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亦作者簡介:曾亦,男,西元一九六九年生,湖南新化人,復(fù)旦大學(xué)哲學(xué)博士。曾任職于復(fù)旦大學(xué)社會學(xué)系,現(xiàn)任同濟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哲學(xué)系教授,經(jīng)學(xué)研究所所長,兼任復(fù)旦大學(xué)儒學(xué)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思想史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儒學(xué)研究會副會長。著有《本體與工夫—湖湘學(xué)派研究》《共和與君主—康有為晚期政治思想研究》《春秋公羊?qū)W史》《儒家倫理與中國社會》,主編《何謂普世?誰之價值?》等。 |
?
?
內(nèi)外與夷夏
――古代思想中的“中國”觀念及其演變
作者:曾亦
來源:作者授權(quán)?儒家網(wǎng)?發(fā)布
? ? ? ? ? ?原載于《原道》第十七輯,首都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三月廿七日辛卯
? ? ? ? ? ?耶穌2015年5月15日
?
?
?
“中國”一詞,考諸現(xiàn)存的文獻及考古材料,大致可以追溯至西周初年。然而,“中國”觀念或意識卻可溯源于更早的時代。大致上古時人類的早期民族,其活動地域恒小,不免視本民族為世界之中心,故常以“中國”自居。中華民族歷數(shù)千年而長盛不衰,恒居?xùn)|亞國際關(guān)系之中心,是以“中國”之名一直保留至今。然自晚清以降,隨著國人視野的開闊,且尤感于西方列強的不斷侵逼,“中國”意識日漸淡化,雖猶存“中國”之舊名,不過只是作為近代世界體系中的列國而已,不復(fù)舊日“中國”之榮耀矣。
?
雖然,近現(xiàn)代國際關(guān)系體系本出于十四、五世紀以來西歐雜錯爭衡之政治格局,彼此皆以列國而平等相待。然自二戰(zhàn)以后,蘇、美兩超爭霸,各以“中國”自居,糾合一批盟國相抗,從而多少恢復(fù)了古代“中國”的內(nèi)涵。其時,毛澤東提出了“三個世界”理論,蓋自我而言;然若自蘇、美兩超視之,則第一世界為“中國”,第二世界為“諸夏”,第三世界為“夷狄”。今日中華民族欲言偉大復(fù)興,其內(nèi)涵頗不明瞭,大致有兩種選擇:其一,成為近代國際關(guān)系體系中的“列強”,即列國中較為強盛者;其二,回到作為“世界中心”的中國,此本為“中國”之古義,然二戰(zhàn)以后之美、蘇皆嘗居此種地位也。假以時日,中國雖以列國自謙,然隨著綜合實力之增強,雖不為舊日之“中國”,又安能辭其責(zé)乎!
?
一??關(guān)于“中國”之界定
?
1.中國與支那
?
“中國”一詞,英譯作china,漢文轉(zhuǎn)譯則作“支那”。[1]然“支那”一詞最早見于佛教經(jīng)籍中對中國的稱呼,后來此稱呼傳入西方。近代以來,由于日本人借用作拉丁文的漢譯,逐漸賦予了貶義。
?
考諸“支那”一詞之本義,或以為“秦”之音譯[2],或以為稱慕中國“文物特盛”之義[3],或以“瓷器”之名代稱中國[4],或以為“荊”之音譯[5],或以為與中國之“絲”有關(guān)[6],或以為有“邊緣”之義,與中心相對。[7]然而,其確切所指,至今尚未有定論也。
?
不過,就日本而言,其舊稱中國為“中土”或“唐土”(Morokoshi),明治維新以后,甚至更晚,日本脫亞入歐,為了讓日本國民從心理上徹底割裂與中國文化的傳承關(guān)系,遂取拉丁文“支那”一詞以稱中國,且逐漸賦予污辱之義;[8]或者,未必有污辱之義,然其實欲自居中國,故稱中國為“支那”而奪其舊稱也,此種用心,觀其建立“大東亞”之野心即極明瞭矣。
?
其實,現(xiàn)代意義上的“支那”稱謂當(dāng)溯源于康有為。戊戌變法前后,康氏曾上《請君民合治滿漢不分折》的奏折,其中如此說道:
?
中國向用朝號,乃以易姓改物,對于前代耳,若其對外交鄰,自古皆稱中國。今東西國稱我,皆曰支那,而我經(jīng)典無此二文。臣細繹音義,支那蓋即諸夏之音,或即中華之轉(zhuǎn)也。古稱諸夏,或曰諸華,頻見傳記,蓋華夏音近而中諸音轉(zhuǎn),其蒙、回、衛(wèi)藏,咸令設(shè)校,教以經(jīng)書文字語言風(fēng)俗,悉合同于中土,免有歧趨。伏惟今定國號,因于外稱,順乎文史,莫若用中華二字。
?
清末,洋人謂我國有朝名而無國名,故康氏欲定國名為“中華”,蓋“中華可為諸華之轉(zhuǎn)音,即可與支那音相接”,“合中國、諸華、中夏而為一名,古今中外皆通,義亦宜也”。[9]
?
“支那”之名,本周邊之稱呼吾國也,非吾國之自名也。今康氏定“中華”為國名,又取“支那”之義以通“中華”,則古之“中國”至是而自貶抑矣。蓋中國素以天朝自居,外國不過周邊向慕華風(fēng)之夷狄而已,故不有國號。然自近代以來,隨著中國屢遭敗績,則夷狄始為敵國,而傳統(tǒng)之夷夏關(guān)系一轉(zhuǎn)而為列國關(guān)系。[10]因此,對中國而言,國際關(guān)系實在是近代以來才出現(xiàn)的概念。至此,康氏乃欲清自建國號,而稱中華或支那,其意蓋以列國自視,雖無貶義,然已稍自卑矣,而不復(fù)舊時妄自尊大之心態(tài)。是以追本溯源論之,后來“支那”一詞之貶義,蓋始諸康氏戊戌間建國號之主張也。
?
由此可見,不管“支那”作何種解釋,皆無“中國”一詞本有之含義,即作為“中央帝國”或“世界中心”之義。[11]?“支那”無論其褒義或貶義,皆周邊視中國也。[12]因此,“支那”不過列國之一而已,絕無萬邦來朝之義焉。
?
2.中國之外的“中國”
?
“中國”之義,有古今之不同??涤袨閲L論“中國”一詞之本義曰:
?
吾國本為亞東至大之國,當(dāng)時地球未辟,環(huán)立四裔,皆小蠻夷,故就地言之,自稱中國。就所見東西南北對言之,非有所夸也。外人或諷吾國有朝名而無國名,若果然,更見吾國之大。然三千年來,對外皆稱中國,并非無國名也。[13]
?
可見,“中國”今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之簡稱,自為國號,然本非國號,所以“更見吾國之大”也。
?
然若就“中國”此義論之,自古以來,不獨中國,其它民族亦有自稱“中國”者。章太炎即如此說道:
?
中國之名,別于四裔而為言。印度亦稱摩伽陀為中國,日本亦稱山陽為中國,此本非漢土所獨有者。[14]
?
可見,“中國”一詞實出乎一種自我中心意識或錯覺。此外,如巴比倫人自稱“中國”,其宗教圣地烏魯克神廟被認為“世界中心”;古埃及人自認住在“世界中心”,卡那克神廟附近有標志“世界中心”的神柱。黑格爾亦有類似說法:
?
地中海為舊世界之心臟,因為它是舊世界成立的條件和賦予舊世界以生命的東西。沒有地中海,“世界歷史”便無從想起:那好象羅馬或雅典,沒有了全市生活會集的“市場”(Forum)。[15]
?
地中海在西方世界中一直具有某種中心的位置,這種意識一直延續(xù)到中世紀,并且,繼續(xù)與后來的“歐洲中心論”結(jié)合在一起。而在地中海周圍,如耶路撒冷、麥加和麥地那、雅典、羅馬、亞里山大里亞等,都曾經(jīng)被當(dāng)作“世界中心”。
?
并且,僅就印度而言,不僅摩揭陀一邦被稱為中國。晉《法顯傳》中說到中天竺時寫到:
?
從是(摩頭羅國)以南,名為中國。中國寒暑調(diào)和,無霜雪。人民殷樂,無戶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輸?shù)乩?,欲去便去,欲住便?/span>。
?
而《佛國記》“摩竭提國巴連弗邑”條亦說道,“凡諸中國,唯此國城邑為大”。清楊守敬、熊會貞《水經(jīng)注疏》引此并注曰:
?
按《佛國記》作“中國”。中天竺所謂中國,蓋中天竺之國稱中國者甚多,故言凡諸中國也。[16]
?
可見,僅印度一地,即頗有自稱中國者。是以“中國”實根諸一自我中心的幻覺,非獨吾國有此意識,故就整個世界文明史的大范圍而言,實有無數(shù)“中國”。
?
3.中國與諸夏
?
其實,即便就“中國”概念最后定型的春秋時期,不僅周王京稱中國,而且諸夏整體亦稱中國,甚至某諸侯國亦得稱中國。
?
按照“中國”一詞的本來涵義,“中國”可以追溯到人類歷史非常早的時期。不過,據(jù)現(xiàn)今考古材料,“中國”一詞在文獻上的證據(jù)還只能追溯到西周初年,即成王之時。[17]
?
那么,此時“中國”一詞的本意是什么呢?蓋“國”與“或”字相通,原意是指城墻圍成的地域。因此,“國”最初所指乃城邑,一般由部族首領(lǐng)及族人居住,與之相對,城外近處稱做郊。[18]后來,隨著部落的發(fā)展,擁有的城邑越來越多,所以,一般把首領(lǐng)居住的稱為“國”或“都”。
?
西周時,周王稱天子,其分封或承認的國稱為諸侯。無論天子還是諸侯,所居住的城邑都是“國”。其中,天子所住的“國”(京師)處于中心、中樞地位,理所當(dāng)然地被稱為“中國”。[19]
?
最初,“中國”只指周王所在的豐和鎬及其周圍地區(qū)。滅商以后,周人將原來商的京師(殷)一帶也稱“中國”。成王時,周公主持擴建了洛邑,稱成周,將商的遺民遷來集中居住于此,又在附近筑王城,遷來周人居住,作為周的陪都,用以控御東方。洛邑既居陪都的重要地位,又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樞紐,也被稱為“中國”。這說明,“中國”的概念開始由唯一的政治中心擴大到了地理中心。
?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鎬京,幽王被殺。次年,平王遷都洛邑。豐鎬一帶落入戎人之手,自然就喪失了“中國”的地位,而洛邑就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不過,此后周天子不再能號令天下,而降為列國,與一般諸侯國沒有什么區(qū)別。與此同時,鄭、宋、齊、魯、晉等諸侯國迅速強大起來,吞并了周圍的小國,成為擁有十幾個至幾十個城邑的大國。這些大諸侯國實際上已經(jīng)取得了與周天子平起平坐的地位,它們的國就也稱“中國”了。在諸侯國的內(nèi)部,國都就等于周天子的京師,儼然就是國中的“中國”。[20]就這樣,春秋時期的“中國”已經(jīng)擴大到周王畿和晉、鄭、宋、魯、衛(wèi)等國,大致相當(dāng)于當(dāng)今河南大部、山西南部、山東西部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中國”的范圍在不斷擴大。至于齊國,地理位置雖不在中心,但能尊王攘夷,為一時之霸主,故《春秋》常以中國視之。
?
