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孫鐵騎作者簡介:孫鐵騎,男,西歷 一九七三年生,遼寧鐵嶺人。2006年于東北師范大學獲得法學碩士學位,2011年于東北師范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 2012——2014年于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從事博士后研究。現(xiàn)任教于白城師范學院政法學院。版專著:《內(nèi)道外儒:鞠曦思想述要》《生活儒學與宋明理學比較研究》。在《哲學動態(tài)》《江漢論壇》《甘肅社會科學》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 |
讀“豐”卦隨感
作者:孫鐵騎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七月廿九日庚寅
耶穌2015年9月11日
豐者,圓滿,光大之謂也。故《彖》言“豐,大也,明以動,故豐”。何為大?無所不包方為大,故一己之生命圓滿不足以言大,還要兼善天下人,故要“明以動”,以自我之光明照亮他人方為大,即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之義。此為“豐”卦之深義,亦為儒家之濟世情懷,自我生命之圓滿,內(nèi)圣之事也,天下人生命之圓滿,外王之事也。故“豐”卦,以內(nèi)圣為前提,實乃教人如何在內(nèi)圣基礎上續(xù)行外王之卦也。內(nèi)圣與外王之別在于,內(nèi)圣可內(nèi)求而得,不待于外,外王則以內(nèi)圣為前提,此為根本條件,除此還要有外在條件,即“圣人之大寶曰位”(《系辭》),圣得其正位,方能外王有成。如三代之政教合一,圣人在位,其治天下如反掌,故外王乃王者之事,但此王者必有內(nèi)圣,故卦辭言“豐,亨,王假之”。
但三代以后,“道術為天下裂”,“內(nèi)圣外王之道,暗而不彰”(《莊子·天下》),圣人失位,使外王之道終成傳說。但中國歷史從來都未斷絕過內(nèi)圣之人,孔孟老莊始終是中國人的典范,中國的治道,亦始終受到圣人的影響而不失其大體。因圣人雖不得其位,不能行外王之道,卻并非完全不能行外王之事。圣人可以通過教化世人,移風化俗,影響政治,使外王之道在某種程度得到實行。如孔子言“《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論語·為政》)孔子雖不得位,卻使儒家文化主宰了中國的千載政治,而被尊稱為“素王”,雖不能完全實現(xiàn)“天下平”之外王事業(yè),卻也使中國歷史不失其軌轍,成為自古及今從未中斷之國家和民族。故卦辭言“勿憂,宜日中”,不必憂慮外王之道不行,只要精修內(nèi)圣之德,如日在中天,就自然會普照天下,而有外王之用。
《彖》言 “王假之,尚大也”,假內(nèi)圣而行外王之道,方為尚大也。又言“勿憂,宜日中,宜照天下也”,人有內(nèi)圣之德,就應當普照天下,以濟天下蒼生為己任,此為儒家與道家、佛家之最大區(qū)別,孔子周游列國,“知其不可而為之” (《論語·憲問》),非為名利,乃心懷天下也。
但易之道乃中道也,內(nèi)圣外王,兼善天下,卻非強而為之,而是適時而行,適可而止,故《彖》又警之以“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天地日月,皆有盈虛消長,人又如何能逃此規(guī)律呢?故欲行外王,須循具體的現(xiàn)實境遇而行。
君子修內(nèi)圣之德,達于生命圓滿,自會有同道相慕而求,自然可同修共進,往而有尚,行而有成,如孔子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故初爻言“遇其配主,雖旬無咎,往有尚”。而如果自得于一己之圓滿,甚而自大、自傲,則已落入私情,反為小矣!甚至可能因獨標特立而惹禍上身,故又警之以“雖旬無咎,過旬災也”。
故圣人之化天下,非強而為之。人有智愚之分,不可能俱受教化。蕓蕓眾生,俱是迷途之人,雖乾坤朗朗,卻有一班癡人,自避于陰暗之中,見不得光明。二爻喻之以“豐其蔀,日中見斗”。如此之人,難以受教,如強行教化,可能反受誤解,故警之以“往得疑疾”。故傳統(tǒng)教育皆是“有來學,無往教”,“學如撞鐘,大扣則大鳴,小扣則小鳴”,其機在此。而圣人于此,只是誠己修身,感召天下而已,自然吉無不利,故言“有孚發(fā)若,吉”,“有孚發(fā)若,信以發(fā)志也”。
如不信人有賢愚之別,而強行教化,則可能勢得其反,反受其害,如孟子言“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孟子·離婁上》)。故三爻警之以“豐其沛,日中見沫,折其右肱,無咎”。進一步釋之以“豐其沛,不可大事也”,即對暗而不明之人,不可示以大道;“折其右肱,終不可用也”,暗而不明,實乃精神殘疾,不可救要,尤如身體殘缺,最終無所可用。故圣人施教,分類而別,不一而足,如孟子言“教亦多術矣,吾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圣人雖不得位,但可借在位之人行其教化,故孔子周游列國,意在為人所用,借位而行道,此為歷代儒家皆力爭作帝王師之根本用意。故四爻言“豐其蔀,日中見斗,遇其夷主,吉”。當世道淪喪之時,天下皆失其正位,圣人亦不得其位,而使大道不行,故言“豐其蔀,位不當也”;世人昏昏,沉淪于世,故言 “日中見斗,幽不明也”;但如有當位者于此昏暗之時有一覺醒,而用圣人之道以治國,則其吉可知也,故言“遇其夷主,吉行也”。
最為理想狀態(tài),則為圣人在位,政教合一,如柏拉圖理想國之哲學家王一樣,圣人治國,則天下太平,大吉大利矣!故五爻言“來章有慶譽,吉”,“六五之吉,有慶也”。
圣人以一己生命之圓滿,兼善天下人,此乃儒家之偉大情懷。若乃道家,則可能于亂世之中避世遠遁,不理塵世了。如此雖得自身之圓滿,在儒家則為有缺,因從天下情懷關照之,此則失之于道義之擔當,于一己為圓滿,于天下則為不幸。故上爻言“豐其屋,蔀其家,窺其戶,闃其無人,三歲不覿,兇”;釋之以:“豐其屋,無際翔也”,即求一己之逍遙也;“窺其戶,闃其無人,自藏也”,即如老子騎青牛西去,遠離塵世,雖得一己之圓滿,亦非“豐”之至道也。
“豐”卦上震為雷,下離為火,有“雷電皆至”之象,雷聲無不至,電閃無不明,君子觀之,當以盛德之光輝普照天下人,以至道之宏聲喚醒癡愚人,故《象》辭言“雷電皆至,豐,君子以折獄致刑”。君子以盛德至善評判是非善惡,折獄致刑,懲惡揚善,使天理昭然,是亦教化之道也。
責任編輯:葛燦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