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范瑞平】《儒家憲政與中國未來》前言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12-07-25 08:00:00
        標簽:
        范瑞平

        作者簡介:范瑞平,男,西歷1962年出生。包頭醫(yī)學院醫(yī)學學士(一九八四),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碩士(一九八七),美國萊士大學哲學博士(一九九九)。現(xiàn)任教于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從事儒家生命倫理學與比較哲學的教學和研究。




        圖書名稱:儒家憲政與中國未來
        作  者: 范瑞平,等編
        出 版 社: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1792162
        出版時間:2012-04-01
        版  次:1
        頁  數(shù):274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定    價:¥39.80



        內(nèi)容提要


            中華正在崛起,儒學可當復興?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如今已是人民共和的天下,至圣先師何在?中國模式初現(xiàn)崢嶸頭角,大道三通直面普世價值,仁義禮智何為? 《儒家憲政與中國未來》選文三部十五篇,三部所題“政治儒學復興的正當性”、“可行性與可取性”、“走向未來”,直指儒學的當下與未來,可欲與可行。既有當代大陸儒家的黃鐘大呂之音,亦有港臺新儒家綿延之嫡緒,間有西來賢者對儒家的同情之理解,抑或來自自由主義陣營的儒家式建構(gòu),前世今生,舊邦新命,無不是在如今肆虐寰宇的世界潮流之中,追問著這個感人至深的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儒家憲政與中國未來》由范瑞平等編著。 


        目錄


        范瑞平:前言

        政治儒學復興的正當性問題

        蔣  慶:儒學在當今中國有什么用?
        王紹光:“王道政治”是個好東西?
        蔣  慶: 回應(yīng)王紹光對“王道政治”的批評
        盛  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陳弘毅:評盛洪的歷史維度原則
        李晨陽:天一地一人之天,還是超越天一地一人之天?
        范瑞平:評李晨陽的天人觀與民主觀
        陳祖為:儒家憲政的合法性問題
        貝淡寧:評陳祖為的合法性觀點
        唐文明:儒教、憲政與中國:一個初步的思考


        可行性與可取性問題


        白彤東:新邦舊命
        韓 星:三才之道與王道政治
        姚中秋:論儒家式多中心治理秩序
        楊汝清:以孝治天下
        楊朝明:儒學特質(zhì)與廉政文化
        林安梧:中國政治傳統(tǒng)之過去與未來

        走向未來

        張祥平: 德治中國,德覆天下
        貝淡寧:儒家學說與社會主義的和解?
        洪秀平 梁金瑞: 論家族文化復興對儒家文化復興之基礎(chǔ)性意義
        范瑞平: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前言

            本書所包括的是從兩次學術(shù)研討會中精選出來、經(jīng)過作者修改、及我們?nèi)恢骶幘庉嫷膬?yōu)秀論文。第一次研討會的主題是“改革開放與中國前途——儒家的義理、價值、動力及當代探索”,于2009年4月25-26日在山東泗水召開;第二次研討會的主題為“儒教憲政與中國未來”,于2010年5月3-5日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行。這些論文都在不同側(cè)面、以不同方法論證兩項重大課題:一是改革開放與政治儒學復興的相關(guān)問題,一是中國未來發(fā)展的儒學資源問題。作者們都認識到,隨著中國的經(jīng)濟日益進步,國家不斷強大,國人應(yīng)該具有更多的文化自覺,應(yīng)該訴諸自己的文化資源來提出適當?shù)姆桨?,明確發(fā)展方向,提升道德實力,不但為世界文明做出經(jīng)濟貢獻,也做出文化貢獻。儒學無疑具有內(nèi)容最豐富、影響最深遠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資源,因而,這些論文大都以儒學的核心思想為基礎(chǔ)來展開自己的論說。我們按照它們的大致內(nèi)容和特點將本書分為三個部分:政治儒學復興的合法性問題,可行性與可取性問題,以及走向未來的關(guān)注問題。
            
