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曉林作者簡介:黃曉林,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畢業(yè)。曾用名惠林、復(fù)齋、一復(fù)。出版有《日用常行》。 |
中學為體 他學為用
作者:黃曉林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四月初七日乙未
耶穌2016年5月13日
“中學為體,他學為用”的說法,源于2009年的一次隨想。也是近年思想回歸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面對中國現(xiàn)實問題時,對一百多年前張之洞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再思考,也可以說是思想發(fā)生轉(zhuǎn)變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此前都只是在其他文章中略略提起,沒有去做更多的解釋,在這里想多說幾句。
“中學為體,他學為用”與當年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只有一字之差,但這一字,所表達的意思與內(nèi)涵均有較大差異,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說一說。
“西學為用”只是權(quán)宜之計
當時為什么張之洞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因為西方在物質(zhì)上太強大了,在技術(shù)上太先進了,船堅炮利,我們打不過他們,或者說是他們總是來欺負我們。作為輔宰大臣的張之洞有遠見卓識,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暫時放下長期以來形成的天朝心態(tài)和唯我獨尊的文化優(yōu)勢,不以夷狄為夷狄,要向西方學習。學習什么呢?學習他們的技術(shù),發(fā)展科技,為我所用,制造船只大炮來對抗西方的欺辱。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是權(quán)宜之計,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只學習其科技和制度層面的東西,是有“度”的,而不是一味地照搬西方的標準和習慣,尤其是在做人做事上。
中國人有自己的原則和傳統(tǒng),不走技術(shù)的路,走人文的路。這里體現(xiàn)出中國人的大智慧,技術(shù)只能為我所用,但不足以成為生活全部。可惜,現(xiàn)在很多人,還體會認識不到我們自己文化中的這種大智慧,真是太可惜了,也是非常可悲的。
中國人和西方人最大的不同,一個是向外馳求,一個是向內(nèi)用功。西方人一味向外求,利用外物,企圖征服外在世界,卻最終成為外在物質(zhì)的奴隸;中國人則不同,提高自我修養(yǎng),實現(xiàn)“天人合一”是我們的最高追求,有限地利用外物,但是又不被外物所用,最終與與外在世界和諧相處。同時,非常明白一個道理,用強權(quán),用飛機大炮是征服不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以這樣的方式與人交往,最終的結(jié)果還是《道德經(jīng)》里的一句話“強梁者,不得其死。”
中國人又是與時俱進的,在特殊的環(huán)境條件下,不推諉、不抱怨,積極應(yīng)對?!睹献印とf章》下篇有“孔子圣之時者也”,“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在此應(yīng)運而生。更高明的是,張之洞作為中國近代社會士大夫階層的一員,不會忘記中國文化是中國人根本,因此“中學為體”在前;可惜的是,后人并沒有領(lǐng)悟到他的苦心,只知道“西學為用”,卻忘了前句的“中學為體”。
一百多年過去,科技雖發(fā)展迅速,環(huán)境污染卻讓人無處可躲;人們物質(zhì)生活水平提高,但也要應(yīng)對各種各樣說不出名字的怪?。徽鞣镔|(zhì)世界,探索大自然的能力增強,人類自己卻搞不明白究竟想要什么。有一個漫畫表達很有意思:抓住別人,丟了自己。比如中國,在物質(zhì)方面是強大了,但這種外在的強大像是還缺點什么。
“他學為用”符合自然情形
“中學為體,他學為用”,是把西方文化放到與其他文化平等的位置上,西方文化只是被我所用中的一種文化,而且究竟能不能被我們所用,還需要我們?nèi)フ鐒e。從一對一到一對多,眼界更加寬闊。人類的生存方式多種多樣,何必非要盯著西方文化說個不停。有人說西方文化強大,然而“物壯必老”,強大也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像印度文化、南美文化、澳洲文化、非洲文化、伊斯蘭文化等,都值得中國文化借鑒和學習,為我們所用?!吨杏埂飞险f:“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老祖宗的話太給力了,真的要好好記住。
把“西學為用”改為“他學為用”,也體現(xiàn)中國文化的博大、包容和謙遜的品質(zhì),對任何一種文化都要尊重。一味地關(guān)注“西學”,會忽視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世界是豐富多彩的,現(xiàn)在天天都在說要有全球視野,但聽到的卻全西方的“民主”、“科學”那一套,聽了快一百年了,耳朵早就磨出繭子了,難道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就不值得我們關(guān)注和學習嗎?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這是大自然呈現(xiàn)的情形,也是宇宙的規(guī)則。人類社會也如此,地域不同、國別不同、民族不同,呈現(xiàn)的文化形態(tài)也不一樣,都有其合理和有價值的地方,都值得尊重和學習。文化沒有優(yōu)劣之分,只要合適就行,自己感到舒服就行了,沒有什么先進與落后、優(yōu)秀和低劣之分,所以“他學為用”也符合自然情形。
