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陳彥軍 張正橋】金石錄:三亞學院東校區(qū)篇

        欄目:依仁游藝
        發(fā)布時間:2012-07-11 08:00:00
        標簽:
        陳彥軍

        作者簡介:陳彥軍,筆名東民,男,西歷一九七二年生,湖北棗陽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所儒教方向研究生畢業(yè),現(xiàn)為三亞學院南海書院研究員、學術服務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為儒學儒教與大學教育,在《原道》、《儒學與古典學評論》、《國家治理》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十多篇,出版《從祠廟到孔教》(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6年版)。

         



        金石錄:三亞學院東校區(qū)篇
        作者:陳彥軍 張正橋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發(fā)表
        時間:西歷2012年7月11日


            三亞地出南溟,古人嘆為邈遠,然海天景觀奇絕,中原士夫偶然為命運拋落到此,不免銘刻金石以記異表功,如元代云從龍之銘“落筆洞”,清代程哲之刻“天涯”。這正符合“功績銘乎金石,著于盤盂”的古義。
            
            
            改革開放以來,三亞已漸漸成為中國人民的“后花園”,國際濱海旅游休閑勝地。三亞各處,銘金石以點綴山海,寄寓閑情,也成為一種時代風尚。
            
            
            三亞學院自2005年建校以來,無論是最早的東校區(qū),還是新建的南校區(qū),都著意于校園之恰當處樹石銘文,延及今日,校園之金石已蔚為大觀。細揣石形文意,三亞學院之金石,一不銘功績,二不寓閑情,而是賦校園以靈魂,啟師生以精神,正是學院理念實體化的承載,是學院文化無聲的建設者。
            
            
            古人云:“惟有金石所以垂不朽,今列而為略,庶幾式瞻之道猶存焉。”(鄭樵《通志·金石略》)學院金石自當不朽,學院文化亦當長存。這里,我們將學院的金石陸續(xù)整理刊登出來,既為存“式瞻之道”,亦為彰三亞學院“大學之道”。


            東校區(qū)規(guī)劃于2004年,建成于2005年,凝聚著學院第一代建設者的心血,見證著學院第一批求學者的志行。三亞學院人珍視自己的歷史,在不斷闊步前行的同時,細心營護著東校區(qū)的一山一水、一樓一宇,并加以不斷的充實和完善。如今的東校區(qū),是三亞學院的核心校區(qū),也是三亞學院人的精神家園。漫步校園,瞻金石而神凝,記銘文而志展,不覺條列成文,并揣銘文出處附之。


            校門處石刻
            
            
            三亞學院正校門為一開放式門墻,坐北朝南,左入右出,校名“三亞學院”橫鐫中墻。門外東側草坪,迎學院路,立一大石,高約5米,寬1米,豎鐫“大學之道”四個行書大字,款題“李書?!薄?
            
            
            “大學之道”出自儒家經(jīng)典《大學》之“三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比齺唽W院立校之始,即立意探索現(xiàn)代中國民辦大學之道,經(jīng)過七年建設,三亞學院已成為中國民辦大學的重要標桿。
            

            廊橋鷺溪側石刻
            
            
            入校門為白鷺溪,一廊橋駕于溪上。橋北側臨溪,橫臥一扇形巨石,約長3米,寬1米,面鐫“山水之間”四字。
            
            
            三亞學院東校區(qū)座枕印嶺(落筆峰為其別名),面映鷺溪,正在山水之間。此石刻環(huán)以林木,似顯而隱,正彰三亞學院辦學特色,明眼凈心人能識之。
            
            
            循溪側幽徑東行三十步,一大樹下隱然立一石,長寬約一米,面鐫“克明俊德”。
            
            
            此文出自《尚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贝髮W之道,起于修身,至于平天下,正為現(xiàn)代大學之責任。修身平天下有道,正是《中庸》從上引《堯典》所提煉的“九經(jīng)”。三亞學院顯身山水之間,潛心修身立德,正合中庸之道。
            

            書行樓前石刻
            
            
            廊橋一過,敞然行學府大道。大道西映鷺溪印嶺,東綴書行樓、書海館、白鷺苑,直抵巍巍之書德樓。書行樓由東西向五座樓宇回廊聯(lián)結構成,整體呈扇魚狀游行山水之間。其前有二石刻,南面一石隱然若小山,面鐫“豪氣、大氣、正氣”,此為三亞學院校風;北面一巨石橫臥園圃中,上書“天涯落筆大文章”。
            
            
            清人程哲書“天涯”,標記海天之異,書寫遠官之慨,今人詠“天涯”,享受四季春在,寄寓浪漫閑情,三亞學院人行天涯,倚落筆,是要以“豪氣、大氣、正氣”書寫三亞、中國乃至世界之大文章。
            

