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丁紀點?!吨熳訒?jié)要》出版暨校后記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17-08-11 21:23:45
        標簽:
        丁紀

        作者簡介:丁紀,原名丁元軍,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山東平度人,現(xiàn)為四川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著有《論語讀詮》(巴蜀書社2005年)《大學條解》(中華書局2012年)等。

        丁紀點?!吨熳訒?jié)要》出版暨校后記

         

           

         

        書名:《朱子書節(jié)要》

        作者:朱子原著,李退溪節(jié)要,丁紀點校

        出版社:岳麓書社

        出版時間:2017年7月

         

        【作者簡介】

         

        朱熹,字符晦,號晦庵,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婺源)。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的集大成者,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尊稱為朱子。

         

        李滉(公元1501年—1570年),字景浩,號退溪。朝鮮李朝時期朱子學的代表人物,退溪學派創(chuàng)始人,被后世尊為“儒學泰斗”“東方朱子”,其學術思想對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儒學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韓國儒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與深入探討。代表作有《圣學十圖》《朱子書節(jié)要》《四書釋義》《啟蒙傳疑》等,有《退溪全書》行世。

         

        丁紀,男,1966年出生,山東平度人,現(xiàn)為四川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儒家哲學、中國哲學史,有專著《論語讀詮》出版。


        【內容介紹】

         

        《朱子書節(jié)要》是“東方朱子”李退溪對朱熹論學書信的精華輯錄。全書編選范圍廣大,取舍得當、詳略得宜,集中展現(xiàn)了朱熹與朋友知交和門人弟子論學、答疑及辯難的過程,直探朱子學問精髓,在東亞儒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此次點校以“域外漢籍珍本叢刊”本為底本,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朱子全書》為參校本,經點校者細致對勘,反復研磨,不僅對文庫本的舛誤多有補正,且對《朱子全書》句讀訛誤多有訂正。該書是了解和研習朱熹學問思想的一手資料和入門之作。

         

        【凡例】

         

        一、全書共二十卷。每卷前原有“諸子目録”,依次介紹該卷各通信者情況,今予以保留?!爸T子目録”后,乃朱子書之正文。

         

        二、每卷卷目下各加題注一條,標明該卷與《朱子全書》卷目對應情況。

         

        三、每位通信者下有不止一書者,用“之一”、“之二”……將各書分開。卷之十九及卷之二十中三人,則用“( 一)”、“( 二)”……將各段分開。

         

        四、凡原文有所節(jié)落之處,加省略號以爲標示。

         

        五、一書標題之下及書末,乃李退溪注語,分別用楷體與仿宋體表示。題下注原有部分內容屬通信者情況介紹,與“諸子目録”重疊,徑行刪去。

         

        六、各書題,書名號內或姓字后有標名,或書名號后有日期等,皆全書本所原有,凡節(jié)要本有者,則爲保留;節(jié)要本無者,則于腳注中以“原有題注曰”注明。

         

        七、全書本偶有文中夾注,乃朱子自注者,用楷體小一號表示。

         

        八、節(jié)要本原多有圈圈點點,用爲內容之提示或著重等,本書未予保留。

         

        九、正文凡有朱子引來書語處,盡量用引號加以標明。較之全書本標點,本書多用頓號、分號、感嘆號。

         

        十、點校者之意,往往于腳注中體現(xiàn)。全書凡加腳注八百余條,多用于核定文字;惟其中四五十條分辨稍詳,亦偶涉義理。

         

        【目錄】

         

        卷之一時事出處 

        卷之二時事出處 

        卷之三汪張問答 

        卷之四呂劉問答 

        卷之五陸陳辯答 

        卷之六問答論事 

        卷之七問答 

        卷之八知舊門人問答 

        卷之九知舊門人問答

         卷之十知舊門人問答 

        卷之十一知舊門人問答 

        卷之十二知舊門人問答 

        卷之十三知舊門人問答 

        卷之十四知舊門人問答 

        卷之十五知舊門人問答 

        卷之十六知舊門人問答 

        卷之十七知舊門人問答 

        卷之十八知舊門人問答 

        卷之十九續(xù)集 

        卷之二十別集時事出處帖、講學及雜往來帖

         

         

        退溪李先生答李仲久書

        星州印《晦菴書節(jié)要》跋(黃俊良)

        定州刊《朱子書節(jié)要》跋(奇大升)

        校后記

         

        【序言】

         