可見,“中國”首先是京師之義,確切指周之王京;其次指諸夏,即主要諸侯國活動范圍。不過,如果我們追尋一般意義上的“中國”,應(yīng)該早于周朝,即作為“中央之國”,亦即“世界中心”。不過,這些用法都是指地域意義上的“中國”。
?
與“中國”相關(guān)的另一個概念就是“華夏”。
?
《國語·魯語》云:“以德榮為國華。”《尚書·舜典》云:“蠻夷猾夏。”孔傳云:“夏,華夏也?!薄稜栄拧め屧b》云:“夏,大也。”《荀子·儒效》云:“居夏而夏?!睏钭⒃疲骸跋?,中夏也,中國有文章光華禮義之大?!倍ㄊ辍蹲髠鳌吩疲骸耙岵恢\夏,夷不亂華。”孔疏云:“中國有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謂之華?!薄豆盼纳袝の涑伞罚骸叭A夏蠻貊?!笨讉髟疲骸懊岱烧略蝗A,大國曰夏。”可見,華或夏之名頗見于先秦典籍,皆指中國也。
?
清末,康有為欲定國名,對此說道:
?
諸夏之名,在中國對外之稱,為至古矣。外國多以創(chuàng)先之人名其地者,吾國為禹域,然則稱諸夏最宜,不能以漢、唐之后起易之。[21]
?
康氏蓋以為中國稱“夏”始于夏朝,與夏人有關(guān),此為一說。而程樹德則將夏稱推至堯唐之時,謂“中國古稱夏”。其《說文稽古編》云:
?
《說文》:“夏,中國之人也。”按《書·舜典》:“蠻夷滑夏。”傳:“夏,華夏?!泵鲌驀柼?,已稱中國為“夏”?!蹲髠鳌罚骸耙岵恢\夏,夷不亂華。”時為周代,仍稱中國為“夏”?!肚匚ⅰ罚骸安呦能?,稱夏王?!弊ⅲ骸跋?,中國也。”是唐虞至漢,皆稱中國為“夏”。[22]
?
章太炎則以為與夏水有關(guān)。其《中華民國解》有云:
?
夏之為名,實因夏水而得,是水或謂之夏,或謂之漢,或謂之漾,或謂之沔,凡皆小別互名,本出武都,至漢中而始盛,地在雍梁之際。因水以為族名,猶生姬水者之氏姬,生姜水者之氏姜也。夏本族名,非邦國之號,是故得而言諸夏。[23]
?
若以夏為族名,則“中國”一詞又有種族之義。而公羊家所言之“諸夏”概念,既有種族之義,又有文化之義,則“中國”一詞當(dāng)兼文化之義也。[24]
?
至于“華”字之義,一說以為與華山有關(guān),蓋伏羲、神農(nóng)、黃帝之國皆止于華山[25];又一說以華之原義為花,蓋美飾也。[26]
?
南海則以華為夏之轉(zhuǎn)音,其曰:
?
華字見于左氏《國語》,曰:“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笔侵T戎稱夏為華之證。華字文義,不知所自。吾粵語多古音,而讀華、夏字同韻,音極近,但開口之高下音耳,當(dāng)是夏之轉(zhuǎn)音?!粍t夏之與華為音轉(zhuǎn)無疑。相習(xí)成風(fēng),或合稱曰華夏,或稱諸華。[27]
?
是以《春秋》之言“諸夏”,即諸華也??凳嫌忠灾T華轉(zhuǎn)音為中華,外人“支那”之名蓋源于此,故諸夏、諸華、中華、支那,其源皆一也。[28]
?
二??夷夏之辨
?
1.中國、諸夏與夷狄
?
春秋之時,中國與諸夏的內(nèi)涵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何休概括《春秋》書法有三科九旨,其中“異內(nèi)外”之科曰:“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奔匆贼攪鵀橹袊?,以齊、魯、晉、宋、衛(wèi)等中原諸侯國為諸夏,以楚、吳、越等為夷狄。
?
成十年,冬,十有一月,叔孫僑如會晉士燮、齊高無咎、宋華元、衛(wèi)孫林父、鄭公子邾婁人,會吳于鐘離。何注云:
?
內(nèi)其國者,假魯以為京師也。諸夏,外土諸侯也。謂之夏者,大總下土言之辭也。不殊楚者,楚始見所傳聞世,尚外諸夏,未得殊也。至於所聞世可得殊,又卓然有君子之行。吳似夷狄差醇,而適見於可殊之時,故獨殊吳。
?
《春秋》假魯以為京師,則魯為中國也;魯、齊、宋、衛(wèi)、鄭、邾婁國之會,蓋皆諸夏之國也;吳雖強,然不與諸夏之會,而殊會于鐘離,以夷狄故也??梢?,《春秋》是將中國、諸夏、夷狄區(qū)別對待,主張內(nèi)外有別。[29]
?
中國、諸夏內(nèi)涵的變化實與春秋之亂有關(guān),其緣由大致有二:其一,禮崩樂壞,所謂“亡國三十有六,弒君五十有二”,壞亂極矣;而周自平王東遷,降為列國,不能號令天下,行天子褒貶繼絕之權(quán)。[30]故《春秋》之作也,以王法寓于魯[31],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其二,夷狄之禍中國也亟矣,楚、吳、越、秦相繼而起,故《春秋》假齊桓、晉文以伯討辭,[32]許管仲以仁,皆以其能存諸夏,而免于“披發(fā)左衽”,其功巍巍矣。異外內(nèi)之科實兼此二義也。
?
故在公羊家那里,中國的內(nèi)涵并不確定:
?
一方面,僅指魯國。蓋周王不能號令天下,然王法存于圣心,形于魯之行事,故托王于魯以張治本。至于齊桓、晉文、楚莊之霸,亦常以京師待之。此時之中國乃文化意義上之中國。
?
另一方面,指諸夏。即就中原諸國作為一個整體與夷狄相抗時,則以諸夏稱中國。此時中國或諸夏乃相對于夷狄之一種族概念。不過,就《春秋》許齊桓、晉文之拒夷狄而言,中國、夷狄皆一種族的概念;而就中國不能拒夷狄,則或進或黜,又常以懷柔之術(shù)以馭外,則二者又多為一文化概念。
?
2.攘夷與種族概念
?
僖四年,楚屈完來盟于師,盟于召陵?!豆騻鳌吩疲骸耙牡乙?,而亟病中國,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帖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焙巫⒃疲骸把蕴焱跽?,時吳楚上僭稱王,王者不能正,而上自系于天也?!敝芡踔Q天王,吳楚之君貶稱子,皆所以尊王攘夷?!洞呵铩吩S齊桓、晉文,以其能尊王攘夷,行王者之事也。
?
召陵之盟本在所傳聞世,其例當(dāng)為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然《春秋》曰“來盟于師”,蓋內(nèi)辭也,故《公羊傳》曰“其言來何?與桓為主也”,齊桓本為外,此則從內(nèi)魯例也?!洞呵铩匪?,當(dāng)以魯為內(nèi),至其與夷狄相較,則引諸夏而內(nèi)之,曰中國。故《常棣》之詩曰:“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又曰:“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倍釉唬骸肮省洞呵铩分谄珣?zhàn)也,猶其于諸夏也,引之魯則謂之外,引之夷狄則謂之內(nèi)。”(《春秋繁露·竹林篇》)故就攘夷義而言,諸夏以同種視之,同為中國,乃比諸兄弟以御外侮也。[33]
?
故以諸夏能聚合、相救護以攘夷,則許諸夏為中國。至于齊桓、晉文之伯討,假天子以令諸侯,本屬不辭,然《春秋》猶許之,亦以其能悍衛(wèi)中國也。不獨如此,《春秋》之言及夷狄,常有賤辭。此文辭之攘夷也,大致有三:
?
其一,不許夷狄執(zhí)中國。隱七年,冬,天王使凡伯來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豆騻鳌吩疲骸胺膊吆??天子之大夫也。此聘也,其言伐之何?執(zhí)之也。執(zhí)之則其言伐之何?大之也。曷為大之?不與夷狄之執(zhí)中國也。其地何?大之也。”何注云:“中國者,禮義之國也。執(zhí)者,治文也。君子不使無禮義制治有禮義,故絕不言執(zhí),正之言伐也。執(zhí)天子大夫而以中國正之者,執(zhí)中國尚不可,況執(zhí)天子之大夫乎?所以降夷狄、尊天子為順辭?!彼^治,蓋依法而執(zhí)有罪者,乃獄辭也,今日美國自居人類之普遍價值所在,遂假國際法庭以治其他主權(quán)國家之罪,殆類此也。至于《春秋》不許夷狄治中國,以當(dāng)時人類之普遍價值,亦即禮義,在中國而不在夷狄,是以中國雖有罪,夷狄安得而執(zhí)中國哉!
?
其二,中國與夷狄會盟,則殊會之。成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叔孫僑如會晉士燮、齊高無咎、宋華元、衛(wèi)孫林父、鄭公子魷、邾人,會吳于鍾離。《公羊傳》云:“曷為殊會吳?外吳也。曷為外也?《春秋》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毙荒昵?,晉侯會狄于欑函。何注云:“離不言會。言會者,見所聞世,治近升平,內(nèi)諸夏而詳錄之,殊夷狄也?!笨讖V森曰:“會文在狄上者,殊狄也,所謂內(nèi)諸夏也?!笔鈺牡遥再v之,不以夷狄敵中國也。昔日西方七國本蘇聯(lián)之?dāng)硣?,其后蘇聯(lián)瓦解,俄羅斯欲融入西方,雖得與七國首腦會議,猶用“7+1”之名,蓋以俄羅斯為夷狄,乃殊會之也。
?
其三,中國與夷狄會,不與夷狄為主。哀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豆騻鳌吩唬骸皡呛我苑Q子?吳主會也。吳主會則曷為先言晉侯?不與夷狄之主中國也。其言及吳子何?會兩伯之辭也。不與夷狄之主中國,則曷為以會兩伯之辭言之?重吳也。曷為重吳?吳在是,則天下諸侯莫敢不至也。”若齊桓、晉文會諸侯,則得為主。僖四年,楚屈完來盟于師,盟于召陵。《傳》曰:“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怗荊,此王者之事也。其言來何?與桓為主也?!苯袢罩袊c其他國家會盟,莫不以中國居首,即此義也。
?
上述三種對夷狄的態(tài)度,概無關(guān)于禮義,純以異類故而貶之也。
?
