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嚴壽澂】評程羽黑《十駕齋養(yǎng)新錄箋注(經(jīng)史部分)》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16-06-13 20:37:08
        標簽:
        嚴壽澂

        作者簡介:嚴壽澂,男,西元一九四六年生,上海人。華東師范大學碩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博士。現(xiàn)執(zhí)教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教授,兼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及美國克萊蒙研究生大學(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宗教學院經(jīng)典詮解研究所(Institute for Signifying Scriptures)特約研究員。治學領(lǐng)域為中國學術(shù)思想史與古典文學,旁涉政治思想及宗教學。撰有專著《詩道與文心》《近世中國學術(shù)思想抉隱》《近世中國學術(shù)通變論叢》等。

          

         

         

        程羽黑《十駕齋養(yǎng)新錄箋注(經(jīng)史部分)》

        作者:嚴壽澂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饒宗頤國學院院刊》,2016年第三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五月初九日丙寅

                   耶穌2016年6月13日

         

         


          

         

        嘉定錢竹?。ù箨浚?jīng)史兼擅,既精且博,有清一代,似無出其右者。[1]《清儒學案》謂,“惠、戴學說盛行吳皖”之際,竹汀“崛起婁東,于訓詁、音韻、歷算、金石,無不條貫,尤邃于史,后儒得其一節(jié),皆足名家”。[2]其《十駕齋養(yǎng)新錄》一書,如周中孚所謂,“于所見古書,言之尤悉,所著皆精確中正之論,即瑣言賸義,非貫通原本者不能,固宋、元、明考證書所未有也”。[3]若非于竹汀所治諸學,深入了解,貫通原本,而欲箋此書,固難以下手,宜乎迄無注本也。程君羽黑,篳路藍縷,為是書前十卷作箋注,原原本本,殫見洽聞。綜其所長,約有三端:一曰義例之善,二曰采擇之當,三曰考辨之精。玆分述于下。

         

        一、義例之善

         

        凡七條:“一曰明其源。錢說有所本則注明。”“二曰糾其謬。錢說有謬誤則駁正?!薄叭谎a其缺。錢說有不周則補充?!薄八脑唤馄浠?。錢說無證而存疑者,今有新證則解釋之。”“五曰申其正。錢說與他說異而實不可易者,則申詳之?!薄傲惶狡淅?。錢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則探究之。”“七曰衡其情。諸說俱無確證,則辨其情理,或立新說?!笨傊?,以實證為歸?!爸劣诹x理之歧,想象之說”,則見仁見智,難歸一是,“非考據(jù)所能斷其是非”,故“悉不討論,以免枝蔓”。

         

        按:一涉主觀,則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惟賴成心為斷,考據(jù)至此而窮。《十駕齋養(yǎng)新錄》(以下簡稱《養(yǎng)新錄》)卷七有〈王安石狂妄〉條,以安石所作〈衆(zhòng)人〉詩為證(衆(zhòng)人紛紛何足語,是非吾喜非吾病。頌聲交作莽豈賢,四國流言旦猶圣。唯圣人能輕重人,不能銖兩為千鈞。乃知輕重不在彼,要之美惡由吾身),謂其以圣自居,“非獨得罪于宋朝,實得罪于名教”,乃“狂惑喪心之大惡”。近人張舜徽,以文獻名家,于此大不以為然,謂此詩“實所以自明心跡,不計一時之毀譽,但問異日之利病,是何等大胸襟!”。[4]此正莊生所謂儒墨之是非,“隨其成心而師之”,“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終古難有定論。程君于此,斬斷葛藤,不予討論,惟引邵博《邵氏聞見后錄》一節(jié),以見錢說之所本。文獻考辨之正宗,固在此而不在彼也。

         

        《養(yǎng)新錄》卷三〈天即理〉條曰:“宋儒謂性即理,是也。謂天即理,恐未然。‘獲罪于天,無所禱’,謂禱于天也,豈禱于理乎?《詩》云:‘敬天之怒’,‘畏天之威’,理豈有怒與威乎?又云:‘敬天之渝’,理不可言渝也。謂理出于天則可,謂天即理則不可。”所謂天即理,乃宋儒理學要義。事涉義理(今人所謂哲學),非考證所能決定。程君引惠棟《周易述》卷二十“理”條云:“〈樂記〉言‘天理’,謂好與惡也。好近仁,惡近義,好惡得其正謂之‘天理’,好惡失其正謂之‘滅天理’,《大學》謂之‘拂人性’。天命之謂性,性有陰陽、剛?cè)?、仁義,故曰‘天理’。后人以天人理欲為對待,且曰“天即理也”,尤謬。’可補錢說?!卑矗夯菔献h論廉悍,直湊單微。清世漢宋二學之異,即此而了然,確足補錢說。至于兩造義理之是非,固非文獻考證之所能從事者也。

