非常獨特和重要的角色。
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與核心——儒學及其研究者、傳播者——儒家的道場。書院是儒家的首創(chuàng),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成爲儒學寄生與發(fā)展的重要載體和平臺。所以,它的命運始終與儒學和儒家的命運緊密相連,儒學興則書院盛,儒學衰則書院敗。清末民初,廢科舉、辦新學,書院也就走進了它的低谷。但是,歷史總是愛和人類開玩笑,沒有人會想到,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以后,書院竟然又煥發(fā)新生了。在新時代,它的勃興居然如雨后春筍般“瘋狂”與勢不可擋。
書院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有官方和民間的雙重性質(zhì),它既借助于體制的資源和模式,又有游離于體制之外的自由講學和辦學的精神,它一直被視爲官方主流教育體制的一個補充、補缺。所謂“補充”,是說它彌補了體制內(nèi)教育資源的不足,官學無法覆蓋的,書院彌補了。所謂“補缺”,是說它補了體制內(nèi)教育以應試(應科舉)爲目的之缺:書院教育以成人、成賢爲目的,以傳道(儒家的道統(tǒng))爲核心。實際上,從明代中后期以來,官學越來越流于形式,書院卻以“補充”“補缺”之身而真正承擔起國民教育的責任。放眼人類教育史,古今中外,中國的書院,恐怕是一種絶無僅有的與功利不搭或少搭的教育形態(tài)。而且這種與功利保持距離的教育形態(tài)在中國的民間一直很好地被呵護并發(fā)展著。書院的辦學資金部分來源于官方的籌集,部分來源于民間的捐助,官員、商人、士紳是這種捐助的主體。中國的書院綿延千年之久,民間捐助者的貢獻居功至偉,官方的支持也是至關(guān)重要的。
正因爲書院一定程度游離于體制之外,正因爲它與功利保持距離,所以,能看到體制的弊端,能不受羈絆地思考與研究。于是,中國的書院成了生産新思想、新學術(shù)、新理論的工廠。而這些新思想、新學術(shù)、新理論又對社會、人心發(fā)生了反哺,從而影響了國家與社會的發(fā)展。
朱子是第一位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上對中國書院的制度建設,理論建構(gòu),辦學目標、方針、方法等做出重大貢獻的學者。他的《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是一篇劃時代的綱領(lǐng)性文件,爲中國書院的建設與發(fā)展打下了基石。直到今天,這篇文獻依然是新時代書院實踐的“源頭活水”。而他在岳麓書院的一系列教育實踐,則爲后人留下了健康與科學的教學與科研生態(tài)的典范。中國的書院之所以有著那麼強勁的生命力和生機活潑的內(nèi)生動能,不能不說與朱子有關(guān)。
中國書院在千余年的發(fā)展中,爲記録其歷史、教學、經(jīng)濟、學術(shù)、考課等,留下了數(shù)以萬計的各種文獻,包括書院記、書院志、學規(guī)、章程、課藝、講義、會録、同門譜、藏書目録、刻書目録、山長志、學田志、日記等。這些文獻不僅對研究書院至關(guān)重要,對研究中國的歷史、文化、學術(shù)、政治等都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義。遺憾的是,隨著書院的沒落,這些文獻也隨之散佚。國力的強盛與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終于使書院文獻獲得了一個新生的機會。以鄧洪波教授領(lǐng)銜的課題組發(fā)起對中國書院文獻的整理,實在是一件對民族文化功德無量的好事。我參加了本課題的可行性論證,拜讀了全部課題報告以后我意識到,這是一次全面的、系統(tǒng)的整理,課題完成,也就意味著完成了中國書院文獻的集大成。這是一件值得所有關(guān)注書院的學者高興和期待的學術(shù)盛事。
當然,講到這件盛事就不能不講到鄧洪波教授。鄧洪波并不是最早關(guān)注和研究中國書院的學者,但他卻是一位始終不渝地專注于這個領(lǐng)域而默默耕耘的學者。他的可貴之處在于,當書院還處于一個被人遺忘和被絶大多數(shù)人冷落的年代,他始終沒有放棄。他以一己之力,搜羅鉤沉,爬梳剔抉,考鏡源流,排比論列,終成一家之說?,F(xiàn)在書院研究成了“顯學”,洪波并不被“顯”而空疏、好高求遠的世俗所裹挾,而是踏踏實實地做了大量的文獻整理與研究工作,他的抱負和執(zhí)著不能不令人感佩。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書院文獻整理與研究”的成果就要出版了,它包括書目、影印、點校、研究幾個系列,這是一件盛事。洪波兄要我寫一個序,但是我對書院沒有研究,真是不知道這個序該從何說起,衹好談談自己對書院的一些基本認識,以塞文責,也算是不負洪波兄的一片美意。
?
