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張祥龍 著《儒家哲學史講演錄》(四卷本)出版暨前言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19-11-02 17:21:37
        標簽:儒家哲學史講演錄
        張祥龍

        作者簡介:張祥龍,男,生于西元一九四九年,卒于西元二〇二二年。一九八二年或北京大學獲哲學學士學位,一九八八年于托萊多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一九九二年于布法羅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一九九九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任山東大學人文社科一級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講座教授。著有《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從現(xiàn)象學到孔夫子》《思想避難:全球化中的中國古代哲理》《孔子的現(xiàn)象學闡釋九講——禮樂人生與哲理》《先秦儒家哲學九講:從<春秋>到荀子》《德國哲學、德國文化與中國哲理》《拒秦興漢和應對佛教的儒家哲學:從董仲舒到陸象山》《復見天地心:儒家再臨的蘊意與道路》《“尚書·堯典”解說:以時、孝為源的正治》《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儒家心學及其意識依據(jù)》《中西印哲學導論》,譯有《致死的疾病》《海德格爾》《精神的婚戀》等,主編有《西方神秘主義哲學經(jīng)典》等。

        張祥龍 著《儒家哲學史講演錄》(四卷本)出版暨前言

         

         

         

        書名:《儒家哲學史講演錄》(四卷本)

        作者:張祥龍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時間:2019年

         

        【各卷內(nèi)容簡介】

         

         

         

        第一卷《孔子的現(xiàn)象學闡釋九講》

         

        孔子最深刻地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生存世界。沒有孔子的中華民族就不再是她,沒有《論語》和孔子所編撰五經(jīng)的中國文化也只徒有虛名而已。正是孔夫子賦予了華夏世界獨一無二的思想風貌,影響廣大深遠,波及東亞,引動西方啟蒙大哲伏爾泰,卻不同于任何其他文化的思想格調(diào)。但是,要真正理解這位中華第一偉人卻并不容易,即便對于中國人,尤其是現(xiàn)代的中國人,也是一樣。歷史上對于孔子一直有這樣三種態(tài)度:當感受到其思想的原發(fā)魅力和人性-仁性光輝時,被打動得無以復加,發(fā)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之嘆。其次,當找不到合適的方式來闡發(fā)這種思想時,就自出機杼,或借重其他學派,來重構孔學:于是先秦有孟荀,漢有董仲舒及今古文學派,宋明有理學心學,清有漢學及晚末之新公羊?qū)W,民國至今有新儒學。第三種態(tài)度則是,因為完全無法感受孔子的妙處,就對于這巨大的歷史奇觀痛加撻伐,以確保這無感應的合理性。就孔子的哲理或(廣義的)哲學而言,理解的難度更大。研究中國哲學史者在《論語》那里看不到純粹的哲學,只看到政治(哲)學、宗教(哲)學、倫理學、教育學等,他們覺得儒家哲學的高峰要到宋明理學中去找,而這理學在他們的哲理視野中,也只是西方純哲學的東方倒影罷了。孔子是中華文化的試金石,更是中華哲理的試金石,是否能夠領會這個文化和哲理的神髓,要到這個最高峰和極深淵來檢驗,別無他途。孔子不是達到其他山峰的通道,而是哲理的極致所在,其中那深邃原發(fā)、質(zhì)樸絢爛的智慧還有待今天和未來的人們逐步領會?!捌渖矘s,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論語·子張》)

         

        這就是《孔子的現(xiàn)象學闡釋九講》的思想背景。在這本書里,作者借助于生存-結構現(xiàn)象學的精神和方法,來嘗試跟隨孔夫子那“動無常則,若危若安”的思想足跡,凌波微步般前行。這種現(xiàn)象學方法突破了西方觀念對象化的思維方式,讓思想透入生存脈絡和時機化視域,在詩與思的某種交織中開出哲理新境,但又能窮本究源。通過它來體會夫子哲思,就不會以現(xiàn)成框架切割之,以形而上概念塑造之,以科學、邏輯硬化之,而是容吾夫子回到深刻意義上的原文,也就是回到原本的人生起伏、時潮語境、詩書禮樂、家國之憂、好學之樂中;讓《論語》回到上下文,其根得土,其葉得舒,其微言大義得以滋生攀緣,開花結果,從容展現(xiàn)于當今的哲學話語世界。

         

         

         

        第二卷《從<春秋>到荀子》

         

        這一卷討論孔子晚年和他身后的儒家思想與命運,以孔子之后的儒學發(fā)展為主。

         

        該卷想探討的一個問題是:儒家在中國歷史上成功的哲理根據(jù)何在?要回答它,除了孔子哲理本身的素質(zhì),就要從孔子晚年一直講到漢代,主要涉及孔子“作《春秋》”和他之后的“七十子”、戰(zhàn)國儒者和漢代儒家。更具體地說,前兩講都圍繞著《春秋》及其歷史傳承,涉及的主要是《春秋公羊傳》。然后就是曾子、子思和孟子(相對于所謂“思孟學派”的流行講法,作者的討論有些特殊之處,首先揭示了曾子孝論的哲理引領性,其次吸收了《郭店楚簡》提供的相關思想,再加上讀解文獻的現(xiàn)象學態(tài)度,使得該書對它們的理解可能跟一般的講法不一樣)。接下去是荀子。

