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緒平作者簡介:陳緒平,男,字子茂,號爾雅臺,西元一九六九年生,湖北陽新人。長期從業(yè)于互聯(lián)網科技界,曾任阿里巴巴資深架構師,現(xiàn)任某上市公司高管。 |
春秋經通義&隱公元年(11)
作者:爾雅臺
來源:“爾雅臺切問”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三月三十日癸丑
耶穌2022年4月30日
3)乾坤
董子曰:人于天也,以道受命。(《順命》)圣人體道之全,正在一部《周易》。易之興也,周之盛德邪?當文王之事,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系辭》)太史公自序“余聞之董生”曰: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于變。而春秋辨是非,故長于治人。故董子曰:不明乎易,不能明春秋。易本隱以之顯,春秋推見至隱;易以天道下濟人事,春秋以人事反之天道:實則隱顯不二,天人一理。故易與春秋者,圣人之全體大用也(馬一浮語)。是董仲舒深明于易者也。作為公羊大家,與胡毋生重條例不同,董仲舒要在以易解春秋。觀《繁露》一書可見。比如,其論王字,中間一豎貫通天地人,顯然是言易三材之道。系辭曰:“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痹诙儆锌磥?,促成這一歸趨的正是王。本天地之道以立人道,以人道接通天地之道,實現(xiàn)天下三才之道的貫通順遂,而成王道。故易經一書,即是言王道之書。
天下之道,統(tǒng)于六藝(六經)而已;六藝之教,終于易而已。學易之要,觀象而已;觀象之要,求之十翼而已??鬃油矶狄祝碇男椅词?,其辭甚約而其旨甚明。系辭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碧珮O者,一理至極之名;二儀者,二氣分之號。一理不可見,以二氣見之。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則八卦成列矣。盈天地間皆氣也,氣之所以流行而不息者,則理也。易以八卦表之,洪范以五行表之,皆所以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也。萬象紛呈而約之以五行,簡潔明快,提綱挈領,但只能粗線條地把握事物。易經重在觀象,立八卦以象萬物,是個非常精致的行變化成萬物的模型。這樣,與粗線條的五行說相結合,周易能提供更精致的卦象互為補充,異而知其類,睽而知其道,斯可以無惑焉?!鞍素远獌?,吉兇生大業(yè)”何謂也?蓋八卦成列,象在其中。觀乎八卦之象,則六十四卦之變可知。象者,象天下之賾也。夫天下之至賾至動者,非心乎?太極以象一心,八卦以象萬物,心外無物。天心、王心,一也;天元、人元,一也。天地之道變易而成化,人道亦須變易而成能。故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觀象之要莫先于四句:“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初句實攝后三,故曰“吉兇生而悔吝著”。已知失得者,吉兇之所由致,當知悔吝者吉兇之萌漸也?;趧t來者可追,尚可至于吉;吝則執(zhí)而不舍,終必至于兇。憂思虞度,皆疑而未得之象,不知變易從道者也。知進退,則知變化矣;知變化,則知失得矣。變化不出剛柔,進退亦猶晝夜?;蜻M而上,或退而下,“上下無?!币病C靼迪啻?,猶“剛柔相易”也。故曰: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故言“六爻之動、三極之道”,是知道之變動,地道必承于天,人道必兼法天地,然后無失道而常吉也。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yè)也。德業(yè)者,體用之殊稱,開物為德,成務為業(yè)?!爸苋f物”者德也,“道濟天下”者業(yè)也?!凹湃徊粍印闭叩轮烈玻弧案卸焱ㄌ煜轮省闭邩I(yè)之神也?!懊饔谔熘馈钡乱?,“察于民之故”業(yè)也。“觀其會通”者德也,“行其典禮”者業(yè)也?!拔O深而后能通天下之志”德也,“唯研兒而后能成天下之務”業(yè)也?!岸ㄌ煜轮獌础闭叩乱玻怀商煜轮當蛿驼邩I(yè)也。合深與幾謂之神,合德與業(yè)謂之道,合易與簡謂之易,故曰:神無方而易無體。(馬一浮《觀象卮言》)
系辭曰:天地定位,而易行乎其中。又曰: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故曰:乾坤,其易之缊邪。又曰:乾坤其易之門邪?!氨賾糁^乾,闔戶之謂坤。一闔一辟之謂變,往來不窮之謂通”。統(tǒng)之以乾坤,而天地之德可通也;約之以六子,而萬物之情可類也。故以氣之流形言之,則為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之象;以其德之力用言之,則為健、順、動、入、陷、麗、止、說之象;以其相對言之,則為剛柔、起止、上下、見伏之象;以其相成言之,則為定位、通氣、相薄不相悖、相逮不相射之象;以其屈伸聚散言之,則有動散、潤烜、止說、君藏之象,亦即雷霆、風雨、日月、寒暑之象;所以行變化成萬物者,略攝于是矣。觀于天地之道而人道可知,觀于乾坤六子之象而六十四卦之象可知,而一心、陰陽、動靜之象可知?!扒雷兓髡悦?,非精義入神,其孰能與于此?此性命之原也。體乾坤,則能知易矣。是以觀象必先求之乾坤。(馬一浮《觀象卮言》)
系辭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周子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乾坤者,父母之道也,生之育之也。生之育之,而萬物生生,變化無窮。這是一個氣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觀。有三義:一曰萬化分畛,二曰道體器用,三曰乾坤并建。
