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嚴壽澂】古書通例、學術源流與文獻考證——讀余嘉錫《古書通例》、《四庫提要辨證》

        欄目:思想探索
        發(fā)布時間:2012-09-27 08:00:00
        標簽:
        嚴壽澂

        作者簡介:嚴壽澂,男,西元一九四六年生,上海人。華東師范大學碩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博士?,F執(zhí)教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教授,兼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及美國克萊蒙研究生大學(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宗教學院經典詮解研究所(Institute for Signifying Scriptures)特約研究員。治學領域為中國學術思想史與古典文學,旁涉政治思想及宗教學。撰有專著《詩道與文心》《近世中國學術思想抉隱》《近世中國學術通變論叢》等。

             
             
         
             
             
             
            古書通例、學術源流與文獻考證
            ——讀余嘉錫《古書通例》、《四庫提要辨證》
            作者:嚴壽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發(fā)表
            時間:西歷2012年9月27日
            
             
            
            提要:清代乾隆以降,文獻考證蔚爲學界主流,凡立說而不以考據證實者,難以取信于人。以康長素《新學僞經考》之誕妄,猶以考證面目示人,考據之勢力,即此可見,于現代學術規(guī)范之建立,功莫大焉。然流風所被,弊亦生焉。大略而言,厥有二端。一曰繁雜細碎,無關大指;二曰好用偏師,不見其全。弊之所起(有意標新立異,嘩衆(zhòng)取寵者,姑置勿論),乃在不明古書通例,昧于學術源流。當漢學考證盛行之際,有余季豫(嘉錫)者,撰《四庫提要辨證》二十四卷,體大而不遺小,糾館臣之謬誤,示后學以正鵠。又成《古書通例》四卷,曰案著錄,明體例,論編次,辨附益,發(fā)凡起例,條例秩然,使人了然于漢魏以上古書所以然之故。玆以此二書爲據,于近人辨僞考證之失,略作探討,以就正于學界。
            
            
            關鍵詞:余嘉錫  古書通例  學術源流  文獻考證  四庫提要辨證
            
             
            
            清代學術的重心在漢學,以考證之法最擅勝場,至乾嘉而登峰造極。道咸以下,世變日亟,漢學漸衰。然而學術界經過百余年考據風氣的熏習,確立了一個原則,即言必有據,鑿空而談不能起信。以康長素(有爲)《新學僞經考》之誕妄,尚且以考證面目示人,考據的勢力,即此而可見。清末民初以降,西來學術的影響日甚一日,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爲代表的學界主流,以乾嘉考據綰合其心目中的西方科學方法,新考據學于是興起,對于學術規(guī)范的建立,可謂功莫大焉。然而流風所被,弊亦隨之。大略而言,厥有二端。一是繁瑣細碎,無關宏旨;二是好用偏師,不見其全。(至于有意標新立異、嘩衆(zhòng)取寵者,姑置不論。)究其原因,乃在不明古書體例,昧于學術源流。其時學術中心的北平,有余嘉錫季豫者,冥心獨造,不逐時趨,從《四庫全書提要》入手,盡力校讎之學,于史、子二部用功尤深,成《四庫提要辨證》二十四卷,體大而不遺小,糾館臣之謬誤,示后學以津梁。又有《古書通例》四卷,曰:案著述、明體例、論編次、辨附益,發(fā)凡起例,條理秩然,使人了然于漢魏以上古書所以然之故。茲不揣淺陋,以此二書爲據,參以呂思勉(誠之)、劉咸炘(鑒泉)諸家之說,于近人辨僞考證之失,略作探討,以就正于學界。
            
            
            一、古書編次著錄之例
             
            
            季豫指出,“自唐以前,目錄書多亡,今存者漢、隋、唐之《經籍》、《藝文志》而已”,宋以后私家目錄,雖至今尚有存者,“然所收僅一家之書,不足以概一代之全”,欲知一代書籍之全,“仍非先考史志不可”。因此,“考之史志及目錄以定其著述之人,及其書曾否著錄”,乃是鑒定古書真僞的重要方法。[1]然而“謂史志著錄最爲完備者,特就大較言之耳”。以秦始皇之酷烈,“焚書坑儒,定挾書之律,偶語詩書者棄市”,然而天下之士,仍有如伏生者,將書藏于壁間,“漢興復出”。更須知,“嚴刑峻罰所不能禁,則必有高位厚祿所不能勸者”。加之歷代求書,賞賜甚薄,清廷修《四庫全書》尤其如此,欲鼓勵天下人,“使盡出其所藏”,談何容易?!稘h書藝文志》未著錄之書,王應麟增入二十七部(見其《漢書藝文志考證》),其中固然有“《志》已著錄,而今本傳其別名者”;“有自古書中裁篇單行者,有曾否著錄,疑不能明者”;亦有出于東漢以后及僞托者,但是仍有數種,確實見于《漢書》紀、傳,而爲劉歆、班固所未收。近人章太炎、顧實所舉,“又往往出于王氏之外”。足證“《七略》及《漢志》,皆有不著錄之書”。[2]
            
            
            又如《明史藝文志》,其底稿是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及倪燦《明史藝文志稿》,重修《明史》諸臣,“削其南宋以下四朝之書,獨錄有明一代著作”,然而即便是明人之書,“亦多不著錄”,明季著作,“語涉忌諱者爲尤甚”。[3]筆者行篋中有明末周立勛(勒卣)所著《符勝堂集》(書影見后附錄),共五卷,前四卷爲詩,末卷爲文,刊于乾隆十二年丁卯,乃其玄孫取崇禎五年壬申所刻《幾社六子詩》編次而成。[4]《明史藝文志》、《四庫全書》,《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販書偶記》及《續(xù)編》皆未著錄。清初陳允衡輯《詩慰》,收入勒卣所撰《幾社集選》,亦衹一卷(《中國叢書綜錄》著錄)??梢姇坎讳浿畷?,時時可遇。
            
            歷來書目之體,如張舜徽所總結,“不外三途”:一是朝廷官簿,如劉向《別錄》、劉歆《七略》。二是史家著錄,以《漢書·藝文志》爲首。三是私家書目,如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按筘倒俨?、史志但據祕府所藏,其不入祕府者不載”。而“私家數目,則衹就一門所藏著錄之,其所登載,視官簿、史志,疏漏尤多矣。且自來編書目者,恒好出己意,審定別擇于其間,去取之際已嚴,刪除之書不少”。故曰:“簿錄所載未必能概一代之全。”[5]
            
            
            以《四庫全書》爲例,宋以后目錄書之最完善者,非此莫屬,然而亦頗有不著錄之古書。季豫推原其故,列舉多證,以爲有三大因:一是“藏書家寳惜,不愿獻官”;二是“獻書者以爲書已收入,不及進呈”;三是“官司之搜訪、館臣之纂修,每詳于遠而忽于近”。不僅是《四庫總目》如此,“歷代官修書目,皆不免此弊”。此外,“不著錄之古書,多已散佚,惟雜見于前人著述中援引,清儒往往搜輯成書”,此等皆不當以僞書視之。又,周、秦諸子,“因有一書二名,及裁篇別出二例,故多不見于《漢志》”。[6]按:欲以著錄與否定古書之真僞及年代,書名異同及別本單行兩點至爲重要,玆分述于下。
            
            
            首先,古書多爲后人編次成書,書名本非作者所自題。后人知其爲某家之學,編次之時,或題其名,或題其字,“以爲識別”。又有無名氏者,“乃約書中之意義以爲之名”。所傳各本,多寡不一,編次者亦不一,故“書名不能盡同”?!皠⑾蛐畷r,乃斟酌義例以題其書。”漢代人之著述,則“頗有自題書名者”。然而劉歆、班固“牽于全書著錄之例,雖其本名,或不盡用”。《漢書·藝文志》雖有班固自注,卻甚簡略,故“書名異同,不盡可考”?!坝钟泄艜?,爲后人所改題”,出于劉向、歆校書之后者。因此,其書雖真出古人,《漢志》卻并不記載,于是真僞之辨,紛然蜂起了。[7]
            
            
            《子夏易傳》即《韓氏易傳》,便是一個顯例。《漢書·藝文志》易家有《易傳》、《韓氏》二篇。班固注云:“名嬰?!奔驹グ冈唬?
            
