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孫海燕作者簡介:孫海燕,筆名孫齊魯,男,西元一九七八年出生,山東鄄城人,中山大學中國哲學專業(yè)博士?,F(xiàn)為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儒家哲學、中國思想史、人性論等,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20余篇,出版學術(shù)專著《陸門禪影下的慈湖心學——一種以人物為軸心的儒家心學發(fā)展史研究》。 |
誰入佛老歸六經(jīng)
——思想史上的《近思錄》系列之三
作者:孫海燕
來源:《走進孔子》2022年第3期
說起宋明理學與佛老二氏之糾纏,儼然翻開了一本徹頭徹尾的糊涂賬,其間充滿了復雜的融合與斗爭。今天較為流行的看法是,程朱等儒者遙承孔孟,近汲佛老,創(chuàng)建了一種適應時代的新儒學。但就當事者而言,無論是程朱理學,抑或陸王心學一系的思想家,都決不會認同此說,前者多批評后者“陽儒陰釋”,后者則當仁不讓,自詡最得圣學之真血脈。歷史地看,雙方表面在“尊德性”與“道問學”、“心即理”與“性即理”等問題上的爭吵,倘若一路追蹤溯源,也多少與此儒釋之辨的話題有關(guān)。痛心于明朝的傾覆,一批強調(diào)經(jīng)世致用的學者,則激言兩派皆是“躺在禪床上罵禪”,極言要找回久違的孔孟。
凡此種種,本文無力一一辨析,僅圍繞《近思錄》的核心人物,以宋儒“何以要吸收佛老”“怎樣吸收”“如何評價”為線索,略述宋儒與佛老,尤其是與禪宗的是非恩怨。
《近思錄專輯》書影
一、道學興起的時代氣運
今人所說的宋明理學,歷史上稱為“道學”。反思道學的產(chǎn)生因緣,令人不免想起“氣運”這一極具中國特色的概念——它既非神秘的命定論,又非主觀的意志論,而是由各種主、客觀的必然、偶然因素匯聚而成的一種“歷史合力”。
在談論道學家吸收佛老之前,首先要說到趙宋“文人治國”的方略。宋太祖趙匡胤出身行伍(早年曾在嵩山少林寺學得一身武藝),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后,對唐代的藩鎮(zhèn)割據(jù)深有殷鑒,對五代走馬燈似的“兵變”更是心有余悸,乃至于寢食難安。為避免歷史覆轍,他大力加強中央集權(quán),想方設(shè)法地消除中央和地方的武人兵權(quán)(最著名者如“杯酒釋兵權(quán)”),并將國家大事委之于以“文弱”“忠信”著稱的儒臣,甚至立下“與士大夫治天下”“不殺士大夫及言事者”的“祖宗之法”。太祖后來死得有點不明不白(史家有“燭影斧聲”“金匱之盟”的討論),但代之而起的其弟太宗也不失為一個讀書人,尤其以振興文教、禮尊文士著稱,規(guī)定“進士須通經(jīng)義,遵周孔之教”(《續(xù)資治通鑒》)。暫且勿論這一國策是否矯枉過正,以及遺留了多少后世病患,總之,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趙宋提供的寬松政治環(huán)境,使文人士大夫迎來了歷史的春天。此情此景,與戰(zhàn)國諸侯間的爭相“養(yǎng)士”有天壤之別,卻至少又有一點效果上的類似,那就是:知識分子挾道自重、蔑視王權(quán)的做法,一般不會招致直接的生命危險。此激發(fā)了士階層經(jīng)世致用的抱負,促成了他們的自我意識與人格覺醒,孟子“道尊于勢”的精神氣質(zhì)也潛滋暗長。
