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虞萬里作者簡介:虞萬里,男,西元一九五六年生,浙江紹興人。現(xiàn)任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講席教授,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兼任《經(jīng)學文獻研究集刊》主編。著有《榆枋齋學術論集》《榆枋齋學林》《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中國古代姓氏與避諱起源》《文本視野下的詩經(jīng)學》等。 |
周公之象胥 《尚書》之解人 ——讀程元敏《尚書周誥十三篇義證》
作者:虞萬里
來源:“燕園禮學”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正月十八日甲申
??????????耶穌2020年2月11日
尚書周誥十三篇義證
近世穎悟如王靜安(1877?1927)先生,自言于《尚書》所不能解者十之五,以至學生楊筠如既已「博采諸家」、「時出己見」(王靜安〈序〉語〉)而撰《尚書覈詁》,猶云可通者僅十之四五。乃師云不解者五,弟子即使已專攻深研,猶不敢踰越而謙言四五,亦足見前輩宅心誠實敦厚也。王氏師棣所不能解者何所指?未嘗有說。昔韓昌黎(768?824)云:「周〈誥〉殷〈盤〉,佶屈聱牙?!辜皡螙|萊(1137?1181)說《書》,亦先解〈周誥〉而后釋虞、夏、商書,楊簡(1141?1226)又作《五誥解》,專釋〈康誥〉以下五篇也。近年復有曾榮汾《康誥研究》、杜勇《尚書周初八誥研究》,所以萃精力于此,皆與〈誥〉文佶屈聱牙與史實紛亂有關。殷〈盤〉周〈誥〉所以難解,厥因有二:一與其用當時口語有莫大關系,夫文言之所以能穿透時空,使千百載之下,仍能與作者聲氣相應者,以文字有本義與引申義可循也,而口語則受制于時空,時過境遷,即成難解之語。二則殷、周之際文獻大多亡佚,后世追述又多歧出,片言只語,難以彌縫難解之文辭。
五四以后,經(jīng)學解構,盡管此后接續(xù)傳統(tǒng)、普及經(jīng)典之風此起彼伏,出版大量譯注、選注和研究之作,然譯注、選注之作,大多在普及層面,其訓釋語詞文字,多因仍前人訓詁,求其通順而已,少有發(fā)明以達精準之解說;而研究專著,又多偏重「史學」與「文獻」層面,先秦經(jīng)典之《尚書》自不例外?!渡袝分g注、選注至今無慮數(shù)十種,而各種研究專著,或究心于辨?zhèn)?,繼續(xù)其真?zhèn)巫h題;或著重于文獻梳理,匯集《尚書》問題,整合諸家學說觀點;或描述其語法,作純語言研究;或結合出土銅器、簡牘,就某詞某句作考釋印證;而更多是就宋、元、明、清某一《尚書》專著作一番檢討,總結其優(yōu)劣,此偏向于《尚書》學「史」之范圍。其中固不乏精粹可觀者,然能兼顧多種途徑,對《尚書》作較爲全面研究者,置之座右之程元敏先生《尚書周誥十三篇義證》(下簡稱《義證》),即其一焉。
程元敏先生
《尚書?周書》二十篇,其中〈文侯之命〉非周初之文,〈費誓〉、〈秦誓〉時代亦晚,且作者先已有《尚書周書牧誓洪范金縢呂刑篇義證》行世,所余自〈大誥〉以后至〈康王之誥〉十三篇,即本書之內容與命名所由。然書名「義證」,復又附入五篇長文,似與常例異途,實因周〈誥〉文字詰屈,史事糾葛,僅用義疏,難以表述,必如作者所言,「義證合專論,解字析義,疏通證說,既以注經(jīng),又以述史」(頁4),兩相結合,方稱完璧。予拜讀之后,謹撮其要,分以下幾方面略述其梗概得失。
體例謹嚴,注釋詳盡
一部五十余萬融典制、訓詁、史實于一爐之艱深專著,若無謹嚴之體例,將使人無從閱讀。作者既深明古來義疏、正義之體式,又能因應當今注釋常例。每篇之前先作一「題解」,將與此篇人事、史地相關內容作一清晰之梳理交代,并提示與他篇之聯(lián)系,俾讀者閱讀正文與釋文能順暢而無滯礙。