            
            《唐會要》司馬貞引《七略》有“《子夏易傳》,劉向云:韓氏嬰也,”是其書初名《子夏易傳》,不名《韓氏易傳》。班固因諸家易傳至丁氏以至周氏,皆題某氏,(《古五子》及《淮南道訓》以不知作者,故爲例外。)欲使先后一律,遂采《七略》之語,題爲《韓氏》。但〈儒林傳〉不言韓嬰字子夏,后人誤以爲是孔子之弟子卜商,因疑子夏并不傳《易》。而韓嬰之《易》,又不詳其所從受,何以嬰作《易傳》,題子夏之字?遂不信劉向之說,別自以意推測,云或丁寬所作,或馯臂子弓所作。蓋謂子弓、丁寬之《易》,均傳自商瞿,宜得接聞子夏之緒論也。是已鄰于想當然矣。至《隋志》遂從而實之曰:“魏文侯師卜子夏傳?!庇谑莿⒅獛?、司馬貞皆以爲疑。夫疑當時傳本之非真,可也;并疑《七略》之題韓嬰,而斤斤致辨于非卜子夏,則非也?!燎迦鍙埢菅?,始信《七略》之《子夏傳》爲韓嬰所作,而又以爲韓氏之學,或出于子夏,則仍以子夏爲卜商矣,不如臧鏞直謂韓嬰字子夏,掃昔人之所疑而空之,可謂痛快。然謂嬰爲幼孩,故字子夏,夏,大也,其解釋猶不免迂曲。惟宋翔鳳據〈儒林傳〉韓嬰之孫名商,謂子夏當是商之字。與卜子夏名字正同。此說文義既協,又與《七略》、《漢志》及〈儒林傳〉均無不合,千古積疑,至斯可釋。
            
            
            季豫又補充說:“韓嬰之傳而題以韓商之字者,蓋商又有所附益,古人家法相傳,固多如此。其后弟子題其親師,因曰子夏矣?!盵8]
            
            
            按:此說源源本本,剖析精詳,可說是無遺憾了。作辨僞考證,若不明著錄之例,而拘泥于著錄之名,往往便以不僞者爲僞?!端膸焯嵋氛摗读w》,即是一例。其言曰:“《漢書·藝文志》兵家不著錄,惟儒家有《周史六弢》六篇?!窨计湮模蟮衷~意淺近,不類古書,中間如避正殿,乃戰(zhàn)國以后之事。將軍二字,始見《左傳》,周初亦無此名。其依托之跡,灼然可驗?!奔驹ヒ誀懀短嵋酚写俗h論,乃不明古書體例之故,云:
            
            
            蓋《漢志》著錄之例,只以著書之人題其書,而不別著書名,《老子》不名《道德經》,《淮南》不名《鴻烈》,《蒯子》不名《雋永》,故《太公》之書不名《六韜》、《陰謀》、《金匱兵法》等也,至《隋志》乃著之耳?!稘h志》又有一例,則以人類書,不以書類人?!短分偃咂譅憽吨\》、《言》、《兵》,猶之劉向所序六十七篇,分爲《新序》、《說苑》、《世說》、《烈女傳》、《頌圖》,揚雄所序三十八篇,分爲《太玄》、《法言》、《樂》、《箴》也。此三人著作,尚爲記載極詳者,其他則多合爲一家,并不分著。如陸賈之二十三篇,其中有十二篇爲《新語》,明見于本傳,而《志》不載其名。況《太公》之《六韜》、《陰謀》、《金匱》等,皆《兵》八十五篇中之子目,自更不暇見于著錄矣。以《六韜》不著錄,疑其非漢時書,則《新語》亦不著錄,使其不見于本傳,亦將謂陸賈本無此書乎?《漢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下班固自注云“呂望爲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爲《太公》術者所增加也。”是《太公》之書有后人增加之文,班固已明言之。班云近世,則增加之文,或出于西漢。其間有避正殿之語,將軍之號,固不足怪。特是《六弢》、《豹韜》之名,見于《莊子》、《淮南》,則是戰(zhàn)國秦漢之間本有其書,漢人僅有所附益,而非純出于僞造。周、秦諸子,類非一人之手筆,此乃古書之通例,又不獨《六韜》爲然。
            
            
            至于《提要》所謂《漢志》儒家的《周史六弢》,季豫指出,“班固既明著爲惠、襄時人,又云孔子問焉,則其人必非太公,其書亦必非兵家之《六韜》”。清人沈濤《銅熨斗齋隨筆》卷四謂,“今《六韜》乃文王、武王問太公兵戰(zhàn)之事”,而《漢志》將《周史六弢》列入儒家,可見并非今之《六韜》;又《莊子·則陽篇》載仲尼問于太史大弢,“蓋即其人,此乃其所著書,故班氏有孔子問焉之說”,至于“今之《六韜》,當在《太公》二百三十七篇之內”。季豫以爲,“其所考證,極爲真確”,實是“不刊之說”。[9]
            
            
             以《六韜》爲僞書,另有一個原因,即所言淺陋。季豫以爲,此說“未嘗無理,然此乃純駁之說,而非真僞之說”。須知“古人著書,不皆精粹,淺陋之處,固所時有。九流百家,所出既異,故操術不同。宋明人讀書,好以當時理學家言是非古人,尤非通方之論”。今存《六韜》,“實是漢時舊本,非后世所能依托,特惜其爲后人妄有刪削,遂致殘缺不完耳”。[10]
            
            
            總之,“《六韜》之爲古書,流傳有緒,而說者乃以書名不見《漢志》爲疑,此不知古書編次著錄之例也”。[11]按:1972年4月,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發(fā)掘,中有一批竹書,《太公》赫然在其內,《六韜》爲此書中一部分,“內容與今本基本相合”。[12]由此可見季豫論古書之識力。其所以有此卓識,端在深明“古書編次著錄之例”?!短范偃咂渲杏小拔龀鰟e行”者,今存《六韜》六卷正是如此。漢魏以上,“古人著書,本無專集,往往隨作數篇,即以行世。傳其學者各以所得,爲題書名”,此即“別本單行”之故。[13]
            