朱杰人
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
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榮譽會長
中華朱子學會常務副會長
二〇一八年六月十二日于海上桑榆匪晚齋
【楊忠序】
?
書院以及鄉(xiāng)村的義塾、義學,使中國儒學傳承的血脈貫通而達至社會底層,從而也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有了最堅實的社會基礎,中國文化綿延不絕,書院有其莫大貢獻。
書院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影響最大的教育文化機構(gòu)。鄧洪波教授認為書院是獨特的文化教育組織,所謂獨特,我以為大概是因為它既非官學,亦非純粹的私學,但又與官府、官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一直得到各級官府的支持和資助。例如朱熹修復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阮元創(chuàng)詁經(jīng)精舍、學海堂,張之洞建尊經(jīng)書院、廣雅書院,都是任官期間的事。許多官員也將創(chuàng)建書院、講研義理學問視為一種可以自豪的政績,希望以書院長育人才、開啟民智、移風易俗。比如湯顯祖貶任徐聞典史時創(chuàng)立貴生書院,親往講學;任遂昌知縣時,建相圃書院,撥寺廟道觀部分食田歸書院收租,以作修葺房屋之費及諸生膏火之助。他自己亦在書院中“與諸生講德問字”“陳說天性大義”而不疲。但書院又非官學,書院的科目設置、講論內(nèi)容都由著名學者擔任的書院山長、主講設定與主持,官府干涉有限。書院與官學既相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故清末廢科舉、改書院為學堂,使中國教育由古代邁入現(xiàn)代,便能自然銜接而水到渠成了。
書院與私學的關(guān)系也十分密切。春秋以降,學在王官漸變?yōu)閷W在四夷,私人講學之風漸盛??鬃拥闹v學活動,既有與弟子講論六藝、切磋琢磨的謹嚴與認真,亦有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散淡與閑適,與書院自由講學的精神一脈相通。兩漢經(jīng)師講學,受業(yè)者不遠千里而至,講讀之所則“講堂”“精舍”隨意立名。馬融“教養(yǎng)諸生常有千數(shù)”,設絳紗帳講學,“前授生徒,后列女樂”,是最氣派的一家。魏晉南北朝戰(zhàn)亂頻仍,但講學之風不息。上述講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對后來書院的出現(xiàn)有著深刻影響。
書院之名始于唐代。東西二都設立的麗正書院和集賢殿書院,有著國家藏書、校書、修書及由此而辨彰學術(shù)的深厚傳統(tǒng),它標志著書院之名得到官方認可和提倡。其實,最先出現(xiàn)的還是民間書院,有唐代文獻與地方史志為證?!度圃姟分幸蔡岬竭^13所作為士大夫私人讀書治學之所的書院。也就是說,書院源出于唐代私人治學的書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門,是官、民兩股力量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
大唐五代之際,開始出現(xiàn)聚徒講學性質(zhì)的書院,江西的桂巖、東佳與燕山竇氏皆是其佼佼者。而書院的大繁榮則要進入到宋代,著名的“濂、洛、關(guān)、閩”四家,既是學派,也是講學團體,且?guī)熒鷤鞒?,歷久不衰。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參與過書院的創(chuàng)建和講學活動,通德鴻儒,發(fā)幽闡微,風雅相續(xù),輝映壇席。元代書院數(shù)百所,明清書院各數(shù)千所,是書院的鼎盛時期。
書院講求敦勵品節(jié)、探研經(jīng)義,以求知行合一,長育人才。主持者往往以自身風范聲望言傳身教,并不刻意傳授系統(tǒng)知識。尤其是宋代書院批判繼承了兩漢的講經(jīng)之風,注重闡釋以《四書》為中心的儒家經(jīng)典義理,理學借書院講學得以光大。此后,隨著時代的需要和地方學術(shù)風氣的浸潤,書院講學內(nèi)容各有側(cè)重,或義理、或?qū)崒W、或訓詁、或辭章,而書院的教學方式也不拘一格,講論、問答、辯說、切磋,形式多樣,效果顯著,頗有百花齊放之勢。當然,書院的根本任務是養(yǎng)育人才,故與唐宋元明清各代科舉密切相關(guān),講論經(jīng)義、草擬試策、熟記帖括、習練論說,自然也是書院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一些著名學者掌教書院,往往能形成學派,光大學術(shù),引領(lǐng)學風。