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慕朵生作者簡介:慕朵生,男,獨立學者,曾創(chuàng)辦中國儒教網(wǎng)暨儒教復興論壇并任總編。 |
儒者當明春秋大義,承擔起歷史賦予的政治責任
——在葦航書院甲午會講上的發(fā)言
作者:慕朵生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甲午年十一月廿九
西歷2015年1月19日
剛才幾位先生的發(fā)言,給我很多啟發(fā)。尤其是清華大學崔保國老師,對儒家的“義”這一概念,從社會學、倫理學以及哲學三個層面進行了分殊,我很贊同。同時,我在此也想補充一點,就是儒家的“義”,不僅是社會學、倫理學、哲學概念,更是政治哲學、政治學以政治的概念。
大家都知道,魯哀公問“人道孰為大”,孔子對曰:“人道政為大?!薄罢榇蟆笔侨寮乙粋€很重要的判斷,亦即認為政治是國家社會運轉(zhuǎn)的中樞;儒者須關(guān)心政治、從事政治;沒有儒家的政治,不借助儒家思想價值確立的政治,是不可欲的、不合法的、不可行的。實施仁政,推行王道,建立善治、良治,反對惡政、暴政,這是儒家最基本的主張,也是全社會最大的公義、正義、大義。
儒家關(guān)于政治大義問題的論述,散見于儒家諸子,集中于儒家五經(jīng)?!洞呵铩窞槲褰?jīng)之首,公羊?qū)W為《春秋》之正解,最代表儒家的政治哲學、政治學和政治觀。所以,儒家關(guān)于政治的見解和主張,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春秋大義”,就像辜鴻銘寫的《春秋大義》這本書一樣。
春秋大義當然有很多,比如“通三統(tǒng)”、“張三世”、“異內(nèi)外”、“辨華夷”、“強干弱枝、崇本逐末”、“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等等,等等。但是,春秋大義更集中體現(xiàn)在關(guān)于政治合法性的論述上。這就是春秋家說的“五始”,即“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對此,《公羊傳》解釋說: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
董子解釋說:
《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即位,以諸侯即位正竟內(nèi)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
何休解釋說:
政莫大于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內(nèi)之治?!逭咄詹⒁姡囗毘审w,乃天人之大本,萬物之所系,不可不察也。
從《公羊傳》到董子再到何休,三者關(guān)于政治核心問題的表述越來越清楚,即“政莫大于正始”。政治之“始”,換用西方政治哲學術(shù)語,就是“政治合法性”的問題,就是要從源頭保證政治的可信、可欲、可行和具有權(quán)威性的問題,就是要使人們從內(nèi)心深處,自覺主動地把對政治權(quán)利的追求變成政治義務上的遵從的問題。不過,在公羊?qū)W看來,政治之始,不僅關(guān)乎政治,而且是“天人之大本,萬物之所系”,帶有形上論、宇宙觀、神圣性的色彩。
無論如何,沒有合法性的政治,不是好政治!這是儒家對政治問題的一個基本判斷。那么,作為儒者,要在現(xiàn)時代擔當起“義”的責任來,我認為,必須關(guān)心政治、討論政治、從事政治、儒化政治,建立中國政治合法性的儒家義理體系,推動中國政治的仁政化、王道化和中國化、儒家化,這才是真正的為天下開太平,真正的大擔當。而要做到這點,儒者不可不明春秋大義,特別是不可不讀春秋公羊?qū)W方面的書籍。
這是我個人的一點體會,請大家批評指正。
(西歷2015年1月17日,根據(jù)錄音補充整理)
責任編輯:姚遠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