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慕朵生】儒家:不主流,毋寧死!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3-12-20 03:23:07
        標簽:
        慕朵生

        作者簡介:慕朵生,男,獨立學者,曾創(chuàng)辦中國儒教網(wǎng)暨儒教復興論壇并任總編。


        儒家:不主流,毋寧死!

        ——在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之創(chuàng)生暨“儒生文叢”第二輯出版座談會上的發(fā)言

        慕朵生

        (中國儒教網(wǎng)主編,儒教復興論壇總版主)


         編者按西歷2013年11月24日下午,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之創(chuàng)生暨“儒生文叢”第二輯出版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由弘道書院主辦,弘道書院學術部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任鋒副教授召集并主持。本次會議采取了對話方式,一方是許章潤、高全喜、任劍濤、胡水君、程農、張旭、張龑等來自政治學、法學和哲學等學科的學者,一方是陳明、姚中秋、梁濤、唐文明、慕朵生、任鋒等北京儒家學者以及張晚林、林桂榛和陳喬見三位“儒生文叢”第二輯的作者代表,雙方圍繞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之創(chuàng)生會議主題,在跨學科、論辯式的討論中展開激烈的思想交鋒,新見迭出,精彩紛呈。經與會者訂正,現(xiàn)將會議發(fā)言紀錄公開發(fā)表,以饗讀者。


        今天,參加“儒生文叢”第二輯出版座談會,高興有這么一個向各位師長朋友學習的機會,但很抱歉我事先沒有做好發(fā)言的準備,因為中午才得知任重兄無法參加。我和他是十六年的老朋友了,平時見面也很多,所以緊急趕來,以便把座談會現(xiàn)場的情況轉達給他。

         

        首先祝賀我的四位老朋友,秋風兄、晚林兄、桂榛兄、訥言(陳喬見)兄大著出版。秋風兄《儒家憲政主義傳統(tǒng)》一書,還給儒家?guī)硪恍┎乱伞:孟袷琴R衛(wèi)方,說現(xiàn)在局勢是反憲政,你儒家關于憲政的書咋還能出版呢?是不是其中有什么貓膩啊?你看看,這就是典型的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當然,我寧愿賀衛(wèi)方說的是戲謔之言!

         

        晚林兄、桂榛兄、訥言兄的一個共同點,就是皆為郭齊勇先生的高足——晚林兄雖不及門,但至少也算半個弟子!剛才,任劍濤老師說郭先生是粉紅色儒家,我不同意。我認為郭先生是一位非常純正的儒家,培養(yǎng)的數(shù)十位弟子幾乎都是堅定的儒生,在座三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荀子說,大儒在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我續(xù)一句,在學則教儒,以自己的人格和學問,影響和塑造弟子為儒生,使中國文化代有儒生傳道統(tǒng)。大學中做儒學研究的教師,都能像郭先生一樣,儒學何愁不復興?!

         

        同時,盡管任重兄不在場,我也要祝賀他主編的儒生文叢第二輯出版!江水冷暖,寒鴨自知。任重兄真是不容易!到處化緣募捐!好像還向佛教的一個基金會申請過資助,最后沒成,但兩位僧人過意不去,就以個人名義各捐了一千元錢——這事是訥言兄聯(lián)系的吧?(陳喬見:是。)我覺得,儒生文叢的出版,是中國儒生的集體亮相和公開表態(tài),標志著中國大陸文化復興由國學儒學、由知識信仰的方向性轉變。文武之政,布在方策;道不茍行,待乎其人。有了儒生儒者,才會有真正的儒學儒教,才會有真正的文化中國、儒家中國!

         

        下面,我結合剛才諸位師長朋友講到的內容,談三點不太成熟的看法,僅供各位參考:

         

        第一,儒家,復興儒學,抑或重建儒教?作為中國儒教網(wǎng)站長,我是一個鐵桿儒教徒。但在這里,我并不想為儒教的合法性進行辯護。因為宗教從不是靠防御性辯護建立起來的,而是靠守死善道、篤學力行建立起來的——儒教重建尤其如此。剛才許章潤老師、秋風兄都提到,把儒家視為或做成宗教,是看小或貶低了儒家。我覺得,這可能是儒家內部的儒學派儒教派的一種誤讀,因為兩派使用的儒教一詞的內涵和外延,可能是不一樣的。比如,蔣慶先生,傾向于把儒教等同于中華文明體,因而儒學只是其義理或學理部分。但是,很多儒者,是以儒學涵蓋儒教,把儒教視為儒學的教化部分,或認為儒學只是具有某些宗教性的功能,但不是宗教。比如錢穆、徐復觀、牟宗三、唐君毅諸先生,就都把儒家視為一種人文教。就此而言,秋風兄中國一種文教,多種宗教的提法,既淵源有自,又開拓創(chuàng)新,是一種值得期待繼續(xù)生成的論述。我看到秋風兄有關文章時,是很開心的。因為,盡管在對儒家的整體性描述上,秋風兄一種文教,多種宗教的論說值得商榷,特別是儒學借助其他宗教發(fā)揮自己宗教功能的提法,我很擔心——如果中國變成了一個耶教國家,恐怕就很難再看到儒家文化的色彩了。但至少在策略上,秋風兄的這一論說是積極的、可行的。否則,儒家變成(耶教模式的)宗教,四書五經就不好進入國民教育體系,進入大中小學課堂了吧!如果諸位都聲稱自己是儒教徒,像今天這樣坐在一起開會,就會引起警惕了。