            
            另一例是“《鬼谷子》編入《蘇子》”。季豫曰:“《漢志》縱橫家有《蘇子》三十一篇,注云‘名秦’,而無《鬼谷子》,世皆以爲僞書。”柳宗元、胡應麟即如此認爲。其理由是“險盭峭薄”(《柳集》卷四),以及“文體不類戰(zhàn)國”(《少室山房筆叢》卷三十一)。然而司馬貞《史記索隱》注《鬼谷子》云:“蘇秦欲神祕其道,故假名鬼谷?!睆埵毓?jié)《史記正義》云:“《七錄》有《蘇秦書》,《鬼谷子》有《陰符》七篇,有《揣》及《摩》二篇?!稇?zhàn)國策》云:‘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爲揣摩,朞年揣摩成?!础豆砉茸印纺恕短K秦書》明矣?!保驹グ丛唬骸敖竦畋尽妒酚浾x》無此條,此據《玉?!肪砣逡?。”)又,顔師古《漢書注》及馬總《意林》皆以爲《鬼谷子》乃蘇秦所作。足見“唐人自柳宗元外,皆以爲《鬼谷子》即《蘇子》也”。對于今《隋書·經籍志》有《鬼谷子》,而不著錄《蘇秦書》,季豫解釋道:“考《隋志》之例,凡阮孝緒《七錄》有,而《隋》目錄無者,輒注曰梁有某書,亡。今于縱橫家,不注梁有《蘇秦書》,蓋因阮孝緒以《鬼谷子》爲蘇秦撰也?!奔驹ビ种赋?,劉向《說苑·善說篇》亦引《鬼谷子》文,“是西漢時已有《鬼谷子》”。要之,“蓋《鬼谷子》爲蘇秦手著,其《戰(zhàn)國策》中合縱說六國之詞,不在此書之中。向合而編之,爲《蘇子》三十二篇,(或是秦、漢間爲縱橫家說者所編。)故《鬼谷子》不別著錄也?!盵14]按:今人李學勤認爲,《鬼谷子》是否即是《漢志》所著錄的《蘇子》,尚有討論余地,但是以今本《鬼谷子·符言》與馬王堆出土帛書有關部分對照,《鬼谷子》中這一篇,則明顯是古書。因此可以說:“《鬼谷子》(至少其一部分)并非僞書”。[15]
            
            
            古書編次中尚有一事須加注意,即單篇別行。季豫以爲,漢魏以上古書,即相當于后世的文集。原因是:“周、秦、西漢之人,學問既由專門傳受,故其平生各有主張,其發(fā)于言而見于文者,皆其道術之所寄”,“雖其平日因人事之肆應,作爲書疏論說,亦所以發(fā)明其學理,語百變而不離其宗,承其學者,聚而編之,又以其所見聞,及后師之所講習,相與發(fā)明其義者,附入其中,以成一家之學。故西漢以前無文集,而諸子即其文集。非其文不美也,以其爲微言大義之所托,言之有物,不徒藻繪其字句而已”。[16]古人既是“因事爲文,則其書不作于一時,其先后亦都無次第。隨時所作,即以行世”。此即古書所以多單篇別行之故。[17]“既本是單篇,故分合原無一定。有抄集數篇,即爲一種者,有以一二篇單行者?!薄捌湟砸欢獑涡姓摺?,季豫歸納爲三例:(一)“本是單篇,后人收入總集,其后又自總集內析出單行”者。例如《尚書》,“其中兼有虞、夏、商、周書,本非一時之作”。《禮記》與《大戴禮》,“亦是后人之所撰集”。此諸書原本是“零星抄合,故皆可單篇別行”,亦可因所用之異,將各篇“由全書內析出,自爲一書”。(二)“古書數篇,本自單行,后人收入全書,而其單行之本,尚并存不廢”者。例如《漢志》《論語》類有《孔子三朝》七篇,劉向《別錄》云:“孔子三見哀公,作《三朝》七篇,今在《大戴禮》?!奔驹グ冈唬骸把越裨凇洞蟠鞫Y》者,明古本原自單行也?!庇秩纭啊稘h志》《孝經》類有《弟子職》一篇,應邵曰:‘管仲所作,在《管子書》?!奔驹グ冈唬骸啊犊鬃尤放c《論語》同爲孔子一家之言,本非專爲言禮而作。若因收入《大戴禮》遂沒其本書,譬如因有《陸放翁全集》(汲古閣刻本),遂于史部內不收其《南唐書》;因有《亭林著述》(朱記榮刻本),遂于經部內不收其《音學五書》,可乎?”須知《弟子職》、《三朝記》本自單行,并非如章學誠《校讎通義》所謂,乃劉歆“裁篇別出”者。(三)“本是全書,后人于其中抄出一部分,以便誦讀”者。如《史記》與《漢書》,“本無單篇別行”,后漢時人于全書內“獨抄其一二篇”,以便誦讀。又如鄭樵《通志》二百卷,有紀、譜、略、傳,“而宋人有單刻其十二略者”。豈能據此抄出部分而認爲全書殘缺不完?[18]
            
            
            《四庫提要》論賈誼《新書》,以爲“決無摘錄一段立一篇名之理,亦無連綴十數篇合爲奏疏一篇,上之朝廷之理,疑誼〈過秦論〉、〈治安策〉等,本皆爲五十八篇之一,后原本散佚,好事者因取本傳所有諸篇,離析其文,各爲標目,以足五十八篇之數,故餖飣至此。其書不全真,亦不全僞?!奔驹メ槍Υ苏f,發(fā)凡起例,云:
            
            
            案古人之書,書于竹簡,貫以韋若絲,則爲篇;書于縑帛,可以舒卷,則爲卷;簡太多,則韋絲易絕;卷太大,則不便卷舒;故古書無篇幅過長者,而篇尤短于卷。其常所誦讀,則又斷篇而爲章,以便精熟易記。故漢人五經諸子,皆有章句之學?!缎⒔洝芬黄?,今文二十二章,古文十八章,皆有章名,〈開宗明義〉之類是也?!独献印范?,河上公注本分八十一章,亦皆有章名,〈體道章〉之類是也。夫一篇之文可摘錄數十字,即別爲之名,何謂無摘錄一段,立一篇名之理乎?陸賈述存亡之故,奏之高祖,號《新語》,此與上疏無異,而分爲十二篇?;笇挕尔}鉄論》雖非奏疏,然皆記當時賢良文學與丞相御史大夫丞相史御史問答辨論之語,首尾前后相承,直是一篇文字,而必分爲六十篇,此其篇名,明是本人所題,非由后人摘錄也。賈誼之書,何爲獨不可分爲若干篇乎?古之諸子,平生所作書疏,既是著述,賈山上書,名曰〈至言〉;鼂錯上疏,謂之〈守邊備塞勸農力本〉,并見本傳;賈誼之疏何爲獨不可有篇名乎?
            
            
            賈誼〈治安策〉,據《漢書》本傳,本非一篇,故“連綴數篇爲一者,班固也,非賈誼也”。至于《新書》中〈連語〉諸篇,“則不盡以告君,蓋有與門人講學之語……凡此,皆不必賈子手著,諸子之例,固如此也。至于其間脫爛失次,蓋所不免,要爲古書所常有”??梢姟拔┩ㄖ沤裰髦w,而無蔽于咫見謏聞,然后可以讀古書”。[19]按:季豫論學最精彩者,正在此等處。
            
             
            
            二、學術源流與古書撰人及年代
            
             
            
            古書本是不題撰人,因漢以前人所重者,乃某家之學,而不是某人之書。此即章學誠所謂言公。要言之,“古書之題某氏某子,皆推本其學之所自出言之”。[20]于是便有“家”、“家法”、“依托”之說。季豫對此,有深入的闡發(fā)。
            
            
            劉向、歆父子及班固“條別諸子,分爲九流十家,而其間一人之書,又自爲一家”?!昂先舾杉抑畷?,則稱爲“某家者流”。所謂家,乃是“合父子師弟言之”。須知“古今訓詁之書,無以家字作一人解者”??梢娝^家,“不必是一人之著述”。父子、師弟間相傳,便有了“家法”。六藝與諸子,皆是如此?!肮蕦W有家法,稱述師說者,即附之一家之中”?!豆颉?、《谷梁》傳中,“有后師之說”,其故正在于此。若是“其學雖出于前人,而更張義例別有發(fā)明者,則自名爲一家之學”。因此《漢書·儒林傳》中便有“某以某經授某,某有授某,繇是有某某之學”等語。其間有能自成一家者,亦有不能成家者。若是其學不足以成家,“則言必稱師,述而不作,雖筆之于書,仍爲先師之說而已。原不必于一家之中,分別其孰爲手撰,孰爲記述也”。[21]按:當代新儒家宗師中,以牟宗三先生徒裔最盛,傳承最廣。其大弟子蔡仁厚教授,即是“言必稱師,述而不作”之例,雖著書不少,“仍爲先師之說而已”。
            