《尚書》古注汗牛充棟,各家因理解不同而斷句各異,訓釋亦不同。如何在前人浩瀚而是非、真?zhèn)螉A雜之古注中,擇取自己認爲符合經(jīng)義的正確訓釋,此牽涉作者對《尚書》浸潤之深淺與小學功底之札實程度。如何在一本專著中,既讓讀者最直接領會作者解釋意圖,又能大略了解前哲時賢各種說解是非,確實需要悉心設計安排。作者將每一條釋文分爲訓詁和辯證二部分:前者稱「義」,表達作者理解之詞義經(jīng)義,有案斷之意;后者稱「證」,則包涵誥文名物度數(shù)、微旨奧義、錯簡佚文,乃至諸家異同,旁征博引,辨證是非,闡明作者意圖蘄向。
先訓詁字義,所訓若爲常見義,或前人無注者,則徑訓其義。所訓字義若出自《尚書》古注,則多注明所本,不沒古人、時賢之功。如〈洛誥〉「厥若彝及撫事」(注四一)云:「厥,其也;猶『應該……』。若,順也。彝,常道也(竝偽《孔傳》)。及,與〈盤庚〉『朕及篤敬』之及義同,猶汲汲也。撫,按治也(《尚書釋義》頁九八)。」(頁535)前者出自《孔傳》,后者出自乃師屈萬里(1907?1979)《尚書釋義》,作者僅增補「與〈盤庚〉『朕及篤敬』之及義同」一語以佐證師說。若需串講詞義句意者,則往往在訓詁之后用「全句」、「謂」、「言」等詞領起,貫穿詞義句意。如〈立政〉「茲乃三宅無義民」(注十八)既指明三宅謂前文宅事、宅牧、宅凖,繼之乃云:「全句:意爲如此則量人爲常任、常伯、準人三官,無有邪惡之人幸進也。」(頁838)如此串講,既是作者綰合訓詁、理解經(jīng)文意圖之再次表白,也使讀者能完整理解經(jīng)義。
尚書釋義
訓詁、串講之后以圓圈「○」隔開,然后辯證異義異說。如上述前一條訓詁既從《尚書釋義》解爲「汲汲」,后復云:「諸家多訓及爲與共字,且以『如予』連上讀(引按:此指下句「如予唯以在周工」中的「如予」),謂順常及撫事當如予(周公)(《尚書集注音疏》,《經(jīng)解》卷三九六頁十七),其說若可通,然下文『唯以在周工』,則無所施,知非經(jīng)義。撫,《書疏》曰撫循,蘇軾曰鎮(zhèn)撫,說皆非經(jīng)義。」辯證江聲(1721?1799)「如予」連上讀法,就前半句而言,亦可通,然后文「唯以在周工」半句,無法落實,故不當從。至于孔穎達(574?648)「撫循」、蘇軾(1037?1101)「鎮(zhèn)撫」,皆非句義,則間接表達出乃師《尚書釋義》釋爲「按治」之確。如上述后一條(〈立政〉),將義讀爲「俄」,訓爲邪,與《孔傳》訓「義民」爲「無義之民」不同,于是在○后辯證其所以失訓之原由。引王引之(1766?1834)《經(jīng)義述聞》爲據(jù)。進而指出,阮元(1764?1849)《??庇洝吩啤腹疟玖x作誼,下『義德』同」,以及足利本、內野本、敦煌本伯二六三○、《書古文訓》義并作「誼」,「疑后人妄改而諸本從之」(頁838)。此類既能別擇精微,又能推衍裁斷之說,在書中隨處可見。
融會誥文,獨出機杼
千百年來,《尚書》著作浩如煙海,解說紛繁歧出,使人眼花繚亂、莫衷一是。作者耽玩《尚書》數(shù)十年,于《孔傳》、孔《疏》,以及宋、元、明、清如蘇軾、林之奇(1112?1176)、呂祖謙、朱熹(1123?1200)、蔡沈(1167?1230)、金履祥(1232?1303)、吳澄(1249?1333)、江聲、王鳴盛(1722?1797)、孫星衍(1753?1818)、段玉裁(1735?1815)、皮錫瑞(1850?1908)之名著皆浸淫深味,咀嚼其精華,審察其利弊。而于經(jīng)文文義更能融貫前后,兼顧史實,故其案斷、辨證,多能體味經(jīng)義,觀照前后,史、文互證,不受古人成說、時賢新說之束縛。如〈君奭〉「君!告汝朕允,保奭」、「予不允惟若茲誥」二語,二允字,三體石經(jīng)皆作「兄」。