經(jīng)過近百年的“養(yǎng)士”,到仁宗一朝,一個龐大的文官集團業(yè)已形成,宋代的文化也煥發(fā)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這正是陳寅恪所說的華夏文化“造極”之世:高舉“文以載道”旗幟的“古文運動”號角再起。韓愈呼吁的“師道”得以恢復,有“宋初三先生”之稱的胡瑗、孫復和石介,大力尊經(jīng)排佛,推進教學改革,倡導“明體達用”之學。全國各級官學、私學得到復興,民間書院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婆e考試不再像唐代那樣注重詩文辭賦,轉(zhuǎn)而注重講明經(jīng)義與治國安邦的能力,《中庸》《大學》備受重視,《孟子》被列入考試科目;造紙和印刷技術(shù)的改良,促進了出版業(yè)的繁榮,讀書藏書之風盛行。學者們勇于著書立說、解經(jīng)著史,熱衷于發(fā)揮古典之新義,乃至要刊刻個人文集了。
韓愈畫像
在此“文藝復興”式的磅礴色流中,最耀眼的一束光芒,是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等一大批德才并茂之士,以“士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精神風貌登上了歷史舞臺。如何富國強兵,如何移風易俗,如何進德修身,如何致君堯舜成為他們殫精竭慮的時代課題。這批士大夫留下的政治文化聲光,悄悄扭轉(zhuǎn)了一個民族的身份認同——唯有心懷家國天下的儒家,才是他們真正的人格歸屬。與此同時,歐陽修、孫復、李覯等一批知識分子極力批判佛、道二教,呼吁復興儒學。孫復作《儒辱》篇,聲言不能排佛老,乃儒者的恥辱。歐陽修作《本論》,稱佛教為魔教,其害無窮;他還意識到:儒家要真正戰(zhàn)勝佛老,復如當年韓愈主張的那樣,采取“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的粗率方法,誠難讓人心服口服,徹底的解決之道,乃是“修其本以勝之”,即倡明儒家的禮樂刑政,使佛老二教“無由而入”。歐陽修當然遠未能完成這一宏愿,但他“修其本以勝之”的理念,無疑是導航之燈塔,足以啟迪后學,昭示來哲。這正是道學興起的前夜?!盀樘斓亓⑿?,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新儒家宣言,已氤氳激蕩,呼之欲出。
在當時,儒家最大的“敵人”是佛教禪宗。佛教,這一源自印度,以現(xiàn)實世界為空幻、以超越輪回為要旨的宗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后,趁著魏晉南北朝這段長長的亂世,得以迅捷傳播。至李唐時,佛教骎骎然臻于鼎盛,宗派林立,大德輩出,法海汪洋,國家表面上儒、釋、道三家鼎立,佛教實近乎一枝獨秀。在與本土的儒、道二家長期交流碰撞中,佛教自然也不斷中國化,包括一定程度上汲取了儒家的世間倫理。到了唐末五代,佛教總體上已盛極而衰,獨禪宗一脈勢力未減,憑借高妙的禪理,對士階層保持著極大吸引力。且看文士張方平與名相王安石的一則對話:
世傳王荊公嘗問張文定公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亞圣后絕無人,何也?”文定公曰:“豈無,又有過孔子上者?!惫唬骸罢l?”文定曰:“江西馬大師、汾陽無業(yè)禪師、雪峰、巖頭、丹霞、云門是也?!惫珪郝?,意不甚解,乃問曰:“何謂也?”文定曰:“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歸釋氏耳?!鼻G公欣然嘆服。(陳善:《捫虱新話》)
《捫虱新話》書影
