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段重陽】荀子心性論辨原

        欄目:學(xué)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shí)間:2017-11-30 22:30:46
        標(biāo)簽:心性論、荀子
        段重陽

        作者簡介:段重陽,男,西元一九九三年生,華東師范大學(xué)中國哲學(xué)專業(yè)博士,山東大學(xué)博士后,現(xiàn)為中山大學(xué)哲學(xué)系(珠海)副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主要研究方向?yàn)樗蚊骼韺W(xué)與現(xiàn)代新儒學(xué),著有《體用論的形而上學(xué)闡明》《致良知與道德人格的生成》等。

        荀子心性論辨原

        作者:段重陽(山東大學(xué)儒學(xué)高等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楊朝明主編《孔子學(xué)刊》第八輯,青島出版社2017年11月版

        時(shí)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月十三日辛酉

                  耶穌2017年11月30日


         摘要:荀子言性雖以生之自然為旨,然而生之自然卻在荀子這里表現(xiàn)為三種形式:其一,目之明、耳之聽的基本生理能力;其二,寒而欲暖、飢而欲食的「生而有欲」之生理欲望;其三,此種欲望不可控制之趨向于爭斗亂法?!缎詯骸菲獙⒑髢烧叽虿w一,并將第一種納入其論證的核心論據(jù),故而內(nèi)部有不協(xié)調(diào)且與其余諸篇有抵牾之處。在以生之自然言性的基礎(chǔ)上,荀子認(rèn)為禮之可能在于人之偽,而偽之可能在于心能夠「兼知」且「壹」,故而禮義起于人心。心與性在荀子這里基本作為對立之力量出現(xiàn),表現(xiàn)出與孟子一系的心性論極大的不同之處。

         

        關(guān)鍵詞:荀子  性惡論 化性起偽 虛壹而靜

          

        經(jīng)過百余年的沈寂與零落之后,當(dāng)代大陸儒學(xué)進(jìn)入逐漸復(fù)蘇的新時(shí)期,并面臨著如何重建的重要關(guān)口。在一些學(xué)者看來,荀子能夠提供一種不同于孟子的思想資源,對大陸儒學(xué)的新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比如梁濤教授就表示:「舊的四書(《論語》《大學(xué)》《中庸》《孟子》)過分偏重心性之學(xué),對儒家傳統(tǒng)未能全面把握,特別是現(xiàn)在,儒家政治哲學(xué)或外王之學(xué)與心性之學(xué)如何統(tǒng)一,是當(dāng)代哲學(xué)面臨的重大問題。在這個(gè)背景下,提出重新審視荀子,讓荀子在當(dāng)代儒學(xué)理論重構(gòu)中發(fā)揮積極作用,具有重大理論意義?!筟1]在他看來,荀子不同于以四書為代表的宋明儒學(xué)就在于其偏重禮樂刑政之外王秩序,而強(qiáng)調(diào)「外王」則是以「政治儒學(xué)」為特色的大陸新儒家所標(biāo)榜的。這種提法的前設(shè)就在于,相比禮樂刑政,心性學(xué)說在荀子思想中是等而下之的,或者說,荀子的心性學(xué)說與孟子相比是不足的。特別是在宋明儒學(xué)的時(shí)代(以及接續(xù)其講下去的港臺(tái)新儒學(xué)那里),荀子心性說由于其講「性惡」便被黜落:「荀子極偏駁,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筟2]今年來雖有學(xué)者指出荀子不言性惡,但與孟子言性善卻相去甚遠(yuǎn)。我們必須注意到,荀子與孟子是在不同意義上使用「性」這一概念,因而性善與性惡不是簡單的對立關(guān)系。此外,與對性的貶低相比,荀子對「心」有著格外的關(guān)注,將之視為與「性」相對立的人的整全生命中的另外一股向上之力量,并提出「禮」從「心」而來。[3]于是,荀子不同于孟子一系的心性學(xué)說需要我們深入探索,以期在孟子和宋明儒學(xué)之外看到另一種心性論之可能,這種可能并非一種「不足」。因而,當(dāng)我們看到荀子的外王學(xué)說對當(dāng)代儒學(xué)發(fā)展的重大意義時(shí),重新思考荀子的心性學(xué)說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

         

         