            
            明乎“家”與“家法”,即可知:論西漢以上學術,“原不必于于一家之中,分別其孰爲手撰,孰爲記述也”。更何況“周、秦、西漢之書,其先多口耳相傳,至后世始著竹帛。如公羊、谷梁之《春秋傳》、伏生之《尚書大傳》(張生、歐陽生撰)。故有名爲某家之學,而其書并非某人自著者”。[22]呂誠之亦認爲,“治先秦之學者,可分家而不可分人”。理由是:“先秦諸子,大抵不自著書,凡所纂輯,率皆出于后之人,欲從其書中,搜尋某一人所獨有之說,幾于無從措手;而一家之學,則其言大抵從同。故欲分別其說屬于某人甚難,而欲分別其說屬于某家則甚易。此在漢世,經師之謹守家法者尚然”。[23]按:家法與口耳相傳這兩點,至爲重要。近人辨僞考證,往往于此懵然,于是齗齗爭辨于某書究為何人手著,何時撰成,不免枉拋心力,辨其所不必辨。劉鑒泉因此感慨道:“今世之考論諸子者多矣,欲明其旨,必治其書,欲治其書,必知其書之所由成。顧昔之論者大氐渾舉全書,惟恃考檢時代,而根本之誤,則在認爲皆由自作。以是考辨益密而糾紛益多,竟至無書不僞?!焙迷谡聦嶟S早已揭出“言公”之義,“而荊棘始化爲坦途”;可惜“世之論者不能盡用”。[24]
            
            
            實齋之言曰:
            
            
            諸子思以其學易天下,固將以其所謂道者,爭天下之莫可加,而語言文字,未嘗私其所出也。先民舊章,存錄而不爲識別者,《幼官》《弟子》之篇,《月令》《土方》之訓是也。(《管子·地圖》、《淮南·地形》,皆土訓之遺。)輯其言行,不必盡其身所論述者,管仲之述其身死后事,韓非之載其李斯〈駁議〉是也?!T子之奮起,由于道術既裂,而各以聰明才力之所偏,每有得于大道之一端,而遂欲以之易天下。其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故將推衍其學術,而傳之其徒焉。茍足顯其術而立其宗,而援述于前,與附衍于后者,未嘗分居立言之功也。
            
            
            按:實齋此論,至為有見。季豫因此說道:“若謂《管子》不當記仲之死,則《論語》不嘗記曾子之死乎?”[25]《論語》既非僞書,爲何《管子》定須因此而視爲僞作?
            
            
            劉鑒泉對于依托與僞造之別,有簡要的幫助。所謂僞造,乃指“著一書,稱其書爲某人所撰”。而“諸子術數書之稱某人,本止謂是某人之說,并不謂是某人之筆,《莊子》本不言莊子手著,《內經》本不言黃帝、岐伯手著也”。所謂依托,“乃指其所托之說,或其人本嘗說此事而此書所說非其人之說,或其人竟不曾說此事”。只有“竟稱爲某人撰,而其文不合”,纔可說是“僞造”。至于“其人本有此說,則并非依托”,更談不上是僞造了。[26]按:所言甚諦,可與季豫之說相參。
            
            
            古書既然不成于一時,不出于一手,拘泥于作者究爲何人,撰著究在何年,其實是無甚意義。以《老子》一書爲例,歷代學者于其作者及時代多有考證。二十余年前,英國學者葛瑞漢(A. C. Graham)認爲,此書不早于公元前250年,晚于《莊子》。據以爲說者,乃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本。[27]然而地不愛寳,郭店楚簡出現,其說不攻自破。由此可知,若不明學術源流(“家“與”家法“)及古書通例而論列古書作者及年代,看似方法精密,往往只是懸空摸索。近世所謂辨僞學者,?;虿幻獯瞬?。
            
            
            季豫對于并時辨僞學者所用方法,雖不以爲然,但是絕不抱殘守缺,以爲今存古書皆真?!稘h書·藝文志》著錄古書,有“依托”之說。季豫從家法角度作幫助,認爲“惟其授受不明,學無家法,而妄相附會,稱述古人,則謂之依托。如《藝文志.》《文子》九篇,注爲依托,以其與孔子同時,而稱周平王問,時代不合,必不出于文子也”。[28]按:《漢志》謂《文子》一書“似依托”,乃指此書必不出于與孔子同時的文子。然而不可據此即認爲,今本《文子》乃魏、晉以后人所僞造。近人王利器認爲:“自古在昔,分明有兩個老子之存在,一者道原,一者緒余?!彼卧H杜道堅《玄經原旨發(fā)揮》下〈章句〉章十一云:“自章句著而注者出焉。然道與世降,時有不同,注者多隨時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師之,故漢人注者爲漢老子,晉人注者爲晉老子,唐人、宋人主要者爲唐老子、宋老子。”利器引此節(jié),按曰:“其言至爲精辟,非洞悉于黃老學之流變者,不能道其只字。”結論是:“黃老之學,萌芽于戰(zhàn)國,特至漢初,始有治黃老學者最錄而筆之于書,是爲《文子》?!盵29]
            
            
            筆者以爲,論今本《文子》真僞者,此說最爲有見。其中有兩點最宜注意。一是自古以來老子有兩個,一爲道原,一爲緒余。此一劃分約略相當于顧立雅(Herrlee G. Creel)所謂玄想型與實用型道家之別。[30]盛行于漢初的黃老之學正是實用型的道家。二是子書如《文子》者,漢初最錄而筆之于書,然而其學則遠有端緒,決非漢初始成立。馬王堆出土帛書中有《老子》乙本,其卷前抄有古佚書四篇。唐蘭以爲即是《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黃帝四經》(是否果真如此,玆姑不論),其內容則是黃老之學,亦即王利器所謂老子緒余,或顧立雅所謂實用型道家一流。因此之故,頗有學者認爲,此四篇成書于漢代。英國學者雷敦龢(Edmund Ryden)大不以爲然,指出切不可因某種思想盛行于某個時代,就認爲講這種思想的書即成于此時代。漢武帝定儒學爲國學,“但是沒有人說《論語》是那時候的書”。[31]按:其說甚諦,與季豫、鑒泉之說相吻合。
            
            
            《漢書·藝文志》有《雜黃帝》五十八篇,季豫謂“明知爲六國時賢者所作,而不注爲依托”,其故在于“后人可以稱述前人之說”。又申述道,假定《管子》“稱齊太公問,疑之可也”。“《管子》而稱毛嬙、西施、吳王、齊桓公,此明是爲管氏學者之言,何足疑乎?”總之,“讀先秦之書,但當問其是否依托,而不必問其爲何人所著”。然而某書究竟是否依托,“亦正難言”。理由是:“惟漢人多見古書,知其授受源流,或能加以別白,猶不能必其無誤。至于后世,去古已遠,有必不可得而詳者矣”。[32]按:葛瑞漢學術湛深,于中國古代思想之研究,多有創(chuàng)獲,然而不知今日去古已遠,古書的授受源流,有必不可得而詳者,而僅據當時出土的帛書,對于《老子》成書年代,遽加推測,不免智者之失??梢姴幻鞴艜ɡ巫斡谖墨I考證,或不免枉費工夫。
            
            
            古書多有附益,諸子尤甚,季豫對此說道:
            
