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緒平作者簡介:陳緒平,男,字子茂,號爾雅臺,西元一九六九年生,湖北陽新人。長期從業(yè)于互聯(lián)網科技界,曾任阿里巴巴資深架構師,現(xiàn)任某上市公司高管。 |
春秋經通義&隱公元年(20)
作者:爾雅臺
來源:“雅臺近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六月初三日乙卯
耶穌2022年7月1日
5)以行事加王心
董子曰: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天端,正王公之位,萬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賢才以待后圣。故引史記理往事,正是非,序王公。史記十二公之間,皆衰世之事,故門人惑。孔子曰: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俞序》)
王即圣王??鬃有闹欣硐氲氖ネ?,是上古五帝三王。董子曰: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稅,教以愛,使以忠,敬長老,親親而尊尊。(《王道》)董子進而還有更具體的描繪:不奪民時,民家給足,民修德而美好。父不哭子,兄不哭弟,無犯罪刑罰,無人道災難。無猛獸害人,無自然災難,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效天祀地秩山川,立明堂以祖配天,諸侯臣服,德恩有報。一幅理想的王道治理藍圖。
然尚書獨載堯、舜以來,是二帝三王。蓋孔子刪書,二帝三王作為圣王的代表已足備也?!渡袝颉分^孔子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訖于周,芟夷煩亂,翦截浮辭,舉起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軌范也。故道者,王道也,二帝三王治天下之道也??鬃有闹欣硐氲氖ネ酰廴跏且?。二帝:堯、舜;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也。由是,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舉而行,其要盡在一部《尚書》。
或謂二帝三王固可法,而《尚書》所載者,多有三王后嗣之行事,豈盡可法?熊十力先生曰:錄其不可法者,所以示炯戒也。經自以二帝三王之道為宗主,而其后嗣之失,亦并存之,可以考世運盛衰之故。則二帝三王之道,為至正而不可易者自見。故《論語》盛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德,《孟子》亦然。而《中庸》云: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舉二帝即攝禹湯,禹湯承二帝之道者也。言文、武即通周公,文武周三圣根本精神,自承禹、湯。但周初世運已不同夏、商,三圣之道自有許多變通處??鬃釉晃釓闹?,其相承接較近也。則《書經》專紀二帝三王之行事,以明道統(tǒng)治統(tǒng)之傳授,其極重要可知。(《讀經示要》尚書篇)