        對于《荀子·性惡》一篇,已經(jīng)有學(xué)者指出,它與荀子其他篇章有不合之處,故應(yīng)屬于荀子后學(xué)所作;[4]也有學(xué)者提出,「性惡」只與「已發(fā)」有關(guān),人性本身有「性質(zhì)美」。[5]故而,需要對《性惡》篇進(jìn)行嚴(yán)格分析。在此過程中,我們盡量懸置一切理論前設(shè),面向文本本身:一方面,分析《性惡》篇本身的論證邏輯與整篇結(jié)構(gòu);另一方面,觀察其余篇章與《性惡》篇是否有抵牾之處。

         

        《性惡》篇開頭便道「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楊倞以「偽」為「矯」之意,郝懿行與王先謙都否認(rèn)此種說法,認(rèn)為「偽」即「作為」。[6]若通觀《荀子》全書,郝、王之說為是,但以《性惡》一篇觀之,則楊說可能更為恰當(dāng)?!缸鳛椤挂徽Z更顯中性,而「矯」則略含貶義,與「性惡」之旨相符。后文有明證:「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xiǎn)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性情而導(dǎo)之。始皆出于治,合于道也?!筟7]為什么需要矯正人之性情呢?「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矣」;「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如果人順從其性情而自然發(fā)展,就會(huì)產(chǎn)生爭奪和暴力。因而,需要圣王之法度對其進(jìn)行截?cái)嘀C正。在這里,性情作為向下之力量與禮義法度相對,「偽」作為貶義之「矯」順理成章。但「偽」在其余篇章中恐怕不能作「矯」解,性情與禮儀法度也并非對立之關(guān)系?!抖Y論》篇有載:

         

        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以起也。故禮者養(yǎng)也。[8]

        孰知夫禮義文理之所以養(yǎng)情也![9]

        故人一之于禮義,則兩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則兩喪之矣。[10]

         

        此處關(guān)鍵在于「禮者養(yǎng)也」,這與《性惡》篇之?dāng)⑹鲇兴町?。「人生而有欲」與「生而有好利」一致,所導(dǎo)致的結(jié)果「爭則亂」與「辭讓亡」亦大略相同,但是,其中存在細(xì)微而重大的差別。在《性惡》篇,「辭讓亡」在于「順是」,即「從人之性,順人之情」,此處完全對人之性情作了悲觀化的理解。有學(xué)者指出,「性惡」的關(guān)鍵在于「順是」,若不「順是」,則不得言性惡。但是,如《性惡》篇所說,「不可學(xué)、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聽」,人之實(shí)際生存大部分就是性之「順是」,若不「順是」,則人無法生存。因而,「順是」乃不得不之生存必然,不可以理論假設(shè)而否認(rèn)之。與《性惡》篇相對,《禮論》篇?jiǎng)t說「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疙樖恰乖谶@里變成了「無度量分界」,即是說,《禮論》篇承認(rèn)「順是」(「欲」、「求」)之正當(dāng)性,「爭則亂、亂則窮」不在于「性」本身。此外,更為重要的是,「無度量分界」的后果是「窮」,楊倞注「窮」為「計(jì)無所出也」,其義雖模糊但據(jù)后文推斷,即人之欲不能夠得到滿足之意。[11]禮義的目的在于「養(yǎng)人之欲」,使得「物」「欲」相稱,「禮義」「性情」兩得。故而,「禮者養(yǎng)也」承認(rèn)人性之正當(dāng)并以此為立論根基,「禮」與「性」并非相對立之關(guān)系,與《性惡》篇所言不同,此處禮義之「為」并非「矯飾」之義。《禮論》篇有「禮者,稱情而立文」、「凡禮,始乎梲,成乎文,終乎悅校。故至備,情文俱盡;其次,情文代勝;其下復(fù)情以歸大一也」 [12]之言,皆可證此「禮」與「性情」非對立之關(guān)系。

         