         

        《論語·為政》:“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此處“攻”字作何解,向有二說:一謂“攻伐”之“攻”,一謂“攻治”之“攻”。竹汀引孫弈《示兒編》之說,以“攻”為“攻伐”之“攻”,“已”則訓“止”。謂“攻其異端使正道明,則異端之害人者自止”,其說“勝于古注”(《養(yǎng)新錄》卷三)。程君引程樹德《論語集釋》,謂“《論語》中凡用‘攻’字均作‘攻伐’解”,此處不得有異,“可補錢說”。復引今人蔣紹愚《漢語詞匯語法史論文續(xù)集》,“謂《論語》‘攻’字僅有四例,三例訓‘伐’不足妨此例訓‘治’”,《后漢書·范升傳》可為訓“治“之例證。按曰:“漢儒之說未必即孔子本義。本義如何,尚無確證?!笨梢姵叹⒀灾?。按:所謂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大致有二說,一謂異端害道,須從事正學;一謂廣其心智,不可專于一事一端用力。[5]解者取何說,全恃其價值觀而定。[6]至于孔子原意,則書闕有間,今日殊難斷定。疑以傳疑,慎下判斷,箋注之義例,固當如是。

         

        二、采擇之當

         

        竹汀論《詩》宗毛,云:“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詩人之志見乎〈序〉?!保ā娥B(yǎng)新錄》卷一)程君引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中《孔子詩論》,謂其“記孔子論詩之語,有與〈序〉異者,如論〈樛木〉曰:‘〈樛木〉之詩,則以其祿也?!礃湍尽蹈K乖诰?,’〈序〉曰:‘〈樛木〉,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而無嫉妒之心焉?!辉弧印?,一曰‘后妃’,顯然不同,則〈序〉說未必合于詩人之志?!卑矗翰杉靶陆鐾凉艜?,證據(jù)確鑿,正所謂只有寸鐵,便可殺人也。

         

        張橫渠(載)以“鬼神為二氣之良能”,乃宋以降理學家之通說。竹汀宗漢學,不取其說。以為鬼神者,“謂天神、地示、人鬼也”。謂“《易傳》多言鬼神。精氣為物,生而為人也;游魂為變,死而為鬼也”。又曰:“二氣者,陰陽也。陰陽自能消長,豈假鬼神司之?如人一呼一吸,人自為之,豈轉(zhuǎn)有鬼神為我呼吸乎?”(《養(yǎng)新錄》卷二)所言甚辯。程君引《論衡·論死篇》之“或說”:“鬼神,陰陽之名也。陰氣逆物而歸,故謂之鬼;陽氣導物而生,故謂之神?!痹疲骸皬堈f實未出此范圍。錢氏謂其不根古義,失于輕斷?!卑矗杭创艘粭l古時之“或說”,竹汀之論,可無攻而自破。又,所謂鬼神,可指人格神,亦可指非人格神。持后一說者,即所謂泛神論也。倡此說最著者,當推斯賓諾莎(Benedict de Spinoza)。斯氏所謂“化生萬物者”(natura naturans),與“二氣之良能”正可相通。程君以此為例,謂橫渠所謂鬼神,本非人格神也。其說確不可易。

         

        《尚書·洪范》“五事”:“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薄邦!被蜃鳌叭荨薄V裢∫浴叭荨睘槭?,謂“五句皆韻,自鄭康成破‘容’為‘?!沓龉盼囊蛑保ā娥B(yǎng)新錄》卷一)。復列舉數(shù)證,以成其說。程君詳引段玉裁《尚書古文撰異》,以證“古文‘?!之吘箘儆诮裎摹?。然竹汀說之最辯者,在“五句皆韻”一語,而“睿”為祭部合口字,與他四字不協(xié)。程君引俄人葉·謝·雅洪托夫之《漢語史論集》,謂雅氏“舉‘短從豆聲’、‘最從取聲’、‘疃從重聲’、‘寇從完聲’諸例,證上古祭元部合口字與侯東部元音相通,則‘睿’字正可與東部字相押,非無韻也”??芍^鐵證如山,難以撼動矣。

