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董璞中作者簡介:董璞中,本名董衛(wèi)國,男,山東東營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博士?,F(xiàn)任西南政法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
孔子作為“先師”的意義
作者:董璞中
來源:作者授權(quán)儒家網(wǎng)發(fā)布
根據(jù)民國以來官方的選擇,今天(西歷九月二十八日)是孔子誕辰日。孔子的誕辰到底是哪天,至今學界還有不同觀點,這是個學術(shù)上可以繼續(xù)考據(jù)的問題。但是紀念孔子的誕辰,對于我們中華民族來說,對于我們中國文化來說,確本應(yīng)該是一件很重要、很嚴肅的事情。因為兩千多年以來,孔子一直被奉為我們的“先師”。經(jīng)由“先師”的教導,我們民族的歷史上才出了那么多優(yōu)秀偉大的人物,才有勇敢和凝聚的靈魂走過一次次歷史挫折而歷久彌堅,才有那么深遠的、豐富的、值得我們?nèi)セ匚逗唾Y取的文化傳統(tǒng),經(jīng)由“先師”的教導,我們心靈深處才一直鼓蕩著對“華夏”的認同和自豪感。
說孔子是中華民族的“先師”,那么孔子傳授了我們哪一門學問呢?我們現(xiàn)代人吹捧孔子的,往往稱贊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偉大的政治家、偉大的教育家”,甚至也有人說他為“偉大的歷史學家”“偉大的音樂家”等等。誠然,僅僅從孔子的才能和成就來看,他并不負于這些頭銜。但是孔子作為“師”并不在于教我們?nèi)コ蔀檫@些專門的“家”,而根本在于教我們?nèi)ァ俺扇恕薄蔀檎嬲饬x上的人:努力去實現(xiàn)人的價值和尊嚴,去創(chuàng)造真正屬于人的生活方式。在這個意義上說,仁道就是人道,儒學就是人學。說儒學是人學,并非是說儒學缺少超越世俗的向度。相反,必須由盡心、知性、知天,方能究竟人生之深刻;必須到參贊天地化育,方見生命之廣大。在德性人格的養(yǎng)成和人倫義務(wù)的完成中實證天命之不容易,默契超越與永恒,推己及人,下學上達,此方是先師之教的究竟和博大。孔子作為先師,其意義在于傳承人道——揭示人的價值本原、指點人的價值實現(xiàn)之路徑,用古代道學家的話來說,就是 “立人極”(周敦頤語)。孔子之“立人極”,為中國文化廓清和培固了教養(yǎng)的本原,為中華民族凝聚了最博厚、高明和包容的靈魂。
孔子何以能為中國文化“立人極”呢?因為孔子是圣人。圣人不是為哪個族群“立人極”,而是為人類立一個人的標準。近代以來,我們有一種習慣,就是希望把孔子描述成普通人,盡量讓孔子失去“圣人”的光環(huán)。晚近學者更是強調(diào)“去圣乃得真孔子”。其實這是徒勞的,圣人本來就是普通人,但是圣人又絕不僅僅是普通人。孔子是以人的形象出現(xiàn)在中國歷史上的,不是以神之子或者神之使者的形象出現(xiàn)的??鬃佑醒腥狻⒂星橛辛x、有家有嗣、有病有難、有生有死,孔子是普通人。但是孔子恰是以人的形象而究竟地實現(xiàn)了人的價值,血肉的身軀煥發(fā)出“溫良恭儉讓”的光輝,坎坷的人生詮釋了“樂天知命”的深刻,學思并進,默知心通,成己成物,成就了“仁知勇”的境界,由此而展現(xiàn)了這個世界上的人所能達到的真善美的極限。孟子說“形色天性也,唯圣人然后能踐形?!笨芍^深知圣人。僅僅承認孔子是普通人,而忽略孔子作為圣人的意義,那就看不到儒學的理想性,失去理想的個人和民族,容易沉溺功利,容易失去敬畏,容易淺薄和短視。孔子作為“先師”,傳承“人道”,為人類之價值的實現(xiàn)提供了一種可能,為中國文化廓清和涵養(yǎng)了教養(yǎng)的本原。
一切有文明原創(chuàng)力的民族,必然重視文化教養(yǎng),必然重視教化。教化的意義何在?教化之益,對于個人而言為修身立德,對群體而言是化民成俗。立德樹人以追求超越性的價值為極至,如此方可說獨立人格,方可說安身立命。若根本不開顯超越世俗功利和世俗權(quán)威的價值追求,那么永遠談不上獨立人格,而容易養(yǎng)成“依附性人格”——依賴權(quán)或錢。其所培養(yǎng)的人,要么屈從于現(xiàn)實權(quán)威,唯權(quán)是從;要么是依附于錢,唯利是圖。而且,也無從安頓人之終極關(guān)懷。對于國家和社會來說,教化作為國家政治之基礎(chǔ)。維系共同體凝聚力的核心必然是價值觀念和生活習俗(禮俗)。離開了教化(核心在價值觀念系統(tǒng))作為根基,族群認同將失去最深層次的文化基礎(chǔ)。而孔子之教其深刻、廣大和獨特之處在于由人心之本然和人生之實然處指點人生意義和社會生活,開出足以安頓世間生活的價值系統(tǒng)和生活樣式。用儒家經(jīng)典中的話說,就是“人文教化”(《周易·賁卦》)。
孔子作為“先師”所傳承的人文教化是最為圓融的教法。第一,經(jīng)驗性與超越性兼顧。打通世俗與超越,所謂“下學上達”,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天道之意義,亦是從天地之生成發(fā)育而見,天道之意義,體現(xiàn)于人情倫理,所謂“承天之道,治人之情”(《禮運》);亦體現(xiàn)于人類歷史,所謂“天人之征,古今之道”(《天人三策》)。故而,離開人心與人生,并不重視抽象之創(chuàng)世神的思考。第二,破除形式上的偏執(zhí),而以人文理性作為信仰之根基。所謂“直接信理而間接信教”(梁漱溟先生語)。故而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從形式上說,第一、儒家之教并不在現(xiàn)實生活之外另有獨立的教化體制。最普遍的文化載體在家庭——人類天然的生活事實和最普遍的生活方式。第二、禮樂之教,重心在安頓人心,雖對神靈極其誠敬,但重心不在祈禱呼救。第三、人文教化可以一切社會現(xiàn)有體制為依托,依托于國家的教育體制意義尤為重大。
