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曉林作者簡介:黃曉林,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畢業(yè)。曾用名惠林、復齋、一復。出版有《日用常行》。 |
回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作者:黃曉林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首發(fā)
時間:甲午年八月十八
西歷2014年9月11日
【作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教師節(jié)前一天,在北京師范大學大學說了一段話:“我很不希望把我們一些非常經(jīng)典的古代的詩詞文化、散文都給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東西,我覺得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這些詩詞都好。從小就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終生的民族文化基因?!?/span>
網(wǎng)上討論了很多,主要是針對“把我們一些非常經(jīng)典的古代的詩詞文化、散文都給去掉”這個問題,但是我認為這不是最重要的,這只是習主席“很不希望”看到的。讓習主席感到“很悲哀”的是“去中國化”,體現(xiàn)在全國統(tǒng)一的教材上就是“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東西”,這是習總書記內(nèi)心最想表達的,也點出了問題的關鍵所在。也可以說是揭露了欺騙中國人一個世紀的大騙局——“所謂優(yōu)越的西方文化”,從而回歸到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中來。對此我有同感,剛好前段時間寫了篇于此相關的文章,與大家共享。
大家都知道,我們在學校里,在大學里學得東西,基本上都是西方的。從教材到參考書,大都是從國外尤其是從西方翻譯過來的。而且大家普遍談論的、有興趣的地方很多也是西方的思想、理論、生活方式。
我個人也不例外。像哈貝馬斯、吉登斯、福柯、布丟、馬克思韋伯、迪爾凱姆等。還有后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性啊、結(jié)構(gòu)主義、功能主義、女性主義等等。新詞是一個接一個,但是和別人交流,就是讓人聽不懂,聽的費勁,自然就很難有很好的交流。
最后想一想,其實自己也還沒有搞明白,大家彼此都是一頭霧水,還裝的很有學問似的。而且最可怕的是知道一大堆新詞,又消化不了,反而增加了求知欲,我叫貪欲,這個知就是我上面說的科學文化知識,是最低層次的。老是在這個層面上,整個一人都是浮躁淺薄的。
近六七年,開始接觸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要指的是儒家、佛家、道家的經(jīng)典,完全就是一種找到家的感覺,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也形成了一個觀點,“點滴所得,皆在親證”,不是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感受,你的體會就不一定是真實的,也不可能的深刻的。
下面,就把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的體會和感受與大家一起分享。
西方有的中國早已有之
西方有的中國早已有之:比如像同性戀,好像是西方的東西,其實,在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龍陽、斷袖、分桃、安陵”的說法。而且對我們現(xiàn)在說的同性戀的理解已經(jīng)到了很高的層次,既沒有視為洪水猛獸,也不會大力提倡,而能以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
還有《逸周書》中的“美女破舌,美男破老?!?/p>
開個玩笑。09年六十年國慶大典,網(wǎng)上有一組圖片,說的我們的胡主席看到女兵方陣過來了,就滿臉笑容。我一看就說不對,胡主席是看到帥氣十足的男兵方陣,臉上才露出笑容?!懊琅粕啵滥衅评?。”是啥意思呢?“舌”是舌頭的舌,不是色相的色,“舌”指的的諫臣,就是那些愛提意見的人,這些人一般都是血氣方剛,年輕力壯,但他們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見到美女就不靈了?!袄稀敝富实凵磉叺赂咄?、老成持重的重臣,這些人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年齡大、資歷深、地位高,也有一個弱點,就是見到帥哥就笑逐顏開,就沒有原則了,因為他看到帥哥就依稀看到自己年輕時生龍活虎的樣子。
從這句話里,你就可以看到中國人、中國古人的智慧。對人心的琢磨很到位、很細膩、也很有人情味。
