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顧家寧】新國史書寫之“道”與“術”——評姚中秋著《國史綱目》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15-03-30 22:27:05
        標簽:
        顧家寧

        作者簡介:顧家寧,男,西元1986年生,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現(xiàn)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講師。主要研究中國政治思想史、儒家思想史。

         

         

         

         

        新國史書寫之“道”與“術”

        ——評姚中秋著《國史綱目》

        作者:顧家寧

        來源:《開放時代》(2015年第2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二月十一日乙巳

                   耶穌2015年3月30日

         

         

         

        【內容提要】在《國史綱目》一書中,作者承繼朱子、錢穆等前賢之志,借鑒現(xiàn)代社會科學精神,嘗試建立一種兼具價值根基與理論深度的國史敘事?!熬瘛刃颉?、“觀念—制度”的二元互動視角,使之具有文明價值的自覺擔當,構成對史學研究碎片化傾向的反撥;而以現(xiàn)代社會科學視角進入對經史典籍的理解,則使之能夠以治理典范的轉變?yōu)橹行亩崂沓鰧χ袊鴼v史演進軌跡的獨創(chuàng)性解釋。上述兩者,分別在“道”、“術”二維中體現(xiàn)出國史書寫的新典范意義。如何在貼近華夏文明之道的前提下充分吸收現(xiàn)代研究成果,完善歷史書寫技藝,同時借鑒經史互證、載道求真的古典學術傳統(tǒng),實現(xiàn)史、論之間的合理平衡,是為新國史書寫在知識與價值層面立定自身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國史綱目》 治理秩序 文明價值 歷史書寫 經史傳統(tǒng)

         

        Abstract: In his book, An Outline of Chinese History, Yao models on the works of Zhu Xi and Qian Mu while at the same time absorbing the methodology of modern social science in an attempt to construct a Chinese historical narrative with a solid value foundation and deep theoretical insight. The dualist visions of“spirit vs. order” and “idea vs. institution” endow the book with self-imposed obligation of civilization and value and make it an antithesis to fragmentation in historical study. Moreover, by putting classic texts in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al science and by taking the paradigm shift of governance as the centerpiece, the book provides a uniqu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volving trajectory of Chinese history. As such, the book represents a new paradigm of Chinese historical writing in the aspects of “ruling ideology” and“rulership.” In order to get established in terms of both knowledge and value, new historical writings should fully absorb the fruits of modern studies while remaining true to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perfect writing skills, take lessons from the tradition of classical scholarship characterized by mutual corroboration between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writings and a combination of truthfulness and pragmatism, and try to strike a reasonable balance between facts and ideas.

         

        Keywords:An Outline of Chinese History, governing order, civilization and value, historical writing, the academic tradition of classic philosophy and history

         

        歷史學家的職責,決不是妄自菲薄地讓自己隱身,也決不是懷著毫無色彩、毫無激情的不偏不倚態(tài)度簡單地轉錄信息。……通過想象的應和,他讓過去變得今人能夠理解。他將過去的特定情境翻譯成我們今天可以理解的情況。在這個意義上說,必然總是要從今天的觀點來撰寫歷史。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每一代人都不得不重新書寫歷史。①

        ——[英]赫伯特·巴特菲爾德

         

        姚中秋教授所著《國史綱目》,書名兼取朱子《資治通鑒綱目》與錢穆《國史大綱》。從此書名中,已能體會作者寫作本書的意圖與抱負。有感于現(xiàn)代史學史料化、碎片化的研究、寫作傾向,作者期望恢復傳統(tǒng)史學之載道功能,尋找一種能夠因應當今中國之歷史轉型,具有價值根基與文明擔當?shù)臍v史敘事。這樣的努力在其兩年前完成的兩卷本《華夏治理秩序史》(??冢汉D铣霭嫔?012年版)中已經初具規(guī)模,而《國史綱目》則是在此基礎上一種更加完整的國史敘事書寫嘗試。

         

        一、書情概述:華夏之“道”的再發(fā)現(xiàn)

         