            
            自漢武以后,九流之學,多失其傳。文士著書,強名諸子,既無門徒講授,故其書皆手自削草,躬加撰集,蓋自是而著述始專。然其書雖著錄子部,其實無異文章。至齊、梁,文筆大盛,著子書者乃漸少。后人習讀漢以后書,又因《隋志》于古書皆題某人撰,妄求其人以實之,遂謂古人著書,亦如后世作文,必皆本人手著。于其中雜入后人之詞者,輒指爲僞作,(真僞之分,當別求證據,不得僅執(zhí)此爲斷。)而秦、漢以上無完書矣。不知古人著述之體,正不如是也。[33]
            
            
            簡言之,對于周秦諸子書的真僞,切不可以后世的眼光來評判,《四庫提要》正坐此病,故其言往往似是而非。[34]按:當時學者紛紛辨僞,而昧于古書通例,季豫此一議論,亦當是對此而發(fā)。
            
            
            諸子書中,多有“后人輯其言行者”,季豫列出五端:
            
            
            (一)“編書之人記其平生行事附入本書,如后人文集附列傳、行狀、碑志之類也?!弊x古人書,輒生知人論世之想,此乃古今學者之所同。故“六國、秦、漢間人治諸子者,輯錄其遺文,追敘其學說,知后人讀其書,必欲觀其行事,于是考之于國史,記其所傳聞,筆之于書,以爲知人論世之助。彼本述而不作,非欲自爲一家之言,爲求讀者之便利,故即附入本書,與劉向著錄之意同”?!豆茏印分小创罂铩?、〈中匡〉、〈小匡〉諸篇,“敘管仲傅公子糾及相齊之事”,此即“管子之傳也”。而姚際恒作《古今僞書考》,因此而將《管子》列入“真書而雜以僞”一類,足見其不知古書通例。[35]
            
            
             (二)“古書既多后人所編定,故于其最有關系之議論,并載同時人之辯駁,以著其學之廢興、說之行否,亦使讀者互相印證,因以考見其生平,即后世文集中附錄往還書札贈答詩文之例也?!薄俄n非子》以〈存韓〉爲首篇,末附李斯〈駁議〉(季豫自注曰:“《韓非子》以〈初見秦〉爲第一,〈存韓〉爲第二,然〈初見秦〉據《戰(zhàn)國策》乃張儀說,故當以〈存韓〉爲第一。”),乃“后人編非之書者,悼非之不得其死,故備書其始末于首篇,猶全書之序也”。《商君書》以〈更法〉爲第一,〈墾令〉爲第二,“蓋亦編書者著其變法之事于首,以明其說之得行也”?!读谠犯絼⒂礤a〈天論〉三篇,《韓愈集》附張籍書二篇,亦是載同時人之辯駁,與《韓非子》附李斯〈駁議〉相類。[36]
            
            
            (三)“古書中所載之文詞對答,或由記者附著其始末,使讀者知事之究竟,猶之后人奏議中之錄批答,而校書者之附案說也?!薄稘h書·魏相傳》謂“高皇帝所述書〈天子所服〉第八”云云,《漢志》著錄儒家類有《高祖?zhèn)鳌肥?,注曰:“高祖與大臣述古語及詔策也。”季豫以爲,〈天子所服〉即是《高祖?zhèn)鳌分衅诎藙t指書之第八篇。〈魏相傳〉所引〈天子所服〉爲敘事,必非高祖手筆?!耙源送浦?、秦諸子中凡記載問答兼敘事實者,尤不必本人之所手著也。”[37]
            
            
            (四)“古書之中有記載古事、古言者,此或其人平日所誦說,弟子熟聞而筆記之,或是讀書時之札記,后人錄之以爲書也。”《荀子》書中,即有此類記載。如〈大略篇〉,“文多細碎,以數句說一事”;〈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問〉五篇,“雜取古事,案而不斷”;文體皆與他篇不同。賈誼《新書》中〈連語〉諸篇,“多記古事,亦必弟子之所記”。[38]
            
            
             (五)“諸子之中,有門人附記之語,即后世之題跋也?!薄盾髯印騿柶纺┰唬骸盃懻f者曰:孫卿不及孔子,是不然。孫卿迫于亂世,鰌于嚴刑,上無賢主,下遇暴秦,禮義不行,教化不成?!庇衷唬骸皩O卿懷將圣之心,蒙佯狂之色,視天下以愚……”首末三百余言,推崇備至,“全如題跋之體”。[39]
            
            
            以上論諸子書通例,至爲明備。而尚論諸子,第一須認清的,則是所謂家與家法。換言之,諸子書不是一人之所作,而是一家之言。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發(fā)揮此義,曰:
            
            
            中國古代史之材料,如儒家及諸子等經典,皆非一時代一作者之產物。昔人籠統認爲一人一時之作,其誤固不俟論。今人能知其非一人一時之所作,而不知以統貫之眼光,視爲一種學術之叢書,或一宗傳燈之語錄,而齗齗置辯于其橫切方面。此亦缺乏史學之通識所致。[40]
            
            
            按:“一種學術之叢書,一宗傳燈之語錄”二語,最爲重要。近人論古書真僞,往往辨其所不必辨,正因不知此義。
            
            
            近世學界奇才劉鑒泉,學宗章實齋,對此深有解會。特別指出,諸子書“成之者既非一人之手,故所載亦非一人之言,遞相傳受,每代有所增加,則徒裔之說亦有入焉者”。書中“凡稱某子即是弟子之詞,莊周書且稱夫子。其尊崇先師,或加子于某子之上,莊周書之稱列子,墨翟書之稱墨子,及公羊、谷梁《傳》之稱稱其先世,皆然也”。[41]明白了“諸子之爲集錄”,“則治諸子可祛一蔽而得一善”。所謂祛一蔽,是指“時代不合之疑”;得一善則指“分別以觀其旨”。云:
            
            
            《鶡冠》書有秦制,《墨子》書有太守三老亭長,《商鞅》書之〈來民〉、〈弱民〉有軮死后之事,《戰(zhàn)國策》所載蘇秦說詞多秦死后之形,考者疑之,不必疑也。齊之霸術開戰(zhàn)國重商之風,故〈輕重〉諸篇多戰(zhàn)國時事,葉水心以爲謬妄,使管子蒙詬,宜矣?!肚f子》書〈讓王〉〈說劍〉〈駢拇〉〈馬蹄〉〈胠篋〉諸篇詆儒最盛,而其所載事有非周所及見者,蘇輿以爲非莊周之言,宜矣。韓非之書具見其由老至慎,由慎至申、商,又不足申、商而兼取之,且至自說而自駁,此猶止一人前后之變也。管子書則不但具由道至法之源流,且兼有農、兵之說,而或至于相矛盾,則數家之關系變遷皆見矣。此分別以觀之利也。[42]
            
            
            所論極有見地,可與季豫之說參看。
            
            
            呂誠之有〈論讀子之法〉一篇,亦甚爲精湛。有曰:
            
            
            諸子既不自著書;而其后學之著書者,又未嘗自立條例,成一首尾完具之作;而其書亡佚又多。故其學術之真相,甚難窺見。學術之真相難見,則僞品之竄入自易,異家之誤會亦多。夫真僞混淆,則學說湮晦;異家錯處,則流別不明;此誠足爲治諸子學之累;故皆急宜揀剔。揀剔之法,仍宜就其學術求之,即觀其同,復觀其異;即觀其同異,更求其說之所自來,而求其所以分合之由。如是,則諸子之學可明;而諸子之學之根源,及其后此之興替,亦可見矣。[43]
            