         

        從內(nèi)容可以看出,這一卷要探討的是儒家在中國歷史中存在的線索,包括人物和思想之間的傳承、爭論。它力圖回答一些在作者看來是直接關系到儒家哲理品質(zhì)的重大問題,比如上面提到的那個“儒家在中國歷史上成功的哲理根據(jù)何在”的問題(里面又包含許多小問題),同時來探討儒家哲理的多個維度。它最終的用心是朝向未來的,要為儒家未來的生存乃至復興而思考。

         

         

         

        第三卷《拒秦興漢和應對佛教的儒家哲學》

         

        這一卷主要講授從秦漢起頭的儒家哲理在重大歷史階段中遇到的重大問題,以及儒家如何應對它們。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討論秦王朝統(tǒng)一天下和迅速覆滅的哲理含義(與法家有莫大的干系),順勢來探討儒家在西漢為什么能取得“獨尊”的地位,它的思想原因何在。這里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一個要點,作者從不同的角度來展示這個儒學史中最成功的現(xiàn)實化努力或案例的哲理特點,以及相關的另一些歷史背景和哲學學說的情況,比如《史記》、《漢書》、《后漢書》里邊關于秦朝(如秦始皇、李斯、趙高)的記述,還有西漢前半的政治情況和漢初的一些思想家(像陸賈、賈誼)的學說。作者在這一部分深入到歷史的實際情境脈絡中去,運用現(xiàn)象學、結構主義和密釋學的方法,注重揭示人在歷史中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比如政治經(jīng)驗、藝術經(jīng)驗、語言經(jīng)驗還有宗教經(jīng)驗)對于理解儒家哲理的關鍵意義。

         

        第二部分討論佛教入華和它最后結出的儒家哲理的果子,審察這樣一次跨文明的哲理遭遇(不是西方人如亨廷頓講的“文明沖突”)的內(nèi)在機制,探析儒家哲理的新形態(tài)(Neo-Confucianism),估價它的成敗得失。為什么在五六百年間,華夏最聰明而又敏于終極發(fā)問的心靈,會首先被佛學所吸引?到了宋朝,從十一世紀開始,又如何出現(xiàn)了有意識地從道-理上應對佛學的儒學哲理,激出狹義理學和心學兩大流派(氣學也很重要)?這是作者在這一部分探討的主要問題。

         

         

         

        第四卷《儒家心學及其意識依據(jù)》

         

        這一卷以講解王陽明心學和陽明后學為主,但也不限于此,還要探討心學成立的依據(jù)。一般說來,類似著作以介紹王陽明與他的后學的學說為主,當然也會談及這些哲學家的生平,但是本書作者是以經(jīng)驗——心學的經(jīng)驗——為主?!笆裁唇行膶W的經(jīng)驗?”這就跟現(xiàn)象學有一定關系。心學的源頭是人類心靈的原發(fā)體驗經(jīng)驗,比如心學里頭講的“返回本心”、“致良知”等比較特別的心靈體驗。作者不僅介紹王陽明怎么說這個致良知的事情,而且更要嘗試著探討這些心學經(jīng)驗本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大家不是把心學只當作一門學問來學,而是感到心學還有它能夠直接涉及人生的重要東西,你有了它就可能會改變你的人生,或起碼出于好奇,你就會關注:這種原發(fā)體驗是怎么一回事啊?為什么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呢?它是怎么出現(xiàn)的呢?當一個人有這種體驗的時候,他心里發(fā)生了什么呢?為了深化對這些問題的探討,作者借助了一些當代的研究,比如心理學和現(xiàn)象學。

         

        此外,該書也不光限于儒家的心學,因為心學也有她的源頭。歷史上有很悠久的心學傳統(tǒng),她的最大、最久遠的源頭或淵藪不在我們中國,而是在印度。所以作者在該書里先回溯到印度心學這個源頭,看它是個什么意思,到了我們中國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再看這個影響是不是也波及宋明理學——作者認為是波及到了宋明理學。在作者看來,儒家能出現(xiàn)這個心學,是有她的來源的,既有中國自己的先秦思想源頭,也有印度心學的源頭。

         

        所以,這本《儒家心學及其意識依據(jù)》不同于一般心學著作的特點就在于:首先,它是對這種心學經(jīng)驗本身的可能性、尤其是其意識結構的探討;其次,它還是對心學的歷史源頭——她的歷史的可能性——的探討。

         

        【前言】

         

        這一套《講演錄》由四部講稿組成,講課和加工的時間約一紀,即從2007丁亥年至2019己亥年。前三次授課在北大,最后一次在中山大學的珠海校區(qū)。前三部曾經(jīng)出版,而第四部是初次付梓。

         

