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競恒作者簡介: 李競恒,字久道,西元一九八四年生,四川江油人,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F(xiàn)任四川師范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師。出版專著有《愛有差等:先秦儒家與華夏制度文明的構建》《干戈之影:商代的戰(zhàn)爭觀念、武裝者與武器裝備研究》《論語新劄:自由孔學的歷史世界》《早期中國的龍鳳文化》。 |
作者:李競恒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wǎng)發(fā)布,《南方周末》2020年9月17日
民政部、全國婦聯(lián)日前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加強新時代婚姻家庭輔導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通過引導結婚當事人讀誓言、領取結婚證,在“莊嚴神圣儀式”中締結婚姻,“推廣體現(xiàn)優(yōu)秀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婚禮”,讓當事人感悟家庭蘊含的責任擔當。
筆者認為,這個出發(fā)點很好,家庭是公共生活的最小細胞,通過對家庭價值的重視以及擔當,是培育社會責任感的重要組成和訓練部分。
不過,婚姻的“神圣性”恐怕不是來自于民政登記或領取結婚證等現(xiàn)代世俗程序,而恰恰應該是落腳在“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上。
實際上,世界各民族的婚禮最初都具有傳統(tǒng)禮俗甚至宗教文化的背景,這些根植于古老禮俗的文化,都是自帶“神圣性”的。如古希臘、羅馬的婚禮,被視為家族宗教圣火、祭祀關系的內容,是神圣的禮儀。
“婦人加入了夫家的宗教,這誠如柏拉圖所言,是由神所使然的”,“這種神圣婚禮在印-歐族中,大約與家庭宗教有著一樣的古老歷史”([法]庫朗熱:《古代城邦》)。
在歐洲中世紀,婚姻被視為“七圣事之一”,但這種“圣事”的圣性,不是基于世俗機關的民事登記或程序,而是基于傳統(tǒng)禮俗、社區(qū)教堂舉行儀式之類的。
婚姻的民事機關登記,其實是很現(xiàn)代的產(chǎn)物,起源于法國革命,1791年《憲法》宣布婚姻是純粹世俗化的民事契約;1792年規(guī)定新婚夫婦的結婚必須首先到居住地的市政府登記,才受法律承認。
所有市政府,必須有一名副市長專門負責婚姻登記。此后的《拿破侖法典》規(guī)定,結婚應在政府工作人員處登記,登記簿在簽名后送存于當?shù)胤ㄔ旱臅浾n。
這種覆蓋全民的婚姻登記管理,從現(xiàn)代國家的治理角度,當然是必要的,因為這對于戶籍信息的管理、財產(chǎn)權的保護、稅收的清晰、對民族國家想象共同體的認同等都是有意義的。
但是,這些部分,卻和婚姻古老的“神圣性”關系不大。
對于中華文化傳統(tǒng)來說,婚姻的“神圣性”同樣是具有非常古老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
《禮記·昏義》說:“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意思是,婚禮的意義是將兩個家族小共同體凝聚為合作者,通過婚禮建立的家庭,要對祖先的神廟負責,也要開枝散葉,養(yǎng)育子嗣,形成一個死者、生者與未出生者的神圣共同體,也是一條生命的河流,所以君子認為婚禮是有“神圣性”的。
這種基于家廟禮俗的婚禮儀式,有繁復的內容,《儀禮·士昏禮》就包括了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六個主要程序,稱為“六禮”,前五個部分,是在女方家的家廟中舉行的,也是帶有神圣性的。
最后確定下來,要舉行親迎,時間選定在黃昏,婚禮古稱“昏”就是因此,現(xiàn)在江南一帶,還保留著黃昏時候舉行婚禮的傳統(tǒng)習俗。
因為這個時間點,既不是白天,也不是黑夜,而是陰陽交匯的時間,對應著人倫的陰陽合作。
女家在家廟為祖先準備了竹席,還有神靈坐的憑幾,新郎親迎之后,對席共牢“三飯”。
這一禮儀,簡樸而肅穆,新人夫婦都是穿以黑色為主體的服飾,乘黑色馬車,也沒有大紅大紫的吹吹打打,甚至有一點淡淡的哀傷,女方家三天不熄滅庭院的火炬,男方家三天不演奏音樂。
古老的莊重肅穆之禮,也是神圣性的體現(xiàn)。
后世婚禮多用大紅蓋頭,其實是元朝以來不斷涌入西北外來游牧文化的結果,中亞很多族群都有婚禮紅蓋頭的習俗。
很多人對“傳統(tǒng)婚禮”的想象畫面是“紅蓋頭一拜天地”,這其實并不是中國傳統(tǒng)古禮。
當然了,紅蓋頭之類在民間既然已經(jīng)成了“民俗”的一部分,作為“俗”當然可以用,以至于現(xiàn)在要穿西裝、婚紗拜天地、拜父母,作為一種俗,也未嘗不可,反正拜拜天地,也還是有點“神圣性”的。
“推廣體現(xiàn)優(yōu)秀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婚禮”、在“莊嚴神圣儀式”中締結婚姻,當然是好事,但需要注意的是,從法國起源的現(xiàn)代國家婚禮民政程序,本身無法提供這種“神圣性”的根本來源,它的根基只能是追溯到古老習俗和小共同體的禮儀文化之中。
民政和禮俗之間,不能混淆。前者提供現(xiàn)代法律的信息登記,以便于民事管理和財產(chǎn)保護等,后者則提供基于家族或禮俗支撐的莊嚴、神圣、肅穆。
當然,“禮俗”之間,還可以進一步細分,禮是大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是神圣來源。
但后世無法復用古禮,只能從權,有了朱子家禮之類,其實也是禮。俗,則是民間大紅蓋頭之類,是小傳統(tǒng)。
對于俗,當然需保護,但破壞婚禮神圣性的一些“俗”,如《漢書·地理志》《風俗通》佚文等都記載有,至遲從漢代開始就有的“鬧婚”民俗,這些很可能起源于史前的原始狂歡。
作為一種“俗”,自然古老,但卻是消解婚禮神圣性的,因此需要“禮”加以匡正和改變。
【上一篇】陳力祥 著《王船山遵禮之道研究》出版
【下一篇】【任蜜林】《洪范五行傳》新論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