        《禮論》篇中人性并非必然地趨向于惡之產(chǎn)生,「矯飾」自然不恰當(dāng)。但《性惡》篇卻以此為必然?!附袢酥?,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必失而喪之?!筟13]于是,禮義乃「反于性而悖于情」。在此,充滿了對「性」的不信任感,認(rèn)為一切爭斗亂法之事皆出于「性」之必然,「性惡」在此基礎(chǔ)上得以成立。盡管如此,「生而離其樸」仍然有先在之「樸」。人生之性必然離其「樸」,意味著人性本身有其質(zhì)樸在?!墩菲孕詾椤干匀徽摺埂ⅰ感訹生]之和所生,精合感應(yīng),不事而自然謂之性」[14],前引《性惡》篇也以「不學(xué)而自然」言性。除《性惡》篇外,其余諸篇并未直接言性惡,故而「不事而自然」與「惡」之間仍舊存在差距,《性惡》篇?jiǎng)t抹除這種差距,以惡言性。但這種抹除在荀子思想中有著難以彌合的矛盾,這不僅在于《性惡》一篇與其余諸篇有矛盾之處,也在于《性惡》一篇前后敘述的矛盾之處。與其余諸篇的矛盾前文已述,《性惡》篇內(nèi)有兩處疑問。其一,荀子以目之明、耳之聰言性,倘若荀子不是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的信奉者的話,那么,此處目明耳聰之性則不可言惡。目明耳聰與目好色、耳好音之欲并不能等同,何況荀子并未以好色好音之欲來言性。此處可以看出,不可以惡言之的作為生理能力之性仍舊在《性惡》篇中存在,并且以核心論證的角色出現(xiàn)。其二,《性惡》篇言「所謂性善者,不離其樸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使夫資樸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故曰目明而耳聰也?!筟15]此處仍舊以目明耳聰為喻,性善只有如同目明耳聰般「必然」才可成立,所以,依前文,性之「樸」、「資」不可言「美」、「利」。但是,《性惡》篇尾卻說「夫人雖有性質(zhì)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 「質(zhì)」「樸」「資」所言相同,前文不可言美,后文直言其美,此其文字之相悖。前文大言性惡,此處突言性質(zhì)美,此其邏輯之相悖。故而,此處矛盾顯然。究其原因,乃是《性惡》篇專為攻擊孟子而來,一時(shí)間理論難以周圓。

         

        荀子言性雖以「生之自然」為旨,然而「生之自然」卻在荀子這里表現(xiàn)為三種形式:其一,目之明、耳之聽的基本生理能力;其二,寒而欲暖、飢而欲食的「生而有欲」之生理欲望;其三,此種欲望不可控制之趨向于爭斗亂法?!缎詯骸菲獙⒑髢烧叽虿w一,并將第一種納入其論證的核心論據(jù),故而內(nèi)部有不協(xié)調(diào)且與其余諸篇有抵牾之處。因而,荀子言性惡只得在第三種形式中成立,而這卻面臨《荀子》文本內(nèi)部的矛盾。無論性惡說是荀子晚年定論抑或荀子后學(xué)所作,其理論本身的自洽性是值得懷疑的。當(dāng)然,需要澄清的是,這種矛盾僅僅是因?yàn)閷Α感浴怪f明與其他篇章有所偏差,但其整體思想不出荀子大旨。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對「性」之偏向于不信任的說明以反向的方式突出了荀子思想中關(guān)于「禮」和「圣人(君子)」的部分。

         

         

        在強(qiáng)調(diào)人生之自然欲望不可控制地趨向于惡從而需要禮法治之的時(shí)候,《性惡》篇轉(zhuǎn)向討論禮法的起源問題。

         

        問者曰:「人之性惡,則禮義惡生?」應(yīng)之曰:「凡禮義者,是生于圣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圣人積思慮,習(xí)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16]

         

        《性惡》篇明顯區(qū)分了性與偽,并不斷強(qiáng)調(diào)禮義生于偽而非性。盡管如此,很多學(xué)者在探討荀子性惡論時(shí),都會(huì)質(zhì)疑性惡何以產(chǎn)生禮法,比如蔡元培說到:「然圣人亦人耳,其性亦惡耳,何以能萌孽至善之意識,而據(jù)之以為禮?」[17]這是對「性」之概念作了過度引申和理解。也就是說,質(zhì)疑的前提在于人性意味著人之整全生命,也即,按照某種先在的哲學(xué)觀點(diǎn),「性」是人之區(qū)別于動(dòng)物的本質(zhì),「禮」同樣是人之區(qū)別于動(dòng)物之處,故而「禮」是作為本質(zhì)的「性」之「現(xiàn)象」。先秦儒家不論是孔子抑或孟、荀都有言及人禽之別,但將此「別」理解為某種存在者本質(zhì)之差異,仍舊落入了希臘式的后物理學(xué)之形而上學(xué)(meta-physics)之中。荀子言人禽之別,并非落腳于「性」:

         

        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qiáng),強(qiáng)則勝物,故宮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時(shí),裁萬物,兼利天下,無它故焉,得之分義也。[18]

         

