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競恒作者簡介: 李競恒,字久道,西元一九八四年生,四川江油人,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F任四川師范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師。出版專著有《愛有差等:先秦儒家與華夏制度文明的構建》《干戈之影:商代的戰(zhàn)爭觀念、武裝者與武器裝備研究》《論語新劄:自由孔學的歷史世界》《早期中國的龍鳳文化》。 |
漢字,將中國凝聚為一個政治、文化共同體
作者:李競恒(大學老師、歷史學者)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fā)表,原載《南方周末》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三月初七日庚寅
耶穌2022年4月7日
超越于語言之上的漢字,是促進和鞏固中國統一的重要的文化載體。圖為廣州市街頭一位用放大鏡閱讀報紙的市民。(南方周末記者馮飛/圖)
歐洲使用拼音文字,很多國家的語言其實是很近的親緣關系,但體現在文字上就是不同國家的語言,特別是同一個語族內的各種語言,一個人很容易學會,如日耳曼語族中的英語、德語、挪威語、瑞典語、丹麥語、冰島語等,說起來是不同國家的“外語”,但其實更接近中國人理解的各種方言。
中國各地方言差異很大。南方的一些方言,如吳語在國際上是有語言代碼的,溫州話則被傳聞在抗戰(zhàn)中用作中國軍隊的秘密通訊工具。如果按照某些人“漢字拉丁化”方案,用拉丁字母拼寫溫州話,那全國各地其它地方人肯定是幾乎看不懂的。值得慶幸的是,漢字沒有被廢除而代之以拉丁化,通過漢字的書寫和使用,中國各地的人們仍然可以實現無障礙的交流。可以說,超越于語言之上的漢字,是促進和鞏固中國統一的重要的文化載體。
至少從商代以來,漢字的演化和發(fā)展,即以甲骨文、金文、小篆為代表的“秦系文字”作為發(fā)展主流,一直未曾中斷。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已經出現了漢字的最早雛形,如襄汾陶寺遺址就出現了朱砂書寫的“文”字,登封王城崗灰坑陶片上有“共”字,山東鄒平丁公龍山城址的陶片上甚至發(fā)現了五行十一字的書寫。
目前能見到最早的甲骨文,應該是鄭州商城出土二里崗時期的兩片字骨,而此后殷墟時期的甲骨則標志著漢字進入成熟演化的階段。商周以來,盡管各方國、各地區(qū)有不同的方言,但在禮樂層面都使用標準音“雅言”,即《論語》所說“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而在文字上則通行使用商周一脈相承的“秦系文字”,其特點是比較規(guī)范和穩(wěn)定,演化規(guī)律有跡可循,一直演變?yōu)樾∽?,再隸變?yōu)槲覀兪煜さ姆斌w字。
當然,早期漢字的構成中,語音的部分也很重要,并非一般人想象的“象形文字”。如果不能理解這一點,就很容易望文生義產生誤解。如戰(zhàn)國文字的“仁”字,是上面一個“身”下面一個“心”組成的,這個“身”就是表音符號,身上古音是書母真部,仁是日母真部,古音極近,就是個表音符號而已。
又如“姓”,很多人望文生義,說這是“最初從母系社會”,其實姓上古音在心母耕部,生在生母耕部,上古音也是極近,“生”只是一個表音符號而已。再比如“婦”,一個女一個帚,《說文》以來很多都說是女的拿掃帚做家務,但其實婦上古音在并母之部,帚在章母幽部,聲母唇音、舌音相近,韻部幽、之合韻,在先秦韻文十分常見,上古音“帚”就是“婦”的表音符號而已,甲骨卜辭里面,一大堆女貴族“婦”寫作“帚”,擁有自己的領地、屬民、武力,并不是成天拿掃帚的形象。
既然早期漢字重讀音,那么在周朝禮崩樂壞之后,各諸侯國的地方性文化崛起,確實有那么一個階段,漢字出現了“去中心化”的趨勢,那就是以東方六國文字為代表的戰(zhàn)國文字時期?!额伿霞矣枴ひ艮o》說,“夫九州之人,言語不同,生民已來,固常然矣?!弊怨乓詠?,方言的天差地別就是常態(tài)。
戰(zhàn)國時各國語言差異極大,《禮記·王制》說戰(zhàn)國和漢初“五方之民,言語不通”。當時各國以本國語言為基礎發(fā)展出的六國文字,互相之間差異就很大,完全不守中原正統“雅言”的規(guī)則,如齊文字中的脂部、微部就沒有區(qū)別,支、脂、之三部之間也可以交替(汪啟明:《先秦兩漢齊語研究》),而在楚文字中,葉、緝二部,或者魚部、侯,東部、陽部字是可以通轉的。各諸侯國獨特的語言和文化心理,造成戰(zhàn)國時期六國地區(qū)各類獨特漢字,很多字非常不可思議,如“數”寫作雙首持牛角下面一個口,“勝”是乘加一個力,“舊”是丘加一個心,“厚”是一個石加一個主之類。
秦就文字而言有一項貢獻,就是廢除六國文字,重回殷周以來的“秦系文字”,即大篆演化出的正統小篆、隸書,成為日后的漢字體系。某種意義上說,秦廢除六國文字,是在漢字演化上重回到了西周的狀態(tài)。西周從中央王朝到各諸侯國,都統一用大篆,超越于各諸侯國方言之上,在政治和文化上將中國摶成為一個共同體。西周行封建,地方自治,但并不因此而妨礙大一統,按宋儒胡宏之說,用天子正朔行王朝禮樂即是大一統。從此以后,漢字和語音的關系變得不像早期那樣密切,表音的功能發(fā)生了弱化,無論語言怎樣流變,漢字書寫不發(fā)生變化。
因此,語言、方言完全不同地區(qū)的人們,也完全可以通過漢字書寫進行有效交流。此后中國各地的方言不斷演變,如閩南語即魏晉南朝時代的吳語,其語言底層在南北朝,和中原洛陽正音差異極大,客家話底層在唐朝安史之亂,而現代吳語、粵語的底層則形成于南宋。盡管時代不同,語音差異極大,但都不妨礙通過漢字的書寫、閱讀和交流,而作為中國文化不同的地方性分支。
漢字,扮演了將中國凝聚為一個政治、文化共同體的重要角色。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