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張明 伍國葦 張寒梅】“貴州經驗”:論王陽明民族觀的形成與實踐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9-05 15:12:33
        標簽:王陽明
        張明

        作者簡介:張明,男,西元1970年生,貴州印江人?,F任貴州大學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歷史系副教授,貴州大學陽明學研究中心主任,

         貴州經驗:論王陽明民族觀的形成與實踐

        作者:張 明,伍國葦,張寒梅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fā)布,原載《教育文化論壇》2021年第1

          

        摘 要:王陽明中年被貶謫貴州,由此開始對少數民族與土司治理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索,逐步形成了“夷夏平等”的民族觀。王陽明將此民族觀運用于當時貴州重大事件的處理上,積累了較為成熟的“貴州經驗”,對貴州產生直接良好影響。王陽明“夷夏平等”民族觀和“貴州經驗”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現實借鑒意義。

         

        關鍵詞:王陽明;民族觀;“夷夏平等”;“貴州經驗”

         

        作者簡介:


        張明:男,貴州印江人,土家族,貴州大學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貴州大學陽明學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夏威夷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中國思想史、區(qū)域文化史、陽明學、教育學。


        伍國葦,女,貴州都勻人,貴州大學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在讀研究生。


        張寒梅,女,貴州雷山人,苗族,貴州省文聯副編審。研究方向: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苗學研究。

         


        王陽明不僅是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心學的集大成者,而且也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他37歲因政治斗爭失敗而被流放到了貴州龍場。他在貴州開始思考和探索少數民族與土司治理問題的理念與方法,逐漸形成了“夷夏平等”的民族觀。他將此民族觀運用于具體實踐,通過對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處理,于是積累了行之有效的“貴州經驗”。

         

        目前,學界對王陽明民族觀和“貴州經驗”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主要有以下三篇:馬國君、彭兵在《從明朝邊防形勢看王陽明的“北防南化”思想及實踐》[1]一文指出,面對明朝中后期嚴峻的邊防形勢,王陽明對北方邊防提出了“籌邊八策”,而對南方則反對輕率實施“改土歸流”,力主“教化”諸策,于是形成了“北防南化”的思想,為明朝中后期邊防穩(wěn)定做出了貢獻。歐陽輝純在《論王陽明的民族觀》[2]一文指出,王陽明的民族觀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順其情不違其俗,循其故不異其宜”的民族差異性;“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教化之人”的民族平等性;“在身心上做,決然以圣人為人人可到”的民族團結性。王勝軍在《儒學官僚與“夷夏之辨”——以王陽明開啟貴州書院為中心的考察》[3]一文中指出,王陽明從心學出發(fā),對傳統“夷夏觀”作了新的詮釋,認為“夷人”雖無漢地“裳宮室之觀,文儀揖讓之縟”,但卻自有如璞的“美質”,在保有道德良知方面勝于“狡匿譎詐無所不至”所謂的“華夏”。

         

        本文通過王陽明在貴州的一系列事件,深入挖掘王陽明民族觀和“貴州經驗”:首先分析王陽明在貴州對少數民族的全新認識,其次探討王陽明“夷夏平等”民族觀的形成過程,最后考察王陽明將此民族觀運用于具體實踐而取得的“貴州經驗”。王陽明民族觀和“貴州經驗”為少數民族、土司問題、邊疆治理留下了有益的經驗,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有益的借鑒意義。

         

        一、“居夷何陋”:對貴州少數民族的全新認識

         

        正德三年(1508)春三月,王陽明被貶謫到貴州龍場驛(今修文縣龍場鎮(zhèn)),他在此與少數民族生活了近兩年時間(1508.3—1509.12),[4]這不僅是其人生的重要轉折點,而且對其思考和處理少數民族和土司問題提供了重要助緣。王陽明通過自己“百死千難”的親身遭遇,加之對貴州少數民族的深切同情和理解,為其“夷夏平等”民族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通過親自處理貴州安氏、宋氏兩大土司問題,積累了卓有成效的“貴州經驗”,對貴州教育發(fā)展、文化認同、民族融合、社會穩(wěn)定都產生了直接影響。王陽明在貴州主要有以下幾次事件促成他對少數民族和土司問題的深入思考和全新認識:

         

        第一,貴州少數民族彪悍尚武。王陽明于正德三年春進入貴州到達清平衛(wèi)(今黔東南州凱里市爐山鎮(zhèn))時,就看見當地少數民族正在互相仇殺,他立即寫下了《清平衛(wèi)即事》詩,其云:“積雨山途喜乍晴,暖云浮動水花明。故園日與青春遠,敝缊涼思白苧輕。煙際卉衣窺絕棧,(時土苗方仇殺。)峰頭戍角隱孤城。華夷節(jié)制嚴冠履,漫說殊方列省卿?!盵5]694王陽明是中國古代少有的在少數民族地區(qū)生活過的大儒,當他第一次看見貴州少數民族時,就敏銳感覺到他們奇異的服飾、禮儀、風俗,以及彪悍、尚武的性格,巨大的文化差異對王陽明的沖擊無疑是具有震撼力的,但這也為王陽明思考少數民族問題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第二,貴州少數民族熱情好客。王陽明一到達貴州龍場,就立即陷入絕境?!褒垐鲈谫F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與居夷人鳺舌難語,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盵5]1228王陽明出生于文獻之邦的余姚,作官于繁華富庶的京城,邊遠貧窮的貴州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個陌生而神秘的地方,不僅語言不通,而且環(huán)境惡劣,生存艱難。初到龍場的王陽明一無所有:無房、無糧、無藥,面臨饑餓、疾病、死亡的威脅。無糧,就采野菜充饑;無藥,就默坐靜養(yǎng);無房,就在龍場驛旁的小孤山搭一間低矮的草庵(草棚)暫時棲身。王陽明《初至龍場無所止結草庵居之》云:“草庵不及肩,旅途體方適。開棘自成籬,土階漫無級。迎風亦蕭疏,漏雨易補緝。”[5]694當地苗、彝等少數民族主動向他問好,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王陽明接受他們的好意并表達感激之情。隨著時日漸久,王陽明與當地少數民族的關系密切起來?!叭毫怒h(huán)聚訊,語龐意頗質。鹿豕且同游,茲類猶人屬。污樽映瓦豆,盡醉不知夕。緬懷黃唐化,略稱茅茨跡?!盵5]694王陽明被少數民族的熱情好客和質樸自然的生活方式所感染,與他們打成一片,儼然回到了儒家的理想國——唐堯虞舜時代。

         

        第三、貴州少數民族嫉惡如仇。王陽明剛到龍場不久,官府就派差役到龍場侮辱王陽明,當地少數民族挺身而出,主動保護王陽明,痛毆打跑差役?!赌曜V》云:“思州守遣人至驛侮先生,諸夷不平,共毆辱之。守大怒,言諸當道。毛憲副科令先生請謝,且諭以禍福。先生致書復之,守慚服?!盵5]1228這一事件釀成一次嚴重沖突。[6]官府要求貴州提學副使毛科(余姚人)出面處理此次沖突,毛科寫信給王陽明讓他向官府請罪。王陽明《答毛憲副》云:“某之居此,蓋瘴癘蠱毒之與處,魑魅魍魎之與游,日有三死焉;然而居之泰然,未嘗以動其中者,誠知生死之有命,不以一朝之患而忘其終身之憂也。太府茍欲加害,而在我誠有以取之,則不可謂無憾;使吾無有以取之而橫罹焉,則亦瘴癘而已爾,蠱毒而已爾,魑魅魍魎而已爾,吾豈以是而動吾心哉!”[5]801王陽明在該書中表達了寧死而“不動吾心”的嚴正立場,他不畏強暴,不卑不亢的氣節(jié)使當地少數民族越加敬佩。同時,通過這次事件,王陽明也更加認識到當地少數民族耿直、善良、嫉惡如仇的性格。