        “儒家哲學”是個有些困難的話題,因為“儒家”常被視為相當日?;膫惱韺W,缺少純思辨素質(zhì),而“哲學”如果是以希臘哲學為范本,那么其基底就是形而上學化的思想追求,與“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相距很遠。所以就有過將儒家哲學化的努力,比如盡量尋找其中的“范疇”和“形而上”的維度,或者通過哲學的分科而看出儒家的“宇宙論”、“價值論”之類的特點。我應對這個難題用了不同的方式。首先,不是將儒家硬拉進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框架,反而要更加原本地理解她,讓她更自由、盡性地回返到自己的時代、文本和意識的“江湖”(《莊子·大宗師》)中去。其次,合理地延展哲學的邊界,讓它也包括當代哲學的新視野,比如生命哲學、實用主義、過程哲學、某類分析哲學,特別是現(xiàn)象學(胡塞爾、舍勒、海德格爾、梅洛-龐蒂、列維納斯、德里達等等);[1]而且還要包括科學哲學(特別是庫恩)、認知科學、物理學、人類學和人工智能的新進展和新啟發(fā)。哲學只意味著對終極問題的邊緣探索,以什么方式來做都可以。

         

        在世界的各種哲學和大宗教中,儒家或儒學占有一個極其獨特的地位,即她不止于文明思想的產(chǎn)物,還體現(xiàn)了前文明的人類意識特點。前文明的打獵-采集時代占據(jù)整個現(xiàn)代智人歷史(三十萬年)的絕大部分,正是我們的人性形成期。而那個時代最突出的人文特點,就是家庭是唯一有效的社會結構方式,家族和部落都是其衍生體,所以那時家庭關系、特別是親子關系是最根本也最普遍有效的人際關系。儒家的全部學說就建立在它之上,“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中庸》),“孝”因而被認為是全部德行的源頭(《孝經(jīng)》)。人類產(chǎn)生過的重大學說中,只有儒家是如此自覺地以“家”為根本的,即便在她的最高追求如“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周易·咸·彖》)中,家也并不缺席(“取女吉”)。但儒家畢竟出現(xiàn)于農(nóng)業(yè)文明,以此為立足點而溝通前文明,因而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的視野中升華了家與孝,使之更加廣大精微。如果我們不帶有強烈的西方傳統(tǒng)哲學、宗教和政治的偏見來閱讀華夏古代文獻,就會越來越深入地感受到儒家這種深遠的思想視域,它突破了僅僅幾千年的文明時限而進入智人人性的形成期,因而意蘊極其豐厚持久,“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保ā吨芤住での难浴罚┐颂字v演錄即志在追隨和顯示出這種人性與天時的哲理江河,觀察和玩味它在儒家哲學家們那里澆灌出的思想花朵和果實。

         

        二十世紀是儒家文明的急劇衰落期,但也是西方非形而上學的新哲學的出現(xiàn)期,乃至某種繁榮期。正是這些哲學開辟出的生命化的、現(xiàn)象學化和語言轉向的哲理視野,乃至新科學(量子力學、意識流心理學、人類學、人工智能等)發(fā)現(xiàn)的助威,為我們重新理解儒家哲理打開了既是新的又是特別古老的思想天地。其中,“時”、“情”、“樂”、“語言”、“文本”、“潛意識”、“人類嬰兒的不成熟”等,是領會儒家思想妙處的一些把柄或入口。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思想將會有更戲劇化的演變,甚至突變,但儒家哲理最背運的時候似乎已經(jīng)過去。盡管現(xiàn)在也有人在預告人類家庭的滅亡,但這個去家過程已經(jīng)不再是按“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發(fā)動的理想化巨浪,而是個體主義的經(jīng)濟、科技和社會思潮對家庭的侵蝕,雖然也有高離婚率和機器人(在電影中)生養(yǎng)孩子所引起的一驚一乍,但畢竟還有讓人類良知在半夜里復蘇的時間或契機。

         

        此套講演錄的主要內(nèi)容跨越二千年,從春秋的孔子到明代的王陽明和羅近溪,涉入的哲學家不是特別多,但重要的發(fā)展脈絡,尤其是各家的獨特思想風格和哲理意趣,都得到了大不同于以往的層層揭示。讀者用心讀過此書,或許會強烈感到,儒家的哲學生命還遠遠未到可蓋棺論定的時候。

         

        最后要說明的是,此套講演錄能夠結集出版要感謝中山大學哲學系和商務印書館的大力支持,尤其要感謝責任編輯李強先生、魏雪平先生和王璐女士專業(yè)、細致、認真、負責的編輯工作。

         

        張祥龍己亥年春寫于暢春園

         

        注釋:

         

        [1]其實,這種擴展還應包括東方古老的純思想探索,比如古印度的《吠陀》-《奧義書》傳統(tǒng),尤其是瑜伽術開啟的意識探索傳統(tǒng)。但由于學界里邊西方中心論的影響還很大,所以就暫時限于西方內(nèi)部的擴容。而且,一旦有了這種擴容,東方的古代智慧就自動進入哲學的殿堂,因為那些邏輯化、形式化和論證化的硬性標準已在此失效了。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