        正如作者本人所表明的,本書旨在探究、體認堯舜至于今日一以貫之的華夏—中國治理之道。通過敘述堯舜以降中國文明發(fā)生、成長、成熟、挫折、重生之歷程,從而揭示其內在生命力,為今日中國精神之凝聚乃至創(chuàng)制立法尋求“道”之依托。②龔自珍云:“欲滅其國,必先去其史”,國族精神與共同體意識的奠立,必然需要一套能夠凝聚國族價值世界的歷史記憶來加以凝定。是書寫作的根本目的,即在于回應轉型中國“自我理解”之追求,通過確認我們自身在歷史時空中的演進位置,進而在歷史的脈搏中立定未來之方向。由此著眼,方可窺見《國史綱目》之堂奧。

         

        以華夏治道之肇造、發(fā)展、轉型為線索,全書共分肇造、封建制、大轉型、漢晉體制、宋明體制、現(xiàn)代六卷。這里,作者基本沿用了前作《華夏治理秩序史》中提煉的中國歷史上先后出現(xiàn)的五種典型治理范式作為基本理論框架,即封建制、王權制、絕對皇權制(秦制)、士大夫與皇權共治體制,進而將其融入更加具體、完整的歷史敘事之中。

         

        第一卷和第二卷,作者依托《尚書》、《詩經》、《左傳》、《史記》等經史典籍,提煉出以禮樂協(xié)和、天道信仰、天下為公、多中心治理為中心的華夏治道內核,以及以君臣人身性契約關系為紐帶,以具有習慣法性質、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禮制為規(guī)則的經典封建制圖景。得益于中西比較視野下豐富的現(xiàn)代社會科學知識背景,作者對封建、宗法、禮制做出了獨辟蹊徑的理論解析。如將通過“策名委質”之禮法形式而確立的人身性契約關系視為封建治理的基本結構性單元,將宗法制的精神實質理解為以契約性君臣關系代替自然血緣關系,將禮治之實質性質解讀為第三方強制執(zhí)行機制保障下的習慣法秩序等,均體現(xiàn)出社會科學方法觀照下的理論睿見。

         

        第三卷,進入春秋戰(zhàn)國之大轉型時代。禮崩樂壞,封建小共同體逐漸解體,如何重新組織從封建共同體中游離出來的個體,成為轉型時代重建秩序的根本問題。作者指出,作為封建制基本治理單元的強勢大夫所擁有的權力,與從封建秩序中釋放出來的士庶人之智力、體力的一拍即合,構成了推動大轉型洪流的根本動力。新興王權所統(tǒng)攝的“四民平等”代替了封建壁壘籠罩下的等級自由,而轉型時代的核心問題,正在于從封建單元中破繭而出的離散個體的重新組織。因應此時代問題而出現(xiàn)的第一種解決方案,就是戰(zhàn)國時代登上歷史舞臺的王權制國家及其極致狀態(tài)——秦制。通過對國王主權、刑治、常備軍、官僚制等制度關鍵詞及其背后法、兵合一之思想內核的剖析,作者嫻熟勾勒出秦制的內在邏輯:以物質主義為底色,以賞罰二柄為治術,以弱民摶國為手段,以擴張兼并為目的。與此相應的,是從封建舊墟中破殼而出的世俗化、物質主義、離散個體等種種現(xiàn)代性特質。

         

        春秋戰(zhàn)國大轉型時代另一值得重彩書寫的歷史特征,在于士階層的興起??鬃觿h述六經,創(chuàng)立教育,其用意在于養(yǎng)成“修德取位”之平民士君子,以為未來組織社會、重建秩序之張本。士階層之覺醒不僅體現(xiàn)于思想,亦見諸行動。通過對《論語》、《史記·孔子世家》等相關文獻記載的比照解讀,作者一反傳統(tǒng)舊說,將“陽虎召孔子”理解為新興士階層政治主體意識覺醒的標志性事件。而孔子眼中的陽虎,也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亂臣賊子”,而是與之惺惺相惜的士人政治家代表,立論大膽而自成一說,令人耳目一新。

         