這段話富有趣味地揭示了釋盛儒衰的漫長歷史。到北宋初期,朝野上下仍籠罩在濃郁的佛教氛圍中,出現(xiàn)了幾部著名的《傳燈錄》和第一部官刻《大藏經(jīng)》?;实郾救艘步?jīng)常入寺拜佛,發(fā)出佛教有利于世道人心的聲音。宋真宗作《感應論》,認為三教一旨,“大抵皆勸人為善,惟達識者能總貫之”。有學者說:“趙宋皇室可以說是以佛教世其家。”很多文士更以精通佛典為榮,真正不沾染佛道習氣者,反倒是鳳毛麟角,著名文臣如富弼、張商英、蘇軾等人,皆以出入佛道為家?常,他們在政治人倫領(lǐng)域雖堅守著儒家的綱常名教,性命修養(yǎng)的心窩子卻多半被佛老掏空了。
從另一方面看,一些名僧大德也親儒學儒,以佛理來詮釋儒家經(jīng)典,鼓吹儒佛調(diào)和論,甚至宣稱佛家也要依賴儒家的“治平”。著名者如天臺宗僧人智圓,他自號“中庸子”,將《中庸》章句與佛理一一融會貫通。他稱佛教為“內(nèi)典”,儒家為“外典”,“非仲尼之教則國無以治,家無以寧,身無以安……釋氏之道何由而行哉?”(《中庸子傳》)他甚至作詩稱自己“內(nèi)藏儒志氣,外假佛衣裳”。又如云門宗契嵩禪師撰有《輔教篇》,以佛教的五戒、十善比附儒家的五常,強調(diào)儒佛二家皆出自“圣人之心”,皆教人為善,僧人也必須對父母盡孝。在此方面,契嵩有幾句很精彩的話:“與其道在山林,曷若道在天下?與其樂與猿猱麋鹿,曷若樂與君臣父子?”(《西山移文》)面對當時的排佛聲浪,契嵩多次向皇帝、重臣進獻個人著作,力陳佛學符合“王道”,可與儒學共治天下,得到皇帝的嘉勉和大批文士的共鳴。這類佛教大德,不僅是時代秩序的重建者,也是復興儒學的功臣,特別是他們“援儒入佛”的諸般努力,不僅為佛教合法性做了辯護,也為儒者的“援佛入儒”清掃了道路,開啟了方便之門。
在此時代風潮的裹卷沖蕩下,周敦頤彈冠振衣,一聲清嘯,緩步出場了。
二、道學家的“出入佛老”
在今人眼中,北宋“四子”之吸收佛老,恐怕要數(shù)周敦頤最為顯著。其實對他而言,亦無所謂“吸收”不“吸收”,佛老的洞天秘境,他勝似閑庭信步,本來就是隨意出入的。周敦頤多年為官,但風懷近于隱淪,公事之余,每每徜徉于佳山勝水,流連于佛寺道觀。他“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窗前草不除。問之,云:與自家意思一般”,這儼然是一個三教會通的混元生命。周氏《太極圖》源自道士陳摶,只是顛倒其意,把“逆則成仙”換成了“順則成人”,《太極圖說》開篇的“無極”一語,與道家的淵源也毋庸置疑。周氏的參禪尤廣為人知,“茂叔窮禪客”是程頤的話。相傳他曾師事鶴林壽涯、東林常聰?shù)榷U師,一次在常聰處靜坐了月余,忽心下“有得”,乃呈詩曰:“書堂兀坐萬機休,日暖風和草自幽。誰道二千年遠事,而今只在眼睛頭?!边@與佛家的悟道,豈不形神酷似?周敦頤對后世影響極大的“主靜”說,或正肇端于此。他曾回顧自己的參禪經(jīng)歷說:“吾此妙心,實啟迪于黃龍,發(fā)明于佛印。然易理廓達,自非東林開遮拂拭,無繇表里洞然。”(《居士分燈錄》)這類事跡,雖被雪泥鴻爪般記錄在禪家燈錄中,但恐怕不是無稽之說。周敦頤所著《通書》,用極簡約的語言,大談性命誠靜的道理,直是熔儒釋道于一爐,后世道學家多未能超越他的思想藩籬,故他被尊為道學的鼻祖,誠可謂名副其實,非只緣他是二程之師也。
周敦頤獨創(chuàng)《太極圖》及《太極圖說》
周敦頤歸宗儒家,也毫無問題。讀其短文《愛蓮說》可見,中正清直的君子,才是他的人格理想。他作詩道:“聞有山巖即去尋,亦躋方外入松陰。雖然未是洞中境,且異人間名利心?!边@分明是一首言志詩。但周敦頤畢竟不像二程、張載那樣排斥二氏?!巴酥灾^如夫子,原道深排佛老非。不識大顛何似者,數(shù)書珍重更留衣。”對韓愈晚年向大顛學禪(傳說),他只在詩中作調(diào)侃式的微諷。周敦頤雖標榜“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但他默契道妙,不露圭角,這與范仲淹、王安石等士大夫的恢弘開放、奮發(fā)蹈厲的精神格調(diào)迥然不同。他的生命理想,在乎“孔顏樂處”的詩意棲居,這是一種超越富貴窮達的自得境界。