         

        《養(yǎng)新錄》卷七〈凌遲〉條謂“《唐律》無凌遲之刑,雖反逆大惡,罪止于斬決不待時而已”,其法始于北宋時。程君引近人沈家本《歷代刑法考·刑制分考二》“凌遲”條:“《遼史·刑法志》死刑有絞、斬、凌之屬。凌遲之刑,始見于此,古無有也。放翁謂起于五季,然不詳為何時?!币宰C“凌遲入律始見于遼”。按:沈氏官刑部久,熟于沿革,以律鳴于時,為近代法制改革先驅(qū),清末請先廢凌遲、梟首、戮尸及緣坐、刺字等刑。[7]其言自屬可信。

         

        清世宗漢學者,多不喜宋儒,竹汀亦然?!娥B(yǎng)新錄》卷八〈宋金恥議和〉條謂,宋、金世讎,自不當言和,“而紹興諸臣和議甚力,為后世詬病”。元則“與宋無讎,且可謂“有德于宋”(“入蔡之役,孟珙會兵,分金主函骨以歸,稍雪靖康之恥”),而宰相鄭清之力主收復三京,終至一敗涂地,“失計誤國”,未有如是之甚者也。而史家以其召用真德秀、魏了翁二儒,“諛之曰‘小元祐’,而絕不言其開邊蹙地之罪,可謂信史乎?”。宋“不肯主和以速其亡,蓋由道學諸儒恥言和議,理、度兩朝尊崇其學,廟堂所習聞者迂闊之談,而不知理勢之不可同日語也”。其辭甚厲。程君引清儒方東樹《攷槃集文錄》卷五〈書錢辛楣養(yǎng)新錄后〉:“當日收復之議,前出于韓侂冑之欲立蓋世功名,后出于趙范、趙葵之狃于收復,淮陽欲乘時撫定中原,收復三京,竝非出于道學?!币詾槠湔f有理。并引《宋史·真德秀傳》以證之:“金滅,京湖帥奉露布圖,上八陵,而江、淮有進取潼關(guān)、黃河之議,德秀以為憂,上封事曰:‘移江淮甲兵以守無用之空城,運江淮金谷以治不耕之廢壤,富庶之效未期,根本之弊立見,惟陛下審之重之?!敝^“德秀以道學名臣而言及此,適見錢說之誣”。史實具在,以宋亡歸罪道學者百口莫辨矣。

         

        三、考辨之精

         

        《易·系辭上》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竹汀大表贊賞,云:“四時行,百物生,天地之易簡也。無欲速,無見小利,帝王之易簡也。皋陶作歌,戒元首之叢脞。叢脞者,細碎無大略。吳季札所謂‘其細已甚,民弗堪也?!缀喼朗?,其弊必至于叢脞。”(《養(yǎng)新錄》卷一)張舜徽《清人筆記條辨》謂竹汀之言雖是,“而猶未盡。蓋道德之要,乃人君南面之術(shù)”,儒家言主術(shù),實無異于道家也。程君引孔穎達《周易正義》卷七:“若不行易簡,法令滋章,則物失其性也。老子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智f云:‘馬翦剔羈絆,所傷多矣?!翘煜轮砦吹靡病!倍蟀丛唬骸叭浴赖轮尅缀喼怼??!吨芤渍x》名在經(jīng)疏之首,錢氏不應不知,彼不言道家者,避熟耳,非‘不盡’也。”按:如此考論,證據(jù)足而辨析精,張氏無以解也。

         

        《大學》首章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背桃链ǎU)以為,“親”當作“新”。朱子主“新”,陽明主“親”;是為宋明儒議論中一大公案。竹汀以為;“古圣人保民之道,不外富、教二大端,而‘親’字足以該之。改‘親’為‘新’,未免偏重教矣?!倍昂笫乐蔚浪圆蝗缛?,正為不求民之安而務防民之不善”,故“親民”義為長(《養(yǎng)新錄》卷一)。按:如此議論,全從義理著眼,[8]無關(guān)于考據(jù)。程君謂“《大學》釋‘親民’”,引以為證者,乃〈湯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作新民”、《詩》“周雖舊邦,其名維新”,全用“新”義,可見當以“新民”為是。按:經(jīng)此考辨,公案可決矣。

         