        在第四卷中,作者著力探討封建秩序解體之后確立的第一種穩(wěn)固秩序結構,即皇權與士大夫共治體制。戰(zhàn)國王權制的邏輯在秦國被推演到極致,而其內在病理也隨著秦統(tǒng)一帶來的規(guī)模擴張而被急劇放大,直至難以為繼。高度集中而非理性的絕對皇權,純粹基于利害計算而擯棄道德理想的制度精神,消滅社會后政府獨治所面臨的治理成本壓力,僅在始皇帝橫掃六合的十余年后便壓垮了看似堅不可摧的秦王朝。在漢初六七十年黃老之治休養(yǎng)生息的基礎上,以武帝一朝之更化為標志,儒家與皇權共同構筑了適應大一統(tǒng)時代的皇權與儒家士大夫共治體制。作者將這一由儒家主導、為皇權接受的政治過程稱為王朝“第二次立憲”,具體內容包括儒生進入政府、皇室政府分立、禮俗刑律共治、基層社會自治等。由此不僅奠定兩漢四百年之基業(yè),亦確立其后兩千年中國之基本治理結構。

         

        所謂“共治體制”,是作者借以理解、定義漢以后垂兩千年之政體的核心概念。共治體制之精義,在于通過治理主體、治理精神與治理制度之改造,為大一統(tǒng)皇權政治注入積極的理性因素,其樞要則在一個能夠規(guī)制皇權并溝通國家與社會的儒家士人群體之養(yǎng)成。漢晉以降至于隋唐,上述政治文化功能主要由門第士族所承載,從而形成以經學為靈魂、察舉為紐帶、士族為骨干的漢晉體制。

         

        第五卷由兩宋而步入近世。作者將唐宋之變視為春秋戰(zhàn)國以來中國社會的又一重大轉折。由于科舉制的完善,兩稅法等新制度的沖擊以及唐末戰(zhàn)亂之蕩滌,以門第士族為中心的漢晉體制瓦解,社會結構更趨平民化。由此,近世中國再次面臨與春秋戰(zhàn)國大轉型時代相類似的問題:舊士族淡出歷史舞臺,一方面令皇權失去平衡機制而有獨大趨勢;另一方面,基層社會亦因失去領導中心而趨于平鋪離散。由此,近世宋明體制之核心命意,即在一種更加扁平化的社會結構中規(guī)制更加凸顯的皇權,并對世家大族消亡后再度陷入離散化的基層社會進行再組織。漢晉士族消亡后,上述社會政治功能主要由科舉出身之平民士大夫填補。接續(xù)錢穆、余英時等前輩學人的運思路向,作者著力表彰宋明儒在創(chuàng)制立法、重建秩序方面的政治社會功能。通過對宰相—臺諫兩權制衡、經筵講習、書院、祠堂等宋明新制的挖掘闡發(fā),力圖糾正傳統(tǒng)歷史敘事中宋明儒者精研心性而疏于經世的片面印象,揭示出近世中國文明再度興盛的思想—制度根源。

         

        歷史的車輪駛入近代,《國史綱目》也終于走到末章。在第六卷中,作者著力彰顯為以往革命史觀所輕忽的以士大夫—紳士為主體的現(xiàn)代轉型路徑,借此平衡近現(xiàn)代史敘事中一浪高過一浪的激進主義迷思,建立一種中體西用而古今一脈、根植于華夏文明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轉型敘事。其對現(xiàn)代中國激進化與保守化遞相往復之思想脈絡的勾勒,同樣穿透歷史而直指當代。

         

        二、社會科學之“術”與國史再書寫

         

        綜觀全書,《國史綱目》之學術與思想創(chuàng)見主要體現(xiàn)于以下諸方面。

         

        首先,作者從“精神—秩序”、“觀念—制度”的二元互動視角理解中國歷史演進之道。所謂“道成秩序”,不僅是一種敘事方式,更作為基本思想方法貫穿全書。不同于以往以西方歷史演變之道裁量中國歷史的主流通史體寫法,以及時下流行的種種基于西方理論、概念而對中國歷史的所謂“重新發(fā)現(xiàn)”,作者嘗試從古典經籍之自身脈絡出發(fā),尋繹中國文明歷史演進之內在邏輯,提煉出一套儒家義理統(tǒng)攝下的國史框架。無論是歷史階段的劃分,還是核心概念之提煉,都清晰體現(xiàn)出一種依托中國文明之自身脈絡來書寫國史的理論自覺。在封建制下的古典自由與春秋以降不斷擴展的平等趨勢的彼此激蕩中,勾勒出一條今古貫通、螺旋式上升的中國歷史演進圖景。