        晦菴朱夫子挺亞圣之資,承河洛之統(tǒng),道巍而德尊,業(yè)廣而功崇;其發(fā)揮經傳之旨,以幸教天下后世者,既皆“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矣。夫子既沒,二王氏及余氏裒稡夫子平日所著詩文之類爲一書,名之曰《朱子大全》,總若干卷,而其中所與公卿大夫、門人知舊往還書札多至四十有八卷。然此書之行于東方,絶無而僅有,故士之得見者蓋寡。嘉靖癸卯中,我中宗大王命書館印出頒行,臣滉于是始知有是書而求得之,猶未知其爲何等書也。因病罷官,載歸溪上,得日閉門靜居而讀之,自是漸覺其言之有味、其義之無窮,而于書札也尤有所感焉。蓋就其全書而論之,如地負海涵,雖無所不有,而求之難得其要。至于書札,則各隨其人材稟之高下、學問之淺深,審證而用藥石,應物而施爐錘;或抑或揚,或導或救,或激而進之,或斥而警之;心術隱微之間無所容其纖惡,義理窮索之際獨先照于毫差;規(guī)模廣大,心法嚴密;戰(zhàn)兢臨履無時或息,懲窒遷改如恐不及;“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 。其所以勉勉循循而不已者無間于人與己,故其告人也,能使人感發(fā)而興起焉;不獨于當時及門之士爲然,雖百世之遠,茍得聞教者,無異于提耳而面命也。嗚呼,至矣!顧其篇帙浩穰,未易究觀;兼所載弟子之問,或不免有得有失。滉之愚,竊不自揆,就求其尤關于學問而切于受用者表而出之,不拘篇章,惟務得要。乃屬諸友之善書者及子侄輩分卷寫訖,凡得十四卷,爲七冊。蓋視其本書,所減者殆三之二。僭妄之罪,無所逃焉!雖然,嘗見《宋學士集》有記魯齋王先生以其所選朱子書求訂于北山何先生云,則古人曾已作此事矣。其選其訂,宜精密而可傳,然當時宋公猶嘆其不得見,況今生于海東、數(shù)百載之后,又安可蘄見于彼,而不爲之稍加損約以爲用工之地也哉?

         

        或曰:圣經賢傳,誰非實學?又今《集注》諸說,家傳而人誦者,皆至教也。子獨拳拳于夫子之書札,抑何所尚之偏而不弘耶?曰:子之言,似矣而猶未也。夫人之爲學,必有所發(fā)端興起之處,乃可因是而進也。且天下之英才不爲不多,讀圣賢之書、誦夫子之說不爲不勤,而卒無有用力于此學者,無它,未有以發(fā)其端、作其心也。今夫書札之言,其一時師友之間講明旨訣、責勉工程,非同于泛論如彼,何莫非發(fā)人意而作人心也?昔圣人之教,《詩》、《書》、《禮》、《樂》皆在,而程朱稱述,乃以《論語》爲最切于學問者,其意亦猶是也。嗚呼!《論語》一書,既足以入道矣;今人之于此,亦但務誦說而不以求道爲心者,爲利所誘奪也。此書有《論語》之旨,而無誘奪之害,然則將使學者感發(fā)興起而從事于真知實踐者,舍是書何以哉?夫子之言曰:“學者之不進,由無入處,而不知其味之可嗜;其無入處,由不肯虛心遜志、耐煩理會?!?使今之讀是書者,茍能虛心遜志、耐煩理會如夫子之訓,則自然知其入處;得其入處,然后知其味之可嗜,不啻如芻豢之悅口,而所謂大規(guī)模、嚴心法者,庶可以用力矣。由是而旁通直上,則溯伊洛而達洙泗,無往而不可,向之所云圣經賢傳,果皆爲吾之學矣,豈偏尚此一書云乎哉?