        竹汀尚平恕,于其論程伊川“性中無孝弟”可見。以為“此語極有病”,曰:“宋儒以孝弟為庸行粗跡,而別于空虛處求性,故其言往往有過高之弊?!保ā娥B(yǎng)新錄》卷三)程君引《朱子語類》卷二十:“‘仁是性,孝弟是用,性中只有箇仁義禮智,曷嘗有孝弟來?’譬如一粒粟,生出為苗,仁是粟,孝弟是苗,便是仁為孝弟之本。又如木有根有干有枝葉,親親是根,仁民是干,愛物是枝葉,便是行仁以孝弟為本?!奔创丝芍八稳逡孕⒌転樾腥手?,未嘗以為‘庸行粗跡’也”?!扒页讨焖^‘性’,乃仁義禮智之總名,非‘空虛處別有性’也。錢氏非之,是識一而不識全,僅認江、河、淮、濟,而以‘水’為虛無;僅認梧、檟、樲、棘,而以‘木’為烏有也?!卑矗翰灰粤x理判是非,而以邏輯為準則,所言甚諦。

         

        “古無輕唇音”,為竹汀于音韻學一大發(fā)明,《養(yǎng)新錄》卷五論之甚詳。程君考辨謂“由錢氏所舉諸例,可推知上古重唇、輕唇相似,然不足以證兩音本一,亦不足以辨上古唇音之輕重”。即此可見其辨析之細。復引張世祿、楊劍橋〈漢語輕重唇音的分化問題〉一文,謂“《切韻》僅三等韻有輕唇音,重唇音則在此范圍外之一、二、三、四等韻,兩者音位互補,故本為一音。閩方言輕唇多讀重唇,吳方言文讀多輕唇,白讀多重唇,可見重唇較古;漢魏陳隋之佛經(jīng)譯音,以輕唇對譯梵文之雙唇音,可證彼時之唇齒音讀雙唇音;古輕唇本讀重唇”。按:引述此一研究,足補竹汀之缺。

         

        《養(yǎng)新錄》卷六〈五代史〉條有云:“周世宗之才略可以混一海內(nèi),而享國短促,墳土未干遂易他姓。洪容齋以為失于好殺,歷舉薛《史》所載甚備,而歐《史》多芟之。容齋論史有識勝于歐陽多矣。梁起盜賊,其行事無可取,而卒以得國,容齋舉其‘輕賦’一節(jié),此憎而知其善也。誰謂小說無裨于正史哉?”程君引《冊府元龜》卷一百六十所舉之例,以見梁朝之“恣為掊斂”;復引同書卷四百八十八“后唐莊宗同光二年二月敕,謂梁朝已來,“通言雜稅,有形之類,無稅不加,為弊頗深,興怨無已”。更引《舊五代史·周太祖紀》:“東南郡邑,各有租牛課戶,往因梁太祖渡淮,軍士掠民牛以千萬計,梁太祖盡給與諸州民,輸租課,自是六十余載,時移代改,牛租猶在,百姓苦之。”可見梁賦實不輕,“則‘輕賦’一節(jié),本非定論”。至于竹汀所謂小說有裨于正史,則考辨曰:“容齋所舉兩節(jié)皆鈔自《舊五代史》。‘朱梁輕賦’條明引《舊史》;‘周世宗好殺’條,洪氏謂事跡出于《舊史》,實則‘好殺’之評亦然。本紀贊云:‘(史臣曰:世宗)稟性傷于太察,用刑失于太峻,及事行之后,亦多自追悔,逮至末年,漸用寬典,知用兵之頻,并憫黎民之勞苦,蓋有意于康濟矣。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稟性傷于太察,用刑失于太峻’云云,即‘好殺’也。有裨于正史者,非洪氏之小說,實薛氏之正史?!卑矗褐裢【谑穼W,然百密一疏,經(jīng)此考辨,其誤立見。程君者,洵錢氏之諍臣也。

         

        智者千慮,或有一失。玆不揣淺陋,舉二例以就正于程君?!娥B(yǎng)新錄》卷八〈喫菜事魔〉條,程君未有考辨。陳垣〈摩尼教入中國考〉即引是書卷八,謂“宋人所指之喫菜事魔,是否為摩尼教,抑包含白蓮、白云在內(nèi),今不可知。然此等儒釋道以外之教,教外人每并為一談”。又謂《養(yǎng)新錄》所節(jié)引之“陸游條對狀,則確指摩尼矣”;并引《渭南文集》卷五之原狀以證之。[9]所引史料甚詳,程君他日重理是書,似可略為補入。