不同學派學者在書院的論辯駁難,也使書院成為交流學術(shù)、推廣宣傳學派主張的方便場所。書院促進了學術(shù)的發(fā)展,僅以清代為例,著名學者如黃宗羲、湯斌、張伯行、杭世駿、齊召南、全祖望、姚鼐、盧文弨、王鳴盛、程瑤田、錢大昕、章學誠、洪亮吉、孫星衍、阮元、陳壽褀、顧廣圻、陳澧、劉熙載、俞樾、張之洞、王先謙、繆荃孫、皮錫瑞等,這些在清代學術(shù)史上閃耀的群星,無一不在書院任過山長或主講,將他們在書院講學的學術(shù)貢獻稍作整理,便能勾勒出清代學術(shù)史的梗概??梢哉f唐宋以來中國古代教育、文化、學術(shù)的發(fā)展實有賴于書院的繁榮,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乾嘉漢學、晚清新學的產(chǎn)生與興盛,都與書院密切相關(guān)。書院以及鄉(xiāng)村的義塾、義學,使中國儒學傳承的血脈貫通而達至社會底層,從而也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有了最堅實的社會基礎,中國文化綿延不絕,書院有其莫大貢獻。
書院作為中國古代獨特的文化教育組織,深深影響著唐宋以來教育文化學術(shù)的發(fā)展,近百年來學者往往將古代書院與現(xiàn)代學校比照考察,研究書院的論著日積月累,頗為可觀。特別是近十數(shù)年來,書院研究更有日漸興盛之勢。許多研究已涉及書院的各個方面,如書院制度及其組織形式,書院的課程設置、講會制度和開講儀式,書院的學規(guī)章程和管理模式,書院的經(jīng)濟活動和經(jīng)費開支,書院的藏書與刻書活動等,涉及面雖廣,但研究似乎尚不夠深入全面。究其原因,自然與目前學術(shù)界所見書院文獻資料并不豐富有關(guān)。例如,僅清代書院即有五千余所,而迄今許多論著所涉書院僅百余所,眼界和格局便受局限。大量書院文獻散藏各處,許多文獻甚至不為人知或少人問津,研究自然不夠全面,也難以深入。材料的缺失嚴重阻滯了書院研究的進程,因此,比較齊全地搜輯目前存世的書院文獻,分門別類地加以影印或點校出版,對于書院研究而言,事莫大于此,更莫急于此?,F(xiàn)在鄧洪波教授主持的中國書院文獻整理與研究工程即將出版幾種專題叢書,使此大事急事終獲成功,必將為中國書院研究的繁盛帶來新局面。
鄧洪波教授及其團隊的成果,對于書院研究及與書院相關(guān)的研究,至少有三大貢獻:
其一,為書院研究提供了相當完備的資料。他們編纂了比較完善的書院文獻總目及總目提要,第一次揭示了現(xiàn)存書院文獻的全貌,在此基礎上又將現(xiàn)存近1500種書院文獻中的1000余種影印出版,成《中國書院文獻叢刊》,進而又擇其中尤為重要者約150種點校出版,成《中國書院文獻薈要》。學者研究實踐證明,書院研究賴以深入和發(fā)展的基礎是書院文獻的全面搜求與系統(tǒng)整理,鄧洪波教授的團隊完成了這項工作。他們的書院總目及有選擇地影印、點校的占總量七成的書院文獻,不僅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也為一般讀者了解中國書院指出了門徑。大量過去未被發(fā)掘、利用,而又相對完備、系統(tǒng)的資料,經(jīng)他們網(wǎng)羅放失,搜剔叢殘,使遺編剩稿,顯晦并出,吉光片羽,終免湮沒,而流風余韻亦可相因而不墜。相信今后的書院研究一定會有許多新發(fā)現(xiàn)、新視角和新課題,也必將產(chǎn)生許多更近于史實的新結(jié)論。
其二,整理與研究高度融合,產(chǎn)生了系列成果。他們的工作使書目、《文獻叢刊》《文獻薈要》、研究論著等互相呼應,是將整理和研究結(jié)合得比較好的范例,也為古籍整理與研究工作如何互相促進提供了經(jīng)驗?!稌何墨I總目》揭示藏館和版本,大大提高了書目的質(zhì)量和使用價值,《書院文獻總目提要》本身便是研究成果,它不僅指引門徑,也為進一步辨章學術(shù)、考鏡源流提供了基礎和方便。而《中國書院志史》及其他研究論集,既是書院研究的新收獲,也是書院研究深化的表現(xiàn)。他們的整理研究系列成果,不僅大大促進了書院研究自身的深入和發(fā)展,還旁涉中國古代政治史、經(jīng)濟史、教育史、思想史、文化史、文學史等各領(lǐng)域,從而也必將有利于上述領(lǐng)域的綜合研究別開生面,以至進一步推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其三,是大型專題資料叢書的新收獲。