        人有氣、生(「生之自然謂性」)、知、義,但唯有此義使得人區(qū)別于其余物類。人之能群也不在于「性」(即「生」)而在于「義」,由「義」才有「分」。故而,「性」在這里不承擔(dān)人區(qū)別于人與其余物類的功能。并且,在孟子那里,「性」也并非完全意味著人區(qū)別于動(dòng)物之處: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知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孟子·盡心下》)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離婁下》)

         

        孟子區(qū)分了口目而鼻四肢與仁義禮知(智),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將「性」脫離「生之自然」的傾向?!缚谀慷撬闹古c「仁義禮知」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性」「命」合一,「天命之謂性」亦可在此意義上得以理解。孟子區(qū)分二者,以前者為命后者為性,并以仁義之性為人之異于禽獸者,但此種區(qū)分并不徹底,「口目而鼻四肢」仍然有「性」,「仁義禮知」仍然有「命」。因而,「性」并非完全承擔(dān)了人區(qū)別于禽獸之功能,而是有待工夫以成之。從這里反觀荀子,我們會(huì)看到二者的相似處。荀子論性當(dāng)屬「口目而鼻四肢」,在此,孟子與荀子都不認(rèn)為這屬于人之異于禽獸者,也即不屬于禮義。只不過,荀子以此為「性」而禮義不得謂「性」,孟子卻以此為「命」而不得謂「性」。其概念不同但所指為一,也即孟子「性善」之「性」與荀子「性惡」之「性」概念所指不同。以此觀之,《性惡》篇針對孟子所發(fā)之言的確是誤讀了孟子性善論,二者所言并非一事,更進(jìn)一步,二者對「口目耳鼻四肢」不得言「善」完全一致,這也體現(xiàn)儒家基本立場之相同。當(dāng)我們依據(jù)孟子及受其影響的宋明理學(xué)所言之「仁義禮智」之「性」來理解「性」之概念,并依據(jù)在孟子那里「性」所代表的人禽之別從而將「性」理解為人之「本質(zhì)」,「性惡說」也就變得「匪夷所思」,「性惡何以產(chǎn)生禮法」之類問題也就產(chǎn)生了。

         

        那么,將禮法與性之關(guān)系排除后,圣人之「偽」與「積思慮」何以可能?此問題之回答分為兩步:首先,圣人之為圣人憑借什么?此種憑借是否有著廣泛性從而凡人皆可為圣人故而凡人皆可起禮義?其次,「偽」憑借什么得以可能,此種憑借是否具有廣泛性以及此種憑借是內(nèi)在抑或外在?這兩個(gè)問題的回答都指向了「心」?!盾髯印ば詯骸菲d:

         

        故圣人之所以同于眾,其不異于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19]

         

        凡禹之所以為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也。然則仁義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zhì),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

         

        今使涂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質(zhì),可以能之具,本夫仁義法正之可知可能之理,可能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

         

        故涂之人可以為禹,則然;涂之人能為禹,則未必然也。雖不能為禹,無害可以為禹。[20]

         

        圣人之為圣人在于「偽」,此「偽」具體為「仁義法正」?!溉柿x法正」乃屬可知,此可知不僅僅是相對于圣人之可知,而是對所有人皆為可知?!阜惨灾?,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筟21]能知屬于人之性,故人皆可知「仁義法正」而為圣人,不為圣人者實(shí)自己不為而非不能為,故此種憑借具有廣泛性。但是,這樣一來,豈不是說「仁義法正」出于「性」?實(shí)則不然。上條引文之后有言「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無所疑止之,則沒世窮年不能徧也?!筟22]「疑」,俞樾訓(xùn)為「定」,與「止」同義,此處言「知」當(dāng)止于圣人之「是」,《大學(xué)》所言「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亦可反證此言?!感浴闺m可知,但卻無所止,故「性知」若不分是非則為「妄人」,而若分是非,則為「心知」而非「性知」。圣人之知仁義法正乃心知而非性知,也即「偽」。何以如此?「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dòng)謂之偽」,[23]「圣人積思慮,習(xí)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性之好惡為情,而若定于是非則需要有所選擇,此種選擇出于心而非性,是非之選擇便是「偽」,故「偽」從「心」而來。圣人積「偽」而成禮義,而「偽」之可能在于心,當(dāng)然,此種憑借在于人之內(nèi)而非外。因此,圣人之「偽」與「積思慮」在于其「心」而非「性」,圣人之為圣人也在于其「心」而非「性」。凡人因其性之知而有成圣人之可能,而其成圣則依賴于心對性之情之擇(偽)。心與性雖密切勾連,但其職責(zé)卻有對立之處。圣人依據(jù)心而起禮義,凡人依據(jù)禮義而通過心擇其性情之是非,于是,心與禮義何者在先?與此相關(guān),心何以成偽?