先說萬化分畛。熊十力先生指出,宇宙萬象是一大勢力圓滿無虧、周流無礙、德用無窮、浩然油然,分化而成萬殊的物事。譬如大海水分化而成無量眾漚相,是一個整體的有機的宇宙。在這個宇宙中,萬物之全體,也即那個最大的宇宙,那個太一,是無對的(只有一個,沒有二個),生生不息,渾然大全,無有分畛。而宇宙萬有,是發(fā)展不已、渾淪無間的,萬有不是虛幻,而是如眾漚之浪花,變動不居,生生不已。故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易者,變易也。猶如浪花不過是大海水的眾漚相,萬有亦不過是宇宙實體的流變。變不孤起,故不能以單純的物質或精神來指屬,或者,毋寧說,變具有復雜性,物理、人事,隨在可征,以成萬物。因此,精神也好,物質也罷,皆不過是變化隨在可征之素材,唯物、唯心割裂之桎梏,終被消解而無間。(熊十力《乾坤衍》)
次說道體器用?;谧円椎挠钪嬗^,宇宙實體(天地),乃以其全體之流變,而恒起分化,以成萬物(現(xiàn)象)。在這里,道不可見,乃以其能“恒”起分化而見之。故王夫之曰:“道,體乎物之中,以生天下之用者也。物生而有象,象成而有數(shù)。數(shù)資乎動以起用,而有行;行而有得于道,而有德?!蓖醴蛑@段話非常精彩,值得細細玩味。首先,他這里談“物”,大而言之,即宇宙即天地也(小而言之,物物一宇宙也)。天地作為一大物之統(tǒng)稱,本不可言,只好以道言之,故曰“道體乎物之中”??梢钥闯?,道便是天地精粹之用,道與天地如影隨行,不可言先后。其次,天下之用者,宇宙流變之形跡也,器也。道隱且微,故需由形跡出發(fā),從其用而知其體之有。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空談天地空談道,故需要仰觀天文,府察地理,易經曰設卦觀象是也。是故,“物生而有象,象成而有數(shù)”,象也好,數(shù)也罷,皆是描述形跡。然而,形跡不是靜態(tài)的,它是生生不已的浪花,故曰“數(shù)資乎動以起用”。這個動,陰陽動靜也;起用者,便是言分化了,于是“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故曰“而有行”。由是,器之形跡落于五行也。而五行是基于相生相克而構成一個了自洽的閉環(huán)。這個閉環(huán)是由中而和,以和諧為目標。如何達到的呢,“行而有得于道”是也。有得于道,故天地位,萬物育,此謂之“有德”。
再說乾坤并建。王夫之曰:天地其位也,陰陽其材也,乾坤其德也。(《周易外傳》)天地雖各有其位,但天不偏陽,地不偏陰,天地之位皆各有陰陽。故陰陽是材,不可言其位,唯化為五行則位焉。行而有德,而位之德有主,健也順也,皆言乎其用也。故乾坤皆取用之德而不取道之象,王夫之謂“圣人所以扶人而成其能也”。顯然,乾坤與陰陽不同,陰陽是材是氣,而乾坤是德,天地之大德。王夫之曰:“夫道之生天地者,則即天地之體道者是已。故天體道以為行則健,而乾;地體道以為勢則順,而坤,無有先之者矣。體道之全,而行與勢各有其德,無始混而后分矣?!惫氏缔o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此圣人觀天地之象,察識出乾坤之大用也。王夫之曰,乾者陽氣之舒,天之所以運行;坤者陰氣之凝,地之所以翕受。我們前面說過,陰陽是綱,五行是領。而乾坤以德,是目標導向,故能直接提綱契領。故曰,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這便是宇宙萬物之化生的基本法則。然需須知,乾坤雖是二卦,而確不是兩物,萬物各有乾坤是也。故王夫之解易,認為周易是乾坤并建的,乾坤二卦一起建立,共同成為六十四卦的基礎。其曰:天地,一誠無妄之至德,生化之主宰也;乃乾行不息于無聲無妄之中,坤受無疆而資不測之生。故易卦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這便是說,乾坤乃天地之大用也,而人不可得而見焉,則于“天尊地卑”而得其定性之必然矣。
顯而易見,易經不是一個基于時間的宇宙起源理論,而是一個關于宇宙演化的解釋理論。換句話說,它并不告訴你事物是什么,而只是告訴你理解事物的“套路”是什么。那么,這個套路是什么呢?當然是“易”嘛,“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易有三義:一變易,二不易,三簡易。變易者,乾坤大用之形跡也,器也;不易者,乾坤之道也;全器是道,全道是器,即是簡易也。這三義當然是混然一體的,不可割裂。只明變易,易墮斷見;只明不易,易墮常見。須知變易原是不易,不易即在變易,能離斷常二見,名為正見,此即簡易也。系辭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删脛t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yè)。易簡,而天下矣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說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贝送醯乐缀喴印K^“順性命之理”,是一個生生的演化宇宙觀。
這與西人的那個由造物主創(chuàng)造萬物的宇宙觀大異其趣。吾人秉中道智慧,其意蘊便大為不同。莊子齊物論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彼^六合,即天地四方,也就是我們說的那個最大的宇宙,那個太一。太一之外只是個混沌未開的無極,故只能存而不論。雖說“動靜無端,陰陽無始”,但該不言處需沉默。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極高明而道中庸也。
4)小大
(待續(xù))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