         

        總之,作為儒教派,我尊重、歡迎來自儒門內外的各種批評意見。不過,我也歡迎,尤其是歡迎儒門內部對儒教派的言說和訴求,持一種包容和尊重的態(tài)度。不管是儒學派還是儒教派,我想,我們大體都認同這樣一種觀點,即儒家文化在古代是一種發(fā)揮多種功能的文化生命有機體,其在當下的展開也必然是多維度、多路徑的。我非常贊同剛才任劍濤老師所說,即儒門內部的分歧,是儒門張力或者生命力的體現(xiàn),表明了儒門的博大精深和氣象萬千。儒門之大,就大在能一分為八,但又都能宗歸孔圣。因此,儒者在不能證成自己的言說是完美無憾和唯一可行的情況下,寧可對他者尤其是儒門內部的言說,采取一種包容和尊重的態(tài)度。剛才很多人,提到要吸納接受、融鑄創(chuàng)新自由主義、西方文化云云,我發(fā)現(xiàn)大家對他者是很包容和尊重的,怎么說到儒教派的主張,就是看小或貶低了儒家呢?我建議,適當時機,可召開一個儒門內部會議,請蔣慶、陳明、康曉光等儒教派代表人物,講一講他們所說的儒教儒學派所說的儒教,到底有何異同?

         

        第二,儒家,寧為怨婦,不為娼婦!今天下午,聆聽諸位師長朋友發(fā)言后,我最大的一個體會是,大家都對儒家儒學儒教復興表現(xiàn)出一種前所未有、未見、未聞的熱情和樂觀。的確,近年來儒家境遇有所改善,特別是道在我身,且立乎其大,其小固不能奪,儒家必須有這種家國天下不出我范圍的自信和決心——這是儒家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氣概和使命。因此,我非常贊同各位提到的,現(xiàn)在的儒家不能自艾自憐,不能怨天尤人,而是應該奮發(fā)進取,勇往直前。但是,我也不同意有人把儒家近代以來的恥辱感、憂患感、悲苦感,視為怨婦心態(tài)。坦率地講,用怨婦形容近代以來儒家的心態(tài),這是個很糟糕的做法!別人打倒孔家店,破壞孔廟,挖掘孔林,騎在儒家脖子上屙屎拉尿,人近禽獸而國近夷狄,中華道統(tǒng)不絕如線,儒家咋就不能埋怨幾句?叫罵幾句?反正是我沒有那么高的修養(yǎng),不會如此的寬容。相反,來而不往非禮也,以德報德,以直報怨,該叫罵就叫罵,該開打就開打!

         

        關鍵的問題是,我覺得大家對儒家的生存境遇有些太樂觀了——如果不是盲目樂觀的話,至少是對儒家文化作為一種文明體復興的整體性訴求看小、看低了,同時也對儒家復興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認識不足。我前面提到,近年來儒家的確出現(xiàn)一些復蘇的苗頭。但是,儒家這種上升的趨勢,遠遠不及西方化或說現(xiàn)代性上升得更快——西方化和現(xiàn)代性已經成為一種不言自明的精神預設和價值預設,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的骨髓。1935年,王新命等十教授就在《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一文中,開門見山就說:在文化的領域中,我們看不見現(xiàn)在的中國了。我覺得,目前中國的中國性,或者儒家的色彩,遠沒有80年前的中國厚重!因此,我非常贊同康曉光老師的一個觀點,即儒家要做好打持久戰(zhàn)、陣地戰(zhàn)的準備,要一個個村莊、一個個城池、一個個企業(yè)地收復失地!

         