            書行樓與書海館間石刻
            
            
            書海館一層為圖書館藏書樓,其上為學院機關辦公樓。書海館與書行樓間點綴有五方石刻,一石一字,分別為“智”、“信”、“仁”、“勇”、“嚴”。
            
            
            此五字乃三亞學院干部之五德,出自兵書《孫子·計》:“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此五德,發(fā)乎智,伸乎信,依于仁義,立于勇嚴,保證了三亞學院鍛造出一支執(zhí)行力與創(chuàng)造力并行、愛與嚴不悖的干部隊伍。
            

            落筆廣場周邊石刻
            
            
            書海館與學府大道間有一廣場,因地得名而為“落筆廣場”。廣場不大亦不小,疏植椰樹,點綴華燈,映以筆峰,晨昏俱佳。陽光學子在此早間晨讀,晚間游藝,畢業(yè)季是合影留念的必選地。
            
            
            廣場西側,由南而北,樹立三石。南面一石,面鐫“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價值”,此乃三亞學院學院精神之辦學智慧;中間一石,面鐫“自立更生,合力更新,有容乃大,不懈則優(yōu)”,此乃三亞學院校訓,體現(xiàn)學院精神之做事智慧;北面一石,正面鐫“走進校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走向社會”,款題“李書?!?,這是三亞學院的辦學理念和使命,背面鐫“學以立業(yè)、學以去惑、學以致用、學以濟世”,這是三亞學院的學習價值。
            

            白鷺苑前石刻
            
            
            白鷺苑賓館,又名交流中心,是三亞學院對內對外交流的重要場所。賓館前側臨學府大道,交賓館進路處立一石,約高3米,寬2米,面鐫“卓爾不群,與子偕行”。
            
            
            “卓爾不群”出自《漢書》“夫唯大雅,卓爾不群”,“與子偕行”出自《詩經(jīng)》“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三亞學院師生來自五湖四海,為了實現(xiàn)在中國南海之濱建設一座不同凡響的大學的夢想走到了一起,他們志存大雅,他們卓爾不群,他們勵精勵勤,他們共創(chuàng)偉業(yè)。
            

            書明樓、書階樓、書味堂碑銘
            
            
            書行樓和書海館后,有三處建筑,一為書明樓,為東區(qū)教學樓,由東西向四座樓宇回廊聯(lián)結構成,形狀正與書行樓齒合;一為書階樓,與書海館相連,為東區(qū)圖書館,館內書藏如海,敞架取閱,師生入館,如登書階,故得名;一為書味堂,與西面書階樓一路相隔,是師生用餐之所。此三樓,側旁各立一石,銘樓名曰“書明樓”,“書階樓”,“書味堂”。
            
            
            三亞學院建筑命名多以“書”起。教書以“明”,讀書有“階”,書中三“味”,徜徉三樓,陽光學子樂何如哉!


            書明樓東側立一石,面鐫“格物”二字。
            
            
            《大學》經(jīng)文之“八目”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薄案裎铩睘椤鞍四俊笔鞘?。先儒朱子言:“《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貫通,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比齺唽W院開設56個本科專業(yè),舉凡物理、社會、人文,都在師生研習之列,而“311”課程體系的落實、“三級實習”的開展、“通識教育”的貫徹,又疏通了專業(yè)間的區(qū)隔,加之教師專業(yè)志業(yè),學生勤學樂學,格物而“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是可期的目標。
            

            東區(qū)社區(qū)石刻
            
            
            書味堂以北為一建筑群,環(huán)一小山而建,為東區(qū)師生宿舍區(qū),實行社區(qū)化管理。區(qū)內由學院建設者匠心獨運,點綴多處石刻。
            
            
            東寓一前停車場旁一石,面鐫“正心”二字;東寓二側超市旁一石,面鐫“誠意”二字;東寓一、二之間的園林廊榭入口處一石,面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東寓七旁籃球場側立一石,面鐫“至善”二字;東寓十旁三亞學院幼兒園前立一石,面鐫“慎獨”二字;東寓十一西側小山階梯出口處立一石,面鐫“修身”二字。
            
            
            這一組石刻,“正心”、“誠意”、“至善”、“修身”出自《大學》,大學之道,止于至善,以修身為本,正心誠意,正所以修身也;“慎獨”出自《中庸》,亦即“修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出自《論語》,正是《大學》修身以至于平天下之旨。
            

            東區(qū)小山側石刻
            
            
            東區(qū)小山,山不高而秀雅,迎落筆峰而立,如硯如臺。本無名,三亞學院人欲在落筆峰下書寫大文章,遂命名之為舉硯臺;本無路,三亞學院人環(huán)山筑道,依勢建階,遂成學院一養(yǎng)情逸志之佳構。
            
            
            山之南面拾級處立一石,面鐫“舉硯臺”;山之西面拾級處立一石,面鐫“舉硯臺旁書聲朗,落筆山下育人忙”,此聯(lián)為2011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視察三亞學院校園時即興所題,正是三亞學院師生風貌的真實寫照。
            
          
        (發(fā)表在《三亞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