         

        第四,貴州少數民族積極向學。在沖突事件之后,當地少數民族鑒于王陽明居所惡劣、狀況堪憂,于是指點他搬到離小孤山四里之外的龍岡山東洞居住。王陽明將東洞改名為“陽明小洞天”,并欣然作詩《始得東洞遂改為陽明小洞天三首》。當地少數民族又乘初夏季農閑時節(jié),特地從幾十里的木閣菁大山砍來巨大木材,幫助王陽明在龍岡山建造了幾所木屋,王陽明命名為龍岡書院、寅賓堂、何陋軒、君子亭等。王陽明《龍岡新構》云:“諸夷以予穴居頗陰溫,請構小廬。欣然趨事,不月而成。諸生聞之,亦皆來集,請名龍岡書院,其軒曰‘何陋’。”[5]697龍岡書院是王陽明親手建立的天下王門第一家書院,堪稱“王門祖廷”,不僅吸引當地少數民族子弟和方圓幾百里各族學子前來就學,而且湖南蔣信,云南朱克相、朱克明兄弟等也不遠千里前來請教。[7]《何陋軒記》云:“學士之來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盵5]890清代學者田雯在《黔書·陽明書院碑記》中說:“先生之學,以謫官而成,先生之道,其方由龍場而躋于圣賢之域也耶?當日坐擁皋比,講習不輟,黔之聞風來學者,卉衣駃舌之徒,雍雍濟濟,周旋門庭。”[8]92陽明心學大旗首先樹立在貴州高原之上,貴州民風學風為之煥然一新。

         

        第五,貴州少數民族“何陋之有”?王陽明通過自己以上幾次親身經歷和感受,真切體會到了貴州少數民族的彪悍尚武卻又熱情好客、質樸耿直、主動向學的性格,進一步改變了原先對少數民族的偏見和誤解。他不禁大聲歡呼:“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他建“何陋軒”以明志,并在《何陋軒記》一文中對當地少數民族熱情稱贊道:“予處之旬月,安而樂之,求其所謂甚陋者而莫得。……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繩之木,雖粗礪頑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謂欲居也歟?[5]890他認為苗夷之民內心淳樸、性情率真、樂于助人,雖然崇尚巫術,敬奉鬼神,輕慢禮儀,放任性情,但并不損害其淳樸本質,君子居此應該教化他們,“安可以陋之?”這應該是孔子所說的他愿意居住的地方?。〈送?,王陽明還有“投荒萬里入炎州,卻喜官卑得自由。心在夷居何有陋?身雖吏隱未忘憂”和“夷居信何陋,恬淡意方在”等詩句,表達了他身在“夷地”而不以為“陋”的觀點。正如方志遠教授說:“這篇《何陋軒記》所記的倒并非何陋軒本身,而是守仁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理解和認識?!盵9]69湛若水在《陽明先生墓志銘》中說:“抗疏廷杖,龍場煙瘴。居夷何陋,諸蠻歸向?!盵5]1400評價恰如其分。

         

        概之,王陽明“居夷何陋”“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繩之木”等思想的提出,表明王陽明對貴州少數民族的認識到了一個全新高度,為其“夷夏平等”民族的形成準備了重要條件。

         

        二、“君子有為”:王陽明“夷夏平等”民族觀的形成

         

        浮海、居夷,是古代圣人在不得志之際希望逃避現實、尋求世外桃源的理想場景??鬃釉小坝泳乓摹薄俺髓醺∮诤!敝畤@。王陽明被迫流放貴州,居夷處困,變被動為主動,自然而然擔當起了“居夷化夷”的職責。換言之,在王陽明看來,在貴州最直接可行的“化夷”途徑,就是對少數民族實行推行文治教化、加強文化認同、促進民族融合。王陽明具體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索,逐漸形成了“夷夏平等”的民族觀:

         

