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孫鐵騎作者簡介:孫鐵騎,男,西歷 一九七三年生,遼寧鐵嶺人。2006年于東北師范大學獲得法學碩士學位,2011年于東北師范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 2012——2014年于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從事博士后研究。現(xiàn)任教于白城師范學院政法學院。版專著:《內(nèi)道外儒:鞠曦思想述要》《生活儒學與宋明理學比較研究》。在《哲學動態(tài)》《江漢論壇》《甘肅社會科學》等刊物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30余篇。 |
讀“渙”卦隨感
作者:孫鐵騎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七月廿四日乙酉
耶穌2015年9月6日
渙者,散也。人事與群體之中,常有聚有散,分分合合,從而有吉兇、得失、損益之結(jié)果。而不知從何時起,世人似乎皆喜聚而惡散,天然以聚為吉,而以散為不祥。而易之道貴在于“危者使平,易者使傾”,于“渙”卦所言之“散”中,《易》卻要告之以散中有利,“渙“亦可以用之以趨吉避兇,避損行益。就如于“萃”卦之“聚”中,《易》卻要告之以聚中有喪,如不知幾,聚亦是壞事,其義深矣!
而俗情皆以為“散”不如“聚”,故以“渙”為不祥,如程頤將“渙”卦六爻都解之為如何避渙而求聚之義,從而造成六爻辭義難以貫通。卻不知天道無情,陰陽相生,恩中有害,害中有恩,“渙”中有損亦會有益,有害亦會有利,唯在于渙于何處與如何渙而已。而《易》之道在于避損而求益,避害而謀利,故“渙”之卦辭言“渙,亨”,明言“渙”有亨通之道。而欲得亨通,如何“渙”就是關(guān)鍵,天之道,生生不息,發(fā)于萬物,就是各正性命,各得其位,各安其性,其存在狀態(tài)可言為“散”而非“聚”。驗之以老子所言之“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易》之“乾元用九”,“見群龍無首,吉”,皆是言人與萬物皆各得其生,各盡其性,各安其位,而無相聚之必要。故“渙”卦所言之“散”,恰是上合于天道之最佳存在狀態(tài),故《彖》言“渙,亨,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
“渙”卦所求之義即為此萬物各正性命之“渙”,實乃盡人以合天,合于天道之生生,故卦辭以事言理以“王假有廟”,即為以人合天之義,人為“形而中”,故《彖》又釋以“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此為窮理盡性之事,乃為人道之自覺,避損而行易,故卦辭言“利涉大川,利貞”,而《彖》釋以“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渙”而以人合天,順天安民,各正性命,此為萬物生生之至理大道,故初爻言“用拯馬壯,吉”,釋以“初六之吉,順也”。
而欲各正性命,先須“窮理盡性”,方能“以至于命”,終達于生命之安頓。而人各不同,窮理盡性之途徑亦不能盡同,如強求其同,恰為不知幾而逆于性命之理。如孔子所謂之“中人以上”與“中人以下”,老子所言之“上士”、“中士”與“下士”,其求取生命安頓之方式與路徑必然不同,只有各從所愿,方能各得其正,所謂“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故二爻言“渙奔其機,悔亡”,又釋之以“渙奔其機,得愿也”。
個體欲正其性命,必先誠意正心,按照《大學》之道,遵循自己的本性尋找自己想要的生活,所謂發(fā)于中而形于外,自然找到自己在社會人生之中的恰當位置。而世間有多少人都是活于流俗之中,人云亦云,依靠他人的指點追逐自己的生活,從而得非所愿,雖有一世虛榮卻得不到真正滿足。故只有“認識你自己”,識其本心,才會知所安頓,故三爻言“渙其躬,無悔”。而此“渙其躬”雖然“無悔”,卻仍然是生命外時空之社會安頓,仍非“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之終極,故又言“渙其躬,志在外也”。欲得終極,只有回歸生命“本在”的“內(nèi)時空”,以“咸”、“艮”二卦的生命修煉之道求之。
在如此人與萬物各正性命的基礎(chǔ)之上,自然而非人為形成的社會群體才是真正的理想社會,此為老子的“小國寡民”與孔子的“大同社會”所求之終極本質(zhì)。故四爻言“渙其群,元吉”,又釋之以“渙其群,元吉,光大也”。而如此光大之個體生命與社會存在狀態(tài),實非俗眾所能理解,故爻辭又言“渙其丘,匪夷所思”,如此光大之渙,似乎不可思議。
而在儒家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君子不僅要光大自我之生命,還要助成他人之生命安頓,故君子之“渙”,非離群也,而是守其正位,為其所當為,如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故五爻言“渙汗其大號”。而此君子之有為乃是當位而行,“在其位而謀其政”,而非越位而行,如孔子“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故五爻又言“渙王居,無咎”,釋之以“王居無咎,正位也”。
君子之于性命,知所取舍,“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就有道而正焉”,故君子之“渙”,非心無所主之奔忙,實為避地而居,執(zhí)善而從,為避損行益,遠害就利而來,故上爻言“渙其血去逖出,無咎”,釋之以“渙其血,遠害也”。
故觀“渙”卦之象,“風行水上”,水有自然離散之象,此水之“渙”乃合于天命,順于水性,而自然有活水之用,否則為一潭死水矣。法之于人事與社會亦是如此,如能各正性命,人群之散亦是聚,人群之聚亦是散,實乃天下大治而整個社會相安無事矣!故《象》辭言“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于帝,立廟”。
責任編輯:葛燦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