大型專題性資料叢書對于相關(guān)專題學術(shù)研究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建立后,學術(shù)界一直有編纂大型專題資料叢書的傳統(tǒng),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史學會主持編纂了《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包括《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辛亥革命》等十余種專題資料叢書。這部近代史資料叢刊,成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的中外學者的必讀資料,也成就了一批國內(nèi)外的教授、博士,產(chǎn)生過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其后,一些出版機構(gòu)如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鳳凰出版社等也組織或出版過許多大型專題資料叢書,一些專題檔案也陸續(xù)刊布。專題資料叢書提供的材料比較全面、系統(tǒng),使用方便,學者在比較研究中更易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也可以避免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弊端,故頗受學者歡迎。鄧洪波教授主持的書院文獻整理研究工作產(chǎn)生的幾種大型資料叢書,是近年來專題資料叢書的新收獲,也必將會為中國書院研究作出巨大貢獻。
鄧洪波教授是較早注意整理書院文獻、研究中國書院的學者之一,也是當代中國書院研究的名家。數(shù)十年的潛心研究和執(zhí)著追求,使他的研究成果得到學術(shù)界的高度重視,有很好的影響?,F(xiàn)在他又主持完成了這樣一件嘉惠學林的大功德,實在令人感動和欽佩,故不避淺陋而為之序,以表達對鄧洪波教授及其團隊學者的敬意。
【凡例】
書院起于唐代,千余年來,因爲記録其發(fā)展軌跡,形成了有關(guān)教育、學術(shù)、思想、文化、民俗、經(jīng)濟等各方面的書院文獻,其數(shù)量巨大、種類繁多。書院文獻,按照其存在形式,大致可以分爲兩類:專書文獻(包括成本、成冊、成卷的文獻)和單篇文獻(散見于其他專書中的單篇詩文)?!吨袊鴷何墨I叢刊》的編纂遵循以下原則:
一、本書爲大型叢書,以《中國書院文獻叢刊》爲名,輯録、影印各種成本、成冊、成卷的整本書院專書文獻。
二、收録文獻時限,原則上起于唐朝,下至民國時期,以南宋到清末爲主。
三、本書編排,原則上以省區(qū)爲單位,依現(xiàn)行行政區(qū)劃的順序排列,各省區(qū)之下,以書院為單位,按文獻的成書時間先后爲序。
四、爲便于閲讀,依仿《四庫全書總目》成例,凡輯録各書,皆撰寫提要,除著録書名卷數(shù)、作者、版本、存缺卷數(shù)、館藏單位,以及書院名稱、院址、歷史沿革等基本信息之外,或提要,或解題,或辨證,意在作“辨章學術(shù),考鏡源流”式的學術(shù)提升。
五、爲便于查檢,每輯編制著者、書名兩個索引,作爲附録。
【目錄】
第一冊?
序一
序二
序三
總目録
提要
著者筆畫索引
書名筆畫索引
學規(guī)類編二十七卷(清)? 張伯行? 撰? 清同治重刻本
?
第二冊
縉山書院文話四卷(清)? 孫萬春? 撰? 清光緒十一年刻本
?
第三冊?
潞河書院名冊??(清)? 佚名? 清光緒刻本
樂亭尊道書院録??(清)? 陳以培? 編? 清道光二年刻本
蓮池書院課藝不分卷(清)? 佚名? 清光緒刻本
瀋國勉學書院集十五卷 (卷一—三)(明)? 朱珵堯? 編? 明崇禎元年刻本
?
第四冊
瀋國勉學書院集十五卷 (卷四—十五)?(明)? 朱珵堯? 編?明崇禎元年刻本
?
第五冊
云間書院古學課藝不分卷(清)? 陸梓? 顧文鰲? 訂? 清嘉慶九年刻本
?
第六冊
?
云間小課二卷?(清)? 練廷璜? 編? 清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云間郡邑小課合刻三卷 (金?卷上)(清)? 程其玨? 編?清光緒四年刻本
?
第七冊
云間郡邑小課合刻三卷 (木?卷上—土?卷下)(清) 程其玨? 清光緒四年刻本
?
第八冊
云間四書院課藝菁華類編十一卷 (講義?卷一—策問上?卷一)(清) 姚肇瀛? 編 清光緒二十八年石印本
?
第九冊
云間四書院課藝菁華類編十一卷 (策問下?卷一—雜著?算學?卷一)?
(清)? 姚肇瀛? 編? 清光緒二十八年石印本
?
第十冊
格致書院課藝丙戌—己丑上(清)? 王韜? 編? 清光緒鉛印本
?
第十一冊
格致書院課藝己丑下—辛卯上?(清)? 王韜? 編? 清光緒鉛印本
?
第十二冊
格致書院課藝辛卯下—壬辰?(清)? 王韜? 編? 清光緒鉛印本
?
第十三冊
格致書院課藝癸巳—甲午?二 (一)(清)? 王韜? 編? 清光緒鉛印本
?