         

         

        《荀子·禮論》篇載: 

         

        禮者,人道之極也。然而不法禮,不足禮,謂之無方之民;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禮之中焉能思索,謂之能慮;禮之中焉能勿易,謂之能固。能慮、能固,加好者焉,斯圣人矣。[24]

         

        荀子在這里區(qū)分了兩者,一為「法禮足禮」,一為「能慮能固加好」,前者只得稱為「有方之士」而不得謂之「圣人」?!阜ǘY足禮」只是依據(jù)禮義而行,在禮法完善的社會(huì)此種行為無可指責(zé)。雖然孟子有「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之抨,但孟荀理路不一,不可強(qiáng)求一致。但若考慮兩種情況,則「法禮足禮」變成問題:其一,上古禮法未起之時(shí);其二,「當(dāng)今」禮崩樂壞之世。前者在思想家那里只能成為一種虛構(gòu)之重建?!抖Y論》篇開頭便是言及這種「虛構(gòu)」之起源,所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缎詯骸菲嘌浴腹适ト嘶远饌?,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筟25]故而在先圣那里,禮義未起之時(shí),心之偽亦能運(yùn)作而制法度,此即心先于禮。當(dāng)禮義并起之后,只有于禮之中能「慮、固、好」者方可謂圣人?!笐]、固、好」皆為心之功能,所以圣人從心而不從禮。因此,凡人之不能為圣人,除了不能依禮義而行外,更為重要的是其「心」有患: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治則復(fù)經(jīng),兩疑則惑矣。天下無二道,圣人無兩心。[26]

        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shù)之公患也。[27]

         

        萬物皆相互為蔽,故而心術(shù)之患在于「蔽」。圣人就在于無蔽,「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學(xué)亂術(shù),足以為先王者也?!箺顐娮ⅰ竵y」為「雜」,即雜多之意,郝懿行以「亂」為「治」,言其治天下學(xué)術(shù)。孔子之所以能學(xué)天下之術(shù)且不被其所蔽,就在于「兼陳萬物而中縣[懸]衡焉」。[28]何以如此?在于「知道」。

         

        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壹而靜。作之,則將須道者之虛則人,將事道者之壹則盡,盡將思道者靜則察。知道察,知道行,體道者也。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夫惡有蔽矣哉![29]

         

        心之知道在于「虛壹而靜」,「虛壹而靜」則參稽萬物而無蔽。此處關(guān)鍵在于「壹」。前文所引「圣人無兩心」,后又言「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恐有「一心」則「蔽」之病,故須澄清「兩心」與「壹」之區(qū)別?!竷尚摹梗拔臑椤竷梢伞?,楊倞謂其不知一于正道,俞樾說「兩」指「兩政」之兩,謂與天下正道相匹敵者。故而,「兩心」言其心不能一于道,不能一于道則有所蔽。而「壹」則無此蔽:

         

        心未嘗不滿[兩]也,然而有所謂壹?!纳兄挟?;異也者,同時(shí)兼知之;同時(shí)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30]

         

        心從根本上有「兼知」之能力,而「兼知」不同于「兩心」就在于「兼知」能「壹」?!敢肌箘t不以非道害正道,即同時(shí)兼于非道(如好書、好稼等)但其心仍一于正道。此處之區(qū)別在于精于物還是精于道:「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于道,而以贊稽物?!筟31]「兼物物」者,不以物物害其壹于道,也即孔子「君子不器」之旨。荀子秉承孔子之旨,將此「不器」之能力歸結(jié)于「心」,「心」之兼知也就表明其能夠「偽」。如前所說,「偽」之意思是「作為」,即轉(zhuǎn)化之意,所謂「化性而起偽」。性乃是人之生理欲望,此欲望之發(fā)作的同時(shí)有心「知」之,并且,此心知其性之動(dòng)時(shí)也兼知「正道」。于是,心才能夠依據(jù)「正道」來「擇」其性之發(fā)動(dòng)與否(即知其是非)。故而,禮之可能在于偽,偽之可能在于心從根本上能夠「虛壹而靜」。張祥龍教授將作為「偽」之可能性的「兼知」稱之心的「邊緣視野」,由此能夠改變?nèi)说脑夹郧?。[32]因而,荀子心論以此為最大特色,也是不同于孟子一系之處。