晚清之時,革命黨人揭“驅(qū)除韃虜,恢復(fù)中華”之幟,假排滿之名,行革命之實,乃極張《春秋》辨夷夏之旨,“《公》、《穀》二傳之旨,皆辨別內(nèi)外,區(qū)析華戎?!蹲髠鳌芬粫?,亦首嚴華夷之界”。[34]劉師培甚至丑詆夷狄非人類,謂夷狄其先始于獸種,其后進化亦遲,至世界遞遷,仍守榛狉之俗,乃慨嘆夷狄入主區(qū)夏,“后世中原不競,韃虜憑陵,鳥跡獸蹄交于中國,神州赤縣莽為牧場,人禽之界蕩然泯矣,此長林豐草,禽獸居之,龔仁和所由興嘆也?!盵35]至于章太炎,則假儒家復(fù)仇之義,極論種族革命為是。
?
其時南海主?;?,極論滿洲為同種,謂其辮發(fā)、衣服之不同,猶泰伯之居吳也。[36]又引《春秋》進退夷夏之說,謂滿洲“入關(guān)二百余年,合為一國,團為一體。……所謂滿、漢者,不過如土籍、客籍,籍貫之異耳”[37],“上推滿洲種族,則出于夏禹;下考政教禮俗,則全化華風(fēng)”[38]。南海又謂滿洲之入主中原,“開滿洲、回疆、蒙古、青海、藏衛(wèi)萬里之地,乃中國擴大之圖,以逾唐、漢而軼宋、明,教化既益廣被,種族更增雄厚”[39],則滿清之統(tǒng)治,真大有功于吾華夏中國也。
?
至革命功成,滿洲既逐,而蒙古、西藏與新疆以異種故,亦與中央漸行漸遠,相繼淪入敵手矣。故孫文倡“五族共和”之說,欲擺脫滿人壓制之漢族又能“與滿、蒙、回、藏之人民相見于誠,合為一爐而治之,以成一中華民族之新主義”,然為時已晚矣。[40]其后,滿人忿于種族之卑屈,遂一意復(fù)國于關(guān)外,致為日人所乘。追尋前因,蓋革命黨人假排滿為幟,其慮非遠,其謀非深也。
?
雖然,春秋時之四夷,本視為別于華夏之異種,至漢以后,則以夷狄進于中國之故,而泯然為漢人矣。
?
3.進退夷狄與文化概念
?
《春秋》之御夷狄也,或褒進,或貶黜,皆以禮義。其進之也漸,其黜之也緩,懷柔遠人之術(shù)也。若此,中國與夷狄常取一文化概念。
?
莊十年,秋,九月,荊敗蔡師于莘,以蔡侯獻舞歸?!豆騻鳌吩疲骸扒G者何?州名也。州不若國,國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何注云:“《春秋》假行事以見王法。圣人為文辭遜順,善善惡惡,不可正言其罪。因周本有奪爵稱國、氏、人、名、字之科,故加州文,備七等以進退之?!薄洞呵铩分谝牡?,視其行為之合乎禮義與否,以州、國、氏、人、名、字、子七等以進退之。
?
蓋春秋之時,楚、吳、越之勢寖盛,時主中國之會,然諸夏猶能捍御之,是以《春秋》處理夷夏關(guān)系,尚能取懷柔姿態(tài),未若后世排夷之剛烈也?!洞呵铩穫淦叩戎?,一則進之有道,故“許夷狄不一而足”;一則黜之有道,故勿觸其暴,勿逢其怒。[41]
?
4.王魯以張治本
?
《春秋》尊王,然周已不復(fù)天王之尊,而王法亦不可得而行矣,乃發(fā)王魯之旨,一則以魯為中國,為天下之化首,一則不欲托諸空言,故借魯事以明王法。后儒之攻《公羊》,多集矢其王魯之說,實未必深知《公羊》者也。蓋《春秋》王魯,乃托王以明義,雖非真以魯為王,然周之不能王亦不容諱焉。
?
桓九年,春,紀季姜歸于京師。徐彥疏釋京師云:“《春秋》據(jù)魯為王,故內(nèi)魯,若周公制禮,內(nèi)京師然也?!背墒迥辏幸辉?,叔孫僑如會晉士燮、齊高無咎、宋華元、衛(wèi)孫林父、鄭公子魷、邾人,會吳于鍾離。何注云:“內(nèi)其國者,假魯以為京師也。”隱元年,三月,公及邾婁儀父盟于昧。傳云:“曷為稱字?褒之也。曷為褒之?為其與公盟也?!焙巫⒃疲骸拔艺?,謂魯也,內(nèi)魯故言我。”邾婁儀父朝魯,而魯亦以內(nèi)辭。故公羊家以魯為京師,即內(nèi)魯也。內(nèi)魯,實王魯也。然《春秋》本以周城為京師[42],傳文亦然。[43]然亦有異義焉,如哀四年傳文乃以楚為京師。[44]
?
故諸侯之朝魯、大夫之聘魯、諸侯之師與魯戰(zhàn)于近地、失地之君及大夫奔魯,皆書“來”。來者,內(nèi)魯之辭也。而獨于召陵之盟,書曰“來盟于師”,與齊桓公為主,亦內(nèi)辭也。所以內(nèi)辭者,以其能行王道也。蓋魯本周公之邦,一變則至于道,而邾婁、滕、薛、宿之朝魯,蓋慕魯為王化之首也,故褒而進之?!抖Y運篇》夫子嘆魯,實期魯以湯之七十里、文王之百里也。
?
可見,《春秋》王魯,皆取禮樂教化之義也。故《春秋》之治諸夏、夷狄,悉據(jù)王法:其治諸夏也,常以貶辭,[45]蓋欲其敦厚同根,故嫉弒絕尤甚;其治夷狄也,常以褒辭,欲其慕義來朝,故嫉凌壓尤甚。是以諸夏、夷狄,此時純?yōu)橐晃幕拍睿浩溆H諸夏,其遠夷狄,皆以治有詳略故也,與同種、異類之概念當(dāng)無涉焉。
?
《春秋》王魯,故魯當(dāng)先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此所以詳內(nèi)略外也。[46]此義蓋本諸《公羊傳》文。成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叔孫僑如會晉士燮、齊高無咎、宋華元、衛(wèi)孫林父、鄭公子、邾婁人,會吳于鐘離。傳云:“曷為殊會吳?外吳也。曷為外也?《春秋》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為以外內(nèi)之辭言之?言自近者始也。”《解詁》云:“明當(dāng)先正京師,乃正諸夏。諸夏正,乃正夷狄,以漸治之。葉公問政於孔子,孔子曰‘近者說,遠者來’;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是也?!弊越呤?,蓋言王者當(dāng)先詳于內(nèi)治也。[47]故就“詳內(nèi)略外”義言之,中國與諸夏不同,常以指魯國也。
?
諸夏與我種族同,文化同,情猶兄弟;夷狄與我為異類,文化亦別,乃視若仇雔。故情若兄弟者,雖中國政制措施或有更迭,而不礙其同根也;視若仇雔者,能因政制措施而相投合,則引而進之也。國初出兵朝鮮、越南,實欲盡兄弟之誼焉,未可一概以國際主義義務(wù)論之。[48]
?
諸夏觀念對于《春秋》內(nèi)外說之成立極重要。康有為認為:
?
《禹貢》以五服分地治之親疏,《春秋》以己國、諸夏、夷狄分三等。后世忘之,豈知人治之不得不然者耶!茍未至大同,則無五服、三世之分者,勢將漸弱。蓋三代至秦,皆有己國以與他國相對待,又有諸夏以與夷狄相等差。故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亦理之自然也。羅馬以意大利為己國,而后次第平列,故最愛羅馬之民,以執(zhí)政權(quán),其后漸推權(quán)于意大利民而止。其于新定之邦,號曰“布爾賓”,則僅羈縻賦貢焉,所謂藩屬,視為諸夏也。其于日耳曼諸部,則夷狄之,薙芟焉已耳。以其有內(nèi)國、外國之分,故日事征伐,以辟土為事,故能致強大。我國自漢后,以禹域為內(nèi)國,此外皆夷狄,無諸夏之一義矣。夷狄則部落散漫,粗羈縻之,無足與較,亦無可畏忌。于是專事內(nèi)治,而不事征討。此我國之所以不增大,而羅馬則增進無已歟?然羅馬自奧古士多之后,亦有閉關(guān)專內(nèi)治之意,與光武略同,但其后諸帝不守之耳。[49]
?
是以羅馬之圖霸,亦用諸夏之法,蓋治當(dāng)自近者始也。二戰(zhàn)后,蘇美爭霸,各有衛(wèi)星、仆從以為親附,亦用諸夏之法也。吾黨自抗戰(zhàn)以來,即視“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法寶,此后又據(jù)“第三世界”為吾兄弟之國,毛澤東之遠略如此,蓋深得古人遺意焉。惜乎后來政府不復(fù)以中國自視,唯求媚美是務(wù),則舊之諸夏不復(fù)為我有矣,故當(dāng)“六·四”之后,美一旦變臉相向,吾即勢孤矣。
?
可以說,夷夏之辨包括種族與文化兩方面內(nèi)涵,近代以來的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皆可由此兩方面內(nèi)涵導(dǎo)出:既以夷夏為種族概念,故須攘夷;又可視為文化概念,故當(dāng)尊王,而以禮義進退夷夏、治自近者始諸義皆從此出。晚清以來,保皇黨與革命黨人各據(jù)一義以相抗。孫中山甚至認為,中國幾千年來都是“帝國主義的國家”,以“王道”感化其他民族,只有“天下主義”或“世界主義”,而民族主義早已消亡,因此,中國人在異族的侵略面前,由于沒有民族主義作為工具,更容易被征服,更容易屈服于異族的統(tǒng)治。尤其在列強包圍的現(xiàn)代國際關(guān)系中,對于中華民族之生存是很不利的。[50]可以說,民族主義在晚期的孫中山那里,不再是推翻滿洲統(tǒng)治的工具,而是未來中華民族得以自立、自強的工具。
?
三??傳統(tǒng)“中國”與現(xiàn)代“中國”
?
春秋之時,楚、吳、越相繼而起,凌駕諸夏,然諸夏猶能捍御之,是以《春秋》處理夷夏關(guān)系,尚能采取懷柔之姿態(tài),或進或退,或褒或貶,猶未失自信也。
?
自北宋以降,《春秋》學(xué)再度興盛。不過,其學(xué)術(shù)路數(shù)殆與漢唐不同,蓋折衷三傳乃至舍傳求經(jīng)矣,至于三傳對于《春秋》“其旨數(shù)千”理論的闡發(fā),多闕略不講,其所關(guān)注者主要在兩點:尊王與攘夷。這恰恰構(gòu)成了內(nèi)外理論的兩個方面。
?