簡單明了一步到位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儒家經(jīng)典,給人一種“簡單明了”一步到位的感覺,即使是佛家的經(jīng)典,經(jīng)過了二千年的中國化,也沒有儒家經(jīng)典那樣簡明。更不要說用那些不成熟、不一定適合中國人、更沒有完成中國化的一些西方的思潮了。
我給大家講一個我自己的親身體會,大約在七八年前,也就是我剛剛開始接觸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有很多困惑和焦慮。那段時間我對《易》多有關注,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時候,也就是大約在子時時刻,天地萬物歸于寂靜,人心也安詳平和,有一種天人合一的感覺。我在書桌前抬頭隨意看了一組數(shù)子,為自己起了一卦,上卦為兌,下卦為坎,是澤水困,困卦。對《易》有一定研究的人都知道,困卦中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有言不信”。
看到這句話,我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而且在以后的生活中,每每體會這句話就會有所收獲和不一樣的感覺。那“有言不信”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簡單的意思就是,別人說話你不一定相信,關鍵是你說話別人不會相信,所以最好別說話,老老實實干好自己的手頭上的事,不然,就會像下面一句說的“尚口乃窮也”,多說話就會走向困頓,就會窮途末路。為什么你說話別人不相信,這就要你好好思考了。
佛家有“直指人心”的說法,儒家經(jīng)典中的“簡單明了”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一種親切感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讓我有一種親切感,更契我心。
以前看西方的書,說人的少,說事的多,說他人的事多,說自己的事少。有一種把要研究的對象與研究者隔離開來的感覺,而且還有一個漂亮的說話叫“價值中立”,我以前就評判過這種提法。它最大的問題有兩點:一是把研究的問題或要說明的人和事進行分門別類,老百姓的說法就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缺少一種整體觀,尤其是往往把研究者本身排除在外了。二是把人和事都看成一成不變的,死的東西,又缺少了一種生命觀。沒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民吾同袍,物吾與也”的博大胸懷,何況我們每一個研究者哪一個不是活生生的人呢?
例子我就不在舉了,這種親切感和說到了你的心坎上的感覺,就是因為它來源于我們的生活,都是身邊發(fā)生的活生生的人和事。每次講到這個問題,我就會想到大學者,被稱為“現(xiàn)代玄奘”徐梵澄晚年常常說得一句話“中國文化真好,儒家真好!”
比西方的先哲高明
中國的往圣要比西方的先哲高明的多。
大家都愛說什么“普世價值”,我是最不愛用這個詞,如果說真的有“普世價值”的話,儒家的傳統(tǒng)思想倒有那么點意思。但我還是認為儒家傳統(tǒng)思想還是最適合中國人,對其他的國家和民族只具有指導和參考價值。
我就先從剛剛發(fā)生的301昆明暴力恐怖案說起。昆明暴力恐怖案已發(fā)生,我想了很多,什么國家的民族政策啊、新疆的歷史文化問題啊、大伊斯蘭世界啊。但是我想的最多的還是宗教信仰問題。有很多人,尤其是一些所謂的專家教授,批評說什么中國人什么都有,就是沒有信仰,他們所說的信仰指的的宗教信仰。
我不是這樣認為的,中國人有信仰,但不需要宗教信仰,不走宗教的路。中國人走得是人文的路線,是以道德為立足點的。所以,歷史上中國社會從沒有發(fā)生過宗教戰(zhàn)爭,沒有發(fā)生過宗族滅絕的事情,因為他有是“興滅國,繼絕世,舉遺民”的人文精神。
“興滅國,繼絕世,舉遺民”。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中庸的思想。需要多么厚德文化底蘊和多么廣大的胸懷才能做到啊!這樣的智慧可以說是超越歷史和地域、時間和空間的,也是任何一個其他的民族和國家難以企及的。
佛教也是這樣,當然我說的佛教值得是中國佛家。人們都說佛教是宗教,太虛法師就曾經(jīng)說過:佛教不是宗教不是哲學,你要把佛教看成宗教,你就把佛教看小了。宗教有排他性,而佛教是眾生平等的。
所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釋道,都不走宗教的路,而走人文、道德的路子、走生活的路子。我們可要注意了,不要小看這一點,這可是一個絕大的智慧,也是為全人類留下的一筆巨大財富。
我在這里敢斷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人類社會未來的走勢,必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責任編輯:姚遠
【下一篇】【黃曉林】禁止于毒 以正人心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