        第一,提出“君子有為”的觀點。王陽明年輕時曾格竹子之理,不得其門而入,只有貶謫到了貴州龍場這樣的生死煉獄之地,他才最終覺悟到“竹有君子之道”。[10]在《君子亭》一文中,王陽明借竹子之理表達了他必須踐行“君子之道”的決心,即他對貴州少數民族必須有所作為??梢赃@樣說,貴州正是余英時先生所揭橥的王陽明“覺民行道”的第一站。具體而言,王陽明在《君子亭》中覺悟到的“君子之道”[5]891有四:君子之德、君子之操、君子之時、君子之容。君子之德,即“中虛而靜,通而有間”,就是君子要有靜虛修養(yǎng)的工夫,達到靜而無欲,動而通達的境界。君子之操,即“外節(jié)而直,貫四時而柯葉無所改”,就是君子不管處于順境還是逆境,都不憂不懼,安順處常,做到“窮則獨善,達則兼濟”。君子之時,即“應蟄而出,遇伏而隱,雨雪晦明無所不宜”,就是君子須知天知命,進退自如,素位而行,不汲汲于朝堂,不戚戚于龍場。君子之容,即“清風時至,玉聲珊然……風止籟靜,挺然特立,不撓不屈”,就是視聽言動均能挺然特立,不撓不屈,展示君子從容之態(tài)、中和之美。正所謂:居夷何所陋,君子必有為。王陽明對“竹有君子之道”“君子有為”觀點的提出,為他探索“夷夏平等”民族觀打開了一道現實的入口。

         

        第二,堅信“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的理念。除《君子亭記》之外,王陽明還寫有一篇千古雄文《象祠記》,后來收入《古文觀止》中,他堅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的理念,因而被世人廣為傳頌。眾所周知,象是舜的弟弟,是歷史上的大惡人,但象后來在舜的感化下棄惡從善,受封在南方的有鼻。貴州彝族認為象是他們的祖先,歷代祭祀不斷。貴州宣慰使安貴榮重修象祠(今貴州黔西縣素樸鎮(zhèn)),邀請王陽明前往參觀。王陽明認為這是一個極佳的教化典范,于是寫下了這篇著名散文。王陽明在《象祠記》中并不直接評論惡人象,而是表達了對舜的高度贊揚,即舜能將惡人象轉變?yōu)楹萌耍梢娝吹膫ゴ蟮娜实戮窈腿烁窳α?;同時,象受舜感化之后,能改邪歸正,變成一個善人,從而進一步推論到人性本善,認為惡人并非一成不變,只要施以適當教化,也可棄惡從善,走向光明。王陽明《象祠記》云:“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m若象之不仁,而猶可以化之也?!盵5]894從《象祠記》可以看出,王陽明認為天下沒有不可以感化之人,只要君子修德至極,就可以感化如同象一樣的惡人。在貴州“夷多漢少”的現實背景之下,王陽明提出并堅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的理念,表明他“夷夏平等”民族觀的雛形已經形成。王陽明接下來在龍岡書院、文明書院講學活動中進一步完善其“夷夏平等”的民族觀。

         

        第三,龍岡書院傳道講學。王陽明謫居龍場期間,大悟格物致知之旨,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黃宗羲在《明儒學案?姚江學案》載:“及至居夷處困,動心忍性,因念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學凡三變而始得其門?!盵11]179龍場悟道成為中國思想史上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標志性重大事件。[12]龍場悟道之后,王陽明隨即在龍岡書院傳道講學,為貴州培育了第一批黔中王門弟子。“黔中之有書院,自龍岡始也;龍岡之有書院,自王陽明先生始也……而夷俗已變,文教以興。”[13]160“王陽明創(chuàng)辦龍場‘龍岡書院’,主講貴陽‘文明書院’,真正揭開了明代貴州書院講學之風的序幕。”[7]

         

