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蔡祥元作者簡介:蔡祥元,男,西元一九七五年生,浙江衢州人,北京大學外國哲學專業(yè)博士?,F(xiàn)任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教授,曾任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錯位與生成——德里達與維特根斯坦對意義之源的思考》等。 |
“先生移我情矣”——追憶恩師張祥龍先生
來源:作者賜稿儒家網發(fā)布
一直沒法靜下來去面對老師的離去,感覺還那么不真實,他的音容時常浮現(xiàn)出來,仿佛就在身邊,好像他還在某個地方,可以隨時再去拜會。從入學至今,前前后后跟隨老師二十余年,驀然回首,似乎也只是短短一瞬。
2001年作者(右二)跟幾位旁聽學生與張祥龍老師(左三)的合影
最初見老師是在北大靜園三院的一間教室。那是2001年春天,研究生考試成績剛公布,分數跟自己預期的出入比較大,教務李明珍老師說那你去找張祥龍老師吧,今年他閱卷,然后告訴我上課的時間和地點。那時三院沒裝修,印象中還有些破舊,從正門進去,沿著長廊繞一大圈才找到上課的教室。教室不大,里面坐滿了學生。記不得細節(jié)了,講的是中國哲學,視角很獨特,第一次就被老師講課的方式吸引了,那時并不知道這是現(xiàn)象學方法。只記得當時聽得很投入,課后跟老師關于答題方面的討論并沒有怎么展開,當時好像也不怎么在意了。后來就在那個時間點一直去聽老師講課,課后時常會再跟老師做些請教,去得多了,結識了一些其他聽課的學生,才發(fā)現(xiàn)很多都是旁聽的。
考上研究生以后自然想讓老師指導,但老師告知那年已經確定了一名保送的學生,而外哲所原則上一位老師只帶一個學生。我有點失落,在郵件中再次表達了自己的希望,最后還是得到了老師許可。入學后趙炎師兄告訴我說,老師跟所里提出把他第二年的名額拿出來才招的我。跟隨老師讀研以后,最難忘的是在老化學樓227上課。教室不是很大,經常需要搶位置,過道里、有時講臺周邊也有學生坐著或站著,除了選課的學生,不少都是旁聽的,可能還有社會人士。大家就這么雜亂地、有點擁擠地圍坐在教室各處,全神貫注地看著老師,傾聽著他的講解。老師的課有一種魔力,他并不完全把內容講“盡”,不把知識點一條條地擺出來,而是經常結合文本,通過對字詞的旁敲側擊,把問題打開,讓一些看似平淡甚或熟視無睹的文本變得生趣盎然起來。這些新的視角不同于已有的觀念化哲學知識,而是一種能觸動你、能讓你感受到卻又不能完全抓住的東西。所以聽課的學生都很專注,生怕錯過要緊的東西。老師上課的聲音整體上是平和的,沒有那種慷慨激昂式的激情,但不平淡,富有節(jié)奏的變化,清晰而確鑿,伴有一種他自己也投入其中的、被他自己所講解的思想所吸引的真情。隨著內容的變化,隨著問題的深入,這種思想的“真情”會在他身體語言中呈現(xiàn)出來,大家能從他姿態(tài)上、從他眼神里看到他講的東西確實是“真”的。不只是中國古代經典,現(xiàn)象學文本到老師這里也會“幻”出新的意味,甚至非哲學文本,像《紅樓夢》《戰(zhàn)爭與和平》等等,一經他分析,都變得充滿哲學的意謂。老師《現(xiàn)象學導論七講》修訂版的副標題是“從原著闡發(fā)原意”。在我看來,這里的“原意”并非作者或文本的原意,而是老師自己面對哲學文本時所激發(fā)出來的緣意,因文本之緣而生的原初之意。這種“原意”居無定所,因緣而起,能讓聽者跨越文本,穿越時代,與古今中外的哲人發(fā)生共情。在那些時刻,我也時常會進入一種出神狀態(tài),被老師打開的“思想世界”所吸引,教室外是高大的白楊樹,斑駁的陽光穿過窗戶照進教室,仿佛自己的整個生命也被穿透了。
2014年張祥龍老師在濟南興隆山打太極拳