章太炎(1869?1936)、于省吾(1896?1984)見新出石經(jīng)文字之可貴,翕然從之。前者作「兄」,遂將「君!告汝朕兄保奭」連讀,據(jù)《白虎通?王者不臣》謂召公爲文王子,《論衡?氣壽篇》謂召公爲周公之兄,似乎信而有征。后者作「兄」,不得不通假爲「況」,讀爲「皇(遑)」,意謂不暇多誥也。此從字面上串講亦甚通順,但作者卻不盲從,仍作「允」(頁674)。因作「兄」則牽涉召公身份,召公爲誰?史多歧解,范甯(339??401)《谷梁集解》謂「周之別子孫也」,惠棟(1697?1758)因之謂是周文王之長庶,孫星衍則謂是文王從子,王鳴盛猶疑或出太王,或出王季之別。作者從《尚書》中尋求,〈金縢〉召公欲爲武王疾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钩滔壬^:「似召公與三王血緣不若周公親近,惠氏長庶、孫氏從子、王氏或出太王王季之別之說,恐皆未必得其實。不如從《史記》、《漢書?古今人表》祗作周之同姓爲宜也?!梗?44)既非其「兄」,自以作「允」釋「信」爲宜,故批評章、于「說經(jīng)好立異論,不可輕從」(頁674)。至于后文「予不允惟若茲誥」句,作者指出:「『茲誥』,謂如上所誥也。上既誥矣,此又不暇誥,絕非經(jīng)義。予不惟(若茲誥)……予惟曰:猶云:予不復如此(多)誥,……予祗告汝以要點。蓋當時成語,周〈誥〉多有之?!淳普a〉『予不惟若茲多誥』,本篇下文曰:『予不惠若茲多誥?!弧梗?75)此不唯字通文順,且有本證、他證,可謂確鑿無疑。參稽前后誥文,融會西周成語,非長期浸潤于《書》者所不能道。書中于于省吾《新證》多所引證,蓋于書多征引甲金銅器銘文爲證,新義迭出,爲世所重。作者雖多引之,仍衡以〈誥〉文語脈,是則肯定而信從,非則引而辟之,雖名家亦無所假借,一以〈誥〉文語脈、孤鳴獨發(fā)爲著書之旨。
又如開篇〈大誥〉題解之定三監(jiān)所指,羅列〈殷本紀〉、〈周本紀〉、〈魯周公世家〉、〈管蔡世家〉、〈衛(wèi)康叔世家〉、《書孔傳》、孔《疏》之云管叔、蔡叔與武庚,以及《詩?豳風?東山》疏引鄭玄(127?200)《書序注》、《逸周書?作雒篇》、《商君書?刑賞篇》之指管叔、蔡叔、霍叔,更佐以「監(jiān)」即諸侯之稱,武庚受封爲諸侯,故得稱監(jiān),而后斷之云:「〈大誥〉所誅討者必有武庚,……霍叔未嘗與管、蔡同謀,故書無從紀其罪實。」再引《左傳》但言管、蔡,證以管、蔡封地在河南鄭縣、蔡縣,而霍叔封地在山西霍縣,兩地懸隔,故排除霍叔爲三監(jiān)之一。雖不免辭費,而證據(jù)確鑿,脈絡清晰,自非一般《尚書》箋注者所能做到。
征引廣博,別擇精當
作者向以博覽群書,搜討遺逸爲其治學之基礎,凡論證一問題,于相關資料咸能竭澤而漁,審辨是非,征采逸說,酌加評述。《義證》一書,亦可見作者一貫之學風。若〈召誥〉起首「王朝步自周,則至于豐」之「步」,訓爲步行是常識。然因豐、鎬兩地相隔五十里,要成王一朝而行,未免有乖常理,故鄭玄以「爲父(引按:爲武王)恭也」釋之。作者則引于省吾《雙劍誃尚書新證》以甲骨文以證,此常人所?。蝗黄鋸陀秩∏宕迲瘛段嵋鄰]稿》引字書「輦行曰步」爲證(頁485),乘車而行,故一朝可達,甚得其義。筆者于《清經(jīng)解》稍有涉獵,日常讀書,絕少見有人引及崔書者,足見作者閱讀搜采之廣。書中曾征引晚清抉經(jīng)心室主人趙氏之《清儒書經(jīng)匯解》,趙書所收清儒書說有出于《清經(jīng)解》之外者,然此書系石印,蠅頭小楷,通欄直行,頗傷目力,由此足見作者檢書之勤勉。