第十四冊
格致書院課藝甲午二 (二)(清)? 王韜? 編? 清光緒鉛印本
敬業(yè)書院新藝精選四卷(清)? 林繼曾? 輯? 清光緒二十九年石印本
上海倉學書院經(jīng)始一卷?(清)? 孫鏘等? 編? 民國十五年鉛印本
?
第十五冊
虞山書院志十五卷?(卷一—卷五)?(明)? 張鼐等? 撰?明萬歷三十六年刻本
?
第十六冊
虞山書院志十五卷?(卷六—卷十)?(明)? 張鼐等 撰? 明萬歷三十六年刻本
?
第十七冊
虞山書院志十五卷?(卷十一—卷十五)(明)? 張鼐等 撰 明萬歷三十六年刻本
?
第十八冊
東林書院志二十二卷 (卷一—卷七)?(清)? 高廷珍 編? 清雍正十一年刻本
?
第十九冊
東林書院志二十二卷 (卷八—卷十二)(清)? 高廷珍? 編? 清雍正十一年刻本
?
第二十冊
東林書院志二十二卷 (卷十三—卷二十一)(清)高廷珍 編 清雍正十一年刻本
?
第二十一冊
東林書院志二十二卷 (卷二十二)? (清)? 高廷珍? 編? 清雍正十一年刻本
東林書院入祀七賢傳??(清)? 楊慶征? 輯? 清刻本
道南淵源録十二卷?(清)? 鄒鍾泉? 撰? 清道光二十八年刻本
?
第二十二冊
鍾山札記四卷(清)? 盧文弨? 撰? 清乾隆五十五年抱經(jīng)堂刻本
鍾山書院課藝初選??(清)? 李聯(lián)琇? 編? 清光緒四年刻本
?
第二十三冊
鍾山書院試卷四十二種??(清)? 常經(jīng)文等? 撰? 清稿本
龍城札記三卷??(清)? 盧文弨? 撰? 清嘉慶元年抱經(jīng)堂刻本
?
第二十四冊
紫陽正誼兩書院課藝合選二集??(清)? 游藝軒主人? 編?清道光二十八年刻本
惜陰書舍課藝三卷?(清)? 馮桂芬? 編? 清道光二十八年刻本
?
第二十五冊
惜陰書院西齋課藝八卷存二卷 (卷六卷八)(清) 薛時雨 編? 清光緒四年刻本
惜陰書院試卷??(清)? 周承曾? 撰? 清光緒稿本
選録金陵惜陰書院浙江敬修堂論議序解考辨等一卷(清)? 佚名? 輯? 清鈔本
?
第二十六冊
正誼書院課選初集二 (一)??(清)? 馮桂芬? 輯? 清光緒二年刻本
?
第二十七冊
正誼書院課選初集二 (二)?(清)? 馮桂芬? 輯? 清光緒二年刻本
?
第二十八冊
陶惟坻正誼書院會課稿??(清)? 陶惟坻? 撰? 清光緒稿本
正誼書院課卷不分卷?三 (一)?(詩經(jīng))(清)? 佚名? 清鈔本
?
第二十九冊
正誼書院課卷不分卷?三 (二)?(書經(jīng)—四書)(清)? 佚名? 清鈔本
?
第三十冊
正誼書院課卷不分卷三 (三)?(經(jīng)總附小學—時務)(清)? 佚名? 清鈔本
?
第三十一冊
奎光書院賦鈔五卷 (卷一—卷五)?(清)? 秦際唐? 編? 清光緒十九年刻本
奎光書院試卷一種?(清)? 周人廉? 撰? 清稿本
學山尊經(jīng)兩書院志不分卷?(清)? 李前泮? 編? 清光緒十九年木活字本
?
第三十二冊
南菁書院課藝一卷?(清)? 許樾? 撰? 清光緒二十三年稿本
南菁書院時務算學課藝五卷(清)? 適用齋主人? 編? 清光緒二十九年鉛印本
南菁書院改辦學堂章程一卷附南菁學約一卷?(清)? 王雅馴? 編? 清光緒三十年刻本
?
第三十三冊
三近書院不分卷?(清)? 卞士元? 編? 清光緒二十五年木活字本
尊經(jīng)書院試卷五十四種(清)? 王蘋? 董紹文等? 撰? 清光緒稿本
?
第三十四冊
文正書院試卷二十六種(清)? 呂堃等? 撰? 清光緒稿本
江寧府學堂試卷??(清)? 周承曾? 撰? 清稿本
鳳池書院試卷十種(清)? 周承曾? 鮑文鳳等? 撰? 清稿本
清末江蘇各縣書院寺廟等經(jīng)費簿一卷(清)? 佚名? 清稿本
?