        王陽明在龍岡書院講學時期,吸引很多少數民族弟子進入書院學習。關于王陽明在龍岡書院的講學情景,嘉靖《貴州通志》引陽明弟子王杏《新建陽明書院記》云:“居職之暇,訓誨諸夷。士類感慕者,云集聽講,居民環(huán)聚而觀如堵焉,士習丕變。”[14]這真實顯示了當地少數民族樂于求學的盛況。“人人聞風慕道,欲問業(yè)龍場者,絡繹不絕?!痹谶@期間,王陽明作有《龍場生問答》一文,記載了與龍場弟子問答的具體內容。此外,王陽明還作《教條示龍場諸生》,為龍場弟子制定了天下王門第一款學規(guī)——立志、勤學、改過、責善?!爸T生相從于此,甚盛??譄o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guī),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5]974《教條示龍場諸生》雖然只有四條學規(guī),但飽含了王陽明對貴州少數民族學生的殷切希望和諄諄教誨。王陽明《居夷集》留下了約20首(篇)與書院講學活動相關的詩文,反映了當年王陽明在此講學游藝的各種場景。盡管王陽明在貴州所收王門弟子多達數百人的規(guī)模,但大多姓名現在已經不可詳考,有幸的是,王陽明《鎮(zhèn)遠旅邸書札》留下了黔中王門弟子20余人的字號,這是天下王門的第一份弟子群體名單,其中最著名的黔中王門弟子有陳文學、湯伯元、葉子蒼三人,他們后來被列入《王陽明年譜》,成為黔中王門的著名代表人物。

         

        第四,貴陽文明書院始論“知行合一”。文明書院位于貴陽城中心(今貴陽大十字市府路),創(chuàng)建于元代(1313年),系元代順元路府學,是貴州最高書院。王陽明貶謫來到貴州(1508年),該書院當時已經荒廢,毛科重修并改名為文明書院,選取全省優(yōu)秀學子200人就學其中,貴陽名士徐節(jié)作有《新建文明書院記》。毛科邀請王陽明主講文明書院,但王陽明認為自己是一個被貶謫官員,同時仍在病中,于是予以婉言謝絕。正德四年(1509)閏十月,席書(四川遂寧人)繼任貴州提學副使,再次邀請王陽明主講文明書院,王陽明這次欣然同意。席書“身率貴陽諸生,以所事師禮事之。”隆慶貴州巡撫阮文中在《陽明書院碑記》中說:“始,貴陽人士未知學,先生與群弟子日講明良知之旨,聽者勃勃感觸,日革其澆漓之俗而還諸淳。邇者衣冠濟濟與齊魯并,先生倡導之德,至于今不衰。”[15]王陽明著名弟子徐愛曾與黔中王門弟子李良臣(任山東臨清教諭)有交往,徐愛在《贈臨清掌教友人李良臣》詩中說:“吾師謫貴陽,君始來從學。異域樂群英,空谷振孤鐸。文章自余事,道義領深約?!盵16]7王陽明與席書在文明書院始論“知行合一”,貴陽成為“知行合一”的始發(fā)之地。

         

        《君子亭記》和《象祠記》不僅表現王陽明對貴州少數民族的深刻了解和深切同情,同時也表現了自己對君子人格的理想追求。王陽明不以居夷為陋,認為夷民通過教化,同樣可以登入圣域。王陽明在貴州雖然只有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但他卻通過傳道、講學、辯論等活動,在貴州高原之上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學派,形成了一代新的學風。特別是他為貴州培育的第一批王門弟子,親自開啟了貴州書院講學運動。此后黔中王門弟子出現前后三先生、掀起幾次講學高潮,形成五大王學重鎮(zhèn),陽明心學覆蓋全省,延綿百余年,蔚為大觀。[17]這一切都始于王陽明謫居龍場和龍岡書院的建立,陽明心學發(fā)軔于貴州,貴州落后的教育文化狀況得以發(fā)展,少數民族彪悍的民風大為改觀。王陽明“居夷何陋”“君子有為”“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等思想的提出,以及傳道、講學、辯論活動的推進,表明王陽明“夷夏平等”民族觀在貴州已經逐漸形成。