〈康王之誥〉首段「惟周文、武,誕受羑若」一句,作者直訓「羑」爲「厥」之誤,「若」爲「善」。而此訓釋皆經(jīng)別擇,非漫從人說者也。此句《孔傳》云「言文、武大受天道而順之」,似將「羑」字釋爲「道」,馬融(79?166)、王肅(195?256)從之。后世又有誘、牖之訓?!溉簟棺忠嘤幸誀懻Z詞者。作者以爲:「上文皇天已改殷命,下當繼以周人繼受天命,蓋天命不可一日中絶,若此際天仍誘道周人,不免迂緩矣?!顾运麖牟獭秱鳌泛陀谑∥嵴f,認「羑」爲「厥」之訛字。然其采蔡、于說亦非輕從,而是有自己對《尚書》前后文例之認識,故云:「誕受厥若,即『誕受厥命』,〈康誥〉曰:『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誕受厥命?!槐巳渑c此『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武,誕受羑若』意義幾全同。〈召誥〉曰:『(有殷)乃早墜厥命,今王嗣受厥命?!皇茇拭词茇嗜??!菇掖饲昂笪睦?,足證蔡、于字誤之判實有理據(jù),而其猶以爲不足,更以日藏內野本、足利本、上圖本、觀智院本異文佐證(頁941),以堅其說。文字與文例雙重印證,以確定經(jīng)義,可謂信而有據(jù)。
尊崇師說,多聞闕疑
作者師從屈翼鵬先生,執(zhí)弟子禮甚恭。屈先生有《尚書釋義》、《尚書今注今譯》、《尚書集釋》、《漢石經(jīng)尚書殘字集證》,「審考漢、晉古注,參酌清人傳疏,征廣金甲文字,折衷群言,斷以己意」,作者推爲「最是善本」(序例)。其凡引屈翼鵬先生說,皆稱「屈師翼鵬」或「屈先生」。全書引述屈說者最伙,如〈康誥〉爲武王時命辭而原封地在邟,前人多有論證,屈先生贊同宋儒武王分封說,并將〈康誥〉與〈酒誥〉、〈梓材〉切分;其于封地承孫星衍說,更引述《讀書方輿紀要》定爲河南臨汝縣,而斥漢人畿內國說「殆臆言之耳」。作者之考證,即是循師說而更精細更趨于正確。其于親近師輩學長,亦以先生稱,如「吳璵先生」、「龍宇純先生」等,于其他學者則直呼其名,如嚴一萍(1912?1987)、陳夢家(1911?1966)、傅斯年(1896?1950)、楊樹達(1885?1956)等。
屈萬里先生
若于前人或乃師之說有不符經(jīng)義須糾正者,其疏遠者直斥其誤而正之;若乃師之誤,則婉轉匡正。如〈君奭〉「予不允惟若茲誥」,屈萬里《尚書釋義》從楊筠如《尚書覈詁》訓爲「用」,《義證》不出乃師之名,僅引而云「似未的」(頁675)。又,〈康誥〉「弗念弗庸」,庸,屈萬里據(jù)《爾雅?釋詁》訓爲「勞也」。作者云:「玩上下文及全篇大意,皆非責臣屬勤政,而再三告敕,絶多爲刑罪政令,弗用命正系別播敷之申義,師說待考?!梗?96)此亦不欲斥師說之非而婉轉飾以「待考」了之。予由此想到王念孫(1744?1832)著《方言疏證補》一卷僅二十條,凡他人若盧文弨(1717?1795)等之誤,多叱名直斥之,逢其與先生戴震(1724?1777)意見相左,乃直抒己意而不提戴說。此古人求真理尊本師之一貫精神,先生深得其精髓。
作者沉研《尚書》數(shù)十年,猶未謂其隱義可憑胸臆說,其有多方參稽,猶未能得確旨者,仍闕疑以待解。若〈洛誥〉末句「萬年其永觀朕子懷德」,《孔傳》釋「觀朕子」爲觀我子孫,作者謂「失經(jīng)旨」,而《大傳》觀訓「示」,作者未審其來歷,猶云「待考」(頁560)。又〈立政〉「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九德之目,孔《疏》以〈皋陶謨〉之「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當之,后之經(jīng)師多從之。唯宋呂祖謙云:「自皋陶以九德授禹,夏之先后蓋世守之以爲知人之法矣?!棺髡呤軈握f啓發(fā),乃「疑夏代以九德爲用人考核之依據(jù),其內容周公時人尚熟知之,故于本篇引以戒王。迨戰(zhàn)國初葉,周人作〈皋陶謨〉篇,見書本文獻著夏人忱恂于九德之行,而其九目已失傳,遂因〈堯典〉『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衍爲九德,托皋陶之口以授禹」(頁836)。以此知作者并不贊同孔《疏》,故其釋文徑云:「九德,義未詳?!?o:p>