         

        其次,借助豐富的社會科學知識背景,作者在歷史敘事中展現(xiàn)出極強的理論概括功力。全書立論依據之史料皆為傳世典籍,并不以文獻之新穎稀見取勝,其所擅者乃在于透過為人所熟識的典章制度之表象,提煉出其背后新穎深刻的社會政治理論內涵,故而能見人之所未見,抉發(fā)華夏秩序建構之精義。如對以封建制為藍本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之提煉,對秦制內在邏輯及其病理之剖析,對黃老治道“以寬和行舊制”實質的研判等等,皆獨具只眼,一針見血。又如將車戰(zhàn)之戰(zhàn)爭形態(tài)與封建制下以大夫之家為基本單元的治理結構(包括經濟形態(tài)、組織方式)乃至封建制的整體格局相勾連,尤其體現(xiàn)出社會學制度分析視野下見微知著的理論透視力。

         

        再者,是書或可為通史書寫樹立起一種新典范意義?!熬刻烊酥H,通古今之變”本是傳統(tǒng)史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然而在現(xiàn)代學科體系的細密切割之下,通史寫作早已被史家視為畏途。學術論文體裁規(guī)約之下的歷史研究與學術寫作,一方面固然趨于精致細密,然其負面效果則是使歷史學日益淪為一種喪失鮮活感與價值擔當?shù)闹щx事業(yè),既不復傳統(tǒng)史學之價值擔當,亦遠離大眾的閱讀生活。近年來通俗歷史讀物的大行其道,正是對這一史學空白的市場彌補。然而通俗史學與生俱來的市場化、娛樂化特質,根本上難以保證其學術質量與思想品質。風行一時的歷史戲說風潮,甚至于對當今中國社會業(yè)已泛濫的價值虛無主義推波助瀾。相比之下,《國史綱目》懷抱對國史之溫情與敬意,運用現(xiàn)代社會科學方法而接續(xù)傳統(tǒng)經史之學之經世精神,以深入淺出之文字與曉暢明晰之框架勾勒一種富于價值擔當?shù)膰窋⑹隆<饶茉趯W術層面對碎片化、漢學化的史學書寫形成一種有力刺激,吸引法學、政治學等社會學科認真對待中國歷史經驗,真正扎根自身文明傳統(tǒng),實現(xiàn)理論方法之主體性構建。另一方面,就社會普及而言,亦能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高品質歷史閱讀需求。此中所透露的傳統(tǒng)史學載道精神之復蘇,正與當下中國之文明復興訴求氣息相通。

         

        三、批評與展望:重回經史傳統(tǒng)

         

        疑惑,以就教作者與方家。首先,得益于作者豐富的社會科學知識儲備,書中提出了諸多富于原創(chuàng)性的政治—歷史概念,以此構成國史演進框架的骨干支撐,是為本書之一大亮點。不過,在若干關鍵概念內涵的刻畫及其與史實的粘合上,仍有值得進一步探究之余地。這里僅舉數(shù)例。

         

        比如“第二次立憲”,乃是作者借以描述儒家馴化皇權、改造現(xiàn)實政治的一個關鍵概念,尤以董仲舒—漢武帝更化最為典型。作者指出,董仲舒指導漢武帝完成了“第二次立憲”,從而建立了相對健全而穩(wěn)定的治理架構。③但若征諸史實,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一結論其實頗值得商榷。被作者歸為黃老治術表現(xiàn)的鹽鐵官營、均輸、告緡等制度,事實上乃皆大行于武帝更化的時間節(jié)點之后。而武帝本人之好大喜功,“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多用酷吏與興利之臣,亦未受到儒家憲制之強力制約。可見由董氏倡導、武帝應和的儒家更化,雖于漢家制度確有修正,然尚不足以稱為徹底改造,其是否堪稱“二次立憲”(或者說,在何種意義上可稱為“立憲”),尤有進一步辨析之余地。實際上,在后續(xù)章節(jié)中,作者亦承認漢代治理精神與制度之更化實完成于昭帝時代,④其時已步入西漢中后期,距董氏更化足有半個世紀之遙。可見不同于理念上的抽象概括,一旦進入具體的歷史過程,就不難看出強勢皇權籠罩下士人以其價值理念改造現(xiàn)實政治的艱難。儒家士人理想中的創(chuàng)制立法、定綱立憲之舉,在皇權眼中很可能只是一種治術上的策略變化。