            
            綜上所述,可知論諸子書之真僞,應通觀上下古今,以求某家某說之所由來及其所以分合之故,而不是斤斤于書中事實制度是否與某子的時代相合,因諸子書畢竟非以記事爲宗,而以立意爲本也。
            
            
            《山海經》一書,歷代史志皆列爲地理書之首,至相傳爲夏禹及益所作,然而其中有長沙、零陵、桂陽、諸暨等后世郡縣之名,《顔氏家訓》以爲,此書雖有秦漢諸地名,不害其爲三代以前之書,秦漢地名,乃后人所孱入者。季豫贊同顔氏此說,并藉此發(fā)凡起例,云:
            
            
            余嘗以爲秦、漢以前人純樸,故于官制地理,多用當時之名,以期合乎實用。六朝以后,漸趨浮華,故多用古代之名,以求益其色彩。此不但所作詩文如此,其于典籍也亦然。故秦漢以前書,點竄以從今;六朝以后書,模擬以贋古。而后之考據家摭拾字句之間以求之,從而定其著作之時代,是何異于刻舟以求劍者哉!且古者一切皆出于公,自土田貨財,以及學術,皆然,未嘗獨據為己有也。故曰“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況學術爲天下之公器也乎?是以時無論古今,地無論秦越,無此疆爾界之分,在彼在我也。故古人之著作,皆不署名,凡詩文、書畫、篆刻、詞曲之在萌芽時期,莫不皆然。又況六朝以前之六藝九流乎?顔氏云“后人所羼入”,余謂非有意羼入也,直是讀古人書時,有所題識,如今人之批書眉。傳鈔者以其有所發(fā)明,遂從而鈔入之,不問其何人之筆耳。彼作者尚不署名,豈有偶批數行,必著其爲某某者乎?要之古人以學術爲公器,故不以此爲嫌。章氏學誠有〈言公〉之篇,余于《古書通例》中言之詳矣。凡古書有后人續(xù)入者,以歷史地理書爲多,議論文則少見,蓋實用與空論之別耳。[44]
            
            
            按:此處提出了一個有關古書的重要問題,即實用與空論之別,亦即敘事與立意之分,經、史與子書之不同者,以此。
            
             
            
            三、諸子百家以立意爲宗
            
             
            
            史書記事之不能盡實,乃勢所必至。宋以后,雕版印刷盛行,著書甚易,士大夫有聞輒記,以當時人記當時事,理應“所作皆成信史”。然而宋人李大性有《典故辨疑》,李心傳有《舊聞證誤》,明人王世貞有《史乘考誤》,潘檉章有《國史考異》,皆爲摘史書之誤而“勒爲專書”者,“其他一篇半簡,偶有考訂,散見羣書,不知凡幾”。更何況“周、秦以前,簡冊繁重,口說流行,展轉傳譌。郢書燕說,固當什百于今”。“以敘事爲主”的史乘尚且如此,更無論“以立意爲宗”的“諸子短書,百家雜說”了。諸子百家“意主于達,故譬喻以致其思;事爲之賓,故附會以圓其說;本出荒唐,難與莊論”。百家中,“惟儒者著書,較爲矜慎”,然而或亦“采彼寓言,認爲實錄”,如司馬貞撰《史記索隱》,劉恕修《通鑒外紀》,羅泌《路史》“侈談邃古”,馬驌《繹史》“追紀三代”,“是皆見欺于古人,不免貽譏于來者矣”。[45]
            
            
            諸子百家,“因文見意,隨物賦形?;蛞乓宰C其言,或設喻以宣其奧。譬如童子成謠,詩人詠物,興之所至,稱心而談。若必爲之訓詁,務爲穿鑿,不惟事等刻舟,亦且味同嚼蠟矣”。諸子書引古,旨在設喻,雖“不必皆虛”,而“自難盡實”?!氨嗽俅藸懖?,何須加之以考據”?季豫對此,“推原其故”,列出七項,玆分述于下。
            
            
            (一)“托之古人,以自尊其道也。”《韓非子·顯學篇》曰:“儒分爲八,墨離爲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真堯、舜?!贝思础巴兄湃?,以自尊其道”之顯例。不僅儒、墨之徒如此,數術、方伎各家,亦皆自謂已得黃帝、神農的真?zhèn)?;道家之言神仙者,則自以爲真老子;佛教之義學、禪宗,亦自認爲真佛。“推之其他學術,凡有宗派者”,可說是“莫不皆然”。[46]
            
            
            (二)“造爲古事,以自飾其非也。”周人有伊尹以割烹要湯之說,孟子力辨其無,而《呂氏春秋·本味篇》則記述其事。清人翟灝以爲,此乃“其時枉己辱身之徒,援以自衛(wèi),津津樂道,至輾轉傳聞于孟子之門”。(《四書考異》卷三一)《孔叢子·答問篇》有云:“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爲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爲名,是資勢之談,而無其實者也。好事而未鑿也,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羣愚而度其說也?!奔驹ヒ誀?,凡諸子之書,“其義皆然”,此即孟子所謂好事者爲之者。[47]
            
            
            (三)“因憤世嫉俗,乃謬引古事以致其譏也。”《后漢書·孔融傳》載,曹操破袁氏,其子丕納袁熙妻甄氏,孔融乃與曹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解,孔融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諸子百家之中,此類虛造故事之例,正復不少。如朱一新《無邪堂答問》卷四所指出,如巢父掛瓢、許由洗耳之類,“乃借以譏戰(zhàn)國攘奪之風,并非事實”。[48]
            
            
            (四)“心有愛憎,意有向背,則多溢美溢惡之言,敘事遂過其實也?!弊迂曀^“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正是指此?!墩摵狻に囋銎方忉尩溃骸笆浪姿迹佳允略銎鋵?。著文垂辭,辭出溢其真,稱美過其善,進惡沒其罪。何則?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譽人不增其美,則聞者不快其意,毀人不益其惡,則聽者不愜于心?!奔词故亲魇氛撸嘤写祟愒雒酪鐞褐?,何況“不以記事爲職”的諸子傳記?[49]
            
            
            (五)“諸子著書,詞人作賦,義有奧衍,辭有往復,則設爲故事以證其義,假爲問答以盡其辭,不必實有其人,亦不必真有此問也。”《史通·雜說篇》曰:“自戰(zhàn)國以下,詞人屬文,皆僞立主客,假相酬答。至于屈原〈離騷辭〉,稱遇漁夫于江渚;宋玉〈高唐賦〉,云夢神女于陽臺。夫言并文章,句結音韻,以玆敘事,足驗憑虛?!敝?、秦以降,如此類者甚多。[50]陳寅恪〈陶淵明思想與清談之關系〉引《晉書·阮籍傳附瞻傳》:“見司徒王戎,戎問曰:圣人貴名教,老莊明自然,其旨同異?瞻曰:將無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世人謂之‘三語掾’?!倍笾赋觯骸啊妒勒f新語·文學類》亦載此事,乃作王衍與阮修問對之詞”;“其實問者之爲王戎或王衍,答者之爲阮瞻或阮修皆不關重要,其重要者只是老莊自然與周孔名教相同之說一點,蓋此爲當時清談主旨所在”。[51]按:對于諸子百家設爲故事、假爲問答之語,皆當以此眼光讀之。
            
            
            (六)“古人引書,唯于經史特爲謹嚴,至于諸子用事,正如詩人運典,茍有助于文章,固不問其真僞也?!敝煲恍略唬骸爸T子書發(fā)攄己意,往往借古事以申其說,年歲舛謬,事實顛倒,皆所不計,后世爲詞章者,亦多此體。至劉子政作《新序》、《說苑》,冀以感悟時君,取足達意而止,亦不復計事實之舛誤也。蓋文章體制不同,議論之文,原出于子,自成一家,不妨有此,若紀事之文出于史,考證之文出于經,則固不得如此也?!奔驹ヒ誀?,此數語,“可謂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者矣”。[52]按:對古書作辨僞考證,必須注意經、史與子書的區(qū)別。呂誠之〈論讀經之法〉對此有簡明扼要的幫助,云:
            