作者對〈康誥〉篇首「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東國洛」四十八字,究竟是何篇措置于此,未作正面回答。在〈康誥〉之首即云「自『惟三月』至『乃洪大誥治』四十八字,乃它篇文字,錯簡在此者」(頁359)。本段注六引吳汝綸(1840?1903)「說此段四十八字爲〈大誥〉篇末簡,乃記『降大誥之緣起』」,先生謂「失之」,顯然不以爲是〈大誥〉錯簡。在〈召題解題〉中云「〈康誥〉乃武王誥康叔之書,其篇首……等四十八字,爲它篇錯簡;伏生誤據(jù)之」(頁481)。而在〈周公旦未曾稱王考(下)〉亦云「認此四十八字爲它篇錯簡者,除時賢引述多家外,余考尚有宋張文伯(《九經(jīng)疑難》)、明郝敬(《尚書辨解》)、清王夫之(《書經(jīng)稗疏》)」云云,亦不表態(tài)爲何篇之文(頁191)。此或作者融會前后,暫時不能確定其爲何處錯簡,故置而不論,不強作解人。
深究史文,傅以考論
周初雖有典冊,而多沉埋湮沒,史實模糊,經(jīng)文難解,若欲洞究隱微,絶無可能在尺幅短紙之「辨證」中正本清源,而非得傅以專論不可,此《義證》輔以五篇專論之用意所在,亦爲其不同他書而勝于他書之標志。
《義證》一書前后附文五篇,〈〈莽誥〉〈大誥〉比辭證義〉(下簡稱〈比辭〉)、〈周公旦未曾稱王考(上、下)〉(下簡稱〈稱王考〉)、〈尚書寧王寧武寧考前寧人寧人前文人解之衍成及其史的觀察〉(下簡稱〈觀察〉)、〈尚書君奭篇「在昔上帝割申勸寧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新證〉(下簡稱〈新證〉)、〈尚書多方篇著成于多士篇之前辨〉(下簡稱〈前辨〉)。五篇文字約占全書篇幅五分之二,系作者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九一年間所作。于此期間,先生撰作〈梓材〉、〈召誥〉、〈大誥〉、〈康誥〉、〈酒誥〉、〈洛誥〉、〈多士〉、〈君奭〉等篇義證刊于雜志,可見五篇論文與《義證》是作者同一時期潛研史、文,相須而成之作,兩者關系密切,故《義證》結撰成書,附入論文,俾使經(jīng)義與史論相得益彰,乃是明智舉措。
五篇之中與周〈誥〉諸篇以及西周初年史事關系最大者非〈稱王考〉莫屬。〈大誥〉是周初八〈誥〉第一篇,其首句「王若曰」是史官或周公轉述成王之語,然緊接其后之〈康誥〉有「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一語,封,武王、周公之弟康叔名,稱封爲弟,絕非成王,于是必須深究周〈誥〉中「王若曰」之「王」是成王曰,還是周公假成王之命曰,抑是攝政稱王之周公曰,從而衍生出周公輔佐成王時究竟稱王與否之一大歷史問題。古往今來《尚書》學者于此投入巨大精力,始終爭執(zhí)不下。綜觀學者之探討,以上各說皆有不能自圓其說之盲點,此〈稱王考〉不得不作之緣由也。
周公攝政是一歷史事實,其關鍵在于攝政是否同時攝位而稱王?!捶Q王考〉前六節(jié)分別鋪陳周公輔相成王、周公攝政、周公歸政成王、周公居攝、周公建祚、周公不攝位等事實。第七節(jié)提出周公稱王始于王莽(前45?23),然后論證周公僅以成王之命行事,征引《逸周書》、《荀子》、《尚書大傳》、《說苑》等文獻,證明其在攝政期間,仍然周公稱公,成王稱王,厘然不混,更以虞舜、伊尹例佐證之。接著再以〈多方〉、〈多士〉之著成時代與其中之稱謂,證周公不稱王。最有力者,即是分析、論證〈召誥〉、〈洛誥〉之稱謂?!凑佟?、〈洛〉二〈誥〉皆周公攝政時誥文,今其中稱成王仍稱「王」,而稱周公爲「公」。分析言之:召公呼成王爲王、周公爲公;周公呼成王爲王;史官書成王爲王;成王稱周公爲公;史官書周公爲公或周公。作者認爲:「〈召〉、〈洛〉二〈誥〉皆史官所書,爲當時實錄,非事后追記。其所記召公、周公及成王語,皆當時口氣?!d成王與周公、召公與周公、成王對話時之稱謂,皆指各人當時身份;而史官紀事亦直稱周公爲公、成王爲王?!梗?52)益可證周公攝政而未攝位。