         

        滉年薄桑榆,抱病窮山,悼前時之失學,慨余韻之難理。然而區(qū)區(qū)發(fā)端,實有賴于此書,故不敢以人之指目而自隱,樂以告同志,且以俟后來于無窮云。

         

        嘉靖戊午夏四月日? ? 后學真城李滉? 謹序

         

        先生此序,成于嘉靖戊午,是時先生年五十八矣。手自凈寫,藏之巾笥,未嘗出以示人。蓋其微意,不欲以纂述自居也。后因學者求觀,《節(jié)要》則浸以流布,至有入梓以廣其傳者,乃更名《朱子書節(jié)要》,并刻目録及注解;而序則終不出焉。先生既沒,門下諸人始得見其手稿,咸謂先生輯録之意不可使無傳,遂謄刻以置卷首云。

         

        隆慶六年九月日? ? 后學高峰奇大升? 謹識



        【校后記】

         

        我于二十余年前入川,得充大學講席。時有賈教授順先者主持《退溪全集》之“今注今譯”方竣其事,而韓國方面猶以一種活頁刊物曰“退溪學研究通訊”者不斷寄來。深感彼方執(zhí)事者心意之殷勤,雖文字不通,亦常寓目。


        甲午秋季,偶開一學期“理學專題”課程,當時以朱子《延平答問》、《知言疑義》為研討之依托,亦略微整頓得《延平答問》之解說;乙未冬,聞此課已獲定為常課,乃欲更定其內容及覓一課堂用書。


        忽思向見李退溪有一《朱子書節(jié)要》,不知是否可當此用?急赴校,于資料室中遍檢前所謂“今注今譯”之八巨冊者欲覓一觀,竟不之獲,且對于所以未收入之理由亦不加任何說明。奇高峰嘗謂其師于《節(jié)要》蓋“不欲以纂述自居”(序后附識),豈此間編者亦不欲居退溪于此地位乎?當此線索一斷,一時陷入茫然。乃人前人后、網(wǎng)上網(wǎng)下,大大擾攘一番,至欲托之海外代購,或欲身赴韓國作一搜求者。


        一日,曾教授海軍來告曰:復旦學友沈娟以一韓國網(wǎng)址見示,即此《節(jié)要》之網(wǎng)書也;又承示“域外漢籍珍本文庫”亦收錄得有此書。大喜過望!即登網(wǎng)絡,又請研究生樊麗娟往學校圖書館代為檢索,而兩路皆通!先是,我往檢資料室之時,曾教授嘗陪同一行;既檢而未得,或失落之情溢于言表,為彼不忍睹見。


        故當我不斷以此事擾人之際,想曾教授亦頗費心,不知已將此求書之消息發(fā)送至何等渺遠之境地,至海上朋友亦得而聞之,而施此一援手也。感荷無已!又自思之,寶山在側,遽迷其方,途徑一失,竟至束手,此身之短智乏計,其情其態(tài)亦復可笑又可憐也!

         

        因思今日學界,窘束如我者誠不做第二人想,故其事似亦無須多為。然倘略一為之,固無益于人也,其終無益于己哉?如于初學,恐亦非全無一便之利矣。及披覽網(wǎng)書與文庫本,便則便矣,美則美矣,其終不免偶有舛誤淩亂之憾(如文庫本頁二二八上通欄錯版、頁二三五上有大段脫落等),而得一改使更趨于完善,是所當務也。


        適值寒假,遂專其力為點校一過,自十二月十四日始事,中歷年節(jié)不輟,至丙申正月二十日粗成,前后共費時三十六日。以此一慣之悠游緩散,一旦至于不暇枕席而忘饑忘倦,生平之勞心勞力,殆無過乎此月余者?;突推涿鳎噼b之乎!心血勞作,爾后雖僅得為一自觀書,暇日一翻閱,于愿誠亦足且樂矣;而所得以稍償曾、沈二友之美意者,亦惟有此而已矣。

         

        網(wǎng)絡本(韓國國學振興院Korean Studies Advancement Center主辦儒教網(wǎng)http://www.ugyo.net)書末有“上之十九年癸亥秋陶山書院刋”字樣,文庫本(《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二輯,子部第一冊,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書末則標記曰“萬歷三十九年仲秋重刊于全州府”。二本實出一系,所不同者蓋少。


        此次點校,即以文庫本作底本,而借網(wǎng)絡本極大減去錄入之苦;又以上海古籍、安徽教育兩社所出之《朱子全書》為主要對照本。此全書本自面世以來,流布極廣,學者倚重,然其瑕疵亦多。即以標點符號一端而言,亦似有以見其匆促草率之跡,尚欠精研細磨之功。蓋自世有標點符號一事,標點亦即為解釋之一手段,故自又是一大塊文章,做好做壞,端視其人之經心與否,無得茍焉忽之;不然,雖古人絕妙好文,由此竟難卒讀者或有之。


        此次之所標點,與全書本頗有異同,特附其有代表性者若干例于后,其余尚多,茲不枚舉。想全書將來必更有精善之本推出,須賴有心者共下推敲鍛造之力,故敢先貢其愚于茲也。

         