            毋庸諱言,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實用主義的發(fā)展路線已經(jīng)走到了盡頭。中國的未來之路怎么走?就近些年來的學術(shù)界而言,人們可以明顯看到自由主義派別與新左派別之間的不斷爭論。自由派宣揚現(xiàn)代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權(quán)”等觀念,高調(diào)倡議在中國落實這些所謂“普世價值”;新左派則看到這些價值不過是現(xiàn)代西方價值,強調(diào)中國具有不同的國情,應(yīng)當走自己的獨特道路;自由派對于文革災(zāi)難、極權(quán)主義、人權(quán)問題痛心疾首,急欲建立“自由民主憲政”來醫(yī)治匡正;新左派則認識到西方傳統(tǒng)對于中國現(xiàn)實的外在性、偏激性以及照搬別人的膚淺性,并以民族主義的情懷提議通融中國歷史中的孔夫子傳統(tǒng)、毛澤東傳統(tǒng)和鄧小平傳統(tǒng),以指導新時代的進一步改革和發(fā)展。 
            
            相比之下,以儒學的核心思想為基礎(chǔ)來展開自己論說的當代儒家學派尚未形成相當?shù)膭萘?,但他們的隊伍正在不斷壯大之中。一批真正的儒家學者已經(jīng)從“研究儒家的學者”中脫穎而出,作了非常有益的文化自覺的工作。例如,當代儒者蔣慶基于儒家傳統(tǒng)的義理、價值和動力所提出的“王道政治”,已經(jīng)在學術(shù)界產(chǎn)生重要影響。這一批具有儒家情懷的學者確實具有自己的見解,既不能把他們歸于自由派,也不能把他們歸于新左派,但可以把他們稱為中派。他們不是自由派,因為他們和新左派一樣認識到,把現(xiàn)代西方價值看作“普世價值”不過是一種一廂情愿的幼稚——這些現(xiàn)代西方價值帶有明顯的西方個人主義和平均主義特征,同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具有不可避免的沖突之處。他們也不是新左派,因為他們認識到,中國社會應(yīng)當用一個具有自己悠久歷史的、正當?shù)闹髁鲀r值來指引,實行蔣慶所說的“一統(tǒng)之下的多元”。如果把互不相容的傳統(tǒng)不分主次統(tǒng)統(tǒng)擺在一起,那就難以得到協(xié)調(diào)一致的合理辯護,也難以為國家發(fā)展提供明確導向,甚至可能引起思想混亂、社會動蕩。說他們是中派,是因為他們繼承中國幾千年來的儒家文化正統(tǒng),面對現(xiàn)實,既堅持儒家的基本義理和核心價值,又學習和借鑒現(xiàn)代西方的先進經(jīng)驗,嘗試以儒家思想為基礎(chǔ)來提出有益于中國社會發(fā)展和人民幸福的政治、經(jīng)濟、法律等方面的建議和方案,以供人們思考和討論。
            
            這些學者的思想常常被一些人說成“保守”、“狹隘”或“不切實際”。事實上,具有儒家情懷的學者講究“中庸之道”,反對走極端,認同孔子所說的“過猶不及”的觀點。二十世紀可以說是世界范圍內(nèi)的革命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心態(tài)尤其典型。他們對自己的傳統(tǒng)完全喪失信心,也失去了逐漸改革的耐心,期望找到捷徑,一蹴而就,通過革命一下子就能變貧窮落后為繁榮先進;甚至認社會達爾文主義為真理,以功利主義為圭臬,徹底砸爛自己的傳統(tǒng),直到搞得六親不認,雞犬不寧,道德精神空虛,甚至讓慘無人道盛行。人們是通過這方面的極其深重的“革命”教訓以后,回過頭來意識到傳統(tǒng)儒學的“仁義道德”和“天地良心”的重要性的。此外,今天的儒家學者并不“狹隘”,他們并不認為傳統(tǒng)中的一切都是好的,也十分清楚需要向西方學習的必要性。事實上,他們的那些最受矚目的提議,包括蔣慶的提議,都是在學習和吸收了西方理論和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做出的。關(guān)鍵在于,他們堅持要以具有悠久歷史積淀的、中國自己的核心思想和價值為主導來思考中國的現(xiàn)實和未來,而不是一面倒地投向現(xiàn)代西方的核心思想和價值。他們?yōu)榇颂岢隽死碛珊驼撟C,供人們反思和批評。他們的觀點當然是有爭議的,但并非“不切實際”。如果我們能夠認真閱讀他們的論文和思考他們的觀點,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所提出的是一些根本性的、關(guān)乎中國的進一步改革和未來發(fā)展的問題。
            