除了上課,老師還經常帶我們打太極拳。每周五的傍晚是師門的一個節(jié)日,大家會相約去未名湖旁邊的紅樓。開始打拳前后,老師通常會跟我們講些有關太極拳的事。記得他說過,他的老師是楊氏太極拳正宗傳人,還說他小時候一開始也不太樂意,后來打著打著就開始主動喜歡上了,每次打完以后,都有一種“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莫名輕快感。他還提到年輕時的一次太極拳之用。像是在食堂買飯,有個年輕人插隊跟人起了沖突,他出面說了幾句話,那個年輕人沖上來就要動手。老師說他也不知道怎么隨手一借力,那個年輕人就一個踉蹌差點摔出去,沒敢再動手,老師說這個可能跟他打太極拳有關。老師打的是楊氏太極拳,總共有八十多式,我們剛學的時候,每次只要求我們先學幾式,后來不知不覺也都全學會了。老師還讓我們記誦些太極拳經和口訣,我還記得一些,“虛領頂勁,含胸拔背”,“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xù)處。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后,乃能得機得勢?!爆F(xiàn)在想來,老師的言行舉止,還有他的思想,處處充滿氣韻,得機得勢,中正平和,已經深得太極之妙。
老師喜好山林,師門每年春秋天各有一次登山活動。北京周邊好多山,近的鷲峰、八大處,遠的海岮,我們都去過,有的還去過不止一次。爬山的時候老師經常會跟我們分享他年輕時在自然保護區(qū)的工作經歷,會給我們介紹一些植被的常識,還有他年輕時爬山的事,還特別提到跟他孩子爬泰山的事,走的是帶有探險性的野路,說的極為動情。在北大讀書期間,師門的登山活動很為其他同學羨慕。一起登山的不限于師兄弟,有時也會其他同學,師母也跟我們一起,有男女朋友的還會帶上各自的男女朋友,人多時經常男女生各分一組,一組跟老師,一組跟師母。每次登山活動就像一次喜氣洋洋的盛會。
2005年作者(左七)與張祥龍老師(右五)在植物園春游
每年中秋和元宵節(jié),師母都會邀請大家去他家里。老師家的客廳不大,師母每次都會準備精美的點心,大家圍坐在一起,有吃有笑。老師經常談到某個話題興致正高時,師母就會打斷他,或者唱反調,讓老師干著急,但也不動氣,在大家的笑聲中又開始了新的話題。這樣一個話題接一個話題,不知不覺都會聊得很晚,最后都是怕影響老師師母休息,才很不情愿地起身離開?;貙嬍业穆飞?,大家依然興致盎然,往往還會再回味一番老師師母“互懟”的場景。老師不只是大家的思想導師,他跟師母一起還是大家的生活導師,他們對每個學生都關懷備至,在他們影響下,師兄弟之間有一種別樣的親切感。
老師于我教誨實多。我是理工科背景,從小都怕作文,剛入學那會,也不太會寫論文,經老師多次修改,才逐漸領會論文寫作要義。博士論文導言部分一開始就寫了一兩千字,輕描淡寫地暗示了下文中的主題,老師看后嚴正地對我說,導言就像門面,評審的老師最仔細看的就是導言,他們不可能像他這樣從頭到尾把論文看一遍,到里面去尋找論文的價值,一定要在前面把自己的主要觀點說出來。之后我又寫了一版擴充版的導言,寫了兩三萬字。老師看后又很急切地批評說,導言是引導性的,不需要把論證的細節(jié)都展示出來,這個寫的太具體了。中間老師又做了一些很生動的指引, 還記得一些片段,比如,要直抒胸臆,不要太繞,又不能太直,要“東露一鱗,西露一爪”,要留于余地等等。當時我隱隱約約感受到了老師要表達的東西,也知道了導論和正文的區(qū)別,但當時我也知道,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我還不能完全駕馭。
一開始就對老師用現(xiàn)象學解讀中國哲學的做法很有感覺。但我博士論文寫的是純西學的,有關德里達與維特根斯坦的思想比較,本來最后一部分計劃再跟老莊語言觀做個比較,因為時間問題這部分內容并沒有展開。2010年畢業(yè)來山大工作,12年底原來所在的文史哲研究院擴充合并為儒學高等研究院,讓我有了更多做中國哲學方面的機會。差不多同一年老師從北大退休,山大哲社學院聘他來做一級教授,讓我更有機緣從事現(xiàn)象學與中國哲學的會通研究。之后好多年主要的研究精力都放在這方面,近幾年圍繞感通問題,斷斷續(xù)續(xù)完成一本書稿。這是受老師思想直接啟發(fā)而來的,也把它視作交給老師的一份答卷。2020年底完成書稿整理,聯(lián)系出版前發(fā)給老師,希望他寫個序言,因為前些年老師做了一個小手術,剛恢復過來,所以我希望他簡單寫下就行,不要太費心思。書稿有三十多萬字,老師用寒假時間不僅給寫了序言,而且書稿大部分內容都看了一遍,并提供了不少修訂意見,包括打印錯誤,讓我很是愧疚。這個書稿只是我以后研究的一個引論,一直想著這方面還可以再得到老師的引導和指點,沒想到成了跟老師最后的思想互動。