佐證先生之觀點者,在銅器銘文中亦有新發(fā)現(xiàn)。如《禽簋》載:「王伐侯,周公某禽祝。」銘文王與周公同時出現(xiàn),顯然非指同一人,即使主張周公稱王者如顧頡剛等以「王」爲攝政之稱而「周公」爲私人家主之稱,仍不能解釋何以同時出現(xiàn)在一句話中。出土于作者撰寫此文后之《史墻盤》,歷數(shù)西周文王、武王、成王等而不及周公,而在后文涉及周公時仍稱「周公」,可見西周貴族中尚無周公稱王之意識。夏含夷未必見作者此文,僅從銅器銘文分析而所得結論與作者相同。
回到〈康誥〉本身問題,宋吳棫(1100??1154)和胡宏(1102?1161)已疑其爲武王所封,朱熹、蔡沈又加以申說。然若爲武王作,則又與篇首「周公初基作新大邑」四十八字矛盾。于是有篇首四十八字爲錯簡之說。因爲〈康誥〉、〈酒誥〉、〈梓材〉三篇歷來認爲是一組,而〈酒誥〉之首「王若曰」,漢代今古文經(jīng)師如歐陽、大小夏侯三家及衛(wèi)宏、馬融、鄭玄、王肅多作「成王若曰」,故主三篇爲成王作者執(zhí)此以堅己說。作者首先同意篇首四十八字爲錯簡,其次將〈康誥〉與〈酒誥〉、〈梓材〉分離,〈康誥〉爲武王封弟叔封之命書,〈酒誥〉、〈梓材〉爲成王封叔之命辭,使矛盾重重的問題不再糾葛在一起。再進而定康之封地在與殷朝歌隔黃河相望之河南臨汝縣,其地由武王在鎬京視之,正在東方,故〈康誥〉有「肆汝小子封,在茲東土」語。此一觀點,與劉起釪(1917?2012)《尚書校釋譯論》所采納一致??傊?,〈稱王考〉思慮周密自洽,推進了周初誥文中一個上千年爭論不休之大問題。盡管某些細節(jié)有待續(xù)證,已無礙于此文在《尚書》學上所作之貢獻。
古文「寧」之爲「文」字一說,近百年古文字學界皆謂始于吳大澂(1835?1902),唯裘錫圭先生指出王懿榮(1845?1900)之說早于吳?!淳龏]〉「割申勸文王之德」,《禮記?緇衣》引作「周田觀文王之德」,而漢代今文博士讀成「寧王」,已爲歷代《尚書》學者所關注。逮郭店簡《緇衣》出,更有異文,引發(fā)熱烈討論。作者〈觀察〉和〈新證〉二文,是對以上兩個問題最全面最深入之討論。寧爲「文」字之誤,此從古文字字形上印證,容易認識也容易爲人接受。然要將之詮釋《尚書》中諸多「寧王、寧武、寧考、前寧人、寧人」之所指,并非容易。蓋自王莽〈大誥〉釋「寧」爲「安」,頓失所指,故歷代《尚書》學者釋「寧王」或爲文王,或爲武王,或兼指文、武二王,釋「寧武」爲「安武事」,或謂指「文王」或「武王」,皆淆亂而未有定準。且吳說雖爲多數(shù)學者信從,亦非無持異見者,可見但就字形考定「寧」爲「文」并未徹底解決問題,此〈觀察〉一文不得不作也。作者先從吳說引發(fā),梳理贊同與駁斥二派意見,而后幾乎是網(wǎng)羅所有古文字形,羅列以證吳說。字形考證僅是一個面向,〈觀察〉最重要之貢獻是在后面幾部分,即遍考西周文王事跡,以證《尚書》中八「寧王」皆當作文王。其搜羅之富,論證之密,皆使人無可置疑,不得不信?!从^察〉一文之字形雖爲晚清人所揭示,然作者不停留在字形上作簡單的因襲贊同,而是深入《尚書》本文和西周史實去印證,這在當今群起解釋字形之后大多便偃然息鼓之學風下,確實可以作爲一種警示與導向。〈新證〉是專就〈君奭〉「割申勸文王之德」一語之古文、今文及博士所讀、文獻所引作解。前人對此一語之解可謂言人人殊,而其關鍵在「申」、「田」、「亂」與「觀」、「勸」異文之確解。作者結合新出郭店簡牘文字,甄考文王事實,斷爲「申」與「觀」,由此而將「在昔上帝割申勸寧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一語,解作:在昔,上帝何爲再三觀察文王之德行?由于將降授滅殷立周之命于其身也(頁726)。茲乃迄今爲止最爲允當之譯解。