尊王。春秋時,周王不復(fù)號令天下,故黜周而王魯,以《春秋》當(dāng)新興一統(tǒng),頗有通三統(tǒng)之義;宋初懲唐末五季之亂,對驕兵悍將防范尤深,其所尊者,乃時王而已,其用意則在塞亂源,非若春秋時天命無所系也。且春秋時王者尚有后治夷狄之義,而宋時則絕無也。是以太祖次第削平宇內(nèi),屯重兵于京師,盡收藩鎮(zhèn)之權(quán),此乃宋之尊王也。
?
攘夷。春秋時有中國,有諸夏,彼此因種族、禮義而相親,以此而抗夷狄也;宋時則不然,唯有中國與夷狄,種族雖絕異,禮義則稍近焉,如金之熙宗、海陵、宣宗多能慕漢化,遼諸帝亦然,且金世宗得號“小堯舜”,則中國與夷狄之間,實未有先治后治之義焉。故宋時中國與夷狄皆純粹為一種族概念。又,春秋時楚、吳、越之霸,乃中原諸夏之主也,故《春秋》能進之,能退之,非若遼宋、金宋之長期對峙可比也。
?
此間說《春秋》者,如孫明復(fù)、胡安國之輩,皆嚴華夷之界,此蓋偏取《春秋》攘夷之義也,至于《春秋》以道德進退夷夏之義,則闕而弗講焉。是以康長素譏宋儒之說《春秋》,以來“尊己則曰神明之胄,薄人則曰禽獸之類。苗、瑤、侗、僮之民,則外視之;邊鄙遼遠之地,則忍而割之。嗚呼!背《春秋》之義,以自隘其道??捉讨粡V,生民之涂炭,豈非諸儒之罪耶!若不知此義,則華夏之限終莫能破,大同之治終末由至也”。[51]蓋《春秋》者,王霸之學(xué)也,宋時衰弱如此,宜乎不能盡得《春秋》之古義焉。
?
至清世,滿洲以關(guān)外小夷入主區(qū)夏,乃以倡言滿漢大同為國策,而常州學(xué)者亦頗致意焉。莊、劉、魏、康之徒,陰承泯除滿漢畛域之諭旨,而覽乎滿漢地域、文化之趨同,遂無視滿漢種族之差異,宜乎清季革命黨人“諂諛滿洲”之譏也。雖然,宋儒所忽視之進退夷夏義,至此乃得盛張其幟矣。此時之“中國”概念,蓋指同一禮義文化范圍下滿漢共治之國家,而夷狄則擴大到西洋紅毛諸國,尤其至清中葉以后更是如此。
?
不過,由于內(nèi)外關(guān)系的變化,清人關(guān)于“中國”的概念有些模糊。譬如,在魏源(1794-1857)那里,“中國”一詞有時指整個清朝所轄的地域,和今天的用法已經(jīng)完全一樣,而與之相對的夷狄則是指西洋紅毛諸國[52],以及南洋諸國;不過,有時卻只指傳統(tǒng)的“中國”范圍,即內(nèi)地十八省,而不包括蒙古、西藏、青海、新疆、東北和臺灣在內(nèi),這時又偏于一種文化意義上的中國。[53]民國初年,康有為折衷《禹貢》五服之制,乃欲劃中國為三服,即以長城以內(nèi)之中國舊壤為甸服,設(shè)府州以尹治之;沿邊要地為要服,若滇桂之邊、海南島及東三省之邊、四川之邊、新疆之近邊、內(nèi)蒙古之近邊,設(shè)道治之;西藏、新疆、內(nèi)外蒙古、東三省之邊為荒服,以都督治之。
?
康熙二十八年(1698),中俄訂立《尼布楚條約》,清朝提供的滿文本和拉丁文本中已使用“中國”一詞。其后,清朝在與列強訂立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亦使用“中國”作為國家的名稱。不過,清朝在對外交往和正式條約中愿意使用“中國”一詞,實際上還包含著一種傳統(tǒng)心態(tài),即著眼于“中國”二字的字面含義--中心、中央、天下之中的國家。同樣一個名詞,西方人的理解只是一個國家,即China,并無特別尊崇的意思,更沒有中國人賦予的那層意思。然而,“中國”一詞,清朝卻理解為Central?Empire(中央帝國),當(dāng)成一個尊稱而樂意接受。因此,清朝愿意采用“中國”為國號,卻并無與列國相待的意味,正因如此,后來日本不欲從吾“中華”之稱,而采用西語china的轉(zhuǎn)譯,即“支那”一詞。
?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成了國家的代名詞。至此,中國有了其明確的地理范圍,即中華民國所屬的全部領(lǐng)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亦以“中國”為其簡稱。然而,“中國”皆不復(fù)有過去“中央之國”的內(nèi)涵,不過列國之一而已,于是,有著數(shù)千年歷史的中國開始進入了國際關(guān)系的新時代。
?
我們發(fā)現(xiàn),從傳統(tǒng)“中國”向現(xiàn)代“中國”的轉(zhuǎn)變中,康有為的公羊?qū)W理論起了一種關(guān)鍵性的作用??涤袨榻栌霉蛉览碚?,宣稱人類已進入到升平、太平之世,即所謂“遠近大小若一”,夷夏之間的差異不再重要,即便有差異,亦不過是文化進化過程的先后不同,而《春秋》講的種族差異的內(nèi)涵完全被忽視了??凳仙踔林鲝垼N族之間的差異完全可以通過不斷的人種改造來加以泯除。[54]
?
這一時期的夷夏理論宣稱孔子主張的大同理論在西方找到了榜樣,至于數(shù)幾千年來中國遵循的先王之道,不過是圣人用以治理衰亂之世的辦法,因此,中國欲進入更高的人類發(fā)展階段,即升平世,乃至太平世,應(yīng)該用一套新的辦法即西方道路來治理中國。這樣,夷與夏的關(guān)系完全顛倒了,傳統(tǒng)中國成了夷,而西方諸國則成了夏。中國從此不再有文化上的優(yōu)越性,甚至,傳統(tǒng)中國應(yīng)該放棄舊有的文化,而向西方趨近。這樣,當(dāng)一種為天下取法的中國觀念崩潰以后,并與近代基于國家主權(quán)的國際關(guān)系體系相結(jié)合,從而催生出一種僅僅作為種族或地域的國家觀念,即民族國家。
?
因此,不論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當(dāng)以“中國”這種簡名而自稱時,不再有相對于夷狄的文化上的優(yōu)越感,而僅僅指稱一個中華各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政治、地理區(qū)域。其中如果尚有些許文化上的含義的話,也僅僅是消極的,即向西方邁進的。
?
然而,當(dāng)中國完成向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轉(zhuǎn)變時,東鄰的日本人隨著軍事上的不斷勝利,頗欲以古之中國自比,并且,出乎與西方列強對抗的目的,又試圖建立與之相關(guān)的“諸夏”觀念,“大東亞共榮”之說蓋出乎此也。[55]早在19世紀末,日人近衛(wèi)篤磨(1863-1904)在與康有為的談話中已明有此意:
?
今日之東亞問題絕非東亞諸國間之問題,實為世界之問題。歐洲列強皆為自身之利害在東亞相角逐。東亞為東亞人之東亞,只有東亞人才有權(quán)利解決東亞問題。美洲之門羅主義,乃不外此意也。在東亞,推行亞細亞門羅主義之任務(wù)者,實貴我兩國人之責(zé)任。在今日之局勢下,推行此事者絕非易事。雖然如此,但我等最終之目的,非完成此一任務(wù)不可。[56]
?
可見,在20世紀早期,不僅當(dāng)時的日本人,而且包括部分中國人,尚有此絕大抱負,即欲舉東亞之力以對抗西方異種。
?
1898年6月,近衛(wèi)篤磨組織了同文會,其用意即在強調(diào)中日兩國同文同種,相互聯(lián)結(jié)。[57]近衛(wèi)篤磨甚至在當(dāng)時日本影響最大的《太陽》雜志上發(fā)表了《同人種同盟,附支那問題研究的必要》一文,宣揚種族戰(zhàn)爭:
?
我認為,東亞將不可免地成為未來人種競爭的舞臺。外交策略雖然可能“一時變態(tài)”,但僅是“一時變態(tài)”。我們注定有一場白種人與黃種人之間的競爭,在這場競爭中,支那人和日本人都將被白人視為盟敵。有關(guān)未來的一切計劃,都必須把一難點銘記心中。[58]
?
1899年2月14日,伊藤博文在向海外教育會會議中發(fā)表演說,宣稱:“我相信,盡我國力的最大限度,向(朝鮮和支那)提供幫助,不但對保全我國自身利益,而且對整個遠東大勢,都是正確的、必要的?!盵59]
?
正是在此意義上,南海甚至直接稱中國與日本為諸夏:
?
日本與支那,對宅于大地渤海之中,同種族,同文字,同風(fēng)俗,同政教,所謂諸夏之國,兄弟之邦,魯衛(wèi)之親,韓魏之勢,而虞虢之依唇齒也。[60]
?
南海甚至有“合邦”之說:
?
若夫東海對居,風(fēng)教相同,種族為一,則敝邑之與貴國,名雖兩國,實為孿生之子。唇齒之切,兄弟一家,存則俱存,將來且為合邦。亡則俱亡,將來同夷于黑人。[61]
?
康氏視中國與日本為兄弟之國,其意則在對付異種之西方夷狄也。康氏此時又在種族的意義恢復(fù)了夷夏理論的另一層內(nèi)涵。[62]
?
孫中山亦有中、日唇齒相依的觀念。其在《在東京中國留學(xué)生歡迎會的演說》上說道:
?
亞洲大局維持之責(zé)任,在我輩黃人。日本與中國唇齒之邦,同種同文,對于亞東大局維持之計劃,必能輔助進行?!毡緩那皩τ谥袊?,行侵略政策,亦見中國國勢大不可國,假使受制歐洲,則日本以三島海國,決難鞏固,故不得已而出此?!ㄈ毡荆┡c我國利害相關(guān),絕無侵略東亞之野心。我們中日兩國,最宜聯(lián)合一致進行?!麥鐩_突,解釋誤會,共同謀亞東大陸之幸福,同為東西之主人翁。[63]
?
此時孫氏猶為日本之侵略開脫也。孫氏甚至還有支持日本建立東亞霸權(quán)的主張。民國初年,孫中山曾與日本首相桂太郎密談,據(jù)戴季陶《日本論》載桂太郎談話要點,其中有云:
?