相比于周敦頤,二程兄弟以倡明圣學為己任,設(shè)帳授徒,排佛斥老,儒家性格也更為鮮明了?;蛟S是不滿于周敦頤的參禪悟道,他們不太強調(diào)這場師弟關(guān)系。但二程之學受周敦頤影響甚大,大程子尤其如此。程顥十五六歲時,聽周敦頤論道,“遂厭科舉之業(yè),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濫于諸家,出入于老釋者幾十年。反求諸六經(jīng),而后得之”(《近思錄》)。他既然出入佛老近十年,“終日坐如泥塑人”,對禪道必然深有體悟。這里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靜中體悟(佛家稱為“靜慮”“思維修”“禪”等)本是佛道二家相傳已久的修道法門,到了周、程這里,已視為己出而居之不疑。道學家吸收佛老,這是最明顯、最關(guān)鍵之事,周、程的很多論述都源于靜中體悟所得。這正是道學家(尤其心學一脈)異于傳統(tǒng)儒者的一大特色。朱子形容程顥《定性書》是“胸中瀉出”,可謂知言。該文中“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nèi)外”“心普萬物而無心”“情順萬物而無情”諸論,顯然以靜中體悟為語境,意思也酷似佛家的“無所住而生其心”。程顥有詩曰:“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边@種靜觀自得之樂,也與孔門“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曾點氣象風致不同。要害在于,程顥是吸收佛道的靜悟進入儒家圣境的,此也恰是其學問特色之一。
武漢黃陂二程書院
程顥之學,以“識仁”為要旨,要學者首先“反身而誠”,體證到萬物一體之“仁”,然后加以“義理栽培”之功。《識仁篇》開篇說:“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边@種“悟后起修”的工夫,在朱子看來只是“說效驗”,簡直“無入手”處。此可說是朱子的一間未達。程顥的“識仁”與“定性”,意欲先在“心體”上證成一“無執(zhí)”境界,此乃吸收了禪宗“開悟”法門而來,是一種“即本體即工夫”的頓教智慧,與傳統(tǒng)儒家“下學而上達”工夫頗有差異,用佛家的話說,此智慧非一般的世智聰明,唯具足了福德資糧的“上根人”才能直下承當。陽明曾稱,有道士對其大贊周敦頤、程顥是儒家的“兩個好秀才”。今人馬一浮說:“濂溪、明道天資高,其言皆為接上根,若中根便湊泊不上?!保ā兑松綍Z》)吾輩似乎也不妨大膽地說,兩者皆是天資純粹,早早“開悟”了的儒者。
“理一分殊”是道學的重要發(fā)明,如果說程顥之學凸顯了“理一”,程頤則更重視“分殊”,他強調(diào)格物窮理,認為一草一木都要“格”,最終將天理“豁然貫通”于心。他改周敦頤的“主靜”為“主敬”,認為“才說靜,便入于釋氏之說也。不用靜字,只用敬字”。這與他的儒釋之辨有關(guān)。程氏兄弟皆重“敬”,但程顥的“敬”仍偏重“靜”,比較注重保持勿忘勿助的“和樂”心境。而程頤的“敬”,除外表的整齊嚴肅,更強調(diào)內(nèi)心的“主一無適”(心專注于一事而無旁騖),此當然可以更好地與孔子“執(zhí)事敬”“修己以敬”的傳統(tǒng)接續(xù)起來。但平心而論,佛家之“靜”也不能說沒有“敬”,至少不是儒者批評的“槁木死灰”(禪家“無念”并非百物不思)。
二程雕像