根據(jù)宋儒的稱謂,儒學作為“人文教化之統(tǒng)”可以被稱為“文教”。文教跟宗教不同。文教不把人生之終極價值源頭做懸設(shè),所以人生之目標和人生意義之設(shè)定不是天堂地獄的彼岸世界,而是本于人心之本然與人生之實然。人心之本然,即發(fā)現(xiàn)人心之道德理性,由窮盡此道德理性而淘汰生命中非理性的內(nèi)容以轉(zhuǎn)化生命實存,由盡心、知性而知天——從而實現(xiàn)超越性的生命價值。成己成物——從而獲得現(xiàn)實事業(yè)的牢固的內(nèi)在動力基礎(chǔ)——自覺超功利的動力源頭。本于人生之實然——人生而在以家庭為核心的人倫關(guān)系之中。所以儒家之道,只說明德親民,只說成己成物。人生之任務(wù)使命不做預(yù)設(shè)推理,而是從人生直接顯現(xiàn):對自己的義務(wù)和對他人的義務(wù)。對自己的義務(wù),修身立德,窮理盡性。對他人之義務(wù),推己及人,親親仁民。如此而已。雖然儒家也重視超越性的天道意義。天道即仁道。從教上說,天不能完全失去宗教性權(quán)威。但是從理上說,天乃是仁道之理體,并不外在于萬有。雖然崇敬鬼神,但是鬼神設(shè)教,一者報本反始,二者思孝奉先。所以儒家之文教與一切宗教都不矛盾。因一切教不能回避人心之本然與人生之實然。做一個人有獨立人格、有人倫責任感的人,乃是成為其他一切教徒、一切學派信從者、一切社會職業(yè)人的基礎(chǔ)。所以,孔子和儒家一直都是最廣泛的社會價值觀念共識。自古以來,歷代賢達無不從孔子之教而獲取人生智慧。歷代政府,莫不以孔子之教為良法善治之本。所以孔子才成為中國文化之軸心。
孔子為中國文化之軸心,此非虛言。民國以來學者,很多人書寫《中國哲學史》試圖把孔子描寫為先秦諸子之一,試圖僅僅把儒學描寫成九流十家中一普通學派。這是淺妄的??鬃邮巧瞎艢v史文化的整理者,同時也是之后華夏人文傳統(tǒng)的開啟者。所謂“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傳;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法”。“儒學”也并非孔子有意創(chuàng)立的一個思想流派,而是孔子在整理和詮釋歷史文化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人文教化傳統(tǒng)。孔子之后的儒學,有學派性,但是總體而言,儒學本身又具有超越學派的文化地位。儒學是華夏人文傳統(tǒng)積極且主流的繼承者。
紀念先師的誕辰,弘揚中華民族的人文傳統(tǒng),對于中國和世界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近年來有學者倡議以孔子誕辰為“教師節(jié)”,這也是對先師孔子很好的紀念形式。儒家一直認為,人文教化可以因任現(xiàn)有的社會分工和職業(yè)角色,而教師的身份更是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人類歷史上,教師一直承擔著傳承文化、啟迪人格、傳播知識和思想的作用,所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師說》),所有具有創(chuàng)造力、生命力的民族都有“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雖然當今社會,教師有職業(yè)化的傾向,但是任何的技藝和職業(yè)都有其德性原則作為價值方向,這是永恒不變的事實。教師有職業(yè)化的一面,同時也有超越職業(yè)而引導立德樹人的一面。立德樹人,這是任何真正意義上的老師不回避的使命,這也是自先師孔子所形成的傳統(tǒng)??鬃幼鳛榻逃?,他所傳授的不重砸某個學科或某一門類專門知識,而是人文化成,是成人的教育??鬃又淌窍M叭讼瘸蔀橐粋€真正意義上的人,然后才能成為某一類人”(馮友蘭先生語),所謂“君子不器”??偠灾?,若能以孔子誕辰作為“教師節(jié)”,必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繼承中華民族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更好地發(fā)揮儒學文以化人的功能,必將有助于提振民眾的文化自信,必將有助于理順人心之價值秩序、促成尊重文化的社會風尚。
世界上,所有的族群聚落都有風俗,但是不是所有的族群聚落都有圣賢。世界上,很多族群和聚落也都出現(xiàn)過英雄,中華民族歷史上的英雄們更是璨若星河,但是若是沒有圣人和文教的教導,英雄的血氣并不能支撐這個族群走得很遠。雖然在今天,我們大部分人已經(jīng)無緣專門研讀圣人留下的經(jīng)典,但是我們的心靈家園依然主要奠基在儒學的土壤。雖然在今天,我們大部分人已經(jīng)不知道哪天是屬于國人的圣誕,但是圣人的智慧依然照耀著中華民族前進的道路。雖然在今天,思想文化界各種學說爭論不休,但是如實地了解以后,先師之教依然可能是我們最普遍的共識,更是我們最明智的選擇。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