我得以利用英俄的沖突和英國聯(lián)盟,居然僥幸把俄國打敗了。俄國這一個敵人,不是東方最大的敵人,而是最急的敵人。打敗了俄國,急是救了,以后的東方便會變成英國的獨霸。英國的海軍力,絕非日本之所能敵,而英國的經(jīng)濟力,絕非日本之所能望其項背?!撕笕毡疚ㄒ恢罚瑬|方民族唯一之生路,唯有極力遮斷英俄的聯(lián)結(jié),而且盡力聯(lián)德,以日德同盟繼日英同盟之后,以對英作戰(zhàn)繼對俄作戰(zhàn)之后,必須打倒英國的霸權(quán),而后東方乃得安枕,而后日本乃有生命。此生命問題,非獨日本,從韃靼海峽到太平洋,全部東方民族的運命,皆以此計劃的成敗而決?!藘蓱?zhàn)者(指中日、日俄之戰(zhàn)),日本不過以人民死生拼國家存亡,豈足以言侵略。若中國不強,而甘受歐洲的侵略,且將陷日本于危亡,是可恨耳?!袊幸粚O先生,今后可以無憂。今后惟望我兩人互相信托以達此目的,造成中日土德奧之同盟,以解決印度問題。印度問題一解決,則全世界有色人種皆得蘇生。日本得成此功績,絕不愁此后無移民貿(mào)易地,絕不作侵略中國的拙策。對大陸得絕對的保障而以全力發(fā)展于美澳,才是日本民族生存發(fā)展的正路。大陸的發(fā)展,是中國的責(zé)任。中日兩國聯(lián)好,可保東半球的和平,中日土德奧聯(lián)好,可保世界的和平,此惟在吾兩人今后的勢力如何耳?!F(xiàn)今世界中,足以抗英帝國而倒之者,只有我與先生與德皇三人而已[64]
?
可見,日本的擴張意識與本民族存亡的憂懼意識是結(jié)合在一起的,與西方帝國主義之?dāng)U張不同。而且,日本對抗西方列強的意識,自幕末時期就有了,其以后歷次對外戰(zhàn)爭,亦是出乎此目的。出乎此種目的,乃至于聯(lián)合中國、土耳其,包括德、奧這類后發(fā)的國家。是以其在二戰(zhàn)期間打著“解放”之幟出兵東南亞,非其虛語,乃其民族近百年之憂患意識所致。惜乎后來之日本背棄桂太郎的道路。
?
其后,孫中山《致犬養(yǎng)毅書》(1923年11月16日)云:
?
貴國對支行動,向亦以列強之馬首是瞻,致失中國及亞洲各民族之望,甚為失策也。今次先生入閣,想必能將追隨列強之政策打消,而另樹一幟,以慰亞洲各民族喁喁之望。若能如此,則日本不憂無拓殖之地,以納其增加之人口;吾知南洋群島及南亞各邦,必當(dāng)歡迎日本為其救主也?!热毡疽苑鰜喼逓橹?,而舍去步武歐洲帝國主義之后塵,則亞洲民族無不景仰推崇也。[65]
?
孫氏呼吁日本支持中國之革命,認為中、日利害相同,中國一旦革命成功,將與日本一道對抗歐美列強。[66]孫氏蓋欲引日本為諸夏而共抗西夷,然日本之志,首先則在諸夏內(nèi)爭“中國”地位,且以自身土地、人民狹小之故,故欲先吞并東亞諸國以強大其“中國”地位。[67]孫氏似頗為之惜,以為其目光短淺,乃失東亞人民之心。
?
孫氏晚年甚至主張中國、日本聯(lián)合起來,組成一個聯(lián)邦,甚至可以包括安南、緬甸、印度、波斯、阿富汗在聯(lián)邦之內(nèi),以對抗歐洲。[68]1924年11月28日,孫中山在日本神戶對神戶商業(yè)會議所等團體發(fā)表了題為《大亞洲主義》的演講,不僅主張亞洲聯(lián)合的必要,而且又呼吁:
?
若是日本真有誠意來和中國親善,便先要幫助中國廢除不平等的條約,爭回主人的地位,讓中國人是自由身份,中國才可以同日本來親善。[69]
?
其時,日本的亞洲主義愈益傾向于首先謀求日本在亞洲的主導(dǎo)地位,孫中山對此亦頗警省矣。[70]
?
章太炎亦有類似看法。1897年,太炎嘗撰《論學(xué)會有大益于黃種》、《論亞洲宜自為唇齒》二文,其中有云:
?
為今之計,既修內(nèi)政,莫若外昵日本,以御俄羅斯,兩國斥候,……無相負棄,庶黃人有援,而亞洲可以無躓。[71]
?
然以赤縣之地,近在肘掖,可以相倚依者,闔亞洲維日本。[72]
?
顯然,太炎主張黃種人應(yīng)該團結(jié)起來,尤其中日兩國應(yīng)該攜手合作,對抗白人帝國主義。其后,1898年,章太炎在《上李鴻章書》中以為,“今夫日本,非有深怨于我也?!蛲N之國,……非得日本,論語與共命。以一時之怨視之,乃不如白種,是猶兄弟爭室而授途之人以狐父之戈也”。[73]
?
1907年,太炎與印度、越南、緬甸、菲律賓、朝鮮等國的志士共同成立“亞洲和親會”,其約章云:
?
仆等鑒是,則建“亞洲和親會”,以反對帝國主義而自保其邦族?!罩诿?,修調(diào)絕之舊好,用振我婆羅門、喬達摩、孔、老諸教,務(wù)為慈悲惻怛,以排擯西方旃陀羅之偽道德,令阿黎耶之稱,不奪于皙種,無分別之學(xué),不屈于有形。[74]
?
隨著日本漸漸轉(zhuǎn)向帝國主義,太炎又寄希望于中印之聯(lián)盟,乃至整個亞洲之團結(jié),其目的均在對付白人帝國主義。
?
至于日本,相關(guān)的理論更是豐富?!皝喼拗髁x”發(fā)源于十九世紀的日本思想界,其旨在倡導(dǎo)“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號召亞洲人結(jié)成黃種人的聯(lián)盟,共同反對歐美的殖民入侵。此種思想其實是東方的“門羅主義”。而中國與日本則是亞洲最大的兩個國家,日本固然主張中日提攜,然而,卻尋求日本在亞洲的主導(dǎo)地位。此種“亞洲主義”與康、孫等人的主張是有很大區(qū)別的。
?
1933年,石原莞爾提出“東亞聯(lián)盟論”,認為一戰(zhàn)以后形成了蘇聯(lián)、歐洲、美洲和東亞四個集軒,最后世界的競爭將在美洲集團與東亞集團間展開,二者的決戰(zhàn)將“決定天皇成為世界的天皇,還是美國總統(tǒng)來統(tǒng)治世界,決定人類的最后命運。這是決定東洋王道與西洋霸道,究竟誰來統(tǒng)治世界的戰(zhàn)爭”。[75]要取得此決戰(zhàn)的勝利,東亞諸國尤其是“同文同種”的中國與日本要互相提攜,實現(xiàn)日、滿、中三國之聯(lián)盟:“一、國防。防范白種人的侵略,保衛(wèi)東亞天地,為此也必須建立滿洲國。二、政治。日滿中分別根據(jù)本國的特征,政治獨立,不干涉內(nèi)政。三、經(jīng)濟。以共存共榮為目的,謀求一體化。四、文化。日中兩國民族互相尊重對方的文化,創(chuàng)建以道義為中心的東洋新文化,并吸收西洋文明,實現(xiàn)人類最高的文明?!盵76]其后,近衛(wèi)文磨的“大東亞共榮圈”不過是“東亞聯(lián)盟論”的政策化而已。
?
日本戰(zhàn)敗以后,毛澤東屢屢強調(diào)中日兩國人民團結(jié)起來對抗美帝國主義,蓋視日本為諸夏也。[77]日本侵凌中國如此,而中國猶能以諸夏而恕之,遑論素來為中國藩屬的南洋諸國,更當(dāng)以諸夏相待矣。
?
【注釋】
?
[1]?拉丁文、意大利文、印度梵文均作Cima,法語寫作Ia?Chine,英、德、捷克等語則作China?!爸恰币辉~,實為西方語匯之音譯,未必日本人杜撰之蔑稱也。對此,康有為頗有考證,謂“佛典稱我為支那,又曰震旦,又曰真旦。三者不同,皆譯者寫成,而音實相近。日本人多傳佛典,故稱我為支那。吾在南洋,日有印度數(shù)十人衛(wèi)從,與之語,稱我國為支那。巫來由人、吉寧人亦稱支那,其音甚正,無少差異。印度與希臘、羅馬早相通于我殷周時,故意大利語亦謂吾國為支那。英語稍近,羅馬語作猜那,又為支那之音轉(zhuǎn)矣。然支字英音作CHE,猜字英音作CHI,同出于CH,其為音近而轉(zhuǎn)可知。……漢明帝時遣蔡愔、秦景使印度,自白馬馱經(jīng)而還。印度高僧笠法騰之流,接踵而至,譯寫經(jīng)文,即稱支那,不稱漢土。然則支那之號,必自殷周時流傳于印度斷然矣?!窨贾c諸同齒音為雙聲,那與華同喉音為疊韻。然則支那即諸華之音轉(zhuǎn),諸華為諸夏之音轉(zhuǎn)至明?!保涤袨椋骸吨T夏音轉(zhuǎn)為諸華諸華音轉(zhuǎn)為支那考》,1900年2月后,《康有為全集》第五,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170頁)康氏游印度,謂“印度呼中國人為支那,故名支那人,所居曰支那街。是街即穢窄,與印人雜居”。(康有為:《印度游記》,《康有為全集》第五,519頁)
?
[2]?日本學(xué)者高桑駒吉在《中國文化史》中認為,漢、晉之時,周邊夷狄皆以“秦人”為中國人之代稱,如《史記·大宛列傳》、《漢書·匈奴傳》、《后漢書·大秦傳》、《佛國記》等均有所記載。這樣,“秦”就成了中國的代稱,而寫作Cin、Chin,然后加一個表示地名的后綴a(或e),就成了Cina、Ia??Chine、China。其后,又有“漢人”、“唐人”之稱,皆系周邊夷狄之稱中國也。清代薛福成在其《出使日記》中認為,“歐洲各國,其稱中國之名:英稱采依納,法曰細納,意曰期納,德曰赫依納,拉丁之名則曰西奈。問其何義,則皆秦字音譯。余謂秦始皇時,國威雖盛,其勢固未達今之歐洲,何以歐人乃呼中國為秦?揆厥由來,當(dāng)由始皇逼逐匈奴,威震殊俗,匈奴之流徙極遠者,往往至今歐洲北土。今俄、奧、土耳其、日耳曼諸國,未必?zé)o匈奴之遺跡存留,彼等稱中國為秦,歐洲諸國亦相沿之而不改耳”。
?
不過,此說亦有商榷處。印度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河婆多》的梵文定本雖然編定于紀元后,然其內(nèi)容卻成于公元前5世紀,而其中已有“支那”的稱呼。而《舊經(jīng)·以賽亞書》中有這樣的說法,“看哪,這些從遠方來,這些從北方、從西方來,這些從希尼(支那的異譯)國來”,《舊約》成書約在公元前12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而秦統(tǒng)一六國則在前221年,至其威名傳至域外,時當(dāng)更晚??梢姡浴爸恰币辉~源于“秦”之音譯,實未見可靠。
?