程朱一系多嚴于儒釋大防,批評陸王一系“近禪”,乃至以“異端”視之,多少有些五十步笑百步。若仔細考究,程朱理學從概念到義理,取資于佛道者甚多。他們說的天命、氣質(zhì)之性與《楞嚴經(jīng)》的本然、和合之性類同;“理一分殊”脫胎于華嚴宗的“理事論”和“月印萬川”之喻。其他諸如“主一無適”“豁然貫通”“體用一源,顯微無間”“常惺惺”等也莫不與禪佛有關(guān)?!暗澜y(tǒng)說”的提出,明顯受到禪宗傳法世系的啟迪。儒家“理”的概念,在古典儒學中并不凸顯,為對抗佛老的空無虛寂,理學家抽象出一個客觀性“天理”,可以說是“反抗性模仿”。更關(guān)鍵的是,程朱理學雖繼承了孟子性善論,但孟子“心”“性”不分,擴充本心就是知性,這還說不上是一“性體情用”的義理結(jié)構(gòu)。程朱的“本心”,則始終有一“湛然虛明”“虛靈不昧”的底子。如朱子贊頌孟子“仁術(shù)”的詩句:“惻隱來何自,虛明覺處真。”這與孟子“惻隱”“羞惡”等情感意味極重的“四端”之心明顯不同,當是受到佛老的潛移默化而來。由此可見,心學、理學兩派對佛教的吸收,不過在程度和角度上有所差別罷了。相對來說,開啟“氣學”一脈的張載在學問性格上距佛老最遠,對佛教、道教批評最烈,但他畢竟也“訪諸釋老之書,累年盡究其說,知無所得,反而求之六經(jīng)”(《近思錄》),很難說完全不受佛老的影響。他的“心統(tǒng)性情”形式上極似《大乘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他與程顥討論的“定性”一詞,也有濃郁的佛老意味。
張載雕像
道學的一些常用術(shù)語,文句本身雖源自儒典,卻因佛老的侵蝕而意義大變。一個典型例子是《周易·系辭上》的“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在原文中,兩者本是就“卜筮”而言:《易》理與蓍草是寂然不動的,但據(jù)此可以通曉天下事物的吉兇休咎,所以說感而遂通。這兩句話后被佛家用以說明佛性之體用,如唐代的澄觀、道世二僧說:
如來內(nèi)體圓寂,外應群生,躡上眾福已凈之體,寂便言而恒示生,故云“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即法身無生、無所不生耳。(《華嚴大疏鈔》)
夫至圣無方,隨緣顯晦,澄神虛照,應機如響,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法苑珠林》)
這一新義,影響到重視靜坐體悟的道學家。周敦頤說:“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保ā锻〞罚┏填U說:“心,一也。有指體而言者,寂然不動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保ā督间洝罚┰诘缹W系統(tǒng)中,此二語大抵在談“心體與性體”(牟宗三語),“寂然不動”說的是心之未發(fā)(性),“感而遂通”是心之已發(fā)(情),成了一種體用關(guān)系。問題的復雜性還在于,佛經(jīng)在被翻譯和詮釋過程中,不能不借助本土的概念,如梵語“禪”(音譯)又被意譯為“靜慮”,此明顯是由《大學》“靜而后能定”一段話“格義”而來。這也使得道學家堅信,先儒本就有極其高明的“靜慮”工夫,惜乎后儒固陋無知,遂致使隱晦不彰而已。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無論如何,沒有佛老所提供的豐富思想資源與修養(yǎng)經(jīng)驗,道學家斷難有如此多的義理“發(fā)明”,難以完成如此規(guī)模的儒學轉(zhuǎn)型。更具體一點說,沒有佛家“如來藏自性清凈心”(此學說認為心性本覺,心性本凈,本自圓滿自足,不妨視為一種廣義的“性善論”)的影響,孟子“性善說”也未必從此一躍居于儒家人性論的主導地位;沒有禪宗“即心即佛”等觀念的激發(fā),儒家“學可成圣”的觀念也未必能被如此振聾發(fā)聵地提上思想史日程。