         

        又,卷八〈主一無適〉條,竹汀不取宋儒以“主一無適”釋“敬”字,引《文子》二例:“其〈道德篇〉云:‘一也者,無適之道也。’又下注云:‘一者之貴,無適于天下?!敝^“古書‘適’讀如‘敵’,‘敵’猶‘對’也。一為特,二為對,‘無適’者,無對也”。程君引《呂氏春秋·為欲篇》:“執(zhí)一者至貴也,至貴者無敵?!痹疲骸啊段淖印肺睦c之正合,可謂‘適’讀如‘敵’之明證?!卑矗核撋醮_。近人吳縣曹君直(元忠)有〈無適無莫解〉一文,曰:

         

        《論語·里仁篇》:“無適也,無莫也。”皇疏本《集解》言“君子之于天下,無適無莫,無所貪慕”。按:“無所貪慕”四字,何晏襲鄭注義而未知鄭之專釋“無莫”也?!夺屛摹罚骸斑m,鄭本作‘敵’;莫,鄭音‘慕’,無所貪慕也?!贬屧獞侗娊?jīng)音義》“適莫”下云:“‘適’亦‘敵’也,‘莫’猶‘慕’也

         

        “適”之訓“敵”,“莫”之訓“慕”,即本鄭注。蓋“適”、“敵”字同,“莫”、“慕”聲轉(zhuǎn),例得通訓。鄭注之義,“敵”當讀如“仇敵”之“敵”,謂偏于惡者;“慕”當讀如“貪慕”之“慕”,謂偏于愛者。故慧苑《華嚴經(jīng)音義》“無所適莫”下云:“《蜀志》諸葛亮曰:‘事以無適無莫為平。人情苦親親而疏疏,故適莫之道廢也?!w但知疏疏,即有偏于惡而若仇敵者;但知親親,即有偏于愛而若貪慕者;則無適無莫之道廢矣。(下略)[10]

         

        按:此文例證富而辨析精,故詳引于上,供程君采擇焉。

         

        要之,程君此著,體大思精,非胸羅萬卷、文理密察者不能為,可謂今日箋注中最上乘也。

         

        【注釋】

        [1] 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謂,竹汀之學,實勝戴東原(震),因東原“以肄經(jīng)為宗,不讀漢以后書”,而竹汀“學究天人,博綜羣籍,自開國以來,蔚然一代儒宗也。以漢儒擬之,在高密之下,即賈逵、服虔亦瞠乎后矣。況不及賈、服者哉!”漆永祥《漢學師承記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頁321(卷三)。

        [2] 《清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79年,影印原刊本),卷八十三〈潛研學案上〉,卷首,頁一上。

        [3] 黃曙輝、印曉峰標校 《鄭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頁906(卷五十五)。

        [4] 《清人筆記條辨》(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82(卷三)。

        [5] 參看錢穆,《論語新解》(成都:巴蜀書社,1985年),頁37。又,Simon Leys有考辨,頗可看。見Michael Nylan ed. The Analect:s: The Simon Leys Translation Interpretations (New York and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2014), pp. 69-70。

        [6] 陳寅恪即取后一說,謂“惟中國人之重實用也,故不拘泥于宗教之末節(jié),而遵守‘攻乎異端,斯害也已’之訓,任儒、佛(佛且別為諸多宗派,不可殫數(shù))、囘、蒙、藏諸教之并行,而大度寬容(tolerance),不加束縛,不事排擠,故從無有如歐洲以宗教牽入政治”。見吳學昭《吳宓與陳寅恪》(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年),頁12。

        [7] 見王式通〈吳興沈公子惇墓志銘〉,載閔爾昌《碑傳集補》,《清代碑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頁1298。

        [8] 錢穆有〈前期清儒思想之新天地〉一文,謂前期清儒,“常主解放,同情被壓迫者”,可以戴東原、錢竹汀二人為例。舉竹汀《潛研堂文集》中〈春秋論〉、〈大學論〉及〈答問二〉“思曰?!睏l為證,以見其政治見解之“平恕”。謂“宋明儒所唱,乃人生之高調(diào)”,而清儒“則對人生好唱低調(diào),乃說與天地參,以天下為一家,只在此心能寬容”。載《中國學術(shù)思想史論叢(八)(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頁2-6。

        [9] 載《陳垣史學論著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頁163-165。

        [10] 王大隆編《箋經(jīng)室遺集》(1941年鉛印本),卷四,頁三。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