         

        在此問題上,作者傾向于采取一種以犧牲史實之精確性為代價借以獲得理論之確定性的敘事策略。通過清晰的理論勾勒與精心的謀篇布局,巧妙地淡化處理了儒家理想政治之“應然”與傳統(tǒng)現(xiàn)實政治之“實然”間的距離。進一步說,這一經典案例所牽涉的乃是一個關鍵問題,即對儒家歷史政治功能的評價:儒家究竟在何種程度上實現(xiàn)了對治理精神的改造與對皇權的規(guī)約?儒家思想中是否包含制約皇權乃至古典憲制的因子是一個問題,歷史上儒家是否成功制約皇權,建立起堪稱憲政的政制形態(tài)則是另一個問題,二者彼此關聯(lián)而又不可混為一談。在作為理念的儒家古典憲制思想與作為現(xiàn)實的傳統(tǒng)政治實踐之間,存在的不僅有前者對于后者的馴化、改造,更有后者對于前者的摧抑、壓制,其間張力不容忽視。對上述兩重面向予以完整揭示,方成一種真正的“經史互證”之學。故此中涉及的種種史實考訂雖屬細節(jié),亦不宜輕易放過。

         

        又如對現(xiàn)代性之評價。全書第三卷專辟一章討論春秋戰(zhàn)國大轉型與現(xiàn)代性問題,將此轉型時代表現(xiàn)出的世俗化、物質主義、平等主義、個體離散化等現(xiàn)象視為現(xiàn)代性在中國的發(fā)端?!跋惹噩F(xiàn)代性”之說并非作者首創(chuàng),⑤中國歷史上現(xiàn)代性時間節(jié)點的確定,相當程度上取決于對現(xiàn)代性內涵的界定。由于現(xiàn)代性自身的復雜性,截取其不同面向,自然會對其產生不同評價?;诠诺洹F(xiàn)代性往復循環(huán)之歷史觀,作者以理性與激情、誠敬與放縱、共同體主義與個體主義、自由與平等作為區(qū)分古典性與現(xiàn)代性之標準。⑥閱讀全書,不難看出其中或明或暗地貫穿著一條褒揚古典、貶抑現(xiàn)代的思想線索,此中實蘊含了作者對于當下中國物質主義、利己主義等現(xiàn)代性弊端過度泛濫之憂思,進而呼吁重歸古典、接續(xù)文明的價值追求。不過,對于尚處在現(xiàn)代轉型三峽之中的當代中國而言,對現(xiàn)代性抱持一種全面的理解或許仍屬必要。現(xiàn)代性的興起誠然導致了傳統(tǒng)宗教、道德之式微乃至物質主義、個體主義之泛濫,但另一方面,現(xiàn)代性之崛起也是一個個人主權獲得確立,個人自由、個體權利受到保障與尊重的過程?,F(xiàn)代性的降臨乃是一個由觀念、物質、技術等綜合因素造就的難以逆轉的歷史趨向,其弊端固不可回避,但亦只能在實踐中反思改進,不可能做完全之替換。就此而言,與其將現(xiàn)代性與古典性視若敵體,不如將后者視作前者之鏡鑒。倘若在一種是古非今的單向批判視野中過度拘執(zhí)于現(xiàn)代性之消極面向,其流弊所至,很可能導致對現(xiàn)代社會缺乏一種整全理解,甚至于造成中國社會現(xiàn)代轉型過程中的浪漫主義失焦、錯位與迷失。