            
            經、子本相同之物,自漢以后,特尊儒學,乃自諸子書中,提出儒家之書,而稱之曰經。此等見解,在今日原不必存。然經之與子,亦自有其不同之處。孔子稱“述而不作”,其書雖亦發(fā)揮己見,類皆以舊書爲藍本。故在諸家中,儒家之六經,與前此之古書,關系最大?!沃?,亦遂不能不因之而殊。章太炎所謂“經多陳事實,諸子多明義理;賈、馬不能理諸子,郭象、張湛不能治經”是也。(〈與章行嚴論墨學〉第二書,見《華國月刊》弟四期。按此以大較言之,勿泥。)[53]
            
            
            按:其言甚爲有據,可與季豫之說相參。
            
            
            (七)“方士說鬼,文士好奇,無所用心,聊以快意,乃虛構事實,造爲小說也?!弊従曋畷?,“事雖妄誕,語固新奇”,故爲文士所篤好;怪迂之談,則起于方士。且“讖緯之與小說,方伎之與神仙”,久已“相爲因緣”,魏晉之后,《洞冥記》、《拾遺記》之類“不經之書”,更是“雜然并作”,“凡所記述,并杜撰無稽,憑虛臆造”,豈可以信史視之?[54]
            
            
            按:呂誠之〈論讀子之法〉對于子書的通例,亦多有發(fā)揮,指出近人論古書真僞,其“所持之術,大要有二”;一是“據書中事實立論,事有非本人所能言者,即斷爲僞。如胡適之摘《管子·小稱篇》記管仲之死,又言及毛嬙、西施,〈立政篇〉辟寢兵兼愛之言,爲難墨家之論是也”。二是“就文字立論”。誠之以爲,此“二法皆有可采,而亦皆不可專恃。何則?子爲一家之學,與集爲一人之書者不同”。因此,“凡讀子者,不能以其忽作春秋時人語,忽爲戰(zhàn)國人之言,而疑其書之出于僞造;猶之讀集者,不能以其忽祖儒家之言,忽述墨家之論,而疑其文非出于一人”。今存先秦諸子書,“大抵治其學者所爲;而其纂輯,則更出于后之人。書之亡佚既多;輯其書者,又未必通其學;(即謂好治此學;然既無師授,即無從知其書之由來,亦無從正其書之真僞;即有可疑者,亦不得不過而存之矣。)不過見講此類學術之書共有若干,即合而編之,而取此種學派中最有名之人,題之曰某子云耳。然則某子之標題,本不過表明學派之詞,不謂書即其人所著;與集部書之標題爲某某集者,大不相同”。至于諸子書中所記事實之多訛誤,自有其故,即“古人學術,多由口耳相傳,無有書籍,本易訛誤。而其傳之也,又重其義而輕其事;如胡適之所謂莊子見魯哀公,自爲必無之事。然古人傳此,則但取其足以明義,往見者果爲莊子與否,而見者果爲魯哀公與否,皆在所不問。豈惟不問,蓋有因往見及所見之人,不如莊子及魯哀公之著名,而易爲莊子與魯哀公者矣”?!肚f子》中所載孔子往見盜跖,則可斷定必無其事,只不過“作者胸中有此一段議論”,假托孔子、盜跖以發(fā)揮而已。當時人人皆知,此乃“寓言”。“故諸子書中所記事實,乖謬者十有七八,而后人于其書,仍皆信而傳之”。以文字辨真僞,情況亦相類似。以今本《道德經》爲例,假定真是出于老子之手,“則其書中偏將軍、上將軍,或本作春秋以前官名,而傳者乃以戰(zhàn)國官名易之。此則如今之譯書者,于書中外國名物,易之以中國名物耳,雖不免失真,固與僞造有別也”。[55](按:此說甚爲有見。如將美國官名Secretary of State 譯爲“國務卿”,便是一個顯例。美國向無君主,以“卿”譯之,顯然失真,但是這決不是僞造。)
            
            
            古書大都口耳相傳,然而相傳有兩種不同類型:一是“但傳其意”,一是“兼?zhèn)髌湓~”。若是“其學本有口訣可誦,師以是傳之徒,徒又以是傳之其徒”,便是所謂“兼?zhèn)髌湓~者”。今日盲人之業(yè)算命者,正是以“命理之書口授其徒”;“此等可傳之千百年,詞句仍無大變”。至于“但傳其意者”,則猶如今日教師之講授,聽課者只求明其意便可;聽者再加以傳授,便出之以自己之言;“如是三四傳后,其說雖古,其詞則新矣”。(按:今日社會廣泛流傳之諸多術數,正是如此。)因此,“文字體氣之古近,亦不能以別其書之古近也,而況于判其書之真僞乎?”[56]然而凡事不可以一端論,從古書文字的繁簡,亦可推見其變遷之跡。誠之即以爲,《老子》一書,“文體甚古”,“全書多作三四言韻語,乃未有散文前之韻文。間有長句及散句,蓋后來所加”。(按:誠之認爲,以文字發(fā)展而言,韻文當先于散文。)可見其時代之早。[57]
            
            
            古代史官,有記事、記言之別,記事的經史,變而爲以空言立論的諸子,劉鑒泉以爲,中間有其“變遷之跡”?!盎蛞誀懫鹩凇墩撜Z》,然諸子未必皆法孔氏,而《論語》亦必非突然而生”;大概是“出于古之語”,如《國語》之類,所謂“養(yǎng)老乞言,書之惇史,其征也”。此外有《周書》,“亦多記言,而其文體亦與《國語》相類”。申述云:
            
            
            蓋《易》《書》之詞簡而渾,諸子之詞繁而析,而《左傳》《國語》《周書》之詞則居其間,繁而較整,渾而未析也?!秶Z》有《越語》,文獨詄麗,而《周書》中亦有陰謀之言,以較《尚書》《左傳》,又可見其學術之變矣。自是以降,其《管子》《晏子》乎?皆齊人所盛稱而其書則后世言行錄之類,與《國語》《論語》同,《管子》首數篇文尤近《國語》也。[58]
            
            
            按:可見欲論古書年代及真僞,當綜合而觀,即便就文字考察,亦須考慮其學術升降之跡,不可執(zhí)著于一端。
            
             
            
            四、余論:以《列子》爲例論辨僞須明古書通例
            
             
            
            近人論古書真僞及年代,常從語言文字角度詳細分析,以科學方法自詡。以《列子》一書而論,大多以僞書視之。楊伯峻有〈從漢語史的角度來鑒定中國古籍寫作年代的一個實例——列子著述年代考〉,根據用語、語法及習慣詞義,考察了書中〈天瑞〉、〈周穆王〉、〈力命〉、〈仲尼〉、〈楊朱〉、〈說符〉諸篇,證明今本《列子》乃僞書,且作僞者很可能就是注者晉人張湛(此文收入其《列子集解》[59])。而呂誠之以爲,此書雖“未必可信,然十之七八,當系采古書纂輯而成。[60]顯然是據其通識而發(fā)爲此論,但并未詳說。
            
            
            今人鄭良樹對此,則有相當詳細的考察,指出“根據語言發(fā)展來研究古書的成書年代,自有其科學性在,然而,卻也有值得注意和謹慎的地方”。楊伯峻此文,列舉“數十年來”、“舞”、“都”、“所以”、“不如”五個詞匯及習慣用語,以爲顯然與先秦時用法不同,“是作僞者破綻所在”。鄭氏對此,揭出三點。一是“所舉五例所涉及的,不過爲書中7段文字而已”?!皵凳陙怼奔啊岸肌保涞谝焕霈F于同篇同段。鄭氏又補充二例“都”,“充其量也不過9段文字”。而〈說符〉有34段文字,〈黃帝〉有21段;二者各有兩段“僞托”?!刺烊稹涤?4段文字,〈周穆王〉3段,〈仲尼〉15段,〈力命〉13段,〈楊朱〉16段,分別有一段“僞托”。若以段落計,所謂僞托者,比例甚小,不過9:122而已。而其他未有“僞托”嫌疑者,則有122段。而〈湯問〉一篇,未見楊氏所謂“流露出魏晉六朝人的詞語”,當作何解釋?
            