         

        三、“一封書信,勝于十萬雄兵”:王陽明“貴州經驗”的實踐

         

        王陽明“夷夏平等”民族觀形成之后,其治理少數民族土司問題的第一次成功實踐,就是與貴州最大土司——水西土司安貴榮的多次接觸,他不僅使桀驁不馴的安貴榮遵守朝廷法度,同時還讓安貴榮出面平定了明代中期貴州水東宋氏土司頭目的一場嚴重叛亂。王陽明把“夷夏平等”民族觀運用在解決少數民族土司問題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卓有成效的“貴州經驗”。

         

        王陽明貶謫地貴州龍場,是當時貴州水西土司安貴榮的轄地。安貴榮,系明初水西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的第8代孫,成化十年(1474)任貴州宣慰使,因軍功封為昭勇將軍,位在貴州其他土司之上。安貴榮擁眾48萬,轄地千余里,在位凡四十年(1474—1513),是貴州最大的土司。他自恃兵多地廣,桀驁不馴,蠢蠢欲動。(明)田汝成在《炎徼紀聞》中稱安氏土司“世驕蹇不受節(jié)制……(安)貴榮多智略,善兵?!盵18]王陽明貶謫到龍場驛時,安貴榮正與官府作對。安貴榮聽聞王陽明與官府的沖突之后,認為可以將王陽明引為同類,于是幾次三番派人給王陽明送去大米、雞鵝、金帛、鞍馬、仆人等,以圖試探和拉攏王陽明?!赌曜V》載:“水西安宣慰聞先生名,使人饋米肉,給使令,既又重以金帛、鞍馬,俱辭不受?!盵5]1228王陽明推辭安貴榮的饋贈,后來實在盛情難卻,只好收下二石大米和一些柴炭雞鵝。王陽明禮節(jié)性地寫下《與安宣慰第一書》表示感謝,其云:“自惟罪人何可以辱守土之大夫,懼不敢當,輒以禮辭。使君復不以為罪,昨者又重之以金帛,副之以鞍馬,禮益隆,情益至,某益用震悚?!词苊锥裉侩u鵝悉受如來數?!盵5]802王陽明的言行,使安貴榮對王陽明更加敬佩。

         

        正德三年(1508),凱里香爐山一帶苗民發(fā)生動亂,安貴榮受命平亂,官府加封他為正三品的貴州布政司左參政。安貴榮認為功勞很大,但官府獎勵太輕,“猶怏怏薄之。[18]70同時他擔心朝廷在水西境內增軍驛造成威脅,于是要求朝廷減少軍驛?!澳俗嗥驕p龍場諸驛以償其功”。[18]70安貴榮就此兩事舉棋不定,遂向王陽明請教。王陽明得知此事后,覺得事關重大,立即寫下《與安宣慰第二書》[5]802并用“悚息悚息”四字表達嚴正立場。王陽明指出兩個要害:第一,朝廷法度不可隨意改變:龍場九驛的設立是祖宗之法,如果今日裁減驛站,那么,明日也可以廢除宣慰使之職;第二,要挾高官厚祿萬萬不妥,如果擔任地方流官,那么朝廷一紙調令,或東或西,或南或北,千年的土地和人民將不再屬于自己。安貴榮猛然醒悟,果然不敢再要求朝廷裁減驛站和追加高官之事。王陽明于無形之間,化解了貴州水西安氏土司的一場隱患。清初學者毛奇齡說:“方陽明在龍場時,土司安貴榮暴橫無禮,自恃從征功,欲并諸官驛作土司地。陽明貽一書示之,彼即歸罪恐后。夫陽明何嘗苦勸人而所至向化,此即躬行有效之一證矣?!盵19]

         