董子曰:桀、紂皆圣王之后,驕溢妄行。大興土木,竭山澤之利,奪民財食。嚴刑峻法,聽鄭衛(wèi)之音,賞佞賜讒,孤貧不養(yǎng),殺圣賢而剖其心。誅求無已,天下空虛,群臣畏恐,莫敢盡忠,紂愈自賢。周發(fā)兵,諸侯共誅紂,大亡天下?!洞呵铩芬詾榻?,曰“蒲社災?!敝芩ィ熳游⑷?,諸侯力政,大夫專國,不能行度制法文之禮。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孽殺其宗,不能統(tǒng)理。以強相脅,不能制屬。臣下上僭,不能禁止。日為之食,星霣如雨。地震,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春秋》異之,以此見悖亂之徵。圣王之后非圣王,莫能行王道也。
故孔子明得失,差貴賤,反王道之本,譏天王(時王、俗王、最高領導人)以致太平。刺惡譏微,不遺大小,善無細而不舉,惡無細而不去,進善誅惡,絕諸本而已矣。
“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赗”,刺不及事也?!疤焱醴ム崱?,譏親也?!皶跏雷印?,譏微也。祭公來逆王后,譏失禮也。刺家父求車,武氏、毛伯求賻金,王人救衛(wèi),王師敗于貿戎,天王出居于鄭,殺母弟,王室亂,不能及外,分為東西周,無以先天下,召衛(wèi)侯不能致,遣子突征衛(wèi)不能絕,伐鄭不能從,無駭滅極不能誅,諸侯得以大亂,篡弒無已,臣下上逼,僭儗天子。王室不維禮,紀綱逐崩矣。
諸侯強者行威,小國破滅,晉至三侵周,與天王戰(zhàn)于貿戎而大敗之。戎執(zhí)凡伯于楚丘以歸。諸侯本怨隨惡,發(fā)兵相破,夷人宗廟社稷,不能統(tǒng)理。臣子強,至弒其君父。法度廢而不復用,威武絕而不得復。故鄭、魯易地。晉文再致天子。齊桓會王世子,擅封邢、衛(wèi)、杞,橫行中國,意欲王天下。魯舞八佾,北祭泰山,郊天祀地,如天子之為。以此之故,弒君三十二,亡國五十二,細惡不絕之所致也。諸葛武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絕諸本之意也。
《春秋》立義,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諸山川不在封內不祭。有天子在,諸侯不得專地,不得專封,不得專執(zhí)天子之大夫,不得舞天子之樂,不得致天子之賦,不得適天子之貴。君親無將,將而誅。大夫不得世,大夫不得廢置君命。立適以長不以賢,以貴不以長。立夫人以適不以妾。天子不臣母后之黨。親近以來遠,故未有不先近而致遠者也。故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言自近者始也。
圣王不再,而王道之規(guī)制禮秩仍在,孔子因之以斷貶褒,以反王道。諸侯來朝者得褒,邾婁儀父稱字,滕、薛稱侯,荊得人,介葛盧得名。內出言如,諸侯來曰朝,大夫來曰聘,王道之意也。
誅惡而不得遺細大,諸侯不得為匹夫興師,不得執(zhí)天子之大夫;執(zhí)天子之大夫與伐國同罪,執(zhí)凡伯言“伐”。獻八佾,諱八言六;鄭、魯易地,諱易言假;晉文再致天子,諱致言狩;桓公存邢、衛(wèi)、杞,不見《春秋》,內心予之,行法絕而不予。止亂之道也,非諸侯所當為也。
《春秋》之義:臣不討賊非臣也,子不復讎非子也。故誅趙盾賊不討者,不書葬,臣子之誅也。許世子不嘗藥而誅為弒父,楚公子比脅而立,而不免于死。齊桓、晉文擅封,致天子、誅亂、繼絕、存亡、侵伐、會同,常為本主,曰桓公救中國,攘夷狄,卒服楚,至為王者事;晉文再致天子,皆止不誅,善其牧諸侯,奉獻天子而復周室?!洞呵铩酚柚疄椴?,誅意不誅辭之謂也。
魯隱之代桓立,祭仲之出忽立突,仇牧、孔父、荀息之死節(jié),公子目夷不與楚國,此皆執(zhí)權存國,行正世之義,守惓惓之心。《春秋》嘉義氣焉,故皆見之,復正之謂也。