[3]?“支那”一語,散見于佛教典籍之中??涤袨椤度毡緯恐尽肪?即認為,“謂吾支那者,佛語也”。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錄了其與戒日王的對話,“王曰:‘大唐國在何方,經(jīng)途所亙,去斯遠近。’對曰:‘當(dāng)在東北數(shù)萬余里,印度所謂摩訶至那是也。’”摩訶至那就是大支那的意思。《慈恩法師傳》則如此記載,“三藏至印土,王問:‘支那國何若?’對曰:‘彼國衣冠濟濟,法度可遵,君圣臣忠,父慈子孝?!笨梢?,玄奘所謂“文教之邦”,正是他對“支那”的具體描畫,純?nèi)“x也。又,玄奘至罽賓國,“到一寺宿,其夜,眾皆夢神人告曰:此僧從摩訶脂那來,愿學(xué)經(jīng)印度”。至摩揭它國,參戒賢法師,“問:法師從何處來?報云:從支那國來?!保ɑ哿⒈荆骸洞榷鞣◣焸鳌肪矶⑷┽屧稇?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卷四云:“振旦,或云真丹,并非正音,應(yīng)言支那,此言漢國也?!彼吾尫ㄔ啤斗g名義集》卷三云:“脂那者,一曰支那,此云文物國,即贊美此邦,是文物之地?!保ㄞD(zhuǎn)引自陳登原:《國史舊聞》卷24,284條)
?
義凈以“支那”之名不過是“直是其名,更無別義”,不過,稍晚于義凈的高僧慧苑,在其《華嚴經(jīng)音義》卷下,對義凈的說法作了糾正:“支那,此翻為思維,以其國人多所思慮,多所制作,故以為名,即今漢國是也。”宋釋法云的《翻譯名義集》則認為,“支那,此云文物國”。皆認為“支那”一詞形容中國文物之盛。至近代,蘇曼殊認為,“支那一語,確非秦字轉(zhuǎn)音,印度古詩《摩訶婆羅》中已有‘支那’之名,《摩訶婆羅》乃印度婆羅多王朝記事詩,婆羅多王言:‘嘗親統(tǒng)大軍行至北境,文物特盛,民多巧智,殆支那分族’云云。考婆羅多朝在公元前千四百年,正震旦商時。當(dāng)時印度人慕我文化,稱智巧耳”。(《曼殊全集·書札集》)足證“支那”一詞不僅有“義”,而且是古代印度人加給中國的一種尊稱。至于希臘、羅馬之稱中國為支那(Thin、Sinal),當(dāng)是接受了印度的成說。
?
[4]?中國的瓷器大量傳入西方,西人遂稱瓷器為china。據(jù)英文《韋氏大辭典》,瓷器(china)一詞最初來源于支那(china)??梢姡谖鞣较扔兄袊?,后有瓷器之稱。換言之,以瓷器(china)作為對中國的代稱并不符合實際,只是后人的誤解。
?
[5]?蘇仲湘在《論“支那”一詞的起源與荊的歷史和文化》(參見《歷史研究》,1979年第4期)一文里,反對支那出于秦的說法,提出了“支那源于荊”的觀點。蘇曼殊引《摩訶婆羅多》云:“摩訶婆羅多乃印度婆羅多王朝紀事詩。婆羅多王言,嘗親統(tǒng)大軍行至北境,人物特盛,民多巧智,殆支那分族云云?!碧K仲湘據(jù)此說,認為當(dāng)時印度眼中的中國,是分為兩部分的中國大陸?!读_摩衍那·地德》列舉了北方的20國名,其中標出“支那”和“外支那”,這是荊與中原地區(qū)的區(qū)分。荊就是楚國,國力鼎盛,地廣人眾,經(jīng)濟發(fā)達,物產(chǎn)豐富,威名顯赫,而巴蜀與荊早有來往,荊的信息很可能就是由巴蜀傳到印度去的。并且,從語音的角度看,荊為鄂音,秦為齒音,二音比較下來,“荊”也更接近于“支那”的聲音。荊國具有悠久的發(fā)展史?!对娊?jīng)·商頌》有“撻彼殷武,奮伐荊楚”句,說明荊曾與商朝抗衡;至周朝時,荊更有發(fā)展,“漢陽諸姬,楚實盡之”;至春秋楚莊王時,甚至成為中原認可的霸主;戰(zhàn)國時,荊仍名列七雄前茅。因此,荊的聲威,足以傳到印度。而域外諸國關(guān)于中國的知識,大多是從印度再傳的。于是,荊之名稱就傳到了別的國家,成為今天的“支那”。
?
[6]?趙永復(fù)在《絲綢之路——漢唐時期中西陸路交通》(參見《地理知識》,1973年第1期)一文說道,古代西方稱中國為賽里斯,實從希臘文“賽爾”一詞而來。賽爾指蠶絲,因蠶絲出于我國,就把我國稱為賽里斯。賽爾寫作Ser,加上指地后綴a,也就成了支那、賽尼。何建民的《隨唐時代西域人華化考》有類似說法,漢時,似用來指代中國北部地名的Serica,似指華并某地的sera,都發(fā)現(xiàn)于希臘羅馬之著作中??勺C支那出于產(chǎn)絲國的觀點。
?
[7]?據(jù)馮承鈞《西域地名》考訂,支那(cina)是“梵文邊鄙之稱,原為雪山以北諸種之名,后以為中國之號”,至于有的佛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震旦”、“真丹”等,則是“支那地(cinasthana)的省譯”。
?
[8]?大致在整個晚清,日、中兩國皆使用“支那”之稱謂,其初本無貶義也。蓋“支那”一詞,頗見于當(dāng)時日、中兩國的出版物,譬如,三宅雄太郎著《支那三百年史》(上海開明書店發(fā)行),石春攢次郎著《支那史要》(陳毅譯,上海廣智書局發(fā)行),此書另有一譯本,名為《支那四千年開化史》(支那少年編譯,上海支那翻譯社出版)。此外,梁啟超嘗用“支那少年”為筆名,其《李鴻章》封面上用“支那之怪杰”為題簽,又有《愛國論》一文,其中自稱“我支那人”。而宋教仁等人則創(chuàng)辦有《二十世紀之支那》的雜志。早稻田大學(xué)清國留學(xué)生部存藏好幾冊畢業(yè)紀念提名錄,稱作《鴻跡貼》。其中第四冊(1907年度的一部分)共有95人執(zhí)筆提名,有33人只寫名字,不附籍貫,但在附籍貫的62人中,其中有18人寫支那,12寫清國,7人寫中國或中華,25人不附國號。1911年版的《普通百科大詞典》收有“支那”和“支那語”條,皆不含有任何厭惡的政治含義。若孫中山在整個1910年代的文告及與日人的通信中,皆自稱“支那”??梢?,遲至大正時代(1912年--1926年)初期,日本對“支那”的使用似尚未有政治上的貶義。
?
不過,清末革命黨人頗使用“支那”一詞,實有否定大清國號的革命意義。留日學(xué)生發(fā)行的《大陸》雜志發(fā)刊詞中有云:“善哉!我支那之大陸乎?…………陋哉!我支那之大陸乎?”?當(dāng)時中國未有國號,而“大清”實朝號也,是以革命黨人既不欲以“大清”名中國,故取“支那”一詞以自稱,亦因西人以“支那”稱中國也。
?
[9]?康有為:《諸夏音轉(zhuǎn)為諸華諸華音轉(zhuǎn)為支那考》,1900年2月后,《康有為全集》第五,169頁。又參見康有為:《海外亞美歐非澳五洲二百埠中華憲政會僑民公上請愿書》,《康有為全集》第八,412、413頁。
?
[10]?康氏又曰:“中國昔阻于交通,環(huán)我封疆,多為朝貢小蠻,故以天下自居,只有朝號而無國號。今環(huán)球百國,舟車大通,亦既并為列國,絕非疇昔閉關(guān)之可比?!保ā逗M鈦喢罋W非澳五洲二百埠中華憲政會僑民公上請愿書》,《康有為全集》第八,412頁)國號乃列國之稱,本當(dāng)小于朝號,而康氏以國號為姓,朝號不過一人之名而已,此其詭辭以動清廷也。
?
[11]?據(jù)1926年5月17日《申報》,日本上議院議員三上參次發(fā)表演說,認為“今中國妄自尊大,僭稱中華,而我亦以中華呼之,瀆吾尊嚴,莫此為甚。亟應(yīng)改稱支那,以正其名”。1930年,中國政府要求日本政府,今后稱呼中國,英文須寫作National?Republic?of?China,中文則須寫作“中華民國”,倘若日本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十日后,在6月5日《東京朝日新聞》的角笛專欄(讀者來函)中,出現(xiàn)了這樣一篇文章,其中如此說道:?“中”及“華”之語,是自古以來支那對夷狄傲慢的自稱。然而,在支那境內(nèi)的東夷西戎及南蠻北狄,久以統(tǒng)屬所謂“中”或“華”的版圖內(nèi),故對內(nèi)部而言,早該沒有中、華、夷、狄之別。?今日對外擬用“中華”之名,其實含有鄙視列國為夷狄之意,可謂無禮之極。故此,在討論使用不使用“支那”稱呼之前,實宜先行以適當(dāng)文字,取代“中華”二字的稱呼。況且,支那政府并不能判明“支那”一語的起源。此語自遠古時代使用以來,并無包含侮辱之意。就法理而言,支那政府理論上可決議正其國名為中華民國,而不作支那。惟堅決拒絕一切習(xí)慣使用之稱謂,態(tài)度未免太過激烈。尤其中華民國本身寫做英文名稱作National?Republic?of?China,其中的China,敢問難道不是支那嗎?
?
1930年底,雖然日本政府的公文都改“支那共和國”為“中華民國”,但社會上一般書面語及口語,仍然沿用“支那”名稱。對此,雙方反復(fù)辯駁??傊?,日本人無意放棄“支那”一詞的使用。
?
[12]?康氏曰:“諸國既以支那名我,我即以古音義之諸華以定國名?!腥A可為諸華之轉(zhuǎn)音,即可與支那音相接?!保涤袨椋骸吨T夏音轉(zhuǎn)為諸華諸華音轉(zhuǎn)為支那考》,1900年2月后,《康有為全集》第五,171頁)
?
[13]?康有為:《諸夏音轉(zhuǎn)為諸華諸華音轉(zhuǎn)為支那考》,《康有為全集》第五,171頁。
?
[14]?章太炎:《中華民國解》,《太炎文錄初編》別錄卷一,《章太炎全集》第四,第252頁。
?
[15]?黑格爾:《歷史哲學(xué)》,王造時譯,商務(wù)印書館,1936,146頁。
?
[16]?《春秋》以魯為中國,未必是公羊“新王”之義,很可能魯史舊文即有此說法。若如此說,則當(dāng)時稱中國者,除周王畿外,其它諸侯國亦各自稱“中國”。
?
[17]??于省吾《釋中國》認為,最早證據(jù)見于1963年在陜西雞賈村出土的一口“何尊”。銘文寫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上天曰:‘余其宅茲中或(國),自之(此)辟(治)民’”銘文的前面還提到“惟王初遷,宅于成周,復(fù)稟武王禮”,可見是周成王時的紀錄。(載《中華學(xué)術(shù)論文集》,中華書局,1981年,1-2頁。)
?