「寧」寧母父丁方鼎商代晚期(左圖)?「文」無敄鼎商代晚期(右圖)
即如〈多士〉與〈多方〉先后問題,雖顧炎武(1613?1682)慧眼獨識,以爲〈多方〉應在〈多士〉之前,而毛奇齡(1623?1716)、倪思寬等仍持異見?!炊嗍俊底饔诔赏跗吣耆拢瑫r周公平定三監(jiān)叛亂踐奄已數(shù)年。而〈多方〉之作,亦涉及成王踐奄,由此引申出周公是否再次踐奄平亂,即奄人是否再叛問題。作者詳盡分析經(jīng)文與史實,其征引文獻中記載周公奉成王命伐武庚祿父、管、蔡及淮夷而踐奄者二十二例,就其地域、時間而條分縷析之。然后對《孔傳》所倡奄人再叛說作一檢討,申論奄人并未復叛。最后從兩篇經(jīng)文用詞上予以分析探究,即〈多方〉與〈多士〉辭氣口吻近同,并前后相承,〈多方〉之「(今)來」即〈多士〉之「昔來」,且兩篇用詞亦多雷同,很可能系一人所作。
〈比辭〉一篇更爲獨特。〈莽誥〉仿〈大誥〉而作,此歷代史家所素曉;漢代今古文有異同以及今文歐陽、大小夏侯有差異,亦《尚書》學者所熟稔,然六朝經(jīng)師、史家多置之不論。孔《疏》僅引一條,宋林之奇、王應麟(1223?1296)稍及之,至清儒始加重視,乃資〈莽誥〉以校經(jīng)證義。作者以爲:在漢代今文學盛行,壁書未亡前提下,〈莽誥〉盡仿〈大誥〉,「遵彼節(jié)目,按彼句字,咸秩無紊」,「故無論其録經(jīng)舊字,或同訓相代,近古逼真,迨無疑問」。然即使清儒征引比勘,多是在詮釋〈大誥〉時取〈莽誥〉隨文證字,而作者則「更以史誥爲主,援經(jīng)誥以證之;經(jīng)字史文,備舉咸列。比較異同,別白疑似。事有未明,引征史傳以疏通之」(頁51)。據(jù)筆者所知,作者之前,有桐城方宗誠(1818?1888)后裔方孝岳(1897?1973)教授作過系統(tǒng)對勘,唯方文流傳稀少,作者未必見到。而就對勘之深度與廣度言,作者又遠較方文詳盡。以此比勘工作爲奠基,可以使學者跨入西漢今文經(jīng)師師法家法之境地,體味當時閱讀、理解、詮釋經(jīng)典之語言與思想,其作用與意義非同一般。
五篇專論,充分顯示出作者對《尚書》文本體悟之切,對周初史實方方面面掌握之廣,對歷代《尚書》歧說要點認識之深分析之細,故其開筆推證,巨細靡遺,因爲不捐微小,有誤必糾,有歧必判,是以不免冗長,而其結論多經(jīng)融會史事與文字訓詁而得,其有同于前哲時賢者,非茍同也;而有異于時賢前哲者,亦非茍異也。故無論其觀點與前人之異同及結論于經(jīng)義之是非,皆成爲《尚書》學上極具價值之文獻,足爲后人參考借鑒。
精粹疏誤,白璧微瑕
在昔清儒王懷祖以八六之高齡,猶撰著《讀書雜志》,今作者亦以八六之高齡,整理出版《義證》,古今同輝,亦成佳話。先生治學向以嚴謹著稱,本書體大思精,再次證明作者之風格。唯此所集乃四十余年前之舊稿,時間久隔,不免有所不周。又局部細節(jié),作者是否更有新說新見未及一一增補,亦當容有空間。如〈立政〉「其在受德」解釋殷紂之名云:「受當是紂之本名,因生于辛日,故稱辛(猶湯生于乙日,稱太乙,其本名履)。」(頁843)此蓋從鄭玄「紂帝乙之少子,名辛」之生日說也。殷帝王天干名有生日、死日、占卜等十余說,生日、死日兩說,張光直(1931?2001)已在美國調查醫(yī)院出生數(shù)后所否定,第當時作者或未閱見,及至整理舊稿,亦失檢尋,致未能衡量新說,以較異同。
其偶有筆誤者,如〈康誥題解〉云:「班固以〈康誥〉爲成王之書,其篡改《書序》,以就其意,此不具論?!梗?53)按《書序》云:「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誥〉、〈酒誥〉、〈梓材〉。」是《書序》以此篇爲成王作。既云「篡改《書序》」,意在與《書序》不同。而班固(32?92)《漢書?敘傳上》云:「《尚書?康誥》『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此周公居攝稱王之文也?!挂源似獱懼芄訑z作。則〈題解〉「成王之書」疑當作「周公稱王之書」。