         

        于強烈的中原中心主義傾向。作者傾向于將中華文明的演進視為一個由中原中心向周邊輻射擴展的過程,相對而言,比較忽視中原中心與四方邊緣之間在交融中的相互塑造。周邊民族之于華夏文明的影響,在書中基本被處理為一個“夷狄征服——專制化——再華夏化”的單向過程。換言之,即強調中原文明對于周邊異族的包容、吸納,而較少關注在長期夷夏碰撞中迸發(fā)出的新生成性因素。典型如在全書敘事框架中,盛極一時的隋唐時代并未單獨列出,而僅被視作漢晉體制之緒余,或可視為此種意見的一個集中表現(xiàn)。事實上,經歷五胡十六國以降近三百年劇烈民族碰撞融合而孕生的隋唐文明,無論就文化形態(tài)(宗教、音樂、詩歌、城市)還是制度創(chuàng)設(均田、府兵、科舉、三省六部)而言,均已非秦漢舊規(guī)所能包容。正如陳寅恪先生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chuàng)空前之世局”。⑦有唐一代雖沾染胡風,不純以經學為立國根本,但其在華夏文明發(fā)展史上之深遠影響與高峰意義,實不容因彼時儒學之式微而被輕易帶過。對于異質文明海納百川般的包容力,正是華夏文明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內在動因。所謂文明主體性,并非一味強調華夷之辨所能完成,而需要在廣泛吸收、涵容外來文化的自信中奠基。尤其在今日語境中,過于強烈的“儒家—中原”中心主義情結一旦與激進民族主義結合,便有可能折射為一種高調、虛驕的華夷之辨乃至華夏中心主義立場,此亦不可不慎。

         

        全書自始至終體現(xiàn)出一種守護儒家為核心的華夏文明傳統(tǒng)的鮮明價值立場,平心而論,其睿見在是,而困難亦在是。載道精神誠為古典史學之優(yōu)良遺產,以經學為綱理解國史之興替,固然有助于把握華夏文明精神之深層脈動,但過強的價值立場預設,亦有可能轉化為一種思想文化一元決定論,而忽略歷史演進、制度變遷之復雜性與秩序生成因素之多元性。歷史進程的書寫,很可能因此而被做了一種概略化與單線化處理。此正如巴特菲爾德對于“輝格史觀”的批評,所謂“走了一條穿越歷史復雜性的捷徑”⑧。如書中對“漢晉體制”與“宋明體制”概念之提煉,堪稱精彩之筆,但若細加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其背后乃是以儒家經學學術形態(tài)(漢唐經學—宋明理學)作為劃分秩序形態(tài)的內在標準。就“觀念—制度”二元互動的方法論而言,作者其實更偏重理念、思想、價值對于現(xiàn)實制度的牽引提撕,而對制度演變與客觀環(huán)境、人事變遷之互動的關注稍顯不足,體現(xiàn)出一種理重于氣、道重于勢的史觀與敘事特質。

         

        總體上看,作者習慣于建構一種二元對抗之歷史演進觀,如周制與秦制、道統(tǒng)與治統(tǒng)、華夏與夷狄、現(xiàn)代性與古典性,進而寓褒貶之意于其中。若以學術源流論,這其實更接近朱子理學一脈“理在氣先”的哲學氣質,而有別于理不離氣、因時乘勢的浙東經史之學傳統(tǒng)。所謂“通古今之變”,乃是要在理、氣、道、勢的博弈消長中尋繹歷史運行之大道。勢無理必不可久持,理乏勢亦無以運世,所謂“推闡理勢”,實已道破傳統(tǒng)歷史哲學之樞機。因此,在立定“理”所標舉的價值理想主義之基礎上,有必要更加注重對歷史復雜性的考察,尤其是要對歷史演進中的對抗性因素及其復雜的互動過程予以更多注意?!耙魂H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易·系辭傳上》),透過理與勢、理念與現(xiàn)實之間相維、相抗、相生之復雜過程的還原,方能把握歷史發(fā)展的真實脈動。歷史演進之“道”固然需要著力表彰,但研究者亦不應止步于此,而更需要將視角進一步抵近、延伸向“道成秩序”的具體歷史過程,探究價值理念(理)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勢)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強調這一取向,并非是要取消理念、精神、價值之于歷史進程的意義,而是試圖將抽象的理念原則落實于真實而復雜的歷史世界之中,觀察其在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之中是如何生發(fā)、落實、遇挫、重生的。用傳統(tǒng)史學話語而言,此正所謂“經史互證”,“言性命者必究于史”。由此,則或能建立一種具有更大包容性,也更富質感的歷史敘事。當然,這樣的工作絕非一部著作、一位學者所能完成,而是需要更多有志于斯道的當代史家懷抱對于國史之溫情敬意,秉持理性審慎之學術技藝,通過不同學科視角、體裁之寫作來共同構筑的一項系統(tǒng)事業(yè)。