        又所謂“朱子書”者,朱子之書信也。馬湛翁謂,朱子實開書信論學之風氣。朱子之書信,于朱子著述之中為一大國,固得加以重視;而欲“節(jié)要”之,固亦無所不可。然若之何于“節(jié)要”之余既得其詳略緩急之宜,又不失其本來面目,此最須思而詳之者。退溪自謂其志,蓋欲“就求其尤關于學問而切于受用者表而出之,不拘篇章,惟務得要”(序),然當或者疑其所節(jié)入者非皆要切,其又曰粗淺處、閑酬酢,與夫在人在物而不切吾身心云云(附《答李仲久書》),則若粗淺、閑酬酢、不切身心等,得以為“要”乎?此其前語后語,似已不無矛盾,恐斯之未必能信于人也。而況之《論語》,《論語》與朱子書又不類。


        如《論語》者,可得為作一種“《論語》節(jié)要”乎?《論語》固即“《論語》節(jié)要”矣,知乎此,雖如冉子之請粟等,亦豈得以粗淺、閑酬酢等視之乎?茍必以為“《論語》節(jié)要”者得以作,則此類恐適在節(jié)去之列,不得以粗淺、閑酬酢等為存之之理由矣。(度周卿《濂溪先生年譜》后記有曰:其編《濂溪家世年表》之時,至“買平紋紗衫材、樗蒲、綾绔”段,或者疑之曰:“不太苛細否?”周卿答曰:“此固哲人細事,如食之精、膾之細,魚之餒,紺緅之飾、紅紫之服,當暑之絺绤,《鄉(xiāng)黨》皆備書之。今讀之,如生于千載之前同堂合席也,豈可忽乎?”亦以《論語》為言。所謂哲人細事,讀之如生千載前而親見之,此意卻與退溪同??蓞⒁?。)

         

        又如《答呂伯恭書》(之二十一)中“數(shù)日來蟬聲益淸,每聽之,未嘗不懷高風也”一句,南時甫謂為“歇后語”,以為取之無用,故當在所不取;而退溪答以“人所見不同,所好亦異,滉平日極愛此等處”。此等處,實亦我之平日極愛也。然若取準乎此,則涉以意去就,我以所好入之,人固得以所好之異而舍之矣,然則如“節(jié)要”之初衷者何!以意取舍,不能無偏,亦使篇節(jié)之間常不免于零碎割裂之憾。且即其所好而言,似亦未臻一貫。


        如《答呂伯恭書》此篇之后一篇(之三十六,“廬阜奇處”),朱子原有“但此數(shù)日來,不欲暑行勞人,徒夢想水石間也”之語,山水之趣、舊雨之思,此非臭味大似之又一“歇后語”乎?何故又為節(jié)去之?如聽蟬懷風、夢想水石之類,自非“尤關學問而切受用”者,然有以見朱子所以為朱子,亦有以見退溪所以為退溪,故得容之以格外之格,此似不難乎說明,固無須出之以強辭也。然則此《朱子書節(jié)要》之是否得稱完篇善本,尚在可商;惟于其服膺之拳拳,則時時感受之深,而一毫不得敢有異辭矣!

         

        乙未年中,有新聞報導曰:韓國以“儒家雕版印刷木刻板”申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項目成功,內容包括朱子《近思錄》,亦包括李退溪《朱子書節(jié)要》、《圣學十圖》等。此誠樂而聞之也!


        遙思退溪之世,大道萃于東國,而向之所謂“中國”也者,爾來反漸成遐方,一至于今,使再欲行圣人之道以居此“中國”于天下之正位者直如癡心之妄想。


        每念及此,悵恨不置!故記之如此云。


                                             丙申正月廿一  后學丁紀  謹記

         

         

        本書始以三十六日粗點一過,隨后的修改曠日持久,且屢起改不勝改之惶惑。已有識者指其《校后記》所附與全書本句讀不同者二十條,以為形人之短;我應之曰學術公器,不得相私云云。此言雖迄猶未悔兮,而已為秦人不暇自哀之慨所深中,過此凡有指目之交加而矢集,固不敢逃,亦惟凜俟而恭受之而已矣!