        正德四年(1509)夏,貴州政局又生事端。貴州宣慰同知水東土司宋然轄境內的土酋阿賈、阿雜、阿麻聚眾二萬余人反叛。這是明代中期貴州一次嚴重的土司叛亂?!睹魇贰べF州土司傳》載:“初,安氏世居水西,管苗民四十八族,宋氏世居貴州城側,管水東、貴竹等十長官司,皆設治所于城內,銜列左右。而安氏掌印,非有公事不得擅還水西。至是總兵官為之請,許其以時巡歷所部,趣辦貢賦,聽暫還水西,以印授宣慰宋然代理。貴榮老,請以子佐襲,命賜貴榮父子錦纻?!薄?】“先是,宋然貪淫,所管陳湖等十二馬頭科害苗民,致激變?!惫诱隆肚洝吩疲骸肮晕髅缳\阿雜等之叛,由宣慰宋然激之?!卑操F榮不僅不出兵幫助宋然平亂,反而放縱暗中支持阿賈、阿雜,試圖趁亂兼并水東土司之地,貴州局勢更加混亂。《明史·貴州土司傳》載:“貴榮欲并(宋)然地,誘其眾作亂。于是阿雜等聚眾二萬余?!?o:p>

         

        叛軍進攻省城,情況十分危急,官府命令安貴榮出兵,文移三至,安貴榮才出兵解圍,局勢稍有緩解,安貴榮又稱病不出,叛軍死灰復燃。王陽明得知安貴榮稱病不愿繼續(xù)出兵平亂之后,立即寫《與安宣慰第三書》[5]804,分析四個要點:第一,安貴榮有助亂之罪。阿賈、阿雜之亂,傳聞乃安貴榮指使,并提供氈刀、弓弩等物資,地方官員及朝廷文移三至,安貴榮才派兵解洪邊之圍,拖延達三月之久。第二,有縱兵之罪。安貴榮解洪邊之圍后,又稱疾歸臥水西,部下諸軍潛回,徒增剽掠,以重民怨,貴州民情不平。第三,有固守割據之罪。有人揚言稱,安氏連地千里,擁眾四十八萬,不必為宋氏出一兵一卒,朝廷也無可奈何,是為固守割據,實屬不妥。第四,流言傳播,加速安氏之禍。假使朝廷下片紙于湖廣、四川、廣西各處土司,命各自為戰(zhàn),共分安氏土地,朝廷朝令而安氏夕亡。王陽明強調安貴榮必須出軍,將功補過。王陽明以上四點分析,直中安貴榮要害。安貴榮急速出兵,幫助官兵平定了水東土司頭目的叛亂。

         

        王陽明通過以上三封書信,使擁眾四十八萬(明初朱元璋派大軍遠征云貴只有三十萬)、蠢蠢欲動的貴州最大土司安貴榮聽從朝廷法度,幫助官軍平定叛亂,后世子孫也不再敢有謀反之舉。《黔記》稱:“終貴榮之世,不敢跋扈者,公之功也?!边@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尺牘止亂”的故事?!睹魇贰ね跏厝蕚鳌贩Q:“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蓖蹶柮魅鈺沤鉀Q了貴州兩大土司問題,保護了西南一方安定,真可謂:一紙書信,勝當十萬雄兵也。清代貴州巡撫愛必達(1749)稱:“陽明日與僚夷雜居,屈伸榮辱,略無所撓。悍如安重(貴)榮,但得其片紙書,消疑式,不敢反側,勝于十萬師?!盵20]88

         

        王陽明與安貴榮的往來,是王陽明與少數民族土司首領交往的一段佳話,也是其文治教化的重要嘗試和成功典范。王陽明通過三封書信,勸解貴州少數民族首領安貴榮,讓他不再懷有異心,保證了貴州一方平安。不僅如此,此后百余年間,安貴榮的后代也沒有發(fā)動叛亂,甚至安氏土司一直成為明廷維護貴州乃至西南安定的重要依靠力量,比如,安氏土司幫助平定了明末播州楊氏土司之亂和清初吳三桂叛亂。民國學者曹經沅稱:“所謂一紙書,足當千萬兵者,陽明這封信,真可當之無愧?!钥杖嗍种±?,而能替國家有形無形消滅多少災禍。此種偉大精神與人格,頗值得后世永遠效仿?!盵21]從王陽明以上“三書”可以看出,王陽明站在“大一統”的立場上,具有高超的維護民族穩(wěn)定的政治智慧。王陽明與安貴榮的交往及其對貴州少數民族與土司問題上所得到的“貴州經驗”,對他后半生立德、立功、立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結論