第三十五冊
當湖書院落成詩一卷??(清)? 陸培? 編? 清乾隆十五年刻本
紫陽書院課余選二卷(清)? 屠倬? 編? 清道光五年刻本
紫陽書院課藝九集不分卷二 (一)(清)? 王同? 沈壽慈等? 編? 清光緒二十年刻本
?
第三十六冊
紫陽書院課藝九集不分卷二 (二)(清)? 王同? 沈壽慈等? 編? 清光緒二十年刻本
?
第三十七冊
五刻瀛山書院志十卷首一卷??(清)? 方季和? 編? 清道光十六年刻本
?
第三十八冊
六刻瀛山書院志十卷首一卷 (首卷—卷六)? (清)? 方漸鴻等? 編? 清宣統(tǒng)二年刻本
?
第三十九冊
六刻瀛山書院志十卷首一卷 (卷七—卷十)?(清)? 方漸鴻等? 編? 清宣統(tǒng)二年刻本
?
第四十冊
東明書院志不分卷??(清)? 鄭遵泗等? 編? 清道光二十四年木活字本
稟創(chuàng)設尊儒書院并各義塾酌議規(guī)條等件一卷(清)? 劉璈? 編? 清同治七年木活字本
重浚東湖改建書院記??(清)? 劉璈? 編? 清同治刻本
湖州愛山安定兩書院征信録一卷(清)? 佚名? 清同治光緒間續(xù)刻本
?
第四十一冊
龍湖書院志二卷??(清)? 何子祥? 張南英? 初編? 余麗元? 續(xù)編? 清同治光緒間續(xù)刻本
龍湖書院征信録不分卷(清)? 佚名? 清光緒十九年刻本
?
第四十二冊
學海堂課藝續(xù)編不分卷?六 (一—三)(清)? 杜聯(lián)? 編? 清光緒元年刻本
?
第四十三冊
學海堂課藝續(xù)編不分卷?六 (四—六)?(清)? 杜聯(lián)? 編? 清光緒元年刻本
?
?
第四十四冊
學海堂課藝三編不分卷?四 (一—二)?(清)? 杜聯(lián)? 編? 清光緒五年刻本
?
第四十五冊
學海堂課藝三編不分卷?四 (三—四)?(清)? 杜聯(lián)? 編? 清光緒五年刻本
?
第四十六冊
學海堂課藝五編不分卷?(清)? 唐根石? 編? 清光緒十一年刻本
?
第四十七冊
學海堂課藝六集不分卷?二 (一)?(清)? 陸漁笙? 編? 清光緒十四年刻本
?
第四十八冊
學海堂課藝六集不分卷?二 (二)?(清)? 陸漁笙? 編? 清光緒十四年刻本
?
第四十九冊
學海堂課藝七集不分卷?(清)? 陸漁笙? 楊文瑩? 編? 清光緒十七年刻本
?
第五十冊
學海堂課藝八集不分卷??(清)? 楊文瑩? 編? 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本
?
第五十一冊
經(jīng)正書院小課四卷(清)? 徐干? 編? 清光緒七年刻本
?
第五十二冊
愛山書院課藝不分卷?二 (一)(清)? 郭式昌? 編? 清光緒八年刻本
?
第五十三冊
愛山書院課藝不分卷?二 (二)(清)? 郭式昌? 編? 清光緒八年刻本
?
第五十四冊
詁經(jīng)精舍課藝五集八卷?(清)? 俞樾? 編? 清光緒九年刻本
?
第五十五冊
詁經(jīng)精舍課藝六集十二卷?(清)? 俞樾? 編? 清光緒十一年刻本
?
第五十六冊
申訂詁經(jīng)精舍規(guī)約一卷??(清)? 瞿鴻禨? 訂? 清光緒十二年刻本
詁經(jīng)精舍集選鈔不分卷(清)? 言忠曾? 輯? 清光緒鈔本
詁經(jīng)精舍課藝七集十二卷 (卷一—卷三)(清)? 俞樾? 編? 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本
?
第五十七冊
詁經(jīng)精舍課藝七集十二卷 (卷四—卷十二)(清)? 俞樾? 編? 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本
?
第五十八冊
詁經(jīng)精舍課藝八集十二卷?(清)? 俞樾? 編? 清光緒二十三年刻本
?
第五十九冊
重建鳳梧書院募增膏火全案??(清)? 佚名? 清光緒十五年刻本
重修龍游鳯梧書院征信録不分卷?(清)? 佚名? 清光緒二十四年刻本
算學書院章程? 學規(guī)大課程規(guī)??(清) 黃紹第? 孫詒讓等? 編? 清光緒二十二年刻本
杭州養(yǎng)正書塾章程? 規(guī)約? 課程表一卷(清)? 楊文瑩? 編? 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本
?
第六十冊
廣學書院新志四卷?(清)? 徐光硡? 柳羽儀等? 輯? 清光緒二十九年木活字本
?