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彼稳鍖Ψ鸬赖奈?,過程曲折,情況復雜,此后的一代代儒者沿著周、程等前輩們所開辟的道路,薪火相傳,層層累積,反復與古典儒學澆鑄冶煉,再就儒、釋之際生硬地分辨?zhèn)€子丑寅卯來,自然愈發(fā)其難了。五百年后,黃宗羲在盤點明代儒學時說:“二氏之學,程、朱辟之,未必廓如,而明儒身入其中,軒豁呈露。用醫(yī)家倒倉之法,二氏之葛藤,無乃為焦芽乎?”(《明儒學案序》)黃氏師承上屬于心學陣營,他認為明儒超越程朱,已將佛教的“似是而非”之處辨析得無可遁形。站在宋明儒者尤其是心學家的立場,這句話實無可質(zhì)疑。既然濂洛諸公早被尊奉為繼承孔孟真?zhèn)鞯拇救?,那么白沙、陽明等心學家自然是淳儒,而較之于前輩,他們對儒家心性工夫的理論探究,又要深入細密得多了。事已至此,我們也只能將靜中體悟等工夫,作為儒家修養(yǎng)的既定傳統(tǒng)確認下來。盡管如此,若遙想到道學之發(fā)源,仍不得不說,正是自濂溪、明道以降,一代代儒者對佛老的入室操戈,儒家才有了對佛老二氏的總體優(yōu)勢。
黃宗羲畫像
三、何以看待宋儒對佛老的吸收與排拒
出入佛老,豐富了道學家的修養(yǎng)經(jīng)驗,提升了他們的理論能力,使他們借此充實了儒家的本體論、心性論和工夫論,乃至重塑了儒家的思想系統(tǒng)。返歸“六經(jīng)”,既是他們對傳統(tǒng)儒學的繼承,也是為自身的修養(yǎng)體悟?qū)ふ医?jīng)典依據(jù)的過程。這些被詮釋一新的“五經(jīng)四書”,繼而又成為批判佛老的武器。一些心學家在“悟道”后以“六經(jīng)”印心,常有“若合符節(jié)”之嘆,實際上也是以“援佛入儒”的思想史趨向為詮釋語境的。
歷史上,批評道學家吸收佛老者,也歷歷有人。南宋的葉適,就認為道學家“盡用其學而不自知”,程顥的《定性書》多用佛老之語。現(xiàn)代學者持此類論調(diào)者更多,陳寅恪說:
佛教于性理之學Metaphysics獨有深造,足救中國之缺失,而為常人所歡迎。惟其中之規(guī)律,多不合于中國之風俗習慣,故昌黎等攻辟之。然辟之而另無以濟其乏,則終難遏之。于是佛教大盛。宋儒若程若朱,皆深通佛教者,既喜其義理之高明詳盡,足以救中國之缺失,而又憂其用夷變夏也。乃求得兩全之法,避其名而居其實,取其珠而還其櫝。采佛理之精粹,以之注解四書五經(jīng),名為闡明古學,實則吸收異教。聲言尊孔辟佛,實則佛之義理,已浸漬濡染,與儒教之宗傳,合而為一。此先儒愛國濟世之苦心,至可尊敬而曲諒之者也。故佛教實有功于中國甚大……自得佛教之裨助,而中國之學問,立時增長元氣,別開生面。(轉(zhuǎn)引自《吳宓與陳寅恪》)
陳寅恪像
陳先生認為“若程若朱,皆深通佛教者”,今天看來或值得商榷;所謂道學家“求得兩全之法,避其名而居其實”,也或許“言重”些(顯得道學家未免狡獪)。如上所述,道學家吸收佛老,多為無意為之,其深層原因是:佛教歷經(jīng)近千年的生根發(fā)芽和開枝散葉,已改變了華夏學術(shù)的原來生態(tài),加上道學家本人的出入佛老,佛老義理已滲入他們的“八識田”中,成為其詮釋儒家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前見”。陳先生認為在汲取佛老精粹之后,中國學問“立時增長元氣,別開生面”,洵非虛言。適成對照的是,現(xiàn)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對認為陸王心學吸收佛老之論極為反感,他甚至否認宋明儒學曾受到佛老的“影響”(充其量認為是“刺激”),痛言這無異是把儒學的“高明面”拱手讓于佛道二氏。從學術(shù)的因緣流變看,我們對此誠難茍同。錢穆下面這段話,顯然更為公允:
宋明理學,亦可謂乃是先秦儒學與唐宋禪學之一種混合物。論其精神,則斷然儒也。而其路徑意趣,則終是染涉于禪學而不能洗脫凈盡,此非宋明理學之失,乃唐代禪學之確有所得。若必謂儒是禪非,以陸王為禪,以程朱為儒,則終自陷于門戶之見,不足以語夫?qū)W術(shù)思想源流派分之真相也。(《禪宗與理學》)
若不拘于“儒是禪非”之見,我們應該承認:與植根于禮樂文明的傳統(tǒng)儒學相比,佛教既不像周敦頤所謂“一部《法華經(jīng)》,只消一個‘艮’字可了”,或如程顥說的那樣“只是以生死恐動人”,也不像程頤說的“其言有合處,則吾道固已有。有不合者,固所不取”(《近思錄》),而是別有勝境,別有所得。舉如佛家的“了生死”來說,實深刻觸及人類的終極關(guān)懷問題,舉如“三世因果”之教,“十二因緣”之說,皆道出了一番能自圓其說的道理。與之相比,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固然斬截有力,但還不足以“截斷眾流”,難從根子上滿足人類對“永生”的渴念。再就修養(yǎng)工夫看,佛教有源遠流長的“戒定慧”三學,單單是后出的禪宗,也在“明心見性”一事上勠力數(shù)百年,留下了無比豐富的修行經(jīng)驗。反觀之下,傳統(tǒng)儒家雖有“博文約禮”“求放心”“慎獨”等修身工夫,終不免有些相形見絀。直到今天,以傳統(tǒng)話語方式講解儒家身心性命之學者,大多也不得不乞巧于佛家名相(如馬一浮先生)。譬如,《大學》的“知止而后有定”一段,筆者也看過不少注釋,自以為南懷瑾先生的解釋最稱得上深入詳盡(參見《原本大學微言》)。明明知道他以禪說儒,未必符合儒家本意,但他畢竟說出了一個層層轉(zhuǎn)進、細密有序的修行次第,令人印象深刻!
南懷瑾《原本大學微言》書影
更有吸引力的是,佛教的“開悟”,確實開啟了一種深刻的生命體驗。這種體驗,乃冀圖通過對“心”的重重調(diào)伏與開顯,完成對人性的一種內(nèi)向開拓。這正是佛教作為一個世界性宗教,足以傲視諸家的看家本領(lǐng)。否則,豈足以讓我們這個偌大民族的高明頭腦,如此癡狂迷戀了千年?正因為周敦頤、程顥等得此助力,又上溯孔孟本懷,才說出“心泰則無不足”“既能體之而樂,亦不患不能守也”之類的話;道學家反復叮嚀的“學貴自得”,也才有更為充分的心理依據(jù)(他們對佛家的諸多不滿另當別論)。這恐怕也是錢穆上文所謂的“唐代禪學之確有所得”之一吧!揆諸道學興起時的情勢,單是禪宗“頓悟成佛”之說,也非逼著道學家說出“圣人可學”的話來不可。只是如前所述,此時的圣人,多緊扣著心靈境界來講(如周敦頤所謂“明通,圣也”),不復是先秦儒家那種集權(quán)位、功業(yè)、聰明、道德等多種人格維度于一體的圣人了。且在成圣工夫上,也不得不借鑒佛老的修養(yǎng)法門,靜坐體悟由此成為儒家最基本的修養(yǎng)方法之一。與此相關(guān),佛家既然對人何以能成佛有一整套理論,儒家對人何以成圣,也必須做出系統(tǒng)性說明,于是道學家對《易傳》《孟子》《中庸》中的相關(guān)話語大加發(fā)明,提出了天理人欲、理氣動靜、心統(tǒng)性情等一系列話題,構(gòu)建了儒家的道德形上學。這正是《近思錄》一書的熱門話題。
平心而論,“佛治心,道治身,儒治世”之說,乃中國思想界長期形成的一種共識,并非佛道兩家的自吹自擂。儒學作為本土文化,曾長期地挫敗于外來的佛教,根子就在心性之學的相對不足。在這方面,若沒有佛教這一外來文化的對比與沖擊,儒家當然也可以泰然自若,正如沒有西方近代文明的沖擊,中國人不大會意識到本土文化在民主、科學等方面存在著不足一樣。但既然有了比較沖擊,儒家又要戰(zhàn)佛老而勝之,就勢必彌補這一自身的短板不可。