        在這里,我想就中國政治文化領域出現(xiàn)的一些新變化多說幾句。近段時間,從擬將中國教師節(jié)改在孔子誕辰日,到在中學試點推廣臺灣版中華文化教材,特別是到官方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的提法,貌似中國政治文化開始回歸中華道統(tǒng),許多人,包括一些儒者,對此是予以肯定的。的確,這是一個值得歡迎的變化,畢竟,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但是,這些現(xiàn)象是不是就意味著官方會真心接受和主動回歸儒家?政治是在儒家化還是要化儒家,即政治是要為儒家所利用還是要利用儒家?如何判斷這些問題,對儒家是一大考驗。根據(jù)我個人的觀察,當前中國出現(xiàn)經濟向右,政治向左的趨勢,如果儒家不能成為其中制約、平衡、中和的關鍵因素,不能化解政治的暴戾經濟的欲望,極有可能會被綁架在現(xiàn)實政治的戰(zhàn)車上,成為其工具甚至是犧牲品,成為各種思潮的反對面和眾矢之的,從而給儒家復興帶來更大的阻力。因此,儒者可肯定和歡迎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的最新變化,甚至可采取曲通之術誘君入道,但更應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儒家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堅持儒化政治的大方向,避免發(fā)生與狼共舞的可悲局面。事實上,因為當下政治文化的上述新變化,以及一些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對這種變化的盲目喝彩,都給儒家?guī)硪恍┎录珊蛡Α?傊业囊粋€觀點是,在政治面前,儒家寧可做怨婦,不能做娼婦!

         

        第三,儒家,不與政治,難成主流!剛才我所說,并不是反對儒家參與政治。根據(jù)我個人的理解,儒教在義理和訴求上有三大特征,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政教合一。當然,政教合一的說法可能并不精確,因為儒教自創(chuàng)始以來,就是以教為政、以政為教、政教一體的,不像耶教等其他宗教,與政治的關系是分分合合,分也好,合也罷,都不傷害其為宗教,且離開政治照樣不失為宗教。章實齋早就說過,秦代雖然是暴政,但其以吏為師的做法,即以政為教的做法很接近三代之治??傊寮矣袀€很重要的傳統(tǒng),就是政為大,政治是家國天下運轉的中樞和制高點,不參與政治,就不成為儒家。所以,我主張,儒家不僅要論述政治,談政治哲學、政治儒學,談仁政王道、儒教憲政,而且要參與政治,儒化政治,成為一支政治性的力量。

         

        就我個人讀書體會,儒家參與政治、儒化政治的途徑有三種,都是西漢初期提供的案例。一種是叔孫通的途徑,通過為漢家制定儀法而使儒家在政治中小露頭角;一種是公孫弘的途徑,通過飽讀儒家經典、蔚為布衣卿相,開創(chuàng)儒生儒士實際參與政治風氣;一種是賈誼、董仲舒的途徑,通過闡釋義理和恢弘大道,為儒化政治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對這三種方式,史書和儒家的評價不一,認為其中有高低優(yōu)劣是非之分,比如認為叔孫通是媚政,而公孫弘則表里不一,最優(yōu)的是賈誼、董仲舒復古更化的方案,但也被認為是與政治相妥協(xié)的結果。我在這里想說的是,實際上這三種途徑都很重要,體現(xiàn)的都是一種實際參與政治的能力和水平?,F(xiàn)在的儒家,多數(shù)來自書齋和象牙塔,最缺的就是這種實際參與政治的能力,這對儒家而言是一個很大的短板。

         

        現(xiàn)在的大形勢,逼迫著儒家提高實際參與政治的能力。當前,政權合法性遭遇極大危機,只能靠粗放的GDP增長模式和粗暴的維穩(wěn)方式來維持。我們常說當事者迷,旁觀者清,實際上它對自身合法性危機的認識,要遠比旁觀者更清楚,并因此試圖對其歷史合法性、文化合法性、政治合法性作出調整。其可借助的資源,無非是左中右或說中西馬,這對三大思潮都是一大機遇,同時也是一大挑戰(zhàn)。儒家的挑戰(zhàn)就在于沒有實際操作政治的能力,相反左右兩派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xiàn)實中,都有豐富的經驗和可循的案例。所以,儒家不僅要突出議政的能力和水平,更要強化實際參與政治的能力,否則儒家復興就是一句空話。

         

        當然,我們反對曲意迎合權力、媚俗政治。曲通之術誘君入道的做法,需要特別謹慎!但有一點需要有個共識,即儒家議政參政的立足點,不是解決特定的黨派或政權的政治合法性危機,而是解決整個國家的政治合法性危機。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政治勢力,都是儒家面向的一種可能!一句話,就是儒家要化政治,而不是政治化。沒有政教合一,儒家也好,儒學也罷,抑或是儒教,都不會成為主流,都會失去自我,走向死亡!

         

        最后,感謝弘道書院及秋風兄、任鋒兄組織了一個如此精彩的座談會,法學界諸位師長朋友的發(fā)言尤其精彩!



        “儒生文叢”第二輯 

         

         

         

         

         

         

        學術指導:蔣慶 陳明 康曉光 余樟法 秋風 

        主編:任重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書目(七冊):

                壹.《儒家憲政主義傳統(tǒng)》(姚中秋著)

                貳.《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余東海著)

                叁.《追望儒風》(米灣著)

                肆.《赫日自當中:一個儒生的時代悲情》(張晚林著)

                伍.《“親親相隱”問題研究及其他》(林桂榛著)

                陸.《閑先賢之道》(陳喬見著)

                柒.《政治儒學評論集》(任重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