第六十一冊
壽昌縣舊存屏山書院田畝租額總簿不分卷?(清) 楊友聲? 編? 清光緖二十九年木活字本
浙江求是書院章程一卷?(清)? 佚名? 清光緖石印本
鴛湖書院小課一卷(清) 鍾梁? 撰? 清稿本
靈峰精舍學規(guī)不分卷?夏震武? 編? 民國十四年鉛印本
?
第六十二冊
還古書院志十八卷續(xù)編一卷 (卷一—卷十三)?(清) 施璜? 方允淳? 編? 清乾隆二十八年續(xù)刻本
?
第六十三冊
還古書院志十八卷續(xù)編一卷 (卷十四—卷十九)?(清) 施璜? 方允淳? 編? 清乾隆二十八年續(xù)刻本
經(jīng)籍舉要不分卷?(清) 龍啓瑞? 撰? 清光緖十九年刻本
中江講院添設季課示等二種??(清) 袁昶? 撰? 清光緖十九年刻本
尊經(jīng)閣藏書章程??(清) 袁昶? 撰? 清光緖十九年刻本
祀典録??(清) 袁昶? 撰? 清光緖十九年刻本
中江講院建立經(jīng)誼治事兩齋章程??(清) 袁昶? 撰? 清光緖二十二年刻本
中江書院課藝三卷存一卷?(清) 汪宗沂? 編? 清光緖二十三年鉛印本
?
第六十四冊
南溪書院志四卷(明) 葉廷祥等? 撰? 明萬歷刻天啓重修本
南溪書院志四卷首一卷(清) 楊毓健? 編? 清康熙五十六年刻本
?
第六十五冊
鰲峰書院志十六卷首一卷 (卷首—卷九)? (清) 游光繹? 編? 清嘉慶十二年刻本
?
第六十六冊
鰲峰書院志十六卷首一卷 (卷十—卷十六)?(清) 游光繹? 編? 清嘉慶十二年刻本
?
第六十七冊
新建鼎峰書院志不分卷? (清)? 方亨衢? 編? 清道光十二年刻本
榕城格致書院畢業(yè)單??(清)? 佚名? 清光緒二十二年刻本
致用書院文集一卷(清)? 佚名? 清光緒二十九年刻本
鶴齡英華書院章程??(清)? 佚名? 清光緒三十一年活字本
屏山志略二卷詹繼良? 輯? 民國十一年鉛印本
?
第六十八冊
白鹿書院志十九卷 (卷一—卷六)(清)? 毛德琦? 訂? 周兆蘭? 重修? 清乾隆六十年刻本
?
第六十九冊
白鹿書院志十九卷 (卷七—卷十六)?(清)? 毛德琦? 訂? 周兆蘭? 重修? 清乾隆六十年刻本
?
第七十冊
白鹿書院志十九卷 (卷十七—卷十九)?(清)? 毛德琦? 訂? 周兆蘭? 重修? 清乾隆六十年刻本
朱子白鹿洞規(guī)條目二十卷(清)? 王澍? 輯? 清乾隆刻本
陳文恭公豫章書院學約十則??(清)? 陳宏謀? 撰? 清同治十年刻本
南昌葆靈女書院章程??(清)? 佚名? 清光緒三十四年刻本
?
第七十一冊
云門書院隨筆不分卷(清)? 沈銘彝? 撰? 清稿本
潭西精舍紀年??(清)? 陳秉灼? 沈默? 編? 民國九年刻本
青島禮賢書院兩級學堂更訂章程一卷(清)? 尉禮賢? 編? 民國石印本
?
第七十二冊
溯流史學鈔二十卷?(清)? 張沐? 撰? 清康熙三十三年刻本
?
第七十三冊
檜陽書院章程匯刻一卷?(清)? 楊炳堃? 編? 清道光五年刻本
河朔書院志一卷?(清)? 劉體重? 編? 清道光十九年刻本
嵩陽酬和集一卷(清)? 竇克勤等? 撰? 清光緒十年刻本
?
第七十四冊
宛南書院課讀經(jīng)義策論三種??二 (一)(清)? 孫葆田? 編? 清光緒二十七年刻本
?
第七十五冊
宛南書院課讀經(jīng)義策論三種??二 (二)(清)? 孫葆田? 編? 清光緒二十七年刻本
?
第七十六冊
重修墨池書院章程一卷?(清)? 程家頲? 編? 清道光刻本
經(jīng)心書院經(jīng)藝不分卷? (清)? 劉恭冕? 編? 清光緒二年刻本
?
第七十七冊
經(jīng)心書院課程? 輿地學不分卷?三 (一)(清)? 姚炳奎? 編? 清光緒二十九年刻本
?