在老師最后時刻,我托老師公子泰蘇給他發(fā)了一個留言,其中一段文字表達了我自己這幾年跟老師有關的思想感受:“經歷這些事,也可能年紀大了,慢慢地回過頭去對哲學又有了些新的體會,尤其對您早期提出的終極實在、意義機制、時機化等等,近兩年它們不斷地在我腦子里出現(xiàn),結合這些經歷,對它們又有了新的理解。最近的一篇文章就把您的意義機制說法提取出來,作為現(xiàn)象學的基本原則,以推進經典現(xiàn)象學家的觀點,可以賦予現(xiàn)象學更大的解釋空間。終極實在,尤其是終極跟邊緣的關系,也是一再地觸動我,不僅僅是理論上的,還有來自生活本身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這些體會,包括來自生活的感觸,都能在您的文章里找到呼應。所以,我一直很慶幸,雖然早年考研走了很多彎路,耽誤了好幾年時間,但是因為遇到您,讓我很快找到了思想乃至人生的方向。我這幾年的思考和寫作,感覺都是在消化、在回應您的思考?!?o:p>
受老師影響的不只是我,不只是他的弟子,還有很多聽過他課的學生,以及很多學界同仁乃至不少社會人士。人們常說人無完人,但跟老師接觸過的人,即使不同意他思想,但在為人方面,還沒有聽到對他有非議的。他離世以后,那么多人用詩文來表達對他的悼念之情,追溯對他人格和思想魅力的感受,再次見證了他思想與人格的純粹。老師思想的開顯力與創(chuàng)造力,他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還沒有完全呈現(xiàn)出來。在未來,回過頭來我們或許會更好發(fā)現(xiàn)他對中國學術的獨特貢獻。他不僅重溯了儒家的思想道統(tǒng),在這方面接續(xù)并推進了現(xiàn)代新儒家的工作,更深刻地推動在現(xiàn)代哲學視野下對儒家哲理的重構;而且在道家、釋家、兵家等方面也都給出了富有思想新意的闡釋,為后學提供了方向??梢哉f,他用自己的思想和生命實踐重新“激活”了中國哲學的智慧,也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了中西哲學的會通。
北京追悼會回來以后在賓館隔離,給學生上網課時講中國古代哲學的認識論問題。講到最后涉及象思維的討論時,我引老師下面這段話作為課程的結束:“通過象,你似乎并不知道什么,但總知道得更多更深。每次觸到象,你就開始知道了,就像觸發(fā)了一個泉源,它讓你進入一個幻象疊出的世界,讓你越愛越深,越恨越烈。因為這由象生出的愛總能同時愛這個愛,不斷地補上它的缺失而更新它;而恨也總能在它的象中找到不斷去恨的根據,所以象是上癮的、成癖的,因為它隱避而又讓人種下病根,就像這些漢字之象影射著的?!北緛頊蕚淠钔昃拖抡n了,但幾次中斷,無法讀下去?!妒勒f新語》記載周子居語錄說“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在老師身邊的這些年讓我知道,此言非虛,人間確實有黃叔度這樣的人物,你在他身邊,聽他說話,就能受他感染,被他轉化。老師乘鶴西去,世間少了一個可以讓我、也讓很多好學之人可以成癖上癮的“泉源”。
今日北大哲學系為老師開追思會,因為珠海疫情未能成行,只能以此遙寄追思與感念!
2022年7月27日
不肖弟子祥元 再拜
【上一篇】【趙敦華】祥龍之道
【下一篇】【孫漢生】儒者嚴復的文化自信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