            當然,如同任何有生命力的學派一樣,儒家學者內(nèi)部并非總是意見一致。事實上,本書的讀者可以清楚看到,他們之間在許多具體問題上都有不同看法。從大的方面說,盡管他們都是中派——即堅持以儒學的核心思想和價值為主導來思考中國的現(xiàn)實和未來,不躲避或諱言這些思想和價值與現(xiàn)代西方思想和價值之間的沖突,但也有各種類型的不同。有的較為宗教,有的較為世俗;有的略為偏左一點,有的略為偏右一點;有的重視理論考察,有的偏好當下行動;有的致力于歷史經(jīng)驗,有的集中于現(xiàn)實分析。我們認為,這種“和而不同”的儒學研究狀況,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有益的。為此,我們還特別邀請了一些非儒家的學者,參與評論、對話和論述,期望讀者能在他們之間的交鋒和批評中學到更多的東西,以助于自己的反思、判斷和取舍。
            
            在我們看來,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的過程正是向儒家傳統(tǒng)逐漸復歸的過程。從鄧小平擯棄以階級斗爭為綱、支持包產(chǎn)到戶、不問姓資姓社、堅持以經(jīng)濟建設(shè)為中心開始,到江澤民提出建設(shè)“小康社會”和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再到胡錦濤構(gòu)建“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宏偉理想,中國政府正在一步一步地向自己傳統(tǒng)文明的核心價值復位。在當今世界的文明競爭、利益爭奪的大格局中,儒家傳統(tǒng)的信仰、義理、價值和動力將為中國的進一步改革、開放和發(fā)展提供最好的資源和指導。作為有情感、有理性和有向往的存在者,人們不能不問“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的問題。明確接受儒家思想和價值的地位,將有助于解決人民的信仰饑渴,填補社會的道德真空,維護和促進經(jīng)濟的持續(xù)有效發(fā)展,并且證明國家政治的正當性。
            
            需要說明的是,泗水研討會上的一些優(yōu)秀論文未能包括到本書中來。特別是,有些作者會后還對論文作了認真修改并提交給我們,但由于篇幅關(guān)系,我們只能暫付闕如,這是應(yīng)向這些作者表示歉意的。有幾位學者兩次研討會都參加了,也都提供了高質(zhì)量的論文,我們只能每位選了一篇,也請他們諒解。此外,我們需要衷心感謝為我們的兩次研討會提供無私幫助的人們。濟南省文化標志城規(guī)劃建設(shè)辦公室領(lǐng)導高述群先生為泗水會議精心策劃,周到安排,他的同事王明強先生幫助接待四方來賓;泗水縣陳洪夫先生等相關(guān)領(lǐng)導為泗水會議的成功舉辦鼎立相助,全力支持;遠在北京的高翔先生專程趕來泗水參與接待和聯(lián)絡(luò)工作;曲阜孔子文化學院的楊朝明院長,宋立文老師為會議的材料準備做了大量工作;孔氏后裔創(chuàng)辦的上海明德基金為兩次研討會慷慨提供了贊助。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資助并主辦了第二次研討會,我們感謝系主任陳漢宣教授的大力支持和高級研究助理劉屹智先生的周到安排。該系的研究助理劉木暉、研究生周國樑、李琴、宋玢璐、孫小逸、洪祟妙、吳靈瓊、朱桂蘭為會議提供了切實有效的服務(wù),在此一并致謝!最后,我本人要誠摯感謝本書的另外兩位主編、我的朋友貝淡寧和洪秀平,他們和我一起做了本書的編輯工作,更重要的是和我一起主持了這兩次相關(guān)的研討會:山東泗水研討會的優(yōu)異成績應(yīng)當歸功于洪秀平,香港城大研討會的良好協(xié)作應(yīng)當歸功于貝淡寧。
            
                                     范瑞平
                           2010年6月于香港城市大學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