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中小學開設國學課的設想(劉夢溪)
欄目:儒家經(jīng)典進課堂暨國民教育改革
發(fā)布時間:2010-03-14 08:00:00
 |
劉夢溪
作者簡介:劉夢溪,男,西歷一九四一年生,遼寧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所長;藝術文化學學科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化》雜志創(chuàng)辦人、主編。著有《傳統(tǒng)的誤讀》《紅樓夢與百年中國》《大師與傳統(tǒng)》《中國現(xiàn)代學術要略》《論國學》等。
|
前年,我的《論國學》發(fā)表時,其最后一部分曾提出,應在小學正式開設國學課。后收到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國際著名的文化社會學家金耀基先生的函示,他認為不僅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一二年級,都可以設置國學的課程。他信中與此一設想有關的一段是這樣寫的:
尊文《論國學》中“一點設想”,建議在小學設國學一科,內(nèi)容以六藝為主。讀來叫我又驚恐,又歡喜。此是文化教育絕大事情。此涉及為“價值教育”(或“倫理教育”)在今日(中西均然)壟斷的“知識學”外尋求一位置,也是在今日學校(特別是大學)的課程中尋求一位置。我最欣賞尊文所說“這樣將來終會有一天,所有中國人的知識結(jié)構(gòu)里面,都有我們?nèi)A夏民族最高端的文本經(jīng)典為之奠基,使之成為中華兒女的文化識別符號”一段話。鄙意與尊見略有不同者,以為學校應不限于小學,中學、大學或更重要。國學內(nèi)容則以《四書》(尤其是《論語》、《孟子》)為主。不知先生以為如何?
此信寫于2008年3月8日,是他收到我寄呈的《論國學》一書之后,寫來的回示。我完全贊同耀基先生的高見。的確不應限于小學,中學、大學也許更為重要。而且他把此議提升到教育學的學理層面,認為此舉是在壟斷的“知識學”外,為“價值教育”或“倫理教育”尋覓一席之地。我之初意,不過冀圖在未來中國人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中注入中華文化的原典精神,俾便日后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身上都帶有中華文化的識別符號,經(jīng)耀基先生這樣一講,其理據(jù)更加充分,而且還有教育之學理存焉。
何謂中華文化的原典精神?要之其神韻典要具在《六經(jīng)》。也就是馬一浮先生所說的“六藝”。馬一浮說:“學者當知六藝之教固是中國至高特殊之文化。惟其可以推行于全人類,放之四海而皆準,所以至高。惟其為現(xiàn)在人類中尚有多數(shù)未能了解,‘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特殊。故今日欲弘六藝之道,并不是狹義的保存國粹,單獨的發(fā)揮自己民族精神而止,是要使此種文化普及的及于全人類,革新全人類習氣上之流失,而復其本然之善,全其性德之真。方是成己成物,盡己之性,盡人之性,方是圣人之盛德大業(yè)。若于此信不及,則是于六藝之道猶未能有所入,于此至高特殊的文化尚未能真正認識也?!保ā短┖鸵松綍Z》,《馬一浮集》第一卷,頁23)
馬一浮倡六藝之學、六藝之教、六藝之道,無異于尋找到一條既連接古今又能夠溝通中西的對話途徑,此不僅我華夏民族文化傳承的需要,也是構(gòu)建全球精神倫理的需要。馬先生是鑒于對“六藝”精神脈理的研幾深微,向國人和世人發(fā)出的一種現(xiàn)實的期許。
故所謂國學者,乃是“六藝之學”也,經(jīng)典之學也。
因此,如果現(xiàn)在的小學、中學和大學的一二年級設“國學科”而施“六藝之教”,竊以為可行。問題是如何化難為易,編訂出合適的教材。原則應該是簡而不繁,由淺入深,以選本以白文為主,然后漸及于注。
所深者理也,所繁者文也。入手還是通過《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而尤其以《語》、《孟》為取徑,更為便捷。蓋《四書》既是《六經(jīng)》的引橋,又是將《六經(jīng)》化難為易的范本。因孔、孟所論,均不出“六藝”之范圍。二程子就曾說過:“於《語》、《孟》二書知其要約所在,則可以觀《五經(jīng)》矣?!保ā抖碳废聝?,頁1204)所以,小學應以誦念《四書》為主,初中鞏固《四書》,同時初涉《六經(jīng)》簡選本,使誦念和講解適當結(jié)合。高中《四書》、《六經(jīng)》之外,應兼及莊老諸子。都是簡讀、選讀,并不復雜,也無須花太多的時間。大學一二年級可稍稍接觸經(jīng)解,順便尋覽學術史的流變,包括宋明儒的著作,老莊佛學的代表著作,及前四史等??颇慷冀小皣鴮W”,也都是選讀選學,簡讀簡學,輕松地讀,輕松地學。并非要花很多時間,更不是要“皓首窮經(jīng)”,主要是經(jīng)典的熏習,且以不影響其它學科和現(xiàn)代知識的吸取為條件。高中和大學一二年級,宜適當增加文言文的寫作練習。
茍能如此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潛移默化,長期熏習,則中國文化的源頭經(jīng)典、固有的文化傳統(tǒng)、民族的精神義理、古賢往圣的德傳血脈,就和當代人不期然地連接起來了。顯然這是教育部門應該及早做起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