而且,《尚書·梓材》篇記載了周成王追述往事的話:“皇天既付中國民,雩厥疆于先王。”由于《尚書》中許多內(nèi)容出于后人追記,且多真?zhèn)文?。不過,何尊銘文卻證明了《梓材》記述的真實??梢娫谥芪渫?、成王時確已經(jīng)使用“中國”一詞。
?
[18]?居住在城內(nèi)的稱國人,實為本部族人;而居住在城外的稱野人,實為被征服族人。西周厲王時的“國人暴動”,實際上居住在周王京的本族人的反抗。
?
[19]?武王滅商,據(jù)有商之京師,即認為上天將“中國”交付給了他?!对娊?jīng)·大雅·民勞篇》有“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京師,以綏四國”的詩句,這說明,所謂“中國”就是指京師。公羊家假魯以為京師,又內(nèi)之為中國,可見中國本有“京師”之義。
?
[20]?諸國各有國,則極可能“中國”在春秋時未必限于周王京,猶中印度有諸中國,諸夏亦各自視為中國
?
[21]?康有為:《諸夏音轉(zhuǎn)為諸華諸華音轉(zhuǎn)為支那考》,1900年2月后,《康有為全集》第五,169頁。
?
[22]?程樹德:《說文稽古編》,商務(wù)印書館,1957年,21頁。
?
[23]?《章太炎全集》第四,第253頁。
?
[24]?漢以后,我華夏民族又稱漢人,則以劉邦建國漢中有關(guān)。然漢中地屬華陽,則猶古華國之地也。是以漢本為國名,其后乃為族名矣。
?
[25]?章太炎即持此說,謂伏羲、神農(nóng)、黃帝出于雍州,而高陽、高辛、舜、禹起于梁州,“雍州之地東南至于華陰而止,梁州之地東北至于華陽而止,就華山以定限,名其國土曰華”。(章太炎:《中華民國解》,《章太炎全集》第四,第252頁)據(jù)此,“華”本為國名,非種族之義也。
?
[26]?亦見章太炎《中華民國解》,然此義為后起之說。
?
[27]?康有為:《諸夏音轉(zhuǎn)為諸華諸華音轉(zhuǎn)為支那考》,1900年2月后,《康有為全集》第五,169頁。劉師培之說亦類此,謂漢族初興在帕米爾附近,其后東漸,經(jīng)昆侖,間有花國。花國即大夏一音之轉(zhuǎn),又轉(zhuǎn)為諸夏,轉(zhuǎn)為諸華。而支那、震旦之名皆由此起。(劉師培:《攘?xí)とA夏篇》,《劉師培論學(xué)論政》,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1990年,290頁)章太炎則疑中國上古時曾有帝王都于昆侖者,然史無明征。(章太炎:《中華民國解》,《章太炎全集》第四,第252頁)
?
[28]?“中華”一名起源稍晚?!度龂尽ぶT葛亮傳》注云:“若使(諸葛亮)游步中華,騁其龍文,豈夫多士所能沈翳哉。”這大概是中華稱名的起源。
?
[29]?《春秋》此種用法有恢復(fù)古義之意。蓋中國本為京師,即周天子所居也,今周既降為列國,則稱中國者眾矣。是以《春秋》假魯以為京師,而黜諸中國為諸夏,蓋以魯為天下化首也?!墩撜Z》謂魯“一變至于道”,則與《春秋》王魯之旨通矣。
?
[30]?春秋時猶有尊王之義,至春秋末戰(zhàn)國初,天子唯事諸侯而苛存,王法亦無所寄焉,如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安王十六年初命齊大夫田和為諸侯,顯王三十五年六國以次稱王,至此,周在名義上亦等于列國矣。
?
[31]?《春秋》當(dāng)新王與王魯二說相表里,蓋《春秋》乃王法所在,而假魯以王者位號,其表則行天子之權(quán),其里則王法之所寄耳。
?
[32]?不過,許齊桓、晉文以伯討,以其能尊王,且以霸者身份行王者之法故也。
?
[33]?若諸夏之間不能相救,則諱之、恥之。僖元年,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邢。《公羊傳》曰:“不及事也。不及事者何?邢已亡矣。孰亡之?蓋狄滅之。曷為不言狄滅之?為桓公諱也。曷為為桓公諱?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二年,城楚丘。《公羊傳》曰:“不言狄滅之,為桓公諱也?!笔哪辏蔷壛??!秱鳌吩唬骸安谎孕燔烀{之,為桓公諱也?!被浮⑽木戎袊?,頗有專封專討之嫌,故《春秋》實與而文不與,以其能合諸夏為中國以拒夷狄也。
?
[34]?劉師培:《讀左劄記》,《劉師培論學(xué)論政》,14頁。
?
[35]?劉師培:《攘?xí)ひ姆N篇》,《劉師培學(xué)論政》,296頁。
?
[36]?康氏不僅以為革命不必排擠滿、蒙、回,甚至以墨西哥、秘魯亦我同種,謂“吾今宜兼墨、秘同種而并收之,豈止?jié)M、蒙至近者哉”??凳嫌种鲝埜锩h人當(dāng)效元魏之法,改滿人姓氏為漢姓,以泯滿漢之域,消彌內(nèi)爭之虞。(康有為:《與黎元洪、黃興、湯化龍書》,1911年11月9日,《康有為全集》第九,207頁)
?
[37]?康有為:《答南北美洲諸華商論中國只可行立憲不能行革命書》,《康有為全集》第六,327頁。
?
[38]?康有為:《答南北美洲諸華商論中國只可行立憲不能行革命書》,《康有為全集》第六,330頁。
?
[39]?康有為:《答南北美洲諸華商論中國只可行立憲不能行革命書》,《康有為全集》第六,328頁。
?
[40]?孫中山:《三民主義》,1919年,《孫中山全集》卷五,中華書局,1981年,187頁。
?
[41]?今之美國欲行霸術(shù),常假聯(lián)合國之名,然私欲熾盛,有不可掩者。且不通御外之術(shù),指斥伊拉克、朝鮮、伊朗為“邪惡國家”,蓋以異種視之也。雖然,猶有進退之法也,若年度皆有人權(quán)報告、市場國家評估之類,猶《春秋》所以勸夷狄也。
?
[42]?僖二十八年,晉人執(zhí)衛(wèi)侯,歸之于京師。三十年,公子遂如京師,遂如晉。文元年,叔孫得臣如京師。八年,公孫敖如京師,不至而復(fù)。九年,二月,叔孫得臣如京師。宣九年,夏,仲孫蔑如京師。成十三年,三月,公如京師。夏,五月,公自京師。十五年,晉侯執(zhí)曹伯歸于京師。十六年,曹伯歸自京師。二十四年,叔孫豹如京師。昭二十二年,六月,叔鞅如京師,葬景王。定元年,三月,晉人執(zhí)宋仲幾于京師。此皆以周之王所為京師也。
?
[43]?桓九年,春,紀季姜歸于京師。傳文釋京師云:“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碧熳铀?,得稱京師,故《公羊傳》之京師,據(jù)周之都邑言也。又,僖二十八年,公朝于王所。傳云:“曷為不言公如京師?天子在是也?!毙?,夏,成周宣謝災(zāi)。昭二十二年,六月,叔鞅如京師,葬景王。王室亂。傳文皆云:“據(jù)天子之居稱京師?!贝艘酝蹙訛榫熞?。
?
[44]?哀四年,晉人執(zhí)戎曼子赤歸于楚?!秱鳌吩唬骸俺嗾吆??戎曼子之名也。其言歸于楚何?子北宮子曰:‘辟伯晉而京師楚也?!焙巫⒃疲骸扒按顺葴珙D、胡,諸侯由是畏其威,從而圍蔡,蔡遷于州來,遂張中國,京師自置,晉人執(zhí)戎曼子,不歸天子而歸于楚,而不名而言歸于楚,則與伯執(zhí)歸京師同文,故辟其文而名之,使若晉非伯執(zhí),而赤微者自歸于楚。言歸于楚者,起伯晉京師楚。主書者,惡晉背叛,當(dāng)誅之。”此本譏晉不尊周王,反事強楚也。然楚既得為京師,則《春秋》王魯,魯亦自可為京師。傳文既有此意,而何劭公遂屢發(fā)之。成十五年,《解詁》謂“明當(dāng)先正京師,乃正諸夏”,此以魯當(dāng)京師也。僖三年,冬,公子友如齊蒞盟。《公羊傳》云:“蒞盟者何?往盟乎彼也。其言來盟者何?來盟于我也?!薄督庠b》云:“此亦因魯都以見王義,使若來之京師盟,白事于王。不加蒞者,來就魯,魯已尊矣?!?/p>
?
[45]?晁公武《讀書志》載常秩之言曰:“明復(fù)為《春秋》,猶商鞅之法,棄灰于道者有刑,步過六尺者有誅。”《四庫提要》以此言為篤論,謂明復(fù)論《春秋》“有貶無褒,大抵以深刻為主”。
?
[46]?魯之所行,實不足王也。故劉逢祿《釋三科例》云:“郊禘之事,《春秋》可以垂法,而魯之僭則大惡也。就十二公論之,桓、宣之弒君宜誅,昭之出奔宜絕,定之盜國宜絕,隱之獲歸宜絕,莊之通仇外淫宜絕,閔之見弒宜絕,僖之僭王禮、縱季姬禍鄫子,文之逆祀、喪娶、不奉朔,成、襄之盜天牲,哀之獲諸侯、虛中國以事強吳,雖非誅絕,而免于《春秋》之貶黜者鮮矣。何嘗真王魯哉?”
?
[47]?又,隱十年,六月,辛未,取郜。辛巳,取防。傳云:“《春秋》錄內(nèi)而略外。于外,大惡書,小惡不書;于內(nèi),大惡諱,小惡書。”《解詁》云:“于內(nèi)大惡諱,于外大惡書者,明王者起當(dāng)先自正,內(nèi)無大惡,然后乃可治諸夏大惡,因見臣子之義,當(dāng)先為君父諱大惡也。內(nèi)小惡書,外小惡不書者,內(nèi)有小惡,適可治諸夏大惡,未可治諸夏小惡,明當(dāng)先自正然后正人?!贝艘喟l(fā)王魯之義焉。
?
[48]?章太炎《中華民國解》有欲郡縣朝鮮、越南之志,此未為虛誕之論耳。民國初年,泰國曾有一位外交次長對孫中山說道:“如果中國能夠革命,變成國富民強,我們暹羅還是情愿歸回中國,做中國的一行省?!保▽O中山:《三民主義·民族主義》,1924年2月17日,《孫中山全集》卷九,228頁)泰國尚有此意,遑論漢化程度更深的朝鮮、越南。
?
[49]?康有為:《意大利游記》,《康有為全集》第七,389頁。
?