         

        王陽明來到貴州之時,他還只是一位被朝廷流放的不入流的驛丞,手中并無一兵一卒;但當他離開貴州之時,卻在實踐中已經積累了相當高超的處理少數民族和土司問題的“貴州經驗”。王陽明中年流放貴州近兩年時間,通過親身的遭遇,產生了對貴州少數民族的全新認識,提出了“居夷何陋”“君子有為”“居夷化夷”“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等觀點,標志王陽明“夷夏平等”民族觀逐漸形成。王陽明將此民族觀具體運用和實踐于貴州土司問題處理上,圓滿解決了當時嚴重的政治社會隱患,積累了卓有成效的“貴州經驗”,從而對貴州教育發(fā)展、文化認同、民族融合、社會穩(wěn)定都產生了直接良好的影響。深入挖掘王陽明“夷夏平等”民族觀和“貴州經驗”,不僅對當前陽明文化建設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觀點,而且對民族治理仍具有一定現實意義和借鑒作用,本課題組將繼續(xù)進行后續(xù)研究。

         

        參考文獻:
         
        [1]馬國君、彭兵《從明朝邊防形勢看王陽明的“北防南化”思想及實踐》,《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5期。
         
        [2]歐陽輝純:《論王陽明的民族觀》,《孔子研究》2016年第2期。
         
        [3]王勝軍:《儒學官僚與“夷夏之辨”——以王陽明開啟貴州書院為中心的考察》,《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
         
        [4]張明:《王陽明黔中活動系年考略》,《陽明學刊》(第六輯),巴蜀書社2012年。
         
        [5](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6]張明、管華香:《王陽明與貴陽》,《教育文化論壇》,2019年第6期。
         
        [7]張明:《王陽明與黔中王門的書院講學運動》,《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8](清)田雯:《黔書》,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9]方志遠:《王陽明評傳》,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年。
         
        [10樂愛國:《王陽明的“格竹”與“竹有君子之道”》,《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
         
        [11](清)黃宗羲:《明儒學案》(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2008年。
         
        [12]張新民:《論王陽明龍場悟道的深遠歷史影響——以黔中王門為中心視域的考察》,《教育文化論壇》,2010年第1期。
         
        [13](清)李崇畯:《修文龍崗書院講堂題額后跋碑》//貴陽市文物保護委員會:《貴陽陽明祠·陽明洞碑刻拓片集》,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錢明:《王陽明與貴州新論》,《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15](明)謝東山修,張道纂:《嘉靖貴州通志》,嘉靖三十四年刻本,一九八二年貴州圖書館據云南大學借云南圖書館傳抄天一閣嘉靖刻本重抄本復印本。
         
        [16](明)徐愛等撰、錢明編校整理:《徐愛錢德洪董沄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17]張明、徐鈺:《王陽明“龍場悟道”及其影響:兼論當代陽明學研究概況》,《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
         
        [18](明)田汝成:《炎徼紀聞校注》(土司資料叢書廣西土司資料系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19](清)毛奇齡:《折客辨學文》//《西河集》卷一百十九至卷一百二十,《欽定四庫全書 集部7 別集類》。
         
        [20](清)愛必達撰、杜文鐸等點校:《黔南識略·黔南職方紀略》(都勻府),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8頁。
         
        [21]曹經沅:《在龍場驛丞任內的王陽明》,《越風》,1937年第2卷第1期。
         
                             
        注釋:
         
        【1】 《明史》卷三百十六列傳第二百四“貴州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