夷狄邾婁人、牟人、葛人,為其天王崩而相朝聘也,此其誅也。殺世子母弟直稱君,明失親親也。魯季子之免罪,吳季子之讓國,明親親之恩也。閽殺吳子馀祭,見刑人之不可近。鄭伯髡原卒于會,諱弒,痛強臣專君,君不得為善也。
衛(wèi)人殺州吁,齊人殺無知,明君臣之義,守國之正也。衛(wèi)人立晉,美得眾也。君將不言率師,重君之義也。正月,公在楚,臣子思君,無一日無君之義也。誅受令,恩衛(wèi)葆,以正囹圄之平也。言圍成,甲午祠兵,以別迫脅之罪,誅意之法也。作南門,刻桷、丹楹,作雉門及兩觀,筑三臺,新延廄,譏驕溢不恤下也。故臧孫辰請糴于齊,孔子曰:“君子為國必有三年之積,一年不熟乃請糴,失君之職也?!闭D犯始者,省刑,絕惡疾始也。大夫盟于澶淵,刺大夫之專政也。諸侯會同,賢為主,賢賢也。
《春秋》紀纖芥之失,反之王道,追古貴信,結言而已,不至用牲盟而后成約。故曰“齊侯、衛(wèi)侯胥命于蒲”,傳曰:“古者不盟,結言而退。”宋伯姬曰“婦人夜出,傅母不在,不下堂”,[傳]曰:“古者周公東征,則西國怨?!被腹唬骸盁o貯粟,無障谷,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彼蜗骞唬骸安还牟怀闪?,不阨人?!鼻f王曰:“古者杅不穿,皮不蠹,則不出。”君子篤于禮薄于利,要其人不要其土,告從不赦不祥,強不陵弱。齊頃公吊死視疾,孔父正色而立于朝,人莫過而致難乎其君,齊國佐不辱君命而尊齊侯,此《春秋》之救文以質也。
救文以質,見天下諸侯所以失其國者亦有焉。潞子欲合中國之禮義,離乎夷狄,未合乎中國,所以亡也。吳王夫差行強于越,臣人之王,妾人之妻,卒以自亡,宗廟夷,社稷滅,其可痛也。長王投死。於戲!豈不哀哉?晉靈行無禮,處臺上彈群臣,枝解宰人而棄。漏陽處父之諫,使陽處父死。趙盾之諫,欲殺之;卒為趙穿所殺。晉獻公行逆理,殺世子申生,以驪姬立奚齊、卓子,皆殺死,國大亂,四世乃定,幾為秦所[滅],從驪姬起也。楚昭王行無度,殺伍子胥父兄。蔡昭公朝之,因請其裘,昭公不與。吳王非之,舉兵加楚,大敗之;君舍乎君室,大夫舍大夫室,妻楚君之母。貪暴之所致也。晉厲公行暴道,殺無罪人,一朝而殺大臣三人;明年,臣下畏恐,晉國殺之。陳侯佗淫乎蔡,蔡人殺之。古者諸侯出疆必具左右,備一師,以備不虞。今陳侯恣以身出入民間,至死閭里之庸,甚非人君之行也。
宋閔公矜婦人而心妒,與大夫萬博,萬譽魯莊公曰:“天下諸侯宜為君,唯魯侯爾。”閔公妒其言,曰:“此虜也,爾虜焉知魯侯之美惡乎?”致萬怒,搏閔公絕脰,此以與臣博之過也。古者人君立于陰,大夫立于陽,所以別位,明貴賤。今與臣相對而博,置婦人在側,此君臣無別也。故使萬稱他國卑閔公之意,閔公藉萬而身與之博,下君自置,有辱之婦人之房,俱而矜婦人,獨得殺死之道也?!洞呵铩吩弧按蠓虿贿m君”,遠此逼也。
梁內役民無已,其民不能堪,使民比地為伍,一家亡五家殺刑,其民曰“先亡者封,后亡者刑”。君者將使民以孝于父母,順于長老,守丘墓,承宗廟,世世祀其先。今求財不足,行罰如將不勝,殺戮如屠,仇讎其民,魚爛而亡,國中盡空?!洞呵铩吩弧傲和觥?,亡者,自亡也,非人亡之也。
虞公貪財,不顧其難,快耳說目,受晉之璧、屈產之乘,假晉師道,還以自滅。宗廟破毀,社稷不祀,身死不葬,貪財之所致也。故《春秋》以此見物不空來,寶不虛出。自內出外,無匹不行;自外至者,無主不止。此其應也。
楚靈王行強乎陳、蔡,意廣以武,不顧其行,慮所美,內罷其眾。乾谿有物女,水盡則女見,水滿則不見。靈王舉發(fā)其國而役,三年不罷,楚國大怨。有行暴意,殺無罪臣成然,楚國大懣。公子棄疾卒令靈王自殺而取其國。虞不離津澤,農不去疇土,此非盈意之過耶。
魯莊公好宮室,一年三起臺。夫人內淫兩弟,弟兄子父相殺,國絕莫繼,為齊所存。夫人淫之過也。妃匹貴妾,可不慎耶?