         

        李秋莎學友于本書之修改亦頗勞耗心力,救正紕繆不少,謹此志謝。

                                            

        十月廿七又記

         

         

        附:本書標點與全書本不同之例

         

        一、卷四,《與劉子澄》(先全書本,后此書。以下格式皆同此)

         

        “使驟而聽之者不覺其為非而真以為是,必有深謀奇計可以活國救民于萬分有一之中也?!?/p>

         

        “使驟而聽之者不覺其為非,而真以為是必有深謀奇計可以活國救民于萬分有一之中也?!?/p>

         

         

        二、卷十一,《答呂子約》之二十四

         

        “此又是一種功夫,直是要人虛心平氣,本文之下打疊,交空蕩蕩地,不要留一字先儒舊說,莫問他是何人所說,所尊所親、所憎所惡,一切莫問,而唯本文本意是求,則圣賢之指得矣?!?/p>

         

        “此又是一種功夫,直是要人虛心平氣,本文之下打疊交空蕩蕩地不要留一字,先儒舊說莫問他是何人所說,所尊所親、所憎所惡一切莫問,而唯本文本意是求,則圣賢之指得矣。”

         

        三、《答呂子約》之二十一

         

        “訓導后生,若說得是,當極有可自警省處?!?/p>

         

        “訓導后生,若說得是當,極有可自警省處?!?/p>

         

        四、《答呂子約》之二十六

         

        “卻將冊子上所說來合看,還是如此否?!?/p>

         

        “卻將冊子上所說來合,看還是如此否?!?/p>

         

        五、《答呂子約》之三十一

         

        “此如小兒迷藏之戲,你東邊來,我即西邊去閃你,西邊來,我又東邊去避?!?/p>

         

        “此如小兒迷藏之戲,你東邊來,我即西邊去閃;你西邊來,我又東邊去避。”

         

        六、卷十三,《答吳伯豐》之九

         

        “義理無窮,盡看盡有恨,此衰年來日無幾,不能卒究其業(yè)。”

         

        “義理無窮,盡看盡有,恨此衰年來日無幾,不能卒究其業(yè)?!?/p>

         

        七、卷十三,《答劉季章》之五

         

        “近來福州得黃直卿、南康得李敬子說,誘得后生多有知趣鄕者。雖未見得乆逺如何,然便覺得此個氣脈未至斷絕,將來萬一有可望者,卻是近上一種老成朋友,若得回頭,便可倚賴。乃復安于舊習,不肯放下,深可嘆惜耳?!?/p>

         

        “近來福州得黃直卿、南康得李敬子說誘得后生多有知趣鄕者,雖未見得乆逺如何,然便覺得此個氣脈未至斷絕,將來萬一有可望者。卻是近上一種老成朋友,若得回頭,便可倚賴;乃復安于舊習、不肯放下,深可嘆惜耳!”

         

        八、卷十三,《答劉季章》之十

         

        “理無不具一,事必有兩途?!?/p>

         

        “理無不具,一事必有兩途?!?/p>

         

        九、卷十四,《答路德章》之二

         

        “今人無疑而飾問以資談聽者固不足道,然遂懲此而不問,則未知其果已洞然而無疑耶,抑有疑而恥自同于飾問,遂隱默以自愚,將未至乎有疑而不能問,遂發(fā)其憤悶、肆其忌克而托于不問以自欺也?若已洞然而無疑,則善矣,然非上智之資不能及。若不幸而仿佛于后兩者之所謂,則吾恐其深有妨于進學而大有害于養(yǎng)心也。”

        “今人無疑而飾問以資談聽者固不足道,然遂懲此而不問,則未知其果已洞然而無疑耶?抑有疑,而恥自同于飾問,遂隱默以自愚?將未至乎有疑而不能問,遂發(fā)其憤悶、肆其忌克而托于不問以自欺也?若已洞然而無疑,則善矣,然非上智之資不能及;若不幸而仿佛于后兩者之所謂,則吾恐其深有妨于進學而大有害于養(yǎng)心也?!?/p>

         

        十、卷十四,《答包詳?shù)馈分?/strong>

         

        “是則必平正,緣不是,故有險耳。”

         

        “是則必平;正緣不是,故有險耳。”

         

        (蓋前文適以論平與險也。又,卷十九《與田侍郎》:“大率天下只有一是一非,是者須還他是,非者須還他非,方是自然之平;若不分邪正、不別是非,而但欲其平,決無可平之理!”語意相同,亦只曰“平”,不曰“平正”??蓞⒁姟#?/p>

         

        十一、卷十六,《答顏子壽》

         

        “君子行身自有法義,固不求于茍異,亦不期于必同?!?/p>

        “君子行身自有法,義固不求于茍異,亦不期于必同?!?/p>

         