〈周公旦未曾稱王考(上)〉先刊于《孔孟學報》第二十八期,原題爲「論尚書大誥諸篇『王曰』之王非周公自稱」,其下篇刊于第二十九期,題同上。此文上篇小節(jié)序次有兩個第「十一」,分別是「十一、大誥『寧考』當作『文考』,指周武王而言」、「十一、由尚書多方、多士二篇著成時代證周公不稱王」(頁141、146)《義證》、《學報》兩相斠覈,文字相同,當是《學報》刊發(fā)時已誤,收入《義證》失校未改。依序次,取〈多方〉、〈多士〉證周公不稱王當爲「十二」,順次而下,最后一節(jié)爲第十七。此文上、下二篇標記爲十六,考其文前「引子」自云「于此一史實,蠡測其真象,厘爲十六節(jié)說之如后」。推測作者原擬十六節(jié),「結語」當在其外,后誤標兩「十一」,遂使「結語」序次爲「十六」。又此篇「十二、由召誥、洛誥二篇記事證召誥不稱王」節(jié)有附注九,專論于省吾《尚書新證》之失,但文中竟無所標注。據(jù)文意,此注碼應標識于「更有史官書周公爲公或周公者矣」一語所引「曰『錫周公曰』下」(頁152),方始前后相應。斠覈《孔孟學報》,亦未標注,可見原刊時已漏略。他如〈立政〉釋文九引孔穎達《正義》「惟皋陶謨九德」,「謨」誤作「謀」(頁836);〈多士義證題解〉末謂〈尚書多方篇著成于多士之前辨〉載于《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二十二期,而書后著作目錄則標注爲「二十三期」,經(jīng)核當爲第二十三期:諸如此類,亦或偶見,此皆再版時所當改正。
當代伏生,學術楷模
《尚書》之難讀,千載共識;《尚書》之解注,汗牛充棟。生于二三千年后之今人,要理解《尚書》文義,不僅其本經(jīng)文字詰屈難解,更有浩繁注解使人別擇無措。盡管歷代注解有爲后人指明確義者,有足以啓迪后人者,但亦確有不少誤導后人者,誠所謂良莠叢出,是非并陳。今人攻治《尚書》,需要對浩瀚舊注別擇取去,其所花功夫要比前人多得多。作者師從屈萬里先生,專治《尚書》學與經(jīng)學史半個多世紀,專心一意,勤勉過人。程克雅教授曾貽我先生手寫《中國經(jīng)學史講義》油印本,里面字畫工整,表譜清晰;先生高足蔣秋華教授亦屢屢向我述說其治學謹嚴之種種細節(jié):合觀其講義著作,可以想見其治學與爲人。由此牽出我屢屢爲青年學子嘮叨而不得不在此形諸文字之感受,即:古來學人,老輩學者,學問全靠目耕筆耘,著書立說,每每先作眉批疏記、短札卡片,綜其一生所著,大半精力花于資料準備,動筆著作,占時有限。而今學者,一鍵囊括所有資料,而后拾遺補缺,卻往往嗤點前賢,沾沾自喜。學術之進,覽之可喜;學風之衰,聞之堪憂。而先生將此世態(tài)人情一切放倒,閉門獨處,奮筆疾書,以耄耋之年,先著成煌煌巨著《尚書學史》,所述雖止于五代,卻周至詳備,巨細靡遺,筆者嘗以〈專史研究的空前杰作〉予以推介。時隔數(shù)年,又整飭舊著,增益新知,先后出版《尚書周書牧誓洪范金縢呂刑篇義證》及本書,其對《尚書?周書》之闡釋,軼群轢古,一枝獨秀,洵可謂周公之象胥,《尚書》之解人。作者近年又有《先秦經(jīng)學史》、《漢經(jīng)學史》先后出版,校覈其與舊時教學講義,所增不啻倍蓰。近更聞其《三國經(jīng)學史》、《晉經(jīng)學史》亦已完稿付梓,殺青有日,令人艷羨感佩。艷羨者或以天憖遺一老,天恩浩蕩,我卻更感佩先生老而彌篤,矢志不渝,孜孜矻矻,爲學術而永不知倦之精神,唯此精神,上貫日月,是以感動昊蒼,以介眉壽。
2019年5月初草于臺灣中央大學寓所,月末完成于上海榆枋齋。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