此皆內自強從心之敗,已見自強之敗,尚有正諫而不用,卒皆取亡。曹羈諫其君曰:“戎眾以無義,君無自適。”君不聽,果死戎寇。伍子胥諫吳王,以為越不可不取。吳王不聽,至死伍子胥。還九年,越果大滅吳國。秦穆公將襲鄭,百里、蹇叔諫曰:“千里而襲人者,未有不亡者也?!蹦鹿宦?,師果大敗殽中,匹馬只輪無反者。晉假道道虞,虞公許之。宮之奇諫曰:“唇亡齒寒,虞、虢之相救。非相賜也,君請勿許?!庇莨宦?,后虞果亡于晉。
《春秋》明此存亡道可觀也。觀乎蒲社,知驕溢之罰;觀乎許田,知諸侯不得專封;觀乎齊桓、晉文、宋襄、楚莊,知任賢奉上之功;觀乎魯隱、祭仲、叔武、孔父、荀息、仇牧、吳季子、公子目夷,知忠臣之效;觀乎楚公子比,知臣子之道,效死之義;觀乎潞子,知無輔自詛之敗;觀乎“公在楚”,知臣子之恩;觀乎“漏言”,知忠道之絕;觀乎“獻六羽”,知上下之差;觀乎宋伯姬,知貞婦之信;觀乎吳王夫差,知強陵弱;觀乎晉獻公,知逆理近色之過;觀乎楚昭王之伐蔡,知無義之反;觀乎晉厲之妄殺無罪,知行暴之報;觀乎陳佗、宋閔,知嫉淫之過;觀乎虞公、“梁亡”,知貪財枉法之窮;觀乎楚靈,知苦民之壤;觀乎魯莊之起臺,知驕奢淫泆之失;觀乎衛(wèi)侯朔,知不即召之罪;觀乎執(zhí)凡伯,知犯上之法;觀乎晉郤缺之伐邾婁,知臣下作福之誅;觀乎公子郤,知臣窺君之意;觀乎世卿,知移權之敗。
故明王視于冥冥,聽于無聲,天覆地載,天下萬國莫敢不悉靖共職受命者,不示臣下以知之至也。故道同則不能相先,情同則不能相使,此其教也。由此觀之,未有去人君之權,能制其勢者也;未有貴賤無差,能全其位者也。故君子慎之。(董仲舒《王道》)
故衛(wèi)子夏言:“有國家者不可不學《春秋》,不學《春秋》則無以見前后旁側之危,則不知國之大柄,君之重任也。故或脅窮失國,掩殺于位,一朝至爾。茍能述《春秋》之法,致行其道,豈徒除禍哉,乃堯、舜之德也?!保ǘ偈妗队嵝颉罚?/span>
蓋孔子作春秋,以二帝三王之行事為鑒,緣二帝三王之心為法。董子曰:“《春秋》之道,大得之則以王,小得之則以霸…霸王之道,皆本于仁。仁,天心,故次之以天心。”(《俞序》)王心即天心,人道即天道。此圣王心法也。
二帝三王之心法,盡在一部《尚書》?!稌芬缘勒?,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道在是焉?!渡袝肥峭跣闹w,《春秋》則王心之用。王心著其常,《尚書》也;王心明其斷,《春秋》也。故孔子曰:“吾因行事加吾王心焉,假其位號以正人倫,因其成敗以明順逆?!蓖跽咧?,《尚書》主內,《春秋》主外也。
馬一浮先生曰: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夢見周公,告顏淵以四代之禮樂,答子張以股周損益“百世可知”,皆明從本垂跡,由跡顯本之大端。政是其跡,心是其本。二帝三王,應跡不同,其心是一。故孟子曰“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也,是則同”,此本跡之說也。蔡九峰《書傳·序》曰:“精一執(zhí)中,堯、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立極,湯武相傳之心法也。曰德、曰仁、曰敬、曰誠,言雖殊而理則一,無非所以明此心之妙也。言天,則嚴其心之所自出;言民,則謹其心之所由施。禮樂教化,心之發(fā)也;典章文物,心之著也;家齊國治而天下平,心之推也,心之德其盛矣乎!二帝三王,存此心者也;夏桀、商受,亡此心者也;太甲、成王,困而存此心者也。存則治,亡則亂,治亂之分,顧其心之存不存如何耳。后世有志于二帝三王之治者,不可不求其道:有志于二帝三王之道者,不可不求其心”。故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心,一也:有以得其用心,則施于有政,跡雖不同,不害其本,一也。(馬一浮《論語大義》書教篇)
王心、天心、仁心,一也。心有主,則王道張。王道張,則天下和順,禮樂和序也。馬一浮先生曰:故《孝經》一篇,實六藝之總歸,所以謂之至德要道,以順天下也。“愛親者,無敢惡于人;敬親者,無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迸e是心以推之而已。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知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庇凶?,孟子之言,皆至精本實,皆直指本心之體。一切大用皆從此流出,故曰生。(馬一浮《論語大義》禮樂教上)王道秩序,緣王心而生是也。
(三)紀綱之道,與秩序構建
(待續(xù))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爾雅臺】春秋經通義&隱公元年(19)
【下一篇】【爾雅臺】春秋經通義&隱公元年(21)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