         

        《國史綱目》之書名恰如其自身意義的定位。所謂綱目體,原本是旨在“舉其大略,厭煩取易”⑨的一種通俗化史學寫作方式。也正是因為自身體裁特質的限制,書中所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與命題尚未能得到充分展開,對于關鍵歷史事件的描述,亦無法做到個案式窮原竟委、如臨其境的鉤沉還原。以上種種,皆有待于以是書為契機的進一步研究之深入展開。倘若僅具綱目而缺乏細致研究的進一步跟進,那么新國史書寫便難以證成自身知識上的正當性,難以回應用“新傳說”代替“舊神話”的質疑。文明價值之擔當與知識學理之積累,實為新國史書寫之兩翼,二者缺一不可。畢竟,不能說偏見造成的謬誤可以用相反意見寫成的著作來平衡。單憑史觀、信念上的多元競爭,并不足以在現(xiàn)時代構筑起一種受到廣泛認可的堅實歷史敘事。過于強烈的信念導向,反而有可能陷入一種“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主觀主義,從而將歷史敘事徹底引向虛無。就此而言,回歸傳統(tǒng)經史之學之道,或許是一種可能的愿景?!敖浭坊プC”之傳統(tǒng)學術精義的真正復興,既是向傳統(tǒng)史學價值世界的回歸,同時也是一個不斷吸取現(xiàn)代史學研究成果與方法論的開放過程。

         

        當然,以上評騭均屬求全之毀,無法掩蓋《國史綱目》的高度成就。新的國史書寫,乃是一整套復雜的學術規(guī)劃與系統(tǒng)工作,絕非一人一書、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此中關鍵,不僅有價值層面的史觀重建,更有知識領域的不同學科、多元方法之互補。《國史綱目》的真正價值并不僅僅在于其著作本身,而在標志著勇于探索一種既具有知識之厚重感,亦承載國族精神價值擔當?shù)膰窌鴮懙拈_始。就此而言,是書之卒章絕非終點,而是一項面向未來事業(yè)的起點。

         

        【注釋】 

         

        ①[英]赫伯特·巴特菲爾德:《歷史的輝格解釋》,張岳明、劉北成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54—55頁。

         

        ②姚中秋:《國史綱目》,海口:海南出版社2013年版,第1、493頁。

         

        ③同上,第259頁。

         

        ④同上,第284頁。

         

        ⑤如馬克斯·韋伯以組織的理性化程度作為衡量現(xiàn)代性之核心指標,白彤東以面向陌生人的廣土眾民之大規(guī)模治理作為現(xiàn)代性之開端。分別見[德]馬克斯·韋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康樂、簡惠美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白彤東:《韓非子與現(xiàn)代性—— 一個綱要性的論述》,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

         

        ⑥參見姚中秋:《華夏治理秩序史》,??冢汉D铣霭嫔?012年版,第75頁。

         

        ⑦陳寅?。骸独钐剖献逯茰y后記》,載陳寅?。骸督鹈黟^叢稿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03頁。

         

        ⑧同注①,第16頁。

         

        ⑨[宋]劉?。骸稌Y治通鑒外紀后》,載[宋]呂祖謙(編):《宋文鑒》卷130,齊治平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1821頁。

        顧家寧: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Gu Jianing,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eihang University)

         

        責任編輯:葛燦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