現(xiàn)在很多人,張口閉口都在說西方、說西方文化,其實自己也不知道西方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光盯著西方,是不是把自己看小了,中國人的智慧就是整體觀、生命觀,具有全球視野和宇宙情懷。世界不僅僅是西方,印度、南美、澳洲、非洲、中東等文化乃至許多部落文化,同樣值得我們尊重和學習,也都能為我所用。當然,能不能領(lǐng)會到異文化的精髓,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國語-鄭語》里有句話,“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生之”?,F(xiàn)在所謂的“世界一體化”,“地球村”等觀念都是錯誤的和反人類,是有違天道地道的,也是有違人道的。這種單一的文化取向和價值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霸權(quán)的行為,人類到了這個時代,一定要警惕這種狹隘的思想。
“中學為體”是亙古不變的
不管是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還是我提出的“中學為體,他學為用”,“西學”也好“他學”也好,都只能是用的層面?!吨芤住非杂小坝镁拧?,“用九,見群龍無首。吉”,“用九”就是不被九所用,怎樣才能不被九所用呢?就是要有自己的“體”,而且中國人、中國文化的“體”,又是不容置疑,亙古不變的。
那中國文化的“體”是什么呢?
“中體”就是炎黃子孫,幾百萬年來在華夏大地上繁衍生息,所形成的中華民族的性格。中國文化的“體”就是中國文化,是中國人生活的樣子,你的一言一行都體現(xiàn)出中國文化的特征?!吨芤住贰鞍傩杖沼枚恢保爸畜w”就體現(xiàn)在中國人的天天用的、常常做的,即“日用常行”中,可以說“中體”就流淌在中國人的血脈之中,就是中國人的“心”。
在學理上,按馬一浮的說法中學的“體”就是“六經(jīng)”,是《詩》、《書》、《禮》、《樂》、《易》、《春秋》。當然,中國化的佛學,像禪宗,以及被稱為中國文化一大事因緣的宋明理學,都構(gòu)成了中國文化的“體”。
那中國文化的“體”為什么又是不容置疑,亙古不變的呢?
“中學”與“西學”這種一對一的表述,不足以顯示中學的“體”,也只有“中學”與“他學”的這種一對多的表述,才能凸顯中學“體”的價值和不可動搖與不容置疑。
中國文化對中國人來說,不能妄自評價,不能說好也不能說壞,只能接受,虔誠的接受,因為它已經(jīng)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根植在你的心中、融入血脈與生命中,對于中國人來說,中國文化的“體”具有不朽的永恒的價值。同樣,像《六經(jīng)》這樣的經(jīng)典,就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六經(jīng)》之跡是文字,《六經(jīng)》之本是中國人的心性,就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寫照,需要你一生一世去體會,如果你還去質(zhì)疑,是不是太狂妄了,也太可悲了。
有一次在北京一個茶館,參加有關(guā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讀書會,有人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義理說三道四,妄加評說。實在是聽不下去了,就說了一下我對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用了三十二個字:
廣大悉備,歷久彌新;在圣不增,在凡不減;
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根于人心,亙古不變。
這是我多年學習、思考、踐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心得,也是一種文化自信。對于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我們只有好好的學習和體會,任何質(zhì)疑都是非??尚Φ?。
贅語
其實,中國文化講究“體用不二”。程頤在其著作《伊川易傳》中說:“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所謂體,指本原、本體;所謂用,指顯現(xiàn)、作用?!拔鲗W”只是一種顯現(xiàn)和現(xiàn)象,“他學”才是除“中學”之外,所有的事物形態(tài)和表象。《周易》乾卦有“用九”,就是不被九所用,也是全部都能為我們所用。
寫到這里想到了邵康節(jié)的《觀易吟》:
一物其來有一身,一身還有一乾坤。
能知萬物備于我,肯把三才別立根。
天向一中分體用,人于心上起經(jīng)綸。
天人焉有兩般義,道不虛行只在人。
詩中流露了參透天人、觀易見道的智慧,顯示了博大的宇宙情懷和洞明精湛的生命觀。
“中學為體,他學為用”,只有“他學為用”,方能彰顯“中學為體”。“體用一源,顯微無間”,“體”“用”本來又是不二的,這才是中國文化的“體”,一種人類文化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黃曉林】“學貫中西”是個假命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