第七十八冊
經(jīng)心書院課程? 輿地學不分卷?三 (二)(清) 姚炳奎? 編? 清光緒二十九年刻本
?
第七十九冊
經(jīng)心書院課程? 輿地學??不分卷? 三 (三)?(清)? 姚炳奎? 編? 清光緒二十九年刻本
經(jīng)心書院日程一卷?(清)? 佚名? 清光緒刻本
?
第八十冊
高觀書院課藝不分卷?二 (一)?(清)? 王景彝? 編? 清光緒十三年刻本
?
第八十一冊
高觀書院課藝不分卷?二 (二)(清)? 王景彝? 編? 清光緒十三年刻本
督部堂張兩湖書院正學堂年終大課題一卷??(清)? 張之洞? 編? 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本
?
第八十二冊
明山書院私志二卷??(明)? 張邦奇等? 撰? 明刻本
長沙府岳麓志八卷首一卷 (卷首—卷四)(清)趙寧? 編? 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
第八十三冊
長沙府岳麓志八卷首一卷 (卷五—卷八)??(清)? 趙寧? 編? 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
第八十四冊
岳麓書院同門譜一卷?(清)? 歐陽厚均? 編? 清道光五年刻本
?
岳麓書院一千年二卷?王嘯蘇? 撰? 稿本
?
第八十五冊
岳麓詩文鈔五十七卷 (詩鈔卷一—卷二十)(清)? 歐陽厚均? 編? 清道光十年刻本
?
第八十六冊
岳麓詩文鈔五十七卷 (詩鈔卷二十一—賦鈔卷三)?(清)? 歐陽厚均? 編? 清道光十年刻本
?
第八十七冊
岳麓詩文鈔五十七卷 (文鈔卷一—卷十八)?(清)? 歐陽厚均? 編? 清道光十年刻本
?
第八十八冊
濂溪書院興學編一卷(清)? 鄭之僑? 編? 清乾隆刻本
濂溪書院勸學編六卷首一卷(清)? 鄭之僑? 編? 清乾隆刻本
石鼓論語答問三卷?(宋)? 戴溪? 撰? 清乾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第八十九冊
校經(jīng)堂初集四卷?(清)? 曹鴻勛? 編? 清光緒十一年刻本
校經(jīng)堂二集九卷 (卷一—卷三)?(清)? 陸寶忠? 編? 清光緒十四年刻本
?
第九十冊
校經(jīng)堂二集九卷 (卷四—卷九)? (清)? 陸寶忠? 編? 清光緒十四年刻本
?
第九十一冊
研經(jīng)書院課集一卷?(清)? 胡元玉? 編? 清光緒二十一年刻本
求實書院學規(guī)續(xù)鈔不分卷?(清)? 黃舒昺? 編? 清光緒二十六年刻本
?
第九十二冊
端溪書院志略六卷? (清)? 黃登瀛? 編? 清道光二十八年刻本
大學中庸論文二卷(清)? 吳詒灃? 撰? 清道光二十八年刻本
西南書院全圖不分卷?佚名? 民國十年鉛印本
?
第九十三冊
豐山書院課藝二卷(清)? 張文翰? 編? 清光緒十四年刻本
?
第九十四冊
東川書院學規(guī)一卷附論文瑣語等二種(清)? 江翰? 景方昶等? 撰? 清光緒十九年刻本
復性書院簡章一卷?馬一浮? 編? 民國二十八年鉛印本
四川省城尊經(jīng)書院記一卷(清)? 張之洞? 撰? 清光緒刻本
尊經(jīng)書院課藝三集八卷 (卷一—卷四)(清)? 劉佛卿? 編? 清光緒刻本
?
第九十五冊
尊經(jīng)書院課藝三集八卷 (卷五—卷八)(清)? 劉佛卿? 編? 清光緒刻本
?
第九十六冊
文興書院課士詩一卷補編一卷? (清)? 陳模? 撰? 清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陜甘味經(jīng)書院志不分卷?附藏書目録等三種??(清)? 劉光蕡? 編? 民國十二年刻本
?
第九十七冊
續(xù)刻書院原委以補學校之關(guān)由一卷?(清)? 蘇得坡? 撰? 清道光十五年刻本
皋蘭書院古文類鈔二十卷存十九卷 (卷二—卷六)(清)? 佚名? 清稿本
?
第九十八冊
皋蘭書院古文類鈔二十卷存十九卷 (卷七—卷十一)(清)? 佚名? 清稿本
?
第九十九冊
皋蘭書院古文類鈔二十卷存十九卷 (卷十二—卷十六)(清)? 佚名? 清稿本
?
第一百冊
皋蘭書院古文類鈔二十卷存十九卷(卷十七—卷二十)(清)? 佚名? 清稿本?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