         

        概而言之,荀子性論基本以性為天生自然之欲望,其有趨向于爭斗亂法之可能。而心論則以心為化性起偽而制禮義之關(guān)鍵,其可能就在于心之「兼知」。倘若以整體生命視之,人之生命最初有著各種欲望,但吾人能知此欲望之可否而為之?dāng)?,遂有禮義之生。然而知欲望之可否而斷之可謂心之「?!?,不得謂之「微」:

         

        處一危之,其榮滿側(cè);養(yǎng)一之微,榮矣而未知。故道經(jīng)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刮N⒅畮?,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33]

         

        辟耳目之欲,遠(yuǎn)蚊虻之聲,可謂危矣;未可謂微也。夫微者,至人也。至人也,何忍!何強(qiáng)!何危!故濁明外景,清明內(nèi)景,圣人縱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夫何強(qiáng)!何忍!何危!故仁者之行道也,無為也;圣人之行道也,無強(qiáng)也。仁者之思也恭,圣者之思也樂。此治心之道也。[34]

         

        王念孫注「危之」為「懼蔽于欲而慮危矣」,也即《中庸》「戒懼恐懼」之旨?!肝ⅰ?,據(jù)楊倞注并后文意,即「無形」、「未萌」之意,「處心之危有形,故其榮滿側(cè)可知也,養(yǎng)心之微無形,故雖榮而未知」,也即《中庸》「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之旨?!钢煞穸鴶嘀挂布础副俣恐h(yuǎn)蚊虻之聲」,這仍舊未到至(圣)人之境。圣人雖縱其欲但不違禮,其所發(fā)之情不必心之勉強(qiáng)擇之便符合仁義,其中充滿思之樂而無半分「矯飾」之強(qiáng)制,「化性起偽」到此境界方可謂成功。這也就是孔子所言「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與「吾與點(diǎn)也」之意,是孔門宗旨所在,荀子未嘗失之。在此,性、情、心打并歸一而圓融為人「鳶飛魚躍」之整體生命。以此觀之,《性惡》篇所指「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必失而喪之」,即人性必然地趨向于惡,乃與孔門宗旨捍格不入,也與荀子心微之意不符。

         

         


        注釋:

         

        [1] 「學(xué)者熱議將《荀子》列入儒家第十四經(jīng)」,《中華讀書報(bào)》2016年2月3日01版 。

        [2]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十九《伊川先生語五》,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月,第1冊,第262頁。

        [3] 梁濤教授將此概括為「性惡心善」說。參見梁濤:《荀子人性論辨正——論荀子的性惡、心善說》,《哲學(xué)研究》2015年第5期。

        [4] 顏世安:《荀子人性觀非「性惡」說辨》,《歷史研究》2013年第6期。      

        [5] 曾振宇:《「性質(zhì)美」:荀子人性論辯誣》,《中國文化研究》2015年第1期。

        [6]  [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4月,第513頁。

        [7] 《荀子集解》,第514頁。

        [8] 《荀子集解》,第409頁。

        [9] 《荀子集解》,第412頁。

        [10] 《荀子集解》,第413頁。

        [11] 《荀子集解》,第409頁。

        [12] 《荀子集解》,第419頁。

        [13] 《荀子集解》,第515頁。

        [14] 《荀子集解》,第487頁。

        [15] 《荀子集解》,第516頁。

        [16] 《荀子集解》,第516頁以下。

        [17] 蔡元培:《中國倫理學(xué)史》,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年12月,第19、20頁。

        [18] 《荀子集解》,第194頁。

        [19] 《荀子集解》,第518頁。

        [20] 《荀子集解》,第523頁。

        [21] 《荀子集解》,第480頁。

        [22] 《荀子集解》,第480頁。

        [23] 《荀子集解》,第487頁。

        [24] 《荀子集解》,第421頁。

        [25] 《荀子集解》,第517頁。

        [26] 《荀子集解》,第456頁。

        [27] 《荀子集解》,第458頁。

        [28] 《荀子集解》,第465頁。

        [29] 《荀子集解》,第468頁。

        [30] 《荀子集解》,第467頁。

        [31] 《荀子集解》,第472頁。

        [32] 張祥龍:《先秦儒家哲學(xué)九講:從〈春秋〉到荀子》,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1月,第287頁。

        [33] 《荀子集解》,第472頁。

        [34] 《荀子集解》,第476頁。


        責(zé)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