[50]?參見孫中山:《三民主義·民族主義》,1924年2月10日,《孫中山全集》卷九,215-220頁。
?
[51]?康有為:《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卷6,《康有為全集》第六,179頁。
?
[52]?古時常以毛發(fā)概括人種之特征,如俗稱百姓為“黎民”,秦時稱為“黔首”,皆此義也。此外,古時又稱老人為“斑白”、“二毛”,稱小兒為“黃發(fā)”,亦類此也。是以明清以后吾國稱西洋人為紅毛,未必有貶義,猶今人以膚色稱西洋人為“白種”是也。
?
[53]?明、清于行省之外別設(shè)土司以治夷狄,本朝因之,于省外別置自治區(qū),欲少數(shù)民族以自治也,其用心實與古人無二。故南海謂有清大一統(tǒng),卻滿漢分治,蓋“因其舊俗而治之”,此自治之義也。(康有為:《請君民合治滿漢不分折》,《康有為全集》第四,425頁)又在省外另設(shè)直轄市,亦沿襲明、清直隸之制也。若以《春秋》異外內(nèi)之說視之,則直轄、直隸猶中國、王畿,省、行省猶諸夏,至于土司、自治區(qū)之設(shè),則比于夷狄矣。戊戌間,南海嘗上《請設(shè)新京折》,不僅欲于北京之外而別建新都于滬蘇之間,甚至欲建十都,以輻輳天下之文物焉。中國自古常不過兩京而已,至本朝,則于北京之外,別建上海、天津兩直轄,又于西南別辟重慶為直轄,不獨控御隴藏,亦以為“阜民萌,繁商富之道”。(《康有為全集》第四,444頁)
?
[54]?中國現(xiàn)代啟蒙思想之一部分即是改造吾國之人種。此種改造人種的思想可追溯至康有為。康氏對棕人與黑人極蔑視,以為智力、形貌與道德之低劣者,然后其構(gòu)建的大同社會又是人類之平等,因此,他設(shè)想了四種辦法來消除這種人種上的差異,即遷地之法、雜婚之法、改食之法、沙汰之法,如此,“至大同之世,只有白種、黃種之存,其黑人、棕種殆皆掃地盡矣”。(康有為:《大同書》第2,《全集》第七,45頁)而且,南海雖以黃、白二種族為優(yōu),不過,他仍試圖改造黃色人種為白色人種。(同上,43-47頁)可見,康氏所主張之種族平等,不是視各種族平等,而是要轉(zhuǎn)變“劣”種,以與“優(yōu)”種無別。蓋上世紀初頗盛行人種改造之說,不獨希特勒乃有此怪想也。此說實本于達爾文物種進化之“優(yōu)勝劣汰”說也。
?
[55]?日本早期的大東亞主義或大亞細亞主義具有這樣幾個特征:其一,意識到中日間特殊的歷史關(guān)系;其二,強烈同情中國的改革事業(yè);其三,強烈反對西方統(tǒng)治亞洲。(參見柯文:《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67頁)日本平石直昭在《近代日本的亞洲主義》一文中指出了亞洲主義的三個內(nèi)涵:“一是同文同種為基礎(chǔ)的聯(lián)邦國家構(gòu)想,二是東洋門羅主義的依據(jù),三是將日本視為以文化同一性為基礎(chǔ)的亞洲的解放者?!保ㄞD(zhuǎn)引自葛兆光:《想像的和實際的:誰認同“亞洲”——關(guān)于晚清至民初日本中國的“亞洲主義”言說》,《臺大歷史學(xué)報》第30期)不過,自1870年以后,隨著中日在琉球群島問題上的沖突,以及在朝鮮問題上的矛盾,最后終于導(dǎo)致了兩國之間的戰(zhàn)爭。
?
[56]?康有為:《與近衛(wèi)篤磨的談話》,《康有為全集》第四,41頁。不過,民國時,中國愈加不振,地位之卑弱尤甚于清末,則東亞門羅主義不免視中國為日本之保護國矣,而康氏乃反對此種門羅主義。(參見康有為:《共和平議》卷1,《康有為全集》第十一,6、7頁)
?
[57]?甚至早在甲午戰(zhàn)爭時,日本曾發(fā)布《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杰》,對關(guān)內(nèi)漢人宣稱“夫貴國民族之與我日本民族同種、同文、同倫理,有偕榮之誼,不有與仇之情也”。(宗方小太郎:《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杰》,見宗澤亞:《清日戰(zhàn)爭》,香港:《商務(wù)印書館》,2011年,第275頁)
?
[58]?馬里烏斯·詹森:《近衛(wèi)篤磨》,載江晃編:《在政治及文化交流中的中日文著》,113-114頁。
?
[59]?轉(zhuǎn)引自任達:《新政革命與日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37頁。
?
[60]?康有為:《唇齒憂》,1899年10月底,《康有為全集》第五,141頁。孫中山亦屢強調(diào)中國與日本同文同種,至于日本昔日之侵略中國,猶能原諒之,“日本不然,與我國利害相關(guān),絕無侵略東亞之野心。從歷史上觀察之,彼為島國,我為陸國,絕對不相侵害??v近年來不免有侵略之舉動,亦出于萬不得已,非其本心,是我們最要原諒日本的”。(孫中山:《在東京中國留學(xué)生歡迎會的演說》,1913年2月23日,《孫中山全集》卷三,26、27頁)孫氏之天真如此,蓋從地緣政治視之,日本的擴張絕對只有侵略中國一條路,且隨著舊中國的衰落,日本欲取代之,成為“新中國”,其意極為明瞭,絕不因中國已建立共和而緩其圖謀也。
?
[61]?康有為:《致大隈伯書》,1900年1月底,《康有為全集》第五,164頁。更晚些時候,孫中山猶視日本為兄弟之國,且以維持東亞和平乃兩國之義務(wù)。(孫中山:《在日本東亞同文會歡迎會的演說》,1913年2月15日,《孫中山全集》卷三,13、14頁)就此點而言,康氏與孫氏有著共同的看法。
?
[62]?此種意識不獨康氏有之。戊戌間,日本伊藤博文來華,即頗有留其于京以備顧問之議,時軍機章京外放松江府知府的濮子潼上疏曰:“說者謂日人我之仇雔,不當(dāng)使之借箸。不知日人與我唇齒相依,我制于西,則彼亦自不能保。故甲午一役,聞彼實有悔心。”(《戊戌變法檔案史料》,12頁)稍早,刑部司員洪汝沖上書主張中、日、英合邦,以對抗俄勢之南逼。維新黨人楊深秀、宋伯魯亦上書,主張中、英、美、日合邦之說。
?
又據(jù)孔祥吉考訂,南?!昂习睢敝h,實受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影響,其目的不僅是為了中國之圖存,而且,更主要是當(dāng)變法陷于危難的后期,欲藉此聳動朝局耳。然李提摩太本人,則頗具政治野心,欲利用康有為遂其控制中國之心而已。(參見孔祥吉:《康有為變法奏議研究》,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年,411-425頁)
?
[63]?《孫中山全集》卷三,第26、27頁。
?
[64]?戴季陶:《日本論》,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年,頁95-98。
?
[65]?《孫中山全集》卷八,401、402頁。孫氏又稱許中國之免于歐美列強瓜分,賴于日本之崛起也,“列強中初有欲并吞之者,而阻于他強,遂有議而瓜分之者,不期適有日本崛起于亞東之海隅,而瓜分之謀又不遂。當(dāng)此之時,支那之四萬萬人與亞洲各民族,無不視日本為亞洲之救主矣”。(同上,402頁)
?
[66]?參見孫中山:《致犬養(yǎng)毅書》,《孫中山全集》卷八,404頁。
?
[67]?對此,魯思·本尼迪克特亦有見于日本此種認識,“日本為其戰(zhàn)爭的正義性進行辯護的那些前提與美國的恰恰相反?!??本必須為建立等級秩序而戰(zhàn)斗。當(dāng)然,這一秩序的領(lǐng)導(dǎo)只能是日本,因為只有日本是唯一的真心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等級制的國家,也最了解‘各得其所’的必要性?!虼?,它應(yīng)該幫助落后的兄弟之邦——中國。‘大東亞’諸國是同一人種,日本應(yīng)當(dāng)首先將美國,其次是英國、俄國,從世界的這一區(qū)域內(nèi)驅(qū)逐出去,使之‘各得其所’?!词故窃趹?zhàn)敗后,日本也還不認為應(yīng)該從道德上排斥‘大東亞’這一理想”。(本尼迪克特:《菊與刀——日本文化的類型》,商務(wù)印書館,1990年,15、16頁)
?
[68]?孫中山:《三民主義·民權(quán)主義》,1924年4月13日,《孫中山全集》卷九,304頁。
?
[69]?孫中山:《在神戶各團體歡迎宴會的演說》,《孫中山全集》卷十一,第413、414頁。
?
[70]?汪精衛(wèi)投敵后,多次提及孫中山在神戶的這次演說。汪氏曾回憶道,孫中山在赴日本當(dāng)日曾經(jīng)向他提及,“這一次到日本,如果得到日本的諒解,中日俄聯(lián)合起來,我們東方便有辦法”。因此,汪氏自以為不過是貫徹了孫中山一貫的中日合作精神而已,“民國六年,他所重視的是中日合作,以中日合作為基礎(chǔ)而期望中日兩國都得到美國的友誼結(jié)合;民國十三年,他所重視的也是中日合作,以中日合作為基礎(chǔ),然后聯(lián)俄才有用處,然后中日俄三國才能聯(lián)合起來,謀東亞問題之解決”。汪氏還說道,“中國今日不但要和日本分擔(dān)東亞的責(zé)任,并且要有力量來分擔(dān)這個責(zé)任?!谌毡荆瑸楸旧碇?,為分擔(dān)東亞的責(zé)任著想,也要以先進國的地位,幫助中國做到國家之自由平等”。(汪精衛(wèi):《三民主義之理論與實際》,偽南京國民政府宣傳部編印:《汪主席和平建國言論集》,1940年,第121、122頁)
?
[71]?章太炎:《論亞洲宜自為唇齒》,《章太炎政論選集》,第6、7頁。
?
[72]?章太炎:《記西婆耆王紀念會事》,《章氏叢書》,第842頁。
?
[73]?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中華書局,1979年,第61頁。
?
[74]?《亞洲和親會規(guī)章》,見《章太炎選集》,第429頁。
?
[75]?《石原莞爾選集》3,轉(zhuǎn)引自史桂芳:《日偽時期北平的東亞聯(lián)盟協(xié)會》,《北京黨史》,2000年第6期。
?
[76]?史麗華:《策劃“九一八”事跡的元兇石原莞爾》,天津編譯中心編:《日本軍國主義侵華人物》,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年,第355頁。
?
[77]?參見毛澤東:《美帝國主義是中日兩國人民的共同敵人》、《日本人民斗爭的影響是很深遠的》等文,《毛澤東文集》第八,人民出版社,1993年。
?
責(zé)任編輯:葛燦燦
?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