            
            二是楊氏舉“所以”及“不如”爲例,證明此二詞在《列子》書中的用法非先秦古籍所應有。但是這不過是兩段而已,書中此二詞“所見甚多”,其用法“都符合先秦的習慣”。此等爲數不少的段落,是否應當“全部否決”呢?
            
            
            三是楊氏所舉“所以”之例出自〈說符·楊子之鄰人亡羊〉章,原文作“所以反也”。然而據王叔岷《列子補正》,《鶡冠子·天權·注》引《列子》,則作“是以反也”,“正符合上古的用法”。[61]是否后世傳抄時,以“所以”置換了“是以”?
            
            
            鄭氏因此認爲,今本《列子》,“固然有后人附入的材料,卻也保存了至少是劉向定本的文字,甚至更原始的材料”,因爲“古籍的編集及流傳,本來就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故討論古籍真僞之時,不僅須以“個別篇章爲單位”,更應“以段落爲對象,不可以偏概全,抹煞了其他段落或篇章”。今本《列子》的成書及流傳,與張湛及其父、祖有甚大關系,當爲張氏的定本與傳本。[62]
            
            
            清人汪繼培指出,《尸子》及《呂氏春秋》皆謂“列子貴虛”,而今本于“貴虛”之旨“持之不堅”。劉鑒泉以爲,辨《列子》書者,以此說最中肯綮。張湛序有云:“所存僅〈楊朱〉、〈說符〉、目錄三卷,后在劉正興家得四卷,趙季子家得六卷,參校有無,始得全備?!辫b泉曰:“據此則數本參合,未必原書,湛蓋無深識,不覺其僞。若湛僞爲,則何不整之使順而任其淆駁邪?”不僅《列子》如此,今傳古子書如《鄧析》、《尹文》皆然,“其文多真古書,但非此書耳”,故不可以“僞托”二字一概抹殺。“吾疑《列子》真書亦在此中,但多增飾耳。如楊朱之說不見他書,非必盡僞造也。雖或真書,亦有與他書同者,不足致疑也?!彼稳肆窒R菡摯藭唬骸捌溟g有絕到語,非漢后所可及。此書晚出,或者因其卷帙不完,故雜出己意以附益之?!辫b泉對于此說,甚表贊同。[63]按:今本《列子》,其中有真古書,亦有附益;此說大概最能得其實情。
            
            
            從以上例子可見,精于訓詁及語言學如楊伯峻者,其辨僞考證有時亦有諸多訛誤,更何況等而下之者了。若明白古書不皆手著、常多附益諸通例,此類用破功夫而結論未必可靠的情況,當可避免。即此可見季豫、誠之、鑒泉諸人通知古今、能見其大的卓識。
            
             
            注釋
            
            
            [1]余嘉錫《古書通例》,收入《目錄學發(fā)微、古書通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頁188,185。
            
            [2]同上,頁189-91。
            
            [3]同上,頁197。
            
            [4]《符勝堂集》卷首,黃之雋序,頁一上。
            
            [5]張舜徽《廣校讎略》,卷三,收入《廣校讎略、漢書藝文志通釋》(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53-54。
            
            [6]《古書通例》,頁197-200。
            
            [7]同上,頁218;參看頁200-210,〈古書不題撰人〉節(jié)。
            
            [8]同上,頁218-19。
            
            [9]《四庫題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頁589-90(卷十一)。
            
            [10]同上,頁591。
            
            [11]《古書通例》,頁228。
            
            [12]裘錫圭〈中國出土古籍在文獻學上的重要意義〉,收入其《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994年),頁80,87。
            
            [13]《古書通例》,頁224。
            
            [14]同上,頁224-26。
            
            [15]李學勤〈《鬼谷子·符言》篇研究〉,收入其《古文獻叢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頁205-11。
            
            [16]《古書通例》,頁230。
            
            [17]同上,頁265。
            
            [18]同上,頁266-69。
            
            [19]《四庫提要辨證》,頁546-51。
            
            [20]《古書通例》,頁207。
            
            [21]《四庫提要辨證》,頁608。按:“仍爲先師之說而已”,中華書局標點本作“而已”連下讀,其誤顯然,玆改正。
            
            [22]同上。
            
            [23]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頁23。
            
            [24]劉咸炘《校讎述林·子書原論》,收入黃曙輝編?!秳⑾虨詫W術論集·校讎學編》(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117。
            
            [25]《四庫提要辨證》,頁609。
            
            [26]《校讎述林》,頁170(〈術數書〉)。
            
            [27]A. C. Graham, The Disputers of the Tao (La Salle, Ill: Open Court, 1989), p. 170.
            
            [28]《四庫提要辨證》,頁608。
            
            [29]〈文子疏義序〉,《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卷首,頁6。按:“至為”原文作“致爲”,顯爲排印之誤,玆改正。
            
            [30]Herlee G. Creel, “What Is Taoism?” in What Is Taoism? And Other Studies i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070), pp. 1-24.
            
            [31]雷敦龢〈關于馬王堆黃帝四經的版本和討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輯(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頁364-65。
            
            [32]《四庫提要辨證》,頁609。
            
            [33]《古書通例》,頁287。
            
            [34]《四庫提要辨證》,頁610。
            
            [35]《古書通例》,頁288-91。
            
            [36]同上,頁292-93。
            
            [37]同上,頁293-94。
            
            [38]同上,頁294-95。
            
            [39]同上,頁295。
            
            [40]《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248。
            
            [41]《校讎述林·子書原論》,頁120,122-23。
            
            [42]同上,頁124-25。
            
            [43]《經子解題》(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106-07。
            
            [44]《四庫提要辨證》,頁1120-21。
            
            [45]《古書通例》,頁252-53。
            
            [46]同上,頁253-54。
            
            [47]同上,頁254-55。
            
            [48]同上,頁255-56。
            
            [49]同上,頁256-58。
            
            [50]同上,頁258-60。
            
            [51]《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頁181-82。
            
            [52]《古書通例》,頁260-62。
            
            [53]《經子解題》,頁1-2。
            
            [54]《古書通例》,頁262-64。
            
            [55]《經子解題》,頁101-03。
            
            [56]同上,頁103。
            
            [57]同上,頁110。
            
            [58]《舊書別錄·國語》,收入黃曙輝編?!秳⑾虨詫W術論集·子學編》(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下冊,頁388。
            
            [59]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頁323-48。
            
            [60]《經子解題》,頁109-110。
            
            [61]鄭良樹〈《列子》成書年代研究管窺〉,收入所著《諸子著作年代考》(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年),頁184-86。
            
            [62]同上,頁193,189,187。
            
            [63]《子疏定本》,收入《劉咸炘學術論集·子學編》,上冊,頁49-50。
            
            
            
            (原刊于東吳大學《第二屆中國古典文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2012年)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fā)表