《近思錄》的“異端之學”卷,搜集了二程、張載對佛老二氏的批評,其大略云:佛老在當世的禍害,遠大于孟子時的楊墨,因為“其言近理”,更具迷惑性。二氏看似追求盡心知性的“上達”,乃至于慈悲普度,但“根本既錯,一起差卻”。就其“夢幻人世”,放棄家國天下責任的“跡上”來看,骨子里仍是“怕死”、“愛身”與“求利”,不過為了一己的生死解脫與長生久視,故與大中至正的圣人之道相較,不可謂不是“異端”。
觀此種種,有人或不免質(zhì)問:宋儒吸收佛老義理既多,又何以“昧了良心”對其大加批判呢?在客觀方面,此有著政治、軍事、經(jīng)濟和民族情感等諸方面原因,此處略而不論。從內(nèi)因來說,除道學家“渾然不覺”的因素外,還因為儒家與佛道在最基本的生命關(guān)懷方面有著重大差異。作為一種“全面安排人間秩序的思想系統(tǒng)”,儒學有著濃厚的經(jīng)世品格,此與佛教?“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仍無法深度對接。故自佛教東漸以來,儒者對佛道放棄社會責任、滅棄天理人倫的現(xiàn)象一直非議不斷——此決不是一些僧人的三教合一論所可以輕松抹平的。上文提到的契嵩禪師,就認為儒家只相當于小乘佛教中的人乘與天乘,屬于漸教與權(quán)教。這自然不能為志在復興孔孟之道的儒者所認同。更何況,像契嵩這類佛門龍象,宗門中畢竟是少之又少的。
從另一方面看,佛教演化出極度中國化的禪宗,本質(zhì)上是由宗教性極強的彼岸性追求,轉(zhuǎn)化為一種清凈、自由心境的證取。這固然給中國文化史留下相當多的精彩思想,但也使這種宗教失去了固守清規(guī)戒律的苦行精神。尤其是以馬祖道一為首的洪州禪,宣揚“平常心是道”,乃至“不假修行”“呵佛罵祖”,這種教法本身具有自我瓦解性,等于埋下了一顆危險的種子,幾番流傳之后,狂禪之弊大起,漸漸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當時代亟須一種意識形態(tài)來維護社會秩序,禪宗的這一根本缺陷,使其根本無法成為社會的主導思想。而本以經(jīng)綸世務擅長的儒家,順著禪家的教理下一“轉(zhuǎn)語”,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自然地轉(zhuǎn)到了宋明理學——既然“劈柴擔水,無非妙道”,那么孝親忠君,又何嘗不是妙道呢?
思想史的花開花落,誠有非人力所能安排的復雜因素。針對宋明儒學之吸收佛老,今人決不宜刻舟求劍,一把尺子量到底,只要后世儒學與孔孟儒學稍有不類,就聲色俱厲地痛加苛責,而應像陳寅恪那樣“尊敬而曲諒之”。須知任何思想傳統(tǒng),唯其能夠更好地回應時代問題,才能煥發(fā)并延續(xù)其生命力。倘若道學家不吸收佛老之學的精粹,只像歐陽修那樣,僅僅恢復傳統(tǒng)的“禮樂刑政”,儒學就不能“修其本而勝之”,不能重新“全面安排人間秩序”,說不定中國因此還會有更長、更黑暗的亂世。更何況,無論宋儒如何汲汲于靜坐涵養(yǎng),如何大談理氣性命,他們所肩挑背負的,終歸是入世拯救的孔孟道統(tǒng),而非“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的如來家業(yè)。從這意義上說,宋明理學之吸收異教,不僅不是儒家的某種失敗,反而是一大成功。
總而言之,吸收與排斥佛老,掩藏著宋明理學家曲折的心路歷程。此一歷程,已率先鐫刻在《近思錄》的字里行間。當然,《近思錄》內(nèi)容豐富,不全在談論身心性命,但若就此書于傳統(tǒng)儒典之所以為“新”者而言,它確實與道學家的“出入佛老,返歸六經(jīng)”關(guān)系頗大。慣于閱讀宋代之前儒家典籍的讀者,乍讀《近思錄》這部書,倘若有“對不上號”的感覺,能夠想到思想史上的這場學術(shù)轉(zhuǎn)型,或可謂思過半矣。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