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李競恒】 江浙兩頭婚的歷史淵源與“存亡繼絕”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21-01-08 19:31:53
        標簽:兩頭婚
        李競恒

        作者簡介: 李競恒,字久道,西元一九八四年生,四川江油人,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F任四川師范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師。出版專著有《愛有差等:先秦儒家與華夏制度文明的構建》《干戈之影:商代的戰(zhàn)爭觀念、武裝者與武器裝備研究》《論語新劄:自由孔學的歷史世界》《早期中國的龍鳳文化》。

        江浙兩頭婚的歷史淵源與“存亡繼絕”

        作者:李競恒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原載于 《南方周末》2021年1月8日,發(fā)表時有刪減,本文為原文

         

        江浙地區(qū)民間正在自發(fā)興起一種“兩頭婚”,即男不娶女不嫁的小家庭,兼顧男、女父母雙方家庭,生兩個小孩,分別跟祖父、外公姓。一些人說這是“現代進步”,也有真現代進步的人批評這是“傳統傳宗接代思想”,而真堅守“傳統傳宗接代思想”的一些傳統人士,則批評這是壞了傳統父系繼承的綱常。

         

        最早姓氏的出現及其功能,本來就是組建父系血緣共同體,“姓”的“生”是一個表音符號,“姓”字上古音在心母耕部,“生”字上古音在生母耕部,齒音疊韻,發(fā)音基本相同,所以“姓”字不是望文生義地解讀為“女性所生,代表母系”,其“女”只是標注父系家族中的女性才用“姓”,“生”則只是一個表音符號,“姓”只是區(qū)分有同源的父系家族之間不通婚的這個功能。所以,“姓”完全是父系的,筆者在《南方周末》發(fā)表的《文化意義上的“父親”為何重要》一文中已指出,姓氏的出現是文明的產物,動物沒有父親這個文化角色,姓氏從父才產生了文化意義上的父親角色。所以,中國傳統姓氏從父,是保護文明的,這一點毫無疑問。

         

        那么,兩頭婚挑戰(zhàn)了這個文明原則嗎?筆者認為沒有。因為從“母姓”那個小孩其實是負責延續(xù)外公這個父系的姓氏。傳統人士會說,你這亂了綱常。但孟子說,嫂子溺水,以手相援救,并不是失禮,當然這不是叫你日常沒事摸嫂子的手。兩頭婚這種的出現,其實是大規(guī)模獨生子女情況下的應急救濟措施。

         

        中國傳統最核心的“仁”,講究“存亡繼絕”,就是盡一切可能延續(xù)即將滅亡的家族共同體?!墩撜Z·堯曰》孔子說:“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盾髯印ね踔啤?、《公羊傳·僖公十七年》等儒家文獻都有類似的表達。就是仁者不忍心看到別人家的香火延續(xù)斷絕,要盡可能一個不少地手牽手走下去。

         

        有人會說,傳統遇到這種,可以收養(yǎng)遠房同姓嘛,何必亂了父系綱常。但現代社會大家族早就被瓦解了,大家都是獨生子女,哪來的“遠房同姓”給你繼承?對于只有一個女兒的家庭,就面臨這樣的情況,獨生子女生女兒的概率是一半,也就是說一半家庭都面臨斷絕祭祀。當然,也有“進步人士”會說,你家有王位要繼承哇?姓氏毫無意義。對此,筆者在上述文章中做了交代,秦朝那種徹底原子散沙化的平民就沒有姓,編戶齊民可以按照某郡某縣某鄉(xiāng)某里某爵位加“狗蛋”、“黑娃”——你覺得土可以叫“史密斯”來管理,最極端就是給數字編號。亂七八糟的姓氏,其實是妨礙這種編號管理的。所以漢儒推動民間擁有姓氏,最大意義是讓民間形成了英國思想家柏克所說“死者、生者、未出生者的生命共同體”,這種生命之河的共同體意識可以有效克服“爽一把就死”的時間偏好。而按照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觀點,文明和野蠻的重要區(qū)分就是時間偏好更低。公民家古老世系的姓氏,其實就是社會上一個最小的“王位”。若干最小“王位”之間的合作,才能避免成為數字編號。

         

        從歷史來看,華夏習慣法的“禮”以直接父系繼承為主流,但也給外公這個父系的存亡繼絕留有一點空隙。傅斯年說古中國是“夷夏東西說”,東部地區(qū)的繼承法外孫是可以繼承外公的,《左傳·襄公六年》所謂“莒人滅鄫”,就是東部地區(qū)兩小國,鄫君是莒君的外孫,莒君讓他繼承自己家氏,從西部周人角度看,這就是莒的滅亡。但從東部習慣法看,這是一種對外公家世的繼承。同樣東部的古代《高麗律·戶婚》記載若無嫡子、嫡孫、庶孫,“則女孫”,即立孫女為后嗣,讓外曾孫繼承外曾祖的父系。雖然孔子以來“吾從周”,以西部周人繼承法為本,但東部習慣并未徹底消失,而是保存在民間習慣法中。

         

        《三國志·吳書·朱然傳》記載朱然是朱治的外甥,十三歲時被收為后嗣。這里,外甥繼承的其實就是外公家族的父系家姓。朱然是浙江丹陽人,這也是一個東部地區(qū)的例子。此外,《晉書·陳騫傳》記載陳騫的父親本來是廣陵劉氏,被外祖父陳氏收養(yǎng),于是繼承了外祖父的家姓和祭祀。廣陵在揚州,這顯然也是一個東部地區(qū)的習慣法例子。而魏晉時期西部地區(qū)的賈充,死后無子,妻子槐氏讓賈充外孫奉其祭祀,遭到了郎中令韓咸、中尉曹軫、博士秦秀等人的批評(《晉書·賈充傳》、《秦秀傳》)??梢娢簳x時期東部地區(qū)給外公這邊父系繼承留有空間,而西部地區(qū)反對。

         

        到宋代理學家陳淳編著的《北溪字義》中,也記載“今世多有取女子之子為后,以姓雖異,而氣類相近,似勝于同姓而屬疏者”。就是說在南宋時期的民間習慣法中,常見將外孫作為外祖父的父系繼承人。到晚清法學家沈家本,也說“近日史館中有許鄧起樞,并以二姓兼稱。其他之以異姓親屬為嗣者,更難僂指數。此亦風俗之習慣,不能遽禁者也”(《歷代刑法考》四冊,中華書局,2013年,第2119頁)。一直到民國時期的民事調查中,很多地方都存在以外孫繼承外公為后嗣的民間習慣法(蘇亦工:《中法西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第235頁)。

         

        對于江浙地區(qū)兩頭婚的兼顧父系、外祖系這一現象,在獨生子女特殊時代,尤其具有“存亡繼絕”的仁義意義。并且,也符合傳統華夏習慣法的補充救濟措施。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