        十二、卷十六,《答陳衛(wèi)道》

         

        “雖毫厘絲忽間不容略有差舛,才是用處;有差,便是見得不實,非如釋氏見處行處打成兩截也?!?/p>

         

        “雖毫厘絲忽間不容略有差舛,才是用處有差,便是見得不實,非如釋氏見處、行處打成兩截也?!?/p>

         

        十三、卷十七,《答林德久》之三

         

        “是于發(fā)處教人識取,不是本體中元來有此,如何用處發(fā)得此物出來,但本體無著莫處,故只可于用處看便省力耳?!?/p>

         

        “是于發(fā)處教人識取:不是本體中元來有此,如何用處發(fā)得此物出來?但本體無著莫處,故只可于用處看,便省力耳?!?/p>

         

        十四、卷十七,《答曾景建》之二

         

        “異端之蔽,自是己分上差卻,入路欠卻功夫?!?/p>

         

        “異端之蔽,自是己分上差卻入路、欠卻功夫。”

         

        十五、卷十七,《答王晉輔》之二

         

        “此等議論不須置意,中亦不須容易與之辯論?!?/p>

         

        “此等議論,不須置意中,亦不須容易與之辯論?!?/p>

         

        十六、卷十七,《答傅誠子》

         

        “只平平地讀書玩味,其意理會未得處,且記著,時時拈起看,恐乆之須有得力處。若只如此,枉費心力,不濟事也?!?/p>

         

        “只平平地讀書、玩味其意,理會未得處且記著,時時拈起看,恐乆之須有得力處;若只如此枉費心力,不濟事也!”

         

        十七、續(xù)集,《答黃直卿》之四十八

         

        “先所委官見其案牘駭異,不敢下筆……老朽寧復計?此一聽諸天而已?!?/p>

         

        “先所委官見其案牘,駭異不敢下筆……老朽寧復計此?一聽諸天而已!”

         

        (此書,別集卷二重出,而全書本前后斷句自非一致。可參見。)

         

        節(jié)要本之外,全書本標點誤處尚多,亦姑舉數(shù)例:

         

        一、全書本卷五十《答鄭仲禮》之一,為節(jié)要本卷之十二《答鄭仲禮》之一所節(jié)去者:

         

         

        全書本:“熹蓋嘗以康節(jié)之言求之,而得其卦畫之次第,方知圣人只是見得陰陽自然生生之象,而摹寫之初,未嘗有意安排也?!?/p>

         

        當作:“熹蓋嘗以康節(jié)之言求之,而得其卦畫之次第,方知圣人只是見得陰陽自然生生之象而摹寫之,初未嘗有意安排也。”

         

        (如,《語類》卷二,條五九有曰:“古之鐘律紐算,寸分毫厘絲忽皆有定法、如合符契,皆自然而然,莫知所起。古之圣人,其思之如是之巧,然皆非私意撰為之也?!闭Z義相通,可參見。)

         

        二、全書本卷六十《答曾無疑》之二,為節(jié)要本卷之十七《答曾無疑》之二所節(jié)去者:

         

        全書本:“凡此所云,竊恐非獨熹之愚有所不解意者,足下之心,亦未必能別其孰為同異而孰為是非也?!?/p>

         

        當作:“凡此所云,竊恐非獨熹之愚有所不解,意者足下之心亦未必能別其孰為同異而孰為是非也?!?/p>

         

        三、全書本卷六十二《答張元德》之四,為節(jié)要本卷之十七《答張元德》之四所節(jié)去者:

         

        全書本:“所說《易傳》極有難記當處。蓋經之文意,本自寬平,今傳卻太詳密,便非本意,所以只舉經文,則傳之所言提挈不起,貫穿不來,須是于《易》之外別作一意思讀之方得,其極尋常。每欲將緊要處逐項抄出,別寫為一書,而未暇?!?/p>

         

        當作:“所說‘《易傳》極有難記當處’,蓋經之文意本自寬平,今傳卻太詳密,便非本意,所以只舉經文,則傳之所言提挈不起、貫穿不來;須是于《易》之外別作一意思讀之,方得其極。尋常每欲將緊要處逐項抄出、別寫為一書而未暇?!?/p>

         

        (“《易傳》極有難記當處”乃張元德來書中語?!皩憽弊?,據(jù)全書本注曰原脫,乃依浙本補。然不補實通。)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